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第1篇

本课时为谈论节日以及庆祝方式的第三课时,在前两个课时中,学生学习了不同节日的时间和名称表达,以及能够谈论不同节日中人们喜欢的和常见的庆祝方式。因此,本课时仍旧会围绕节日这个话题对节日进行阅读拓展,巩固阅读技巧,以读导写,从阅读中获取和梳理写作语言框架。通过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学生能够在语言框架下完成本课时最终任务“festivalsin China”的海报制作。

二、学情分析

从话题的角度,中西方节日是四年级孩子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前两个课时对中西方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有了了解以后,也更激发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从知识的层面看,在Module4和Module5中,学生初步学习了现在进行时时态和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并在Module6的Unit11中学习了月份和一些常用的庆祝表达方式;从三年级起,学生也初步学习了关于穿着,食物,活动的表达。

本单元第一课时,学生掌握了节日的时间表达和初步尝试谈论了不同节日人们常见的活动。学生在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节日,能对不同节日的时间和活动进行提问,应答和描述,并深入学习关于母亲节的庆祝方式,能初步从时间,问候语,庆祝活动三方面去描述一个节日,丰富了节日的介绍。本课时在第一和第二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拓展描述节日的框架,添加了食物,穿着方面的介绍。通过制作海报这一写作任务,学生从写前的阅读中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传扬中国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

三、本课时目标

【语用任务】

在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语境中,用海报的形式,借助语言框架用几句话(至少4-5句)从节日日期和活动(食物,穿着,祝福语,庆祝方式)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要求内容达意、语法基本正确,情感丰富。

l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口头表达相关节日的活动。

2. 巩固本单元知识点后,能阅读相关的文段。

3. 能运用本单元的核心句型从日期,衣着,食物,活动,祝福语等方面来描述中国传统节日。

... is in...

In this festival, we likeeating/ wearing/saying...

Weusually do...

Welikedoing...

l 文化情感

通过阅读的大量输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俗人俗语 白描 讽刺 细节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四大奇书中创作最晚的一部作品。它奇就奇在作者至今也不能确定;奇就奇在自从它问世以来就毁誉参半,经历曲折。《金瓶梅》全书一百回,洋洋洒洒近一百万字。有人说,《金瓶梅》是《水浒传》的一条“肋骨”,它借《水浒传》中西门庆和潘金莲故事为引子,叙述了西门庆从勾结官府、玩弄女性到家亡,家业凋零的故事。这样一个非常简单又带有一些宿命意识的故事,实际为晚明这个人心不古的社会演奏了一曲悲哀、愤懑的挽歌。《金瓶梅》开创个体独立创作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先河。在中国小说史上,开辟了以描写家庭琐事、婚姻爱情为题材的世情小说新领域,为《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作了必要的艺术探索。笔者就《金瓶梅》的艺术表现技巧予以粗浅的分析归纳。

一、俗人俗语

《金瓶梅》的中心人物西门庆,是“清河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儿也是个好浮浪子弟,使得好些拳棒,又会,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近来发迹有钱。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交通官吏,因此满县人都惧怕他”(第二回)。西门庆集官僚、奸商和恶霸于一身,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大都是些帮闲、、虔婆、小尤儿、伙计、仆人和家庭中的妻妾,而西门庆的全部生活便周旋在官场、商场和情场里。这样一群世俗的人,被兰陵笑笑生推到了晚明社会的聚光灯下,恣肆地表演。用日常口语、谚语、歇后语、俏皮话及市井骂人语等,自然能真实鲜明地塑造出这类人物形象,同时还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如“年随情少,酒因境多”,“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情人眼里出西施”,“不怕官,只怕管”,“嗔拳不打笑面”,“吃人家碗半,被人家使唤”,“放着河水不洗船”,“凤凰无宝处不落”,“狗口里吐什么象牙来”,“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男人无性,寸铁无钢,女人无性,烂如麻糖”,“破着一命剐,便把皇帝打”,“噙着骨秃露着肉”,“日子多如树叶儿”,“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炷香”,“一头放火,一头放水”,“只怕睁着眼儿的金刚,不怕闭着眼儿的佛”,“十个明星当不得月”,“洒土也眯了后人眼睛儿”,“兜肚断了带子——没的绊了”,“饿眼见瓜皮——不管好歹”,“狗咬尿泡——空喜欢”,“关王卖豆腐——人硬”,“鸡儿不撒尿——各自有去处”,“毛司里砖儿——又臭又硬”,“千里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墙上泥坯——去了一层又一层”等等。清代的张竹坡、日本鸟居久晴和当代的白维国等都已做了谚语歇后语方面的编辑整理工作,有助于我们对《金瓶梅》的阅读鉴赏。

中国民族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说文本源于说话艺术用的话本,故而小说常以人物语言推动情节演进。《金瓶梅》成书于《水浒传》之后,借鉴了《水浒传》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的特点,更进一步在家常口语化、俚俗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如李瓶儿临终前对西门庆的一席话:

西门庆听了两泪交流,放声大哭道:“我的姐姐……我实指望和你相伴几日,谁知你又抛闪了我去了。宁教我西门庆口眼闭了,倒也没这等割肚牵肠。”那李瓶儿双手搂抱着西门庆脖子,呜呜咽咽,悲哭半日,哭不出声,说道:“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并头相守,谁知奴家今日死去也。趁奴不闭眼,我和你说几句话儿。你家大,孤身无靠,又没帮手,凡事斟酌,休要那一冲性儿。大娘等,你也少要亏了他的。他身上不大方便,早晚替你生下个根绊儿,庶不散了你家事。你又居着个官,今后少要往那里吃酒,早些儿来家。你家事要紧,比不的有奴在,还早晚劝你,若奴死了,谁肯只顾的苦口说你?”西门庆听了,如刀剜心肝相似,哭道:“我的姐姐,你所言我知道。你休挂虑我了。我西门庆那世里绝缘断幸,今世里与你夫妻不到头!疼杀我也,天杀我也!”(第62回)

西门庆贪图李瓶儿的美貌,也图她的巨额钱财。在诱拐了李瓶儿后,也得了她的钱财。但西门庆用情不专一,家里放着神仙似的一妻五妾,还眠花卧柳,留连于勾栏(妓院)之中,常不着家。面对李瓶儿将不久于人世,西门庆也流露出一丝真情。作品就是运用这样的日常口语,流畅地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二、白描传神

张竹坡是第一个用国画中的白描技法来批评《金瓶梅》的,在批评经典帮闲人物应伯爵时,张竹坡指出,“描写应伯爵处,纯是白描追魂摄影之笔”。白描,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来在文艺中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在塑造韩道国这个人物上,同样也用白描的手法。西门庆在清河县狮子街拾掇了两间门面房,开了个绒线铺,急需一个伙计。帮闲应伯爵再三向西门庆举荐了韩道国。与帮嫖贴食的应伯爵相识的朋友能好到哪儿去?韩道国“五短身材,三十年纪,言谈滚滚,满面春风”,一副生意人的举止,他原本是:

韩道国,字希尧,乃是破落户韩光头的儿子。如今跌落下来,替了大爷的差使,亦在郓王府做校尉,现在县东街牛皮小巷居住。其人性本虚飘,言过其实,巧于词色,善于言谈。许人钱,如捉影捕风;骗人钱,如探囊取物。(第33回)

韩道国本来是一个“言过其实,性本虚飘”、有天无日之辈,一经应伯爵极力包装,便成为“原是绒线行,如今没本钱,闲在家里,说写算皆精,行止端正”(第33回)。西门庆出于对应伯爵的信任,再加上韩道国极力自我推荐,韩道国顺利地当上了西门庆新开绒线铺的主管。你瞧他初当绒线铺主管时的神态举止:

单表那日,韩道国铺子里不来上宿,来家早,八月中旬天气,身上穿着一套儿轻纱软绢衣服,新盔的一顶帽儿,在街上阔行大步摇摆。但遇着人,或坐或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是一回,内中遇到他两个相熟的人,一个是开纸铺的张二哥,一个是开银铺的白四哥,慌作揖举手。张好问便道:“韩老兄连日少见,闻得恭喜在西门大官府上,开宝铺做买卖,我等缺礼失贺,休怪休怪!”一面让他坐下。那韩道国坐在凳上,把脸儿扬着,手中摇着扇儿,说道:“学生不才,仗赖列位余光,与我西门大官人做伙计,三七分钱。掌巨万之财,督数处之铺,甚蒙敬重,比他人不同。”白汝晃道:“闻老兄在他门下只做线铺生意。”韩道国笑道:“二兄不知,线铺生意只是名目而已。他府上大小买卖,出入资本,哪些不是学生算账!言听计从,福祸共存,通没我一时儿也成不得。大官人每日衙门中来家摆饭,常请去陪侍,没我便吃不下饭去。俺两个在他小书房里,闲中吃果子说话,常坐半夜他方进后边去。昨日他家大夫人生日,房下坐轿子行人请,他夫人留饮至二更方回。彼此通家,再无忌惮。不可对兄说,就是背地他房中话儿,也常和学生计较。学生先一个行止端庄,立心不苟,与财主兴利除害,拯溺救焚。凡百财上分明,取之有道。就是傅自新也怕我几分。不是我自己夸奖,大官人正喜我这一件儿。”……(第33回)

这一段描写,恰当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勾勒出现住东街“牛皮”巷中韩道国自吹自擂、口若悬河的神态。西门庆只让他主管绒线铺的经营,他却把自己漫话式地放大为西门庆的大管家身份,牛皮几乎就要吹破。文学语言的特色在于形象,生动,准确,运用白描的手法显然能经济地塑造人物,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三、讽刺艺术

《金瓶梅》是一部典型的世情小说,重点在暴露晚明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经济的混乱和道德的堕落。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的一种文艺表现手法。《金瓶梅》娴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并把讽刺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般意义的讽刺,往往是漫话式的。如以应伯爵为首的一群帮闲伴着西门庆在妓院里吃花酒的一节。

