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查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审查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审查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审查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案件审理工作的要求,案件审理室既要加强与监督检查室、审查调查室的协作配合,又要充分履行审核把关和监督制约职责,明确将审理工作职能定位为审核把关、监督制约。审理谈话是案件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却容易被忽视。在案件审理中,充分发挥审理谈话的教育、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执纪问责精准度,切实保障和提高办案质量。

一、审理谈话的重要作用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审理过程中应派专人与受处分人谈话,认真听取受处分人的意见。同时根据情况对犯错误的党员进行必要的帮助教育。做好谈话记录”。《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第五十五条规定,“案件审理部门根据案件审理情况,应当与被审查调查人谈话,核对违纪或者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事实,听取辩解意见,了解有关情况”。因此,在案件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审理谈话环节的教育、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执纪问责精准度,提高办案质量,防止出现安全责任案、冤假错案、存在重大瑕疵的“夹生案”,甚至刑讯逼供等违纪违法案。

二、审理谈话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部分案件的审理谈话过程中,被审查调查人员不仅对审查调查部门已核实问题予以否认、对违纪问题定性提出质疑,有的甚至在审理谈话时直接反映审查调查中存在问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审查调查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遵循案件审查调查的客观规律,过度追求快查快结,重效率不重质量,导致快而不细、快而不精,关键性证据缺失,证据质量不高;二是片面强调成案率,先有预判结论然后取证,不是以证据为中心引导审查调查方向,而是本末倒置,以预判结论“引导”调查取证,造成案件走偏;三是片面追求谈话“毕其功于一役”,思想政治工作不耐心、不细致,导致被审查调查人员对政策理解不透、对错误认识不够,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四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实不细,未将审查调查对象、证人区别对待,谈话颐指气使、口大气粗、盛气凌人,不利于争取配合,给取证工作造成障碍;五是只注重调取不利于被审查调查人员的证据,不注重调取有利于被审查调查人员的证据,只注重收集有错证据,不注重收集无错、轻错证据;六是片面追求案件查办“大兵团作战”“震慑力”等效果,给案发地区、部门带来负面影响,增加被审查调查人员心理负担。

三、发挥审理谈话教育、监督作用的思考

高度重视被审查调查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审理谈话切莫“走过场”。在实践中,大部分被审查调查人员在审理谈话阶段都能认识错误、深刻反省,也存在少数被审查调查人员不敢、不愿申辩的现象,客观上使得审理谈话普遍较为顺利,使得一些审理人员习惯于审理谈话走过场。这种看似四平八稳的工作方式,容易让人养成惰性,谈话准备不足,发生突发情况时难以应对,甚至出现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案件质量不高,同时也埋下了被审查调查人员申诉的隐患。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做好审理谈话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掌握全案事实、吃透全案证据,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党规、政策等,对定性进行初步考量,这是进行审理谈话的基础。否则仓促上阵,无法有效应对突发情况,更无法做好思想教育、引导转化等实质性工作;二是在核对违纪违法事实基础上,重点听取被审查调查人员的陈述和辩解,主要包括:案件基本事实,笔录、错误事实见面材料是否由本人签字,错与非错、此错与彼错、错误轻重等相关情节是否有出入,配合核实审查、主动如实说明本人问题、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阻止危害结果发生、上交违纪所得等情节是否有遗漏,是否有检举揭发等立功表现以及其他辩解意见;三是要全面了解被审查调查人员的思想状况,切勿先入为主、粗暴打断,或简单将辩解看做翻供。对认错态度好、检查深刻、确有悔改表现的,要积极鼓励、肯定,体现组织的关怀、纪律的温情,对明显错误的思想、言论以及对政策法规理解有误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引导被审查调查人员反思错误;四是要特别关注被审查调查人员的权利保障,查明是否存在以威胁、引诱、欺骗、暴力等非法方式取证,是否存在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利的情况,以及其他违反规定办案的问题,要做好记录,及时上报,不留隐患。

审查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我被安排到招商银行分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了个人和对公信贷业务的审计,协助他们延伸审计有关贷款单位。与此同时,利用一周时间开展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省房地产行业造成影响的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这次学习,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金融审计方法,为在实际工作中将审计任务做得更细更好更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参加这次特派办审计调查简单的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注重审计调查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

