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产生、形成的过程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学生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和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说话游戏,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义相反的话。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促进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二、认识负数

1.了解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凤冈到六里的1号公交车下去了5人,2号公交车上来了5人。

师:老师进行这样简单的记录,你们觉得这样的记录清楚吗?(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讨论。

师(小结):“上车5人”和“下车5人”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老师这样表示没有区别开,你能创造一个既简单又明了的方式来记录吗?同时,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

(3)学生动手操作。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记录方法。(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很好。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学家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数学家刘徽就首创了两种方法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开始时用颜色来区别,后来用摆放位置的正与斜来区别。

(5)比较学生的记录方法。

师:这些记录方法,哪一种数学味最浓?

师(把加符号的两个数字板书在黑板上):加符号的这种方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400多年前的法国数学家吉拉尔创造了“+5、-5”这种方法,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到现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并在创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用加符号的方法进行记录的探索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用符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师:现在我们也用加符号的这种方法来记录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1)师说例子(如“水库的水位上升4/5米,下降2/5米”等),指名学生上台记录,并提出要求:请把老师说的例子记录下来,将符号相同的数写在一起。

(2)一生说例子,其他学生记录。

3.引入正负数。

(1)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并思考:黑板上写的这些还是数吗?如果是数,它们是什么数?

(2)师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3)课件出示数的读法。

(可以指名学生试读,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讲解)

上车5人:记作+5,读作正五(这是正数)。

下车5人:记作-5,读作负三(这是负数)。

(4)介绍正负号。

师:+5前面的符号叫正号,-5前面的符号叫负号。

师:这些数的正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那负号可不可以也省略不写?

(5)板书正负数。

师:正数只有黑板上的这些吗?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省略号。

师:负数是不是只有这些?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上——(省略号)

(6)学生交流。

师:我们对黑板上的数有了新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一下。

4.正负数的运用。

(1)师:由于生活的需要,我们认识了负数,现在我们来看看负数在我们身边的应用。

(2)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出示:零上2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相应的温度并记一记)

师(出示温度计):零下5℃在哪里?它肯定在谁之下?我们要找零度以下的温度,肯定在0℃以下去找。(引导学生思考零下的温度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5.思考0。

师:我们把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0这个数比较特殊,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却必不可少。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以前学习的0表示没有或表示一个起点,这里的0℃是不是也表示没有?什么时候的温度表示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温度计上寻找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并通过设疑,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0的归属问题。】

6.用正负数表示海拔的高度。

师(出示插图):我们要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你们觉得应该拿什么作为它们的分界点?换句话说,就是把什么看作0?(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

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用正数来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华山比海平面高2000米,记作_____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92米,记作_____米;哈尔滨的温度为零下15摄氏度到零下3摄氏度,记作_____℃。

2.生活中的负数。

(1)我国发射的嫦娥卫星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 ),而背阳面的温度会低于( );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中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 )。

A.-100℃ B.21℃ C.+100℃

(2)每个足球都规定了标准重量,有三个足球分别称重后与标准重量相比,做了以下的记录,说一说这样记录的意思。

1号球:+2克 2号球:0克 3号球:-3克

(3)食品包装袋上有“500+2g”这样的标记,你是怎样理解的?

3.动脑思考。

原来王叔叔在5楼,他从5楼往上2层,记作+2层,那么从5楼往下1层,记作_____层。这里把( )看作0层,如果王叔叔现在2楼,他往上2层记作_____层。同样是4楼,为什么一会儿记作-1层,一会儿记作+2层?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目的是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如第1题是基础性练习,巩固学生对正负数的读写和认识;第2题是深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第3题是拓展性练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用负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数 概念 认知负荷 图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72-03

对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并不仅仅在于能记住它、表达出它的定义、认识它的代表符号,而且要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并能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对数函数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对数概念掌握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很多与对数函数有关的题目的理解和把握,导致各种的错误的发生。所以说对数概念是数学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本文将围绕对数概念的讲解策略,从对数概念的应用等方面对对数概念教学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的同步训练中有这样一道题:

函数的定义域是( )

A.(1,2)∪(2,3) B.(-∞,1)∪(3,+∞)

C.(1,3) D.[1,3]]

解答过程如下:

由解之得,故选 A

这道题的考查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把握好基础知识,但结果答对的只有少数几个,相当多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入手,看见log就头痛,20%的学生的答案为C。最后,很多学生对解答过程提出问题:可以理解,那是因为真数要求大于0,但为什么还要这个条件?若把题目换成求函数的定义域,大部分的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这时候才有同学醒悟过来,原来还要考虑分母不为0。可为什么是≠1?只有极少的学生知道原因所在。

高三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对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不好,理解肤浅,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对数和指数的互化都不懂。其他班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在普通高中里,这种情况不是一届两届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直都头痛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对数概念的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才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呢?

