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案与教学设计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区别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mba;会计学;教学特点 

 

目前,国内很多开设mba的院校都将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列入其硕士培养计划中。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可以很好地拓展mba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空间,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重视,学习热情很高。如何上好mba的会计学课程,使其区别于传统会计学的专业教学,形成mba课程教学的特色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多专业课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特别开展了一次针对mba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调研,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mba会计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及教学重点 

工商管理硕士属于专业硕士,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其在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会计学这门必修课程,对于mba学生和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而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只有区别好这些不同点,才能抓住课程教学的重点并形成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特色。mba会计学课程教学与传统的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教学主要区别包括:学生专业基础不同、会计理论积累不同、实际操作要求不同、运用知识目标不同。 

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的硕士其本科专业大都为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在其进入硕士阶段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会计学课程,大多定位在理论知识提高和延伸,学习的重点往往在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高级阶段。而mba学生的生源往往都是非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不仅在之前没有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而且也往往没有太多的管理学基础。 

为了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有所了解,笔者在这次调研中特别设计了相关的问题。此次调查问卷是针对华北电力大学2010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的,共发放69份调查问卷,回收67份,回收率97%。其中,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源结构,笔者设计了调研题目“你读mba前的本科学位()”,并附带了一个关于专业名称的填空。其中选择“a——工学”、“b——理学”的比例较高,二者的比例共为88.1%;而选择“c——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位”的人数仅为5人,比例为7.46%。正如mba的培养定位所希望的那样,生源大部分为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种生源的比例也说明了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的薄弱,大多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并不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所以,会计学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中要深入浅出。调研题目中还设计了一“你在学习《会计学》之前,对会计学知识的了解()”。选项为“a——专业水平”、“b——知道一些”、“c——很少”、“d——几乎不了解”。其中选择c的比例很高,有46人,比例达到了68.66%。mba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比例虽然很低,但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很强,在某些问题的接受程度甚至要好于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这可能主要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在工作实践中接触到了一些会计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也提示教师在知识点的教学上一定要多结合会计工作和经济环境背景,这有利于mba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尽管mba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意义,只不过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理论知识的比例不宜过高。但有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实务,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这样的理论知识点在教学中要讲精讲透。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排斥学习理论知识的情绪,在这次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调研问题“你认为会计学授课中,经典理论的授课内容应该如何()”。备选项为“a——多些,提升实践认识”、“b—— 一般比例”、“c——少些”、“d——不需要讲”四个选项。其中选择c的比例最高,为52.23%,可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以知识运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如何辅之以适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也是mba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的实际教学体会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会计知识,讲得不必太深入,但要讲透。比如结合会计信息各方面的使用来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理论,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会计问题的讨论来讲解会计准则的体系和其演进发展等,这样学生会对会计知识的操作性、原则性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会计实务。 

另外,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不同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专业课的教学要求中,都有关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但对于mba的学生来说,由于未来职业导向的定位,不要求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方面的训练。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在学习会计处理方法的时候,让学生看看真实的账表,增加些感性认识。培养目标方面的区别也可以说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不同,而且这个区别还是决定课程教学方向和重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mba学生学习会计知识,主要在于能够理解平时接触到的会计信息,并运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和决策,而不在于系统的会计知识的操作和运用。所以这一方面的差异,也影响到整个会计学课程学习中知识环节的设计和教学重点的培养。 

从分析这些与传统会计学教学的区别,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认识更加清晰了,教学重点也会更加突出和凝练。 

二、案例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延展 

案例教学作为mba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目前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也是非常欢迎的。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在回答“你认为案例在教学中的安排应该()”的问题时,选择“b——尽量多些”的同学有61人,所占比例为91.04%。因为在目前的教学中每次课至少安排一个案例,基本上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会有案例导入,可以说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大量选用案例的情况下,同学们认为还可以再多选择一些案例,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式还是得到同学的高度认同的。 

