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勤服务的重要性

后勤服务的重要性

后勤服务的重要性

后勤服务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措施

引言

在供电企业中,只有保障了生产的安全性,才能为企业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才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因此,人们普遍高度重视供电安全生产问题,而忽略了后勤服务工作。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原来单靠安全生产已经难以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求,人们开始认识到后勤服务的重要性,后勤服务的作用就越来越显现出来。所谓的后勤服务,就是指后方为供电企业前方的整体工作提供的一种支持和服务,以便使得供电前方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工作,提供其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一、当代供电企业后勤服务的新特点

(一) 后勤服务具有服务性

供电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经营,加强对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建立一支较为系统的后勤服务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对后勤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经营任务的完成。后勤工作所具有的服务性质,使得其必须履行为企业经营以及员工工作和生活提供一定的服务。在充分考虑企业运行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坚持以满足职工的最大需求为服务宗旨,以便提升服务人员的自我素质,促进后勤服务整体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二)后勤服务具有计划性

要想提高办事效率,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计划性。尤其是对于后勤服务这样繁杂,涉及范围很广的工作来说,具有计划性是十分必要的。为了避免服务不周到甚至出现失误等现象的发生,供电企业通常会加大对后勤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全年的设备运行情况以及维修进行事先的调研和安排,以便能够让相关后勤人员及时了解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进行专门的学习并掌握相关技能,避免到时出现忙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后勤服务具有创新性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传统落后的后勤服务已经失去了市场的青睐,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高要求。后勤服务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后期服务的相关负责人必须转变观念,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加强对后勤工作的管理,时刻保持和提高后勤服务的创新能力,加强对员工新思想的灌输和指引,使得职工加深对后勤服务新理念的认识和了解,保证后勤服务的稳定性,构建员工之间和谐愉快的氛围,为员工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供电生产经营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二、影响后勤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供电企业提高了对后勤工作的重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使得后勤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仍然给供电企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第一,后勤服务人员普遍缺乏足够的专业服务技能和素养。后勤服务不同于技术部门,对科技的要求不高,同时由于后勤人员的薪资较低,流动性较大,使得所聘用的后勤工作人员的素养和技能较为低下,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快速增长的经济的需要。其次,后勤服务仍然缺乏一定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仍然处于不健全状态。

三、提高电力企业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供电企业后勤服务部门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为了充分发挥后勤服务部门的作用,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电力企业后勤服务部门能力的提升。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后勤服务意识,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的发展,供电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后勤服务部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这就需要供电企业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后勤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培养员工细心、耐心的良好工作作风,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入手了解企业和员工的需求动向,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转变员工的观念,解放思想,不断完善自我,树立优质服务的思想,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强化优质服务的意识,完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才能够做得好、做到位。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

精细化管理是供电企业后勤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供电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供电企业的后勤管理在保障企业日常工作时,不但要体现出其公益性的一面,还应该积极迎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来进行。这样才能将供电企业后勤管理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同时后勤管理还应该在满足企业市场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企业为焦点,对市场进行主动分析、对服务质量进行层层改进。企业后勤的精细化管理,无疑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后勤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不仅可降低管理的成本,也可实现后勤资源投入的最小化与收益的最大化,是供电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将改革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动力。

(三)提高后勤管理重视度

提高对供电企业后勤管理的重视度,是保障供电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后勤保障是供电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管理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后勤管理工作是供电企业风采展示的后盾支持。供电企业无论是在文化建设、活动创建,还是迎接上级组织各项检查方面,都需要展示出优美整洁的企业环境形象。这些都需要后勤管理工作作为保障。因此,现代供电企业必须提高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度,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意识,创新管理思想,将后勤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断充实后勤管理工作的人才队伍,制定出一系列的保障方案,调动起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后勤管理的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整合后勤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源,提高后勤服务部门员工素质和能力

对后勤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是提高供电企业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任何一个企业中,人力资源都是最宝贵、最珍惜的资源,目前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其实都是人才的竞争。

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其后勤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的整合,关键就是要做到思维的创新和一定程度的排列组合。具体就是要充分发挥老员工的优势,其实企业的老员工不仅经验丰富而且爱岗敬业,是后勤服务部门不可多得的中坚力量,要非常重视和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调动老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当然,在充分用好老员工的同时,也要选好新的职工,为后勤服务部门注入新的力量。对于新老职工中比较有能力或者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要有完善的教育机构进行培养,让他们取得自身进步的同时,也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提升供电企业后勤服务保障的能力。

