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学;教材设计;教师教学

对外汉语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的知识内容。目前更多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虽然也会涉及到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注及理论的运用,但只停留在表面与形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不管是教材的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又或者是学生的学习,都涉及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成功的教材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也需要在心理学方面进行思考。而这些设计的成功与否,更多的体现在教材的针对性上。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特征来进行编写,这样才更具有正对性。例如教学对象的国别、年龄、成长背景以及已有的知识背景等等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原有的学习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迁移。”学生对母语的先行掌握,对汉语学习有着正、负迁移的双面影响。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所以不同国家的语言系统又各不相同。针对学生国别进行教材的编写也是有必要的。同样年龄、知识结构、学业水平、文化背景等也会对汉语学习有影响。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认知方式也需要考虑进教材的设计之中。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心理学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心理现象,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还要了解言语活动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心理活动规律。同时,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已具有的水平和能力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把新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有关联、有层次的系统,由易到难,让后一步学习建立在前一步学习的基础之上,逐步向复杂的阶段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与一般教学有一定的共性,教师要注意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并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提问同样有深刻地心理学基础。恰当的提问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尝试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良好的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但提问也要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如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

当然教师的激励也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激励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同时激励也具有导向功能。学生受到激励之后,能够依照所激发的方向,向前迈进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兴趣亦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也是产生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内部因素。兴趣也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外活动、情景教学等方式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新奇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来激起学习动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第二语言的学习既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又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情感因素在认知与学习的成就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心理活动中,学习者是否能够完成认知过程,是否能够控制情感过程,是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因素的。所以情感和意志在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汉语学习者肯定是喜欢中国、喜爱和认同中国文化,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始学习汉语。光有情感上的喜欢和认同也是不够的,当遇到困难时就会退缩,还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力,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并坚信自己能把汉语学好。

参考文献:

[1]邵志芳.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AnitaWoolfolk.EducationalPsychology[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2篇

一、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关注儿童原有的认知基础。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科学课本身具有趣味性浓的特点,许多教学内容很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课程优势,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科学。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可以把课外的一些问题带到课堂中进行研究和学习。

我省教育家汪广仁有这样一名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的、枯燥的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如果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只有教师想方设法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要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多让学生亲历科学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悉心引导创造性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亲身体验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三、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和不能得出的结论,先不轻易告诉学生,以激发学生亲自实践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通过交流分析,再给学生一个合理的结果。这样,便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引用资料,适当补充,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科学课,对我们城市的孩子来说,有很多内容是纸上谈兵。如果老师只依靠书上的图片和文字,那学生将会对科学课失去兴趣,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也许还会造成学生就在下面玩这样的恶性循环。为了让学生对每一节都感兴趣,我除了自身注重收集资料外,还号召学生收集图片和文字等资料,我也适时的运用网络寻找结合本单元的内容放给学生观看。

五、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挫折,不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还与学生经常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和他们一起完成课外作业。我和学生一起做过“土电话”、玩过风筝,有的同学做的风筝飞不起来,我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由于师生感情融洽,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科学研究活动。

六、科学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知识。

在教学中,要有机利用一些课件,进行资源整合。要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扩展学习知识面。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阅一些资料,丰富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认知方式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实验;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66-01

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它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而来的,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可见,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兴趣在人们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生的兴趣状况分析

现在中学生的兴趣状况大体有三种:1、对物理学习的直觉兴趣,他们只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试验。比如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认为烧水的锅只能是金属做的,当教师用牛皮纸叠成一个小纸盒,问学生能不能用它来把水烧开时,学生都说不能,当“纸锅”真的把水烧开时,学生惊奇不已,并产生浓厚的兴趣。2、对物理有操作兴趣,学生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笔者在讲解声音传播时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有一根装有水的足够长的水管,一位学生在它的一端敲一下,一位同学在另一端能听到几声?到交作业时,笔者发现有三分之一学生没完成,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做错。后来,笔者换一种方式重新布置:“今天要求同学们做一件事,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位同学在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一位同学在另一端能听到几声?”下来―问,同学们不但都做了,而且都做对了。3、对物理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中心已由认识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理解它的物理实质,当知道一个物理现象的原因时又想知道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就是对事物的因故关系特别感兴趣。学生平时总爱追问为什么,常常是这种兴趣的表现。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乐学物理的兴趣,近年来,笔者有这样一些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1、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直觉兴趣

