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查调查工作的思考

审查调查工作的思考

审查调查工作的思考

审查调查工作的思考范文第1篇

我被安排到招商银行分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了个人和对公信贷业务的审计,协助他们延伸审计有关贷款单位。与此同时,利用一周时间开展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省房地产行业造成影响的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这次学习,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金融审计方法,为在实际工作中将审计任务做得更细更好更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参加这次特派办审计调查简单的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注重审计调查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

1、注重审前调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不搞审前调查就仓促进点审计,掌握不了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审计就会打败仗。特派办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审计组要花相当长的时间(一月到一个半月)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各项业务流程,掌握管理上、经营机制上、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我参加的招行审计从9月3日开始进点搞审前调查,重点了解了该行的系统内部情况(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业务经营品种和业务流程、风险及管理策略、计算机信息系统、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财务管理体制及重要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影响银行经营的因素(借款人所处的行业状况、市场竞争、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信贷政策、信贷管理手册、信贷操作手册等操作规范、调阅会议记录、贷款档案、采集电子数据,分析确定延伸审计单位。审前调查结束后,起草一份审前调查情况报告,与审计实施方案一并报办领导审批。

2、注重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侧重于对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具体规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审计目标明了、透彻。明确了审计调查要弄清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为审计人员指明了方向,二是细化了审计调查的重点和内容,审计调查的每项内容都具体到细节;三是审计方法明确,本次审计主要采取的是分析性复核中的趋势分析、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善于用图表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四是审计组分工比较明确,在审计分工一项有正常分工和兼职分工。四是审计工作要求较高。要求工作中强化分析,突出重点,加强与总行审计组的沟通,及时向领导汇报审计进度及发现的重要问题,严格执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严格执行“八不准”及各项廉政规定,切实做到了依法审计、文明审计。

3、注重审前培训。特派办每个审计项目的工作方案由审计署统一制定,工作方案下发后,对参与审计调查的审计人员进行审前培训,主要目的是明确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审计调查工作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据我了解,审前培训主要有三项任务:

(1)由负责组织审计项目的处室负责人讲解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审计调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审计调查的目标、调查的范围和主要内容、调查方法,使审计人员更透彻地理解,有利于围绕中心目标,开拓性、创造性地工作。

(2)组织讨论审计调查实施方案,使审计人员加深对审计实施方案各项内容和要求的理解,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同时收集、分析讨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据以修改和完善审计实施方案,使其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由富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介绍与调查事项相关的新的政策、法规、制度、管理状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改革思路等情况,帮助审计人员把握与审计调查事项相关方面的情况,开阔审计思路。

二、审计思路清晰,站位较高,侧重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体制上、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特派办审计人员审计思路清晰,具有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精神,抓住疑点一查到底,具备过硬的查账技能和清醒的头脑,不被假象迷惑。

1、转变观念,围绕绩效评估开展审计调查。此次专项审计调查,是金融绩效审计的首次尝试,他们没有经验可循,特派办审计组及时转变观念,突破传统商业银行审计的传统思维,在审计调查过程中,突出分行法人治理结构,评价机构、岗位设置的合规性;突出各项制度的建设情况,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突出内部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突出各项指标的真实性,评价考核办法的有效性和经营绩效的成长性。

2、把握整体,点面结合开展审计调查。一是读懂报表,做到整体把握。在审计调查过程中,主要对招行六年(02-07)的报表进行了分析,在面上把握招行的业务状况和经营特点,提出了重点关注异地贷款、个人贷款和存款中的定期存款业务。对各分支行的业务报表进行分析,确定各分支行重点关注的业务。二是拟定提纲,深入调查,做到面上把握,点上支持。为了理清思路,做到整体把握,审计组拟定审计调查提纲,对经营战略转型、经营理念、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内控制度演变等进行座谈和调查。三是在读懂报表的基础上,对贷款、收入、支出、利润等关键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3、把握关键,以业务条线流程为主轴开展审计调查。根据审计调查内容的特点,一是以资金流向为主轴线,延伸审计客户为关键点,展开审计调查,对授信申报审查审批(包括集团客户)、贷后监控、风险监控、柜台操作、会计流处理等业务,采取以符合性测试为主的方法,对关键环节进行审计调查;二是围绕公司治理、经营绩效等主题开展审计调查,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4、突出重点,围绕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开展审计调查。在审计调查过程中,以揭露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对内控制度的漏洞和风险突出的环节,查深查透,特别是风险较为集中的存款、贷款业务的内部控制以及授信和风险监控、会计处理业务。

5、在审计调查过程中,审计署金融司定期向特派办金融处全国金融审计工作动态,时常指导特派办金融处转变工作观念和工作思路,把握审计关键点和主要环节,反映银行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的根源和危害程度。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得到切实运用,计算机水平普遍较高

本次审计调查由于招行所用的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财务系统等业务系统,全部由总行开发、升级,系统维护、数据备份等工作全部由总行负责,招行信息技术部仅仅负责网络建设、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电子设备的维修、巡检、安装等。数据实时上传总行数据中心,招行无备份,所以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由总行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后确定重点交各办审核,处理后的数据量不大,我们没有使用AO软件。通过现场审计发现特派办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凡是计算机考试中级通过的同志,每年都要写计算机应用方面审计的案例。在具体工作中常用计算机采集数据、进行各项指标对比分析与数据分析,真正做到了能打开被审计单位的电子账、数据库;能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采集转换过来,能使用审计软件查账、分析;能处理常见的软硬件故障。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全处人员召开审计经验交流会,让全处同志汇报近期工作、交流计算机审计方面心得体会(专家经验)、会诊疑难杂症(尤其是SQL语句查询等)、把审计人员长期积累的技术方法,形成专家经验、典型案例,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审计取证客观全面,任何评价都有相关审计证据支持