1、注重审前调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不搞审前调查就仓促进点审计,掌握不了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审计就会打败仗。特派办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审计组要花相当长的时间(一月到一个半月)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各项业务流程,掌握管理上、经营机制上、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我参加的招行审计从9月3日开始进点搞审前调查,重点了解了该行的系统内部情况(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业务经营品种和业务流程、风险及管理策略、计算机信息系统、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财务管理体制及重要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影响银行经营的因素(借款人所处的行业状况、市场竞争、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信贷政策、信贷管理手册、信贷操作手册等操作规范、调阅会议记录、贷款档案、采集电子数据,分析确定延伸审计单位。审前调查结束后,起草一份审前调查情况报告,与审计实施方案一并报办领导审批。

2、注重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侧重于对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具体规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审计目标明了、透彻。明确了审计调查要弄清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为审计人员指明了方向,二是细化了审计调查的重点和内容,审计调查的每项内容都具体到细节;三是审计方法明确,本次审计主要采取的是分析性复核中的趋势分析、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善于用图表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四是审计组分工比较明确,在审计分工一项有正常分工和兼职分工。四是审计工作要求较高。要求工作中强化分析,突出重点,加强与总行审计组的沟通,及时向领导汇报审计进度及发现的重要问题,严格执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严格执行“八不准”及各项廉政规定,切实做到了依法审计、文明审计。

3、注重审前培训。特派办每个审计项目的工作方案由审计署统一制定,工作方案下发后,对参与审计调查的审计人员进行审前培训,主要目的是明确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审计调查工作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据我了解,审前培训主要有三项任务:

(1)由负责组织审计项目的处室负责人讲解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审计调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审计调查的目标、调查的范围和主要内容、调查方法,使审计人员更透彻地理解,有利于围绕中心目标,开拓性、创造性地工作。

(2)组织讨论审计调查实施方案,使审计人员加深对审计实施方案各项内容和要求的理解,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同时收集、分析讨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据以修改和完善审计实施方案,使其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由富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介绍与调查事项相关的新的政策、法规、制度、管理状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改革思路等情况,帮助审计人员把握与审计调查事项相关方面的情况,开阔审计思路。

二、审计思路清晰,站位较高,侧重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体制上、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特派办审计人员审计思路清晰,具有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精神,抓住疑点一查到底,具备过硬的查账技能和清醒的头脑,不被假象迷惑。

1、转变观念,围绕绩效评估开展审计调查。此次专项审计调查,是金融绩效审计的首次尝试,他们没有经验可循,特派办审计组及时转变观念,突破传统商业银行审计的传统思维,在审计调查过程中,突出分行法人治理结构,评价机构、岗位设置的合规性;突出各项制度的建设情况,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突出内部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突出各项指标的真实性,评价考核办法的有效性和经营绩效的成长性。

2、把握整体,点面结合开展审计调查。一是读懂报表,做到整体把握。在审计调查过程中,主要对招行六年(02-07)的报表进行了分析,在面上把握招行的业务状况和经营特点,提出了重点关注异地贷款、个人贷款和存款中的定期存款业务。对各分支行的业务报表进行分析,确定各分支行重点关注的业务。二是拟定提纲,深入调查,做到面上把握,点上支持。为了理清思路,做到整体把握,审计组拟定审计调查提纲,对经营战略转型、经营理念、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内控制度演变等进行座谈和调查。三是在读懂报表的基础上,对贷款、收入、支出、利润等关键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3、把握关键,以业务条线流程为主轴开展审计调查。根据审计调查内容的特点,一是以资金流向为主轴线,延伸审计客户为关键点,展开审计调查,对授信申报审查审批(包括集团客户)、贷后监控、风险监控、柜台操作、会计流处理等业务,采取以符合性测试为主的方法,对关键环节进行审计调查;二是围绕公司治理、经营绩效等主题开展审计调查,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4、突出重点,围绕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开展审计调查。在审计调查过程中,以揭露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对内控制度的漏洞和风险突出的环节,查深查透,特别是风险较为集中的存款、贷款业务的内部控制以及授信和风险监控、会计处理业务。

