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后勤 改革 管理 市场经济 社会化出路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后勤工作关系到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保障和先行的作用,同时高校后勤改革又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要认清大形势,要有大局观,要站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加速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必须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进度挂起钩来。”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教体制改革。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用现代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去保障。

因此,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在政府引导下,运用社会的力量办后勤,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及科学管理的方法去管理后勤,并创建一种新体制和新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建立一种多元化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这样才能解除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抓教育,搞教学和科研。同时,这种新体制,也能使后勤职工从旧体制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分析

高校后勤要充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全方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后勤的现状予以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师生员工,与社会消费群体相比,这一群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固定性。他们的流动和自主选择性不大,主要在校园内生活与消费。二是单一性。主要为教职工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服务。三是脆弱性。广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家庭的供养,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四是政治稳定性。高校在政治上历来是思想最活跃的领域,是敏感地带,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市场转型中自身地位的特殊性。

2、高校后勤工作的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后勤,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困境。然而事实上,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两大属性。

一是经济属性。这是它的一般属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来决定的。服务是一种商品,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师生员工是消费者,也要为自己的消费支付相应的货币。这表明,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利益。

二是教育属性。这是它的特殊属性,是由高等教育的行业特征来决定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同整个教育改革协调配套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科学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深化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产业,走企业化、社会化道路,就是要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后勤服务工作,采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充分发展后勤资源的配置效应;就是要把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引进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就是将高校后勤通过改组、改制以及引进社会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办后勤的局面。为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经营与服务职能,积极培育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手段,通过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以达到确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高校后勤产业经营实体及其服务化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进展

面对我国高校后勤所处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地高校的后勤改革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深化和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及管理方法,不断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下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况。

1、“模拟法人型”

“模拟法人型”是依赖学校办后勤,后勤仅仅是从事业性质的校办后勤转变为企业性质的校办后勤,没有改变学校自己办后勤、管后勤、学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其实质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学校后勤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仍然是“一校一户办后勤”。由于该模式主要是依托本学校市场,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实体,多数没有注册法人资格,只是校内“模拟法人型”的资格实体。

2、校际联办模式

校际联办模式是由若干所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或称后勤集团。这种模式,通过后勤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了学校“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发挥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后勤服务。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北京第一行业联办后勤服务集团——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挥了高校人才技术优势,降低了热力运行成本,从而实现了高校供热资源的共享。

3、区域联办模式

区域联办模式是由省、市级区域内联合组建高校的后勤服务机构,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开展社会化的后勤服务。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了高校自办后勤的局面,其经营规模大、竞争力强。如上海市于1999年成立了服务中心和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两个市级高校后勤中心,发展高校连锁餐饮业、教育连锁超市43家,建立了10个后勤主、副食品配货中心,实行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明显降低。这种方式彻底打破了原来“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及时发挥区域内协调指挥作用。

4、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吸引社会资源办后勤,通过市场竞标选择后勤服务,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租给后勤公司,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后勤服务质量,以协议合同形式保证后勤基本公益性。这种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投资,建立突破教育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体系,由社会直接经营,服务对象在面向高校的同时也对社会开展经营服务,形成引进社会力量办高校后勤的格局。它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权责分离,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完全融入了社会,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保障能力有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必须面对我国高校后勤现况,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思考,走出一条符合现代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有质量保障的发展道路。

1、创新管理观念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营与服务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大局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把维护高校稳定工作视为己任,常抓不懈。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减轻学校发展的压力和负担,做好交流疏导工作,重视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后勤服务既要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又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消除因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而诱发的不稳定隐患,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2、创新管理体制

如何解决好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性是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这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与社会化运营的要求,理顺高校与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关系,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实行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社会化管理。管理体制创新关键在于理顺学校与后勤的关系,实现高校与后勤之间在职权方面的重新划分,让后勤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分开,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进和利用社会第三产业为高校提供后勤方面的服务,解决后勤服务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后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并规范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原来学校与后勤之间是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到后勤服务以社会承担为主的经济关系,对传统产权关系的改造,是实现后勤市场化的核心问题。

3、创新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的创新就是要整合服务流程,实施数字化后勤。实施数字化后勤工程,实现后勤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后勤发展的必由之路。后勤信息化管理就是建立后勤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分散的、孤立的服务节点融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形成信息管理链,实现后勤服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将资金使用情况、收益情况、资产情况、人员情况、绩效考核、监督情况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互联、共通和协同操作,达到降低整体运行成本的目地,从而有效规避运营风险,使服务资源得到重组,创造效益最大化。后勤信息化平台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在不同校区、不同部门间建立起高效信息互动,使后勤管理真正成为统一体。

总之,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出路。高校后勤只有建立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才能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办学质量与效益这一中心任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兴桂: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后勤 改革 管理 市场经济 社会化出路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后勤工作关系到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保障和先行的作用,同时高校后勤改革又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要认清大形势,要有大局观,要站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加速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必须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进度挂起钩来。”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教体制改革。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用现代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去保障。

