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道治理总结

河道治理总结

河道治理总结

河道治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流域;生态;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设生态型城市河流,是我们实现“诗意的栖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篇章。是建设健康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深圳从当初追求速度、高度向质量、环境、生态转变,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然而我们还是未能统筹兼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城市河流生态系统被严重干扰和破坏就是其中之一。回顾深圳的建设历史,造成今天深圳河流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未充分认识河流作为不可再生的空间自然资源;

2.土地利用模式;

a高密度紧凑型的土地利用;

b模式挤占河流水系空间。

3.工程水利导致河流功能单一。

a城市河流成为排洪、纳污的渠道。

一、河流功能重新定位

“水得山而活、山得水而秀、城得山水而灵”。

城市河流作为重要的生态单元和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重新塑造城市河流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恢复河流自然和社会双重功能,已经成为国内外的共识。

1.恢复河道生态、水文、环境功能,形成河流生态廊道,服务城市生态安全。

2.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城乡、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理念

深圳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遵循“流域规划、综合治水、生态治河”的设计理念,统筹考虑防洪治涝、水污染治理、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治河思路。其中水污染治理是重点:一方面,通过截污限排,截流沿河旱季漏排污水及面源污染,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程度。另一方面推行资源利用,实现污水再生利用,用于河道生态补水。

“三位一体”河流治理理念

三、深圳市河流治理情况

深圳市河流有310条,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五条,即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属东江水系,下游分别流入东莞市、惠州市,为跨界河流;深圳河、茅洲河属海湾水系,分别为深港、深莞界河。全市河道总长999km,截至2012年底,经整治河道长583.27km,占总河长58.4%,经整治达标河道长285.85km占总河长28.6%,占整治河长49%。

深圳市河流特点:一方面河流雨源性特征明显,雨季河水陡涨陡落,旱季径流很少,基本没有水环境容量,稍有污水入河即会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没有大江大河,难以通过引、调水来大幅增加水环境纳污能力,只有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才能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近年来,深圳市针对河流各自的特点开展河流综合整治。完成了深圳水库排洪河、福田河、新洲河、龙岗河一期、大沙河上游、盐田河、后海南河、观澜河干流等河流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伴随着综合治理工程的逐步实施,河流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水质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福田河综合治理

福田河治理通过科学统筹"防洪排涝、截污治污、水质改善、景观提升、绿道建设"五大任务,整治河长约3.9km,总投资约3.5亿元。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2012年4月25日通过竣工验收。

福田河治理前存在问题:一是易受涝。河流防洪标准低,只能满足10年一遇的过流能力,雨季时沿河社区水浸现象经常发生。二是河水臭。河流污染严重,水质发黑、发臭,河道自然净化能力丧失,流域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虾灭绝,人迹稀少。三是景观差。滨水空间和亲水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市民亲水、赏水需求。

福田河治理措施及内容:

1.通过治涝,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改造干流驳岸3.1km,在红荔路河段增设19万m3滞洪库容作为滞洪区,在深南路段增设分洪压力箱涵,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2.通过治污,提高了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沿河敷设截污管涵6.78km,建设1座2万m3的调蓄池,拦截、收集入河初期雨水污染和旱季漏排污水,全流域每天13.5万m3污水实现旱季100%收集。

3.通过再生水利用,提高了河流水体质量。

敷设补水管道,从滨河污水处理厂引再生水回补河道,每天补水4万m3,河流水质显著改善,消除黑臭现象。利用湿地系统对补入滞洪景观湖的4千m3再生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要求。

4.通过绿化造景,提高了两大市政公园景观水平。

拓展滞洪库功能,蓄水形成景观湖3个,利用工程建设土方就地平衡形成4处小山丘,塑造山峦起伏、山水相依的立体质感地貌,公园整体景观水平大幅提升。

5.通过绿道建设,实现了河流、公园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

利用防洪堤岸建设6.8km的沿河绿道,下穿打通两大公园4处市政道路的隔离瓶颈,激活两大公园共18km的人行步道,使294万m2的市政公园融入城市绿道系统。增设跨河桥梁8座,打造亲水平台11个,便利市民戏水、赏水,增强了市民游公园、行绿道的亲水兴趣,显著提升了周边居民生活质量。

(二)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

龙岗河干流整治河长19.9km,起点为梧桐山河、大康河汇合口,终点为深惠吓陂交接断面,以南约河口为界分两期实施,工程总投资17.5亿元。一期工程治理河长10.9km,投资7亿元,已完成施工、验收、移交、结算工作;二期工程治理河长9km,投资10.5亿元,建设工期为2011年12月-2012年12月。