(五)加强供电企业后勤保障部门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是任何一个追求发展的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重中之重。就供电企业而言,其创新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制度的创新,二是管理的创新。与其它一些企业相比,供电企业的后勤服务部门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供电企业后勤服务部门主要服务于本企业的干部、职工等,因为其服务只面向供电企业系统的内部市场,因此其服务市场是封闭的,其服务产品是公益性的,投资主体是单一性的,正是基于服务对象的以上特征,我们认为供电企业后勤服务部门在管理创新上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人本化的服务,确保服务对象满意。二是引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提升后勤服务保障的能力。三是供电企业自身要实行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的经营模式,确保后勤服务保障更加到位。当然,对于制作的创新,这是一个涵盖很多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企业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这里主要是不断加强和完善供电企业后勤服务部门的管理制度,例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等。

四、结语

供电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职能作用,后勤管理工作服务对象是人,是供电企业的全体职工。只有将后勤工作搞好了,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了,才能使保证企业职工积极的投入到生产经营工作当中去,才能全面激发出职工的工作热情,进而全面提高职工的凝聚力,保障企业的平稳、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蒙建生 . 提高供电企业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途径 [J]. 电力经济,2012(04).

[2] 张丽颖 .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后勤服务意识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J]. 青年与社会,2012(06).

后勤服务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后勤 改革 管理 市场经济 社会化出路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后勤工作关系到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保障和先行的作用,同时高校后勤改革又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要认清大形势,要有大局观,要站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加速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必须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进度挂起钩来。”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教体制改革。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用现代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去保障。

因此,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在政府引导下,运用社会的力量办后勤,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及科学管理的方法去管理后勤,并创建一种新体制和新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建立一种多元化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这样才能解除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抓教育,搞教学和科研。同时,这种新体制,也能使后勤职工从旧体制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分析

高校后勤要充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全方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后勤的现状予以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师生员工,与社会消费群体相比,这一群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固定性。他们的流动和自主选择性不大,主要在校园内生活与消费。二是单一性。主要为教职工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服务。三是脆弱性。广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家庭的供养,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四是政治稳定性。高校在政治上历来是思想最活跃的领域,是敏感地带,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市场转型中自身地位的特殊性。

2、高校后勤工作的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后勤,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困境。然而事实上,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两大属性。

一是经济属性。这是它的一般属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来决定的。服务是一种商品,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师生员工是消费者,也要为自己的消费支付相应的货币。这表明,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利益。

二是教育属性。这是它的特殊属性,是由高等教育的行业特征来决定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同整个教育改革协调配套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科学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深化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产业,走企业化、社会化道路,就是要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后勤服务工作,采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充分发展后勤资源的配置效应;就是要把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引进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就是将高校后勤通过改组、改制以及引进社会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办后勤的局面。为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经营与服务职能,积极培育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手段,通过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以达到确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高校后勤产业经营实体及其服务化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进展

面对我国高校后勤所处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地高校的后勤改革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深化和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及管理方法,不断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下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况。

1、“模拟法人型”

“模拟法人型”是依赖学校办后勤,后勤仅仅是从事业性质的校办后勤转变为企业性质的校办后勤,没有改变学校自己办后勤、管后勤、学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其实质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学校后勤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仍然是“一校一户办后勤”。由于该模式主要是依托本学校市场,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实体,多数没有注册法人资格,只是校内“模拟法人型”的资格实体。

2、校际联办模式

校际联办模式是由若干所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或称后勤集团。这种模式,通过后勤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了学校“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发挥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后勤服务。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北京第一行业联办后勤服务集团——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挥了高校人才技术优势,降低了热力运行成本,从而实现了高校供热资源的共享。

3、区域联办模式

区域联办模式是由省、市级区域内联合组建高校的后勤服务机构,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开展社会化的后勤服务。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了高校自办后勤的局面,其经营规模大、竞争力强。如上海市于1999年成立了服务中心和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两个市级高校后勤中心,发展高校连锁餐饮业、教育连锁超市43家,建立了10个后勤主、副食品配货中心,实行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明显降低。这种方式彻底打破了原来“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及时发挥区域内协调指挥作用。

4、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吸引社会资源办后勤,通过市场竞标选择后勤服务,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租给后勤公司,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后勤服务质量,以协议合同形式保证后勤基本公益性。这种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投资,建立突破教育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体系,由社会直接经营,服务对象在面向高校的同时也对社会开展经营服务,形成引进社会力量办高校后勤的格局。它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权责分离,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完全融入了社会,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保障能力有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必须面对我国高校后勤现况,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思考,走出一条符合现代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有质量保障的发展道路。