因此,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在政府引导下,运用社会的力量办后勤,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及科学管理的方法去管理后勤,并创建一种新体制和新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建立一种多元化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这样才能解除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抓教育,搞教学和科研。同时,这种新体制,也能使后勤职工从旧体制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分析

高校后勤要充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全方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后勤的现状予以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师生员工,与社会消费群体相比,这一群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固定性。他们的流动和自主选择性不大,主要在校园内生活与消费。二是单一性。主要为教职工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服务。三是脆弱性。广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家庭的供养,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四是政治稳定性。高校在政治上历来是思想最活跃的领域,是敏感地带,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市场转型中自身地位的特殊性。

2、高校后勤工作的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后勤,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困境。然而事实上,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两大属性。

一是经济属性。这是它的一般属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来决定的。服务是一种商品,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师生员工是消费者,也要为自己的消费支付相应的货币。这表明,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利益。

二是教育属性。这是它的特殊属性,是由高等教育的行业特征来决定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同整个教育改革协调配套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科学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深化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产业,走企业化、社会化道路,就是要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后勤服务工作,采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充分发展后勤资源的配置效应;就是要把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引进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就是将高校后勤通过改组、改制以及引进社会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办后勤的局面。为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 [2] [3] 

制的要求,遵循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经营与服务职能,积极培育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手段,通过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以达到确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高校后勤产业经营实体及其服务化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进展

面对我国高校后勤所处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地高校的后勤改革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深化和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及管理方法,不断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下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况。

、“模拟法人型”

“模拟法人型”是依赖学校办后勤,后勤仅仅是从事业性质的校办后勤转变为企业性质的校办后勤,没有改变学校自己办后勤、管后勤、学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其实质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学校后勤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仍然是“一校一户办后勤”。由于该模式主要是依托本学校市场,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实体,多数没有注册法人资格,只是校内“模拟法人型”的资格实体。

、校际联办模式

校际联办模式是由若干所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或称后勤集团。这种模式,通过后勤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了学校“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发挥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后勤服务。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北京第一行业联办后勤服务集团——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挥了高校人才技术优势,降低了热力运行成本,从而实现了高校供热资源的共享。

、区域联办模式

区域联办模式是由省、市级区域内联合组建高校的后勤服务机构,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开展社会化的后勤服务。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了高校自办后勤的局面,其经营规模大、竞争力强。如上海市于年成立了服务中心和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两个市级高校后勤中心,发展高校连锁餐饮业、教育连锁超市家,建立了个后勤主、副食品配货中心,实行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明显降低。这种方式彻底打破了原来“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及时发挥区域内协调指挥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吸引社会资源办后勤,通过市场竞标选择后勤服务,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租给后勤公司,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后勤服务质量,以协议合同形式保证后勤基本公益性。这种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投资,建立突破教育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体系,由社会直接经营,服务对象在面向高校的同时也对社会开展经营服务,形成引进社会力量办高校后勤的格局。它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权责分离,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完全融入了社会,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保障能力有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必须面对我国高校后勤现况,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思考,走出一条符合现代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有质量保障的发展道路。

、创新管理观念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营与服务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大局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把维护高校稳定工作视为己任,常抓不懈。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减轻学校发展的压力和负担,做好交流疏导工作,重视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后勤服务既要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又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消除因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而诱发的不稳定隐患,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创新管理体制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勤管理 管理模式 经济效益 责任 沟通

后勤管理的内容很多,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加强后勤管理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做许多具体工作。后勤管理工作就是为教学服务,起保证和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后勤管理为教学服务,要想教学之所想,急教学之所急,千方百计地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管好各类财产,做到物尽其用。主动热情地搞好生活服务,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加强财务监督,努力美化学院环境,确保学校安全。为此,要求后勤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地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后勤管理的任务,也要重视对方法问题的研究。在实践工作中,我摸索了以下几种方法。

1.深入实际,了解实际

后勤管理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这是后勤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了使后勤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应当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到课堂、教研室、饭厅转一转,看一看有什么新情况,听听有什么呼声议论,问一问有什么要求,交谈一些情况,请教一些问题,必要时,还要召开部分师生的座谈会,征求意见。这样经常了解、掌握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后勤工作做得更主动。

2.服务中心,照顾一般

后勤工作的内容繁杂,千头万绪,要做的工作很多,而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哪些先办、哪些缓办应有主有次。学校各项工作中,教学是中心,后勤工作应以服务教学为主,其他次之。在主要工作中,还要分清轻重缓急,是主要急需的就先办,可缓的则缓办,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不搞排队式的先来先办,后来后办。只有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中心,照顾一般,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必需,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精打细算,讲究经济效益

