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庭院经济工作总结

乡镇庭院经济工作总结

乡镇庭院经济工作总结

乡镇庭院经济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庭院经济是一种对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西藏堆龙德庆县近年来庭院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找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与瓶颈,为西藏庭院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对此及建议等,以供实际工作参考。

关键词 :庭院经济;现状调查;对策建议

庭院经济是指农户以庭院为基础,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多层次地对土地、空气、光热、动植物废弃物等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利用,以获得收入的经济类型。庭院经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社会活动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中国有,在其他国家也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发达国家,庭院经济被看作是与市场经济并列的一种经济形势,被定义为“利用家庭资本和家庭成员中不付出薪金的劳动力,来生产供家庭自己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家庭生产活动。”由此可见,西藏发展庭院经济是势在必行的。

一、西藏堆龙德庆县概况

西藏堆龙德庆县距拉萨市中心约12 公里,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与堆龙河两岸,全县面积268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 万亩。堆龙德庆县的发展以农业主为、农牧并举。1983 年被指定为西藏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我们了解到,堆龙德庆县辖2 个镇、5 个乡,分别为东嘎镇、乃琼镇、德庆乡、马乡、古荣乡、羊达乡、柳梧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0543 人,藏族人口约占95.5%。堆龙德庆县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近郊县,是拉萨的西大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信息、资源优势。加之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建设、拉萨市东延西扩跨河发展等战略的实施,为堆龙德庆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堆龙德庆县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对象予以扶持,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稳步增长。2012 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353.54 元,同比增长1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19 亿元,同比增长8%。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特色农牧业区域化布局初步构建,以花卉为主的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种养业为主的特色农牧业产业,产业规模化、效益化明显。在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近年来,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拥有3040 万元的总资产,资产负债率为零。其基地总面积1600 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为1000 亩,建有温室大棚1260栋,同时建有一系列完善的蔬菜冷藏、保鲜、初加工、深加工生产区和生产设施等,其为庭院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二、西藏堆龙德庆县庭院经济发展现状调查

1.样本选取。本次调查样本的选取是在堆龙德庆县下属的2镇5乡共选取30 户农户进行。样本分布为:东嘎镇选取了5 家,乃琼镇选取了5 家,德庆乡、马乡、古荣乡、羊达乡、柳梧乡各选取了4家。在这次调查中主要调查了蔬菜、果树、家畜、花卉等各项庭院经济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情况。

2.庭院经济现状调查。通过对7 乡(镇)30户农户进行入户实地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庭院经济收入占其总收入比例已达到72.91%,成为支撑农牧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见下表)。

3.庭院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堆龙德庆县7 乡(镇)30位农户的调查,目前已开发的庭院经济总面积为57.9亩,庭院总收入为214410 元,平均每亩净利润为3147元,平均每户收入为8726.7 元。蔬菜占收入的28.23%,果树占11.87%,家畜占11.25%,花卉占21.56%,传统种植业收入占27.08%(见下图)。可见庭院经济收入在农牧民家庭中不仅占比较大,且经济效益可观。

三、庭院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技术落后。目前,堆龙德庆县庭院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采取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与内地相比较低。由于庭院经济是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来进行生产的,大多数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对资源不能有效地利用,种植结构不合理、对产品质量不够重视,使产品的收益不高。又由于西藏地处边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对国内外先进的品种、技术不能及时引进,生产科研攻关与其他地区缺乏交流,新品种引种范围比较小。以花卉种植为例,花卉品种落后,西藏种植的花卉大多是从外地引进,缺乏竞争力。虽然西藏具有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但由于西藏科研力量薄弱,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产业品牌效益低。西藏由于其历史原因,农业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整体都不高,庭院经济产业缺乏品牌效益,且生产规模大多数都比较小,知名度不高,成交机会少,并且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合作,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产品的出售价格都普遍偏低。因此,品牌战略成为了当前庭院经济发展的短板,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进一步的加以开发,并培育出重点品牌,以提前整合优势,扩大发展空间。

