首页 > 文章中心 >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残奥运动理念;和谐社会;发展观;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

中图分类号: G 812.49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03-03 文献标志码: A

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把残疾人体育提升到一个极为显著的位置。北京残奥会创造了国际残奥运动的新历史,谱写了残疾人运动的新篇章,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经验。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文明进步的新成就,对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始于1948年,在自身不断发展与变革的60年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全方位走进中国残疾人体育的视野。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3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所提供的决不仅仅是一个国际性体育赛事的竞技平台,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对世界残奥运动的运作模式和文化遗产展开内涵研究和跨文化分析的重要契机。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基于此,本研究以国际残奥运动理念和中国和谐社会发展观为引领,分析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以及提出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方法

从研究的目标和需要出发,主要采用2种研究方法。

1) 前瞻性研究与对策性研究相结合。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意义和发展对策展开前瞻性研究。同时,认真研究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实践,既将其作为理论研究的必要补充,为研究成果的实践和转化提供依据,又使其成为对策性研究的重要支撑。

2)理论性研究与制度建构性研究相结合。一方面体现在对国际残奥运动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对残疾人小康体育发展的创新和对“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考,另一方面反映在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度和较好的实践指导性。

基于以上2种研究方法,分析论证国际残奥运动的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作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研究的理论依据,由此,对中国残疾人体育进行重新认识。

2 国际残奥运动理念的内涵

国际残奥运动理念对残疾人体育发展有着指导意义,国际残奥运动理念具体可以表达为“Transcendence,Equality and Integration”,即“杰出、平等和融合”。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中通过参与比赛项目,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更表现出积极参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和身体缺陷,他们能够战胜和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飞越,表现出超越常人的意志品质,可谓“杰出”;而“平等”更多表现为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社会生活中,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能够获得友谊、尊重和享受取得成功的喜悦;“融合”应是残疾人运动员通过参与体育而勇敢地走出家门,最终融入社会生活,与健全人一样获得尊重和履行义务与享受权利。

3 和谐社会发展观的意蕴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十一五”规划最有特点和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体育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国际残奥运动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存在着契合点。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打造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构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残疾人体育不仅仅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问题,更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国际残疾人事业促进的重要任务。中国的残疾人体育不能仅仅是局限在残疾人体育活动框架下的单维度思考,需要把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方略放置到国内外更为博大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下进行全方位审视。

4 已有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国际残奥运动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下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1]以北京残奥会的实证分析和《北京残奥会总结报告》的研究工作为基点,在全面总结北京残奥会的运行模式和主要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开展对国际残奥运动理念的深入考察。和谐社会构建理念和国际残奥运动理念,从国内和国际2个背景提供了对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思路的研究依据。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理念是《国际残奥运动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下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研究的立足点,残疾人体育发展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诸多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将其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构架中去考察。《国际残奥运动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下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国家残奥运动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不仅是本研究建构的核心理念与理论依据,同时也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拓展了研究思路。

5 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5.1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然会对残疾人体育产生深刻影响,并不断赋予残疾人体育新的内涵和价值。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残疾人体育在中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命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与新阶段,需要全面推进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5.2 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是实践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需要深刻认识人道主义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体育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力,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尊重和保护。要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体育参与机会,提供自主的体育选择权利,提供公平的体育竞争环境,使体育成为促进残疾人实现社会公平、消除社会歧视和差异的有力渠道。提倡按照正常化的原则平等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运动员,消除对残疾人体育的异化,消除残疾人体育中的环境障碍和文化障碍,以实质的平等取代形式的平等,推进“平等、参与、共享”的理想、“残健融合”的目标早日实现。

5.3 第13届残奥会在北京举行,其理念和模式既遵循了国际残奥运动的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与重要贡献。北京残奥会让中国国民更全面地了解残疾人体育项目,更普遍地关注残疾人体育运动,更深刻地领悟残疾人体育理念,必将对中国残疾人体育产生深远影响,为加快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难得契机。北京残奥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的残疾人体育赛事管理人才和竞赛技术人才,这将有力促进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6 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略与对策

6.1 国际残奥运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一方面推进了主办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为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残疾人运动员超越自我、自强不息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这一特殊体育盛会所蕴含的深刻人文情怀、生命礼赞和对每一个人尊严、价值的尊重,极大地推动了残奥理念深入人心。国际残奥运动的理念对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发展需要与国际残奥运动相衔接。