人人动嘴,个个低头。遮天映日,犹如蝗蚋一齐来;挤眉掇肩,好似饿牢才打出。这个抢风膀臂,如经年未见酒和肴;那个连三筷子,成岁不筵与席。一个汗流满面,却似与鸡骨秃有冤仇;一个油抹唇边,把猪毛皮连唾咽。吃片时,杯盘狼藉;啖顷刻,箸子纵横。这个称为食王元帅,那个号作净盘将军。酒壶番晒又重斟,盘馔已无还去探。正是:珍羞百味片时休,果然都送入五脏庙。……临出门来,孙寡嘴把李家明间内供养的镀金铜佛,塞在裤腰里;应伯爵推斗桂姐亲嘴,把头上金琢针儿戏了;谢希大把西门庆扇儿藏了;祝实念走到桂卿房里照面,溜了他一面水银镜子。常峙节借的西门庆一钱银子,竟是写在嫖账上了。(第12回)

这里穷尽了帮闲们帮嫖贴食的丑态,临完了还要偷铜佛、金琢针、扇儿、水银镜子,常峙节竟一毛不拔——也穷得“拔不出一毛”,连一钱银子也“写在嫖账上了”。这里讽刺艺术的魅力尽显,不过也使人感到有些戏剧化,缺乏一种真实感。

《金瓶梅》提高了讽刺艺术的境界,即通过不露声色的描述,来自觉彰显人物的丑恶灵魂。西门庆在与韩道国的往来中,睃上了韩道国的老婆王六儿。王六儿“长挑身材,瓜子面皮,紫膛色,约二十八九”(第33回);也算是有些姿色,西门庆才想去招惹她。而王六儿也非善类,与西门庆有一腿之前,便与小叔子韩二有染。她也想傍个大款,附势图财——果然不久做出借色求财之事。韩道国知道老婆与西门庆有染之后,全没有些男儿的自尊,竟情愿当起忘八来:

老婆如此这般,把西门庆勾搭之事,告诉了一遍,“自从你去了(上东京送女儿),来行走了三四遭,才使四两银子买了这个丫头(锦儿)。但来一遭,带一二两银子来。第二的不知高低,气不愤走来这里放水。被他撞见,拿到衙里,打了个臭死,至今再不敢来了。大官人见不方便,许了要替我大街上买了一所房子,叫咱搬到那里住去。”韩道国道:“嗔道他头里不受这银子,教我拿来休要花了,原来是这些话了。”妇人道:“这不是有了五十两银子,他到明日,一定与咱多添几两银子,看所好房儿。也是我输了身一场,且落他些好供给穿戴。”韩道国道:“等我明日往铺子里去了,他若来时,你只推我不知道,休要怠慢了他,凡事奉承他些儿。如今好容易赚钱,怎么赶的这个道路!”老婆笑道:“贼强人,倒路死的!你到会吃自在饭儿,你还不知老娘怎样受苦哩!”两个又笑了一回,打发他吃了晚饭,夫妻收拾歇下。(第38回)

韩道国自嘘,“行止端庄,立心不苟”,为附势图财,甘愿当忘八——“他若来时,你只推我不知道,休要怠慢了他,凡事奉承他些儿”。 作者虽未直接谴责这一对宝货,但丑恶的心灵已暴露在阳光之下,卑劣的行径已令人不齿。这种人物言行自相矛盾的、不露声色的描绘——“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标志着《金瓶梅》把讽刺艺术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后来《儒林外史》成功汲取这种表现手法,成为了讽刺小说的代表。

对《金瓶梅》的讽刺艺术,黄霖先生研究指出,《金瓶梅》还利用人物和环境的映衬,起到揭露丑恶的效果。最为有力的实例为西门庆和王招宣府的贵妇人林太太的苟且之事:

文嫂导引西门庆到后堂,掀开帘栊而入,只见里面灯烛荧煌,正面供养着他祖爷太原节度、?阳郡王王景崇的影身图,穿着大红团就(袖)蟒衣玉带,虎皮校椅,坐着观看兵书,有若关王之像,只是髯须短些,旁边列着枪刀弓矢,迎门朱红匾上(书)“节义堂”,两壁书画丹青,琴书潇洒,左右泥金隶书一联:“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

庄严堂皇的节义堂之后,“未出闺门,诚恐抛头露面,有失先夫名节”的林太太,在家“外卖”,这样的讽刺力量格外震撼人。“绮阁中好色的娇娘”,一听西门庆是“出笼儿的鹌鹑,也是个快斗的”,“越发喜欢无尽”,把一个看似娇羞的贵太太丑恶内心不露声色地彰显了出来。至于后来“相挨玉体,抱搂酥胸”的行为,已经纯乎一个暗娼了。

四、小说说“小”

《金瓶梅》开创了世情小说的先河,以家庭琐事为基本内容,描绘了一幅晚明社会的风俗画。作者穷尽小说写“小”的妙处,真如叔本华所言,“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叙述重大事件,而是把小小的事情变得兴致盎然”。(德国,托马斯·曼:《论小说艺术》)张竹坡也曾如此赞叹《金瓶梅》:“文字之无微不至,所以为小说之第一也。”(第39回夹批)历来《金瓶梅》的批评家,对其细节的描述都赞叹有加,如西门庆出场时手中拿把“洒金川扇儿”,潘金莲的叉竿、官哥玩的“寿星拨浪鼓”,宋惠莲、潘金莲穿过的“红绣鞋”。