龙岗河治理措施及内容:

在已建、在建和待建截污工程的基础上沿干流新建强化截污系统,确保干流和交接断面水质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岸坡恢复、环保疏浚等措施修复河道生态。

截污工程

沿干流河道两侧局部一侧埋设截流箱涵(管),主箱涵总长19.2km,小涵管总长13km;对沿河排放口100%截流,沿河7条支流河口设橡胶坝进行总口截污;末端拟建40万m3调蓄处理设施。

河道及岸坡生态修复工程

新建、修复破损挡墙1.4km,修复巡河路5.6km,河道污染底泥清除65万m3,采用生物-生态措施,沿河岸坡生态修复面积280万m2。

工程建设创造了“深圳速度”

工程前期工作的“深圳速度”——7个月内完成了工程前期设计工作。

工程征地拆迁的“深圳速度”——8个月内完成了征地21.5万m2、拆迁建筑10.48万m2,补偿资金约3.5亿元。

工程建设的“深圳速度”——9个月内完成了7亿元的工程投资。

综合治理体现了“四个结合”

1.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相结合;

2.防洪与治污、岸坡修复相结合;

3.生态补水与景观治理相结合;

4.河道建设与绿道建设相结合。

(三)观澜河干流综合治理

观澜河通过“防洪护岸、清淤疏浚、截流治污、引水补源、绿化造景、重建生态”等项目建设,实现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工程总投资约15亿元。

治理前主要问题:一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二是受污水管网缺失、管道接驳不顺等因素影响,现有污水处理厂未能全部满负荷运行。三是污水管网建设滞后,部分区域混流严重。

治理方案四大系统

收集系统:干流、支流截污工程

调蓄系统:调蓄池工程

处理系统:龙华、观澜污水厂二期工程

补水系统:河道补水管道工程

治理主要建设内容

沿干流河道两侧(局部一侧)和岗头河华为污水处理厂以下段埋设截污箱涵(管)总长22km,12条支流总口截污;新建3座分散调蓄(处理)池,总调蓄容积46.49万m3;2座污水处理厂扩建,扩建规模45万m3/d;新建1座补水泵站,3.7km补水管。

(四)深圳水库排洪河综合治理

深圳水库排洪河整治河道长度约2.5km,防洪标准由原有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通过截污治污、中水回用、堤岸绿化,成功探索了“三位一体”的治河理念,工程总投资约0.86亿元。

治理方案及内容

防洪排涝:拓宽河道,提高泄洪能力,满足多年平均流量259m3/s不出槽(100年一遇洪水不漫入市区);罗沙公路桥下游河道设计防洪标准100年一遇,相应河口处最大洪峰设计流量530m3/s。

水质改善:首先完善排洪河两岸现有截污管道系统,从而提高截污系统截污率,敷设截污管道总计1780m;其次在公园桥上游雨水涵出口、罗沙旧桥上游河道、罗沙人行桥上游三个位置雨水排放口分别设置沉砂池,集中拦截初期雨水携带的污泥垃圾,每年2次(3月中旬、9月下旬)定时清淤;最后在河道上游设置三处补水点,下游设置一处补水点,利用罗芳污水厂回用水对河道实施景观补水,使河道水质持续稳定达到景观用水标准,补水规模为5.0万m3/d。

生态修复:河道景观定位——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休闲场所完美契合,形成城市南北向的绿色走廊。总体构思——构筑完善的滨河步行系统;形成独特的滨河绿化景观;强调人与水体的对话设计。设计手法——改变河道三面光的浆砌石护岸,取消或降低防浪墙高度,堤顶布置缓坡状生态绿化过渡带,形成南北贯穿的绿色步行通道,构筑丰富的亲水空间。通过多层次的植物造景和改造河流形态,营造清闲趣味的生态河流环境。

河道治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清水河;治理模式探讨;宁夏固原

1. 流域概况

(1)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山区,北部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接壤,南接甘肃省庄浪、静宁、华亭等县,东邻甘肃省庆阳、平凉市,西连甘肃省会宁县,辖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4县1区,东西宽约229Km,南北长约188Km,国土面积10540.2Km2,约占宁夏总面积的18.2%。

(2)原州区隶属固原市辖区,是固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处宁南黄土高原丘陵中部和六盘山山地东北部,境内山多川少。南部、西部为六盘山山地,东部为黄土丘陵,中部、北部为清水河河谷平原,境内海拔1450~2500m。