5、在审计调查过程中,审计署金融司定期向特派办金融处全国金融审计工作动态,时常指导特派办金融处转变工作观念和工作思路,把握审计关键点和主要环节,反映银行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的根源和危害程度。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得到切实运用,计算机水平普遍较高

本次审计调查由于招行所用的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财务系统等业务系统,全部由总行开发、升级,系统维护、数据备份等工作全部由总行负责,招行信息技术部仅仅负责网络建设、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电子设备的维修、巡检、安装等。数据实时上传总行数据中心,招行无备份,所以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由总行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后确定重点交各办审核,处理后的数据量不大,我们没有使用AO软件。通过现场审计发现特派办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凡是计算机考试中级通过的同志,每年都要写计算机应用方面审计的案例。在具体工作中常用计算机采集数据、进行各项指标对比分析与数据分析,真正做到了能打开被审计单位的电子账、数据库;能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采集转换过来,能使用审计软件查账、分析;能处理常见的软硬件故障。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全处人员召开审计经验交流会,让全处同志汇报近期工作、交流计算机审计方面心得体会(专家经验)、会诊疑难杂症(尤其是SQL语句查询等)、把审计人员长期积累的技术方法,形成专家经验、典型案例,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审计取证客观全面,任何评价都有相关审计证据支持

一是特派办审计人员取证能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收集证据,不夸大、不缩小,对审计调查不采取威胁、诱导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对查出的问题,依照审计程序及实施方案,按确定的审计目的要求、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调查、取证。审计证据不足的或尚存疑虑的重要事项,进一步获取审计证据,以证实或消除疑虑,确保审计取证的客观性。二是审计获取的取证资料,不让被审计单位人员每页都签字(但每页必须盖本单位公章),而是在取证资料上面附《审计证明材料》表格一张(表格主要项目是被审计单位名称、取证事项、审计人员、复核人员、取证问题、被审计单位意见栏、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等),表格上面只写问题形成的过程,不写定性依据和处理、处罚依据,让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认可。三是把内控测试也作为一项审计调查的主要工作,整个审计项目指定专人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实质性测试,主要是测试公司治理情况、内部控制环节的执行情况及效果、风险管理情况,从内部制度的执行效果上来评价考核,相关的测试都有相应文件及证明材料。

五、工作严谨细致,严格保守商业秘密

一是特派办各处室运用的外部互联网与审计署内部网不在同一房间使用,防止网线通过电磁波传播泄密。二是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绝对不能与外网连接,让每个同志都签了《商业秘密保密个人承诺书》、《个人保密协议》来约束。三是U盘不能交叉使用。凡是与外网连接的计算机使用的U盘,不能与工作用的计算机交叉使用。四是高度重视保密工作,不得随意对外透露审计情况,或私自接受新闻媒介采访。对电子数据和文件资料的管理,建立严密的数据采集、使用、保管以及销毁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电子数据及相关资料,确保数据安全;五是不准利用工作中掌握的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的信息为自己或他人炒股,严禁对外宣传相关信息。

审查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 在审计准备阶段控制审计质量,认真做好审计前的调查工作

审计实践表明,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搞好审前调查,提前做到摸清家底。当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正在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国家审计要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审计思维定式和方法。当前,在审前调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例如,部分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认识模糊,准备不充分。没有充分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基础资料,对审计项目的了解仅限于上级提供的计划内容,不能有的放矢的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审计方案编制简单粗放、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忽视计算机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的充分应用,势必增加审计阶段的工作量,不利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笔者深深体会到,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不仅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审计程序,更是日常工作中就应当密切关注的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加强对审计方案编制前的审计前期准备的审查非常必要,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审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编制调查方案,所调查的内容是否与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目标相符,是否认真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资料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点,是否充分利用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情况及特点,是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是否利用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审计抽样”功能,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抽样,依据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从审计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及业务分工等方面为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提供必要的第一手资料,是否组织审计人员在审前准备阶段再次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审计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同时广泛收集该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实施审计过程中对查出问题定性准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从审计总体目标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的编制进行实质性审查

