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技能竞赛;职业教育教学

尽管人们对职业技能竞赛(以下简称“技能竞赛”)微词颇多,但有关部门正努力试图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口,推进项目课程实施。江苏省教育厅最新开发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分析及课程教学改革”系列丛书即将出版,本丛书的新颖之处在于国内专业教材编写首次将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接轨,对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索。笔者全程参与了本丛书《中餐冷拼》教材的开发,历时一年,深有体会。

完善技能竞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发展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明确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技能竞赛无疑可以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教学实践成果共享、校际交流构筑了平台。同时,也对技能竞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完善竞赛机制,促进竞赛与考试相结合“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定。竞赛要取得与高考同样的效果,完善竞赛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竞赛与行业比赛不同的是倡导学生人人参与,实行校级、市级、省级、部级竞赛逐级选拔的赛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专业、钻研技术的热情,达到检验职校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教学发展,加快职业人才培养步伐的目的。技能竞赛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规范命题,体现了技能竞赛的规格化、规范性和前沿性。但是,作为赛制,如果能与学校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并轨,从中选拔参加市级大赛的选手更为合理,能够在校赛层级上真正达到人人参与、考赛结合的效果。根据职校的教学安排,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4~5月进行。因此,建议市级竞赛安排在6月份进行,省级竞赛安排在10月份进行,部级竞赛安排在12月份进行,切实做到校级竞赛与学校正常教学接轨。市级以上竞赛的训练课程可作为学生(选手)的选修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或与学生企业实习和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相结合,训练在全真的企业工作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选手的职业技能,也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与企业的密切联系。竞赛有竞赛规则,不同于考试,参加市级以上竞赛的选手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能够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准,获得更好的竞技成绩。职校技能竞赛与行业竞赛不同之处还在于参赛对象不同,因此,竞赛训练过程要体现教学手段,竞赛成果也要为教学服务。通过技能竞赛,使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丰富职校人才评价体系。

完善竞赛试题,促进赛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技能竞赛试题的不断完善,不仅体现了竞赛的导向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竞赛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进一步融合,起到引领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好职业基本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是竞赛试题命题的重要原则。部级竞赛试题应体现全面性与平衡性,地方级竞赛试题应兼顾地方性,竞赛试题应以职业基本技能内容为主,重视技能创新内容,在试题内容与分值配比上掌握好比例,正确处理突出基本技能教学与重视技能创新教学导向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竞赛试题的研究与开发,抓紧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库建设,完善竞赛试题,与职业资格鉴定试题库接轨,丰富职业教育教学考试内涵。

完善竞赛评价,促进竞赛评价与教学评价的结合技能竞赛评价既要反映竞技比赛的共同评价标准,又要与行业比赛评价标准有所区别。竞赛评价应与专业教学评价相结合,反映教学评价的特点,目的是对教学评价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体现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努力提高评价标准的可量化性和选手的知识运用评判水平是技能竞赛需要完善的方面。近年来,许多类别的技能竞赛增设了过程评价,为职业教育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有些技能竞赛的过程评价可量化性较低,没有很好地发挥过程评价作用。如烹饪竞赛中的操作规范评价,仅停留在语言的一般表述上,如“不浪费原料”,没有限定的量词或标准的图示。应该确定剩余量的标准或净用量的标准;操作姿势、器具使用规范的评价如果用图示的直观方式作为参照,评价效果会更好。同样,作品评价标准也应努力提高可量化性,如设定不同级别的分数段,评价会更客观、公正。笔者认为,技能竞赛评判还可借鉴体育竞技的评判办法,规定项目评判的主要内容是技能的规范性与作品的标准性;自选作品与创新作品的评判分数可由技能分数与创新(创意)分数两部分按比例组成,力求体现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实践性知识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知识运用评判可以竞赛典型作品制作(或服务)为例,通过问答或书面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此作为竞赛成绩的组成部分,区别于行业比赛,体现技能竞赛的特殊作用。

以赛促教,深化课程改革

现以“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分析及课程教学改革”系列丛书《中餐冷拼》项目课程开发为例,进一步阐述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教学的关系。