在案例教学手段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受到欢迎的情况下,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设计案例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上了。当然,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mba的案例内容可以更丰富些、设计的环节可以更多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可以更广泛些。为让学生对于每一章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笔者一般在每一个章节之前,先推出一个案例来引出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因为,mba学生虽然专业积累少,但一定的工作经历使学生对于经济背景知识的理解比较好,通过社会经济背景来导入会计学知识点的学习,把专业知识和应用背景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例如利用一些社会反响大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引出会计信息的含义,来说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等知识点。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带有导入性质的知识点案例。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行业的高负债率引出负债的会计要素及其财务分析等问题,利用一些企业实行的高效率的存货管理来引出存货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等。为了使案例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笔者常常把课堂讨论穿插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使大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都是mba培育目标的重要方面,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如果能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会对mba毕业生从事中高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也使课程教学配合mba总体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对于案例教学这样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手段而言,如果能让老曲填上新词,仍然是教学中美妙的旋律。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mba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要面向知识的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呢?通过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笔者体会到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由于学习目的主要是面向应用,当然这种应用与传统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要求还不同,简单地说,mba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并不是为了成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有效运用这个重要的信息。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解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兴趣,笔者特别设计了“你对《会计学》中哪部分内容的学习最感兴趣()”的问题,备选项为“a——会计基本理论、方法”、“b——会计业务处理、业务分录”、“c——财务报表”、“d——都不感兴趣”。其中,选择“c——财务报表”的比例比较高,达到了82.60%。这个结果也与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一致的。mba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会计信息的生成环节,而是会计信息的如何解读和应用。所以,基于这样考虑,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安排中,都弱化了会计信息生成的环节,如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记录等内容;而强化学生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在教学中常常以会计报表为核心,来讲解会计信息的分类、形成和分析。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弱化理论、强调应用;弱化操作、强调分析。mba教学区别于会计专业的硕士,不强调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但正如前面对调查问卷中理论教学内容的分析所反映的情况那样,学生对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理论教学要做到少而精,能为应用部分的教学打好基础。 

教案与教学设计区别范文第2篇

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定的背景和情节,让学生觉得这是真实的案例,而教师以此背景为条件去教学以及和学生交流。传统方法往往都是教师去找一个平面图,然后假设一个项目的背景,和各种客观条件,因为这个项目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具体形象的条件来促动大家的思考。这就造成学生的设计基本以假想为主,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设计服务对象,那么以人为本的设计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在这里笔者提倡采用真实的项目来作为练习的作业,客观现场条件和主观客户情况都真实和可考察的。

二、情景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步骤

(一)对项目的选用

在课程中,笔者选用了重庆某在建别墅区的户型,户型和场地都是能够进行实地考察得到的,而且虚拟的客户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的,这样一来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完整的设计课题。因为能够到现场去进行对别墅的周边环境以及别墅现场的考察,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的前期调研阶段

教师给出别墅区的总平面图和供学生选择的三种别墅的户型图,以及与三种别墅相符合的三户甲方条件。也就意味着,设计团队在选择户型的时候也同时选择了与之对应的甲方,而提供总平面图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别墅具置以及朝向。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做设计前期调研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例如,怎么做信息调查表、需要收集哪些对设计有帮助的信息、怎么总结归纳和分析,最后要怎么把收集到的信息和项目结合起来等。

(三)确定室内的风格

在前期的调研分析完成以后,学生对自己的服务对象以及项目的情况有了初步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需要确认设计概念和风格。在这个阶段需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然后讨论方案,择优或综合出最佳的设计概念,继续深入下去。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一定要参与到方案的讨论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经验等问题,方案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但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而提出的方案,最好的方法是加以诱导或者让他去尝试一下,有的时候错误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设计经验。

(四)室内设计方向的确定

概念和风格确立后,学生要做的就是方案的深化设计,大家需要重新认识项目和资料的收集,并从功能到形式确立出方案的整体框架。这个时候教师需要随时关注每组学生的方案,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陷入细节的误区,注意方案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五)初评方案

模拟实际项目中方案的汇报过程,这时候教师和学生角色也在转化,在其他组学生汇报方案时,其余的学生以甲方和评定者的心态去审视他们的方案,基于大家都在做同一个方案,所以很容易去理解其他方案的优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方案进行比较,进一步的修正自己的方案。在这一个过程除了设计能力的锻炼外,学生们也对自己的表述能力进行了练习,一个好的设计师也应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六)室内细节设计的确定

经过方案模拟汇报和评定的过程,各组学生都很容易发现自己方案不完善的地方,取长补短,进一步去完善自己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每组学生的方案都有其优势,学生们互相促动,刺激大家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如果仅仅教师单方面的评价,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学生身份感觉出这个知识点不清楚很正常,但是这个问题如果由其他团队提出,大家才会感觉出自己的差距。