审计方案是对审计项目实施的全面规划,是整个审计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层级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相关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也就是说,由多个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共同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统一组织的审计机关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具体承办的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要编制各自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 “龙头”的作用,是落实审计任务确保审计项目计划、检查考核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作业的重要措施。详细周密的审计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审计项目进度,保证审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查证,完成审计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任务,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方案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审计实施的质量,应当切实加强对审计方案的审查,从审计实施的总体目标上控制审计质量。审查审计方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审计方案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审查。主要审查其收集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否完整、真实,特别是工作职责、业务范围是否清晰,其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政策及变动情况是否叙述清楚,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是否调查到位,是否了解清楚关键控制点及其内控薄弱环节等。

(二)对审计目标、内容、重点线索的审查。主要审查其编制的审计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审计内容是否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时间范围和具体事项范围是否准确,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等。

(三)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进行审查。

1.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的审查。对审计方案编制人根据审前调查所掌握的信息,运用其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揭示其财政、财务收支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错误所进行的初步分析性复核要进行认真审查。主要检查其是否掌握并取得了相关的资料,如同行业资料、被审计单位前期同类资料、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定额等资料、审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估计的数据资料等,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指标研究分析和对重大支出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是否恰当。

2.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审查。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未被揭露的错弊信息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工作量也越大,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还应当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决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一方面成为设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的直接根据,另一方面,用以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抽样审计。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主要检查方案编制人是否将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写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风险评估的评估是否合理,评估的数据采集是否准确、充分等。

(四)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与内容的审查。编审程序的审查主要反映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由审计组具体负责编制,是否进行集体讨论、审议,是否有主管领导审批,方案调整是否经过批准等。对审计实施方案内容的审查主要审查下列审计方案必备的内容是否健全: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目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程序应当能够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最大限度的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长、审计组员及其分工及编制的日期等其他相关内容。

(五)对方案所列审计人员适当性的审查。主要审查审计人员是否配备具有专门技能和相当业务水平,并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审计人员的资格和专业特长、有无需要回避的人际关系和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等。还应当在明确审计目标、内容和相关审计程序后,审查审计组成员个人能力差异和审计工作事项的客观要求是否进行合理分工。

三、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控制审计质量,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审计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对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目标全面实现具有重大作用。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内容实施审计,该实施的所有审计程序是否完整无缺地实施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检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实施到位;

(二)检查审计组当实际情况与审计方案产生差异时,是否围绕审计目标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并办理编制调整方案并上报方案审批人审批等相应的手续等;

(三)检查审计人员的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及时、规范编制,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组长和项目主审是否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审计日记是否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该实施的程序和审计的内容在审计日记上是否完整无缺地记载,是否存在遗漏、隐瞒和虚构,违规事项是否逐项编写底稿,对违规事项的取证是否合法、充分、完整,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适当等;

(四)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对审计组质量是否采取完善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组长、项目主审是否对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充分地指导、检查与监督,是否形成审计组会议记录等;

(五)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分级复核制度,检查一般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组长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整个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对复核人员签署要求补充审计程序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补充审计等。

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可以采用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等方式进行。通过运用多种控制方式对多项有关审计质量的内容进行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四、从审计的结果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复核

主要审查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及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信,逻辑性是否严密,是否存在取证材料与问题定性之间相互矛盾,是否按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有效实施审计,是否存在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两张皮”的现象等。同时对补充审计程序进行再审查,主要审查对审计组未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审计事项要求其重新补充审计程序,并对编制的相关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进行复核审查等,以此来促进审计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

审查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对审计方案编制前的审前调查工作进行审查,从审计的准备上控制审计质量

现在,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正开始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审计要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目前,在审前调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

(一)部分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认识模糊,准备不充分。一些审计人员对近年来多次审计过的单位和项目,自以为情况熟悉无须调查,在审前调查开始之前,没有充分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基础资料,对项目的了解仅限于上级提供的计划内容,不能有的放矢的收集被审计项目的相关信息,审计方案编制简单粗放、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

(二)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调查实施方案,调点、审计的资金量、审计延伸的范围、审计力量安排不尽合理。对常规审计、专项调查、效益审计等不同审计事项要求达到的审计目标和采取的审计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以至于审计实施阶段目标不明确,审前调查结果利用不充分。

(三)忽视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往往是在审计组正式进点时才开始使用,出现软件开发滞后于审计工作的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是对相关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对象的计算机系统,还需了解相应的业务流程,把实际业务情况与计算机系统数据结构对应起来,挑选出需要的数据表,进行准确的数据采集、转换和分析,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如不在审前调查阶段广泛收集资料,做好准备,则势必要增加审计阶段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确定工作重点。