第二回西门庆出场时,“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一副浮浪子弟相顿时在这一细节描述中生动、形象起来。第三回去勾引潘金莲时,也“手拿洒金川扇儿,摇摇摆摆径往紫石街来”,这一细节又表现出西门庆市井泼皮的痞子嘴脸。到第八回西门庆谋财娶了孟玉楼后,才去潘金莲处厮混,嫉妒的潘金莲盛怒之下把扇子撕了个稀烂。张竹坡于此赞叹道:“真小小一物,文人用之,遂能作无数文章,而又写尽浮薄人情,一时高兴,使将人弄死夺其妻,不半月又视如敝屐,另寻高兴处,真是写尽人情。”(第八回总评)至于潘金莲的叉竿,不偏不倚的跌打在西门庆的头上,营造了小说的中主要人物的初次会面,也为西门庆诱拐潘金莲埋下了伏笔。看似一个小物件,在作者的巧妙调度下,起到了推进情节演进的作用。“寿星拨浪鼓”,是官哥满月时薛太监贺喜送的礼物。官哥死后,李瓶儿“到了房中,见炕上空落落的,只有他耍的那寿星拨浪鼓儿,还挂在床头上。一面想将起来,拍了桌子,由不得又哭了”(第59回)。就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物什,一经作者的处理,却传神地表达出李瓶儿丧子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凄凉悲伤心境。一种真实之感也油然而生。第二十八回西门庆和潘金莲在葡萄架下白日宣淫,无意中丢失了一只红绣鞋。围绕失鞋、寻鞋、换鞋、剁鞋、做鞋,穷尽了潘金莲贪淫、、狠毒和嫉妒的性格。难怪张竹坡在第二十八回总评中说得好:

此回单状金莲之恶,故惟以鞋字播弄尽情。直至后三十回,以春梅纳鞋,足完鞋子神理。细数凡八十个鞋子,如一线穿去,却断断续续,遮遮掩掩,而瓶儿、玉楼、春梅身分中,莫不各有一金莲,以衬金莲之金莲,且衬蕙(惠)莲之金莲,则金莲至此已烂漫不堪之甚矣。

不是只有大的事件才反映真实深刻的思想,往往小的细节能使人物形象丰满,使情节饶有趣味起来。《水浒传》前七十回的成功,在于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得益于细节的描述。《金瓶梅》放弃了神话人物、传奇英雄人物和帝王将相,而把笔墨放在社会底层人物身上,叙述了他们的人生遭际,反应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使作品达到了中国小说史上新的高度。常人求高,高者求常,常见的事物,一经细节上的描述,往往在艺术表现上很奏效。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白维国.金瓶梅词典[s].北京:中华书局,2000.

[3]黄霖等.金瓶梅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4]黄霖.黄霖说金瓶梅[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陶慕宁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周锡山释评)[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7]孙犁著.孙犁集,谢大光编注.金瓶梅杂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说《水浒传》 元宵节 风俗

小说《水浒传》中描写了众多节日民俗,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其中着墨最多的要数元宵节。书中元宵节的描写出现了三次,分别为三十三回宋江在青州花荣的清风寨避难,清风寨镇庆祝元宵节的情形,六十六回吴用利用大名府元宵节的庆赏活动智取大名府,七十一回到七十二回宋江、柴进等人在元宵节到东京观灯。《水浒传》中的元宵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

一、放灯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日,中国人根据“第一良宵”之意,名之“元宵”,又因为旧时的这天晚上通宵张灯结彩,人们放灯观灯,故又名“元宵灯节”。汉朝时已有对元宵节的庆赏活动,汉明帝时正式敕令正月十五夜要放灯礼佛。唐代,元宵节开始在民间盛行,民间在元宵节这一天悬挂花灯,观赏花灯的风俗自此流行开来。唐玄宗时把赏灯的时间定为三天,即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到了宋代这一风俗更为流行,规模和场面都愈来愈大,放灯的时间也增加到五天,即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水浒传》第六十六回:“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元宵放灯时热闹非凡,“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在三十三回宋江因为清风寨镇要放灯才欲去观看。七十一回,也正是因为皇上大张灯火,与民同乐,庆赏元宵,才吸引宋江、柴进等人到东京观看元宵灯火。

二、鳌山

鳌山原是指古代传说海上有巨龟背负神山,后元宵节拟其形,把无数盏绚丽多姿的彩灯扎架起来,供游人观赏,故谓之“鳌山”。《水浒传》的第三十三回、六十六回、七十二回都描写了宋时元宵节的鳌山。

第三十三回

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元宵夜宋江看到小鳌山“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竟喧阗;织女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第六十六回

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围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城中各处宫观寺院佛殿法堂中,各设灯火,庆贺丰年。三瓦两舍,更不必说。

第七十二回

元宵节当天,天色晴明得好,看看傍晚,庆贺元宵的人不知其数,古人有篇《绛都春》词,单道元宵景致:

融和初报,乍瑞霭霁色,皇都春早。翠揖悍桑玉勒争驰都门道,鳌山采喝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绛霄楼上,彤芝盖底,仰瞻天表。缥缈。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群仙同到。迤逦御香,飘满人间开嘻笑。一点星球小。渐隐隐鸣梢声杳,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

清风寨镇土地庙前的小鳌山和大名府三处鳌山有以下共同特征。

1.鳌山上都有龙的图形,寓意君主与民同乐。

清风寨“山石穿双龙戏水”,大名府留守司州桥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铜佛寺前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翠云楼前的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东京的鳌山虽没有具体描写,但在词中写道:“鳌山采喝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鳌山上都有龙的图形且龙能喷水,龙是帝王的象征。元宵节皇帝和妃嫔在宫城门楼上观灯嬉戏,百姓在楼下观看露台演出杂剧,奏乐人不时引导百姓高呼“万岁”。鳌山上“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正是道君皇帝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

2.鳌山一般设在市镇中心或者人烟辐辏之处且鳌山上灯火花样繁多,景致极为壮观。

清风寨镇设在土地大王庙前,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大名府市中心添搭两座鳌山,留守司州桥、铜佛寺前、翠云楼前也有鳌山,鳌山上灯火不计其数;“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烛光衔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五凤羽扶双贝阙,六鳌背驾三神山”。六个鳌山上有三座神山,足见鳌山之大。《水浒传》虽然没有对扎在都门道的东京鳌山作具体描写,但是东京是都城所在,其鳌山应该更多、更大,也更为繁华。

三、社火

社火,本指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耍、杂戏。之所以称为社火,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农业收成之丰歉,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故每年许多节日,均以杂戏、杂耍等形式娱神,求其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地是各种作物生长之本,故土地神最受重视,而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以二十五家为“社”,每社每年定期对土地之神进行祭祀,以此土地之神亦被称之为“社”神。元宵节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夜,春耕即将开始,为祈求丰收,自民间至朝廷,都举行庆祝活动,求其保佑,因而在祭祀娱神活动中,伴有大量烟火,古称“社火”。其他节日的娱神活动也以“社火”呼之。清风寨镇、大名府、东京所在的开封府,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宋江因在清风寨镇看到社火队里一伙舞“鲍老”,那鲍老“身躯纽得村村势势”,于是不由得哈哈大笑,因此被刘高的老婆发现,结果被抓。六十六回宋江等攻打大名府后,作者在词中写道:“烟迷城市,火燎楼台。前街傀儡,顾不得面是背非;后巷清音,尽丢坏龙笙风管。耍和尚烧得焦头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踏竹马的暗中刀枪,舞鲍老的难免刃槊。”这里提到了元宵节社火中的傀儡舞、耍和尚、麻婆子、踏竹马和舞鲍老。其中的鲍老,是傀儡戏中常出现的引人笑乐的人物,是一种戴面具的滑稽舞。宋杨亿《傀儡诗》:“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教舞袖郎当长。”鲍老与郭郎同为傀儡戏中的人物,二者一起作滑稽性表演。宋时舞鲍老已成为元宵社火舞队中的常备戏。舞鲍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至明。

四、灯棚

宋江到清风寨镇看灯,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

灯棚也称“山棚”,高大的结扎各式花灯的彩楼或百戏艺人献艺的戏棚。灯棚大小不同,清风寨镇的灯棚应该是小型的、简单的,仅悬挂花灯而已。北京大名府的灯棚却是大型的。“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骨董玩器之物”。户外的灯棚装饰除了花灯外还有“巧样烟火”。“巧样烟火”就是把施放到空中的烟火变成楼阁、人物、花卉等奇巧的玩意。室内的灯棚还摆放“五色屏风炮灯”。“炮灯”是一种球形的彩灯,可以悬挂在灯棚,也可以作为元宵节的纪念品赠给妇女作头上的饰品。清风寨镇“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及大名府“翠玉楼高侵碧天,嬉游来往多婵娟。灯球灿烂若锦绣,王孙公子真神仙”中的“银蛾”、“香球”和“灯球”都是这种球形的彩灯。

清风寨镇,其地位相当于县,是用以屯兵驻守防止辽、西夏侵略和弹压人民反抗的军事组织。东京是宋都城所在,大名府是和开封府并称的四京府之一。所以我们看到作者在具体描写了清风寨镇的元宵节活动后,还用浓墨重彩描写大名府元宵节活动,因其规模比清风寨镇要大,庆祝的时间要长。从小说描写来看,清风寨镇的放灯应该是只在正月十五这天的当晚来进行,因为花荣也只是在元宵节当天派兵去维持治安,宋江也是因正月十五当晚放灯才去观看的,先前的一系列描述都是为赏灯而做准备。而六十六回则写:“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放灯时间较清风寨要长。东京开封府虽然是都城,但是大名府的元宵节体例是依照东京的,所以作者为避免写作上的重复,只对东京的元宵节作了整体概述。《水浒传》中元宵节描写详略得当同时又相互补充,这样的描法让读者在了解宋朝庆赏元宵风俗民情的同时又看到不同地方庆赏元宵的不同之处和地域性特色。