6.2 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展开深度思考、系统策划和整体推进。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应当以和谐社会发展观下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为目标,以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提高残疾人体育参与为重点,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使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为残疾人平等参与体育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推进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1)坚持“全民性”原则;2)遵循“以人为本”;3)把握“多元性”特点;4)注重“公益性”要求;5)强化“科学发展”。

6.3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体育”,和谐体育的要义在于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的有机融合。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上,提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略:1)提高全社会对和谐体育的认识,营造残疾人体育运动的良好社会环境;2)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3)大力加强残疾人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开发利用;4)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残疾人的自我体育意识和自我体育行动;5)加强残疾人体育科学研究和残疾人体育指导队伍的建设。

6.4 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基于残疾人体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残疾人体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谋划和优化制度性设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1)按照“平等”与“发展”的核心理念,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这是实现制度创新、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建立双层结构框架,优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一方面按照“一般加特别”的模式尽快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重视消除当前有关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不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与残疾人全面发展的规定。

3)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原则,加快建设和健全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

4)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

5)按照提升效能的要求,促进残疾预防、康复、护理的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

6)重视和加强残疾人竞技体育工作,办好残运会、特奥会和聋人运动会等体育赛事。

7)遵循“残能有为”的思想,高度重视残疾体育人才的开发,将残疾体育人才的开发作为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8)努力实现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的全方位融合。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相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是我们致力的目标。

9)要求公共体育设施及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便利条件。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体育工作,引导农村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

10)改革和完善残疾人体育竞赛制度和训练制度,修订并实施残疾人运动员等级评定办法。

11)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残疾人学校体育教育。这既是残疾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关爱他人和关心社会的重要途径。

1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法制保障体系。只有不断完善残疾人法制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残疾人享有参与和融入社会的平等机会与环境,促进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7 结束语

全面推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步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要以此为契机,切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扎实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努力为广大残疾人谋得更多福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蒲.国际残奥运动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下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128.

[2]吴燕丹,黄汉升.北京残奥会后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EB/OL].[2012-12-20].http://.

[3]钟文.中国残疾人体育的现状:上、下[J].中国残疾人,2002(3):52-53.

[4]田克枚.国外残疾人体育发展特点[J].山东体育科技,1991(1):71-74.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2篇

如果说残疾人事业是一棵大树,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便是大树的根。随着中国残联建设残疾人基层组织的力度越来越大,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队伍不断扩展。《中国残疾人》杂志于2008年增设“基层”版块,专门服务于工作在乡镇(街道)、社区(村)的残疾人专职委员们。本期我们将呈现给大家一组来自深圳的文章,既有市残联干部的见识,又有最基层的专职委员的心得。我们真心希望大家能从中感悟到一些适合自己地区的工作方法,让我们的专职委员能够真正贴近残疾人,给他们温暖,给他们阳光,给他们幸福。

近几年来,深圳市残联务实进取,以新理念、新机制、新风貌,做大做强,实现了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新突破。

树立新理念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社区残疾人工作全面铺开,但社区残协现行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却显现出局限性,特别是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兼职“津贴”待遇、“中介”服务定位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制约了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发展。

深圳市残联通过精确调研,确立了“城市残疾人工作社区化,社区残疾人工作社会化,残疾人服务全面化,扶残助残经常化”的思路。社区残协管理由“单一”形态向“多元化”形式、残协专职委员由“中介”服务向“职业”岗位、社区服务由“常规”履职向“个性”服务、社会保障由“基本”满足向“长效”保障、社区工作理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出击等五个转变,解决了社区残疾人工作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残疾人工作。

制定新机制

深圳市残联立足于残疾人工作在基层“真联系、真服务、真有效”,从制定《社区残疾人工作管理办法》入手,解决好社区残协专职委员职业化、社区残协公益岗位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在制度上明确社区残疾人工作的任务、责任与管理方式。

通过明确社区残疾人工作是大任务,(组织建设、活动场所、规范运作、生活保障、就业服务、康复服务、文化生活、无障碍建设、权益保障、扶残助残),提出具体要求,对康复、就业等业明确,工作量化指标,特别明确了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的工作职责,招聘程序与待遇。

市残联把《管理办法》的十大任务逐项分解为48个小项,按100分计,确定每一个小项所占分数。考核标准有助于管理规范化、运作模式标准化。

现新风貌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3篇

结合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实际,以及笔者近几年从事基层残联工作的实践、思考,认为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必须在现有国家、省、市“一体化的机构、一专多能的队伍、有机结合的业务、统筹安排的经费、综合利用的场所”的原则和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等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建立促进发展“四个机制”,注重发挥残联自身“三大优势”,着力提高残联干部“三种能力”。

