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类与环境

人类与环境

人类与环境

人类与环境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人类与他们周围的地理环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所有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要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又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但它的变化和发展,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不因人类的主观愿望而改变自身的客观属性,也不因人类的有目的的活动而改变自己的内在规律性,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一)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对立,是指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来从事自身的生产和活动,才能保护好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否则环境问题就会随之产生。

(二)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是指人类社会以环境作为载体,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主体,环境的塑造者;同时人类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限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总是随心所欲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承受能力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在远古时代,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早期的人类已懂得了猎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着生存竞争。然而,因人类活动能力有限,只能以自身的生活活动和自己的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人们的努力目标仅是去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去改变环境。

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使用的工具也日益进步,人类开始懂得了改变生存的环境,学会了农耕、养殖、穿衣、住房,特别是进入了原始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田地,加之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然而,在人类社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日益突出 。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荣一时的楼兰文明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这就是早期的环境问题。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引起人类的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到了后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类的数量空前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明朗起来,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

二、创造人类与环境和谐的举措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当前的行为或目标要与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命运相一致,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有利于生存环境,并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人类的活动要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益,必须把利用环境与养护环境结合起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互成一体。人类必须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资源环境可充分利用的前提下。

(三)通过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和环保法规,使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让生产者直接面对社会成本,从而通过经济手段,借助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生产者的消费者破坏环境的行为得到纠正;通过法规强制措施,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保护环境。

人类与环境范文第2篇

原始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处于原始文明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下,人口很少,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其物质生产活动是直接利用自然物作为人的生活资料,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经济生活以狩猎、采集、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它基本上依赖大自然而生,可以说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文明。

农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探索和开发时期,自然经济和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这时开始出现青铜器、铁器、文字,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科技成就,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这个时期的人类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种得到生长和繁衍,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对自然力的利用已经扩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如畜力、水力等)。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基础,人对大自然的依赖性决定了农业文明也是一种生态型自然文明。

工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大规模征服和掠夺开发的时代,其主要表现在征服大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方面。随着近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特别是西方近现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科学分析和实验方法的兴起和运用,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审讯”与“拷问”式研究,迫使自然成为俯首贴耳地服务于人类贪欲的附庸和奴隶。以蒸汽机、电动机,电脑和原子核反应堆为标志的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建立起了“人化自然”的新丰碑,使工业化发展到更高的程度,并以工业武装农业,促进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工业文明强调经济效益和资本利润的最大化,推动劳动效率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组织系统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等基本原则。由此导致人的商品化、物化和异化,人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工具和奴隶。而且,工业文明面临的无限的需求,无限的消费、无限的生产与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承受力的有限性之间的根本矛盾,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日趋严重,直至已经到了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可怕境地。

信息文明是人类通过对信息的传播,接受和消化来控制生产生活的文明形态。信息和文化构成了社会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推动力量,并对社会存在及其演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已经普遍认可,信息社会、信息文明、信息时代等称呼已经被大众所公认。但是,由于信息文明完全沿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前进,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工业文明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里固有的基本矛盾,相反,它促使这种矛盾以难以想象的加速度,向更加恶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信息文明虽然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难以想像的便利和益处,但它却自觉不自觉地加速了人的物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进程。

经过工业文明数百年和信息文明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大自然已经是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如果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改变今天征服自然的发展模式,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走向一种以生态环境健康为基本前提的新自然文明,也就是生命文明。生命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明确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平衡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类 环境 对立 统一 关系

一、什么是对立与统一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早期的人类已懂得猎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着生存竞争。然而,因其活动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动和自己的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人们的努力目标仅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变环境。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学会了农耕、养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由于不节制地毁林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国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这就是早期的环境问题。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明朗起来,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当然,有对立,必有统一。从古人类的被动适应,到现代人的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使之能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不体现出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人类从树栖到穴居,从穴居到屋居,从采集自然食物到发展农耕、畜牧等,这些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人与环境的统一过程。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诸如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对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等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

二、对立统一有什么必然关系

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因此,理顺下列几个关系非常必要: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当前的行为或目标要与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命运相一致,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有利于生存环境,并获得最大的效益;

2.人类的活动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益,能够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

3.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互成一体;

4.人类文化必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促进人对自然界利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5.在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工程中,人类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必须健全,全民参与意识必须加强,主体的决策必须正确;人与环境的协调必须是全方位的协调,必须使人类一直处于地球的最大环境容量或承载量之内,必须一直处于最佳的生存环境状态之中。

