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

【中图分类号】E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31-02

伴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军队信息化、战争信息化应运而生,指挥信息系统在指挥作战当中被广泛应用,使得信息技术在战争指挥行动中的渗透性、连通性、融合性共享性得以充分地体现;也使得战区指挥员及其指挥机构的整体作战指挥能力构成进行结构优化与系统集成得以实现,提高了战争指挥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作为军事训练中的联合作战训练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环节被提出来了。但在实际的训练实践中对于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尚没有统一的观点,本文旨在通过对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训练筹划组织模式

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以形成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为根本目标,在训练的具体筹划组织上,笔者认为可探索形成科学统筹、战区统管,统分结合、逐级集成”和“以信息系统运用为主线”的“二步一线”的筹划组织模式,确保训练的规范化组织、常态化运行和制度化落实。

一是以信息系统运用为主线,筹划组织模式

以信息系统作战运用为主线就是在指挥训练全过程中强调运用信息系统支撑训练实施,围绕信息系统作战运用设置训练课题和内容,重点是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要素统合作用。利用信息系统的联通性和渗透性,把分散于各军兵种、各级指挥机构的指挥要素链接起来,实现同台训练、同步训练、交互训练。二是环境模拟作用。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作战环境、部队行动、打击效果的模拟功能,实现时空位移、复杂电磁环境设置、实战化行动组织和作战交通评估。三是效能倍增作用。使用信息系统无缝链接指挥系统和指挥要素,并进行有机组合,把各种指挥能力需求呈现出来,把各种指挥问题暴露出来,把训练标准和目标要求精准落实到每个环节的训练中,促进整体训练效能的倍增。

二是科学统筹战区统管,夯实训练组织基础

战区统管,就是战区成立联合作战指挥训练组织领导机构,统筹指挥训练工作,以任务部署会、协调会、研讨会、总结会等形式,部署训练任务,制定训练计划,解决训练矛盾,督导训练落实。组训筹划坚持科学筹划,按照“一盘棋”设计搞好统分结合。一方面,合理安排要素分训,在同一课题和背景牵引下,周密计划、合理区分各要素训练任务,明确目标要求,确保单个要素训实、训精、训到位。另一方面,依照体系要求和网络功能统筹全系统全要素联训,以战区使命课题为统揽,精心设计演练内容,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纽带,带动各系统、各要素整体磨合,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目前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本文认为当前可按照“军区牵头、轮流组训”的模式,充分调动各军兵种参训积极性,形成“共同训练、共同受益”的效果。为此,可考虑根据战区军兵种组成实际情况,制定训练x年规划,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家牵头,利用几年时间由各军兵种轮流组训一次,增进相互配合、促进相互磨合,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组训路子。

三是统分结合逐级集成,完善训练组织模式

统分结合、逐级集成,就是遵循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形成过程,按照基础、单元、要素、体系四个层次组织训练,从基础、要素、单元集成训练到最终进行体系集成,通过分步施训、逐级集成、逐级递进,展现指挥能力生成和提高的全过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作战指挥和部队训练双重领域,必须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首要任务是训练系统的架构,用明确的指挥能力生成需求统领系统结构设计,防止建用脱节;指挥训练体系是矩阵式组织结构,关键是科学定位各层次、各领域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不能用机械化思维方式和结构模式设计体系;体系建设重心在于战役层面,战术层面指挥要素有机融入大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是加强逐步融合,逐级逐类融合,由小系统到大系统集成,最终把纵向战区各指挥层次、横向各指挥机构指挥要素的训练集成融合为网络化训练体系。集成过程应按照内聚外联的要求,按照互为条件、互为依托、交互协作的链条,进而形成有效催生指挥能力的训练体系。

二、联合指挥训练方法

我军在多年的训练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一整套符合我军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指挥训练方法,对生成和提高作战指挥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演变,一些传统的训练方法手段已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和训练需要。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应当与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生成模式相适应,遵照体系训练中指挥能力逐级累积的规律,形成指挥训练的“四级训练法”,以内集外联为核心,按照要素、体系逐级生成能力的方法组织实施,同时,考虑到信息化条件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训练的特点,也可将以下各训练法单独使用,进行专项训练,为下一步的融合集成训练奠定基础。

一是系统联网训练方法

就是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特别是情报信息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为主要训练对象,以综合组网、节点互联、信息融合、互动操作为主要训练内容,通常由军区司令部牵头,以各军兵种通信部门、情报部门和指挥信息系统相关人员为主联合组织实施。重点是实现各网络系统物理上的相互联通,硬件上的合理配置,各类数据的顺畅传输,搭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平台,提高指挥信息系统协作运行、自主协调、互联互通能力。