实验的变化、新奇的刺激等是维持注意的必要因素,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条件进行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当注意的是,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兴趣。例如,在研究“液体的压强”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帕斯卡实验。用一塑料袋装满水,塑料袋“安然无恙”,然后,在袋中倒出部分水,再在袋口上扎上一根塑料管,将塑料管竖直后,把水灌入其中,塑料袋裂开,水喷涌而出。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兴趣盎然,也很好地理解了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例如研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变化的关系”时,利用探究式教学的原理,在做实验前,让学生通过青藏高原煮饭“烧不熟”的现象,猜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将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通过抽气机抽气后,又重新沸腾,证实了学生的猜想,学生很高兴。但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将烧瓶密封后浇上冷水,这时瓶中的水又重新沸腾了,这一现象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剖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来在烧瓶上浇冷水后,瓶内密封空气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使瓶内热水沸点降低,水的温度超过现在沸点而重新沸腾起来。通过这样的探究和实验过程,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观察、分析实验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2、通过分组实验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

第一类是根据标准规定的要求,组织学生完成学生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笔者在实验中采用了男女实验方法,促使男、女生自己动手,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类是穿插在各节课文的实验,即教师演示实验。由于此类实验受到光线、仪器诸方面因素影响,致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数据等观察不清,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她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三类是实验习题。有些习题学生很难从理论上说明,即使教师从理论上说明了,学生也不信服。如果改用实验,其现象就一目了然。如,在处理“把船上的石块放液面如何变化”一题时,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出“液面下降”的现象,然后再从理论上阐述“下降”的原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类是每章后面都有的小实验(包括小制作)。这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途径;此类实验教师要认真组织和指导,让学生独立或以实验小组来完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在知识海洋里自由探索。

3、利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因果认识的兴趣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4篇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处在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承九年义务教育之上,启大学教育或社会就业之下,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所以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进入成年人的重要时期,是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所以这时候高中政治的知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将对整个人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至于我们要把兴趣培养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

    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所以高中政治新教改必须体现的就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以经济生活为例,它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自主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呢?首先,从经济生活的中心要点可以看出这是围绕着四个方面来展开的,分别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最贴近生活的。每个人从出生就从事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对象包括两种,一种是原生世界(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另一种是衍生世界(人类创造出的新的事物)。

    认识是有前提的,一是认识事物的存在,二是认识主体存在。衍生世界和认识主体都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所以这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最直接的媒介。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说,青少年这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有兴趣,但是对以前的旧教材没有兴趣,是因为,旧教材的讲授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的,很少能提起青少年的兴趣。而新教材不同,它的讲授方法是:有用———认知———合作———理解———难点———讲解,通过这种认知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与经济生活契合的结点,为学生打开不一样一扇门,认真落实了贴近是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用4分钟时间来构建高效课堂。再者,从课程设计来看,首先给学生们讲的就是货币,这是与每个学生都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父母的工资,家长给的压岁钱,上学要交的学费,买东西所要花费的都是钱,从而引出货币、纸币,再而引出了信用工具,这些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好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原则。

    拿钱买的是商品,那么商品是什么?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甚至同一件商品不同时候的价格也不一样?这些都吸引着学生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探讨。有了商品后是如何分配的,如何投资,为什么有的人工资高有的人工资低,如何消费,为什么得交税,税收最后去哪里了,什么是市场经济,扩大范围后就是对外开放?这些问题出现后,国家、企业、个人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予以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于经济生活的认识。最后,高中政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对经济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国家经济的宏观和微观认识,了解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从而知道国家这么做的原因和意义,努力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意愿和能力。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5篇

一、几种表现

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一是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表现在学习中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学习上就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时有出现。

二是学习品质差。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落较大。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成绩下落。

三是参与意识不强。表现在有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能引起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形成知识系统结构,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

二、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我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造成了学习困难。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迁移,如学习代数,要领悟数的概念发展和表示形式的多样化,数学运算式、字母、代数式是数和式的基本观念,一系列方法如换元法的理论基础,有着较大迁移作用,但这类学生掌握不好换元法,不易于储存和提取应用。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心理动力,缺乏兴趣,和老师之间情感上有距离,不是想学而学不好,就是因为不懂或不会不爱学;有的因为老师看不起不愿学;有的因为老师疏于管理而不去学。这类学生自认为不是学数学的料子,把学数学看作负担,不在数学课上下功。

(二)家长方面的原因。有些家长不从自己子女的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平时放任自流,到时怨天尤人;有些家长不是对子女关心倍至,方法失当,就是过于严苛,或过于娇宠;有的家长因自身文化太低,对子女的学习行为无法监控;有的家长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有的教师专业水平较差,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威信;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低下,上课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的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有的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在工作、生活、家庭造成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敬畏感。

三、转化策略

鉴于以上表现和原因分析,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一些转化策略。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矿山,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内容,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化水平很低,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对子女说“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告诉他们数学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生活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不是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枯燥为有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枯燥的学科,多数学生对学数学不感兴趣。为此,我在教学中一是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以爱心去感化学生,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二是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在教学中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设计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为一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三是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变“学会”为“会学”。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其次要教会学生听课,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抓重点,做笔记,预习中标记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再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