一是特派办审计人员取证能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收集证据,不夸大、不缩小,对审计调查不采取威胁、诱导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对查出的问题,依照审计程序及实施方案,按确定的审计目的要求、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调查、取证。审计证据不足的或尚存疑虑的重要事项,进一步获取审计证据,以证实或消除疑虑,确保审计取证的客观性。二是审计获取的取证资料,不让被审计单位人员每页都签字(但每页必须盖本单位公章),而是在取证资料上面附《审计证明材料》表格一张(表格主要项目是被审计单位名称、取证事项、审计人员、复核人员、取证问题、被审计单位意见栏、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等),表格上面只写问题形成的过程,不写定性依据和处理、处罚依据,让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认可。三是把内控测试也作为一项审计调查的主要工作,整个审计项目指定专人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实质性测试,主要是测试公司治理情况、内部控制环节的执行情况及效果、风险管理情况,从内部制度的执行效果上来评价考核,相关的测试都有相应文件及证明材料。

五、工作严谨细致,严格保守商业秘密

一是特派办各处室运用的外部互联网与审计署内部网不在同一房间使用,防止网线通过电磁波传播泄密。二是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绝对不能与外网连接,让每个同志都签了《商业秘密保密个人承诺书》、《个人保密协议》来约束。三是U盘不能交叉使用。凡是与外网连接的计算机使用的U盘,不能与工作用的计算机交叉使用。四是高度重视保密工作,不得随意对外透露审计情况,或私自接受新闻媒介采访。对电子数据和文件资料的管理,建立严密的数据采集、使用、保管以及销毁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电子数据及相关资料,确保数据安全;五是不准利用工作中掌握的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的信息为自己或他人炒股,严禁对外宣传相关信息。

审查调查工作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念;对象;方法;变革

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是“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要求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推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查处大案要案,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三是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提出“民本审计”理念。现任审计长刘家义提出了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理论。这一切的一切意味着审计工作转型时代的到来,审计干部面临变革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审计本质的自然回归。

一、审计理念的变革——由查账到服务

传统审计的理念认为,审计就是查会计;审计就是查错误、查舞弊;审计就是查处违规违法行为,审计就是查处大案要案。换句话说,审计就是抓贼,抓得越多越好,审计没有抓住贼,或抓得少,就是没有成绩。

笔者的观点:审计是经授权的专业人员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搜集相关可靠的证据,按照确定的标准对受托责任进行独立的调查和评价,向有关方面提出报告,用以查错纠弊、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确保受托责任完成的控制系统。

什么是受托责任?我国已故着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个人和单位,接受了委托人的资金、资源,就具有代他保管和运用这些资金和资源的权利,就应对委托人负起下列责任:以最大的忠诚,最使委托人满意的方式,运用这些受托的资金和资源完成委托人托付,向他们报告,请求解除责任。这种责任是因受托引起的,就叫受托责任。所谓的委托人就是人民、股东、捐款人、其他各种出资人。而受托人则是政府、董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他各种受资人。

受托责任的内容在逐渐发展变化。在民主启蒙时期,人民只要求取之于民的能有所限度,过此限度,人民有权拒绝。至于取之于民的如何花费,人民就不过问。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民逐渐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须用之于民,不按照人民意志来使用,人民就要求他负政治责任;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力的进一步增长,人民又进而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须经济而有效地用之于民。用于民而不经济,用于民而没有达到人民预期的效果,政府仍要负责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审计应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宏观经济,服务于社会公共管理。政府审计要有病治病,,防范舞弊与风险;无病健身,增强自身免疫功能。现代审计理念在审计目的上,由以财务收支真实性为主向以国家经济安全性和提高社会综合效益为主的转变。审计干部应该由“警察”转为“顾问”、“参谋”和“保健医生”。审计工作应该是“摸清家底、揭露隐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审计为谁服务呢?审计为党委政府服务,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审计为人民群众服务,关注民生审计,积极开展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保、环境等领域审计;审计为各个被审计单位服务,帮助被审计单位健全制度、完善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见图1.

二、审计对象的变革——由财政财务收支到宏观公共政策

传统审计只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与合法,今天的审计更应该关注宏观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基础和起点,它贯穿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公共政策从层次上划分由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构成。从涉及领域可以划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公共政策的运行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五个环节构成。

经济政策是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或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包括财税、金融、产业、投资、贸易、分配等方面。社会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社会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规范,包括人口、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等方面。文化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文化问题以及发展文化事业方面的政策,包括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等方面。

转型期政府审计对象概括起来是: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国家经济的安全性、政策制度的合法性与经营管理的效益性。审计对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国家安全审计与民生审计两个方面。

转型期政府审计应关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包括财政资金安全、金融安全、能源与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关注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关注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关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防止其流失;关注民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关注环境安全,防止生态恶化。

转型期政府审计关注民生是审计对象的又一创新。审计应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对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类民生政策合理性与落实情况开展审计,是重中之重,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政府审计=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效益性从现行体制考虑,我国政府审计只能关注具体政策,关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只能开展政策评估。但是,政府审计不能关注全部公共政策,这主要是受到审计法律地位的制约与影响。根据我国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机关的基本审计对象还是定位在政府预算、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审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由此看来,即使是专项审计调查,也离不开财政收支。所以,政府审计关注公共政策,只能是关注与财政收支相关的公共政策,否则就会出现越位现象。