对数概念是数学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对数概念掌握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对数函数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到很多与对数函数有关的题目的理解和把握,导致各种错误的发生。而且,对数函数是高考的一个热点,通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或者与不等式等其它知识相结合,出现在解答题中。但我们知道,学好一个数学概念,并不仅仅在于能记住它,把它背下来,能表达出它的定义、认识它的代表符号,而是要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运用它来解决问题。而这一点,也正是学生要学好数学的原因所在。

在高一的课程中,首先安排了对数概念和对数的运算法则的教学和学习,然后再安排对数函数的教学和学习。分步教学,逐层加深。而“对数”这个概念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是个陌生而且抽象的东西,首先在心理上就对它产生了排斥;再次对新概念不理解,导致对性质、公式的不理解,加上运算能力差,怕麻烦,对对数的计算不耐心,产生放弃的心理。因此,相当多的学生在遇到对数时,情愿放弃也不愿多思考,多总结,多练习。一而再,再而三,也就忽视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导致遇到对数就避开,积累下来,问题就更难以解决了。本文将围绕对数概念的讲解策略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对数概念教学进行一点探讨。

二、对数的讲解策略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就是一个对概念的认知过程。从认知理论上来说任何教学都会引起三种认知负荷。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Sweller等认为“认知负荷就是将特定工作加在个体认知系统时所产生的负荷量”。认知负荷包括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三种基本成分。内在认知负荷是指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取决于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本身的难易程度和复杂性与学习者的原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交互,教学设计者不能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可以进行控制;外在认知负荷是超越内部认知负荷的额外负荷,它与不合理的教学设计、教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有关,也称为无效负荷或无关负荷。能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和设计进行调整,降低额外负荷量;相关认知负荷是指与个体主观领域相关的信息,指个体在图式建构和自动化过程中所投入的认知资源的数量,它与个体的认知努力有关,提高学生个体的相关认知负荷,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剩余认知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图式建构,将知识存于长期记忆中,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量。由于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具有叠加性,且三者之和不超过工作记忆总的负荷量,若超过工作记忆所能接受的范围,就会产生焦虑、压力和烦恼,并影响学习的绩效。因此,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若想要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则对该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活动的组织必须考虑到这三种认知负荷,使学生所承受的总负荷量不超过其工作记忆的总负荷量。对于对数概念的教学,首先要引入得当,对教学设计要合理,这样就会让学生承受的内在负荷与外在负荷降低,增加其相关认知负荷。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谈谈对数概念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交互作用,控制内在负荷量的增加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比较常用的问题出发,在讲对数的概念之前,先举一个利息计算的问题的例子。如,你手头有5万元,存进银行,每年的利率为2.25%,试计算需要多久,连本带利共有10万元?

这是发生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因而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且这与所学过的指数运算有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降低学生所承受的内在负荷与外在负荷。再因势利导,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因而可以这样分析: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由“求什么就设什么”,可设需要x 年,连本带利共有10万元,则可列出式子

5×(1+2.25%)x=10

化简得 1.0225x=2

对于这个指数式,相当多的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若方程是2x=8,由于23=8,他们可以得出答案为x=3,因为2x=8=23,可求出x=3,但是1.0225x=2中,这个底数1.0225与右边的2不像2和8那样具有这种明显的指数关系,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另辟捷径了。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复习这样一个问题:若2+x=6,怎样求出x?这是小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即x=6-2,x=4。提出x+2=6是加法,而求出x时,x=6-2=4所运用的是减法,那么加法和减法有什么关系?学生都可以回答是互为逆运算,进而可以提出,互为逆运算,可以解决加减法的计算问题,同样的,它也可以解决乘除法的计算问题,那么,它能否解决指数的计算问题呢?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指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那就是找到指数运算的逆运算。但是它的逆运算是什么呢?此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对数。

通过这样的一个课前引入,让学生在接触到新的概念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强烈的感知,他们要学的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减轻他们对新概念的排斥力,从心理上给他们吃下一颗定心丸,降低他们认知的无关负荷,增强他们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

(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降低无关负荷对学生的知识的图式建构和记忆的负面影响

那么,什么是对数呢?引进课本的概念,若a(a>0,a≠1)的b次幂等于N,就是ab=N,那么数b叫做以 a为底N 的对数,记做lagaN=b,其中 a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其中“log ”是对数(logarithm)的符号,是对数的拉丁文logarithm的缩写,与“+”“-”的作用相当。说明了“log ”的作用和来源,减轻了学生对它的恐惧感,增加了学生对对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有助于降低外在负荷的影响,增强有效负荷的承受力。

由于概念中是直接由指数式ab=N定义对数式lagaN=b 的,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密不可分,这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刚才的第一个认识――它们是互为逆运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式ab=N和对数式lagaN=b这两个式子,看看对应的字母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仅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对知识的图式建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填空,分组讨论得出以下问题的结论。

(1)42=16 log4( )=2

(2)log42=( )

(3)102=100log( )100=2

(4)m-2=n logm( )=-2

(5)log525=25( )=25

(6)4-2=( )

(7)log1010000=4( )4=10000

(8)loge10=2.303e( )=10

通过图形中字母的位置的变化,巩固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网络,增强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也可以通过图形中字母的位置的变化,明确指数运算和对数运算这两个逆运算之间的变化规则,并用于实际计算中。通过这样数形结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指数式和对数式之间的互化的规律,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然后,因势利导,引进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和自然对数(以 e为底的对数)的定义,分别简记为lg N和lnN。