二是要素融合训练方法

是战区指挥训练的重要环节,通常以训练课题为牵引,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实装系统与模拟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以指挥控制系统为核心,采取逐个或分批加载的办法,在导调机构的调控下,进行情报信息指挥、决策控制指挥、联合打击指挥、综合保障指挥等作战指挥要素的融合训练,一般由本级或上级组织。重点是实现战区内各战役指挥要素系统自下而上逐级综合集成,为指挥体系集成训练奠定基础。情报信息指挥要素,重点训练战区各军兵种情报信息系统组网,战役情报信息获取、判读、处理,战场信息实时共享、动态交互和组织指挥情报信息战等内容。决策控制指挥要素,重点训练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指挥控制系统联网运行、信息共享、协同决策、精确指挥、实时控制、效果评估等内容。联合打击指挥要素,重点训练战区联合作战打击力量按照“精确侦察、精确指挥、精确打击、精确评估”的要求选择打击目标、分配打击任务、控制打击行动、评估打击效果等内容。综合保障要素,重点训练战区联合作战保障信息系统组网、保障组织计划、保障行动精确控制、保障效果实时评估等内容。

三是体系集成训练方法

在完成指挥要素融合训练的基础上,通常以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使命课题为牵引,以战区首长机关带实兵综合演练的方式,采取适应性、对抗性、检验l生等方法,以实际指挥身份、使用现有指挥工具、按照实战指挥流程,依托联合训练中心或综合训练基地进入实际指挥位置,进行远程异地分布交互式多级指挥训练,通常由本级或上级组织实施。重点是综合演练战区联合作战主要指挥活动,实现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内信息系统和要素系统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形成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联合作战指挥行动,提高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

四是信息系统模拟训练方法

模拟对抗训练是信息化条件下实施指挥训练综合演练的一种方式,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模拟实时交战环境,验证作战方案,提高指挥员及其指挥机构实战化训练水平,是信息化条件下战区指挥训练的最新手段,也是有效提升指挥能力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指挥训练的信息化新手段主要表现为一体化指挥平台和战略战役兵棋系统的实践运用。一体化指挥平台着眼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需要,对诸军兵种指挥信息系统和各业务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改造,是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手段创新发展的重大突破。

战略战役兵棋系统体现了我军训练方法手段创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战略战役训练的对抗性实战化水平、锻炼指挥员及机关精细筹划和谋略运用能力,这两种手段的运用,从指挥角度看,代表了我军战役演习的两种模式:一是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带动军委联指、战区联指、作战集团、军师旅团级作战部队的多级指挥演练;另一种是依托兵棋系统进行的多方指挥对抗演练。兵棋系统是军委总部2007年以来亲自抓的一项重大工程,借鉴了美军的先进理论,代表了信息化条件下模拟训练手段的发展方向。7月份,xx军区信息化集训期间,开设军、师、旅(团)共21个指挥机构,依托兵棋系统进行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红蓝指挥对抗演练。参演人员普遍反映,兵棋系统的实际应用,大大改变了指挥训练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认识,逼着各级指挥员及其机关向精确筹划、精确指挥、精确控制、精确行动、精确保障转变。某战区高级指挥员感慨地说“使用兵棋系统根本目的就是使演练具有客观性、实战性、公正性,不需要过多地进行导调干预。兵棋系统能够逼着指挥员及其指挥机构在险境中、危局中定决心,还能够提高指挥的精确性,现在的训练就缺这样的东西。”

三、结束语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分局大练兵活动“一性三化”组训法经验汇报版权所有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全市公安机关大练兵活动交流会能在我局召开,是对我局的鼓舞和鞭策,我本人深感荣幸。在此,我谨代表我局党组,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体关心支持我局工作的领导和上级机关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会议的安排,现在我就一段时间来我局开展大练兵活动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主要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文秘部落

我局是泉州市局确定的大练兵活动定点联系单位。今年以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超前部署,行动迅速,根据上级部署,结合我局实际,依托民警教育培训中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大练兵活动的开展。目前,已通过集中轮训、以会代训等形式举办各种培训班7期,全面开展民警体能达标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民警的战斗力得到增强,有力推动了“命案必破”工作的开展。广大民警心向大练兵、情系民安宁,叫响“大练兵,强素质,树形象”的口号,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的训练精神,通过训练强化了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锤炼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意志力,并在“命案必破”战役中严格执法、攻坚克难,锻炼和提高了实战能力。上半年全局共破获刑事案件986起,同比上升25.6%;先后快侦快破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重、特大恶性案件,其中破获“八类”重特大案件多达126起,命案侦破率目前也高达85.7%,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二是广大民警的警务技能普遍增强,实战本领不断提高。经过训练,参训民警警务技能考核及格率达100%、优良率达70%。三是体能训练初显成效,民警的体质不断增强,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参训民警体能测试达标率达100%。大家普遍反映,通过体能达标训练,身体强壮了,精力充沛了,工作干劲更足了,练与不练就是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采取“一性三化”组训法,即对大练兵活动实行战略性投入、实战化导向、模式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