清风寨镇在山东青州地区,宋江在清风寨所看之灯,是“剪采飞白牡丹灯”和“荷花芙蓉异样灯”。在鲁中、鲁西南地区,元宵节所放之灯,必少不了荷花灯,青州属于鲁中地区,放荷花灯与当地风俗是相吻合的。东京的元宵节更突出皇都的王者之气、君主与民同乐的喜庆氛围。

《水浒传》的元宵节描写在让我们了解宋朝元宵节风俗的同时,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三十三回宋江在清风寨看花灯被刘高老婆认出后被抓,为救宋江、花荣,梁山好汉大闹青州府道,而后宋江率众上梁山。六十六回梁山好汉利用元宵灯节混入大名府,里应外合,攻破城池,救卢俊义上梁山。七十二回李逵元夜闹东京,让皇帝记住了宋江等人,为招安活动打下了基础。元宵节的描写让《水浒传》故事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第4篇

摘要:《金瓶梅》一方面以众多节日点出时间背景,一方面以元宵、清明两大节日作为鲜明的时间坐标,内在于小说的叙事肌理,形成了叙事时间的框架。这种选择性书写既写出了西门庆家轻伦理重欲望钱财的特殊样态,也勾勒出其家庭命运由繁华走向破败的道路。

关键词:《金瓶梅》 元宵节 清明节 叙事框架

对于《金瓶梅》在长篇小说史上的突破,陈平原先生曾关注到其“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表现‘世态人情’的长篇小说结构”这一问题,并进一步指出《金瓶梅》“选择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家庭’,作为小说结构的中心,不只有利于叙述角度从‘沙场鏖战’转向‘日常琐事’,更适合于‘公’、‘私’兼顾地考察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无可否认,“家庭”是作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大多数故事展开的空间支撑,这与此前着力于军国大事或神魔传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空间架构明显不同。但就《金瓶梅》的叙事策略而言,其叙事时间的安排也是独具匠心,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对此,有学者关注到岁时节日对《金瓶梅》的叙事意义,对“四时”的隐含象征意味、岁时节日与小说内外部节奏的关系多有探讨。但《金瓶梅》中诸多节日之间的差异及关系、时间的叙事策略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均未得到梳理和有效分析,这,构成了本文的论述起点。

《金瓶梅》所涉及的节日众多,计有元旦(2次,第23回、第78回)、元宵节(4次,第15~16回,第24回,第41~46回,第78~79回)、清明节(3次,第25回、第48回、第89~90回)、端午节(3次,第16回、第51回、第97回)、中元节(1次,第83回)、中秋节(5次,第19回、第33回、第59回、第83回、第95回)、重阳节(2次,第13回、第61回)、腊八节(2次,第22回、第79回)、除夕(1次,第78回)。但许多节日只是提及数语甚至一笔带过,如前三次中秋节仅仅写了一句话,说这日吴月娘过生日,后两次中秋节也都不足一回。在《金瓶梅》中真正展开来写的是元宵节与清明节,四次元宵节的回目数占到十回,三次清明节的回目数占到三回。

我们再来看《金瓶梅》全书的叙事时间安排,据朱一玄先生的《故事编年》,小说写了政和二年到建炎元年十六年间事,各年的叙事密度大不相同,整体而言是两头疏中间密。其中,第四年到第八年的叙事密度最大,包含了第14回到第93回,而这正是小说的主体故事部分,即从西门庆妻妾进门到西门庆死后众人风流云散。

由于小说乃是依托宋明代事,小说对政和二年、宣和三年这样的年份标示是有意弱化的,但读者仍能感受到西门庆家庭数年间的变迁,这有赖于小说以众多节日作为明显的时间背景。在《金瓶梅》的主体故事部分,即上文所说的第四年到第八年,每年写及少则两个多则七个节日,提示了故事的时间背景。中国的节日多与季节转换有关,每一个节日,都代表了“四时”中的一个季节。因此,从元旦到除夕,从上一次元宵节到下一次元宵节,从这一年的端午节到下一年的中秋节,都表明了完成了一次四季循环,表明了一年的流逝。然而,细究下来,在《金瓶梅》中,大多数节日仅仅是作为时间背景出现,并不具有一种叙事的时间刻度的意义。而所费笔墨甚多的元宵、清明两个节日的叙事,与小说主体部分的时间轴在节奏上存在着一致。这种一致,既表现在二者出现的次数相当,也表现在叙事密度大体相同。就出现的次数而言,第四年出现元宵节,第五年和第六年均出现元宵节和清明节,第七年出现元宵节,第八年出现清明节。就叙事密度而言,第四年约占八回,其中元宵节的描写占一回半;第五年约占十六回,元宵节和清明节占到一回半;第六年是全书叙事密度最大的一年,约占三十九回,相应的,元宵节和清明节的叙事密度也最大,两个节日的描写占到七回;第八年约占十回,元宵节的叙事占两回;第八年约占四回半,清明节的描写占两回。可以看出,在小说主体故事部分,元宵节、清明节成为显著的两大节日,其呈现方式与故事时间的推进呈现出较一致的节奏,从而使其叙事构成了小说主体部分时间轴的坐标。如果说“家庭”是《金瓶梅》这部小说的空间结构中心,具有叙事结构的意义,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将元宵、清明两大节日视为小说的时间坐标,构成了《金瓶梅》中蕴含了时间刻度的叙事框架。

