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健康;电视节目;传播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6-0019-02

近几年,在社会科学的技术不断完善与进步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信息传播,尤其电视节目属于健康信息传播主要平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若健康类电视节目想获得预期传播的效果,需要严格按照健康传播的规律进行传播,确保健康传播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1 健康类电视节目在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节目播出时段偏且选题比较单一

通常健康类的电视节目都不是在黄金时段进行播出,主要在深夜或是白天非黄金的时段播出,这种时间段人们通常在工作或是休息,没有太多时间关注节目,会严重减少了关注度,这样容易加大节目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压力。加之,健康类的电视节目选题范围不广,选题比较单一,会让观众觉得枯燥,进而影响到节目收视率[ 1 ]。

1.2 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不高

许多健康类的电视节目为追求节目的效果与提升收视率,电视节目主持人经常空有主持的才能,并没有健康方面专业的素养。如:部分健康类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为提高节目收视率,经常会选择当下较为受欢迎的演员或是年轻歌手参加节目,这样虽然可以提高节目的娱乐性,然而在节目中,这些人对于健康知识不了解,导致其只可以通过哗众取宠方式彰显自身存在感,造成健康传播权威性与严肃性丧失[ 2 ]。

1.3 节目娱乐化现象严重

近几年,娱乐化逐渐变成很多媒体发展的趋势,虽然健康类的节目肩负传播健康知识的责任,但为吸引观众的的注意力,即便邀请了健康权威的专家,也会因为主持人的哗众取宠风格,导致节目传播科学性与重要性被弱化。在健康知识传播时,既要对健康理念进行传播,又要重视构建观众合理看待身体健康的态度。然而由于健康类节目越来越娱乐化,导致观众视线越发不清晰,致使观众不重视节目内容科学性,严重影响了健康的传播与实践[ 3 ]。

1.4 受到市场营销影响

进行健康传播宗旨就是对健康理念进行传播,但是部分媒体在针对观众所在意的健康问题进行传播时,经常会通过健康讲座或是健康类的节目来传播,并且会包装炒作健康理念,在扩大社会的影响力的基础上,退出很多杂志、讲座与书籍等来提高节目的商业利益,导致健康理念被扩大。在健康节目《百科全说》之中,张悟本的事件属于代表性的例证,节目中他鼓吹白萝卜与绿豆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绿豆涨价。

1.5 节目模式同质化

在健康类电视节目之中演播室的谈话逐渐变成养生节目标志性的形式,并且节目的场景基本一样,都是现场观众、主持人与嘉宾的形式。由于节目模式同质化,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导致节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制作水平良莠不齐,观众对于健康类电视节目没有较好的印象。健康类电视节目比较讲究科学,较为重视健康知识与养生方法,然而,健康类电视节目需要在有用基础上,提高吸引力,给观众创造收看的体验[ 4 ]。

1.6 播出时段边缘化且节目覆盖率比较低

近几年,健康类电视节目数量不断增加,且始终维持繁荣发展趋势,特别是当下健康类电视节目在观众认识程度与制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健康类电视节目频道的覆盖率比较低,究其原因,节目播出时间是非黄金的时间。此外,电视台不够重视健康类的节目,播出时间主要在下午或是上午,影响了节目收视率。

2 健康类电视节目传播对策

2.1 对节目娱乐化的程度进行控制

在健康类电视节目之中,节目娱乐化逐渐变成发展趋势,并且健康类的电视节目属于健康传播学一大众媒体结合产物,将娱乐化元素加入节目之中,可以提升节目轻松感,以便为观众传输学术性健康理念,确保节目不僵化c呆板。

2.2 提升节目制作水平与完善播出时间

在健康类电视节目上,可模仿其他节目,依据主题需求进行拓展;在节目的形式方面,需要重视专家观众互动,可以通过现场观众的连线方式,调动观众对于节目的积极性与关注度。此外,需要提高节目制作水平,重视地域文化差异,根据当地情况选择节目形式与内容;在节目播出的时间方面,需要对播出时间进行完善,以便观众收看。

2.3 加强节目主持人专业素养

在健康类的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重视观众与嘉宾之间的互动,并且专业性比较强,要求节目主持人有良好掌控力、现场的应变力,同时需要了解专业知识与健康常识。节目主持人需要对自身定位进行明确,同时聘请辅助健康的专家,总结与准确概括健康的话题,主持人还引导嘉宾、专家和观众互动,以便对节目流程进行控制,使得观众意识与思维能够跟着主持人与节目,进而提高健康理念传播的效果。