(3)清水河是宁夏境内直接入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原州区开城乡黑刺沟脑,流经原州区及海原、同心、中宁县汇入黄河,河道全长320Km,总流域面积14881Km2(宁夏境内流域面积13511Km2),其中,在原州区境内流域面积2057Km2,占原州区总面积的72.2%,其主要支流有冬至河、中河、杨达子沟等(见表1)。

2. 治理现状

宁夏固原市清水河已列入《全国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09~2011年实施的治理项目有三个:清水河干流固原市区段、支流冬至河段、支流中河段。

2.1重点治理段——清水河干流固原市区段

清水河干流横穿固原市区,本次防洪治理工程上自工业园区下至沈家河水库末梢,总长16.37Km。由三部分组成。根据《防洪标准》规定,河道治理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

2.1.1工业园区至平银公路大桥段:全长4.5Km,主要治理内容包括工业园区河道污水的收集、引排工程,河道疏浚整理、垃圾拉运及实施河岸防护工程,其中河道疏浚整理4.5Km、建设污水收集、引排管道3.8Km、实施河岸防护工程长4.5Km(工业园区右岸一侧),新建各类建筑物6座。

2.1.2平银公路大桥至火车站段:全长4.67Km,该段是清水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的核心区域,也是清水河干流横穿固原市区的主要部分,主要治理内容包括城市污水收集、引排工程,实施河岸防护工程长9.34Km,河道疏浚4.67Km,建设宽4.0m的滨海路9.34Km,两岸修建宽5.0m的城市绿化景观带9.34Km,新建橡胶坝3座,形成景观水面400余亩,建设九龙山水上公园1处。

2.1.3火车站至沈家河水库末梢段:全长7.2Km,河道治理以河道整治为主,辅以河岸堤防、浆砌石护坡、生物护坡、滨河路及绿化景观带,其中河道整治7.2Km、建设滨河路7.8Km、绿化景观带7.8Km、生物护坡6.39Km、实施河岸防护工程长9.51Km、河岸绿化142亩、新建建筑物10座。

2.2重要治理段——清水河支流冬至河段

冬至河为清水河左岸的一级支流,面积500Km2,冬至河治理段以冬至河水库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又以固原市盐化工扶贫试验区和圆德慈善工业园区为界分为园区上段、园区段和园区下段。

2.2.1冬至河上游段:冬至河上游段全长11.1Km,设计洪水标准为10一遇,其中左岸4处5.1Km,右岸5处6.0Km,迎水坡比1:1.5,采用浆砌石砌护,垂直厚度0.4m,高度0.6~3.5m,基础深1.6~2.2m,宽0.6~0.8m,铺设宽3.5m泥结石防汛道路6.0Km。

2.2.2冬至河下游园区段:冬至河下游园区段包括固原市盐化工扶贫试验区和圆德慈善工业园区,全长8.4Km(两侧),设计洪水标准按冬至河水库50一遇下泄流量叠加期间洪峰流量确定,采用浆砌石砌护,垂直厚度0.4m,高度1.6m,基础深1.6~2.2m,宽0.6~0.8m,每200m设置深2.0m,1.0m,长80m截墙,铺设宽3.5m泥结石防汛道路4.2Km。

2.2.3冬至河下游园区上段:冬至河下游园区上段全长1.8Km,设计洪水标准为10一遇,其中左岸3处1.3Km,右岸1处0.5Km,迎水坡比1:1.5,采用浆砌石砌护,垂直厚度0.4m,高度2.2m,基础深1.6~2.2m,宽0.6~0.8m,铺设宽3.5m泥结石防汛道路0.5Km。

2.2.4冬至河下游园区下段:冬至河下游园区下段全长3.25Km,设计洪水标准为10一遇,其中左岸2处1.35Km,右岸4处1.9Km,迎水坡比1:1.5,采用浆砌石砌护,垂直厚度0.4m,高度2.2m,基础深1.6~2.2m,宽0.6~0.8m,铺设宽3.5m泥结石防汛道路1.9Km。

2.3一般治理段——清水河支流中河段

中河为清水河左岸的一级支流,原州区面积301Km2,中河治理段以寺口子河水库为界,水库坝址以上为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辖区,以下隶属固原市原州区。

中河治理段全长12.3Km,设计洪水标准为10一遇,迎水坡比1:1.5,采用浆砌石砌护,长度9.0Km,垂直厚度0.4m,高度3.2~4.2m,基础深1.5~2.2m,宽0.8m,生物护坡3.3Km,铺设宽3.5m泥结石防汛道路5.1Km,新建治污排水工程1处长3.0Km。

3. 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3.1成功经验。

截止2011年底,清水河干流固原市区段、支流冬至河段、支流中河段三项河流治理工程已全部建成,使得固原市原州区清水河河道治理已初具规模,并与其他水利工程联合调度运行,初步形成了农业灌溉、防洪、减灾体系,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始凸显。