1、创新管理观念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营与服务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大局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把维护高校稳定工作视为己任,常抓不懈。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减轻学校发展的压力和负担,做好交流疏导工作,重视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后勤服务既要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又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消除因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而诱发的不稳定隐患,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2、创新管理体制

如何解决好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性是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这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与社会化运营的要求,理顺高校与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关系,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实行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社会化管理。管理体制创新关键在于理顺学校与后勤的关系,实现高校与后勤之间在职权方面的重新划分,让后勤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分开,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进和利用社会第三产业为高校提供后勤方面的服务,解决后勤服务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后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并规范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原来学校与后勤之间是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到后勤服务以社会承担为主的经济关系,对传统产权关系的改造,是实现后勤市场化的核心问题。

3、创新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的创新就是要整合服务流程,实施数字化后勤。实施数字化后勤工程,实现后勤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后勤发展的必由之路。后勤信息化管理就是建立后勤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分散的、孤立的服务节点融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形成信息管理链,实现后勤服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将资金使用情况、收益情况、资产情况、人员情况、绩效考核、监督情况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互联、共通和协同操作,达到降低整体运行成本的目地,从而有效规避运营风险,使服务资源得到重组,创造效益最大化。后勤信息化平台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在不同校区、不同部门间建立起高效信息互动,使后勤管理真正成为统一体。

总之,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出路。高校后勤只有建立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才能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办学质量与效益这一中心任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兴桂: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后勤服务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后勤管理 后勤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Meeting Point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Quality Services

CHEN Weibin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tong Corporation, Wuhan, Hubei 430030)

Abstract University Logistics shoulders "management education, service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deepening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a higher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s. How to identify the meeting point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services reform,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level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ervices is the problem currently university logistics workers need to think, explore and solve.

Key words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logistics services

高校后勤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科研、工作和服务提供保障,确保管理、服务、环境“三育人”完美实现。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在高校后勤深化改革和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能力,让服务上层次、上台阶,使之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师生的需求?如何解决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缩小管理科学化与服务优质化之间的差距?这无疑是当前高校后勤工作者需要思考、探寻和解决的问题。

1 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差异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属于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世界万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又是变化发展,既对立又统一的。”①因此,后勤管理与服务两者的关系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1)内涵不同。后勤管理,顾名思义是管理者在一定的职责范围内完成管理职责,带领全体成员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一个活动过程。后勤服务则是指后勤全体工作人员,以实物和活劳动的双重形式,为实现后勤工作目标和满足他人需要所付诸的全部有益劳动。

(2)性质不同。后勤管理是一种行政行为,具有服务和约束双重功能,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宏观调控等方面。②而后勤服务是一种有益性和非赢利性的活动,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师生,服务者用最直接、具体的形式体现服务效果,以群体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作为评判标准。

(3)形式不同。后勤管理是门科学,除了对内部员工进行管理外,还为某一特定群体活动的目的服务即服务于群体工作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后勤服务是一个静态的点,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围绕所在群体的工作目标展开具体的服务。

(4)结果不同。后勤管理是通过一系列实施措施和策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协调活动,处理好学校内外部之间关系,保障后勤工作正常运转和科学发展。后勤服务是希望通过员工的工作使被服务者在心理上有一种幸福感,但服务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服务存在整体和个别的差异,往往使得被服务者一时间缺乏直接的服务体验。

2 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共性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的观点,后勤管理与服务除了有差异性外,还存在一些共性。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履行育人职责。

一方面,后勤管理与后勤服务相互依存。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后勤管理与后勤服务作为矛盾双方,各自以其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管理是一种行政手段,如果没有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约束行为,后勤服务只能是设想和期望,不能成为现实。反之亦然,如果没有确立后勤服务这一目标,后勤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存在的源泉和动力。

另一方面,后勤管理与服务相互促进。后勤管理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服务,它通过科学的运行机制,使群体目标得以实现,毫无疑义是群体的一种幸福体验。通过有效、有序的管理活动,使后勤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同理,只有把后勤服务工作做好了,通过多种服务方式和服务途径,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进而升华为群体理解和支持后勤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以此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3 后勤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的实现途径

高校后勤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随着高校后勤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如怎样解决后勤部门与高校、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公益性与盈利性等之间的矛盾,成了高校后勤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后勤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策略:

3.1 创新后勤管理和服务理念

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与其他消费市场不同,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是围绕高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加强公益,确保高校稳定与发展的多重效应。③要不断创新后勤管理和服务理念,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科学化。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后勤管理理念。任何管理都是人的管理,无论就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还是参与管理而言,都必然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二是要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高校后勤工作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以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被动式服务变主动服务,把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以高效、优质的服务促进自身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三是要确立形象育人意识。高校后勤员工在一线工作,直接与学生打交道,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后勤工作者要有集体意识,重视群体形象,以高尚的情操和热情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真正达到服务育人的效果。