一、加强领导,超前行动,确立战略性投入的大练兵思路。我局把教育训练作为队伍建设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塑警工程”,提出了“实施战略性投入、建设‘学习型警队’”的总体思路。一是早部署超前行动。年初就以“要创平安,先强素质”和“练为战,战必胜”为指导思想,制定下发民警集中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自3月以来分期、分批组织全局民警进行封闭式集中培训,掀起了练兵热潮。6月18日上午,召开警务技能战术示范演练暨大练兵再动员再部署大会,进一步激发了民警的参训热情。二是细筹划精心组织。我局不仅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大练兵活动方案,局属各单位也结合各自工作任务迅速制定详细的大练兵月计划和周安排。每期集训班均由局党组一名成员亲自带队,抽调政工、纪检、装财科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进驻教育培训中心,与全体参训民警共学习同生活,并做好参训民警的管理考核和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自大练兵活动开展以来,泉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张东鸣,市公安局党委书记李再生,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市公安局大练兵办公室成员,多次专程到我局观摩指导练兵工作,关心过问民警训练情况,使参训民警深受鼓舞。三是大投入长远打算。我局去年下半年就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近40万元资金用于训练基地建设。经多方努力,今年3月5日,分局民警培训中心在后渚港区派出所内挂牌成立,从此我局拥有了一个具有良好的教学训练和生活环境、拥有标准的射击训练场、软硬件兼备的、每期可容纳60名民警参训的规范化训练基地。在以上基础上,我局投入10万余元经费用于配齐配全民警集中轮训必备的训练器材和防护器具,前不久又投入20万元作为大练兵训练和奖励的专项资金。四是重宣传大造氛围。我局大力宣传大练兵活动和练兵成果,今年来共编发大练兵活动简报8期,制作大练兵活动宣传栏和黑板报50多个,悬挂张贴标语100多幅,并在各级媒体刊发刊播宣传报道稿件27篇(条),营造了浓厚的学业务、练技能、强体质氛围,并向社会充分展示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二、贴近实际,战训合一,推行实战化导向的大练兵模式。我局在练兵模式上坚持以实战为导向,充分体现大练兵不同于一般理论学习培训的特点。一是训练内容突出实用性。在集中训练中,围绕“四大重点”设置培训课程,即:以“三个代表”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对加强学习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以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注重更新民警执法观念、提高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以警务技能培训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执行勤务的实战能力;以心理保健知识为重点,注重培养和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在岗位练兵中,则结合不同的岗位实际对练兵内容进行细化,要求各单位组织民警加强本职工作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和技能的学习。二是训练方法注重实战性。对在民警教育培训中心集训的学员实行“战训合一”管理,规定在民警教育培训中心集训的学员一般应作为机动警力,边训练、边备勤,遵照分局相应的各类紧急情况调用机动警力的科学预案,预备处理突发性事件、、防控暴力案件等重大警务活动。同时,号召全体民警坚持“早上锻炼半小时、晚上学习一小时”,把练兵要求变为自觉行为和需要,养成立足岗位训练、定时主动训练的良好习惯。集训中,坚持把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自学自练相结合,将室内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演示和室外模仿操练、实景模拟、实战演练相结合,把实战训练搬进课堂,把理论教学搬到训练场,运用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和对抗体验式等民警喜闻乐见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和感染力。三是训练质量讲求实效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练兵原则,先基本后应用,先分练后合练,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技术与战术的关系,促进训练协调发展、取得实效。并在课余时间组织参训民警与局本部及外单位开展篮球赛、乒乓球赛和拔河、登山、三公里越野跑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活动,既达到了劳逸结合的训练效果,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增进了团结。