典型作品(竞赛作品)在项目课程中的含义工作是职业的核心内容,职业岗位中的任务是工作任务。在项目课程中,教学目标对应于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目标,任务是以典型作品引领的工作任务。典型作品(竞赛作品)应来源于企业产品,如中餐冷拼制作中的风味单盘。中餐冷拼中的风味单盘不计其数,那么,哪些风味单盘是典型作品呢?典型性首先应该具有覆盖性,即尽可能覆盖中餐冷拼岗位的工作内容,如原料选择、冷菜制作、器具选择、冷拼技法、菜品装饰、保鲜技术、食用方法等。其次是新颖性,典型作品(竞赛作品)应能体现当今餐饮消费潮流,并能在技法与工艺运用中不断推陈出新,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中餐冷拼》项目课程开发吸收了近年来各级技能竞赛中的优秀作品,突出了作品的新颖性,丰富和完善了该项目课程。由此,典型作品在项目课程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典型作品的选择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基础之上的,是由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学校专家共同开发

转贴于 完成的;竞赛作品是在竞赛试题基础上的再度开发,也需要进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它们是课程开发和竞赛作品设计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一个静止的相态。近年来,技能竞赛试题不断强调参赛作品的实用推广价值。如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烹饪竞赛方案中明确要求“菜肴注重实用化、市场化、大众化、精美化,尽量体现创新意识”,其目的就是要求参赛作品要与企业产品接轨,导向是参赛作品和教学内容要满足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了解当前餐饮企业产品和工作要求,设计并开发出符合竞赛要求的参赛作品,专业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实际运用性。二是项目课程与竞赛训练并不意味着就是按典型作品(竞赛作品)按部就班地实施,而是应该根据工作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和实施教学,并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它是职业教育教学和企业工作共同面临的任务,是一个运动的相态。无论是竞赛训练还是专业教学,都需要精心设计和认真实施。如竞赛训练中的问题探究和模拟竞赛,专业教学中的仿真或全真工作,为更好地达到竞赛目标或教学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担当项目课程和竞赛训练教学任务的是“双师型”教师,因此,“双师型”教师在项目课程和竞赛训练实施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也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双证”资格,还要有企业工作经验,并且要对所从事的企业工作有所研究。所以,应当把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作为对“双师型”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技能竞赛促进项目课程教学的完善任务驱动、项目组织是职业教育教学探索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企业工作的一种运行状态,它必然体现职业工作规律。职业教育教学的项目课程应遵循职业工作规律,以职业领域为研究对象,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开展教学过程,从而区别于学科教学。职业领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本文所说的职业领域是狭义的职业领域,即针对某一职业的职业领域。在实施项目课程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对工作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根据职业工作的一般组织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学习,教学评价突出过程评价。与职业工作一样,技术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当今,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已成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也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推动力。职业领域的教学探索不仅要跟踪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还要承担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任务,为教学和社会服务。技能竞赛注重技术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内涵,也起到了推广和示范作用。技能竞赛训练以任务驱动、项目组织的路线开辟了职业领域教学探索的新路径。其意义在于由个体研究走向集体研究,而且是有学生共同参与的研究;由封闭研究走向开放研究,研究得到各方专家的指导和反复论证,同时成为项目教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职业教育教学技术研究的特性。开放学习不是项目课程独有的形式,但是,开放学习在项目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课程开发的主体由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学校专家组成,是一个开放的主体,课程评价也要由上述三方组成。也就是说,项目课程的课程开端和课程终端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也是开放的。唯有如此,才能与项目课程的开放性相匹配,体现项目课程的活力。在开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由“主演”转变成“导演”,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习以行动为导向,实地考察、访问厨师长等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也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互动的,使学校与发展中的社会、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时代特征。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学习,指导学生整合实践性知识,并能够运用实践性知识,从而使学习知识向运用知识转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学习乐趣,增强继续学习的动力,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体现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丰富内涵。