(1)清水河干流重点防洪治理段除满足城市防洪,增加景观水面外,初步形成了清水河两岸集住宅、商贸、休闲为一体的滨海新区建设,为城市居民增加了一处休闲娱乐场所,提高了城市的品味,为构建生态平衡、居住适宜的新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2)清水河支流重要防洪治理段固原市盐化工扶贫试验区和圆德慈善工业园已吸引了包括中国铝业集团公司、国电英力特公司、宁夏发电集团在内的一批知名企业入园,为园区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清水河支流一般防洪治理段通过堤防加固、河道清淤疏浚、河岸砌护及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河段过洪能力不断加大、防洪标准提高,河岸两侧基本农田和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3.2存在问题。

(1)前期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完整的治理总体规划,加之设计任务重,周期短,造成勘测设计质量深度不够,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较多。

(2)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群众自筹资金很困难,加之土地征用难度很大,已严重影响到工程正常实施。

(3)管理工作滞后,人员不到位,造成景观水面垃圾漂浮,水质变差。

(4)河道无节制开采砂石料,严重影响河道泄洪能力和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防洪规范》GB50201-94,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年.

[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

[3]《固原市原州区清水河河道治理设计报告》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2009年.

河道治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潮河;工程设计

1治理的必要性

1.1潮河现状及问题丰宁潮河流域县城段河道淤积严重,防洪能力偏低,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沿河垃圾肆意倾倒;城区大部分河段干涸无水,影响河道景观;河道两岸亲水空间狭窄,无法提供滨水活动空间,缺乏亲水通道;河道景观性差,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1.2城市防洪的需要潮河县城段紧靠县城,随着城市的发展,将来沿岸会出现居民密度大,社会财富集中度高,商业繁华,经济发达的局面。而现有河道防洪能力低,河槽游荡不定,对城市的防洪极为不利。1.3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丰宁县,作为京津冀的水源地,占据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作为“京西北生态经济特区”中重要的县市之一,丰宁县的发展在未来几年将具有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供给。尽管如此,城市的整体环境和形象与其目标定位还尚有差距,抓住当前的时机,对城市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将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途径,有利于城市建设进程的推动。

2治理方案

治理段共计布设6道橡胶坝,连同现有3道橡胶坝,形成景观水面。河道采用清洪分离方案,设置中隔墙,形成蓄水区及浑水河槽。河底采用土工布防渗方案。

3工程设计

3.1设计原则治理后河段满足行洪要求,治理段主河床形成长约4km的清水水面;右岸堤防内侧形成比较宽的台地,以扩大绿化面积;左岸浑水河槽应满足低标准过洪要求。3.2工程规模保护对象主要为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城及承张高速丰宁连接线。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规定,考虑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确定本段河道治理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确定河道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3.3工程布置3.3.1挡水工程根据潮河河道总体景观布置,为形成连续性景观水面,依据设计纵断面设计成果,共布设9道橡胶坝,其中新建6道,利用现状3道,形成9个连续的蓄水库区,单级蓄水区长度确定为308~683m,蓄水区全长4599m,蓄水水面总面积40.73万m2,蓄水总量78.22万m3。为保证每级蓄水区尾部最小蓄水深度不小于0.5m,根据治理段河道比降,以及目前国内橡胶坝生产技术水平,每级蓄水区坝前水深确定为3.5m较为合适。因此,各级库区蓄水深度为0.5~3.5m。橡胶坝由上游防护段,橡胶坝段,下游防护段组成。上游防护段为钢筋混凝土铺盖,厚0.5m,长20m。橡胶坝段底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厚1.0m,长12.50m。下游段防护段包括消力池、海漫及护底组成,消力池长18.50m,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池深60cm,底板厚1.0m;干砌石海漫长10m,厚0.5m,设计坡比为1∶10;干砌石护底长20m,厚0.5m。坝袋拟采用两布三胶锦纶胶布,设计内压比1.3,安全系数为0.8。橡胶坝的充排水采用动力充排措施,根据地形条件及便于工程管理,泵房布置在橡胶坝右岸,主要放置充排坝袋的水泵、气泵、电机及测压等设备,并布置检修场地。泵房顶板以上布置管理用房,建筑面积215m2,主要放置配电柜等设备以及布置管理人员办公室、住所等。3.3.2河道治理工程通过对现有三道橡胶坝多年运行的观察,由于潮河来沙量大,现有橡胶坝库区已经基本淤满,若本次治理仍采取常规治理措施,将导致新建蓄水区很快淤满;同时由于河道来水量不均匀,汛期来水迅猛,枯水期基流少,若汛期塌坝泄洪冲砂,则导致蓄水区蓄水困难。针对潮河现状及特点,本次河道治理采用清洪分离方案。根据治理段进口主槽深泓位置,用子堤(分隔墙)将治理范围内河道一分为二,形成复式河槽,左侧河槽为浑水河槽,槽平均宽40m;右侧河槽为蓄水河槽,宽70.6~120.4m,平均宽97.6m。低于5年一遇洪水标准情况下,洪水或不满足景观水质要求的水自浑水河槽泄流,蓄水河槽按蓄清水功能运行;高于5年一遇洪水标准情况下,蓄水河槽橡胶坝塌坝,蓄水河槽与浑水河槽共同泄洪,达到畅泄大洪水的目的。对于河道左岸浑水河槽,左侧堤防采用浆砌石挡墙进行防护;对于蓄水河槽,河道右岸设有滩地,采用混凝土护坡进行防护,坡顶高程不低于蓄水区常水位以上0.3m,且不低于河道10年一遇水位。3.3.3防渗设计根据地勘成果,河底主要为砂卵石层,层厚4.5~11.3m,河底渗透性较强,为满足景观蓄水要求,需对河道做防渗设计。蓄水区宽度70.6~150.4m,蓄水区面积40.73万m2。浑水区槽宽40m,浑水区防渗总面积14.52万m2。河底铺设复合土工膜防渗结构自下而上结构形式为:土工布(400g/m2)、20cm厚土保护层、复合土工膜(200g/0.4mm/200g)、20cm厚土保护层、30cm厚干砌石防冲层。为减少河底渗漏,在河道防渗范围起点处设置一道防渗墙,混凝土防渗墙,墙厚40cm,墙下部深入基岩1.0m,采用抓斗成槽形式施工。