三、有的放矢,分类培训,形成模块化运作的大练兵格局。我局在大练兵活动中积极探索、实行“模块训练”,分类组织培训,增强训练的标准性和针对性。从横向上,按照“公共基础年”的必训内容,将大练兵的训练模块上分为四个基本类:一是基本知识培训模块,突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的学习,以自学为主;二是基本体能训练模块,主要以《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为基本要求,用达标推动;三是警察基本素养训练模块,主要通过开展遵守《内务条令》多标竞赛活动,注重日常养成,从日常的跑操、队列、会操和单位内务管理中规范;四是基本技能战术训练模块,重点加强警械使用、手枪射击、徒手攻防、控制与搜身带离等单兵技能训练,以及对人员盘查、车辆查控、抓捕等个人和集体战术训练,主要以各单位的小教官组织集中施训为主,结合民警之间互学、互帮、互教的形式开展。从纵向上,按照训练组织形式,将大练兵的训练模块分为四个类,即轮训轮值模式、小教员特训模式、以会代训模式和岗位分散练兵模式。一是轮训轮值模式。3月5日至4月14日,分4批先后对全局209名民警进行每期10天的封闭式执训,为进一步开展大练兵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经验。二是小教官特训班模式。按照“练兵先练小教官”的思路,于6月13日至6月18日、7月1日至7月9日,在分局民警教育培训中心举办了2期封闭式小教官强化特训班,共培训46名小教员,为全面铺开警务技能、战术训练活动储备了师资。三是以会代训模式。5月19日,组织全局56名通讯员,以会代训开办宣传报道通讯员首期培训班,启动旨在加强公安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培养警察公共关系人员的“通讯员培训班制度”,并规定今后每年举办2次这种形式的培训班。四是岗位分散练兵模式。要求各单位根据岗位训练内容和标准,各自组织民警开展岗位练兵。刑侦部门组织开展了现场搜捕训练,治安部门、各派出所开展了处置突发事件演练,港区派出所开展了海上解救人质演练,法制部门立足本职,开展了案件审核、把关质量竞赛等等。我局还确定每星期四为分局机关练兵日,基层和一线单位也根据实际确定周训日,保证每位民警一周不少于半天的专门训练时间,形成了经常性、持续性的岗位训练机制。

四、建章立制,依法治训,建立规范化管理的大练兵机制。我局坚持依法治训,积极探索、建立规范化管理的大练兵新机制,确保大练兵稳定、平衡、协调地发展。一是规范训练程序。以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为契机,在认真总结前期各种封闭式教育培训班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参训对象、训练种类、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的考试考核、训练的组织管理、师资管理、训练机构和经费等内容的《丰泽公安分局民警培养训练实施办法》,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民警训练工作程序。二是坚持训练制度。我局民警培训班全部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制度,包括《学员末位制管理规定》、《学员量化管理规范》、《学员考勤规定》、《教室管理规定》、《宿舍管理规定》、《文明就餐规定》等,并坚持登记统计制度,用《公安民警训练手册》详细记载每个民警的训练情况、熟练程度和达标成绩,建立民警训练档案。同时,实行“双百分”考核制度,规定凡考试成绩不够60分或违反考场纪律、日常操行、考勤考核达不到80分的,参加下一轮培训,直到培训合格获取结业证书后才能上岗。三是抓好制度落实。局党组带头制定分局领导大练兵训练表,坚持每月议训和每季度检查通报制度,各级各单位的领导认真落实训练责任制,带头参训,为基层和民警做表率,真正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各司其职,按级负责。分局大练兵办公室按照教学组、宣传组和督导组对办公室成员进行科学分工,充分发挥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考核训练工作的职能作用。我局还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把大练兵活动专项考核纳入各单位年度综合考评的范畴,并把训练成绩作为民警年终公务员考核、评功评奖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为大练兵活动注入了内在的动力,使一个“人人争第一,个个怕落后”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标准化伤员; 野战医院; 训练

我院长期接受上级的任务,经常承担部队训练及演习保障任务,为提高战时伤员的救治及医护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我院与某医学院合作,将标准化病人[1]引用到部队训练中,设计并应用了标准化伤员概念。标准化伤员,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够恒定、逼真地以复制方式准确表现同真实战伤伤员近似情形的健康人,发挥模拟伤员、评估者和指导者三种功能,具备一致性反复使用性和良好依从性等特点。

1 标准化伤员应具备的条件

标准化伤员应具备:①熟知检伤分类知识;②具备一定的表演和模仿能力;③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和责任心;④良好的记忆力、注意力及体力;⑤具备无菌观念、爱伤观念和敌情观念;⑥表演忠实于案例;⑦守时。

