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国上下都掀起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热潮。门诊量激增与医疗业务个性化需求的增多,造成医院现有业务系统不堪重负,各级医院都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信息化部署,除了传统的HIS、LIS、PACS等系统在各大医疗机构得到部署与启用,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与专科医院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应用,移动医疗、远程会诊、临床路径的电子化、智能楼宇的建设、数字中心云化等系统与应用正逐步走向数字化医院部署的主流。在这样的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医院数字化与HIT相关技术的探讨十分热烈,对于HIT热点问题,医院的信息主管们都有各自的需求与理解。

近日,由卫生信息委员会和数字医疗专业委员会联合福建省卫生医疗行业计算机用户协会共同举办的“迈向智能时代数字化医院暨等级医院评审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来自全国近百位医疗信息化专家、医院院长、信息主管、工程师汇聚一堂,分别以“智能型数字化医院”与“军队医院等级评审”为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福州总医院院长吴志成、福建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张守臣、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原主任宁义、联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雄、福建省卫生厅信息中心主任俞建明、476医院院长鲜荣华等相关领导莅临本次大会指导。本次会议由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主持。

福州总医院吴志成院长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是现代医院建设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医院的临床、管理、运行和服务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院的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化医院朝着越来越全面、专业和智能的方向发展,这次研讨会把智能化和等级医院评审作为主题,既瞄准了发展方向,又紧贴了医院的实际,相信会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等级医院评审工作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在随后的会议当中,联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雄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考”的报告中主要提出了医院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他表示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推进,信息支撑保障作用与日俱增,信息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也被赋予了“无所不能”的待遇,事事依托信息化、处处依赖信息化的现象比比皆是。给原本只为满足管理需要而建的信息系统很大压力,一些医院原来的一些信息系统显然不能满足现有的业务需求,显得满目疮痍、不堪重负!这就给医院信息化建设者们赋予了新的使命,做好医院信息化不仅是服务为业务,也是服务为百姓,从根本上缓解普通患者的就诊难题,意义深远,可以说医院信息化建设者们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第二天的“军队医院等级评审“主题会议上,来自原307医院信息中心的宋博强主任(军队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制定专家)发表了主题为“军队医院等级评审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考”的报告。在此报告中,他不仅对军队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及标准细则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还带来了医院等级评审软件,在现场进行了介绍。

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是军队曾多次作为医院评审专家参与医院评审,在会上,他提出了自己对于医院评审的几点体会,他认为:1、领导重视是核心。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必要的经费投入,信息化较难取得进展;2、队伍建设是保证。作为信息主管要有团队意识,培养核心骨干,提高团队凝聚力,团队的稳定是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基础之一;3、日常的工作是关键。迎评工作尽管准备和突击很重要,但关键还是日常的组织、管理,只要平时工作到位了,迎评工作就会既轻松又到位。

两天的会议精彩而紧凑,各位专家对自己擅长与熟悉的领域做了相关报告。纷纷就目前数字化医院建设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未来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方向都做了热烈的探讨。

总医院原计算机室主任任连仲、广州总医院信息科主任田燕、无锡101医院信息科主任陈一君、福州总医院医学工程科主任倪萍、泉州180医院信息科主任程钦安、漳州175医院工程科主任严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郑西川、浙江大学教授吕旭东分别作了“HRP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利用网联网技术搭建医疗急救平台”、“从模糊到清晰――迎评工作体会”、“临床工程师面对的挑战及应对之策”、“医院数据中心设计核心技术”、“军队中心医院医学工程科等级评审体会”、“智慧医院建设中的信息集成与规划”、“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的报告。为行业从业人员及医疗产业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为行业管理者提供了参考,促进了医疗信息化建设与等级医院评审的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智慧医疗领域的相关厂商也在大会现场设置了展区,向业内人士展示了自己的智能产品。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仪式同时也在会议期间举办,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悉,大会现场的新书名为《迈向智能医疗 重构数字化医院理论体系》,是原福州总医院的院长王海林与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共同执笔完成。内容涉及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多个方面,丰富精要,观点鲜明,得到业内专家一致好评。

