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信息技术;不插电计算机科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87-03

1 不插电计算机科学

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 Unplugged)是面向世界的信息科学技术训练项目,它透过一些既有趣又容易的活动和游戏,采用开放和自主学习方式把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融入青少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其创新点是不使用任何实体计算机就能达到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目的,这也是不插电计算机科学的魅力和有趣之处。不插电计算机科学的教学设计活动原创于新西兰Canterbury大学的教授和两位中小学教师,他们依据实际教学经验,组织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提升思维能力。该项目已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应用,具有特色的新颖案例不断充实进来。这种“玩中学,做中学”(learning by playing,learning by doing)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目前在全世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

1.1 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教学设计

不插电计算机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生动、有效而富有趣味性,对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非常适用。不插电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在所有的游戏活动中进行,设计了大量的问题和练习,用来测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考察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教学中所涉及的数学能力内容包括二进制数、使用信息编码表示字母和图像、数据的搜索和排序、构建网络等,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已掌握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学生也可以参与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涉及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看似复杂,但相比单纯的阅读或只听教师讲解概念要好得多。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意识、知识建构和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

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如何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它更侧重各种计算机技术原理的应用,展示真实发生在计算机内部世界中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技术新方法是如何被设计和应用的,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2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反映的是计算机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核心的方法。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由麻省理工学院 Seymour Papert 教授于1996 年提出[2],之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应用。计算思维是一种新思维和新方法,它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解决问题、进行系统设计并理解人类的行为活动。计算思维不仅仅是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它是继阅读、写作和算术之后,21世纪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新的学习技能[3]。计算思维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巨大的影响和效益。

2 信息技术课程中不插电计算机的学习

从学习心理学理论分析,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一种情境化的过程,脱离了真实情境的说教式教育很难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迁移和提升。为促进计算思维的迁移和提升,教学活动就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操练上,更需要创设隐含计算方法的、与学生生活学习相类似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计算问题,应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将计算思维迁移到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并逐步完善这种学习和思维方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强调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对信息技术核心工具即计算机的理解。事实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自动处理工具,不仅是工具应用,更多的是工具处理信息的思想和方法,而且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加涅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分为三大类,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其中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学习后形成的对内控制能力以及调控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是学生内在价值的学习结果。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其认知领域的教育意义既体现在外显的知识与技术学习方面,也反映在内隐的认识策略学习上[4]。在信息技术课堂,缺少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真正价值。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符合。而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学习内容的设计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思维阶段能力,是培养其计算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银川市实验小学进行了不插电计算机科学教学实践,将这种新方法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通过课程中的各种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即使没有计算机实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计算机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不仅积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进行了微课程的制作演示,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了探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不插电计算机科学课堂案例

不插电计算机科学教学法采用开放式学习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课堂探索实践活动以“认识二进制数”为主题,请看以下案例。

3.1 引入主题

计算机能够存储信息、计算数字,展示各种媒体信息,如文档、照片、音乐、视频、网站等,看起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事实上,计算机上所有的数据,都是采用一系列0和1的形式存储和传送的。那么只有0和1这两个数字,怎样展示形式各异的信息?我们设计活动来展示如何只用数字0和1来表示和计算所有的数字。

3.2 选定学习活动项目——认识二进制数

(1)在进行这项学习活动前,每个学生准备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的黑色园点图案依次是16、8、4、2、1,也可以用数字替换圆点。

(2)从左到右以数字的降序依次排列卡片,放在桌子上。

问题:①大家留意到卡片上的圆点图案有怎样的规律?②如果在这些卡片的左侧增加一张卡片,这张卡片上需要画几个圆点?③如果向左侧继续再增加一张卡片,这张新的卡片上需要画几个圆点?

(3)熟悉卡片应用,每个卡片上的圆点数依次是16、8、4、2、1,如果要表示数字3,就需要用到卡片2和卡片1(最右边的两张)。

问题:①要表示数字12,需要用到哪几张卡片?②是否可以找到另一种方式来获得数字12?③所表示的数字组合是否只有一种方式?例如,你能用两种不同方法来表示数字12吗?