三、审计干部自身知识的变革——由单一知识到综合知识

传统审计就是查账,所以审计干部只需要会计知识和审计知识就可以满足工作需要了。而今天的审计是服务,全心全意为党委政府、为人民群众、为各个被审计单位服务,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渊博的知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公共管理学知识。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政府审计属于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要服务于宏观经济,要为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公共政策建议,要为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服务。政府审计在财政、金融、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能源、住宅、失业、犯罪、市政、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审计干部的视野拓宽了,责任也就加大了。

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之间,存在大量的心理活动,审计人员要及时把握被审计人员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做好审计工作。

人际关系学知识。人际关系学是研究人际交往的技术、方法与规律的一门科学。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与各个党委政府机关沟通交流,要与各个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要与形形的人员打交道,在调查了解、审计取证和意见交换中,沟通与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逻辑学知识。逻辑学是研究分析、判断和推理的一门思维规律的科学。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审计证据取舍、审计标准的选择、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结论的得出等都需要分析、判断和推理。

侦查学知识。侦查学是关于收集证据、审查证据、揭露违纪违法行为人的责任而采用专门方法和特殊手段的科学。审计工作中大量取证就是侦查工作的一部分,在取证中,需要常规的取证方法,也需要非常规的取证方法,但取证方式与方法必须合法,如何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下取得有力证据,显得格外重要。

四、审计思维方式的变革——由一元思维到多元思维

传统的审计思维就是查账,审计干部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寻找问题和漏洞,获取各种各样的证据。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有余、相关性不足。审计就事论事,只注重当前的表面现象,而不关注现象的背后,不关注被审计单位未来的发展变化。

审计人员的多元思维包括:

(一)“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审计干部对待被审计事项,既要如实揭露存在的问题和违纪违法行为,又要辩证分析存在问题的环境因素和客观条件,不要把问题简单归咎于被审计单位。同时要充分肯定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肯定被审计单位在加强管理中取得的成效和进步,肯定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意见的积极态度、整改情况和行动方案。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审计干部对待审计事项,在揭露问题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深层次问题,从体制上、机制上查找原因,从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上寻找对策。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制度环境,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和内部控制的缺陷,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整改,从根本上杜绝屡查屡犯的怪圈,从源头上规范社会经济行为,推进制度建设,服务宏观大局。

(三)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让思考活动从一个基点开始发散,力求衍生出众多的新设想。在根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敞开思路,对问题作出一定的试探性的估计和设想,为进一步思考问题开辟思路。发散思维不是随便的猜测,要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发散思维不需要等到有关的事实材料充分积累起来以后才进行;发散思维不要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要被思维定势所束缚。例如发现现金的巨额支出,应该有多种考虑:归还债务、采购物资、支付费用、对外投资、挪用资金等等。有效利用发散思维,可以为审计工作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和有价值的信息。审计工作中职业怀疑就是要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方式。

(四)反向思维反向思维是指当从一个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受阻时,可以从相反的方向加以考虑。反向思维的具体做法有:把事物的作用过程倒过来思考,把事物的重要结果倒过来思考,把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思考,把某种方式倒过来思考等等。在审计过程中,当从一个渠道无法取得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从其他渠道取证;当审计人员无法取得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让被审计单位提供直接证据支持已有结论。例如,1998年大洪水过后,武汉特派办对工程审计中,当书面资料无法证实已有的事实时,运用“审山审船审老天”的办法,就是典型的反向思维方式。

(五)换位思维换位思维是把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观察和思考,以求获得新的认识或设想的思考方法。学会换位思考,首先要避免自我封闭;其次要注意选择新视角,思考角度不同,就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审计干部对待审计事项,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经常要换位思考,从党委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角度思考问题,从被审计单位的执行和管理角度思考问题,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需求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一来,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才有力度、深度和广度。

以上思维都涉及到一个打破思维定势的问题。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时,会习惯地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考程序,重复同样的思路。审计人员的思维定势一般是:寻找证据——揭露问题——得出结论。找不出问题誓不罢休,审计报告一定要显示问题和缺陷。这就是审计干部的常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一定要打破。

审计思维方式的变革促使审计报告要注重理性分析, 主要体现: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概述、审计工作基本情况概述、审计对象的基本肯定评价、发现问题的披露、产生问题原因的剖析、加强管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的行动计划。

总之,要跳出圈子、抓住点子、体现效益;体现审计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深化审计成果,提升审计报告的思想内涵。

五、审计行为方法的变革——由单一取证方法到方法体系构建

传统审计方法往往认为就是审计取证方法,包括检查、监盘、询问、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其实这是片面的,随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和绩效审计的全面推行,传统审计方法的实践显得力不从心,审计方法体系整合力量的发挥,才能真正发挥免疫作用,才能开展好绩效审计。审计方法是一个体系,包括书面资料审阅方法、客观实物证实方法、审计调查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判断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审计报告方法、审计沟通方法、制度建设方法、审计心理分析等十大方法。

审计现场的大量工作应该是在审计调查上而不是在审计取证上。目前审计干部把大量时间花在审计取证上,对于审计调查只是走过场图形式,这是本末倒置。无论是审计前的准备、审计实施过程还是审计结果沟通,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的审计调查。

审计是一种高智商的工作,经常要运用取证、判断、推理来核定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审计与被审计之间是一种智慧的较量。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行为所做的估计、断定或选择。审计判断具有目标性、主观性、经验性、风险性和连续性。

由于审计人员与其他人员的角色地位不同以及角色的转化形成了人际关系的冲突。冲突的产生来自于:各自价值观、利益观的不一致,来自于职业道德信念的差异,来自于对同一经济事项的认识分歧,来自于相关信息的不畅通。因此,审计沟通显得十分重要。