以赛促教,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教学领域餐饮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餐饮消费的个性化倾向等日益显示出餐饮文化的后现代特征。原料与风味间的跨国交流、厨房设施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中心厨房的工厂化生产等使厨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餐饮企业对厨师的要求已从传统的技术能力转变到工作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上。后工业社会中工作体系的构成方式已由福特主义或泰勒主义转向后福特主义,显现生产的非同质化、多元化特征。知识运用、能力迁移、团队合作、创新变革是后工业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我们应当研究技能竞赛,不断完善技能竞赛,更好地发挥以赛促教的作用。站在时展前沿,探索职业领域的教学规律,开发有时代特色的项目课程,建立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式,赋予职业教育教学新的内涵。正如多尔所指出的那样:“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模糊、分散、多元、综合等成为后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范式。在后现代职业教育视阈中进一步审视技能竞赛,是我们在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需要探索的课题。

以技能竞赛观照职业教育教学,有助于完善项目课程,拓展我们的视野,并对职校的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当客观分析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教学的关系,以赛促教,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教学领域。

参考文献

[1]廖炳惠.吃的后现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第2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校园体育内容提出了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珍视健康、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向上的氛围。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法、设施、手段多样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如何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新任务,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高校肩负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注重以人为本,从充分发挥体育功能入手,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不是通过体育课程就能够完成的,而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构建以体育教学为核心,以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等组织形式为重要支撑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适合大学生的需要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概念

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就是指在高校背景下,以体育为主线,以健美操运动为主要手段,以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为载体,通过各部门协调配合,全方位实施大学生健美操素质教育培养的具体思想和方案。

三、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意义

由对大学生的调查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竞赛非常重视,认为通过体育竞赛可以发挥创造力,增强荣誉感,增进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满足个性化需求,加强院系间交流等。当代大学生不仅满足于体育教学带来的认知,对于体育的求知欲更强。

目前,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对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但高校体育工作的结构较为零散,并未得到有机融合,高校体育工作者并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停留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学校、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师、学生间如何融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体育竞赛、学生体育社团等诸多要素如何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更好地为高校体育工作服务,建立深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重大且意义深远的课题。

高校体育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深远意义在于能够针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深入的、全方位的体育,并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全面展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各部门相互协调;有利于增进学院间的体育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文化内涵;有利于发挥全体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有助于对外交流;有助于高校对外宣传。

四、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要素

(一)高校健美操教育主要由五种形式得以体现

1.健美操教学:以健美操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

2.健美操课外活动: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以学生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

3.健美操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健美操比赛:如班级赛、校际赛、各类选拔赛,以及参加地区和全国或以上级别的比赛等。

4.早操或课间操:早操普遍由学生个人自由锻炼或学生自由组合锻炼。课间操大多为有组织的徒手体操活动。

5.健美操展演:在大型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活动等重要场合进行的团体或个体健美操表演。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要素

1.领导支持:高校健美操的独特作用区别于其他体育赛事,高校领导应重视和充分利用,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基石。

2.大力的宣传:高校健美操具有独特的魅力,符合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加大健美操教学和竞赛的宣传力度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高校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高校组织部门和管理部门是较完善的,在高校各部门中与健美操教学和竞赛发生关系的主要部门有校长办公室(主管校长)、体育学院(系、部)、教务处、宣传部、学院(系)主管学生部门、团委、校医院(校医务室)、保卫处等。一项完善的健美操竞赛,固然离不开高校各部门的服务与保障,高校各部门应拓展工作范围,打造具有一定标准化的单项赛事,力求构建校园健美操“品牌”文化。

4.大学生健美操自主创编考核与竞赛相结合:将健美操自主创编考核内容与健美操竞赛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关键点。将课堂教学的成果在健美操竞赛中展现出来,使大学生学以致用,既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目标感和集体荣誉感,又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得以释放。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

总之,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的相互融合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最终达到以学致用、以赛促练、以练促健康的目的,使高校健美操教学更立体、更完美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帆.CUBA对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田径比赛 赛场展示 工作意义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关注体育比赛。但是在我国,田径项目的受关注程度远不能同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相比。从赛事组织角度来讲,为了改变田径比赛不受关注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加强赛场展示工作,这对促进田径运动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赛场展示的定义