人类与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自然环境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而论它们是一对矛盾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1-2]。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系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1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对于这方面的认识,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区,特别需要提醒的有以下方面。

1.1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过程,是对自然界的完美性的破坏。中国古老哲学里面说过,道法自然,说明了非人为意识干预的自然界里的自然性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观点。马克思也说过,人类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自然界孕育的人类,未从类人猿分化出来的时候,纯动物性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最融洽、最完美的关系;自从类人猿进化到原始人类以后,随着人类独霸地位逐渐提高;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以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已经变成了对立的关系,只是人类的发展初期对立程度还不是很高;随着人类社会的更进一步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升级,人类越是发展,对立程度就越高;总有一天,人类与自然将形成对峙的局面,那时候,人类的发展就已经到达极限,对峙一段时间后,在自然界的反攻下,人类发展就要进入衰退的阶段;最后,自然将战胜人类,把人类推向灭亡的境地,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走过一个波状的曲线。具体地说,从类人猿到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首先打破了动物之间的相互平衡,本来各种动物的数量比是平衡和谐的,但自从人类占据统治地位之后,动物的数量就以人类的意向而定,人类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接着,人类开始改变植物种群分布和数量比,把原来自然界里的动物和植物最完美的种群组成分布改变以后,产生和发展农业和牲畜业,从而把植物之间的天然平衡关系也给打破了。后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进入到了更深一层,通过加工业对地球上的物质原始形态进行了改变;通过大量的能源消耗,影响到地球的大气气候等;通过化学工业对地球上的物质种类和分布进行了改变,使地球上原始的物种数量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核工业对地球上的各种元素进行了改变等。高科技已经更深地破坏了自然界原始面貌,可以用地球上原始物态及分布的形成、能源的形成、元素之间量的形成时间验证这些破坏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千亿百亿年形成的状态被人类用几十年至几百年时间就改变了。对自然界巨大的破坏加剧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动植物物种的消失,地球上物质的物态和元素的变化,已经使人与环境形成严峻的对峙局面。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破坏自然界的做法是错误的,回过头来重新保护一些原始自然的东西,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确立自然保护区等,就是人们认识到天然性比人工性更加完美后的一项决策。

1.2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反作用力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一直以各种人类已认知和现在还无法认知的方式处处对人们做着相应的报复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报复活动是一个自动启动和运转的系统工程。这种报复以各种自然现象而出现,自然灾害算是人们已经知道的一种,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将是非常严厉的。人类的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有自然界给予相应的反作用力,而且报复力度与发展程度相当,渠道多样。

1.3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无疑是自然界取得胜利

人与自然现在既然是对立面,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要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的力量与自然界是无法相比的,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粒粒粉尘,无法与自然界相抗衡,注定人类是要失败的,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

1.4人类破坏自然和自然消灭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由于人类的发展和对自然的破坏是一个渐进且漫长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达到繁荣的极值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衰退也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就使得人类能够有一个较长的生存时间和空间。

2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人类要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基础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改变对自然破坏的方式和渠道来发展人类社会。

2.1持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的态度

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里的很小的组成部分,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粒灰尘。人类可以改变自然,但自然更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和前景,人定胜天的思想在科学上讲是不正确的。人类一定要把自己的思想行动置于科学自然的指导之下。

2.2人类应当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程度

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破坏自然界的活动,要提升到全人类社会的法律和政策的层面上来加以限制,如限制全球核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减少对自然界的深度破坏,限制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减少对自然界浅度的伤害等。减少资源浪费,减轻对自然界造成不必要的破坏等[3-4]。

2.3人类应当对自然界的破坏做相应的补偿

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的共同追求,那么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在所难免,人们只能通过对自然的补偿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应当不断的投资于对自然界的修补活动,减少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如增加绿色植被,加强天然林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等,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3参考文献

[1] 方和荣.用科学精神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7-19,22.

[2] 胜栋.环境价值: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3-16.