利用表格将指数式的一些性质列出,让学生对应找出对数式的性质。

学生通过此表格,可以利用指数式和对数式之间的互化,将loga1=0,logaa=1写出,进而用文字将“零和负数没有对数”,“1的对数为0”,“底数的对数为1”这几个性质总结出来。

基于大脑皮层的结构和人脑的认知结构,人脑对图形语言所反馈的信息的接受力比对文字叙述所反馈的信息的接受力要强得多。利用图表来建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使学生更利于理解和接受,然后内化为自己的更深层次的图式建构,将信息存于自己的长期记忆中。这对增强学生的有效认知负荷,降低无关负荷的影响,使工作记忆总负荷量达到平衡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图表的类比策略,不仅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还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多个类比源多次类比,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抽象的图式,它可以增长学生的类比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感知知识结构的思维倾向,更好地提取信息的一般规律,用于解决不同表征的问题,降低学生的无关负荷的影响力。

另外,学习环境也影响着学生认知负荷的构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伴随着感知、聆听、观察、思维、陈述等认知过程的介入,以及信心、兴趣、成功或失败等情感因素的介入,可以有效地降低无关负荷的影响,增强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他们自己。这样不仅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而且通过相互间的交流,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要比教师唱独角戏要有效得多。

(三)精选例题,巩固概念,通过对概念的初步感知,将学生建构的概念的图式存于长期记忆中,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量,不超出工作记忆所能接受的总负荷量。

总而言之,我们要加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合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教学,举例示范,变抽象为具体,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内在与外在无关认知负荷。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提炼自己对知识的图式建构。多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增加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教育技术学报,2008(9)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 《有理数》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整个代数学基础中的基础,有理数的计算是初等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以后的整式运算、分式运算、解方程、解不等式和利用函数性质等的相关计算都以此为直接基础的.学习本章内容的直接目的除了掌握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基本(也都是核心)概念的目标以外,以这些概念为基础,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运算及其算理的来源是它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1.1 《有理数》教学内容的重点

本章重点应该是有理数的运算.正确理解正、负数的实际意义、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则是建立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基础,而在运算法则中,重点又是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因为减法运算依赖于加法运算,除法运算、乘方运算依赖于乘法运算.减法、除法运算则可由它们分别是加法、乘法的逆运算推导出来,因而它们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加法、乘法运算,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加法、乘法运算,悉心研究学生发生有理数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心理机制并据此机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发生过程.

总体上说,与小学不同,有理数是在非负数的基础上扩充了负数而建立起来的,它的关键在于负数的引入,从而运算结果就必须首先选定数的符号,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各运算法则时,就应该以此为重点.因为数的符号,主要是负号为学生初次接触,稍有疏忽就会在计算中出问题.针对符号,一方面教师要力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理解符号自身的重要性与由来的合理性,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设计时,对每一道例题都要严格地引导学生分为两步走:一定符号,二定绝对值,且其重点要放在第一步上;在一段时间内,结果是正数的要坚持写上“+”号,不要过早轻易地将其省略,由此促进学生形成凡运算必先确定符号的好习惯.

1.2 《有理数》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章的难点在于:其一,首要难点是建立负数的概念.这是进入初中的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抽象数学概念,因为,(1)对它的理解不能只依靠生活情境,这是由“负数”具有辩证的、“相对”的思想内涵决定的.由于初一学龄段正处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演的过渡期,思维方式依然以感性经验为支柱[1](51),它们对这种辩证的相对性的数学语言表达理解困难.教师一定要多方面地联系实际且有必要鼓励学生自己举例,以加深他们的理解环节与层次,在教学中,使“负数”相对于“正数”的意义突出出来.(2)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明确建立负数这一核心概念,对引入负数的合理性与目的性具有清楚的认识.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提问学生“2-3”如何计算?这就必须要联系实际意义加以解释了,为了达到可以计算的目的,就要引进一种新数――“负数”,因此,只要促使学生明确了目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大增,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就容易理解与接受.

其二,建立有理数的各种运算法则.从上述的分析中知道,有理数的基础运算法则是加法法则与乘法法则.这里要特别说明两个负有理数相乘所得到积的符号的确定――“负负得正”的由来,这构成了有理数这一章的难点中的难点.学生确实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理解,处理这个问题的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多参考一些数学教学文献,取长补短,进行教学综合设计.总之,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情境设计,促使学生确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特别是“负负得正”的法则),是加强对这些运算法则的理解与记忆的前提与基础.

其三,还有一些具体的、局部的难点.如异分母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在一个综合算式中同时存有小数与分数参加的混合运算,对某些应用题的语义(例如,某一领域中的专有名词)的理解从而依据题意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这需要认知更加广阔的外在世界的经验的支持,因此,刚进初一时,教师最好是删繁就简,不要那选择些学生不熟悉的生活中问题)等.突破这些具体的难点也要引起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高度重视.它需要教师依据具体的数学知识与学习发生这些知识的心理活动环节加以悉心研究.