4工程管理与运行

4.1河道泄洪调度河道治理采用清洪分离方案治理河段分清水河槽和浑水河槽两部分,浑水河槽设计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潮河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当上游来水量小于等于5年一遇时,采用浑水河槽泄洪;当大于5年一遇洪水时,清水河槽根据来水量,采取部分塌坝方式泄洪;当来水量达到20年一遇洪水时,坝全部塌平泄洪。4.2橡胶坝管理管理单位根据有关法律、规范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重点做好水质水情检测、汛情预报、橡胶坝观测及安全管理等,同时严密观察清洪分离运行情况,积极收集基础数据,摸清冲淤规律,总结运行经验。4.3泥沙淤积潮河为多泥沙河流,本工程建成运行后,由于采取清洪分离方案,浑水、小洪水浑水河槽泄流,清水蓄积在清水河槽,可利用浑水河槽泄洪的同时进行清淤排沙,有效减少河道淤积,保证景观水面的效果。多年运行后,清水河槽第一道橡胶坝处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淤积点,可根据运行后的实际情况及当年来水情况,适时采取人工清淤、塌坝冲淤等方式清除清水河槽淤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河道淤积,应加大潮河上游的水土保持治理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上游来沙量大的局面。

5结论及建议

河道治理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河道治理 全流域综合规划 生物防护 辽宁省

论文摘要:在评价辽宁省多年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总结了辽宁省河道防洪工程建设从以单一防洪的目标向多目标建设思路的转变.达到河流治理模式与河流系统的整体格局相协调,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建设人水和谐的理念,并概括总结了辽宁省河道治理的几种模式.希望对以后的河道治理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最近一次发生在2005年的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5.63亿元。因此,解决好辽河流域的防洪伺题,是保证辽宁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辽宁省河道防洪与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江大河道按照流域综合规划,坚持每一个5年计划综合整治一条大河,使辽河流域整体防洪达到设计标准;中小型河流的治理探讨出生物防护为主的新模式;城市防洪从单纯以防洪为目的的治理模式逐渐走向人水和谐的治理模式。

1国内外河流治理进程

1.1国外河流治理进程

国外对河流实施以河流防洪为主的单一目标管理,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即通过建设大坝堤防等工程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但这样做改变了河道原有特性,河流的生境趋于恶化。国外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河流综合管理研究则弥补了单一目标管理的不足,从河流的研究范围和尺度、河流系统分类和评价、河流恢复、稀释用水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5个方面统筹考虑,以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维河流生态系统,即河流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上具有连续性、相互性、融合性、延续性特点。