讨论:①表示哪个数字用到的卡片数最多?②表示哪个数字用到的卡片数最少?通常1会被给出,正确答案是0;③在规定的最大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有没有不能被卡片表示出的数?

(4)规定有数字(画了圆点)的一面为卡片正面,则另一面就是反面,使用0和1表示卡片的正反两面,1为正面,0为反面。数字6需要哪几张正面朝上的卡片,其它卡片为反面,用0和1表示出来就是00110。

4 课堂交互活动

(1)活动要5位学生参与,教师准备好卡片,5位学生合作完成,发挥各自算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5位学生站在讲台面向其他学生,所拿卡片从左到右依次按降序排列(16,8,4,2,1),开始时全部显示反面(即00000),5位学生需要记住自己手里所拿卡片的数字。

(2)要表示数字10时,从左到右,第2个学生先翻转自己的卡片8,为什么是第2个学生?因为16>10,而8

问题:①这些卡片一共组成了多少比特?②用卡片摆出二进制数01101,对应的十进制数是多少?③用手指表示大数字。通常小学生用双手数数可以数到10,但如果让每个指头代表一个比特,就能数到更大的数字。

案例小结:十进制数是人们最熟悉的数制,十进制位上的数值范围从0~9,每位上都有10个不同数值,运算规则是满10则增加新的位数。以上展示的卡片游戏活动,利用了二进制数原理。二进制只有两个数0和1,如以上使用的卡片,背面代表0,正面代表1,因为只有0和1两个数值,就称为二进制数,运算规则是满二则增加新的位数。5张卡片可以表示一个5位的二进制数。例如,二进制数01001共5位,用翻转卡片表示时,每个位上对应卡片的点数相加,就能得到十进制数9,而每张卡片则代表一个二进制位。用这个方法直观地实现了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根本不用复杂的计算。

5 结语

不插电计算机科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在完成游戏活动过程中学习了计算机的原理和内容,在“玩中学,做中学”。这里提问内容和时机非常重要,要求教师课前用充足的时间设计教学,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从而训练计算思维能力。每堂课学习任务设计要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教师要有能力控制教学活动。学生对于以往的传统课堂比较熟悉,自主学习和合作活动刚开始不太适应,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应用中不断提高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掌控能力。不插电计算机科学学习活动方式变得多样,讲授时间变少了,从以教师讲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学为中心,这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更高,教师更要提高教学策略。相信通过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科学知识,拓展创造力和计算思维能力,进而掌握和运用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 SEYMOUR PAPERT.An exploration in the spac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for Mathematical Learning, 1996, Vol.1, No.1: 95-123.

[2] JEANNETTE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3): 33-35.

[3] TIM BELL.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 李锋,王吉庆.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5] 黄丽莉.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D].扬州:扬州大学,2008.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Unplugged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 专业 计算机基础 课程 教法

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知识面,拥有良好的计算机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中职《计算机技术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学生其教育目标是不同的,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说,它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时要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思想,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把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技术来掌握。教学实践证明,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不同的需求,而且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也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不同的需求,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其会有不同的需求。通常中等职业学校会有很多个专业同时在开展《计算机技术基础》这门课,而且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如电子商务类专业以网页制作为主;商务与文秘专业以中文的排版课程为主;工艺美术或动漫设计类的专业以平面设计为主;机电类专业以开设CAD课程为主。那么计算机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选择源于教法要领的掌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其选择是否妥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同的教法对于相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效果,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也决定教师在选择教法时有不同的侧重。