赛场展示,又称体育展示,是将比赛现场的精华内容,展示给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的过程。

二、赛场展示主管

《2006田径竞赛规则(第124条)》最新规定:“赛场展示主管与竞赛主任共同策划赛场展示计划,并尽可能与组织代表和技术代表合作。他将确保展示计划的实施,与竞赛主任和有关代表一起解决发生的问题,他使用通讯系统联系和指挥全组每个成员的工作。”

《2006田径竞赛规则》中提到的“赛场展示主管”是整个赛场展示工作的负责人,既工作指挥中枢,他需要与竞赛主任、组织代表和技术官员等人员的协调配合,制定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计划,控制实施整个比赛过程的展示过程。

目前,在我国各级田径竞赛中,设立“现场指挥”这一职务,他的职责是:在竞赛主任的领导下,协调指挥各项比赛的进程,掌握发奖仪式的进行,控制大屏幕显示和宣告员的宣告。笔者认为,这些工作是未来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赛场展示工作有着更多的内涵、任务和深刻意义。

三、赛场展示团队

根据规则的要求和比赛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硬件和软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工作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团队主要包括这些成员:赛场展示主管、赛场展示主管助理、赛场宣告员、赛场主持人、音响师及助理、比赛信息统计员、信息传递员、视频工程师及助理、大屏幕文字控制操作员、摄像师、电视联络员等等。

基层举办田径比赛,提供的条件有限,硬件方面也许只能保证话筒和简单的音响设备。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保证更多的成员设置。为了保证赛场展示工作的开展,至少应设置一名赛场展示主管、一名音响师,宣告与主持工作可以交由两名工作人员完成。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派遣二到三位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协助赛场展示团队的各方面工作(工作指令、信息传递、成员联络)。

基层和学校田径比赛(运动会)中,除了运动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互动,因此赛场展示工作的重点应倾向于赛场气氛和观众活动,这样对推动人们积极参加锻炼、增进健康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赛场展示工作的意义

1.提高田径比赛的观赏性

田径运动是一种个人性比赛占多数的项目,而且比赛过程多数是重复、单调的。各种体育比赛项目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各项体育运动的优势特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体育比赛和从事体育运动,这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田径运动和比赛是运动员身体极限的挑战,不但能高度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比赛精神,而且有时候比赛过程的千钧一发、比赛现场的扣人心弦的程度,是其它比赛无法达到的境界。所以,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的特点是提高田径比赛观赏性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通过赛场展示工作,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2.挖掘潜在观众,促进全民健身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专业观众最为稀缺。所谓专业型观众,是指那些能够欣赏高水平竞技比赛,懂得规则,适时鼓掌,同时又能遵守赛场各项要求的观众,这种有素养的观众,不是在赛场上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组织引导下培养出来的。通过加强田径赛场展示工作,对观众进行科学引导,可以完成非专业观众向专业观众的转化,逐步发掘培养潜在观众。这样,专业观众就会逐渐多起来了。

而另外一方面,从田径运动自身来说,不管是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参于田径运动的人无处不在。从单纯地以健身为目的的散步、健身走、跑步,到参与其它运动项目前的热身运动,都属于田径运动的基本范畴。这些平时不知不觉中就参与了田径运动的人能走进赛场或者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并在现场主持人和展示手段的引导下通过一些基本的田径运动的常识进行科学锻炼,这样田径运动的群众基础就厚实了很多。

3.宣传主办城市、主办国家,提高知名度

一场田径比赛在一座城市举行,主办城市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代价,当然举办体育比赛可以给一座城市带来回报,除去体育商业化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方面的收益。这就要求赛场展示工作充分发掘一座主办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并通过多种手段展示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

如今,不少城市和国家都开始靠体育打造自身的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形象。体育,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打出的一张“屡试不爽”的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外面的人可以了解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4.为赞助商提供良好的宣传机会