总之,关于这种起始章节的教学设计,教师要特别注意既要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又要促进学生对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的准确理解,还要建立起不同于小学时的数学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例如,初步具有“相对性”的辩证思维的萌芽与发展等,在此基础上达到建立有理数的各种运算法则.有理数的各运算法则的建立是一种可以观察的具有客观性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建立过程中,萌生与发展学生上述(我们指出的)三项心理品质才是数学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目标.要注意的是,有理数运算法则的客观性目标也可以绕过学生心理活动的“匝道”直接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达成,如果是这样,有理数的教育价值丧失殆尽.

医家讲究“对症下药”,达到治病的目的就要细心诊断,通过“望、闻、问、切”探清病因,而病因绝不直接表现为它外表的症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样,他们知识发生,或者解决问题的疑难,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知识本身的疑难(例如,抽象性),而实质上却一定是反映在学生的某些僵化了的内在的思维品质,或者是对建立某些新的思维方式(如有理数中“相对性”的辩证思维的萌生)的不适应性方面[2].现在,学生学习《有理数》这一章的重点与心理疑难既已探明,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围绕着教学重点下功夫,如何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想对此提出教学建议.2 《有理数》学习内容的教学建议

经过前述分析,我们发现学习负数最难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在于“相对性”的辩证思维的萌芽及其发展,虽然在生活实际中关于“相反意义的量”的现实材料俯拾即是,因而容易获得教学资源的支持,但是,依据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理论,一般情况下,这种辩证思维需要到十五、六岁(大约在高二阶段)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1](56).因此,对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负数的引入,就成人而言,似乎水到渠成,但对处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则是他们要攀过的一道极大的“坎”,教师应与学生心理换位,对此作到心中有数,日常的每一节课都需要贴切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前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设法设计好引入“负数”的教学.

2.1 逐步深刻地揭示负数的本质并据此寻求其教学设计的技术性要求

有理数运算与学生在小学进行的运算所不同的是负数进入运算系统,因此,与小学生学习运算有了极大区别,其显著标志就是每一步运算都要考虑它所得结果的符号.由于心理定势的作用,学生养成了不考虑符号的习惯,因而问题常常就出在这个“负”字上.于是,学习者学好这一章的关键点就是要突破这个“负”字,它的技术性手段要从第一节课起,充分依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持这一有利条件,逐步引导学生揭示负数的本质,对学生加深理解负数概念,记忆运算法则,从而正确无误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都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相应于成对出现的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就在原有数(小学学过的非负数)的基础上引进了负数.而负数的基本特征是:与正数合并时,其结果是可以相互抵消.其实,代数学起始源头就是花拉子米用了(Algebra)这一专业名词,其汉文译意有“安置”、“复位”、“相消”等含义[3](64).由此可见,“相反意义的量”在代数学中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了,其现实的效果就是它们相互合并可以部分抵消,特殊情况下可以完全抵消的特点.这种理解对学习者从根本上认识与建立负数的概念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反意义的量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斥相依,相辅相成,一方离开另一方就消失了,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相对量”的存在情形,并且被抽象成了严格的数学语言表达,这种精确的、一意的数学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一切“相反意义的量”的共性特征,给学习者论述的语域和他们未来学习代数学的进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们将收入用正数表示,则支出就相应地用负数表示,将向东的行程用正数表示,则向西的行程就相应地用负数表示,将温度计上的零上温度的读数用正数表示,则零下的温度的读数就相应地用负数表示等等.生活中的这些“相反意义的量”穷不尽、也说不完,但是,只要具有某一情境下的相反意义的量,就可以用“+”和“-”来驾驭一切,这就是数学学科抽象概念的威力.

“相反意义的量”“合并时”“相消”,其实已经揭示了有理数的加法的特性了,只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加法法则,如此,启发学生从中领悟与体察,加法法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形成对他们来说,已经不会感到有多大的困难了,学习者从深层次中理解了“相反意义的量”“合并时”互相“抵消”,还不仅仅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打下了基础,这是扩展成“有理数域”或“有理式”的整个代数学的关键核心思想所在,其实,这就已经从根本上奠定了代数学的基础.对此,教师在关于《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时,要具有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思想意识,因为,毫不夸张地说,这章内容是整个代数学的基础中的基础,而不仅仅只是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基础的这种狭义的理解.

在教学设计时,抽象数学概念的学习需要教师带领学习者仔细分析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同类事物,以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利于学生深入认识与记忆,尤其重要的是,学习者的好奇心、兴趣和基于此的探究所得,对于他们理解、记忆事物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效率、有效性与持存久暂性会大相径庭、迥然有别.

学习者感兴趣或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对立事物的截然相反的性质,在学习负数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点,随时提请学习者注意正、负数的本质区别与两者之间的隔不断的关联,使这一区别与联系在学习者的大脑中不断强化,就比较容易形成辩证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随着教授内容的进展,及时进行对比与小结,如,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与两个正数的比较大小有什么不同;一个数加上一个正数,和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加上一个负数呢?一个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符号可否改变?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呢?正数的相反数或倒数依然分别是正数还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或倒数呢?