总之,审计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积极变革服务方式,创建良好、宽松、和谐的审计环境。一位审计局长说得好,审计要“审出水平、审出形象、审出效益、审出感情”。所谓“审出水平”,不仅体现出审计部门的业务水平,还要通过审计工作体现党委政府的管理水平;所谓“审出形象”,不仅是审计工作、审计干部本身要有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且通过审计工作,防微杜渐,和管理漏洞,提升党委政府的整体形象;所谓“审出效益”是审计工作本身要讲究效益,同时,经过审计工作以后,党委政府和单位组织内部也产生巨大效益;所谓“审出感情”,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的关系,要从对立面转化为朋友、亲人、爱人关系,设身处地为被审计单位考虑,一心一意为党委政府和组织发展考虑,一个当好家,一个看好门,在共同的事业中培养出深厚感情。审计的结果应该是:和谐共存、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审查调查工作的思考范文第3篇

一、着力培养复合型干部队伍

复合型审计干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厚实的人文素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合作素质。二是知识结构上的立体交叉整合,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综合知识面;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熟悉政策和法规。三是能力结构上的多元复合,既有较强的宏观思维和分析归纳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还应具备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复合型审计干部队伍的建设,应当从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方面进行优化组合,逐步改变人员结构单一和知识面狭窄的缺陷。

(一)立足实际,多形式培训人才

在现有的审计干部中,通过再教育方式提高素质,是改善知识结构,适应形势发展的一种方式。要抓好业务和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讲座,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着力培养和提高审计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审计技术方法和思维能力,培养用哲学的观点看待问题、用辨证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派出干部到相关部门轮岗锻炼,组织干部到兄弟区县和外省市学习先进经验等各种措施,不断拓宽审计干部的思维和视野。要做到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和学历教育“三管齐下”,鼓励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逐步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

(二)拓展视野,全方位引进人才

在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潜在人才的同时,要进一步更新用人观念,打通人才进口,全方位引进人才。要针对现有审计干部队伍结构的缺陷,在吸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工作中,积极向社会公开招考既有高学历、高职称,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从现在的情况看,可以逐步减少审计、财会专业的人员比例,合理增加宏观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人员比例,全面提升整体审计能力。

(三)因事择人,多渠道疏通出口

与引进人才、拓展进口相对应,积极探索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彻底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老大难”问题。在现有队伍中,对经过学习和培训,思想观念和综合能力跟不上形势和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的人员,可以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或待岗学习,或调离审计队伍,从事其他工作。

二、着力完善考核监督机制

不容讳言,由于现有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审计工作考核不公,监督不力,致使一些审计人员的工作没有得到客观评价,更有甚者在金钱关、人情关、名利关前倒了下来,对审计工作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使审计人员的考核和审计工作的监督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一)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要把业绩考核作为干部考核的重点,并将干部考核与部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真实,以提高干部考核的科学性。要将政治方向、职业道德等要素作为考核办法中的“基本项”,实行一票否决,业绩要素作为“主评项”,占较大比分,其他项目作为“参评项”,占一定比分,从而提高干部考核办法的可操作性。要改变现行奖金发放办法,奖金分配根据考核结果,拉开差距,奖优罚劣,从而发挥干部考核的激励作用,达到以考核促审计工作质量,以考核促审计干部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建立审计工作再监督制度

要加大对不同层次审计工作的检查力度,并实行廉政责任制,制定再监督检查的操作办法和程序,建立再监督检查档案。对没有按规定要求检查或检查走过场,致使发生违规问题未被查处的,要视情节追究有关领导和检查人员的责任。要赋予审计再监督检查人员一定的权限,检查中发现审计人员有违规问题,检查人员有权要求限期整改,有权追踪整改情况,有权提出对违规人员的处理建议。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审计行风评议监督员,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

(三)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机关应当合理制定以下两个层次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1)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至少应当包括审计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以及对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2)各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负直接责任的审计组长应当执行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中适用于审计项

目的质量控制程序;督导人员应当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的方式及程度。

三、着力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审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的程序,主要应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规范审前调查工作

搞好审前调查工作,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知彼知已,才能保证以后阶段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要求每个审计项目都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详细填写调查记录。

(二)规范审计实施方案工作

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审计机关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求每个审计项目都要在明确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上下功夫,本着重要性、谨慎性的原则,制订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避免审计方案流于形式。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变化需要调整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制订审计调整方案,填写审计实施方案调整表,并根据所调整的内容履行审批手续。

(三)规范审计报告编审工作

审计报告是审计组对审计项目的全面汇报,是整个审计过程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审计报告中要有被审计单位对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承诺;二是审计报告的陈述要客观、内容要完整、证据要确凿、评价要适当、建议要可行;三是通过对微观经济管理的综合分析,注意发现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切实发挥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作用;四是审计报告的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语言要明确易懂,让“外行”看得明白,感兴趣,以提高报告的利用价值。

审查调查工作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纪律审查

党的十以来,中央把严明党的纪律提到新的高度,“纪律审查”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原有的“查办案件”。纪律审查是一项政治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纪律审查工作,这是全体国有企业纪检检查干部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国有企业如果发生违纪违法案件,将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和声誉,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主动发现问题线索,把纪律和规矩挺到最前沿,对违纪违法问题严格进行纪律审查,同时积极开展警示教育,有效防范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

一、国有企业纪律审查工作难点

(一)纪律审查人员的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组织面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个别党组织和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认识还不到位,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国有企业工作的重心通常都放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大部分国企纪检监察组织受上级纪委与同级党委双重领导,常常处于监督上级乏力,监督同级困难,工作阻力重重的尴尬境地,无法充分发挥纪检监督的作用,且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工作职责不明,导致工作被动、履责不力。甚至有些纪检监察干部,为了避免“惹麻烦”、“伤和气”等,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敢监督或不愿监督,当老好人,日常工作只是以敷衍的态度来对待,对资金的管理、使用、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监督较为薄弱,有的纪律审查人员监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责任追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个别管理人员违法乱纪,致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二)纪律审查工作程序不规范