1.2国内河流治理进程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河道整治建设也经过了一个单一的防洪为主的时期,由于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过于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随着近年来对环境、生态的重视,生态治河的理念才逐步受到重视。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从原来仅对河流水环境污染进行改善和治理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问。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缺乏工程实践。

2大江大河治理模式

2.1辽宁省防汛工程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50年的江河治理和防洪建设,已修建各级江河堤防18729km,大中小水库926座,各类排水闸站1910座,有效提高了全省的防洪减灾能力。“七五”期间,对辽河干流福德店至盘山闸河段进行系统整治,共整修干支流堤防875km,完成堤防土方9156.7万立方米,共投入资金3.71亿元。使辽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2005年,辽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石佛寺水库一期建成,使辽河石佛寺水库以下防洪标准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对太子河辽阳铁路桥至三叉河、浑河大辽河整治和绕阳河沈山铁路桥下进行综合整治,使其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再加上太子河干支流上观音阁、菠窝、汤河、大伙房和闹德海水库等控制性骨干工程,辽河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上拦下排、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横向比较,在全国各大流域中,辽宁省农村堤防的防洪标准是比较高的。

2.2辽宁省大江大河治理模式探讨

辽宁省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是立足于流域综合治理的层面上,以流域为整体进行规划治理。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全面规划,全面治理;大江大河上修建控制性骨干工程,坚持每5年全面整治一条河流使其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河道与水库建设相互协调,在防御大洪水的过程中进行河库联合调度,使整个流域达到整体防洪的模式。在2005年抗御大洪水的过程中,辽宁省在总结多年防洪调度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结合辽河流域2005年汛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短期预报调度、及时滚动修正、汛限动态控制、库堤联合调度”的防洪调度新方法,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作用以河库联合为基础的防洪预报调度。经分析计算,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辽河流域“2005.08”暴雨洪水中防洪效益达605.63亿元其中,防洪直接效益为457.87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147.78亿元。应用“全信息动态综合优化预报调度”新方法产生的防洪效益为67.72亿元。其中,工程化调度条件下产生的防洪为直接效益为21.1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46.60亿元辽宁省应用河库联合防洪调度新方法——“全信息动态综合优化预报调度新方法”的成功,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3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3.1中小河流治理现状

辽宁省在河长16500kin的中小河流上共修建堤防约7500kni,但由于需要治理的河流太多,缺少治理所需资金,使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性、彻底性,治理效果很不理想,严重滞后于大江大河的系统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未能建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中小河流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占辽宁省总洪涝损失的75%以上,成为辽宁省洪涝灾害的主体。自1987年以来,省政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辽宁省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各级水利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防洪保安,面向经济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防洪、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世纪70-80年代,岫岩、庄河一带针对河道特性,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积极施工、注重后期管理,建成了大量的生物防护工程,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开始采用生物防护工程。这种新的治河理念,逐渐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经过总结和推广,目前建成的生物防护工程一半以上已经成林,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河流治理生物防护工程已在抗御暴雨洪水中显现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3.2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研究

以前,我们把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属于防御型被动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单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时,自身毁坏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护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毁。由于单纯的工程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20世纪70--’80年代。科技人员在凤城调研中发现,由于资金等因素,在个别山区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坝前埋植柳干或栽植枫杨,堤后栽植杨树的一种冶河护岸(坡)的方法比较有效。1992年,以枫杨为主的生物防护工程技术,列入鞍山市星火科研项目加以研究推广,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十五”以来,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连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在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规划建设思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综合以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探索,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终于走出了一条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防护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生物防护工程技术。生物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洪水陡涨陡落、冲刷力强、持续时间短的山区河流中比较顺直的河段。经过对比试验,发现众多乔木中,枫杨比较适合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属于胡桃科、阔叶乔灌两生树木,喜水,易栽植,生长速度快,并具有以下特点:①根系发达,二年生根系河株高相近,数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具有较好的固滩保土作用;②具有乔灌双生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生长状态;③牛羊等大牲畜不食枝叶,便于管理和成活;④繁殖力强,可以自然修复,容易形成规模。

河道治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环境 综合整治 补水 生态环境 景观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56-02

1 项目概况

龙岗河位于深圳市东北部,是东江二级支流淡水河上游段,流域内有一级支流8条,二、三级支流5条,主要河流基本情况见表1,属于东江水系,发源于梧桐山北麓,流经横岗、龙岗、龙城、坪地、坑梓五街道,在坑梓街道吓陂村附近进入惠州市境内。流域总汇水面积364.4km2(田坑水河口以上),河长35.5km(含主源梧桐山河),河床平均坡降2.7‰。