2 标准化伤员在野战医院训练中的应用

我院将我国军标《战伤分类及判断准则》中“伤部和致伤因素”作为分类基础[2],以及我院在野战训练中的实践探索,制定12个标准化病例,包括休克、烧伤、冻伤、冲击伤、颅脑外伤、颌面颈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泌尿生殖系损伤、四肢脊柱损伤、特殊武器损伤、新概念武器损伤。标准化伤员在野战医院训练中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野战条件下的案例教学 根据临床专家、教师设计的典型临床案例,对标准化伤员进行症状体征训练和剧本模拟训练,展现病例的临床特点和个性特点,使其更接近野战实际过程。①标准化伤员需要在特定的场景及必要的化妆条件下,能够准确、生动、真实再现伤员受伤的真实场景。使其更加真实表现伤员的情感、语言及肢体语言,并加入真实伤员的一些情绪和表情,如急躁、责问、痛苦、虚弱、甚至拒绝合作等,展现正确的阳性症状和体征。使培训医护人员得到正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②培训医护人员对“伤员”得出正确的判断后,依据“看、问、摸、查”(“看”即看伤病员表情、看伤票、看伤标;“问”即问伤员的负伤地点、致伤原因、时间、伤后急救情况,昏迷伤员问同行轻伤员或护送人员;“摸”即摸伤员的负伤部位、皮肤温湿度;“查”即测脉搏、测血压、查负伤部位初步处理是否妥当)的结果,填写“改进型战伤等级标识”,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确定后送方式。③准确后送,对伤者尽早救治。

2.2 标准化伤员对参加培训人员的评估和指导 标准化伤员作为评估者和指导者,根据充当标准化伤员的感觉和观察判断,独立地对每个参加培训人员的训练情况按照一致的评分项目和标准,尽可能给予公平客观的评价。一旦训练完毕,迅速填写评估表,并且根据评分标准进行反馈和指导。指出各种细节和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指导培训人员正确的做法,教会医护如何面对“伤员”。

3 标准化伤员在野战医院训练中的价值及意义

3.1 实现野战救治训练模式的转变 目前各部队野战救治训练模式大部分是授课,集中培训,操作练习,或随机抽取人员作为“伤员”进行急救训练,由组织者组成考评组,填写评估表格,对培训人员进行评估,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此模式易使培训过程机械化,参加培训人员面对考核精神紧张,会出现不必要的失误。临时“伤员”不能完全配合训练,不能与医护人员交流,训练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标准化伤员推动了这一模式的转变,标准化伤员除了熟知教学要求和考评内容,还可以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并为培训人员与“伤员”进行双向交流及人性关怀提供了平台。这种模式可使培训人员身心放松,全身心投入到救治过程中,避免机械性,克服紧张情绪,从而使医护人员记忆更深刻,操作更熟练。

3.2 构建平时训练和战时救治的桥梁 和平时期对战时伤员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标准化伤员的出现可弥补其中不足。标准化伤员可以扮演战时的伤员,模拟伤情,体会伤员的心理,对培训者的每一个问诊和检查、处理的步骤、顺序、手法暗记在心,训练结束后,能及时反馈和指导,做到伤员与救治人员心与心的沟通,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

3.3 培养医护人员对战时救治的意识 为了确保战时卫勤保障能够“拉得出、跟得上、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就要培养医护人员对战时救治的意识。应用标准化伤员的培训方式,可以设置有关心理、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使培训人员能与“伤员”亲密接触,这样可以体现出人性化特点,使其接近于战时实际,营造一种氛围。在提高医护人员技术的同时提高心理意识,为战时卫勤保障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建立客观有效的野战医院训练体系 责任和使命告诫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必须正视野战卫勤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与未来战争相适应的野战救护训练的新思路。标准化伤员的出现可以有效防止训练和实战脱节问题,标准化伤员根据病例中所列出的伤因、伤部、伤型、伤势等进行化妆,表演恒定一致的病史资料,通过语言、神态、肢体动作表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这种新型培训方式能使医护人员形成深刻印象,较好地体会检伤分类过程。克服了以往训练中难以找到真实伤员的问题,增加了医护人员接触伤员的机会,使医护人员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每个医护人员都可以面对同样的伤员、同样的问题和同样的评分标准,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可对受试对象做出更加合理的评判。

标准化伤员的培训和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培训时间有限,可培训和模仿的战伤种类也有限,且体征不易模拟;标准化伤员扮演的都是“典型”伤员,而战场所遇伤员的情况并不都是典型的;标准化伤员只能模拟战伤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拟其客观表现。

参考文献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训战结合边战边训在战争年代,我军装甲兵部队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利用战争间隙进行战地整训,训练方法简便,训练内容视当时作战需要而定。

1950年9月我军装甲兵领导机关建立后,装甲兵部队又担负起了准备入朝作战的临战训练任务。1950年11月上旬,我军接收了原苏军10个坦克团的装备,并在苏军官兵的直接帮助下,以连队为单位按专业分组进行训练。开始时采取“一帮一”教学方法,即由苏军的军官、车长、炮长、驾驶员分别向我军的干部、车长、炮长、驾驶员进行“对口”教学,但由于翻译人员不足,我军大多数乘员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又比较低,“对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后来改为由苏军的教学骨干先教会我军的干部,再由我军的干部来训练乘员们,结果训练效果大大提高。