这些都是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而提出的问题,是学习者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可以理解的,它们都比较深刻地体现着“相反意义的量”的辩证思维的某些内涵,具体地体现了负数在运算中所起的作用,或相关负数问题的结论往往和我们过去在小学学习的非负数具有天壤之别.可以促使学习者进一步加深对负数本质的认识,为学习者发生辩证思维提供了跳板.从而,不仅加深了学习者在作有理数运算时,确定正、负号的自觉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负数本质的理解,初步生成辩证地理解问题的意识.这种辩证意识非常重要,比如问:-a是负数还是正数?如果具有辩证思维意识的话,它与问题:a是负数还是正数?完全一样,无须思考就可以确定a既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2 遵循学习者发生有理数知识的心理机制组织教学

关于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辩证思维的“负数”的引入,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就学习者发生有理数知识的心理机制来说,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对建立负数的概念与揭示负数的本质大有裨益.

其一,教学中要谨防脱离实际的抽象.人们为了研究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常常要将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某一方面的共同特性合理抽象,形成科学概念.如运算中的自然数,几何中的点、线、面等.这种抽象如果能使学生理解其合理性,就可以使学生发生学习兴趣.所谓“合理”是指以联系实际,合乎具体事物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为标准的(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与感觉经验一致).《有理数》一章的负数、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等都是比较抽象的,当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设计力求采用深入浅出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都是合理的.否则就违反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人的发生知识的心理机制.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机制,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效果都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有理数》这一章的抽象概念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出发,举出足够多的实例,通过分析与综合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启发学习者从具体的实例中推测出(合情推理)合乎情理的运算法则,再运用这些合乎情理的法则进行运算并对得到的结果加以检验,以验证这些合乎情理的法则是否正确.这种合乎人类知识发生心理机制的教学设计对于学习者理解抽象概念、掌握运算法则、增进学习兴趣、发展理解能力、形成深度数学经验都会产生正面影响.

其二,要防止学习者不明道理的死记硬背.一方面,这一章抽象概念集中出现、密度大、层次深;另一方面,愈是抽象的概念、法则(公式或定理),就愈需要教师设法带领学生弄清其中的道理,因势利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绕过理解材料的“匝道”而形成直接机械性记忆的教学过程,致使学习者死记硬背,这是非常危险的.罗梭说,“第一句叫学生记忆意义不明的话,或者第一件叫他盲从而不让他理解其意义的事物,就是使学生判断力毁灭的开始”.由此可见,先理解、后记忆的重要性是无以复加的.

对此,笔者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在刚入职时,由于不理解学生发生相关有理数知识的心理疑难,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与气力联系实际说明有理数的运算结果需要冠之以符号的由来,在运算中出了问题就强调学生去阅读与记忆,结果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尚未学完,学生对相关法则的理解就乱七八糟,导致必须回头来理清学习者的零乱的思绪,由于学生失去了发生知识的“首因效应”因势利导的作用,虽然在补救的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效果始终不如人意.这一教训,至今令我难忘,几乎成为我的教学中的一个抹不去的心结,这也是笔者学写这篇文章重要原因所在: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其三,谨防学生把在正数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概念与运算弄糊涂.一方面,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建立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旧知识的结构性组织外在信息,将外在信息“挂靠”(奥苏贝尔用了“抛锚”一词)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相关要素上,形成数学知识的结果[3],造成了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扩展或已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另一方面,如果进入认知结构的新知识不是“同化”,而是“顺应”所得,由于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距甚远,由心理学概念的“倒摄抑制”可知,新知识在原认知结构中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依靠机械记忆发生新知识时尤其如此,此时,新知识就可能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格格不入,新知识往往会颠覆旧知识,使新知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旧知识也相应地失去了作用.

学习者学了有理数的运算后,往往在遇到算术(不牵涉负数)计算问题时,也要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去思考,有时,由于新学习的有理数法则不熟而造成不必要的错误,他们学习了新知识,新知识成了干扰旧知识的因素.因而,在实际教学设计中,还是要选择合适的例子(千万不能以说教的形式,由于读者对此可以直接理解,这里不举具体的例子了)反复向学生说明,数域的扩大并不影响原数域中的运算法则、定律的施行(丹齐克名之曰“固本原则”[4](97)),正是由于有了如此的保证,才能说明新数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其四,分析学生的知识现实,寻找利于有理数知识发展的教学设计途径.为了摸清学习者学习有理数的心理障碍,除了我们从心理上(理论上)分析学习者的辩证思维的萌生的机制性疑难外,具体分析学生的知识的欠缺、技能的疑难.这里不赘述了.