3.营销体系不健全。西藏目前没有健全的庭院经济信息网络体系,农户很难了解客户的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更不了解市场的供求信息。在庭院经济产业发展进程中,产品营销一直是个问题,仅靠传统的市场交易方式,很难将现有的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顺畅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规模较小的个体农户和农业合作社因资金和精力很难构建自己的渠道,加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格局尚未形成,国内外市场也开拓不足等,造成庭院经济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四、促进堆龙德庆县庭院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科技投入。生产技术的引进和提高,是西藏庭院经济产业从传统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堆龙德庆县要立足高原特色,坚持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子,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改善、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在高原特色庭院经济作物选育、特色资源深度开发、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传统化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与此同时,要落实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切入口,以有效解决农牧业科技与农户生产经营脱节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2.培育品牌效应。在巩固和壮大现有的庭院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龙头企业+科技+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紧密生产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加工与营销、品牌与价值等的衔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使农户既从种养业生产中获利,又从加工、流通环节中获利。要发挥西藏地方特色,培育出人无我有的特色农产品,满足优质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创造知名度,占领市场。要以西藏特色庭院经济产品为核心,形成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品牌实力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提供服务的作用,带动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

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网络销售已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易方式,通过网络可获得全方位的交易信息。信息化可以实现信息快速、准确传递,是制定政策、确定和调整生产经营计划的重要依据。因而加快建设信息网络体系,可及时为生产、流通企业及广大农户提供庭院经济发展信息,预测并分析市场趋势,以达到规避经营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西藏由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有望在堆龙德庆县率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构建农产品销售电子交易系统,充分发挥的网络交易潜力,指导和推动西藏庭院经济健康发展。

4.拓宽庭院经济发展空间。西藏地处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若不加以保护和治理环境,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推进庭院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庭院经济产业成为西藏现代高原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一部分,不断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对此,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此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形成生态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2013年度西藏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推动西藏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2013ZJRW04);2013年度西藏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引导西藏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绿色财务体系研究”(13BJY004);2013年度“西藏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1]西藏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乡镇庭院经济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一)我区低收入群体现状和产生原因

近几年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4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农渔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还占相当比重。据调查,全区共有低收入3409户5799人,其中城镇有519户1021人,农渔村有2890户4778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0.6%,农渔村分别占总户数的4.15%和总人口数的2.63%。经分析,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因自身经济状况不好,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的事例增多,陷入小病苦自己、大病累全家的困苦中,全区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有1303户占总户数的38.2%,其中农渔村1131户,重大疾病(重大残疾)有711户,经医疗机构鉴定精神病残疾603人(全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2000人左右)。

2、因缺少劳动力致贫。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我区有较多数量的低收入家庭是因缺少劳动力造成的,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老有所养问题得不到全面落实,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没了经济收入来源而导致贫困。据调查,全区低收入家庭年老体弱、孤儿等无劳动能力的有1045户占低收入群体总户数的30.6%。,其中城镇282户,农渔村763户。

3、因子女上学致贫。我区教育费用高,上学负担依然较重,上高中(技校),特别是大学费用更高,据测算,目前供养一名大学生最低费用在4万元以上,这对于城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农村不足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全区因子女上学而产生贫困的266户,占总户数的7.8%,其中城镇65户,农渔村201户。。

4、因缺少就业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也想发展和就业,但缺少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难度大。全区缺少生产资金的有249户,占低收入家庭的7.3%;要求参加各类就业培训的有659户占低收入总户数的19.3%,其中城镇170户、农渔村489户;要求介绍就业或外出打工的有688户占低收入总户数的20.1%。

5、因不愿参加劳动致贫。这类人员人数虽然不多,但因个别对象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光用光,如一旦纳入低保、“五保”或“三无”供养对象,其不良影响较大,群众意见大。