2.4 严格遵循传播职业道德

不管是伪装广告亦或是公开广告,如果所传播信息不科学,需要禁止传播,确保健康类电视节目传播环境清洁性,为观众提供较好的健康信息。在电视媒体的方面,需要提高电视节目公信力,对节目自律意识与责任感进行明确,在播出节目以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不可以因为私利丧失社会的良知。此外,需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重视提升健康节目工作人员业务的能力,确保健康类的电视节目可以长远发展。

2.5 提高节目实用性与指导性

2.5.1 重视电视节目知识性与科学性

健康类电视节目内容应该具备科学依据以及事实根据,给观众提供科学保健知识与疾病预防的知识。同时需要在节目中应用合理选择信息源、科学使用专业术语与引用科学数据,确保健康知识传播效果。还要在确保节目严谨、准确与科学基础上,加强健康知识的表达通俗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5.2 明确受众的定位与确定节目风格

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内容比较多,并且需求对象存在差异,很多观众比较重视健康与养生。因此,在录制健康类电视节目时,需要由观众着手,针对观众需求来制作与采编节目,确保节目可以满足各种层次与类型的观众需求。确保健康类电视节目有特定收视的对象,确保节目资源个性化,尽可能赢得观众的信任。

2.5.3 加强节目实用性与指导性

在新时代,健康逐渐变成群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大前提,健康类的电视节目既要给观众传递健康生活的理念,又要给观众提供健康的技能。就目前而言,为了保证健康类电视节目实用性与指导性,不可以把严肃健康问题作为娱乐的卖点,不可以将节目的热线作为药品广告的热线,确保所传递信息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而提高节目指导性与实用性。

2.6 对传播模式进行更新并建立融合平台

其一,应加强节目互动性,构建全方位节目播出的平台。现阶段,大多数健康路电视节目还使用专家与主持人节目的方式,在整节目录制中,专家属于节目的核心,节目内容主要是专家介绍健康的知识与主持人进行提问,必要时为现场观众提供咨询。这类单一节目的形式,会导致观众出现视觉疲劳与听觉疲劳,所以在健康类电视节目录制时,可以应用微媒体操作方便与互动简单的特点,建立良好互动的平台,使得观众能够实时与节目主持人沟通,提高节目互动性,拉近观众和节目之间的距离。

其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制作与微媒体的传播要求相符的节目,应用电视与微媒体来收看节目时还存在一定差异,并且传播屏幕不同,会导致观众观看需求、观看心理与观看行为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在健康类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适应与体现微媒体的传播需求表达特点、方式以及节奏。就目前而言,很多电视台已经开通掌上电视,经掌上电视对电视节目进行播放,可以拓展节目受众范围。然而,一些电视节目未考虑微媒体的传播情况,和微煤体的观看选择性、即时性发生错位,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深入研究微媒体特点,确保电视节目的播出有效性,进而促进健康传播。

3 结论

总之,伴随各种新型技术发展与完善,今后健康类电视节目传播势必是多种媒体融合。为了促进健康类的电视节目传播,需要与时展的潮流相顺应,合理应用与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工具,新传播的平台,使得节目可以符合不同年龄段与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加强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可看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提高节目传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闫朋辉.养生类电视节目问题及对策研究――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整顿养生类电视节目谈起[J].新闻知识,2015(1):74-75,95.

[2]刘双庆.新媒体时代健康类电视节目中医学嘉宾形象传播策略探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1):83-85.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传播者(who)——具有专业健康知识的媒体从业者

健康信息事关人们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尤为重要。传播者采集健康知识,在海量的信息中分辨真伪,必须依靠自我或团队的专业健康知识背景。曾红极一时的湖南卫视脱口秀节目《百科全说》深受观众欢迎,但最终遭遇“下课”,正是由于传播者把关不严,采信了伪健康专家张悟本的不当言论。不能把节目嘉宾当作传播者,他们的言论、学说只是现场化了的信息,必须由传播者进行甄别筛选。美国健康类节目收视排名第一的脱口秀节目《the dr. oz show》(《奥兹医生秀》),主持人迈哈迈特?奥兹是美国知名心胸外科医生、哥伦比亚大学外科系教授兼副系主任,节目组还有一支12个人的专家团队,他们对节目邀请的医学嘉宾及其言论都会进行事先的研究与核实,以确保节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二、讯息(say what)——建立在受众健康需求上的内容分析