会议的最后,与会代表们都纷纷参与本次会议受益匪浅。陈金雄主任表示,在智能化时代,数字化医院建设将是未来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作为工作在技术一线的医院信息主管,应该抓住当下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机遇,立足根本,钻研技术,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争取做到信息化引领医院业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助力医疗改革更好的推进。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医疗信息化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中深入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逐步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

2010年末,财政部又新增11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医改,其中27亿元直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0%以上的亿元采用了HIS系统,95%以上的医院采用财务管理系统,至少13个以上的地市开始调研或正在筹建区域医疗信息化,全国提供医疗软件的厂家不少于500家。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消费约为150亿元,并保持25%的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90亿元的规模。

同时也应该看到,各医疗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以眼前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系统选型和建设,导致系统功能单一、应用独立、布局分散。这样的建设格局很难满足医疗发展的需要,维护系统升级,安全难以保障,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的问题日益严重。

抓好标准化工作是医疗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医疗协同和医疗资源整合的前提。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制定。卫生部自2011年起修订了超过120条标准,正式的接近80项,内容包括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卫生平台、医院信息平台等技术标准,为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的医疗标准体系还不够全面,仍有空白的领域,比如与医疗通信有关的标准就较欠缺,医疗标准体系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还有待观察和完善。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疗机构和IT厂商对医疗标准的重视程度和应用程度较低,没有很好地贯彻和执行,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尤为明显。

构建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医疗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从2009年开始,国家选定了13个地区作为区域医疗试点,这13个地区大部分正在论证或已经启动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然而,在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尚存在顶层设计缺失、投入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技术和人才匮乏等众多问题。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医疗体制、IT安全和标准化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撑。

我国政府已经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药物配给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医保制度等为医疗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分配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不然“看病贵”、医生拿回扣等问题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在应用安全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需要新一代的安全手段或措施来保障,如云安全等,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医疗信息化发展趋势

目前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型医疗机构和城市的医疗机构在设备、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规模较小和地区偏远的医院机构留不住人才,无力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导致医疗资源严重失衡,这种现象是造成目前大型医疗机构人满为患、挂不上号,小型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少人问诊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区域性的医疗信息化大平台,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以及“双向转诊”等新型医疗模式是未来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智能和高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趋势。例如,突发疾病自动报警、药品运输自动跟踪、医疗数据自动获取等,都需要智能化设备和软件来完成。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医疗效率,使卫生机构在固定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比如在挂号、建立病例、化验、诊断、配药、缴费等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医疗效率较传统做法将有革命性提高。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一直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心之一。我国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形势并不令人乐观,近期社会上医疗投诉和医疗事故频发就说明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迫切性。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在医生行为管理、卫材管理、医药管理、临床化验等方面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比如移动医疗、家庭智能保健和远程医疗等,这些新型的医疗形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

1.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是基于移动计算、智能识别和无线网络等新一代IT技术及通信技术,实现移动查房、移动护理、药品及标本智能识别、人员和设备实时定位、病人呼叫无线传达等功能。

2.家庭智能保健

老人是容易患病的高危人群,再加上居民对疾病预防和日常养护的重视,家庭保健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家庭智能保健就是利用物联网的相关技术,通过感应装置、监测装置、报警装置、求助系统等便携式医疗设备,不仅可以使居民能够实时获取本人的健康指数,而且远在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居民的保健和护理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3.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就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影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发挥大型医学中心(比如三甲医院)的人才、设备、技术优势,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医疗机构(比如社区医院)或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患者提供远程医疗诊断、专家会诊、医疗咨询、培训和其他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总体架构