3 简要结语

有理数概念的引入是为了刻画生活中的一类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具有相斥相依、相反相成的性质,这就构成了相反的意义,作为描摹外在事物数量关系的工具、语言或模型,数学必须要找到刻画具有这种事物性质的符号,这就是正号“+”与负号“-”.当学生形成具有这种“相对性”的辩证观念时,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学生对此十分困难.教师需要透彻地理解知识特性、学生发生知识的心理机制.希望本文的建议对《有理数》教学内容与学生发生这一内容的心理过程的了解有所帮助.参考文献

[1][瑞士]J・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张昆,宋乃庆.初一列方程入门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中学数学杂志,2014(2):4-7.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 PPT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55-02

1.引言

在多媒体教学中,PPT则以制作周期短、表现形式多样化、成本低、修改方便等优点,日益成为大家首选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但是,在应用如此广泛的PPT中存在许多设计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习者认知超载、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不高等现象的出现。

2.PPT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PPT的理论研究

2.1 PPT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1 文字太多,信息量太大

教师在PPT课件中呈现文本内容时,通常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漏地打到PPT上,导致每个页面密密麻麻,重点不突出,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忽略了文字与图表的整合,用大量的文字显示抽象的数字信息,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提炼有用的信息,而且对于粗心的学生学习时容易将多个数字混淆。

2.1.2 内容散乱无层次

许多PPT内容丰富,呈现的信息非常详细,但缺少层次感,结构排列得不合理,也会使PPT成为一个失败的作品。因为看到很多文字、图片和图表散乱无条理地堆积在一张PPT上,学习者没有耐心一点一点地去梳理,更何况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导致学生在大量的时间内获得了很少的知识量,有限的认知资源都浪费在从大量散乱的信息中提取重要知识点的过程了。

2.1.3 装饰性信息太多

很多PPT设计者对图片和动画等装饰性信息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这些信息能增加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材料中加入大量学生喜欢的图片、动画等。插入这些图片以后,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不少,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只是停留在那些漂亮的图片、动画上,而不能静下心来学习PPT上呈现的教学材料。

2.1.4 颜色搭配不合理

颜色的搭配合理与否是影响页面整体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些设计者没有注意到配色的重要性,设计出的PPT往往出现背景色与文字颜色相近、文字颜色太刺眼、一个页面上文字五颜六色等问题。

2.1.5 自定义动画及幻灯片切换方式太复杂

幻灯片切换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如果PPT中的信息呈现设置了自定义动画,它的切换再设置成复杂的切换方式,就会产生眼花缭乱的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2.2 PPT设计的理论研究

目前探讨过PPT设计的论文不多,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

理教学的深入,单一层面的理论学习,公式记忆已经不能满足日愈增长的应用能力需要,挖掘学生的应变性、发散性思维能力也成了财管巩固完善技能操作水平的重要航向标。我在教学中强调“不唯一、不唯师、不唯学”的学习理念,有意培养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利用多变的演算方式来掌握运用技能,巩固基本理论,检验教学成果。投资管理章节中对不同投资方法选择有许多种方式,比如投资回收期、折算成净现金流量比较、折算成等额年金比较、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比较等,其中既有静态评价指标,又有动态评价指标。既有单一项目比较,又有特殊投资项目衡量。所以我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基础,选择自己觉得最合适的方式来演算,再与别的方法分析对比,进一步找寻出解决问题最简便、最科学的办法。因为有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不同的思路的出现,以后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修改一些基本数据,打破固有的思路,让学生分析不同付现比率差异,不同分配方式税收,课堂上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多了。

同时我也发现灵活多变的演算方式,极大锻炼了学生们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能力。财务管理中有个非常重要的线性方程Y=a+bX,其中因素求解(如图所示)由于计算公式复杂、应用范围广成为许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我查阅相关资料,选择了一种非常有趣味的故事讲解法让同学们学习并掌握了它,大量成本弹性预算、资金需要习性预测、产品销售因果分析实例逐渐让学生发掘出它的形成与运用,实现一式多用、易学易记的发展,也实现了抓住一个中心,带动全局联动的目的。

五、画龙点睛的总结实践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总结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总结的提炼。每章教学我都总结出核心要点与思路,并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应用在现实实例中,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全文点睛在综合性杜邦系数计算环节,企业权益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 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就是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通过计算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三方面能力此起彼伏的变化,分析企业三大专项能力各自对股东获利情况的影响。静态与动态指标结合在一起分析调整,协调企业中股东、经营者、投资者三方利益与冲突。随着财务管理课程地学习,它在会计专业领域中的创造性、统领性日愈显现。学生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也有了侧重点与思路,编制起来详实透彻,知而不惘。专业上不断积累的自信心,打开了学生的专业视野,领域不断延伸,纷纷参加助理会计师学习与考试。毕业班学生在应聘房地产公司、银行保险业、证券投资公司时,娴熟使用按揭款项现值系数、不同银行利率比较、分析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筹资方案,都给招聘企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中进行检索,大多都是一些学者使用PPT授课或学习之后的经验总结,却没有详细地说出一张PPT中应该放多少文字、使用的文字字号到底要多大等,即没有找出一种理论来指导PPT的设计。基于此种原因,我们找到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把它应用到PPT的设计中,可以使PPT的信息呈现更加简洁、具体,结构更加合理,页面更加美观,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PPT设计的策略[2][3]

3.1 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内在认知负荷是在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专业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设计者不能对它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很难使内在认知负荷降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调整内在认知负荷,也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4][5]