一、重点建立促进发展“四个机制”

一是领导责任机制。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越是最基层,人员职责交叉越繁琐,工作基础越薄弱,发展环境越复杂。若不随之建立坚强有力、权责明确的领导责任机制,将无法保证基层残联组织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同步、协调推进。要将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组织服务体系作为基层残联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狠抓、抓实。将残疾人工作列入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确定党政领导主抓残疾人工作,将残疾人工作列入县、乡(镇)“三位一体”责任体系,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强化领导机制和政府行为,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共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是文明服务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处理好“集”与“散”、“上”与“下”的关系,注重调动并充分发挥基层各级残工委成员单位的业务优势和职能作用,避免残联“一头挑”的尴尬局面,建立联系顺畅、沟通有效、协调有力、社会各界“同体共促”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一方面规范完成换届任务,积极调整班子结构,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残疾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另一方面,抓住合村并社时机,及时指导,规范组建、选举村(社区)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和残疾人协会。对各级工作服务机构统一命名挂牌,统一标准创建,统一制度要求,统一业务程序,统一组织管理。努力形成县、乡(镇)、村(社区)等行政机构纵向一体,卫生、劳动、财政、教育、民政、司法、宣传、广电等协调部门平行一位的残疾人领导、工作、服务网络。用好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其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金字招牌、综合服务功能。

三是发展激励机制。通过以会代训、巡回观摩、考察交流、专题研讨等有效方式,引导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准确把握残疾人工作的“一个定位”(亦官亦民、地位特殊的事业团体)、“三大职能”(代表、服务、管理)、“三大优势”(政策优势、基础优势、地位优势),自觉提高“三种能力”(善于工作的能力、狠抓落实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切实增强“五种观念”(学习观念、全局观念、创新观念、群众观念、律己观念),在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上见成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统一制定县、乡、村残联业务工作细则,责任追究办法、工作制度等相关规范,不断深化“文明机关、优质服务”活动,切实加强残联机关作风建设。结合年度考核和目标责任书落实,开展评先创优,探索激励方式,严格兑现奖惩,最大限度调动各级残疾人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服务残疾同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根据工作实绩和需要,及时开展年轻干部特别是残疾人干部的培养、配备工作,协调组织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残联工作人员进行动态调整,始终保持基层残疾人工作的激情活力和良性竞争。以示范点建设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特色工作和品牌项目,县域论证实施残疾人示范典型“三三三”创建工程(重点培养创建3个全省一流的残疾人工作精品示范乡镇,重点扶持发展30个残疾人工作典型示范村社区和30户残疾人致富典型户)。研究制定并统一印发实施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的示范点创建标准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明确示范乡(镇)工作应达到“六好”(即组织领导好、学习宣传好、基础工作好、业务开展好、政策落实好、工作效益好),示范村(社区)应实现“四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宣传教育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帮扶工作到位)。对于各级各类示范典型,通过颁发奖牌、观摩评比、重点扶持、分类指导,促进其快速成长。

四是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必须以经济基础为前提。对于欠发达西部地区来说,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投入社会事业极为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确保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足额投入,必须充分发挥残联组织自身潜质,综合利用政策绝对优势从“征、建、拓”寻“阳光道”。首先是征,紧紧抓住地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历史机遇,政策宣传鸣锣,正面引导开道,情法结合架桥,全面纠正以往交征双方对收金工作的模糊、错误认识,进一步加大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力度;其次是建,抓住当前发展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好时机,依托残疾人服务社积极兴办福利实体,在充分安置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就业的同时,补充各级残联经费不足;再次是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支持的基础上采取诸如全体公民年度人均分摊1元建立基金,通过合法小额游戏、设置购物奖励等方式专项募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建立合理与完善的资金管理、监督体系,确保各项残疾人事业经费物尽所用,发挥效益。

二、注重发挥残联自身“三大优势”

残疾人事业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抢占发展先机,围绕中心谋发展,服务大局快发展。

一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残疾人事业这项惠及万民的德政、阳光工程,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经济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优惠的政策保证,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从中央到基层,每一部关于残疾人的法规政策都是优惠政策。对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残疾人工作全面优惠、愈益完善的政策优势,深刻领会政策精神,用活用足政策规定,全面发掘政策潜力,在现有基础上为加快基层残疾人事业发展开辟空间,增加后劲。