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就必须搞好审前调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不仅是一个必经程序,更是日常工作中就应当留心的量的积累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加强对审计方案编制前的审计前期准备的审查非常必要,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审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编制调查方案,所调查的内容是否与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目标和一致,是否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资料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点,是否充分利用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情况及特点,是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是否利用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即“AO”系统)“审计抽样”功能,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抽样,依据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从审计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及业务分工等方面为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提供必要的第一手资料,是否组织审计人员在审前准备阶段再次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审计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同时广泛收集该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在实施审计中对查出问题定性准确做好准备等。

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对审前准备的审查,可以查找出审计准备中的不足,进行补缺补差,进一步完善审前准备工作,做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战,从而提高审计实施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为控制审计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审计方案的编制进行实质性审查,从审计的规划上控制审计质量

审计方案是对审计实施的全面规划,是整个审计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指审计机关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实施审计前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或者实施单个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也就是说,由多个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共同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统一组织的审计机关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具体承办的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要编制各自的审计实施方案;由一个审计组实施的单个审计项目,只需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是落实审计任务确保审计项目计划、检查考核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作业的重要措施。审计方案对于有限地控制审计项目过程,保证审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查证,完成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任务,保障审计工作质量,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都至关重要,因此,审计方案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龙头”的作用。

审计方案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审计实施的质量,因此,加强对审计方案的审查,从审计实施的规划上控制审计质量,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审查审计方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列示的审查。主要审查其收集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否完整、真实,特别是其会计政策的选用及变动情况是否叙述清楚,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是否调查到位,特别是关键控制点是否掌握,内控薄弱环节是否了解等。

(二)对审计目标、内容、重点列示的审查。主要审查其编制的审计目标是否简单地列示或重复审计工作目标,审计目标是否十分明确而具体,易于理解、可以实现,审计内容是否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时间范围和具体事项范围是否准确,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等。

(三)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进行审查。

1.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的审查

对方案编制人根据审前调查所掌握的信息,运用其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揭示其财政、财务收支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错误所进行的初步分析性复核要进行审查。主要检查其是否掌握并取得了相关的资料,如同行业资料、被审计单位前期同类资料、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定额等资料、审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估计的数据资料、干部职工反映的有关情况等,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指标研究分析和对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的提出是否恰当。

2.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审查

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工作量也越大,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还应当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决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对确定重要性水平审查应检查方案编制人是否关注以下因素:以前年度的审计经验、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规模和业务范围、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内容等。是否将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施方案列示以决定计算机审计抽样的规模。

3.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一方面成为设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的直接根据,另一方面,用以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抽样审计。

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主要检查方案编制人是否将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写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风险评估的评估是否合理,评估的数据采集是否准确、充分等。

(四)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与内容的审查

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的审查主要检查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由审计组具体负责编制,是否进行讨论、审议,是否有主管领导审批,方案调整是否经过批准等。

对审计实施方案内容的审查主要审查下列审计方案必备的内容是否健全: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目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程序应当能够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最大限度的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长、审计组员及其分工;编制的日期;其他相关内容。

(五)对方案所列审计人员适当性的审查。对是否适当委派审计人员并进行适当分工还要审查。主要检查在委派审计人员时,是否配备具有专门技能、有相当业务水平的人员,并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审计人员的资格和专业特长、有无需要回避的人际关系和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等。此外,对在明确审计目标、内容和相关审计程序后,是否结合审计组成员个人能力差异和审计工作事项的客观要求进行合理分工还要进行审查。

三、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从审计的过程上控制审计质量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加强对审计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实施审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总体风险、促进审计目标全面实现具有重大作用。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内容实施审计,该实施的所有审计程序是否无一遗漏地实施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检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实施到位;

(二)检查审计组当实际情况与审计方案产生差异时,是否及时围绕审计目标作出相应的对策,并办理相应的手续,如编制调整方案并上报方案审批人审批等;

(三)检查审计人员的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及时、规范编制,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组长是否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审计日记是否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该实施的程序和审计的内容在审计日记上是否完全记载,是否存在遗漏、隐瞒和虚构,违规事项是否逐项编写底稿,对违规事项的取证是否合法、充分、完整,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适当,审计信息传递、沟通是否顺畅等;