2 程治理任务及目标

“十二五”期间,随着珠三角及特区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要求加强区域合作,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遵循这一要求,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规划主要是对界河、跨界河流及关外重要支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本次整治范围包括龙岗河干流和除爱联河、横岗福田河外的全部主要支流,整治工程内容包括:防洪排涝、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工程。具体治理任务及目标见图1。

3 龙岗河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河道防洪工程现状

(1)流域历史洪涝灾害调查

历史上龙岗河的洪泛区主要分布在沿河低洼河谷平原和中、 下游丘陵盆地区域。龙岗、坪地交界处油坑口,河谷狭窄、弯曲,严重阻水,是造成历史洪涝灾害的症结所在,特别是低山村等低洼地区更是逢暴雨必淹,经济损失达几亿。

(2)防洪工程现状

龙岗河流域内已建有小(二)型以上蓄水工程 37 宗,其中中型水库 2 宗。但水库现有功能均以供水为主,且除清林径、松子坑为中型水库外,其余均为小型水库,防洪、滞洪库容较小,对削减洪峰作用有限。

龙岗河主要干、支流总长为 83.6km,根据《深圳市防洪(潮)规划(修编)》,干流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一级支流50年一遇,二级支流 20 年一遇。流域河流治理工作始于1998年,目前干流及主要的支流大部分已经治理,防洪达标的河道长度为 62.6km,占河流总长的74.7%;已治理河段除南约河、同乐河、黄沙河部分河段淤积较严重,干流下游、支流田坑水受龙淡河瓶颈段水位顶托不能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的河段分别长3.5、6.5km,其余支流基本可防洪达标。

(3)现状防洪及护岸工程存在的问题

①一期河段浆砌石直立式护岸施工填筑和砌石质量差, 一期工程对已发生坍塌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河段进行拆除重建。

②二期河段主要受龙淡河水位顶托的影响, 在龙淡河瓶颈段疏通整治前,河口 3.5km河段不能防洪达标。

③受周边建设开发的影响,存在一定水土流失,河道淤积严重。

④中心城区段护岸外观型式各异、 质量参差不齐、 建设年限不一,与周边高标准的城市建设、特区内外一体化要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3.2 河道水污染治理现状

作为龙岗区母亲河的龙岗河,曾是龙岗人的骄傲,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水体黑臭、生态功能基本丧失,成为一条纳污河。随着2011年干流完善截污工程和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箱涵的建成,干流污水系统变得相对完善,这为改善龙岗河水质、保证污水厂效益的发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由于二期河道沿线雨污混流排放、支流混流污水未完全实现截留,以及城市环卫水平有待提高等原因,一期工程实施后,龙岗河陂吓交接断面仍难以摆脱地表水劣V类的状况,水质指标距离界河治理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包括:(1)雨污分流推进难度较大,短期难以显著见效;(2)已建、在建截污工程未实现对干流排污口完全截留,已处理污水和未处理污水混合,未发挥污水处理厂效益;(3)已有截污干管的运行稳定性受截污型式的制约,已有或在建的干管主要通过堰式截流井和连接管方式对排放口进行点截污(图2),由于连接管径小(DN300),井内溢流堰前截流槽容易淤积,连接管堵塞后排放口的污水便又直接进入河道, 这是导致已有截污效果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已有截污效果无法得到体现。从一期已实施截留污水口运行情况看,普遍存在溢流现象;(4)支流口实测旱季混流污水大于已设计总口截污规模。从2011年1月现场查勘情况看,丁山河发生溢流、 黄沙河口未运行, 未能截流部分混流污水再次汇入干流,影响水质图(3)。(5)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水体冲击较大,面源污染必须考虑。

3.3 河道生态现状

①河道成为纳污河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②缺少生态水量和涵养径流。 由于干流和主要支流源头均被水库截蓄,河流缺乏涵养径流,大量城市污水冲纳河道,色黑气臭。

③河流形态单一,缺少景观、生态、文化功能。二期河段主要为硬质对称的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岸,河道生硬单调,缺乏观赏性,同时河道缺乏与周边环境联系,滨水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缺失。

④城市的快速发展及规划、管理的相对滞后,使部分河道两岸空间被严重挤占,丧失了成为城市连续的开放空间。

可见,仅靠流域内现有和在建的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龙岗河干流的防洪、水质和生态景观仍难以达到上层次规划提出的“防洪达标、水环境安全、生态良好”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现有工程基础上对干流实施高标准的综合治理。

4.综合整治方法及有效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河道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道不仅要满足防洪的要求,还应具有景观、生态、文化、旅游、娱乐、改善人居环境