(七)汇报总结

课程总结,依然采用汇报方案的形式,这种形式让每组学生都觉得项目的真实性更强,并且各组学生之间还有竞争的意识在里面,所以学生们对方案的汇报都很重视,精心地准备汇报方案。有的团队不仅制作了PPT,为帮助假想的甲方更好地理解自己设计的空间情况,在有限的时间里,还做了动画演示整个住宅设计的情况。整个汇报过程严谨、有序,所有学生都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了这次汇报中。

三、情景教学法的使用效果

教案与教学设计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导学案;标签;实至名归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有效的教学是有效的学生与有效的教师、有效的文本、有效的环境等外在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活跃的、动态的生态系统。有效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有效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有效的文本和有效的环境是参与者与指导者进行互动性活动的载体。有效的文本不仅是指教材和参考书,而且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整合的课程系统,既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作为文本之一的导学案是决定“高效减负”的理想能否转变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它决定了有效教学的质量。

一、导学案不应该成为一种标签

所谓导学案是教师根据新课程理念,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从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而设计和编制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文本。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是践行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课改实践者也非常重视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网络上导学案铺天盖地,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中不乏有创意的、新颖的,很有借鉴价值的,但也有不少导学案只是课本教材的翻版,填空题,从“文本”到“文本”的摘抄,或者是问答题,一问一答,完全在教师的预设中完成学习,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自我生成资源,或者干脆变成习题集,从练习再到练习,通过不断解题来提高应试的能力。笔者不禁要问如果只是文本到文本的摘抄,或是在教师预设的问题框架下的导学,或者是题海战术,这样的文本冠之以“导学案”之名,是不是有贴标签的嫌疑呢?如此这般的导学案还能起到导学的功能吗?如果不能,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负担,高效减负又从何谈起?导学案不应该成为一种标签,更不能成为课改和高效课堂的代名词。那么什么样的导学案才是真正有效的导学案?

真正有效的导学案,在课外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转变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在课内可以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性活动的载体,在互动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中激发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解疑析疑,在解疑析疑中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达成三维目标,从而真正能为高效的教与高效的学服务,到达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让导学案告别标签,实至名归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载体,如何让导学案告别标签,实至名归,势在必行。笔者从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模式改革的实践,谈几点浅见。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是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教师极富个性化的设计形式与模板。但无论形式与模板如何,但一定要让导学案实至名归,真正成其为导学案。因而在设计和编写导学案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要坚持“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不应该是简单地追求短时效应,追求分数、成绩,而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乐学、会学,学会。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要换位思考,敢于也必须从讲台上“走”下来,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将自己预设成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难、想学生之所乐、想学生之所忘,这样才能发挥导学案应有的导学功能,让所有学生对学习始终有着高昂的学习情趣,都在为实现愿景而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

2.学习目标表达要清晰、具体且富有情感色彩

导学案学习目标的编写不能是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或教学目标的简单摘抄。“教学目标”是以教师为中心,其出发点是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服务,其表述一般采用共性的、一般的理论性语言。而“学习目标”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告诉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因此导学案学习目标的编写应该由教师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和所面对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化、细化。其表述应该是不同层面的学生能看懂的、准确的,饱含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期待的感情,如多用“你能说出”“你能记住”“你会运用……分析”“你能举例说明”等检测性的明确词语,这样清晰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既可以指明学生的学习方向,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科学高效,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相反,过分理性的、冷淡的,如“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性语言,很难起到导学的作用。

就以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例。很多导学案都将这一框题的学习目标表达为:(1)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2)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如果将学习目标表达为:(1)你能告诉大家:①我们霞浦县居住着畲族人民,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吗?②霞浦县水门、盐田和崇儒畲族乡是民族自治地方吗?③等民族自治区与中央是什么关系?④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与福建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其性质、职权相同吗?⑤等民族自治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一样吗?(2)请你收集自治区跨越式发展的有关材料,试分析发展的政治因素有哪些。谈谈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为什么要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这样的学习目标的描述比起“了解、理解、掌握”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加明确学习方向,甚至更乐于自主探究、延伸、拓展知识,真正起到导学、导思的作用。

另外,有的导学案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描述,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导学案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描述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就能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后实践中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因而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将这个目标内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中,外化于课后的实践中。就比如,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师用书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是: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我们无需把它贴在导学案当中,这有贴标签的嫌疑。我们应该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它的实现如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自治区的跨越式发展的有关材料,试分析发展的政治因素有哪些?谈谈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为什么要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情感。