智慧医疗体系有应用层、云计算平台层、数据层、物联网技术层和保障层。

1.应用层

智慧医疗应用层主要包括门户类和业务类两类系统。

医疗门户应用系统通过Web方式,使医疗事物的参与者,比如患者、医生、护士和行政监管人员等,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医疗事务,真正达到了应用网络化、应用终端化、应用实时化,最大限度地将智慧医疗的效果落到实处。这类应用通过自助服务类门户、医疗业务类门户、医疗监管类门户三类典型的门户网站来实现。

自助服务类门户系统。居民通过登录自助服务门户网站,可以实现网上健康信息查询、网上医保信息查询、网上购药、网上挂号、网上健康咨询、网上培训等。

医疗业务类门户系统。医护人员通过登录医疗业务类的门户网站,一方面,可以调取和查阅病人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实现与病人的互动;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可以登录相关的业务系统,完成日常医疗工作,比如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典型的应用。

医疗监管类门户系统。医疗监管人员通过登录医疗监管类门户网站,可以及时对医疗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对于院长等医院管理者来说,可以及时监管到医生的出诊情况、床位使用情况、挂号情况和收费情况等;对于卫生局局长等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可以了解全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患者的投诉情况、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等。

医疗业务类应用系统是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医生、护士、急救人员、医疗监管者等如何为患者提供智能、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为主线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的。覆盖公共卫生业务、医疗服务业务、医疗保障业务、医药供应业务四大方面,以及行政监管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

2.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平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网络化存储和系统快速部署,能够根据客户或业务的需要按需定制,投资回报率高、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低。这些特点刚好为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平台层是整个智慧医疗体系运行的心脏,能够根据需要向不同的应用主体,和不同的业务系统提供可定制的计算服务、存储服务和网络服务。

3.数据层

数据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整个体系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医疗数据,如何加工医疗数据和如何使用医疗数据展开的。

要从全局的高度来规划医疗数据,在规划时要严格遵守标准化的原则,这是整个平台能否成功的关键。

此外,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要对医疗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隐私。

4.物联网技术层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实时传递和智能处理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满足智慧医疗体系对医疗数据的获取、传输、应用的需要。

对智慧医疗来说,就是通过智能内衣、智能胶囊、测量设备、成像设备、RFID设备、扫描设备、GPS跟踪仪等实时获取与医疗有关的数据和参数,为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

智慧医疗所采用的网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网络方式和手段,而是广泛采用了三网融合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医疗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网络内流通,而是可以在三个网络之间跨网流通。

智慧医疗的典型应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智慧型区域医疗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缓解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点已经得到社会的广发共识。

正是在政策引导和现实需要的双重推动下,全国各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个以上的地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型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区域医疗建设广泛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区域医疗大平台”,通过平台向区域内各医疗机构提供“公共云”服务。

区域医疗的业务涵盖了居民医疗自助服务、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三个方面,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实现医疗协同。

医疗协同主要包括一卡通系统、转诊系统、区域PACS、区域LIS、远程会诊、疾病预防、区域临床路径等。该业务需要在卫生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下,各医疗组织共同参与,协同配合,行动一致。

居民医疗自助服务是指通过自助服务门户,居民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医疗服务。

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主要体现在医院管理和临床管理两个方面。

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主要指卫生厅、药监、血液中心、急救中心和疾控等部门通过监管系统、急救系统、血液系统、药品流通系统等开展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智慧型医疗服务,从其应用的形态来看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将以物理形态存在的“物”自动转化为医疗信息;二是这些医疗信息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医疗事务参与者。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三网融合和移动通信等技术在医疗业务中广泛采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在联合会诊中,通过医疗成像设备、电子感应设备和检验检疫设备,能够将病人的体征参数、血液/尿液的化验结果、医学图像等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和移动终端设备,传递给每个参与会诊的医生,医生据此会诊并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通过信息化能促进医院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推动医院改革的深化。

(本文摘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应用》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范。

智慧医疗面临诸多挑战

■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大多数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仅侧重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面向临床应用为目标,比较侧重于医护人员日常的医疗文书处理等工作;而与医院临床业务密切相关的,更为专业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比如在护理信息管理、多媒体智能化的电子病历、患者生命指征监护、手术室监控、临床实验室检查报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处理、功能检查信息管理、病理图片及报告、血库管理、营养配餐管理、临床用药咨询等系统的建设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