田径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有着同步的基本节奏,并受经济的制约。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主办者将社会对奥运会的经济投入由非商业性转为商业性为主的机制。田径运动在奥运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直是商家青睐的对象,他们的产品需要借助田径运动来提高知名度,以树立国际形象,扩大销路。田径比赛则需要商家提供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来源,双方互利互惠。诚然,赞助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赞助比赛,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投入后的回报,组者者可以通过赛场的展示工作给商家进行宣传,从而扩大商家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当然,这些宣传是有限度的,因为根据国际田联的《规则》规定,比赛场内所有广告都要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并且烟草的广告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

5.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在体育竞技过程中,赛场文化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整有一定的影响,对竞技者的水平发挥亦有影响,对竞技结果也就会产生影响。同时,赛场文化还反映了群众对竞技体育的热情与参与程度,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窗口。因此,通过赛场展示工作的纽带作用,可以将运动员和观众联系起来,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五、结束语

总之,重视赛场展示工作,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意义,从而为促进田径运动发展添加砝码。

参考文献:

[1]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唐芳武.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新趋向――2005华南师大南海校区田径运动会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

[4]张旭光.说出城市的味道――著名体育解说地域风格分析[J].中国体育,2005,(06).

[5]张建国.人文奥运与赛场文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学;方法

一、体育课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性的纲要,要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体育学习与锻炼,或者在步入社会以后也能积极地参与锻炼,增强其体育意识,以提高其身体素质,对于民族的富强、国家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限于对学校体育的教学,而且要注重对课外体育的整合,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学习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培养其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体育科目的趣味性、实用性、娱乐性。比如某段时间,学生别流行跳皮筋,不光是女生参加,很多男生也组织了自己的“队伍”,在课下进行比赛,甚至在体育课堂的休息时间,也拿出来玩,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种违反课堂规定、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应该予以批评改正,但后来一想,其实这也是一种体育锻炼的好方法。为什么学生宁愿玩橡皮筋都不愿意学习现在的体育课程?肯定是课程的安排吸引力不够,或者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或者在学生看来,橡皮筋是一种他们更容易接受的体育学习、锻炼的方法,所以我就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同时对相关的规则进行改动、完善,老师都参与到游戏中来了,这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全班的学生都加入了进来。我在指导他们进行完善的同时,把一些体育锻炼方面的技巧、知识教给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二、体育考核要与学校竞赛相结合

在大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学校运动会,但是运动会并不是“全民的运动”,只是每个班级选出来的一些“精英”进行的比赛,大部分学生只是在一旁玩耍,并没有参与到竞赛中去,这就导致了教学时间的浪费以及资源的浪费。在笔者看来,要想使学校的体育竞赛切实收到成效,就应该把体育竞赛与日常的体育考核相结合,例如,参与学校竞赛的学生可以在体育考核中获得额外的加分,以这样的方式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竞赛中,不仅能活跃竞赛的氛围,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竞赛中,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多的体育竞赛精神,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进行比赛的时候,对他们的一些学习技巧的锻炼、切身体会也十分重要,通过比赛,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之前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让他们在紧张而愉悦的竞争氛围内完成锻炼任务。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学校的体育竞赛也应该有趣味性与健身性,否则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加上相关规定的约束,甚至会收到与初衷相反的效果,难以实现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所以竞赛的组织者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能力范围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季节环境,同时也要富手创新地开展一些新的运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锻炼,也让竞赛能够完美地进行。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三、学校体育竞赛要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应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第5篇

摘 要 竞技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在当代社会迫切要求体育道德机制的约束。本文从体育运动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竞技体育道德建设的实现及限度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 竞技 体育 道德 实现

一、前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日益加强,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中对我国体育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道德机制不断的走向成熟和完善。但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道德机制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而给我国体育道德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冲击。