二要充分发挥基础优势。近几年,特别是“九五”计划实施以来,基层残疾人事业发展迅猛、成果辉煌。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参与能力普遍提高,全社会尊重、理解、帮助残疾人和关心、参与、支持残疾人工作的氛围日益浓厚。残疾人康复、扶贫、就业、教育、艺体等重点业务工作成效显著,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残疾人示范典型创建等工作创造和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实践经验,综合工作具备了深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县、乡各级残联组织呈现出心齐气顺、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现有基础、经验优势,各级残联组织一定要继往开来,乘势前进,紧紧抓住目前发展局面喜人、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大好时机,实现残疾人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更加顺利、协调发展。

三要充分发挥地位优势。残联是实现政府和残疾人之间管理与沟通的桥梁纽带;是代表政府管理、服务残疾人的亦官亦民机构。这一定位,体现了残疾人工作的广阔空间和极大灵活性。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发挥各级残联组织的特殊地位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多面孔出现,全方位出击;要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广结善缘,多交益友,引导发挥社会各层面的主观能动性;要注重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进一步密切同党和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平行协调单位、基层工作组织与广大残疾人的联系,依靠社会各方面潜藏的政治、资源优势,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着力提高残联干部“三种能力”

一要着力提高善于工作的能力。基层残联干部是残疾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者和直接参与人,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残疾人法规政策的具体执行人。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坚决执行,将对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知识的学习和服务能力的实践贯穿一切工作的始终,以工作的有为争事业的有位。

随着新形势下涉及残疾人群众直接利益关系而引发的矛盾纠纷、侵权事件将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矛盾纠纷,影响稳定。为此,广大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提高依法办事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怀着满腔的热情,掌握民愿实情,赢得社会的理解,争取工作的主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发挥潜在的优势,巩固发展的基础,扩大工作的影响;要以扎实的作风、一流的业绩争取社会的理解,赢得领导的支持,开创发展的局面。

二要努力具备狠抓落实的能力。工作目标一旦确定,抓落实就成为关键。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工作作风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着抓落实的力度,抓落实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效力。要通过行风评议、民主监督等有效形式,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制、首问负责制,切实增强各级残联干部积极主动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狠抓责任落实。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刘继同(1964- ),男,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

摘 要:残疾人是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国家保护、社会关爱和社区照顾的特殊群体。残疾人生活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和福利制度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从历史比较角度,从社会价值观念、残疾人服务组织体系、残疾人服务内容与范围、残疾人政策框架与法律保护等层面,中国残疾人福利政策可以概括为个人不幸与社区照顾典范,从个人不幸向社区照顾典范的战略转变,是中国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的制度特征。

关键词:个人不幸;社区照顾;残疾人福利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75-03

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残疾人福利状况是衡量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水平最灵敏的指标。残疾人生活状况集中体现为残疾人社会福利状况。

本文从社会福利理论角度,以个人不幸和社区照顾为分析概念,全面分析残疾人福利政策模式由个人不幸向社区照顾典范的战略转变,以期丰富和发展残疾人福利理论,改进和完善中国残疾人福利政策。

个人不幸典范与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残疾人福利政策模式分为两大历史时期与福利典范,一是改革开放前的个人不幸典范,二是改革开放后的社区照顾典范。改革开放以前,残疾人福利政策典范是个人不幸。个人不幸是观察、描述和分析残疾人福利政策模式基本特征的最佳理论化概念。个人不幸是指国家在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中扮演剩余角色,残疾人问题主要被看作是个人不幸、个人麻烦和个体残疾,而非社会问题;残疾人福利需要主要是通过个人责任、家庭保障和社区互助途径,而非国家再分配途径满足。个人不幸典范适用范围广泛,既可适用残疾人福利政策模式,又可适用贫困成因的解释,基本是与自然经济和传统社会结构联系一起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属于传统福利范畴。个人不幸既是一种福利典范,反映福利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政策模式,反映制度特征;既是一种福利服务方式,是福利需要满足途径,又说明服务内容,界定服务范围。个人不幸典范反映在诸多方面,例如人们如何看待残疾成因与现象,残疾人福利机构建设状况,残疾人服务内容与范围,残疾人服务方式与需要满足途径,残疾人政策与法律保护等。这些层面既是个人不幸典范的表现形式,又是个人不幸典范的分析层面。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残疾是个人悲剧与个人不幸,残疾成因解释基本是个人问题与苦难命运。人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歧视和不平等的,残疾人难以与健全人一样平等全面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社会独有,而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传统社会中,很可能将残疾解释为恶魔迷惑,对罪恶的惩罚,或是被上帝选中的证明。甚至在以“福利国家”闻名的英国文化中,也把残疾视为个人灾难和个人悲剧,这是工业社会的普遍观点,这意味着残疾问题的个人不幸模式是世界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残疾人缺乏互助组织,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福利机构稀少,残疾人福利服务缺乏组织基础和职业化工作队伍。1949年后,政府逐步建立城乡二元福利制度,而且福利制度以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对那些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者提供帮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而生活困难的孤老残幼。残疾人是定期定量社会救济主要对象之一,服务残疾人的机构是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建立的,当时称为生产教养院,1958年后更名为福利院,主要是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精神病人福利院。其中收养的残疾人数量极少。残疾人生活照顾责任几乎全部由家庭承担。