以分层教学法为例,在实际运用中,一些教师会根据教学生在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入校时所进行的模拟考试加以判断,并以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指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对于中职生来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情况,教师在确定内容上也试图选择那些实践性强的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容。如按照中职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规定,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组件、Window操作系统、Intemet以及PowerPiom等,之后再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分层教学而言,要掌握好四要领:第一个要领就是编组,实践证明编组的科学与否是有效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笔者在实践中通常是依据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学生的心理因素等编成A、B、C三个组。其中A组学生需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纲所提出的基本学习任务及教学目标;B组学生需完成略高于A组学习任务及目标;C组是基于A、B组要求之上,突出特长的学生。当然,在实践中A、B、C三组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可以进行上下调整。第二要领是分层备课,这是有效实施分层的基石。笔者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要在充分透彻地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选择、优化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方面进行备课。第三个要领是分层授课,这是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必须要能根据所授对象确定授课起点,准确地处理好相关衔接性的知识,从而保证所设置的分层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第四个要领就是分类指导,这是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此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法,就是“任务驱动”,其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过程有趣且具有挑战性。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的应用,笔者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任务”的设计。教师在任务设计时,既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兼顾其接受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如在Flas制作的任务教学法实施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们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既简单又易懂。总之,对于任务设置,我们应当坚持难易适中、兼具新颖的原则。在自主探究或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笔者的实践体会是不要全盘托出,要将一部分知识点留给学生在探索中去完成,进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例如,在Power Point动态效果制作学习中,任务是《我最喜欢的……》半开放式的命题。这样通过放开任务的限制,使学生在自己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能进行发散性思维。

二、有效选择源于学生需要的掌握

人的需要如按作用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生存性需要与发展性需要;按需要的性质可以分成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按需要的实效性可以分为现在的需要与未来的需要;按弹性可以分成无限性的需要和有限性的需要;按范围可以分成个人的需要与集体的需要,等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教授对需要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第一个是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假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已基本上获得满足,接下来就会出现新的需要定势。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第三种类型是社交性需要,它称为归属与相爱性的需要。研究发现,第一和第二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性需要就成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信任与友爱。第四类型的需要是尊重需要。人都有着这样一种愿望和需要,即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人将会具有持久的干劲。第五种类型是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人们都希望能够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符、相称的工作内容,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这两类需要的关系表现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支配地位的。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及岗位工作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教法,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技术基础》属于工具课程之一,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其最为基础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较为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几种办公软件,能够知晓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等内容,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三、有效选择源于对课程准确分析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教师对对本课程有了准确科学的认识和分析后,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了。

四、有效选择源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反思是拉丁语词“reflectere”的派生,其意是指“专注于过去”。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反思”这一概念,他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信念、假定性的结论所采取的积极、坚持不懈的考虑活动。我国古代就早有关于反思的论述:“思之不慎,行之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

一般来说,反思教学实践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我们教师只有澄清了问题、界定了困难,才能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的反思计划,有效的计划能为后续的反思与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步是资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评价,教师通过理性判断加以选择,最终形成有效的、正确的教学行为。基于这三个步骤,本文梳理了反思的策略,主要有总结法、录像法、对话法、行动法和档案法,具体如下:

(一)总结法。总结法所总结的对象是自己及他人的教学实践,即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见、所闻、所行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反思。反思内容需要教师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定。一般而言包括教材的选择、学生的反馈、教法选择与运用、关键事件等。例如,关键事件的反思,是指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其可以是一堂成功的课,也可以是一堂失败的课,还可以是一次师生矛盾的冲突。在总结法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进行事件的记录,要善于关注对自己的内心变化。

(二)录像法。录像反思法就是教师通过教学录像进行有目的性的反思。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教师是以一个旁观者身份进行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反思有效性。此法实践操作的基本程序为:上课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正教学。录像法需要第三者的介入,因此操作起来略有麻烦。但是,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录像中来,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话法。对话反思采用的执教者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的反思形式。通过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授课教师直接获得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执教者也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剖析,实施自我反思。此方法的操作程序一般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执教教师围绕某一研讨主题上课,其余教师课堂观察;第二步,课后执教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依据;第三步是执教者与听课教师间的对交流;第四步是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教学设计修正。