学校的经济活动是比较频繁的,在确定开支之前,一定要精打细算,要讲究经济效益,具体说就是先算账后用钱,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少花钱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办事、办好事是目的。少花钱是为了多办、办好。而要多办、办好,则必须节约少花。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关键在于把事情办好,就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经济效益,钱花得虽少,事办得虽多,也是浪费。因此后勤工作人员在处理日常经济活动中,要学会精打细算,讲究经济效益,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后勤管理具有政策性强与涉及面广的特点,要求采取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方法来进行工作。特别是经济政策有关方面,要利用各种机会,积极正确地宣传,联系实际作耐心细致的宣传,以期与群众取得共同的认识,使执行政策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搞好工作的基石。后勤管理的许多工作,与群众有直接联系,必须组织群众才能做好。

5.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能力

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新时期,后勤管理也要开拓前进,为此必须加强学习,要认真学政治,不断提高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甘当无名英雄。要学业务,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还要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学习教育体制改革,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制度。通过学习,积累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作贡献。应当纠正只重实际工作,以干代学的错误观点。

6.科学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

后勤工作,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岗定责。在分工时,可一岗多人,也可一人多岗。实行岗位责任制,使其完成定责,有利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检查总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7.争取各部门配合,协调工作

后勤工作,为教学服务,并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模范行为,使学生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风尚,使后勤管理的各项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争取工会、团委、教导处、班主任、学生会的配合,协调工作。通过他们去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工作离开了他们的配合与协调,则往往收效甚微,而一经他们的积极配合,则是事半功倍。

8.沟通信息,横向联系

各校条件不一,各自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展自己的工作。然而,我们应当开拓视野,沟通信息,避免囿于本位固步自封。为此,我们应当走出去,横向联系,不定期的与兄弟学校联系,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开拓前进。

9.请示汇报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学校是育人的园地,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后勤管理工作的生产观点,就是为教学服务,起保证和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后勤管理为教学服务,要想教学之所想,急教学之所急,千方百计地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管好各类财产,做到物尽其用。主动热情地搞好生活服务,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加强财务监督,努力美化学校环境,确保学校安全。为此,要求后勤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地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二、后勤工作坚持群众观点,最主要是依靠群众参加管理

后勤工作遍及全院,与师生员工息息相关,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是十分关心的,他们最熟悉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他们最了解财力物力的合理安排。充分依靠群众参加管理,就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后勤工作只有把用钱、用物和管钱管、物结合起来,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把工作做好。

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可见,方法问题对完成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完成后勤管理任务,也要重视方法。在实践工作中,我们摸索了以下几种方法。

1.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后勤管理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这是后勤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了使后勤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应当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到课堂、教研室、饭厅转一转,看一看有什么新情况,听听有什么呼声议论,问一问有什么要求,交谈一些情况,请教一些问题,必要时,还要召开部分师生的座谈会,征求意见。这样经常了解、掌握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后勤工作做得更主动。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一、竞争的优势:

1999年5月份通过竞争上岗,我担任办公室付主任,在担任付主任2年时间内,我从中体会到法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在整个领导活动中,在整个审判活动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法院的后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后勤管理工作相比较,有其独特的特性,除了核心是法院后勤工作为审判业务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为法院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之外,每一件事可能都涉及到审判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即具体又实在。但最主要的是法院后勤工作的复杂性,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人与物的关系,比如审判业务所需的交通、通讯、器材等物资保障,以及法院工作人员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审判业务的展开和审判人员办案的情绪。既要处理好法院内部各庭室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法院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我在这方面的有些做法在前面的述职报告中也做了陈述,现不再一一赘述。

二、竞岗成功后的改革措施。

如果我能竞争成办公室主任,随着法院审判综合大楼和法官公寓的落成,我认为后勤管理应该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大胆引进外地经验,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一)后勤管理社会化、企业化。

随着法院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光靠行政手段来搞好后勤管理我觉得已经不行了,必须运用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也就是将服务型逐步转化为服务经营型。现在法院这种“小而全”的后勤管理体制,不但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与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也不相适应。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和企业化,将服务职能从现在的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成为经济实体的服务中心,为法院工作人员提供就餐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住房维修服务、会议及环境绿化、美化服务等等。这样不但可以缩减行政编制,节约经费,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

(二)资源配制效益化。

现在的法院后勤保障体制包括房产管理、车辆管理、财务管理、服务接待、饮食、医疗服务、通讯等等,包揽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物,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格局,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我觉得把后勤服务部门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在物业管理、汽车经营、接待、餐饮、住房维修、环境绿化、文印、通讯等服务性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其职能,盘活现有存量,以产生其经济效益。

(三)服务商业化。

法院的后勤服务部门要跳出无偿服务的怪圈,树立服务出效益的观念,把坚持服务的宗旨与服务商业化统一起来,使服务的投入、产出和收益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四)用工市场化。

我觉得要仿效现代企业的用工办法,引入用人竞争机制,根据后勤服务工作的不同岗位,不同劳动强度,不同业务要求和现有职工结构状况,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按劳取酬,对某些岗位的缺额和新建单位所需人员,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办法招用合同工。实行定岗定员,必要时实行后勤管理人员聘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