《金瓶梅》将笔触放置于一个商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如何将日常生活写成“有如一日日捱着过去”而又不成呆板的年谱。,其实难度颇大,牵涉长篇小说的结构转型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金瓶梅》并非如一些论者所说的以四季循环作为时间结构,而是一方面以众多节日点出时间背景,一方面以元宵、清明两大节日作为鲜明的时间坐标,内在于小说的叙事肌理,形成了叙事时间的框架。

在空间结构上,《金瓶梅》以“家庭”为中心,以“花园”、“永福寺”、“玉皇庙”为翼,此种空间结构所折射出的小说的意图已得到了较深入的探讨。那么,《金瓶梅》以元宵、清明两大节日作为叙事时间的框架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对于这一叙事时间的框架,我们首先从节日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层面来看。在实际生活中,节日与日常生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也就是说,节日是日常生活中特殊的时间点,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与日常不同的生活状态。比如,妇女等闲不可出大门,《金瓶梅》里多次写到潘金莲等人趁西门庆外出倚着大门往外看,但远远看到西门庆回来便往内院躲,生怕西门庆责怪。但是每到节日,或邀人来做客或外出赴宴,元宵节夜晚走百病、清明节踏青或是扫墓,女性多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可以说相对于日常生活产生了一种特殊性。但是,这种特殊性又是限定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段的,节过完了,这种特殊性将要回归到生活的常态去。但在《金瓶梅》的小说世界里,却不然,节日呈现出一种常态化的倾向。第六十九回文嫂向林太太介绍西门庆,说他家生意兴隆、结交权贵无数、妻妾歌女成群,所谓“端的朝朝寒食,夜夜元宵”。这里,“寒食”、“元宵”是泛指节日,文嫂作为一个外在于西门庆家庭的人,在其眼中,西门庆家的生活有如天天过节般奢靡。确实,我们看到,本应在节日生活中作为对日常生活的调节而出现的宴席、游玩、狂欢,随着西门庆的发家,逐渐地在其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蔓延开来。比如,小说中写到第一次元宵节月娘等人受邀去李瓶儿家吃赏灯酒,第二次元宵节则是西门庆家开家宴,但时间推移到第三次元宵节时,正是西门庆财势顶峰时,元宵节十天节期几乎夜夜笙歌天天宴席不断,连家里的大丫鬟春梅等人都专门有人邀请。宴席不仅在过节时蔓延开来,也蔓延到日常生活中,有论者做过统计,

《金瓶梅》中出现大小宴饮场面228次。《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李纨回答黛玉提及聚饮事时说,“这有何妨。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无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这恰是在说明节日的一种特殊性,对日常生活节奏的调节。反过来,当西门庆家的发展历程以两大 节日为鲜明的坐标,并以“夜夜元宵”将节日活动这样的非常态生活拓展得漫无边际时,节日活动对日常生活的调节意味也就失去,生活的节律也被破坏,其家庭命运走向一种失衡与破败也就可以得到理解。

以元宵、清明两大节日为时间的大关目,还不仅仅意味着在小说世界里节日生活向日常生活的蔓延,它也同样提示着元宵节、清明节在小说世界里的特殊地位。为什么小说将笔墨放诸元宵节、清明节而不是其他节日?小说所写的节日与节日之间呈现出怎样的关系?从叙事的篇幅来看,《金瓶梅》中除夕、元旦、中秋节这几个节日的描写是很少的,而这几个节日在日常生活中却又是极为重要的。除夕、元旦为一年的首尾,是汉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有着守岁、贴桃符、祭祖、吃团圆饭、拜年等习俗,其中蕴含着很强的伦理意义,且覆盖面从朝廷直至民间,朝廷“君臣相贺,旨在确定新的君臣之义;在民间人们以拜年的形式更新家族、乡邻的伦理关系以及与神灵的关系”。再看中秋节,中秋节风俗以赏月拜月为主,而这一节俗的中心意义是团圆,从表层上看是因为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但实质原因乃是“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可以看出,除夕、元旦、中秋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与其具有的伦理意义是密切相关的,而《金瓶梅》中这几大节日偏偏是“缺失”的,这或许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理解为西门庆的家庭在伦理关系上是相当薄弱的,因此“写无可写”。