■信息孤岛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和生产厂商各自为政,很少考虑到用户集成的需要,有些子系统集成困难,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内部存在着各种信息孤岛。

■集团化管理和区域医疗建设问题

怎样实现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和跨医疗机构之间的临床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统一管理?已建成的大量电子病历信息可利用性低,无法很好地支持病历数据科研分析与临床质量控制,成为困扰医院科研及管理部门的难题。

■标准不统一

智慧医疗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医疗调度体系中。看似简单的无线解决方案,实现了急救调度的流程再造,使各方得以协同工作。

实际上,各医院间也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欧美医疗信息化遵循相对统一的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不同医院的HIS、PACS系统由不同的方案商开发、实施,标准、接口并不统一。

因此,如果想建设一套联接急救中心和各大医院的应急指挥和救治体系,各大医院如何开放其信息接口?通过何种方案实现无统一标准的接口信息交互?这些都是对医疗方案商的挑战。

■如何盈利

以智慧医疗在急救体系的应用为例。按传统买卖的模式,方案商将解决方案销售给用户,并实现盈利。在智慧医疗体系下,这种方式还可延续,但也会有方案商希望探索联合运营模式,改变盈利方式。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信息管理;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APP;在线报修;互联网+;数据库

引言

随着数字化医院和现代医学信息技术发展,HMIS、LIS、PACS、HIS、CIS、HRP等系统辅助着医院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医院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关于医疗设备管理,传统方式仅仅停留在设备管理初级阶段,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因此,对设备的使用、效益、成本、计量、维护、报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已成必然趋势。《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已经于2015年9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已予公布,自2016年2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四条提出,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建立覆盖质量管理全过程的使用质量管理制度,承担本单位使用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责任,鼓励医疗器械使用单位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以上制度条文体现了对医院未来的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1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的发展

1.1医疗设备信息管理1.0时代

医疗设备信息管理1.0时代,医疗设备信息存在于纸质档案里,存在于单纯的Word文档、Excel表格里。1.0时代的医疗设备信息依靠人工手动登记,如设备折旧、设备维修统计和成本效益分析等大量数据工作也是依靠人工手动完成。医疗设备信息无法及时查看及追溯,医院设备账物出入较大,科室设备管理混乱。医疗设备信息处理仍然定位在初级管理阶段,无法直接利用有效数据来指导医院宏观管理和决策。对医疗设备监管手段被动落后,处于事后维修为重的管理模式。医疗设备信息管理1.0时代后期出现纯单机版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为医疗设备信息管理2.0时代铺下良好的基础,但其功能局限于设备静态信息的统计和一些简单的报表处理工作上。如果说,1.0时代还是对传统行业的信息化,那么2.0时代则是需要每件物品真正具备互联对话的能力[3]。

1.2医疗设备信息管理2.0时代

医疗设备信息管理2.0时代,这是医疗设备信息管理大发展、大数据、大平台的管理阶段[2]。纯单机版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走向联网时代,并持续发展PC端及手机端在线全程监控设备运行动态数据加以统计分析。医疗设备走向物联网时代,采用条形码技术,将各医疗设备唯一条形码粘贴到各医疗设备上,手机端采用摄像头对设备条码进行扫描、标记,来进行设备清查、盘点。以维修为例,维修响应时间、完好率、利用率、维修率、报废率、故障率、设备使用率、闲置率、维修时间以及维修费用等指标的量化数据;工程师绩效考评数据;设备维护管理数据等可以从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中随时随地提取[3-5]。医疗设备信息管理2.0时代,医疗设备信息管理发展更为科学合理化、人性规范化、精细自动化、数字信息化、智能管理化等。