接装训练结束后,首批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部队于1951年3月开赴朝鲜前线。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根据参战部队在开进和遂行作战任务时暴露出的一些技术和指挥上的问题,迅速组织部队进行了战地整训。根据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我坦克部队在作战实践中重点掌握了间接瞄准射击、夜间对闪光目标射击、山地驾驶、战场抢救抢修、工程伪装和步坦、炮坦协同等方法。1953年我坦克第4团在配合步

兵第67师攻打石岘洞北山之前,选择相似的地形反复演练了技术战术动作,结果在战斗发起后仅用17分钟就全歼了守敌,而我志愿军无一伤亡。

为适应装甲兵部队大量扩编的需要,我军于1950年11月至1952年8月,先后组建了4个坦克编练基地,负责培训坦克新乘员和新修理工,使坦克部队在战争年代就开始实行的“先训后补”训练体制得到充实和完善。

为了在步兵部队中建设机械化部队,从1951年9月开始,在当时的华北、华东和东北军区组训了48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这一时期我军装甲兵部队的训练工作,具有应急性和临战性,适应了当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需要。

借鉴外军经验立足自我探索训练初步走上正规装甲兵于1953年5月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根据军委组织召开的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联席会议精神,提出了“学习苏军先进军事科学,迎接现代化的正规化训练”的号召,并编写制定了装甲兵第一代军事训练大纲和训练计划,为部队开展正规化训练提供了依据。当时在国内的部队和首批组训完成的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从1953年6月开始进入正规化训练。朝鲜停战后回国的部队和第二批组训完毕的部队,从1954年开始组织正规化训练。

1954年2月,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签发了《装甲兵各级军事教育制度》。1955年以后,装甲兵陆续翻译、编写和颁发了《坦克自行火炮使用条令》、坦克三大专业《教范》、《装甲坦克机械化兵教令》等训练法规。

为了尽快掌握苏式装备,打牢部队的基础素质,各部队狠抓了专业技术训练。1954年6月,装甲兵在北京南击场组织了装甲兵射击技能竞赛,全军共有33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参加了竞赛,华北军区的部队取得了最好成绩。随后,于同年11月,装甲兵在北京槐树岭训练场又组织了驾驶技能竞赛,有56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02辆车参加了竞赛,华北军区所属部队再次夺魁。为了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训练,提高训练质量,装甲兵从1955年开始实行坦克驾驶员专业技术等级评定制度。翌年,又在射击、通信各专业普遍实行了技术等级制度。到1957年底,全军60个坦克自行火炮团战斗射击总评优秀,99%的军官能够任教。实践证明,装甲兵实行技术等级和开展技术等级考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部队的专业技术训练,是装甲兵部队训练和技术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

1958年,军委提出了以军事思想为指针,由全面学习苏变到“以我为主”,恢复和发扬我军群众练兵的传统方法,装甲兵的军事训练进入了自我探索、总结提高的阶段。1960年以后,装甲兵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专业技术训练要达到“开得动、打得准、联得上”的要求,战术训练要达到“合得成、摆得开、捏得拢”的要求。对训练大纲和计划进行了修改调整,进一步突出了专业技术训练,掀起了群众性的练兵活动。1964年5月到8月,装甲兵多次组织了部队比武竞赛。、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观看了装甲兵部队的汇报表演,对部队的训练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全面改革加强管理依法治训按纲施训60年代后期,装甲兵根据中央军委和主席关于“加强战备”、“要准备打仗”的指示,着手肃清“”的影响,部队训练工作逐步恢复。1973年,装甲兵重新编写并颁发了在“”中被废止的专业技术教范,加强了对部队训练工作的领导。1974年11月,在坦克独立1团驻地召开了装甲兵团以上领导参加的训练现场会,对全面恢复部队正规化训练作出了部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军军事训练注入了强大动力。装甲兵根据军委下发的《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在总结和继承几十年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全面训练改革。