国有企业纪律审查人员在纪律审查的过程中往往依据自身的理解和以往的惯例,纪律审查程序和制度规定要么照搬照抄、操作性不强,要么内容简单、大而无当,纪律审查工作缺乏规范、有效、完整的制度和可参照的示范文本。主要表现:一是件处理方式不规范,如谈话笔录格式不规范,缺少介绍谈话人身份和宣布谈话纪律等环节;二是办理结果不明确,如调查报告或初核报告结论性意见和建议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三是件超期办理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单位对于纪律审查各阶段办理时限不明确,超期办理未按规定申请延期,致使一些件拖延较长时间才办结;四是案件卷宗资料保存方式不统一,有的单位将案件卷宗资料按年度归档由档案室保存,部分单位将案件卷宗资料按年度归档由本部门保存,亟待统一规范。

(三)纪律审查专业人才匮乏

国企纪律审查人员往往工作经历单一,相关经验和能力有所欠缺,尤其在纪律审查的过程中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线索的能力不足。此外,一些国有企业纪律审查干部比较年轻或调入纪检系统时间不长,对纪律审查的基本业务流程不清楚,对相关政策法律知识不熟悉,也未接受过系统培训,在经验、阅历和专业知识上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在纪律审查过程中,纪律审查人员面对复杂的局面,把握重点问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二、国有企业纪律审查工作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强调,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决不能让一些人把来之不易的国有资产鲸吞了、糟蹋了。同志指出,坚持从严治党,国有企业不能例外。

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如此坚强,前所未有。国有企业纪律审查人员干部在纪律审查工作中,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沉得下心、黑得下脸,不折不扣把中央精神落实到位。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担当,把落实两个责任视为政治责任,切实把从严治党治企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渗透到企业管理各个领域,贯穿到监督管控各个环节。在纪律审查具体工作中,要积极转变纪律审查理念,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实际战略目标和纪律审查的工作职能,找准定位,牢牢守住纪律这条底线。

(二)践行“四种形态”,提升纪律审查工作水平

要以“四种形态”为依托,把规矩和纪律放到最前面,不断深化纪律审查工作。一是,坚持抓早抓小,突出把纪律放到最前面,对国有企业内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的苗^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适时开展廉政约谈,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二是,强化纪律审查力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国有企业纪检部门应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审查力度,始终坚持 “零容忍”的态度来政治腐败案件,对于出现的问题案件,应该坚持及早移交,做到及时处理。三是,要把握监督执纪高度,强化执纪审理重心。在企业审查立案的过程中,要将重点向全面审查转变,应该强化监督制约和审核把关的责任,加强和重视对立案依据的审核和处理,强化对整个案件的审核力度,夯实立案基础,实现案件的及时有效解决。四是,纪律审查工作要注重社会、法纪、政治等综合效果,在纪律审查过程中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必须要注重社会、法纪、政治等综合效果,真正使案件审理结果经得起舆论、历史、条规的检验,确保审查工作的健康推进。

(三)规范纪律审查程序

一是要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按照中纪委关于案件办理的制度规定及有关解释,并结合自身实际,对拆阅、登记、送阅审批、初核等纪律审查流程进行梳理,从被调查人的管理权限、线索的移交流程、件的初核方式、调查期间的定期汇报时限、初核组人员的构成、证据材料提交的规范统一性、移交和配合司法机关调查等方面,制定统一的制度或办法,并制定出台初核审批表、初核方案、初核报告、谈话笔录等示范文本,规范纪律审查工作程序。

二是要严格审核基层上报的调查报告或初核报告,要求对问题线索给出明确的结论性意见,对件下一步的处理给出明确建议,坚决杜绝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调查结论。针对各单位案件超期办理的问题,严格实行件转办单制度,严控办理时限,进而提高件的办理质量。

三是要制定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的统一的政纪处分条例及相关追责制度。在制定责任追究制度时,要考虑到与党纪、政纪之间的衔接问题,让纪律处分和处分定性有据可依。

(四)提高纪律审查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建立纪律审查人才库,整合人才资源。要制定本单位《纪律审查人才库的管理规定》,严格筛选,有效整合纪律审查人才资源,并积极争取或创造培训的机会,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专业素质过硬的纪律审查人才队伍。

二是着重提高国有企业纪律审查人员调查谈话的能力。被调查对象的身份不同,其动机、行为就不同。纪律审查人员要善于思考,根据被调查对象的不同身份采取不同谈话方式,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被调查对象如实说明问题。

三是着重提高国有企业纪律审查人员调查取证的能力。纪律审查人员在调查取证时,要遵循全面、完整、真实的原则,做到凡是与调查问题真实情况有关的一切证据都要收集。确保书面证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谈话证据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同时,要求证据提供单位和个人进行签字签章,保证提取到的证据的真实性和可溯性。

四是着重提高国有企业纪律审查人员初核调查的能力。纪律审查人员应当对件整体把握,对有价值的线索进行归纳,全面客观的分析调查范围和方式,形成初核方案。对被调查企业,重点考虑企业经营状况、制度执行流程、重点利益领域等方面,对被调查个人,重点考虑家庭成员构成、知情人员范围、社会来往关系等方面,_保初核方案的可行性。在初核阶段要依据方案,采用从入手的方式,先取证、后谈话,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初核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队伍肩负着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特殊使命,直接影响着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效果。做好监督执纪问责,既是新形势下深化纪检监察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两个责任”的必要手段。监督执纪问责是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探索、循序渐进、不断总结,让监督执纪问责在标准上严格起来,在内容上系统起来,在措施上完善起来,在环节上衔接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惩治腐败、形成震慑,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正风肃纪新常态,推进法治、廉洁企业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巍.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执纪办案工作对策分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04).