3.1.1 分段呈现学习内容

分段呈现学习内容是将学习者要学习的内容分成独立的几段,把每段单独呈现给学习者,掌握之后再将全部的学习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做避免了学习者一下接受大量的信息难以理解的状况,减少内在认知负荷。

在分段呈现学习内容时应该考虑学习内容之间的衔接,做到先呈现的知识能够理解,为后面呈现的知识做铺垫。将该方法应用到PPT的设计中,即在设计时,学习内容的呈现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层。

3.1.2 提前演示所要学的内容

提前演示,即学习者接受关于即将进行的学习系统中成分的提前指导。在多媒体授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前几分钟,通过PPT呈现一些跟所要讲的内容有关的基础知识。用PPT快节奏地呈现,不仅达到预习的效果,又能给新内容的讲授留有更多的时间。

3.1.3 渐减方式呈现样例

渐减方式呈现样例就是由第一个完整的样例开始,每个样例提示的内容逐渐减少,直到最后一个样例只留下一个问题的题目为止。由于内在认知负荷不仅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有关,还与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水平有关。所以随着不断的学习,会使学习者对相应知识掌握得越来越多,因而,在为学习者提供样例时可以逐步减少样例的解答步骤,最终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这种提示越来越少的方法可以促进学习者思考,少量的提示在控制了学习者思考时间的同时又降低了内在认知负荷。这一方法也为PPT的设计中怎样降低内在认知负荷提供了指导。

3.2 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前面提到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设计引起的,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降低。与内在认知负荷相比,外在认知负荷更容易降低。下面介绍几种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方法。[6]

3.2.1 临近呈现

临近呈现原则是指将文字信息与相对应的图片临近呈现。如果文字信息与对应的图片离得较远,学习者看完文字信息后,带着保留的记忆去找对应的图片,在找的过程中浪费了认知资源,增加了认知负荷。但是将文字信息与对应的图片临近呈现以后,就能节省学习者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从而达到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目的。

3.2.2 减少冗余信息

在减少无关信息量原则的指导下,就PPT的设计而言:第一,不要加入有趣但与学习无关的文字、画面、声音、音乐等装饰性而不是支持性的信息。第二,用讲解与图片组合的方式代替讲解、图片和文本组合来呈现信息。当画面和语词都以视觉形式呈现时,视觉通道就会超载。

3.3 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用于图示的建构与自动化,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因此,在工作记忆加工不超载的范围内,应该尽可能提高相关认知负荷占用的容量。以下是我们探讨过的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方法。[7]

3.3.1 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在教学中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把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结合就是将零散抽象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要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尽可能展示适合学习者认知的样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

3.3.2 自我复述

自我复述,即教师讲解完教学内容后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复述,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点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在PPT上,学生根据结构图复述课上讲过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仅可以回忆起课上学过的知识,还能使散乱的知识点融入到知识框架中,形成便于记忆的知识体系,对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很有帮助。

3.3.3 适时归纳学习内容

归纳学习内容就是通过列表、语言概括等方式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方法。结构图、思维导图都是很好的归纳方法,可以将学习内容中每一个知识点连成一张知识网在PPT上呈现。另外,PPT中有多种适于画结构图的图形(如矩形、三角形等),还可以将图形或图形中的文字设置成不同颜色、不同字体,通过颜色刺激学生的大脑,加深记忆。

3.3.4 提示

提示指的是用直线、箭头和符号等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内容的重点部分。运用提示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部分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它能去除不必要的搜索带来的认知负荷。

4.结束语

认知负荷理论应用在PPT设计中,其重要意义是将抽象的理论与PPT的设计结合起来。[8]本文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从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三个方面探讨了PPT设计的策略。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角度,PPT的设计应采取分段呈现学习内容、提前演示所要学的内容、渐减方式呈现样例的策略。从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角度,PPT的设计应采取临近呈现、减少冗余信息的策略。从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角度,PPT的设计应采取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自我复述、适时归纳学习内容、提示的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可知,PPT不是学习内容的简单堆积,而是要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和排列,尽量避免学习者发生认知超载,以改善教学效果。在认知负荷理论的指导下,PPT的设计还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迈耶. 多媒体学习[M].商务印书馆,2006年

[2]罗群英,陈仕品,张剑平.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以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课程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2009,(2)

[3]祁玉娟,熊才平. 认知负荷理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 2009,(3)

[4]徐喆,朱晓斌.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e?鄄Learning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5]王文智.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 远程教育杂志,2009,(02)

[6]赵立影,吴庆麟.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10,(04)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增效减负;教学研究

减负增效是当前初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所谓减负增效就是减少教学过程中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教学环节以及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效果。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及题海战术已经不能满足减负增效教学要求。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地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充分践行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真正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教师都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采用机械化的“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效果。但是题海战术的开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成绩,但同时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满足当前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此外,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是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其学业负担相对小学明显增加;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大、节奏紧,而且每学期的课时固定,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只是将教材内容讲解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多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课、做笔记,学生缺乏充足的思考时间,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一)提升教师素质,为减负增效提供师资保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其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智力的开发与个性的塑造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通常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想要真正落实初中数学“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加强对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视,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接受专业化的培训或聘请学科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教育讲座,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优化教师教学水平提供帮助。其次,学校还应增设相应的机会与平台,如选拔优秀教师进修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及知识水平;并且可以在学校设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以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逐步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及减负增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师资帮助。