(二)我区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工作情况

1、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从1998年起,我区推行农渔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出台了《*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尤其是20*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定政发[20*]27号)、《关于印发区扶持残疾人实施办法的通知》(定政发[20*]40号)、《舟山市*区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试行)》(定政发[20*]6号)、《舟山市*区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的通知》(定政发[20*]47号)等规范性文件,落实了一系列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措施,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2、落实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措施。一是提高了低保标准。全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按“应保尽保”和动态管理的要求,扩大城镇和农渔村低保面,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到目前,全区纳入低保2713户4211人,10年来,6次提高低保标准,低保金农村从85元/月.人到170元/月,城镇提高到280元/月.人。二是加强了五保供养工作。全区共有五保对象324人,其中入院供养284人,户院挂钩29人,分散供养11人,集中供养率96.7%,同时,大力改善敬老院基础硬件设施,累计完成敬老院改、扩建15所。三是开展了专项救助工作。助医。20*年我区共安排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等贫困群体医疗救助资金98万元。在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基础上,全区共有1*5人次得到救助,救助金额103.7343万元。2008年,医疗救助专项资金提高到人均6元的标准,共200万元。助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助学制度,对低保家庭和贫困家庭子女考入大专院校学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或2500元的补助,20*年,对25名低保家庭的子女考上大专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对6名低保边缘家庭子女考上大专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补助2500元,合计救助金额14万元。救灾及临时救济。对虽不符合五保“三无”供养和低保条件、因病、因灾、因求学或特发性灾难等意外伤亡影响的困难群体,主要采取了临时救济的方式,以保障受灾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年,全区发放春夏救济款40万元。危房改造。以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为载体,推进农渔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改造对象从低保、五保、残疾人贫困家庭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四年来,累计完成942户。集中医治重症精神病患者。2004年到20*年全区集中医治精神病患者累计125人(次),通过救助,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和对社会的危害。机关干部结对帮扶。2004年以来,我区建立了机关干部与农渔村低收入家庭结对帮扶机制,按“处级领导一帮一”、“科级领导二帮一”、“一般干部三帮一”进行帮扶,全区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589户(次),其中20*年结对帮扶困难户1168户;经过帮扶,已累计脱贫191户。此外,还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各种社会救助、慈善和慰问、献爱心等活动,帮助和解决了一些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

3、增加了公共财政对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投入。这几年,我区以“暖促”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通过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实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体系,落实新型社区老年人“以奖代补”政策,对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奖励保障金等措施,财政社会保障方面支出从2004年7680万元增长到20*年1.47亿元(大口径),年平均增长30%。

4、加强了对低收入群体帮扶长效机制的探索。把培训就业作为低收入群体帮扶机制探索的重点和突破口。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农渔民,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300元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600元。参加紧缺职业(工种)培训的人员,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800元的补贴。用人单位(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新增岗位新招用农渔村劳动力,并与其在公益性岗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实际工作半年以上,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每人300元的就业补贴,其中就困难人员每人600元。农渔村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行业外),实际经营六个月以上的,凭工商营业执照给予一次性800元的创业扶持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1500元。

二、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低收入群体脱贫主体意识不强,依赖性大。有较多低收入家庭,其家庭成员属于年老病残人员,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他的也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在获得政府、社会救助后,在生活上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脱贫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着“不要白不要”的不正确观念,有个别低保家庭把“低保”当“劳保”,甚至出现个别困难群众见政府送彩电后,还要求为其解决电费和视听费的怪现象。

二是低保制度设计与鼓励就业存在矛盾。目前的低保制度条款在执行过程中不利于调动低收入家庭就业积极性。低保制度规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救助,以家庭人均收入状况为标准确定对象,并采用差额补助形式,最低补助不低于低保标准的40%,即:城市不少于115元、农渔村不少于70元。以低保户三人之家为例,无就业的城镇低保户每月可全额获得840元的补助、农渔村为510元。有就业的低保户补助额应扣除就业收入,由于低收入家庭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力型工作,工资收入较低,为此,有低保户认为参加劳动反而减少“低保”收入,还不如在家闲着,产生一些低保对象不愿参加劳动脱贫,也有的为享受低保政策故意隐瞒家庭财产和收入,强行挤入低保行列。据统计,在农渔村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有1484人占28%,通过劳动就业脱贫具有相当潜力。

三是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收入来源单一。据统计,在农渔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988人,占总人数的7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7人仅占2%。受劳动力素质的限制,低收入群众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市场需求信息反应慢,就业竞争能力差,致富渠道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模式,“恋土守家”观念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全区农渔村低收入农户中,有1416户占总户数55%的低收入家庭仍从事第一产业,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务农和打临工。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我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投入标准较低,享受水平也较低,最高的每月仅为几百元,最低的仅有二、三十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由于大多数被征地农渔民不愿缴纳保费,每个月仅享受由政府发给的生活补助80元/人;城镇低保每人每月280元,农村每人每月170元,均低于每年5000元和3000元的低收入标准。另外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门诊报销虽从20*年的10%提高到今年的15%(2年以上为18%),但仍然偏低,住院补偿率仅为16.53%,水平相对较低。