审查调查工作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政治审查”,审干运动,党组织,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2-0099-05

“政治审查”是无产阶级政党纯洁队伍的重要方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学习苏共的政治审查经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和干部队伍。通过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干部的全面情况,包括个人经历,家庭出身,社会背景,是否忠诚,政治表现如何,有哪些优缺点和功过,能力专长等,使我们党能够大量吸收新鲜血液,纯洁队伍,巩固组织。本文拟对政治审查的形成与发展作一梳理,并就其在党建尤其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作一粗浅分析。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审查的缘起和确立

在1939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其中在党的建设方面,利用政治审查这一手段对吸收新党员和纯洁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审查的正式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

在吸收新党员方面,政治审查经历了一个建立和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个即严格规定了党员入党的政治审查流程。规定申请入党人员须有一人介绍,经地方执行委员会许可后依次上报区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经过层层审查通过后方可成为正式党员;工人只须地方执行委员会承认后报告区、中央执委会即可成为党员 〔1 〕164。党作为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对于工人入党政治审查的步骤相对简化,体现了建党之初吸收和依靠工人阶级的政治思想。但其他申请者的政治审查则需要地方、区、中央三级组织逐步进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重复与不便。1923年党的三大对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将一名介绍人改为两名,申请经小组会议通过后,只由地方委员会审查,区委会批准后即可成为候补党员〔1 〕270。至新中国成立前,虽经数次修改,但党吸收新党员的政治审查工作基本沿用了党的三大通过的第一次修正案的规定。在具体实践中,对申请人政治情况的审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介绍人对其个人情况的掌握。因此,我党早期的入党政治审查成为把控党员质量的重要一环。

随着党组织的迅速发展壮大,“党内混入了大批的投机分子,但是没有清洗出去” 〔2 〕610。在第一次国民大革命中国共的分裂和对革命领导权的丧失,让党进一步认识到政治审查的重要性。八七会议的紧急召开重新确立了新的革命发展路线,其中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就是针对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方案。《决议》明确规定了党的各级组织结构,并决定在每一党部委员会之下设置组织审查委员会,以审查各党部的党员中是否有不可靠或可疑分子。这次全面的党内审查成为我们党利用政治审查纯洁党组织的开端。此后,我们党就一直坚持以政治教育和政治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党组织。

1937年国共结束内战,正式达成合作抗日后,一方面大批青年奔赴延安申请加入共产党;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党需要迅速扩充实力,壮大组织队伍。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规定基层党组织为大量发展、吸收新的组织力量,应适当放宽政治审查条件,“反对把党的注意力局限在恢复与审查旧关系和旧线索的狭窄圈子内” 〔3 〕186。《决议》下发后,“全国一时有很多人涌进来” 〔4 〕664。在政治环境复杂的抗战初期,为了过滤新进党员干部,拔除日本法西斯和的特务人员,1939年10月10日下发《中央关于反奸细斗争的决议》,要求开展锄奸运动。通过“系统的考查干部和党员,坚决的同时是慎重的、个别隔开的清洗敌探奸细土匪叛徒及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并采取一切的方法来阻止这些分子混入组织” 〔5 〕33。1940年,党中央决定正式在全党、全军、学校开展审干运动。这次运动一方面是通过个人政治品质的考察为干部分配、提拔、调动做准备,另一方面是为了扫内的特务和反动势力。与此前党内的审干不同,此次运动建立了人事档案制度,为所有被考察者建立了完整详细的个人档案。档案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由被审查者本人填写信息表格及详细履历;二是个人履历中“重要关节(如被捕、被俘、出狱、释放及犯重大错误……的经过),必须找到旁证人写出证明书,根据上述材料精细审查” 〔4 〕435;三是被审查者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也应包含在档案中。地方上区级以上的干部档案交由区党委保存,军队中团级以上干部的文件交由师或军政治部保存。这些档案被长期保存下来,成为任用干部的基础资料。至1941年春夏,审干运动基本结束。总体而言,此次运动对纯化干部队伍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运动的指导思想较为科学,没有扩大锄奸的打击面。如,审查不以党员社会关系的复杂来决定党员是否纯洁,而以党员对其社会关系的认识来决定党员对党是否忠诚。又如,党员的忠诚与否决定于本人的政治立场,而不决定于其过去的政治关系,即前或其他党派成员已经脱离原来党派,并对共产党忠诚,则不应打击。

1940年审干运动基本结束后,1941年5月在延安高级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开始。1943年4月3日,在整风运动“有了大的成绩”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规划在整风运动结束后继续开展审查干部与清查内奸的工作 〔6 〕277。8月15日,《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标志着新一轮的审干运动正式开始 〔7 〕16。与1940年审干运动不同,此次运动与整风运动相结合,力求彻底。其范围由党内运动发展为工农商学兵的群众性运动。由于指导思想上受到“宁左勿右”的影响,出现很多“带错帽子”的现象。太行区党委“采用所谓突破的方式进行审干,产生打人、熬夜等逼供办法,形成严重的扩大化倾向。……甚至发生逃跑、自杀等严重现象” 〔8 〕。康生更是直接推动了“抢救运动”,误抓了大批的“特务分子”,尤其是外来的知识分子受害最为严重。对于这次运动带来的错误,提出“凡是Т砻弊拥亩既∠吕础 〔9 〕263。1948年开始,各党委根据中央指示复审运动中被划为特务内奸者,对他们重新作出结论,纠正运动中的错误。