公众对各类健康信息关注程度不同,决定了健康类节目的内容占比不同。

健康传播的内容应是普遍为大众感兴趣、需要的。清华大学媒体调查研究室对北京、辽宁、上海、湖北、广东、四川、陕西等8省市居民健康信息需求的调查显示,公众对饮食、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信息的关注度最高:表示“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的人群高达88.5%,接近九成。(见表1)可见,健康生活方式应成为健康类节目的首选内容。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快乐生活一点通》节目,以情景化、角色化的手法,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揭示不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风险。“美甲带来的危害”、“小筷子,大隐患”、“宝宝的危险游戏”,从饮食、运动、美容、瘦身等方面入手,传播健康生活方式。该节目在北京地区收视率较高,并出版了系列光碟、书籍,推出了网络视频版。

对疾病症状识别、疾病临床检验指标等有助于提前发现疾病的信息,表示“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的人群达到了78.8%。对医学词汇解释、治疗方法说明、化验结果说明等与疾病治疗有关的信息,72.6%的人群表示“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因此,围绕疾病的发现与治疗的信息是健康类节目的又一重要内容。央视《健康之路》是这类节目的范例之一,《健康之路》利用资源优势,邀请权威的医疗专家讲解疾病发生过程,现场解答观众提问,节目科学严谨,但略显单调与沉闷。

日本朝日放送的《最终警告!たけしの本当は怖い家庭の医学》(《最终警告!北野武的恐怖家庭医学》)是以疾病预防为主题的另一种节目形态,在日本拥有很高人气,深受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节目用情景剧来呈现病症的发生过程,邀请相关领域的医生走进演播室进行解说及分析,证实情景剧中的病症确实会发生在实际生活中。节目现场,主持人还会请嘉宾进行这一疾病的自我检测,最后由医生列出可能会受到疾病侵害的嘉宾名单。这档在日本常青了近十年的电视节目没有艰深的医学报道,融实用性、知识性于综艺性的节目形态中。节目由著名导演北野武主持,邀请演艺界人士担任嘉宾,配合专业医生讲述自己的身心状况。嘉宾的选择注重男女老少的搭配,观众能找到与自己大体一致的生活感受、疾病经历。这样一档综艺外表下的健康生活节目,解说词语速都是中慢速的,观众很容易听懂、记清其中的医学名词。

三、媒介(in which channel)——利用媒介优势,定位不同受众

利用广播电视节目搜寻“健康生活方式信息”的公众达到54.2%,低于网络,高于报刊。(见表2)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当人们主动搜寻健康信息时,网络由于其海量存储,成为媒体中的首选;当人们在随意浏览时,广播电视的健康类节目更易吸引受众。广播电视媒体应充分利用其生动性、精良的制作等优势扩大受众群。

四、接受者(to whom)——公众既是健康传播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评估者

在健康传播中,接受者通常会使用传播的健康知识与技巧,体验健康信息是否真实实用,接受者又成为了参与者和评估者。

公众在选择健康信息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也是健康类节目在设置内容、选择形式时应重点考虑的。(见表4)

健康信息能否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是公众最为看重的,因此广播电视健康类节目在内容选材上必须注重实用性:传授的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简单易学,不论受众学历高低、年龄大小,都能在生活中实践操作。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邀请赵之心等运动保健专家,传授在生活中易学易用的运动技巧,深受观众喜爱。

排名第二的易得性对不同人群来说,考量标准不一,青年受众“易得”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中老年尤以老年受众“易得”广播电视媒体。因此,广播电视媒体的健康节目应主攻中老年受众市场,并通过中老年受众“辐射”整个家庭。在话题的选择上,可以中老年身心健康为主,但注重家庭生活的概念,如全家人的饮食:老年人吃什么、中年人吃什么。语言上强调对象性,但要有扩展性:“收音机前的爷爷奶奶,听了咱们的节目,一定也会去跟自己的孙辈说……”“易得”广播的车载人群也可以成为健康类节目的开发对象。传播不是单向的,“易得”这一概念还可以延伸为参与媒体的“易得”,反馈的“易的”,广播健康节目应充分利用热线直播这一优势,即时收听,即时反馈,即时调整节目内容。

在搜寻健康信息、被动接触健康信息的同时,公众也会有回避健康信息的行为。“信息太混杂,质量无保证,无法判断哪些信息可靠”是公众回避健康信息最主要的原因。在广播电视健康类节目中,确保信息的可靠、科学、专业,是决定受众是否接受的关键。(见表5)