五是区、乡镇两级财政压力大。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区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投入的政府资金大幅增加,由于市与区特殊的财政管理体制,加上乡镇大多是“吃饭”财政,因此,区、乡镇两级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三、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编制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按此总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将帮扶低收入群众致富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整体规划,坚持帮扶规划与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等规划相衔接,认真分析低收入群体的个体特点,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一重点。根据各个社区(村)的自然禀赋、区位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生态农渔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产业;并根据低收入群众的自身条件和实际状况,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分类制定规划,引导不同人群按自身条件走开店经商、外出务工、种植养殖等多渠道的致富之路。明确帮扶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科学量化和细化,在与区域总体规划大框架相协调的前提下,根据我区的财力、物力和低收入农渔民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每个年度、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投入、稳步推进。主要规划目标为:

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有重大疾病、重大残疾、精神病重症患者和年老丧失劳动力的低收入家庭要“应保尽保”。城乡“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的60%。提高低保标准,使我地低保标准与我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到2012年,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乡低收入家庭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危房改造救助全面覆盖,其中住房困难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基本住上廉租住房或买上经济适用住房农村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100%达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500元,城镇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年当地“低保”标准的4倍,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首先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区委区政府要把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众生活作为深化“暖促”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的一大主要任务和执政为民、解决民生的一项重要职责,区乡两级要成立低收入群体奔小康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协调、督查相关工作,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任务目标的完成。要将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纳入乡镇(街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改善民生和深化“暖促”工程的考核重要内容,明确工作责任,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镇、街道和有关责任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是要强化措施,形成帮扶低收入群体的强大合力。要深化区、乡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机制,建立健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工作新机制,机关干部在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落实领导定点帮扶、部门驻社区(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措施。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是要积极引导,树立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的信心。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开展和谐家庭、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引导贫困城镇和农村居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救助观,特别是要鼓励困难群众自强、自立、战胜困难。

(三)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探索建立并加快完善符合我区城乡低收入群体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参保意识;把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帮扶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渔民参加社会保险。二是进一步完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济体系。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弱智、低能的贫困群众建立长效、稳定、系统的分层分类救助机制,确保解决其温饱问题。对于遭受疾病或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的农渔村低收入群众,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给予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对贫困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保证贫困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三是全面构建贫困群众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巩固提高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五保户”集中供养、低收入群体养老、医疗救助、农渔村住房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成效,使农渔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四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渔村低收入群众的参与率,着力解决农渔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贫困农民切实享受这项政策的好处,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五是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使我地低保标准与我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确保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六是要使低收入家庭有房住,解决住房困难,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渔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力度,对象由低保户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并切实把好资格确认关。

乡镇庭院经济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产业,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问题,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农村,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目标。决战3-5个月,全区7个乡镇分别将集镇做美、做靓,各打造1-2个产业突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整村推进,能在全省、全市有一定影响的新农村建设亮点,实现全区新农村建设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二、工作重点

1、加快集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整规划,着力构建符合集镇发展规律的大框架。一是确立发展定位。以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调整完善集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构筑符合本地实际的道路交通网络,主动对接城东港区、生态工业城等经济区的辐射,着力将集镇打造环庐山工业走廊,交通便捷、景美人和的绿色宜居地。二是合理划分功能。针对本乡镇资源和地理位置的实际,结合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工业为主导,科学合理地划分功能区域,将集镇主要规划为工业功能区、教育功能区、医疗功能区、商住功能区、行政功能区等几大区域,做到既相对集中又相互协调、便民利民。三是推进旧房改造。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扎实推进集镇农民公寓建设的同时,根据功能分区和开发建设的需要,重点做好集镇有碍观瞻的旧房拆迁安置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容量大、环境好、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吸引群众到社区居住。对离集镇较近的村庄,区别不同情况,以社区为纽带、拆迁安置区为依托,合并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拓宽集镇发展空间。四是实施美化亮化。本着做美做靓集镇,彰显集镇特色,要将集镇范围内所有的建筑(已用瓷砖、玻璃等材料装饰外墙的除外)分片统一外墙色调,建筑物楼顶全部改造成统一的波形铁艺屋面。集镇主次干道两侧要高档次、高标准全面绿化,安装统一的路灯。五是加大整治力度。各乡镇要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强化集镇环卫所和社区管理,重点抓好集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集镇主次干道全天清扫保洁。要积极联合工商、公安、行政执法部门严厉打击“三占三乱”行为,打造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的新集镇。