总结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审查工作,按照时间不同可以分为事前政治审查、事中政治审查及事后政治审查。事前政治审查即招收新党员的政治审查,审查通过后申请者方可入党。事中审查是在政治运动中对个人进行调查,如历次审干运动。事后审查是事件结束后重新审查并作出结论,即1945年审干运动结束后的重审工作。党务工作中的三类政治审查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均被借鉴学习,个人档案制度的建立也为1950年代政治审查的正式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政治审查的广泛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务工作中的政治审查不再仅仅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方式,而是逐步被应用到征兵、招工、招生等民众生活的各方面,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时期国家的政治导向不同,政治审查的内容、标准及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新生的人民政权基本稳定后,加强党组织建设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党沿用了新中成立前的基本做法。一方面,不断提高入党政治审查的标准。1951年,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就对党员条件和标准进行了讨论。1956年9月党的通过的《中国共产程》规定,即使入党申请时的政治审查已经通过,在预备党员期间也应当被不断考察,通过后方可转正 〔10 〕277。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执政党自身组织的纯洁性,1953年11月24日,党中央颁布了《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对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财经、文教等部门的全体干部进行审查 〔11 〕498。这次审干规模大、时间长,主要审查干部的政治历史情况并作出结论。与此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个人档案管理系统、干部审查机制并长期发挥作用。

借助党务工作的经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党逐步将政治审查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招生方面,针对自1951年即开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这一实际,1953年中组部下发了正式的《关于留学生政治审查的标准条件及审查程序的通知》,规定了政治审查标准及程序 〔7 〕111。同年7月,教育部会同公安部规定了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应进行政治审查,标志着政治审查在高校招生中正式确立。从1953年至1965年,高校招生政治审查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个人的政治成分。招生政治审查时提高工农学员的录取比例,给予适当的优录或保送政策;而坏分子、反革命分子等则不予录取。1958年,教育部开始限制录取剥削家庭出身的学生比例。全国高校实际录取学生中,工农家庭出身和本人是工农成分的新生占总人数比例从1958年的55.28%提高到1964年的70.1%;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比例则由1958年的16.97%下降到1964年的5.32% 〔12 〕525。二是逐步完善了政治审查机构和具体制度。高校招生的政治审查,从1954年开始逐步完善政治审查机构。各区招生工作委员会建立人事组,公安局、高校、生源单位等积极配合。各地有条件的中学则从1956年开始逐步建立毕业生人事档案。三是从1964年起,对工人、贫下中农及其子女、退伍士兵、劳动知识青年,采取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当他们达到报考学校最低要求时可以优先录取。推荐制的实行为“”开始后招收“工农兵学员”埋下了伏笔。

在企业招工方面,1952年,政务院开始将公营、私营企业的招工实行“统一介绍”的方针,即企业的雇工计划报送劳动局,再由劳动局所属机构统一介绍登记在册的失业者。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力短缺使得企业普遍存在私自招工的情况。为了保证劳动力质量,1954年政务院下发《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一方面再次强调统一招收和调配劳动力,另一方面要求对民工进行政治审查,申请录用的职工须向企业行政部门提交原工作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机关的证明书;初次参加工作者则应提交其居住地区政府机关或学校发给的证明书 〔13 〕147。在1958年招工造成城市劳动力过剩及户籍制度建立的情况下,1959年中共中央下发通知,要求停止招收新职工和固定临时工,并同时严禁私招乱挖在职工人〔14 〕8。在精简员工的情况下,农民工调用也基本停止。

在军队征兵方面,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只要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不分种族、职业、社会出身、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征兵应完成兵役登记、体格检查和应征公民的政治审查工作 〔15 〕29。政治审查的内容,一是“反革命分子和依照法律在一定时期内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和其他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都不得服兵役” 〔15 〕30。二是公民如果是家中唯一劳动力或是独子,经兵役委员会审查可以免于服役。

总结这一时期的政治审查工作,从1953年到1955年,政治审查从党务工作扩展到留学、招生、征兵、招工等领域,逐步演变为长期执行的一项政策。这一时期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政权的建设和稳固,经济的战后恢复,开始通过“一化三改”向社会主义过渡。由于受特定时期阶级观念的影响,政治审查内容在留学、招生、兵役等方面都贯彻了党的阶级路线:向工农开门,限制地主、资本家,同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等坚决斗争。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尤其是1958年“三面红旗”的提出,使“左”的指导思想从经济领域逐步蔓延到政治、文化等领域。政治审查的标准也出现了“唯成分论”,尤其是招生政治审查方面,对家庭出身的限制更加严格。

三、 “”期间:政治审查的“唯成分论”极端演化

1966年“”开始后,政治审查的标准按照“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在干部和人才管理方面出现极端化。

在教育招生方面,1965年的政治审视出身成分。196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废止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实行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新招生方式,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把德、智、体三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推荐出来,从中择优选拔录取 〔16 〕。高中的招生也采取该办法执行。自此考试制度被废除,高校和高中招生的推荐选拔主要依赖政治审查开展。197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为试点重新招生。招生条件为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战士、青年干部(一般只招收未婚者)以及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 〔17 〕。在政治审查环节,对自愿报名的工农兵生源的家庭出身、直系亲属和有影响的主要社会关系都进行仔细调查并完善证明材料。从1970年至1976年,高校共招收工农兵学员7届,共计94万人,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大学生数的21.4% 〔18 〕181。中共中央规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必须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 〔17 〕。所以,推荐招收工农兵学员使更多原本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工人、农民有机会受高等教育,但是生源的文化水平较差。据抽样统计,工农兵学员入学时的文化程度绝大多数是初中,少数是高中,另有极少数是小学文化水平。在就学期间,工农兵学员教学无标准、毕业无标准。据有关部门估计,“工农兵学员”毕业时达到大专水平的不到20%。