五、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根据受众反馈,不断延伸健康的内涵与外延

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大众传媒不断传播健康知识,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与理解不断增强,从最初只限于身体健康到关注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性,健康的范畴在逐渐扩大。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全球环境变化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基于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提出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任何发展都是有一定环境背景和起点的。当今人类的发展是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由环境变化引发的生态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军事问题以至国家安全问题,正从各个层面冲击着“人类健康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在此背景下,如何定义“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对此,本文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1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1. 1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再认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种现实:今天的环境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的优美和健康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乃至整个地球的命运的问题;不仅是地区性的、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问题,还是整个世界的问题。因为,由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环境、资源、生态方面的负影响除了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外甚至已进一步影响到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同时,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也势必将对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影响。然而,目前人们似乎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层面上,仅仅从环境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的角度和从科学技术等硬件方面寻求解决全球环境危机的对策,却忽视了从人类学研究角度发掘由其带来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各类化学品—特别是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积累和持续影响;气候易变和变化、常见的公众健康问题、新的社会问题,如疾病、流行病肆虐、失业、贫困、社会组织接替、崩溃、冲突、异化等;自然资源继续退化、环境性反映的不足和可再生资源的紧张所导致的粮食不安全和冲突的局势;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和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及酸化作用等。这些问题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为地方、区域和全球社会带来了更严重的发展危机。可以看出,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所有区域范围内环境和政治越来越密不可分,生态、社会和政治安全问题一起交织着提前到来〔‘〕,在不断加重环境危机破坏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及国际关系变化,并在更深更广层面上影响着全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

1. 2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再思考

    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而“疾病”就是生理机能失调川,这只是传统的最简单的生物模式。自工业化和城市化革命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文化与精神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0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遍接受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这种规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得更为典型。“健康”逐渐由简单的生物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的多维健康观。在意义上包含了体健、心安和适应社会三个方面}z7。世界卫生组织于1946年将“健康”的定义重新修订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而且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概念应是一种全方位的和多层面的社会状态,强调的是系统原则和完整人健康观念,特别是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起源。这点恰与《布氏报告》中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最高宗旨为全人类的健康、持续、全面发展’,[s〕具有高度一致性。这要求对“健康”的理解必须放在一个宽广的文化背景下考察,既要从动态发展和历史变迁角度看,更要从宏观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角度思考。简言之,新的人类健康标准的提出既标志着个人健康议题转变为社会健康议题的过程,同时也标志着社会健康化时代的到来。

 

1. 3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发展关系框架

    虽然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自身健康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存在重大影响,但两者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人类系统又是怎样作用的,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答案。但从大量的事实和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关系:一方面由全球环境变化引起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由环境变化牵动的社会政治效应引起的各式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这两大方面共同决定着全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图所示:

2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发展的影响

如上图所示,全球环境变化正从个人健康化和社会健康化两大方面影响着全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

2. 1全球环境变化对个人健康化的影响

    全球变暖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科学预言,人类体质退化将成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致命因素。预测世界在未来的100年内气温将逐渐升高。长期暴露在高温,热浪中的弱势群体(老人、小孩、穷人)将面临更高的危险;因CO:增加最终导致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量的加大,将致使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急升;各种污染及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鼠疫、霍乱、脑炎等一系列的传染病提供致病环境同时间接加大了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研究发现妇女、儿童和受到现代文明影响的土著人以及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受环境影响最大}4}

    另一方面,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此类影响属于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次一级的影响。如社会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处境的改变引发的精神心理卫生与健康人格的扭曲,处理个人社会角色功能、社会关系状况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的下降,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等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人类社会新的分化和不稳定。联合国人口出版司出版的《世界人口展望》(1997)资料称,在40年后,全球人口每一代将开始减少,2040一2050年,世界人口大约减少8500万,以后世界人口每一代将递减约25,人类将可能出现“濒危”危机。同时心理学家预测,世界各地人的智力水平增长这一趋势将在今后的100年里发生逆转。表现为:随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智商的人群生育子女的数量在减少。英美的研究表明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智商每隔一代人降低1/2-1/3个智商点〔s7。很明显,健康的体魄虽然重要但只是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功能角色健康和思想意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全人健康才是真正现代化的个人健康体系,也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

 