2、打造示范亮点。各乡镇要坚持产业发展为先,大力培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以产业为平台,选择1-2个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民风纯朴的行政村,作为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一是要求村“两委”班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示范点交通便利,连片推进的自然村不少于5个或农户总数在200户以上,有产业基础,且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要高标准完成“三清”,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率均达100%,做到村内沟渠相通,排水畅通,村旁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达到“一大四小”工程要求,农户庭院经济达85%以上;三是社区建设高品位,各自然村要分别成立3-5人组成的有威信、能吃亏、讲奉献、能干事、会干事村民理事会,有1-2间20平方米左右的村民议事室(含图书室)、室外有1处固定的宣传橱窗(长廊)、有1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有1支文体活动队伍,每年至少开展1次有特色的文体活动,逐步形成文化“一村一品”;四是各行政村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做到人员、经费配套到位,示范点农户宽带入户率达15%以上。

依托城东港区,大力发展以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培养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施“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乡土人才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为基本平台,整合区农业、扶贫、劳动保障、教育、民政等部门的项目资源,充分发挥区委党校、区职业高中、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作用,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年底前完成各类培训5000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人。

4、优化生活环境。一是优化社区环境。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安居乐业的社区生活环境。以加强居民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学礼仪、学健身,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栋”等评选活动。组织成立腰鼓队、文艺宣传队等社区文化队伍,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二是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文化环境,让群众享受高雅愉悦的生活,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三是优化家庭环境。在全社会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开展“好婆媳”、“好邻居”等评选活动。

5、净化法治环境。一是严格执法,对村民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现象,进行严管重罚,促进村民素质提高。二是文明执法,倡导人性化执法。在执法部门开展“文明执法之星”评选活动,树立执法部门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优化执法环境。组织广大村民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集镇管理规范性文件,使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解、支持、配合执法部门依法执行公务,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风气。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统筹城乡发展做靓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农工部、财政局、城乡建设局、环保局、规划分局、民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卫生局、计生委、市容局、各乡镇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着力协调解决集镇建设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农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乡镇庭院经济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1我县新农合制度主要内容

1.1县、乡两级管理体制县、乡镇政府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县新农合

办公室挂靠卫生局,乡镇新农合办公室设在乡镇财政所,具体负责新农合各项工作。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各乡镇新农合工作的组织管理、宣传发动、筹资、运行等,由乡镇政府自行组织同步进行。

1.2个人缴费、村集体扶持、政府财政补助、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缴纳15元,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2元,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5-10元,乡镇财政每人每年补助5元。农民整户缴费之后即完成了参合手续,受制度保护;村集体对新农合酌情扶持,其补助资金只注入本村参合农民家庭帐户;市、县、镇三级财政补助构成县、镇两级统筹基金,赋予县、镇管理组织和经办机构行政管理、经济支配权;每年从全县大病医疗救助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农村法定的五保户、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低保户垫支部分个人应交费用,解决弱势群体参合问题。

1.3按家庭帐户、乡镇统筹、县级统筹分设基金

家庭帐户基金由农民个人缴纳费用和村集体补助组成;乡镇统筹基金由乡镇财政补助和县财政补助的50%组成;县级统筹基金由县财政补助的50%和所有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组成。

1.4报销方法

1.4.1参合农民以户为单位自主管理和使用合作医疗证(家庭帐户基金)。家庭成员持证在定点村卫生室和本乡镇卫生院就诊时,其医疗费用直接从帐户中扣除,用完为止,结余的转下年度使用,具有保值效应。

1.4.2对于发生在乡镇卫生院,县、市、省、部级医院的门诊、住院医疗费用,分别设定报销比例,并以3000元为县乡统筹分界线,以8000元为补偿封顶线(即每人每年各种情形的补偿总额不高于8000元)。

1.4.2.1参合农民个人年累计3000元以下费用,发生在第一级(本乡镇卫生院)的,按25%-40%比例报销,发生在第二级(本县级医院和县内其他乡镇卫生院)的,按15%比例报销,发生在第三级(市、省、部级医院)的,按10%比例报销。如上费用由乡镇新农合办公室负责每月集中报销1次。乡镇新农合资金结算中心全天开放,接收个人上交的资料和单据。