(四)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对审计组质量是否采取完善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组长、主审是否对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充分地指导、检查与监督,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是否形成记录等;

(五)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分级复核制度,检查一般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组长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助理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审计日记)是否有审计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整个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对复核人员签署要求补充审计程序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补充审计等。

总之,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可以采用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等方式进行。通过运用多种控制方式对多项有关审计质量的内容进行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四、对审计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系统复核,从审计的结果上控制审计质量

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及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信,勾稽关系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矛盾,是否按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有效实施审计,是否存在方案和结果“两张皮”的现象等。

五、对补充审计程序的再审查,从审计的完善上控制审计质量

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对审计组未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审计事项要求其重新补充审计程序,并对编制的相关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进行复核审查等,以此来促进审计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

审查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20**年,全省成本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全国成本工作会议和全省物价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价格中心工作,以提高农本调查质量为基础,加强垄断行业定价成本监审为重点,提高素质,夯实基础,全面做好成本调查与监审工作。

一、加强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要继续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提高农本调查数据的质量,重点抓好粮食、油料和生猪成本的调查与分析。认真调查分析化肥、种子、农药等主要农资价格变化趋势以及机械作业、农用柴油、农村电力等生产服务价格变化对粮、油、猪生产成本的影响,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二、认真做好常规调查工作

按照农产品成本调查核算指标体系要求,根据新修订的农本调查目录,提高调查户登统质量和调查人员业务水平,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要深入调查户进行业务指导,努力实现主要指标数据无差错,次要指标数据差错率在2%以下的质量控制目标。

三、认真做好直报调查工作

各市、县要根据每一个直报调查品种工作进度安排,做好直报调查数据的采集、审核、和汇总工作,确保数据的质量和时效。

四、加强专项调查工作

认真做好农户种植意向、农资购买情况、存粮情况等专项调查工作,加强分析研究,提高调查数据利用价值。深入实际,开拓调查研究的范围、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要开展名、优、特、新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在全省选择3-5个有一定地方特色、有一定市场影响、有较高经济效益、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对其成本收益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注意了解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反映政策落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加强成本预测工作,做好主要农产品成本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五、高度重视农调户电话询价工作

加强对粮食和农资价格情况的动态监测。有调查任务的地方要指定专人负责对电话询价调查户的业务指导,确保所提供数据的真实、准确。

六、强化农本调查考核评比工作

按照《农产品成本调查考核评比办法》的规定,严格、认真、全面的考核市、县各级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促进各级成本调查机构注重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农本调查队伍工作积极性。

七、进一步加强成本研究力度

今年将适时在全省开展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民收入变化关系的专题调研活动,为政府农业决策提供依据。

八、提高调查资料的分析利用价值,加强成本信息服务工作

做好政务信息的报送,加强同新闻单位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成本调研成果的宣传。继续办好《**成本通讯》和“价格成本网”,适时对“价格成本网”进行改版和升级。

九、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成本调查工作

积极开展大中城市设施农业的成本调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特点和效益情况。

十、大力加强成本监审法制建设

抓紧制定出台《**省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和《**省政府定价成本监审目录》,提升成本监审法律效力。

十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2号令和44号令的有关规定,依法履行成本监审工作程序

严格遵守各项规定,规范自身成本监审行为;监审过程与结果要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切实维护成本监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十二、积极开展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的成本监审,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省队将加强对各地开展城市供水等公用事业价格成本监审的指导。

十三、在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期间,各地成本机构要积极配合相关处(科)室,做好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前期成本审核工作。在成本审核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了解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法依规进行。

十四、积极开展化肥、煤炭等重要商品成本调查

要进一步完善调查制度、改进调查方式,提高数据质量。必要时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做好重要商品成本及价格调查工作。

十五、进一步提高成本监审工作质量

加强对成本监审工作的督查、考核与管理,建立成本监审内部工作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保证成本监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十六、加大培训力度,继续加强农本调查和成本监审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成本调查与监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十七、积极争取成本调查经费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和成本机构应该积极与本级财政部门多沟通联系,多做工作,争取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保障成本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