人类与环境范文第5篇

一、 生态环境的消亡来自于人类的欲望

自从人类的出现,人们就依靠着自然为生命源来,在这里居住孕育生命。由于现今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贪婪也开始扩大,“人力能够战胜自然”这样的思维已经在人类的心中根深蒂固。人类对大自然物资的挖掘变本加厉,不仅毁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残害了不少生命,造成我们长久以来居住的地球渐渐衰落自作自受。

现今世界的人类自以为是浩瀚宇宙中最伟大的物种,是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在影片《猩球崛起》第一部的开端,讲述了大群的人类在森林中追击着奔跑的猩猩们,准备将他们囚禁到自己的实验室,为的是将ALZ-112这种新型药品的在它们身上做实验。在整部影片里,城市里大量的建筑毁坏了大自然的原貌,致使许多生物不在拥有自己的家园和生活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终日的牢笼,成为人类观赏的宠物和实验品,不时也会遭到水炮和电棒的暴打。作为一只被领养的猩猩,凯撒的主人从不让它出门,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接受这些猩猩的出现,所以会把它们当成过街老鼠一样对待。凯撒在被关进牢笼后受尽饲养员的摧残,但是威尔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没能够把凯撒接回家,所以凯撒的心理受到了冲击,它觉得威尔抛弃了它,于是它擦掉了墙面上的自由之窗,决定带领着牢笼里的猩猩逃脱出去,获得自由。

《猩球崛起》的第二部故事中凯撒被科巴坑害,这个时候猩猩族群里面产生了内讧,凯撒想取得人类的帮助,于是它来到人类生活的地方,然而并没有得到负责人德里弗斯的信任,并且德里弗斯认为它会伤害人类,宁可自尽也不愿意相信不是人类的生物。正是由于这种自我的思维方式,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自身的贪婪欲望最终造成了无家可归。

二、 呼吁注重动物的权利

跟随着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人类社会在对动物保护上没有做出相应的方法,呼吁爱护动物的人类不断增多,在西方的20世纪末期,人们对保护动物的基本权利,维护生态环境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运动。其中出现了代表性的人物――澳大利亚哲学家彼特・辛格,辛格在代表作《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中表示,对动物们来说,比较重要的除了活着以外然后就是躲避伤害,但由于人类自身的一些贪婪,造成这些动物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电影的开头,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森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宁静,猩猩们悠闲自在地排着队穿梭在森林中,没过多久,在不远处轰隆隆的机械声、猎人的喊叫声打破了此时的宁静,慢慢出现了汽车、牢笼、工具和大量的人类与身单力薄的猩猩们形成鲜明对比。没有一点反抗力的猩猩们,不停地逃跑,逃脱不了的只能进入了牢笼。在抓获不少猩猩后,人们开始庆祝,牢笼里全是眼神哀怨的猩猩。从此寂静的山林被打破,生态关系失去平衡,不少当地人运用新型武器来捕捉猩猩们,并贩卖给研究所换取报酬。正是由于这些,造成了各界人士对保护动物的基本权利、维护生态环境上变的束手无策。[1]

在电影里无论多么强大的猩猩在遇到人类后都只能面对死亡,失去自由生命。在研究所里有一只母猩猩被取名为美瞳,它们本应该在辽阔的大自然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享受大自然的一切,但在这里它们却变成了实验的牺牲品,人类所研制的药品ALZ-112,给明眸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药品的作用使得明眸的智力急速提高,因此人类打破了自然规律。在一次实验中明眸为了保护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攻击了工作人员,最终被人类击毙。猿猴类动物它们和人类一样有亲情、有爱情、向往自由、拥护生命、害怕死亡、爱护弱小,但是这样的动物无数次地被自大的人类所扼杀而剥夺它们的生命。在《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以后,彼特・辛格写出了《关于大猩猩的宣言》,告知人类猿猴类动物一样具有“有生存权利”,同时也像大家倡议“保护它们的自由”,并且猿猴类动物一样具有人类所具有的行动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提倡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无论是人类还是猿猴类动物理应相互平等,得到人类的关心,自从明眸死后,她肚子里的孩子“凯撒”就被威尔带走,并养育它。正是这样在威尔的养育下它重获新生并取得较高的智力,但是威尔虽然养育了它但是他并没有给予过凯撒一点点的温情呵护,就像《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家维克多一样,在凯撒的成长历程里威尔最关心的则是对凯撒进行智力测试和记录,并没有因为它的成长而快乐,从而忽视了它的精神寄托和生理需求,猩猩凯撒渴望自由所以整天的在阁楼上看着窗外,向往着去大自然游玩、奔跑。同时也盼望着得到人类的尊重与理解,也期盼着得到人类的接纳和喜爱。在整部影片中,所提到的几何图形窗户代表着凯撒在生长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因为长期被人类困在屋内抚养,致使它没有得到与同类交流的机会,这样造成以后凯撒在同伴中没法适应而被排挤;同时,在人类的世界它也被认定为一只没有思维的动物,威尔对它也是这样看的,不然他带凯撒出门的时候会经常给他系上项圈让它坐在后备箱。凯撒欠缺的不仅是同伴的理解也有人类的重视,致使它陷入迷茫之中,无法找回自己。[2]从而增加了它眼中的绿色斑点,在心里上造成了无法抹灭的伤害。一直到电影结束,威尔也没能够给凯撒心灵上的安慰和实质性的帮助。最终在凯撒的带领下,大批的猩猩历尽千辛万苦重重障碍,来到了河对岸的红木森林,但是当威尔追赶过来后,他的目的确是带着凯撒回去继续他的研究,最终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凯撒走到他的耳边说"Caesar is home"(这才是凯撒的家)。这才让他有所领悟,这几个简单的单词却意味着对猩猩们来说回归大自然和找回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才是它们真正的家,只有在大自然里猩猩们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得自尊和心灵的慰藉。同时凯撒的话也提醒了我们人类:对动物自由生命的剥夺,会最终造成动物们的彻底反击。在整部电影结尾的时候,画面中出现了整片的红木森林,暗示着人类与猿类动物之间的战争即将到来,人类将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来付出应有的代价。