1.4.2.2参合农民个人年累计3000元以上的住院费用,由乡镇新农合办公室及时上报县新农合办公室,每季度集中审核报销1次。发生在第一级的按45%比例报销,发生在第二级的,按30%比例报销,发生在第三级的,按15%比例报销。

1.4.2.3对如下10种慢性疾病,每人每年发生3000元以上的门诊医疗费用(第一级以上),按10%比例报销,最高补偿限额为2000元。如慢病患者年内又发生了住院费用,则分别予以报销,但总补偿额不超过8000元。慢病费用每年报销1次,由县新农合办公室负责组织。10种慢性病为: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肾衰竭透析、心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精神分裂症。

1.4.2.4经合作医疗各项报销后仍有大额医疗费用,在扣除各种报销、补偿外超过10000万元者,直接转入大病医疗救助程序,10000元以上部分按比例予以计算,最多救助5000元。

1.5方便农民就诊、转诊参合农民在县内就诊时,可自愿选择医疗机构,以减少不必要的手续,方便群众。外转就诊者只限于向市以上级别公立医院,以确保诊疗质量,控制合作医疗成本。

1.6围绕资金管理和补偿效果加强行政、社会监督

建立新农合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把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制度化,落实每半年1次的行政审计检查制度,确保财政补助足额到位、资金安全使用和按承诺标准兑现补偿,以优质的服务和实惠推动新农合持续健康发展。

2我县新农合试点效果

2004年,我县张家坡镇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乡镇,2005年,在东里、南麻继续推行试点工作。2006年,试点乡镇扩大到鲁村、悦庄、中庄、土门、燕崖。截止目前,我县13个乡镇中已经有8个乡镇被列为新农合试点乡镇。2005年张家坡、南麻、东里三镇共有人口121102人,参合人口116385人,人口覆盖率96.1%,市、县、镇财政补助174.88万元,农民筹资174.58万元,村集体补助35.04万元,共筹资384.5万元。2006年新开展的五个乡镇土门、鲁村、燕崖、中庄、悦庄总人口为177025人,参合人口为146243人,人口覆盖率为82.6%,农民筹资219.36万元。南麻、东里两镇第2年度的筹资已基本完成,张家坡镇8月份完成筹资。

2005年7月1日至今,南麻镇报销总人数37234人,报销总额93.34万元,其中家庭帐户报销36714人,报销金额53.12万元。医药费用2000元以下的报销240人,报销数额3.78万元,医药费用2000元以上的报销280人,报销数额36.44万元。东里报销总人数55126人,报销总额71.95万元,其中家庭帐户报销54306人,报销金额45.5万元。医药费用2000元以下的报销661人,报销数额10.38万元,医药费用2000元以上的报销159人,报销数额16.07万元。张家坡报销总人数18677人,报销总额31.78万元,其中家庭帐户报销19915人,报销金额23.53万元。医药费用2000元以下的报销1569人,报销数额8.25万元,医药费用2000元以上的报销107人,报销数额11.6万元。

截止目前,平均参合率达90%以上,农村人口覆盖面25%,参合农民医疗费用报销率27%。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截止目前,已为280名贫困农民发放医疗救助金511510元;为10名贫困儿童先心病患者进行手术救助,支付手术费9万元;为6000名贫困农民垫付入保资金9万元。

3新农合制度推行中常见的问题[1]

3.1自愿原则还是强制原则《决定》要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遵循自愿原则,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一些地方政府借口财力困难而拖延及农村居民可能重视不够。

3.2补偿比和受益面的矛盾因筹资水平低和“自愿”原则,为数不多的合作医疗基金要想发挥作用,只能“保大病”,“受益”者只能是少数人,并导致与难以真正“受益”的多数人的矛盾。

3.3关于资金筹集问题目前,仍有一部分人对新农合工作认识不足,担心政策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对新农合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特别是年轻人,平时很少生病,医药费用较少,危机感不强。同时,由于我县农民经济状况较差,人均收入低,增大了筹资难度。

4新农合推进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4.1资金筹集经常化如果能尽快建立起农民年度内自由缴费的筹资模式或者在尊重本人自愿的前提下,通过签订文字协议的形式,在每年发放粮食补贴、林特产补贴时代扣个人应缴纳的合作医疗资金,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工作能经常化。