3.2 正确处理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科学的后勤管理,优质的后勤服务就无从谈起;没有优质的后勤服务,就不能促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能只强调加强后勤管理而忽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后勤服务质量而疏于对后勤内部的管理,要平衡和协调好后勤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始终要把教学科研、师生的生活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必须坚持服务为先、保障和需求至上的工作原则,后勤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教学、科研来组织和实施,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3.3 建立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和关键环节,要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明确各项职能,使高校后勤工作有条不紊和有章可循。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后勤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后勤干部职工的制度约束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制度要求做好后勤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优质服务。三是要勇于创新,敢于改革旧的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能尽快地从旧的经济体制转变到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来,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四是要按照“人尽所能、物尽其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总体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制度体系,使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4 加强后勤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必须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高校后勤管理干部队伍。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意识、政策水平和政治修养;要培养后勤管理干部实际运用能力,使其用自身言行,引导和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分辨是非、处理矛盾,在管理服务上推进学校做好育人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管理职能、权限、目标等要明确,杜绝管理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发生。同时,要加强后勤人员的廉政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牢筑拒腐防变能力,做到清正廉明、作风过硬。

3.5 加强后勤员工的教育培训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分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三个层次。④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精细化”已经成为竞争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员工素质与能力高低决定了后勤发展的快慢,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把培训作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来抓。在后勤员工教育培训过程中,将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推入,努力培养后勤员工严谨扎实的工作风格,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同时,在工作中要结合后勤实际情况和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围绕着后勤文化的主题开展多形式的活动,来培养精细化管理的氛围,提高培训层次,从而不断把精细化管理服务推向深入。

3.6 建立后勤管理服务监督机制

有效的管理必须是严格的,这也是促进后勤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的关键。随着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使后勤管理达到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建立相应的后勤管理服务监督机制。因此,高校要充实后勤监督管理干部的力量,建立可行的考核机制和权责相对机制,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还可以设立由行政和后勤管理部门以及师生代表共同组成的后勤管理与服务评估监督小组,对后勤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与服务情况等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确保后勤管理科学化和后勤服务优质化。

注释

① 王展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② 张庆.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4(1).

后勤服务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后勤社会化 改革机制 后勤产业

高校后勤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保障性的工作,没有后勤作保障,教学科研就上不去,高校教育就无法发展。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设施问题和管理水平滞后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并已成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笔者认为,除进行运行机制上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体制上的转变,只有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后勤社会化具有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时代的需要

我国的高校把教学、科研和师生的生活混在一起,存在诸多弊端,如事业经济来源单一化,

消费市场封闭;供给制、福利性等“小而全”的服务特征和运作方式,造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超负荷运转的包袱越背越重,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人财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致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教学科研水平上不去,办学效率不高。因此要加快学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变把高校办成小社会的状况,逐步使高校从沉重的负担下面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完成社会赋予它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在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经营宗旨不改变的情况下,把生活部分分流出去,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建立起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服务,就成为目前高校求得发展的关键。

二、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后勤工作的运行,完全是依靠拨款驱动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需将后勤逐渐从学校分流、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服务型企业实体。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法人企业。后勤成了企业后,其运行机制就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应以体制改革来促进运行机制的转换,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

1.改拨款制为收费制

要使学校后勤真正走向社会化,就必须建立起后勤服务的收费机制,没有这个转变,也就不能最终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作为学校,要改变过去那种给后勤的行政拨款方式,要让后勤通过自己提供服务来收取费用,学校可以有选择服务方的权利和余地。

2.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运行机制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和前提条件就是加强学校后勤队伍建设。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队伍是一支缺乏后劲的队伍,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后勤来讲是第二次创业,不把队伍建设好,解决管理层面和运转机制矛盾的问题,就会影响后勤社会化的进程和效果,也就不能最终达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当前要做的工作,一是要提高后勤管理干部的文化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以及适应性;二是要加强对后勤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三是需要选调、招聘精兵强将来加强和充实后勤队伍,才能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发展。

3.改革劳动人事用工制度

按照社会化方向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劳动人事用工制度,定岗定编,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

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双向选择,以岗择人;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正式工与临时工的界限,干部实行聘用制,工人实行合同制,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

4.改革产权制度

这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实体都不具有法人资格,没有与学校进行产权界定。学校的财产也是国有资产,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后勤实体最终都要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即现代企业的轨道。那么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设法得到解决,因为它关系到学校后勤实体的生存与发展。