三、 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与日益毁灭的生态环境

科学领域的不断开发造就了社会的前进,当今社会的首要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造就了人类和当今社会,所以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新型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参加。但是其中各有利弊,虽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假入这些技术不好好利用,而是任其发展,将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至于漫延到整个世界,所以人类是使用科学技术的关键所在。

在第一部《猩球崛起》里,威尔作为研究基因领域的科学家,他也是满腔热血地投入到科学中去,在整部电影中他一直研究对活猩猩进行基因测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来研究出能预防老年痴呆症和人体大脑重建的新型药物。一只叫“明眸”的猩猩自从用了他研发的ALZ-112型号的药品后,眼睛发生了变化,整个眼球中出现了绿色的光点,所以名字叫“明眸”,不单单是这样,在药力的作用下这只猩猩在智力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最终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攻击了饲养员因此被击中而死去,但是她极高的智商遗传给了她的孩子凯撒。因此威尔将小凯撒带回了家,并继续着自己的实验对凯撒的日常做着记录。

由于威尔不忍心看到年迈的父亲被老年痴呆这种症状所折磨,所以他将自己研发的ALZ-112药品带回家,将其注射到自己父亲的体内,但是由于这种药物并没有得到安全批准,同时人类与动物在基因上还是存在根本的差异,所以导致成为首位人体药品实验的父亲离世。随后,由于凯撒攻击了周围的邻居,被强行带走进了看守所,在里面由于它穿着人类的服装,受到了同类的排斥与饲养员的羞辱,于是它逃回威尔的家里偷出了ALZ-112药品,然后在看守所分给猩猩们使用,使它们的智商得以提高,并带领它们逃脱出去,返回到丛林中。凯撒的逃离和父亲的离世,对威尔来说是悲伤的同时也是对他科学研究的讽刺。

研究所的老板在不经任何检验的情况下,把威尔研究出的药物贩卖。他不单单对猩猩们的身体做出伤害,同时也伤害了它们的心灵,他不顾反对把没有经过安全检测的药品拿去出售显然不顾人类的安危,同时自己也丧失了人性。

虽然威尔希望自己的科学研究有所贡献,但是他的研发产品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同时也破坏着生态环境,他的老板也因自身的利益不顾人类的安危。可以说,在电影中每个人都为着自身的利益所前进着。在当今社会的一些实验中,特别是在某些医学领域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进行研究,使用正当操作,不牵扯其他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

《猩球崛起》的第二部是在凯撒和猩猩们逃离的10年以后,人类濒临灭种,退化到了近乎原始社会的情况之下,在此时没有任何优势下的人类,又将与猩猩们产生了场不可调和的战争。

结语

《猩球崛起》这两部影片运用了不同的视线去展现人类的自我中心思想,提倡大家把人文关怀发展到动物中去,来关爱每一个存活在地球上的生命,不仅要帮助它们在危难之中更在乎命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它们。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长久。创造出人类与非人类的和平共处,建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