3.应该注重“授之以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学法指导,即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具体的、明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学生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做到“授之以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关键,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是完成“从文本到文本”的填空或者只是浏览一遍课文,完成几道习题,或者是在学习过程中只背条条框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那么建立在这样“先学”的基础上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犹如“空中楼阁”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告诉学生本如何“先学”。

笔者在网络上发现,有的导学案“学法指导”就两个字:归纳。这样的指导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学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归纳”“怎么归纳”。再如,一份导学案“学法指导”是这样陈述的:观察法和比较法相结合。学生一定会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什么和什么比较?从哪种角度比较等。也有的导学案的学法指导是重点知识和易错知识的概括,这样只是“授之以鱼”做法,还是无法起到导学的功能。所以我们应该把具体的学习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去自主学习。由于政治学科理论性强,我们要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分析所学内容;如何运用读书法、分层突破法、讨论法、对比法、图表法、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社会调查的方法、访谈法等进行学习。这样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加工、概括总结的基础上,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更能加深记忆、理解、应用。例如,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于“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分层突破法,从分配范围、分配内容、分配标准和尺度、分配的结果等层面,化整为零、层层深入,就可以达到导学的效果。例如,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则联系热点问题,设置这样的情景:面对怎样爱国,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在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火花,不但加深了理解,拓宽了知识面,更学会了理性地爱国。

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科学习方法,才知道先学应该如何学,才能真正改善学习方式,才能在阅读与实践中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分析中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展示交流中培养描述和阐释事物、在合作探究中培养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高效课堂、高效学习的目的。

4.要贴近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

一切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最后为生活服务。教师设计和编写导学案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寻找教与学的最佳切合点,设置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生活化情景,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指导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生活与哲学》导学案更应该突出这种功能。例如,在导学案中我们可以设置这些情景:(1)面对文理分科,小李很纠结,自己很喜欢文科,但父母觉得理科院校多,有较好的前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你能给点建议吗?(2)选择文科的小李,发现数学是他的短板,因而利用了暑假恶补数学,但其他学科的学习受到影响。小李应该怎样做比较科学?(3)小张同学上期末考试退步,他觉得自己的前途渺茫,对生活也失去信心,日日萎靡不振,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开导他?诸如此类生活化的情景有助于使复杂、深奥、抽象、枯燥的哲学问题简单化、通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既学会教育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教育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教案与教学设计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用统计 同一案例 数理统计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应用统计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公共基础,应用统计学作为学科的应用型基础。数理统计通过对某些现象的频率的观察发现该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并作出一定精确程度的判断和预测。应用统计学是统计知识在各门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在许多高校,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和数理统计学区别不明显,有时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方法及内容过于雷同。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用不同的方法,但大多是按照先理论后例题的方法,与数理统计相比,减少了统计原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非专业领域例题变成了专业领域例题,仍然是重复性学习,失去了应用意义。如何把二者的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较为重要。

在应用统计学的内容中,主要有两大块内容:一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是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在重计算的理工环境中,许多人把第一部分完全弱化,只重统计计算不重统计的前期设计及分析,或者把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完全分开来教学,以致学生自始至终不明白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导致学生在学完应用统计学之后,仍不能连贯地、自如地用统计知识解决与其相关的专业经济问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可应用同一案例法。所谓同一案例法即在教学应用统计学之初,提出一个与其专业相关实例以待解决,用于分析、预测和解决此专业相关实例的方法尽可能包括统计的知识点。课堂上详教理论,课后组织学生调查、整理和分析数据。

第一,实例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调查,调查前,学生要了解各种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制订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数据抽样,调查的种类及组织方式,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第二,实例要求学生必须制作问卷,学生需要掌握制作问卷的方法和规则。并对问卷各类问题的形式和问题格式相当熟悉。通过制作问卷,学生能掌握问卷应该包含的内容、问卷的结构和问卷的类型。

第三,此实例必须制作调查表,要教会学生制作调查的方法。

第四,整理学生收集回来的信息,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用科学的方法审核调查表及问卷的正确性及可用性;

2.根据需要把信息整理成图或者表。学生能使用计算机绘制各种图表,并理解各种图表所代表的含义。

3.按照需要把数据分组,通过分组,学生能掌握各种分组方式,能更透彻地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组距、组限和组中值能。

4.根据整理好的信息,对实例进行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际案例分析,在今后工作中,能利用整理好的分组数据正确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准确的指标。

第五,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以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为主。

1.对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分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案例计算,在实际中能选择正确的平均指标,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