2. 2全球变化对社会健康化的影响

    如果说个人健康化是全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么社会健康化就是保障。健康社会的精髓就是社会的质量。这里提到“社会健康化”概念主要体现在政策反映本身。包括: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制度,卫生政策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欧美的卫生实践表明,社会化程度越高,服务超越卫生领域向整个社会生活渗透扩张的趋势就越明显、强烈困。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健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完善。包括宏观层面上社会生活管理和制度安排、医疗社会化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全民保险成为普遍的政策选择、新型公共卫生政策框架的形成等。虽然环境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已被传统的医学所认识,但却没有将环境考察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治决策很好结合起来。众多的事实已经证明,如果全球经济收益不能有效地与环境保护和找会发展方面的投资相伴随,国家政府不更加重视个人和全球的健康幸福,那么社会各部分的服务将很难实现更加公平、健康及持续发展。考虑到关于健康决定因素的不同估计,对健康福利环境(包括农业和水)以及社会服务(包含教育)的投资就显得至关重要。

3。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人类必须实现多层次的连续性飞跃:个人层面上,由关注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转为更加关注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质量;社会层面上,由关注经济发展转为关注整个社会系统(包括国家、市场、社区、民间社会、家庭生活和个人)的结构质量;国家层面上,由关注民族主权国家发展质量状况转为关注全球性社会的健康发展。只有这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全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认识只是第一步,决策行动才是关键。

3. 1加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GEO—    2000》表明,我们对有关当前环境状况的信息仍充满了弱点,还缺乏用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如何影响其他地区以及一个地区的理想和期望是否与全球民众的可持续发展相符合的有效手段C}7。另一个严重疏忽是没有努力发现新的环境政策和花费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知识上的缺陷无疑起到一种障碍物的作用,掩盖了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于此我们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积极的国际合作加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掌握全球环境变化、海平面上升、污染扩散等的规律,及由各因子引发的健康效应,利用现有的观测网络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长期的定位观测和研究,逐步建立完整的检测和预测系统,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导。否则羲们的发展只是“暂时的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Ca].

3. 2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为各项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变化是一个较多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虽然环境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早已被认识,但缺乏现代科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改革现有的、僵化的地球科学专业体制,将学科体系从学科中心推向学科边缘,与现代环境学、社会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交叉渗透和有效合作[9];其次,建立专门的环境与健康研究机构和权威性的部级环境与健康实验室,组织环境保护学、医学、化学、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等多学科联合、积极公关,发展控制和预防疾病传播的公共卫生措施,同时促进医疗、制药产业的调整和创新;此外,改变环境的理解方法和管理环境方法,将环境问题纳人主流思想,使其与有关农业、贸易、投资、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和财政的决策更好结合起来。显然,包含广泛社会因素的环境政策将会比单纯地解决部门问题产生更长久影响。

3. 3提高公共参与的力度,减缓全球变化的进程和强度

    全球环境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地关系长期失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human一caused)['0]。人是主动者,全球环境变化也必须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才能得到解决。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源”上减缓和降低全球变化的进程和强度,包括所有有关的个人、非政府组织、工业界、地区和国家政府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行动。据((GEO—      2000))的政策分析证实,公众参与是改善环境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但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的是,一是无论国别、种族,环境关系着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二是正确对待公众参与,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明白,公众参与环保不是施舍而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我们有义务去回应和保障。没有利益有关方特别是贫困人口和丧失社会权利的群体的广泛参与,所实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

 

3. 4深化人地关系的认识,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心理健康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在爱国卫生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显得重要。健康教育是传播保健知识与技术,影响个体与群体行为、强化健康意识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核心是树立人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 健康教育在爱国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极阶段,解决人民的保健问题和一系列的卫生问题,当务之急是改变人民群众卫生知识贫乏的现状。健康教育在整个爱国卫生工作中,担负着思想建设,确立卫生观念、卫生道德,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建立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因此,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仅仅依靠扩大医疗服务并不能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只能导致医疗费用的激增。实行健康教育是最廉价、最有效的保健对策。

2 爱国卫生工作中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2.1 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首先要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成立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和一些健康教育协会等相关组织。其次,要筹备足够的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这包括各级财政经费(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0.1元/人、年),社会募捐、企业赞助以及有偿服务等形式。

2.2 以健康教育为先导,着力抓好不同类型的创卫活动

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创建活动,包括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市级卫生城市和县城、卫生村镇、卫生单位和社区等。当然,这就需要每一位健康教育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要广泛宣传发动,通过新闻媒体,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健康知识讲座。通过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使社会方方面面的群体都能了解健康知识,掌握健康知识,运用健康知识,从而形成“人人讲健康,人人爱健康,人人为城市做贡献”的良好局面。