1.3医疗设备信息管理“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6]。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说,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三者结合的模式让医疗设备信息管理有了全新的体验,其它时代中存在的难题也得以解决,如在传统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模式中,设备普遍存在保养生命周期缺乏预防,使用周期缺乏监管,维修后周期缺乏跟踪,“互联网+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APP”有望从根本上改善这一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生态。相对而言,互联网将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为设备提供一条龙的维护管理服务[7-9]。

2我院使用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介绍

我院使用中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在线报修系统包括PC端报修、医疗设备在线报修信息管理系统APP,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云、网、端”三者的结合,基本实现医疗设备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11-12]。

2.1系统的架构

该系统采用B/S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安装部署在服务器端,用户通过浏览器输入特定的IP地址访问使用,用户无需单独安装客户端。主要编程语言采用PHP,数据存储采用MySQL数据库。客户端(工作站)浏览器通过URL访问Web服务器,Web服务器请求数据库服务器,将获得的结果以HTML形式返回客户端浏览器。

2.2系统的特点

(1)手机APP版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全院设备资产随机操作。(2)BS架构平台,LNMP技术平台,第三方云服务器提供商等确保系统运行安全、稳定、速度快、效率高。(3)多种图表显示重要设备指标,折线图、柱形图、饼形图等数据了然,并可打印存档。(4)固定资产标签、PM标签系统自动生成打印,生成条形码、二维码,方便条码管理、扫码查询、设备信息化管理,节约了人员精力和时间。(5)内置常用医疗设备PM保养流程模板库,自动更新、补充、完善,医院PM操作随时调用打印。(6)集成在线报修系统(PC端报修、手机端报修),电脑、大屏幕、手机三方声光报警显示。解决传统电话、口头报修的缺记录、常遗忘、被耽误等问题。(7)大屏幕显示提醒,显示在修所有设备、自动分屏刷屏;显示在线报修设备数量等。(8)维修供应商评价系统,动态排名,通过对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响应速度评分,得出综合评价,并自动排序。也可以手动选择服务次数、服务总费用排序。(9)手机扫描盘点,通过智能终端安装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APP,用智能终端对条码进行扫描,来进行设备清查、盘点。(10)维修报告单系统直接生成打印,签字后智能终端拍照上传,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同时储存。(11)设备经济效益分析功能,让系统自动算出设备当月利润、设备使用率和设备效益值,并支持存档打印。总的来说,我院使用中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在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进行了信息化、流程化、智能化等管理,对设备进行监控和提醒提供了一定时效性[13-15]。

2.3系统的缺点

系统总概缺点:成本效益分析数据采集方面未实现对接医院其它信息系统,如未能从HIS、HRP、LIS、PACS等系统中获取相关基础数据加以融合统计;未能及时上线部分量化指标;缺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功能模块,医疗设备质控监管模块、调配设备模块;设备折旧仍需人工协助完成,应用操作缺乏人性化;对需定期保养、计量等功能模块提示重复;如运用不当,医院设备相关资料易导致流失、被盗取等风险[16]。系统细分缺点:系统“统计查询”界面当中的“概要统计”与“月费用统计”的某月份费用数据统计不相符;系统首页“计量提醒”“PM提醒”功能不能随着更新的信息而不再提醒以往的数据;“设备查询”界面下横拉功能不能随着每条设备信息上下移动而查看信息(调整横拉功能);“维修管理”功能添加维修事项当中缺少添加多项故障功能的选择,如长期使用自然损坏、保修期内损坏、设备质量原因、设备操作不当、人为故障等;“设备录入”编辑界面当中一旦录入信息错误或未填写“*”标记的位置,提交后则会提示错误需重新再录,这种情况会增添重复录入的工作量,造成效率低下;系统每新增一个设备编码不会自动升降排序,不便于下次添加设备时排序,易导致重复编号;缺少一个“批量录入”的功能,如床类是医院批量购进的,型号规格等信息相同,批量录入可以避免多次重复录入相同设备。

3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3.1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块