5.改革财务管理制度

为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使高校后勤实体真正“剥离”,必须改革现有的学校财务拨款制度,将按人头计费拨款改为按工作量和任务计费,这是使后勤变拨款服务为收费服务的一个重大机制转变。当然,在财务管理上,可能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不一样,但是,如果不改革拨款制度,后勤社会化改革就会流于形式,就会出现干不干都拿钱,没有效益不干活也要钱,甚至给少了还不行,这样又会回到吃“大锅饭”的老路上去。在校内分解经费时,应将公用指标分解到户,促使后勤服务工作按经济规律办事,超支不补,节余归用户单位留用,能有效地抑制公用经费上涨和无人负责的问题。

6.建立监控机制

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是对后勤工作实行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进行督察,也可以让服务对象参与督察等多种方式,对后勤的服务质量、经营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把检查结果反馈给后勤各部门,并定期公布督察结果。监控人员也要将后勤的服务宗旨、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质量要求及检查督促制度公布于众,让服务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服务育人”工作的开展。建立有效监控制度,让服务对象了解、认识后勤工作,促进后勤不断深化改革。

后勤服务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勤人员;服务意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56-01

我院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地――广元,属于高职院校,学院后勤组建于1999年,并命名为校区服务中心,2006年更名为学院服务中心,2007年成立后勤服务公司,2011年根据学院工作需要更名为后勤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是学校服务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承担着学院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条件建设,与维修改造、餐饮服务、物资提供、热电能量传送、环境维护以及洗浴、开水、医护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后勤如何实现服务育人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服务,达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一、提高员工素质,实现三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高校后勤员工虽然是不上讲台的教师,但要育人,必须先育已。而21世纪的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精神需求都有很大的差异。面对新一代大学生,作为管理者、服务者的后勤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特点,熟知大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也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管理知识、服务技能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而目前的现状是,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育人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学院领导应当把提高后勤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具体措施如下:

(一)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纵观我院后勤服务中心的工作范围,无论是维修改造、餐饮服务、物资提供、热电能量传送、环境维护还是洗浴、开水、医护等方面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在我院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根据我院后勤服务的具体情况,在员工招聘过程中通过采取笔试、面试、现场考试等公平公正的方式积极引进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有效弥补高校后勤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状,促进高校后勤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充分利用。

(二)完善员工培训机制。

(1)是加强新进员工岗前培训。

重视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加大岗前培训的投入,促进新进员工在高校后勤服务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够快速发挥,以提高新进后勤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力。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围绕学校改革,创造性地工作。 其次,加强道德修养。要引导后勤干部职工以“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后勤实体化改革中,后勤人员要有一种“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引导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从而将后勤实体精神文化融入到服务和培养人才的需求中。 再次,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后勤干部职工要树立学习的态度,不仅学习业务知识、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各部门的规定要求,更应该认真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把握它的内涵和实质,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到具体的分析,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制定有效措施,确保后勤工作持续协调发展,提高服务育人的成效。

(2)是加强员工继续培训。现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造成人力资源无形磨损速度的加快。人力资源具有磨损性的特点要求高校的后勤在企业化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员工的继续学习,定期对后勤员工举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后续专业培训,采取外出学习,或把专家请来对员工进行培训等方式,采取课堂讲解、工作指导、模拟训练的培训方法来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动性,帮组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我院在今年4月特别邀请了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侯英华和广元职工医学院副教授康喜元对学院医务室医护人员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医护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二、推进优质服务,实现四个零:零推诿、零投诉、零影响、零拖延

良好的育人环境、优质的服务,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高校后勤的体制不管怎么变,“服务育人”的宗旨不能变,绝不能因为引进了市场机制,加强了成本核算,而影响或延误了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后勤优质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突出体现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把育人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应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服务奉献、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方面的教育,围绕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全方位推进高校优质服务工作,以实现我院后勤服务育人的工作目标四个零:零推诿、零投诉、零影响、零拖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供安全、卫生、可靠、便利的生活保障系统。后勤无小事,小事处理不好也会酿成大事,因此,身为后勤员工一定要牢固树立“学生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在餐饮、住宿、水、电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学生有了健康的生活环境,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习。

第二,创建幽静美丽的生态校园。把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当作学校育人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建设幽静、美丽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全校师生员学习、生活、工作顺利的基本保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同时,幽静、美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内心产生愉悦而萌发爱校、爱国情感。

第三,展示热情、周到、文明、礼貌的服务言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具体过程,许多情况下是后勤员工在与学生面对面地接触与交流中完成的,后勤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后勤员工用“热情、周到、文明、礼貌”的言行服务学生,能使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