通过创建平台,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群众的健康意识,提升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爱国卫生工作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2.3 加强健康教育,减少病媒生物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谈到预防,首先要有预防的知识,这就要求健康教育工作者把健康知识、卫生知识,宣传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健康教育、落实预防措施,使各类疾病不发生或少发生。尤其是对病媒生物所导致的疾病,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在做好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要动员全民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活动,减少其危害,杜绝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发生和流行。因此,做为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电视、报刊、印发小册子、图文并茂的版面在社会上集中宣传,也可通过制作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以及生动形象的事例,到社区、单位、公共场所进行宣传。二是举办不同类型的除四害防病培训班。由专业人士将除四害的意义、方法和知识传播给群众,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人人动手,做到突击性与经常性相结合,到达除害防病的效果。

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环境管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U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54-01

环境问题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一直遇到的问题,人们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是却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气候变暖、水资源减少等问题破坏了生态系统,给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系统健康,需要对环境进行管理。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下,环境管理的措施要从整体的系统出发,使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健康最为关心的是生态系统功能紊乱的辨识、诊断方案、有效指标的设计及健康评价体系,生态系统健康学另一关心的问题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幅值,组织结构的负荷能力,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生态系统的扩散能力,从这一点上讲它又是多门学科的交叉科学。生态系统健康学的理论基础强调人类科学、医学、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的理论交叉。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的食品,从这一点上可见,生态系统健康学必须依据人类科学、医学、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同时也要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关心人类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耦合性,因此,社会科学、经济科学方面的理论也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学的有关问题,必须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健康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解决。可见,生态系统健康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科学的实践。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

评价生态系统健康首先要选用能够表征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参数;其次要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类区分,分析各个特征的生态健康的意义;再次是对这些特征因子进行度量,确定每个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权重系数,每类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比重;最后确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建立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区域范围的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因子、特征因子的权重、各类特征因子的比重及评价指标体系是不一样的,它要依据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演变规律、服务目标、经营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三、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在环境管理中也要与社会的发展形势一致,寻找新的管理方式,保证环境管理有效。而生态系统健康就是新的管理方式中的一种。如果生态系统是健康的,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生态系统在社会的发展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健康的生态促进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关系如图1显示,具体的表现如下:

1、在环境管理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生态系统健康,怎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就要从生态系统的本身出发,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规律以及结构都要十分的清楚,同时也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健康一般具有两种功能,一种的直接功能;另外一种是潜在功能,而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要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查看生态功能发挥的效果就是环境管理所要开展的工作。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下,有许多的子系统,而环境管理要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的内部能够和谐,从而保证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2、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都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面对环境问题开展的环境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证人类的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联系密切,如果生态系统健康,可以为人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能好保证社会的稳定。而环境管理也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因此从作用上看,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是和谐统一的。

3、人们都很清楚生态系统的作用,但是怎么样才能使生态系统发挥最佳的功能是需要人们去思考的问题。如图1可知,从总体上看,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而每一个环节中又包括几个小的环节。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生态系统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技术和管理相结合,才能使环境管理的效果达到最佳,因此,要保证生态系统健康也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考虑,生态系统健康促进环境管理发展,而环境的管理又保证了生态系统健康,因此在采取促使进行环境管理的时候,要以技术和管理为主,保证生态系统健康,从而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发挥。

4、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是环境管理中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系统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活力、恢复力、扩散力等特征上。功能紊乱、结构退化的生态系统必定造成恢复力弱、负荷能力小的结果。如衡量土地生态系统不健康的特征有:侵蚀量大、肥力丧失、水文反常、某些物种非经常性的数量爆发或莫名其妙的局域性灭绝、农林产品产量减少和质量退化等,这些特征的出现或其中某些特征的出现均反映出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即不健康的标志。这些现象也称生态系统危困综合症。这些问题同样也是环境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它直接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5、优化的环境管理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社会保障

优化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健康是分不开的,二者缺一均不能实现,优化的环境管理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境,提供了社会保障。生态系统健康是优化环境管理的目的。二者作用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促使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生态系统健康是探讨区域生态系统和环境因子的作用机制,探讨区域生态系统内部因子间的作用规律,环境管理是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二者存在复杂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四、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可以清楚的知道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人们进行环境管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保证生态系统健康,而生态系统健康又包括很多方面,尽管生态系统健康涉及的环节多,但是在生态系统健康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渗透环境管理。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结构,环境管理中要以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为管理的核心,从而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陈颖.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 李莹.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