(四)行动法。行动研究是自我反思方法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一难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途径、方法进行分析及设计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此反思方法的实践步骤也包括四步:第一步研究问题的确立,途径是通过反思他人或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来获得;第二步是围绕所要研究问题,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制订行动方案;第三步是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第四步是收集研究所获取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反思报告撰写。

(五)档案法。档案法是档案袋反思法的简称,其特点是采用填写档案的形式促进教师反思后的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过程是教师对自己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是对自己成长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评估、自我教育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法已经由原有的纸质载体发展成如今的网络化,更为直观的档案资料促进了教师反思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不同专业教学法选择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学生的变化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也将随之变化,关键是教师要积极地面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叶伟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12).

[2]李巍巍.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讲授计算机课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5).

[3]李凤霞,阎艳,李仲君.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

[4]吕慧,张伟艳.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3).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CAI应用于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辅助式,一种是主体式。辅助式CAI中,计算机在教学的某个环 节,如模拟演示、辅导、练习、复习、测试中发挥作用,计算机只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选择的教学媒体之 一。主体式CAI可以代替教师的全部或大部分工作,学生主要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增 长能力。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计算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调 整学习进度。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的地理教学软件主要是辅助式CAI,主要是针对教学某一部分内容的需要而 设计的。主体式CAI在设计上要求更加周密、细致、全面,教学中对硬件的要求更高。

    中学地理CAI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1.模拟演示

    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于计算机,演示动态地理过程,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在这 一过程中,计算机只是做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并无交互作用。

    有的CAI专家认为,课堂上单纯的模拟演示不是真正的CAI教学,因为没有发挥CAI交互性、个别化等最独特 的特点。但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我国中学计算机硬件条件的限制,我们认为应该提倡地理教师在教学中 使用计算机演示动态地理过程,尤其是那些用其它教学媒体很难或无法表示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感知,理 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由于市场上现售的软件并不能完全适合教学的需要,所以,地理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这并不是可 望不可及的事情。北京市的一些中学教师,利用软件工具盘、动画机等软硬件设备,制作了课堂教学需要的课 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会话教学

    学生主要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计算机既是教材,也是教师,在教学课件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指 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这种会话式 教学对教学硬件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较快,具有较强而迅速的交互功能,如果计算机之间 实现联网,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并且教师能通过计算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 。或者说,在较好的硬件条件下,课件的设计可以更周密、更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现有的会话式地理教学软件中,在结构设计上主要是出于程序教学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指导思想:先展示 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刺激),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反应),确认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展示正确内容(强化) 。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再重新演示教学内容并出示和前面水平相当的题目,要求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将进入下一单元的内容,这些教学软件,比较重视知识的条理化、系 统化、图形化,但知识的启发性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 展。

    随着认知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CAI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CAI教学软件的设 计,从单纯的程序教学法逐步发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启发式教学、体现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较好地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发展了CAI的教学优势。

    3.复习与练习

    教师教授完某段教学内容后,采取CAI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 技能。这类教学软件,一般先呈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的刺激,强化学生对所学内 容的理解。然后,进入练习状态,通过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除以上几种基本教学模式外,CAI还可以用于教学的其它环节,如在课外小组活动中,通过游戏,增强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利用计算机,研究工厂选址和乡镇规划等,使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利用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处理信息的功能,教师可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建立 题库、资料库,备课、编制练习题等。

    三、中学地理CAI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CAI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如何发挥CAI教学优势,使 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CAI教学的关键。在中学地理CAI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CAI教学,明确开展CAI教学不 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 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CAI设计时要力图 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2.选择适于CAI的教学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课件。由于一个CAI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智力劳动,因此首先 要选择适于CAI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硬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力图更好地体现CAI动画模拟、交互性、个别化等 教学特点,充分发挥CAI的教学优势。如教学内容尽量形象直观,切忌书本搬家;图形、动画要美观、清晰,声 音要悦耳动听,色彩要符合视觉卫生要求;合理、适当设问,启而不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同一教学目 的下的不同分支程序等等。使CAI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发挥最大动效。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摘要: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改革;研究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正在形成、发展的人才市场服务。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个学校所关注的问题。