残疾人及其家庭生活状况与社会一般生活水平之间差距较大,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普遍不高,普遍处于贫困边缘。当时除孤残儿童基本通过儿童福利院享受国家保护之外,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残疾人只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极少部分,绝大多数没有享受到国家提供的救助利服务。残疾人福利服务首要内容是就业服务,主要方式是“社会福利生产”,它是1956年国家内务部在城市残老教养、烈军属贫民生产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新概念。社会福利生产是指国家、集体和社会各界为帮助集中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而组织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事社会福利生产的单位就是社会福利企业。社会福利企业是以安置残疾人就业为主要目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特殊企业。社会福利企业与社会福利生产曾在帮助残疾人就业,充分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中国残疾人福利事业基本特征是劳动福利型,残疾人不是片面享受国家救济,而是既受到国家保护,又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在残疾人教育服务中,政府主要采取设立盲聋哑学校,为残疾儿童少年和青年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模式。但是,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始终是普及初等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以致1989年时全国盲聋哑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足6%,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状况十分严峻。残疾人婚姻与家庭、残疾人文化生活、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环境等领域的福利服务也微乎其微。总体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残疾人充分、全面参与社会生活面临诸多社会性与制度,他们的基本需要满足程度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同时,政府缺乏专门、明确的残疾人福利政策,残疾人法律保护程度偏低。

社区照顾典范与市场经济处境

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福利政策模式由个人不幸逐渐转变为社区照顾典范,社区照顾成为观察、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残疾人福利政策模式基本特征的最佳理论化概念。社区照顾最初起源70年代英国人口结构转变和福利国家改革实践。英国老龄化浪潮来临及精神病患者问题日趋复杂化,沉重经济压力导致英国政府难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要,引发福利国家财政危机和院舍照顾模式质量的激烈争论,与此同时,以撒切尔夫人、里根为代表的新纷纷上台执政,新自由主义思潮流行和福利多元主义兴起,欧美国家重新发现和回归社区,社会各界对家庭和社区寄以厚望,普遍希望家庭与社区在福利发展与社会整合中扮演更加重要和积极的角色,社区照顾理念与政策模式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风靡英美国家的社会运动。90年代初期,伴随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家、市场与社区关系形成,特别是城市社区服务普及提高,社会工作教育恢复发展,社区照顾理念与政策模式通过多种途径介绍到中国。社区照顾是相对机构照顾或院舍照顾而言的。院舍照顾是指在福利机构中对较多服务对象进行集中照顾的方式,曾是照顾精神病人及心理障碍者的传统服务方式。院舍照顾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院舍照顾优点是集中照顾众多服务对象,提高照顾服务专业化程度与规模效益,便于对照顾对象的管理等。但是60年代以来,英美学者越来越多经验研究发现,院舍照顾弊端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院舍照顾与机构生活对人产生有害影响,妨碍被照顾对象的人格完善,强化对照顾对象的控制、虐待和标签化倾向,院舍照顾基本建设费用、管理费用和运作成本昂贵等;二是按照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尽可能过正常生活的“正常化”思想兴起,以期消除院舍照顾对照顾对象生活“变态化”的负面影响(Dalley,1988)。社区照顾理念与政策模式自然成为取代院舍照顾的最佳选择。社区照顾内涵丰富多彩。简单地说,社区照顾是指将照顾对象安置在正常家庭与社区环境中,主要通过对家庭、邻里或附近非亲属居民的支持来照顾老弱病残的社区综合性照顾服务。社区照顾核心是正式与社区非正式照顾的有机结合,强调国家、社区、家庭在照顾中的合作伙伴关系,突出“正常化”和“服务使用者参与”等世界流行理念。