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模块主要包括:设备管理、事件管理、保修管理、设备巡检、在线报修、资产盘点、标签打印、统计查询、经济管理、供应商管理、系统管理等。其中子应用模块如下:(1)设备管理包括各科室所下属设备列表。(2)事件管理包括:维修管理、PM管理、计量管理、设备转移管理。(3)保修管理包括:保修提醒、买保合同、买保设备。(4)设备巡检包括:新建巡检任务、巡检记录。(5)在线报修包括:报修记录、公告管理、账号管理。(6)资产盘点包括:新建盘点任务、盘点历史。(7)标签打印包括:资产标签打印、PM标签打印、模块标签。(8)统计查询包括:正常使用率统计、维修费用统计、PM费用统计、计量费用统计、图表分析、设备查询。(9)经济管理包括:效益分析、报废管理、报废清单。(10)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室列表、供应室评价。(11)系统管理包括:机构设置、科室管理、故障类型管理、PM报告单模板、大屏信息切换、修改登录密码、用户管理、手机客户端管理、日志记录。与此同时,系统支持上传每台设备图片,设备资料更为直观,相同的其他事件管理也支持上传图片记录,如每台设备的纸质版资料,可以用图片方式备份至所属设备。

3.2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APP

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APP(图2),实现移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端对设备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随时做好设备防备工作。使用过程中,通过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APP实现网上设备查询、维修管理、PM管理、计量管理、效益分析、保修管理、报废管理、图表分析、供应商管理、二维码扫描、资产盘点、在线报修,提升设备使用效率。3.3医疗设备在线报修信息管理系统APP医疗设备在线报修信息管理系统APP(图3),方便设备科与使用科室进一步双向管理并共同监控报修设备运行情况。以此举例说明,设备科工程师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科室设备报修统计,其中包含报修科室、设备报修数量、未处理报修单、已处理报修单。报修科室使用医疗设备在线报修信息管理系统APP进行操作,只需使用APP上的“扫描报修”功能进行操作即可,扫描设备条形码会弹出该设备的名称、编码、型号、使用科室、厂家品牌等等,可以进入两项选择“报修申请”及“报修历史”。报修人员既可以简易明了地一键报修,又可以快速了解该设备维修历史。从维修历史获取的信息,如实反映报修时间、处理时间,工程师的维修质量、速度及响应效率清晰明了,维修服务的整个过程实现电子流程化并生成完整的维修记录。与此同时,医疗设备在线报修信息管理系统APP相对应的科室大屏显示,加强维修服务过程设备管理科室的内部监督。大屏幕、手机、三方声光报警显示,所有报修可以做到及时报修、及时提醒、及时响应。

4总结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到了1985年又发出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的报告”,着重提出放宽政策,多方集资开拓医疗卫生事业的路子。有人说这就是促使医院走向市场,虽然报告里没有提出市场化,也没有把医院的公益性抹去,但是事实上由市场带来的弊病已经出现了。

新方案到底怎么去做,有没有亮点呢?我个人认为始终看不出亮点。

1992年,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深化医疗改革的几点意见,这被人们认为是把医院推向市场的最高文件。此后各种各样的分解收费出现了,医院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97年初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个决定也许是看到了市场带来的一些弊病,明确给医疗卫生事业定性。此后我们重新开始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了基层,开展社区医疗、开展农村新农合,执行区域规划。

进入21世纪之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凸现。医疗卫生改革30年,其实改革到最后,政府的投入越来越少。

2006年9月,第二轮医改正式吹响了冲锋号,成立了协调组织,开始是14个部门参加到后来的16个部门参加,经过两年的快速行动,终于第一稿出来了。我们发现部门利益一直在斗争着,这种斗争不是为了个人斗争,而是部门利益。卫生部认为要关注基本医疗的提供,希望投入用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而劳动社会保障部是主张从大病入手,而财政部是想着我要拨多少钱,这就是一个部门利益之争。

2007年11月,第一稿秘密见面。为什么说是秘密见面呢?因为当时我代表广东在南昌参加南中国片的讨论,会议规定内容不得公开。讨论的时间号称2天,其实是半天。半天能够对这个秘密报告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呢?