等多方面的功能。对龙岗河的综合治理.必须重新审视河道水域空间这一宝贵资源,从防洪、治污、生态、景观、城市发展等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这一问题,将河道的多种功能相互结合、和谐统一。为此,龙岗河的治理应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通过截污、清淤疏浚、补水、防洪整治、景观改造、生态修复等丁程。大力改善河流生态和提升河流环境承载力,使河流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实现人水和谐。针对龙岗河治理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内外对成都沙河、潍坊白浪河、深圳观澜河、韩国清溪川的成功治理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工程措施:

4.1 防洪整治工程

经过多年来的整治,龙岗河干流现有防洪问题主要是受龙淡河惠州段的顶托和河道淤积的影响。结合龙淡河整治和河道清淤。龙岗河干流基本上可满足百年一遇防洪标准。

4.2 水质改善工程

(1)截污工程。目前龙岗河实际上已成为一条纳污河,而河道作为污水受纳功能被过度利用必然导致其他功能如供水、生态、景观、气候调节等的丧失,要治河必须首先实施彻底的沿河流域截污工程。

可在龙岗河干流两侧设置截污箱涵。将两岸漏接污水口及所有雨水口全部截排入箱涵中,并对未能实现清污分流的支流口进行总口截污,实现干流旱季100%截污。同时。考虑到流域内面源污染严重,截污箱涵应具有收集一定蹙初期雨水功能,并通过建设调蓄处理:[程来处理该部分初期雨水,确保流域水质的达标率。需要注意的是,截污箱涵的建设需与已建、在建截污干管作好衔接,确保充分发挥各项工程应有的效益。

(2)清淤疏浚工程。龙岗河干流近年未进行系统清淤,部分河段,如干流梧桐山、大康河汇合口――一蒲芦陂水闸段、蒲芦陂水闸――圳蒲岭段起点、南约河口一交接断面等3段的淤积较为严重;且根据调查研究,龙岗河底泥中有机物含量高,部分河段底泥重金属含量超标,容易对河流造成二次污染。为确保龙岗河干流的防洪和水质安全,需对龙岗河干流全河段进行清淤疏浚。

(3)补水工程。龙岗河干流进行全面的截污后,需要对河道进行补水。位于龙岗河干流起点的横岗污水处理厂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补水条件,横岗污水厂一、二期工程设计处理规模

均为10万m3/d,2010年二期工程建成后,处理规模可达20万m3/d。对污水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可作为龙岗河补水的主要来源。另外,对基流量较大且实施条件成熟的梧桐山河、大康河、南约河支流进行整治,实现清污分流,将支流的基流剥离出来,可进一步增大龙岗河的补水量。

(4)生态修复工程。利用河道两侧的截污箱涵,将现在的直立挡墙改造成透水、透气、多孔隙的生态型复式岸坡;同时对部分河滩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建设湿地公园,植被重点选种水质净化、水源涵养效果好的品种,营造自然的河底浅滩、深潭。恢复天然河道水体水陆通透的交换功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可生栖环境。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4.3 河流生态功能恢复措施

针对龙岗河干流河道岸坡因施工破坏、河岸交通不连续等问题,本工程结合水质改善工程对河道岸坡进行修复设计。 具体的工程内容主要包括:

(1)岸坡修复工程

河道污染底泥清除65万m3,绿道建设31.6 km,采用生物~生态措施,沿河岸坡生态修复面积280万m2,沿河重点打造五处生态节点:起点处“生态绿屿”、嶂背路“悠悠河岸”、龙城南路“U梦广场”、龙园公园“竞渡园”、低山段“揽香谷湿地公园”。

(2)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①河道形态及生境塑造

龙岗河干流在防洪整治过程中河道形态保持的较好, 现状有 8 处较大的河弯段,并有多处形成河漫滩或分流岛。本工程在水质改善和河道疏浚施工中,充分考虑河道现状及弯道的水流特性,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保留河漫滩地12处(面积 27.4ha),并对现有漫滩地实施改造,建造成蜿蜒曲折适合生物栖息的浅滩;保留河心沙洲群 10 处 (面积 16.2ha), 并对现有生态岛的植被进行丰富,建造水坑、沙砾区域为生物生存提供环境, 通过深潭浅滩的营造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水体形态塑造

利用污水厂回补的尾水, 结合龙岗河干流的地理特性和周边的城市休闲需求,通过设置跌水设施形成多层次的水面效果。河段重点塑造浅水的水面形态,局部位置结合实际的河道纵坡,沿河设置 2 处生态跌水坝(汀步)形成低堰跌水的水面形态。结合河道纵坡形式,在河道坡度较大河段抛石,形成急流,水花飞溅,营造动感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