二、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的实现

要实现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需要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道德制度化必须得到社会及体育群体的认可,并形成一系列体育道德制度化的措施。社会或体育群体要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体育道德理论依据,并在行动上保障和支持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其次,将体育道德制度纳入实际轨道上来。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充分发挥体育道德机制的作用,使竞技体育运动得到有效的运营,才能得到社会或体育群体的关注,这也充分体现竞技体育运动中道德机制的普遍性原则。最后,形成规范合理的体育竞赛机构。规范合理的体育竞赛机构使体育道德制度的实施得到充分体现。体育道德制度的实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竞技体育道德观念,形成一系列规范的体育道德制度,充分发挥体育道德制度的约束力,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1.竞技体育道德观念的萌芽阶段。观念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理念或者说一种思想,道德观念就是由于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种道德理念,这种道德理念的形成是人们客观需要的结果,是大众普遍所认可的一种社会行为或理念,用于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不成形的工具。竞技体育道德观念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是被体育组织或群体普遍认可的,用于约束体育运动中某些不符合体育组织或体育群体所认可的行为,这是体育道德制度形成的萌芽阶段。

2.竞技体育道德制度的形成阶段。体育道德观念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体育竞赛还要靠抽象的体育道德理念来约束运动员的行为,这种抽象的道德理念来约束运动员的行为就变得笼统、模糊且不具体,对与道德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不够明确,这样就使的体育道德理念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体育竞赛。当今社会体育竞赛日益完善和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规范、明确的体育道德制度来更好的服务于体育竞赛,仅凭那些抽象的观念来运营于体育竞赛已经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借助于制度化这一媒介,将体育道德转化为一种明确、规范、可操作性的竞技体育行为约束准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在第4章竞技体育第27条规定:“培养运动员必须实行严格、科学、文明的训练和管理;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道德和纪律教育。”第34条规定:“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应当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在体育运动中严禁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禁用药物检测机构应当对禁用的药物和方法进行严格检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体育竞赛从事活动。”我国体育立法相对落后于其它部门,也严重滞后于体育发展的形势。建议按照《立法法》要求,尽快制定竞技体育法、体育程序法、体育仲裁法。

3.体育道德制度的实施阶段。竞技体育道德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个体行为的体育道德,另一方面是群体行为的体育道德。个体体育道德是个体主观意志的一种体现。而群体意志的体育道德是体育群体或体育组织等大多数成员共同赞成,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看来,有时候个体与群体间的意志就会存在差异或冲突,这就要求体育道德制度作为硬性的指标来惩罚或约束个体的行为,使个体行为自觉的遵守体育道德制度,以便更好的开展体育竞赛项目。

三、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的限度

体育道德制度化就是将体育道德形成一种制度或行为准则来约束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行为,而这种准则必然有一种运营范围,否则就形成制度万能论,因此在比赛中不能将这种制度滥用。那么如何把握道德制度化运用的合理恰当呢,也就是说如何掌握道德制度应用的这个度。为此给竞技体育道德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

1.竞技体育制度化的硬性约束应当作为人们道德养成的途径。制度具有他律性,制度体系规范和约束下的竞技体育中人们的行为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行为,但是制度体系的强制作用却有助于人们道德自律性的增强。这是因为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是由外部强制力量逐步内化而形成的,经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和演变。所以,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不应看作体育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而应看作竞技体育中道德主体的道德自律和人格养成的必要途径。道德制度化应致力于人们道德习惯的养成,最终完成他律和自律的结合。

2.具体实行过程中,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是相对的概念,它并非指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体现为制度的形式,赋予强制力,道德的功能在于从“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个体的行为导向,而由于道德个体德性间的差异,决定了不可能用一种道德规范使道德个体的行为整齐划一,也不可能用同一价值目标作为他们的行为导向,只能将反映竞技体育基本层次的道德要求、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加以制度化。至于体现这种奉献精神的高层次的体育道德要求则只能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自律来实现。因为这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所展示的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和高尚的道德要求,“这一层次的道德存在恰恰在于它的内在体验性和个体性,它无法由法律来表达,更不能由法律来强制。”即面对这一层次的道德要求,由于个人道德素质的差异,也由于个人内在感悟的不同,并非是每个个人都能自觉践行的,所以这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对竞技体育的功能主要在于自身的示范作用,其价值也只能通过先进分子高尚的道德举动得以实现,如果过分地强调道德制度化,而将所有道德规范变成制度和法律,其结果只能是取消了道德,只强调人的被动性和服从性,磨灭了人的道德意识和主体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