这一时期装甲兵的训练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改革训练内容,加强应用训练。专业技术训练压缩了理论性内容,增加了实用性内容,部队专业技术基础训练明显加强。二是改革战术训练,打牢战术基础。认真吸取了中越边境作战的经验,在分队战术训练中采取了“课题式”与“要素式”相结合的方法,编写制定了《坦克分队战术训练教程》。三是改革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训练效果。装甲兵在以往训练器材开发研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研制了模拟训练器材,训练保障开始向模拟化发展。四是改革训练管理,实行依法治训。装甲兵在训练改革过程中,对训练大纲、教范、教程等法规进行不断研究、修改和完善,强调训练制度的落实,总结出一整套训练管理的经验。五是加强院校和训练机构建设,完善“先训后补”体制。装甲兵把加强兵种院校和训练机构建设作为兵种整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了院校和训练基地(团)建设标准和教学工作制度,加强了对直属院校的领导,并重点指导各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训练团)的教学和全面建设工作,促进了院校和训练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1991年4月,在部队10年训练改革的基础上,总参原装甲兵部在徐州坦克某部组织召开了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正规化训练现场会。会议介绍和汇报了装甲兵正规化训练的成果,讨论和研究了装甲兵建设“八五”规划和正规化训练的有关问题。与会代表参观了该部队训练设施和训练器材建设情况展览,观摩了各个层次按照新的训练法规的要求组织的训练课题演示。时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长的迟浩田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90年代初以来装甲兵训练改革的一个系统总结,对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尔后正规化训练的普及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积极推进科技练兵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显著变化,“海湾战争”的爆发在西方国家军队中率先引起了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深刻变革。面对世界军事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了科技强军的伟大战略决策。装甲兵按照军委总部关于“科技兴训”的部署和要求,组织部队广泛开展了科技练兵活动,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促进了军事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装甲兵部队按照“学科学,科学练”的要求,对传统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进一步改革,加大了训练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现代科学技术对部队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各部队注重把握科技练兵的精神实质,结合本单位任务、装备实际,把科技练兵与战备训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对科索沃战争的研究,针对高技术兵器的使用特点,努力探索新“三打三防”的有效措施。装甲兵部队以近年来配发的新型武器装备、自动化指挥系统和各种电教化、模拟化器材作为科技支撑,努力提高部队训练的科技含量,保证了部队整体战斗力的尽快形成。在科技练兵活动中,机械化步兵某师、装甲某师等被树为全军和兵种部队的科技练兵样板。

遵循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和科技练兵的要求,总参兵种部装甲兵局于1995年以来相继组织部分试点部队,开展了展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的“两栖装甲突击群”和“数字化装甲合成营”的研究和实兵演练,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央军委张万年、迟浩田副主席及总部领导多次观看了试验部队的汇报表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科技练兵活动的开展,装甲兵部队的军事训练初步形成了浓郁的科技氛围,为训练工作向高层次、跨世纪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着眼21世纪以“打赢”为目标实现新的跨越按照同志提出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和发展目标,21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根据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变化和政治、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我国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抓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根据军事斗争任务的需要和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军装甲兵建设和陆军装甲机械化建设将以更高的速度向前推进,陆军装甲化、信息化的光明前景正在徐徐显现。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北京体育大学直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是目前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的体育院校。“十五”期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坚持体育科技主动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体育科技创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强化体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加强横向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体育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向体育主战场 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十五”期间,北京体育大学组织各学科专家、教授组建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瞄准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大与热点问题,特别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备战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高级别科研项目。5年来,学校共获得部级科研项目33个(表1),省部级项目246个(表2);引进科研经费 3000多万元,在课题的数量、层次与经费额度上比以往都有了较大突破。

在上述立项的科研项目中,突出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展的一系列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体现了“科研为体育实践服务”的发展方向。如:学校承担的科技部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为我国部分优势项目(如体操、跳水、自行车等)的高水平优秀运动员选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依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管理标准研究”将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赛的科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另外还有科技部项目“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分子遗传学特征的研究”、“奥运科技需求”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内涵与实践研究”、“2008年奥运会企业赞助行为法制化的研究”等课题,分别从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不同角度探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的各类研究项目占了“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立项总数的1/3以上。

实行训练与科技合作 提升体育科技

学校坚持科研与体育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深入运动实践第一线,将科技主动为训练攻关服务。为了使中国体育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优异成绩,在各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及早加强各项目的科学训练与科技攻关服务,提高训练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与科学理论指导。

2004年希腊奥运会为北京体育大学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全方位的科技攻关服务和综合性的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平台。学校组建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发挥北京体育大学学科、专业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知识、人才密集的优势,全面服务竞技体育主战场,从2002年开始,学校先后共有教师和研究生68人次参与备战奥运的科技服务,主要为国家田径队、游泳队、赛艇队、排球队等17支队伍进行奥运科技服务,服务的内容主要涉及运动员的营养调整、疲劳消除、机能评定、动作技术分析、体能训练和心理调节、咨询以及信息收集、咨询等。参加人数多、服务的队伍多、服务内容多、服务形式多、重点服务项目金牌、奖牌突破多,是北京体育大学为第28届奥运会科技服务的鲜明特点。学校在优秀运动员选材研究、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低氧训练和基因选材研究、运动员免疫力和运动能力低下研究、体能训练与恢复研究、运动技术生物力学分析研究、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研究、奥运发展战略研究、奥运赛事组织管理研究、人文奥运研究等11个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研究群体。在皮划艇、游泳、跆拳道、自行车、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的专项技战术和训练方法研究、信息收集与分析研究;体操、艺术体操的动作编排设计研究等方面也形成了专门的研究特色或优势。结合各运动项目训练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教练员、运动员积极配合,用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集中解决训练、心理和管理等问题,取得了科技攻关的良好效果。