(二)优化课堂教学,落实“减负增效”教学理念

1.在课堂导入上减负增效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导入效果如何甚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等特点,并立足教学内容,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度,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从而减轻学生对与新知识学习的心理负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时,为了提升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重这一特点来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果只给你一把尺子,让你去测量一棵树的高度或者一条河的宽度,你可以完成这项任务吗?”这种通过提出有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程导入,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进入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学习者,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在知识呈现上减负增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教育形式及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传统旧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已经成为选修内容。这一改变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做到合理地取舍,并且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适当地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调整,以减少学生在已经删减的知识点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在新的教材中已经调整为选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会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及时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舍弃该部分内容,仍然是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过多地重视该部分内容的教学,但是却会激发部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一来不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与教学重难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增减,充分地落实“减负增效”教学理念。3.在情境创设上减负增效数学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所以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通常都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讲解,在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了一定理解和掌握后,再引导学生通过习题训练的方式来巩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也就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效果。同时被动的学习状态,也不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仔细分析初中数学教材可以发现,虽然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但同时该学科的内容和人们的生活实际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若教师能够充分地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并积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以实现数学学科和日常生活的融合,则可以有效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以合适的教学情境来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更易于理解,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为:“周末班级组织爬山活动,班长丽丽发现,随着爬山高度的增加,温度也在不断降低,爬得越高温度越低。已知丽丽出发时所在位置温度是23℃,丽丽每往上爬500m,气温就会降低2℃。如果让大家用数学关系式来表达温度和高度的关系,应该怎么表达呢?”再如,在学习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圆周角》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足球比赛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习题的图片(如图1),然后结合图片情况进行情境创设,即“明明和哲哲,两个人在足球比赛中相互配合着向对方球门MN攻去,明明带着球跑到A点时,哲哲已经跑到了B点,大家思考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明明是自己直接射门好,还是将球传给哲哲让哲哲射门好?”图1这种以具体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角度出发展开思考,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无形中拉近数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提升学生以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高效教学效果。4.在习题练习上减负增效习题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强化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具有一定抽象想、逻辑性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初中数学而言,想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必然离不开习题练习。但是习题练习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让学生大量刷题,开展题海战术,使得学生身心疲惫,学习负担增重。而是应该通过针对性、典型性的习题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与技巧,重在通过“简而精”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促使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地利用数学工具来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旋转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各组学生分别拿出两个相同大小的三角尺进行旋转,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知旋转。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已知△ABO以O为旋转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70°获得△OA'B',若∠AOB为30°,求∠BOA'是多少度。”(如图2)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旋转这种变换的特征。引导学生应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点的运动轨迹及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完全重合等几个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容易得到∠BOA'的角度。通过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然后再由教师针对该类题型进行总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热情,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思维的漏洞,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三)优化作业设计,充分践行“减负增效”理念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效的作业练习也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的知识薄弱点,从而为教师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的调整提供有效参考,促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加强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视同样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业设计应简不应繁,应精不应多,以典型的、针对性的作业设计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其知识应用能力,同时避免因过多的作业量而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厌学情绪。个人认为,在进行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时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第一,优化作业内容,落实分层作业设计。初中阶段班级人数相对较多,而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等都会存在一定不同和差异。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保证布置的课后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班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和进步,避免因作业难度过大或难度过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考核结果进行分层,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在作业设计时就应以基础性较强的作业为主,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关于“平方根”的作业,在设计时就可以选择“()2=16,()2=0,()2=0.49”这类较为基础的题目。而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作业难度,如“±36=()、求1664的平方根”等题目,以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其解题能力。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分层作业设计,能够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第二,重视作业评价,提升评价的多元化。作业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以往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通常都是单纯地根据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判断、评分的。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且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为此,在今后的作业评价中,教师应该以多元化方式进行,不仅关注学生作业的最终结果,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作业完成过程的关注;如学生是否准时完成了作业、作业完成是否工整、态度是否认真等;同时教师还应认真分析学生作业情况,尤其学生的错误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协助学生分析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自己出错的原因,对粗心大意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积极避免;对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而出现的错应及时进行知识巩固;通过这样的作业评价,可以真正发挥作业的价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为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帮助。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减负增效”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教师予以充分的重视。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同时,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后作业设计情况,以充分践行“双减”的政策要求,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向云胜.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业的“减负增效”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1(5):80-81.

[2]张海生.初中数学教学要加减得法:例谈数学课堂的“减负增效”[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2(3):32-35.

[3]覃伟陆.“减负增效”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考试命题技术中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6):135.

[4]农家习.“减负增效”从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抓起[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188-189.

[5]杨秀生.利用分层课堂作业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2):13-14.

[6]柳月明,许文倩.丰富双向细目表,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研究综述[J].文理导航,2019(29):28-29.

[7]邹慧生.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