我们可以从最近协调小姐的变阵看出来,医改方案的制订可能又进入一个激烈的争斗之中。因为由一个副总理来担任组长,4个部门5个人担任副组长,部门多了,本来是倾听意见的很好组合,但是部门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去说话,所以4种声音,甚至5种声音由一个总理来敲定,能行吗?如果我们不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不在这2万5千多份的建议书里找一些确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工具或者是方法,医改将会一事无成。

整个的医改方案大家都很有意见。发改委制订方案的人说,“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普通老百姓看不懂是正常现象”,群众落后论又出来了。既然看不懂为什么要交给社会呢?为什么我们总是提倡执政为民,而政府报告又不体现出来呢?连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说医改新方案是五个特点:专、饶、涩、大、空。事实上里面有很多专业的名词,搞的我们看不懂,其实我也看不懂。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美国一妇女盲信APP 贻误癌症病情 最近,美国一位51岁妇女西安・吉布森在《每日邮报》上用亲身经历给大家提醒:不要被一些不太靠谱的APP麻痹,因盲信APP而贻误病情。据报道,吉布森从小脸上、身上都有不少雀斑。但2008年,她开始注意到自己脚踝上出现了一块指甲大小的斑块,比自己身上其他的雀斑颜色要深、形状也更大。她咨询了一位普通医生,医生告诉她没什么事。她又下载了一个健康类的APP软件,查询了一下,软件提示斑块有可能只是颗痣。吉布森没再操心,但两年后,在一次体检中,她发现那块斑其实是皮肤癌。幸而,2011年她做手术切除肿瘤时,癌症并没有扩散。

求医不如求APP? 如今,智能手机上的健康类APP产品,花样越来越繁多。在英国,这类产品有近10万种,每周的下载量也越来越大。医学机构是这方面产品的市场领导者。每天这些APP告诉我们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慢跑了多少公里,提醒人们服药等等。有五分之一的健康类APP宣称有辅助诊断的功能,可以将我们的智能手机转变成心电图仪器,监测心律并发送给医生。还有一些可以监测血压、血糖水平。

2013年,全球健康类APP产品的市场价值是24亿美元。有人预测,2017年,总值有可能上升到260亿美元。包括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也在极力推广这类APP的应用。现在,甚至是心情沮丧这类问题,似乎也可以不找医生而找对应的APP了。这让传统的医患关系发生了变化。病人不再依赖医生和护士的建议,转而去求助APP。有些医生欢迎新技术加入到诊疗当中。英国一位医生就告诉《每日邮报》记者,他的40位病人中有三四个会每天带着智能手机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他们通常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等问题。但是更多的专家则指出,花样种类繁多的健康类APP,在推荐给医护人员和病人使用前,需要的是更为严格的监管。至少在英国,目前还没有法规去管理这类健康APP。吉布森的例子是对监管必要性的最好的证明。

移动医疗 “倒逼市场” 另据《科技日报》报道,3月10日,苹果公司春季会,宣布要借Apple Watch进军医疗领域。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缺位的。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目前不仅没有解决信息授权问题,信息使用后造成的医疗纠纷怎么防范、怎么处理同样无解。”

报道还指出,美国近日正式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先期拟投入2.15亿美元。比“移动医疗”更进一步,将生物基因疗法与医疗大数据结合起来,被视为是“国家层面”的启动。在我国,最早的感知来自市场,互联网巨头2014年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阿里健康”斥资1.7亿美元,并开始“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则投资1.065亿美元开启“智慧医疗”计划,连接医学专业人士、医院和用户。移动医疗的“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启动。

移动医疗设备采集到的信号 尚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现在,不少人在跑步时都会打开手机上的一些应用软件,监测脉搏、心跳等生理指标,计算步速、距离。但这是否精准呢?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类设备发现的血压、血糖异常,是否足以取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