此外,学校深入到国家游泳队和皮划艇队的科技服务攻关小组,吸取了世界体育强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运动员的身心特点与训练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训练中用多学科指标的负荷控制、质量监控和体能恢复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显著地提高了这两个项目的训练水平与运动成绩,为在雅典奥运会上这两个项目获得金牌做出科技贡献,我校有多人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第28届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奖。

筑科研合力,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

北京体育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共筑科研合力,通过建立多个项目的研究生工作站,以及对“产、学、研”三结合的有效探索,实现了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实践的积极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与游泳、冬季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共建“国家队科研工作站”,双方利用各自资源,进行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与攻关,多学科的集团服务于国家队,深受国家队和科研人员欢迎。

学校建立的第一个工作站是与中国皮划艇协会共建的“训练、科研、教育” 一体化训练基地。工作站为国家皮划艇队训练管理提供了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科学文化培训等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体育科研提供了实践场所,促进了训练、科研、教育的紧密结合。学校科研人员坚持训练创新,开展皮划艇项目备战奥运会的“创新工程”,提出了“金字塔有氧训练方法体系”、“程序化参赛”、“高原训练平原化”和“训练方法结构化和训练内容有序化”等观点。金字塔有氧耐力训练有效地强化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程序化参赛保证了皮划艇队多次大赛运动员状态的控制和稳定发挥;高原训练平原化创新了高原训练的新理念,改变长期以来高原训练以状态为主导的训练体系;训练方法结构化和训练内容有序化提示教练员用系统理论关于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和梳理训练系统,提高训练的综合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中国皮划艇在2004年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学校与游泳中心建立了科研工作站,把有关训练的新理论和方法及时应用到实践中,科研人员承担奥运攻关课题 “罗雪娟奥运夺金保障研究”,进行了有关运动员个性化的最佳竞技状态模式的探讨,最佳训练效果反馈评价模式,最佳训练监控指标的筛选,最佳恢复手段评价的工作。在研究测试中坚持快速反馈,保障重点需要,强调科技服务,建立动态科技研究攻关课题,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观察和个性方案实施。根据运动员的不同训练周期,提出科技保障措施。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国家游泳队的训练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体能训练是我国冰雪项目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北京体育大学与冬季项目管理中心专门建立了科研工作站,为训练计划的制定,体能训练的指导,机能评定和测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专门组建体能训练科技攻关小组,选派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训练第一线,在冰雪训练场上与教练员、运动员共同研讨解决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科学训练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冬季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为掌握和提高技战术水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上,我国冬季项目取得了总奖牌数和雪上项目金牌的两大突破,学校的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的一致好评。

建设科研基地 展开综合、前瞻性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抓住2008年奥运会契机,重点建设“科训结合型”科研基地,从国家体育总局争取到1800万元的建设经费,成立了“体能训练与恢复重点实验室”,由体能训练研究中心、低氧训练研究中心、机能恢复研究中心和体能测试与评价研究中心四个部分组成,将围绕体能训练与恢复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前瞻性的研究,解决体能训练与恢复中的重大问题,为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为支持国家队科学化训练,北京体育大学于2002年10月建成了低氧实验室,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低氧实验室把传统的高原训练基础研究逐渐固化到每一个运动员,具体到监控手段和目标,逐步形成个性化特点。实验室建成之后,先后为国家女子中长跑队、女子跆拳道队等进行了11轮100人次左右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多次获得高原训练的立项课题,引进100余万元的专项研究基金,从事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研究,寻找低氧训练的最佳模式的研究,对低氧训练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重协调发展 为全民体育事业服务

“十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其中很多基本理论与方法急需论证和解决。北京体育大学及时关注中国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态势,组织学科教师申报各类研究项目,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其中急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秦椿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对检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的5年实施效果,全面认识我国群众体育的进展情况,探讨影响我国群众体育的社会因素,为我国各级群众体育管理机构、组织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体育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2008年奥运会后效应对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研究,为我国开展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决策与实践及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