4.2单独制订用药目录如果有关部门能结合农民的用药际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规定,单独制订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进一步增加药品种类,扩大报销范围,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3建立门诊慢性病报销制度如果能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慢性病管理制度》,有计划地逐步解决参合农民因长期门诊就医,而造成的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受益面。

4.4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乡镇卫生院是基层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定点医疗机构,而目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设备落后、人才匮乏,医疗条件不能满足参合农民的就诊需求,难以承担为新农合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任。若能切实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和硬件设施,加强医卫人员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技水平、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让参合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安全、便捷、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

5总结

新农合试行两年来,受到了农民的广泛好评,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新农合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肯定。据统计,试点乡镇农民在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和卫生院就诊人次同期比较有所提高,从客观上推动了农民的医疗消费,同时新农合的开展促进了乡村二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良性循环发展,体现了新农合制度为广大农民群众解决基本医疗服务的宗旨

乡镇庭院经济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 村镇绿化研究的重要性

1 城镇化进程加快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建制的村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结合起来。”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进入新世纪,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村镇绿化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环境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美化绿化农民家园,为农村人口提供一个舒适的劳动、生活环境。

2 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农村经济也涌现出多种形式。农业不在是农村的单一经济来源;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更加繁荣了农村经济;此外,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及农村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广大农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穿衣吃饭,他们越来越注意对居住环境的改善。

基于零点指示网委托零点调查,在2002年9月,对冀、闽、川、鄂、辽、赣、湘、陕、徽、晋、豫、甘、桂等地采用抽样方式通过对当地10477位16——60岁的当地常住居民进行的人口调查表明,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选择“居住条件最好的城市”时,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成为现阶段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从而反映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11]。

3 村镇绿化的涵义及作用

绿化具有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环境、保持水土等多方面的作用,也是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必要内容。村镇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区域、村镇的精神面貌与发展成就,也是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沿阵地。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 我国村镇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村镇人居环境特点

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特点是以聚落形态为显著特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区域。农村的环境特点区别于城市,它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的干扰强度低,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占主体;乡村是人类发展和居住的重要区域,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乡村人口仍是人口形态的重要构成。

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常住人口仍有7、8亿以上,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11%[9](1999年统计数字)。这种人口分布格局还要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假如不适当地控制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规模,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适当稳定农村人口,有计划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应当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为此,应当从改善村镇人口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开始。

2 我国村镇绿地类型及绿化情况

(1)村镇道路绿化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道路绿化率低,整体绿化水平不高。道路两旁主要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绿化类型单一,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格局。

(2)村镇企事业单位绿化(政府单位、乡镇企业、学校等)

企事业单位的绿化水平直接反映了该企(事)业的精神面貌和社会效益。对于企业来说,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起到防污防尘降低噪音的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广大农村的非农产业愈来愈多,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出现了“村村点点,处处冒火”的局面,这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一定威胁;因此,对于企业单位的绿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村镇学校及机关单位的绿化近年来也发展很快,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办公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

(3)村镇公园绿化

村镇公园指区政府不征地,公园用地权属和经营管理受益不变,属镇或村。建设费用主要由村筹集,区给予适当补贴而建设的公园。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增多,各村镇积极建造公园,为广大群众提供可赏、可游、可娱乐的绿地环境[8]。绿化时,利用村镇现有树种来建造绿化环境,体现乡土特色。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各村镇公园规划设计进行审核,各镇至少配一名园林专业技术人员,以提高村镇公园绿化水平。

(4)居民庭院绿化

朴实幽静的农村庭院是我国亿万农民的家园。提高农村庭院环境质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生活质量,使我国多数农民相对稳定于农村庭院中安居乐业。农村庭院绿化一定要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和当地农村庭院的特殊要求,从而保证农村庭院绿化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结合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农村庭院的特殊要求。

最近几年,由于庭院经济在全国的推广,农民喜欢在庭院栽上一些见效快、收益高的果树,已成为农村庭院绿化的主流。比如,枣树、柿树、葡萄等。在北方,葡萄、石榴比较普遍。亩年均收益3~5千元的庭院葡萄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可低估。石榴树不容易发生病虫害,再加上石榴花开红似火,象征日子红红火火,而且石榴果观赏价值较高,农民喜欢种植石榴。在南方,柑橘园、竹林比较普遍。竹子有清秀、淡雅、高洁的气质;清风吹过,竹叶萧萧,增添不少主人的闲情雅趣。此外,竹子又是修房、盖屋、编织器具的好材料,经济效益可观。