一、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

现代计算科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无数致力于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计算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计算知识、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关于计算学科知识体系和与之相关领域知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和。而计算科学思想史则是研究计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科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事实、各种现象和思想的分析,总结计算科学的历史经验,揭示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并非计算科学本身,它是以哲学、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计算科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计算科学、工程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计算科学思想史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人类历史上计算科学重要成果和重要学术理论的诞生过程,其思想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的发明与发现而不断变化并日趋完善,是一门极富发展性的科学。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向

1.加强课程开发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开,恐怕很多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疑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是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必须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一定要舍弃。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他们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一般计算机教材每年都会更新版本,编写教材的人员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加入其中。

2.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教学理念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1]。与传统的数学思维不同,计算思维不关注逻辑推理、演算的精准程度,而是注重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实践过程。作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思维和方法进行问题求解,这需要通过强化计算思维训练来实现。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一直奉行“实用主义”,强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思维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受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普遍对程序设计类课程不重视,片面的认为程序设计与专业学习没有关联,不是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学习缺乏主动性。同时,C语言本身语法结构比较复杂,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传统的C语言课程教学手段、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枯燥乏味,教学内容则偏重于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

2 树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2]。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打破“计算机工具论”的局限,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心应由原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逐渐转变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这意味着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要显著提升,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该类课程的重要性。另外,在第一节理论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让他们认识到课程的学习不仅为掌握编程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令之终身受益的计算思维能力。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有在课程学习之初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更加积极主动进行后续学习,才能自发的加强对自身计算思维的培养。

3 融入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性难以得到发挥。面向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包含知识点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增强对算法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方法之巧妙,使得学习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习惯。 4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

4.1 案例设计

大多数C语言教材都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进行编排的。一开始介绍数据类型、表达式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样不仅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因此,在第一堂C语言理论课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演示一些诸如贪吃蛇、打地砖等C语言开发的小游戏,为学生开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C语言程序设计的魅力,认识到C语言的实用性。

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谨慎选择教学案例。通常,设计的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相关性。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4],因此所选案例首先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合理地反映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这样,通过后续的案例分析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2)针对性。案例不求多而求精,每个知识点或者相关联的多个知识点选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即可。

(3)可拓展性。选用的案例既要涵盖当前要学的知识点,也可以涉及到后续的学习内容,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后续知识虽然还没有学习,但教师可先做简单介绍以埋下伏笔,让学生先尝试自学,然后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知识。

(4)趣味性。教师们在设计案例时,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尽量选择贴近生活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是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例如,在讲一维数组时,本文设计案例:求20名学生某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并统计高于平均分的人数。

案例分析:首先定义变量分别存储20名学生的成绩及平均分,那么要定义多少个变量呢?按照前面学过的知识,至少定义21个变量,这样程序中涉及的变量是不是太繁多了?如果学生人数增至200名,难道要定义200个变量保存其成绩吗?显然这种方法不可行,进而教师引出新的知识点――数组。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很容易理解数组在程序设计中的意义。接下来详细介绍数组的基本概念及一维数组的定义方法,启发学生如何运用一维数组编写算法。

编程实现:得到了问题的求解思路之后,接下来就要鼓励学生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并进行调试运行。由于本案例还涉及之前学过的选择、循环结构等知识,所以在案例实现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适当的进行复习巩固。

总结与拓展: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应用一维数组编程实现。对案例进一步拓展:如果每名学生有三门课程,如何统计呢?从而引出新的知识点――多维数组。

5 结束语

C语言课程中处处蕴含着计算思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融合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拓展思路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C语言编程技巧,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何谓计算思维,怎样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实践中自主构建自己的计算思维,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研究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35.

[2]⒑煜.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大学教育,2015(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