2.对数据进行离散趋势的分析,通过此步骤,让学生逐步理解方差和离散系数的实际含义及区别,能在实际应用中分清二者之间的差别,在实际应用中能选择正确的变异指标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

第六,利用收集的数据建立统计量并分析总体分布。此过程让学生深入体会统计量的含义,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即通过样本数据,采用样本推断总体或总体的假设验证总体分布情况。教师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相对于前面部分的内容,难点有三点:

1.学生在理解上的跳跃,教师需要采用前面实例的样本数据,教会学生建立相关的分布统计量,让学生体会先前收集的数据仅仅为样本信息,分布情况属于样本分布。实际中要了解的是总体情况,需要借助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或假设检验完成。

2.样本推断与假设检验计算。此计算过程烦琐,尤其是统计量的选择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通过前期的数据设计多个推断或假设检验统计量,让学生在计算时准确地选择统计量,实现样本分布到总体分布的推断。

3.对于方差分析的理解,方差分析用于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均值的检验叫做方差分析,此部分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含义。让学生自行利用实例的前期数据自行设计一个方差分析,充分理解方差分析与假设检验的异同点。

第七,学生获得总体分布情况后,要对数据的后期预测,可以用到多种预测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方法,在适当地学习理论后,利用前期数据,让学生尝试利用不同的预测方法得到结果,分析哪一种预测方法在此案例中更合理,并给出理由。

以上七步不能包括应用统计的全部内容,其他内容,比如指数、国民经济等,几乎纯经济类问题,很难和以上七个知识共用一个案例,这部分教学,只能根据需要,举出相应的专业经济相关案例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理解。

为了区分应用统计学和数理统计的教学区别,以上提出了同一案例法。全书采用同一案例,前后连贯,教师上课教授理论,学生课后课后实践,运用统计学的多种方法,分析和解决案例所需解决的问题。运用上述方法,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仅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出了应用统计与数理统计的区别。

参考文献:

教案与教学设计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探索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11年开设建筑学专业,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本专业着重培养为城镇、县乡建设服务的宽口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2012年以建筑学为基础平台,学院开始开设“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我院对于这一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还需要借鉴名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内容,逐渐积累经验,进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建筑学发展的课程体系。

1.课程定位不合理。“城市居住区规划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大四之前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别墅设计、多层建筑设计等。设计对象从小面积的建筑单体转换到十几公顷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内容从较简单的单体建筑转变为综合性极强的规划内容,学生不能马上转换思维模式,感觉无从下手,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划应当遵循的规范与要求,无法在满足控规的情况下实现形式与空间的平衡协调。

2.缺乏整体意识。首先,以往的教学案例往往把城市与小区割裂开来,不注重小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对局部与整体的正确把握。其次,学生需要尽快完成从建筑设计到规划设计的思维转变。最后,设计限制因素的增多及尺度的翻倍增加,也会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不能全面考虑每个设计要素。

二、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设想与探讨

1.加强项目考察的前期准备。学生在考察前应阅读文献参考资料,提前剖析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等相关图纸,总结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与教师交流,列出考察项目的调研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调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居住区规划规范,使其认识到规范是地区性、灵活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分阶段教学。设计初期,以O计小组为单位,对某一居住区的周边环境、档次定位及项目涉及的规划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评价、观察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设计中期,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碰到的难点(如空间划分、交通组织、内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规划结构等),结合设计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PPT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讲解,与学生一起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原则和相关规范,使其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互动的教学方式。(1)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增强小组凝聚力,学生之间要相互督促。每个设计阶段完成后,教师会先听取每组该阶段相关案例收集、课外学习、设计内容等方面的进展;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论证,逐一点评方案;最后给出该阶段每位学生的设计分数。(2)加强跨年级交流。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学生始终都要进行各设计阶段的交流讲评。此时,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提前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流程与要求,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心得体会以及最后的成果与低年级学生进行交流探讨。(3)进行阶段性方案PPT汇报。在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的方案汇报,督促学生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继续分析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规范的PPT方案讲解,有助于学生理清设计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对相关规范与形式法则的汇总讲评,学生可以加深认识,增强学习积极性,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学院要勇于正视问题,明确培养方向,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教材提升、教学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符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房地产开发日趋理性化、严谨化,居住者对小区规划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娟.多专业联合授课模式探讨――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72-76.

[2]喻明红.关于城市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改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323-325.

[3]李若F.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