除此以外,在庭院中种植花木、蔬菜,养植盆花也是绿化美化庭院的重要手段。

(5)村庄外缘绿化

村庄的外缘绿化主要包括河涌、山坡、荒地等绿化。河涌是农村居民进行灌溉、排涝、渔产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对河涌的绿化和堤岸的改造使之公共化,形成一个可供生产和游憩的良好环境。广州天河区就是在河涌改造的基础上,把河道两岸改造成为一个生态公园,创造出良好的公共环境,结合河岸两边原有的榕树,力求营造出一个“河边、桥头、榕树下”的传统岭南村头景象,富有时代生活气息[7]。此外,利用荒山、荒地、荒坡种植果树,营造经济林,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绿化了荒山、荒坡、荒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起到了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 我国村镇绿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思想认识上不足。部分村镇干部和居民绿化意识淡薄,对村镇绿化不重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村镇绿化水平普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我国有几百万个村镇,绿化的发展情况个不相同。南方大部分村镇绿化工作与村镇建设基本协调,而北方大部分村镇除了绿色的农田及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绿化面积。

(3) 缺乏科学性,在绿化规划时,缺少专业技术,不能体现园林绿化的特色。

(4) 缺乏管理。在一些村镇领导层中,对村镇绿化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普遍认为搞绿化投资期太长,见效慢。即使搞了这项工作,也往往是“一阵风”而过,没有按照村镇的特点,进行总体规划,致使村镇绿化的整体水平低,质量差,与村镇其它建设不协调。

(5)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我国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有关村镇绿化问题的探讨及对策[2]

1 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它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国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效益甚微。这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机制,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提高了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2 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国,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凡是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3 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梦想常年绿林成荫,羡慕南方的秀美,大量移栽南方树种,轰动一时,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因地制宜

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

(2)错落有致

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

(3) 内外结合

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

(4) 文化艺术

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起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4 村镇绿化的现状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5 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我国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把绿化同栽培经济作物结合起来,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四、 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

1 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1) 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 乡村景观化趋势

美国景观环境规划之父F.L奥姆斯特德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1]。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国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3) 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国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些都在不断地改变或破坏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2 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现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社会公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山、河、湖、林)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城市居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驱车到离城市不远的乡村去体验农村恬静的生活,欣赏村庄的田园之美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时尚的休闲方式。这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造优美的乡村环境成为这一趋势的主题。村镇绿化要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村镇原有的景观和资源,在园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创造出舒适优美的乡村园林环境。村镇绿化与生态旅游的相结合,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要,而且美化了农村环境,也造福于子孙后代。

五、 结 语

村镇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村镇的可持续发展,村镇的长远利益及居民的切身利益。村镇绿化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环境基础条件。忽略了村镇绿化,城市绿化搞的再好,也不过是沙漠绿洲,难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局面,难以创造出人类美好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云才,刘宜宾.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中国园林.2003,2

[2]田运兴,李良晨.有关村镇绿化问题探讨.陕西林业科技.2000,pp,36~37

[3]王宗侠,段渊古.北方地区村镇绿化存在的问题评析及建议.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15(2):57 ~58

[4]卫琳.我国建制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乡建设.1997,(8):15~16

[5]马天宜,杜国强等.农村庭院开发与利用.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3

[6]赵建化.新世纪城市绿化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园林.2002,1

[7]肖毅强,孙一民,周剑云.环境文化的重构.中国园林.2002,1

[8]樊明惠.番禺区村镇公园建设与管理思考.广东园林.2002 增刊

[9]云正明.农村庭院生态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

[10]蒋占峰.西部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问题.农村经济与技术.2003,2

[11]孙旭东.浅谈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乡镇企业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2003,1

[12]梁华.城镇的绿化观念问题.村镇建设.1998,7

[13]王浙浦.生态园林——二十一世纪城市园林的基础[J]中国园林.1999,3

[14]于明,孙居陆.关于加强小城镇绿化工作的思考[J]村镇建设.1996,(12):31~32

[15]周武忠,黄满忠,金飚.农村园林化探索[J]中国园林.1998,(5):6~9

[16]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2(2)

[17]吴未.小城镇发展的新思路.国土开发与整治.2000,10(3):176~178

[18]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