在招工方面,由于“”初期工矿企业停止招工,1968年发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解决大量初高中生的待业问题。1971年全国计划会议决定招工144~155万人,招工对象包括经过锻炼两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及一部分贫下中农,招工方式主要是地方推荐和组织政治审查两个环节。其中,政治审查要查阶级成分和家庭出身,不仅要查直系亲属,还须审查主要的亲友,即所谓的“查三代”。除个人基本政治情况外,在农村的实际表现和政治思想觉悟也属于考察内容。在严格控制社会流动的情况下,不论对知识青年还是贫下中农而言,招工意味着城市户口。但全国招工的计划人数较之庞大的需要就业者而言,数量比例较少。

“”期间,审查干部得以强化,不仅审查干部本人,还审查干部家属。审查内容主要是个人的政治思想、家庭情r、历史表现,甚至包括人际交往。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分子合称为“黑五类”被打倒,这样不仅影响本人的工作生活,甚至累及亲友。党的十大以后,“”加紧审干步伐,提出“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 〔19 〕。在大规模的审干运动中,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严重影响了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

总体而言,“”期间的政治审查工作,不论是升学、招工还是干部审查,遵照“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对“唯阶级论”的过分强调,政治身份成为个人标签,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不仅如此,“查三代”导致的血统论使得阶层结构固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四、 改革开放时期:政治审查的纠偏与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政治审查按照新的指导思想焕发新貌。一方面,政治审查在冤假错案中起到拨乱反正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政治审查本身也发生重大变化。

1978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先后下发《中央组织部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转批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关于抓紧复查纠正冤、假、错案认真落实党的政策的请示报告〉》等一系列历史上冤假错案的通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对这些案件重新调档取证。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全国共有约300万干部的冤假错案得以 〔20 〕13。与此同时,对“四类分子”的摘帽工作也开始进行。到1984年底,全国约有两千多万“地、富、反、坏”分子被摘帽。此外,对知识分子、民主人士、侨胞、少数民族等各个群体被错划政治身份的公民也重新审查定案,恢复名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规模的冤假错案,重新审查评定,不仅改正了历史上的错误,也为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这次大规模的政治审查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事后审查。

政治审查的标准在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明显变化。审查标准不再强调阶级成分和家庭出身,更多地强调本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表现。在教育方面,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结束了“”时期推荐选拔的招生方式。1978年政治审查标准为“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 〔21 〕。与“”时期的政治审查相比,虽然依旧参考个人的政治成分,但重在表现的标准使一大批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知识分子重新获得了升学的机会。1979年,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九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政治审查工作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现的政策。考生所在单位应该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作出全面的鉴定。” 〔22 〕113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1979年的政治审查已经不再考察个人的阶级成分,而仅以本人的思想道德为主。从1981年开始,教育部取消了“过去政治审查按考生家庭出身和主要社会关系划分密级” 〔23 〕。政治审查在高校招生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在招工方面,1983年,劳动人事部作了《关于招工考核择优录用的暂行规定》,提出招工用人主要依照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 〔24 〕。新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既考虑政治,也考虑个人能力。在征兵方面,1985年新的《征兵工作条例》颁布。其“政治审查的重点是应征公民的现实表现,严防将流氓、偷盗、经常打架斗殴等思想品质不好的人征入部队” 〔25 〕。2014年新的征兵政策将“政治审查”正式改为“政治考核”,与现行法规的提法保持一致。从“审查”到“考核”是法律赋予国家管理社会的新形式。需要强调的是,政治审查不为中国所独有,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征集兵员、招聘政府公务人员等工作中也会对公民进行个人情况的登记,这是保证国家政治、军事安全的必要措施。

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政治审查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手段,不仅审查标准出现变化,其应用范围也发生了改变。教育的改革促使1985年教育部取消自费出国留学生的政治审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才资源的配置逐步市场化,招工政治审查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取消审查公民政治情况的现象正是政治审查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改革。与此同时,也有新的领域开始应用政治审查。1993年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实行全社会公开招考。为了保障公务员的政治素养和国家安全,政治审查是对新公务员思想品德考察鉴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后,中央提出好干部的标准应当是“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26 〕。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细化了对党员、干部的要求,都体现了政治的要求。

总之,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讲政治关乎党的命运,是我们党管党治党、避免颠覆性错误的根本保证。任务越繁重,风险考验越严峻,政治的弦越要绷得紧一些、再紧一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组织部干审处.干审工作政策文件选编(上)〔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审干工作政策选编(一)〔M〕.北京:铁道部政治部审干办公室,1982.

〔8〕太行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复审整风审干遗留问题的初步总结〔J〕.建设周刊,1949(40).

〔9〕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杨学为.高考文献(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劳动工资文件选编〔M〕.太原:山西省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劳动局,1973.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6〕彻底搞好文化革命 彻底改革教育制度〔N〕.人民日报,1966-06-18.

〔17〕崔武年,等.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的一个问题――谈正确对待“工农兵学员”〔N〕.人民日报,1985-03-19.

〔18〕周全华.“”中的“教育革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9〕切实清理审干积案 落实党的干部政策〔N〕.人民日报,1978-01-19.

〔2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1〕高考政审必须坚决执行党的政策〔N〕.人民日报,1978-04-26.

〔22〕杨学为.高考文I(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3〕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八一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1981-03-02.

〔24〕劳动人事部关于招工考核择优录用的暂行规定〔N〕.国务院公报,198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