80年代以来,人们对残疾现象与残疾人福利政策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开始科学和全面看待残疾现象与残疾人群体,逐渐将残疾现象看作是社会问题,而非个人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和认识到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与社会对残疾概念的社会理解发生重大转变,国家将残疾现象与残疾人群体看作是国家有责任解决的“社会问题”,国家在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中负担应有责任,扮演日趋重要与积极角色,发挥越来越大作用,残疾人服务成为福利服务重要部分。这些观念变化为残疾人福利政策转变奠定思想价值基础。

残疾人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残疾人服务组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机关、社区照顾网络和家庭关系在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与政策模式转变是从建立健全残疾人专门组织体系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组织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群众团体到各类组织建设,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日趋完善,组织性质与服务领域日趋广泛,涉及政策立法、宣传出版、特殊教育、劳动就业和医疗康复等诸多服务领域,为社区照顾典范奠定组织基础。

残疾人福利服务模式由院舍照顾转变为社区照顾,家庭照顾、社区照顾网络与非正式照顾在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

国家对残疾人的就业扶持保护政策日趋完善,残疾人就业渠道与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化,典型反映残疾人福利事业由个人不幸向社区照顾模式的战略转变。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福利事业和服务体系核心部分,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是残疾人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关键。

政府大力发展盲聋哑、弱智儿童特殊教育和义务教育,适应教育发展国际潮流,改革传统特殊教育体制,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为残疾人提供“正常化”和“社区化”特殊教育。残疾人康复服务发展迅猛,社区康复成为康复服务主要方式,个人不幸向社区照顾典范转变在康复服务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典型。同时,部级残疾人服务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成功实行,残疾人服务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残疾人国家保护与法律保障框架基本形成,全社会已形成尊重关心、保护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确保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5篇

一、狠抓社区残疾人基础工作建设:

在年初我社区就已组织专职残疾人工作者,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一系列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文件,并以其为指导,全面统领社区残疾人工作。同时还按照市残联的具体要求,进行各方面的专项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建立了社区残疾人组织工作者,并让其真正在社区残疾人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设立严谨的服务公约和服务制度,加强了对社区一些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工作,使社区建设向更慈善、更和谐、更温馨挺进。

从社区多年的残疾人工作经验得出,要想有好的工作成效,就必须有好的工作人员。多年来,我社区一直注重于这方面的发展,尽量为社区的专职残疾人创造工作条件。尊重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更安心的投身工作中。基于此,我社区残疾人工作一直呈射线型前进。

在今年春节前夕,市残联关怀慰问我市残疾人,我社区协调残联对我社区的王波、张加福、贾淑云等贫困残疾人走访慰问,并送去慰问品、慰问金,使他们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在三月里,社区残协康复员又转介上报市残联,为我社区残疾人王德贵女儿、王桂芬女儿升学填报申补助学金,每人三千元,这体现了政府对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的重视与关爱;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市残联协会专门组织了“庆三八联欢会”,我社区以张加福、王桂芬、王玉梅等残疾人为代表,积极配合,同其他社区残疾人共同参加了这一大型联欢活动;为了残疾人就业能得到更好的安置,市残联、市劳动局联合举办了“一带十传百”专项劳动就业培训,我社区残疾人李卫、王玉梅、李翠玲、张加福等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在“爱耳日”到来之际,我社区组织残疾人进行了专项培训,并且走访了听力残疾人陶华东、关井秀等残疾人家庭;在“助残日”期间,同本街道的其他兄弟社区一起在我市繁华地点----磐石大街,用出版报、挂横幅、发传单、摆设咨询台等方式,向广大市民们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突出了“关心残疾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市电视台也给与了充分的报道。在此期间,通过我社区的协调,社区、街道等部分领导组织了部分慰问品和资金。分别走访辖区失去双臂的残疾人王贵才等人。

二、强化对残疾人的服务:

社区残疾人工作者,始终牢记为残疾人服务的理念。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再也不满足于传统的领导布置一点就完成一点的工作观念。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具体的服务中,都进行了强化性训练。要求服务工作必须从超前的意识、超前的速度、超前的方式,去满足大家的需要。为了能做到这些,对专制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进修,使他们的技能得到更多的发挥,教育他们从心底深处,恪守工作职责,努力贴近残疾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