相对于小说文本对除夕、元旦、中秋节的弱化,如前所述,元宵节、清明节这两个节日在小说中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元宵节又称“灯节”,主要的节俗是赏灯,其后衍生出放烟火、猜灯谜等风俗,这类风俗以娱乐性为主;至北宋时有吃汤圆的习俗,则蕴含了祈求团圆的意味;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妇女“走百病”的习俗,则有驱邪祛病的意思在。清明节两大习俗一是扫墓祭祖一是春游踏青,其文化意蕴一在于对家族伦理关系的重视,一在于娱乐赏玩。中国的岁时节日起源流变较为复杂,同一个节日往往兼有多种民俗,也就具有了多重的文化意蕴。但若将元宵节、清明节与除夕、元旦、中秋节这一组节日作对照的话,大致可以认为除夕这一组节日更多体现出一种家族性、伦理性,元宵节较多体现出一种狂欢性、娱乐性,而清明节则是娱乐性与伦理性平分秋色。而具体到了《金瓶梅》的文本中,这两大节日还有比较特殊的呈现。《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写到全书第三个元宵节,西门庆与应伯爵等人在狮子街赏灯吃酒,家中月娘使小厮送来果品,小厮告知西门庆大娘留住堂客在大门首看放烟火,西门庆特意问小厮有没有人看,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又嘱咐要安排士兵看守好。而西门庆这一边也开始放烟火,同样引来了人群的围观,西门庆则在楼上得意洋洋的观看。这一场景为前两次元宵节所无,盖此时西门庆财势到顶峰方有此盛事,而西门庆流露出的对“被看”的期待性显示出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赏灯放烟火的热闹本身,而是他人因此对财势投来的艳羡眼光能够吸引并满足西门庆。再看清明节,小说中写到第一次清明节是在第二十五回,这次的清明节是宋惠莲和潘金莲等女性在家中荡秋千度过的,并不提及上坟扫墓等事,而到了第四十八回第二次清明节时,西门庆正升官得子,于是排场极大地带着官哥前去上坟祭祖。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在《金瓶梅》中,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似乎还要依赖于一种显摆财势的心理才得以完成,而这种心理是支配着西门庆乃至金瓶梅世界中的大多数人的。就像春梅向潘婆子解释潘金莲的“不孝”,说是因为心气高而没银钱才会“苛待”潘婆子的到访,也是基于同一种认识与心理。元宵节、清明节这两大节日在《金瓶梅》中呈现出娱乐性的同时,颇为深刻地折射出西门庆家庭轻伦理而重钱财欲望的特殊生活状态。

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金瓶梅》的小说世界,会发现传统的伦理关系在西门庆的家庭确实是颇为缺失的。小说对西门庆的家庭关系设定颇有意味,西门庆父母双亡,也无兄弟姐妹,虽有一妻五妾,从一开始潘金莲便与孙雪娥结仇,而为李瓶儿进门,吴月娘与西门庆翻脸,潘金莲与李瓶儿的矛盾更是贯穿始终。子女亲情上,女儿西门大姐是婆家遭难投奔娘家的,大姐缺衣少钱要靠好心的瓶儿贴补,过节做衣服还是春梅要做才顺便做起的女婿陈经济虽然西门庆声称是做儿子看待的,实际上却是“穿青衣”办事,形同奴仆伙计;官哥是西门庆在世时唯一的子嗣,本应享尽荣华富贵,却一来体弱二来始终处于潘金莲的虎视眈眈和算计之中,官哥死后李瓶儿极为伤心但西门庆却很快不在意。这样一个特殊的商人家庭与其说是以伦理关系为支撑的,不如说是以钱财和欲望为支撑的。我们可以从如下一些具体事件中得到印证:西门庆每每对伦常关系作出破坏时,如与仆妇宋惠莲偷情便是许以衣服财物;李瓶儿到了西门庆家初时受到不少凌辱而能够忍受,因为西门庆是“医奴的药”,潘金莲与名义上的女婿陈经济调情乃至偷情,皆是源于对性的欲望的过度追求。

概而言之,《金瓶梅》选取元宵节与清明节作为叙事时间坐标,而非除夕、元旦、中秋节这样的重伦理性的节日,其叙事效果是从正反两方面写出了一个特殊的商人家庭的样态――伦理关系的一面弱,而欲望、钱财关系的一面强。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第5篇

【阅读选段】

白族同胞喜欢过节。在所有的节日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莫过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的三月街了,三月街已经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节”。人们赶街过节,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一年一回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苍山洱海齐欢笑,赛马唱歌做买卖。”好玩极了!往年,我和村里的伙伴儿们,都要约着去赶三月街。我们又是看耍龙,又是看赛马,还吃豌豆粉、凉米线……最让我激动的是看赛马。(选自《赛马三月街》)

【技法点拨】

节日里一定发生过很多事情,如果都写出来,那岂不成记流水账了。怎么办呢?写节日的事情时要学会选材,即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印象最深的事情来写。《赛马三月街》一文,作者就从白族同胞众多的节日中选取了“民族节”,进而从众多的活动中重点选择了赛马这项活动进行详细描写,不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且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捕捉人物活动。

【阅读选段】

隐隐听到远处一片锣鼓声,龙舟出现了,龙舟过来了!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长长的“龙体”上涂满了鳞甲形的斑斓花纹。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船手。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一式的短桨。船头还有一个站着的人,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锣、吹哨子。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短桨整齐、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龙舟就在这浪花中有节奏地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真像是龙腾大海,好看极了!壮观极了!(选自《赛龙舟》)

【技法点拨】

节日活动主要是人的活动,习作时,首先要注意写出人们的活动情况,还要捕捉精彩的细节,描绘出庆祝活动的盛况,以使读者如历其事,如临其境。选文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了龙舟威武无比的样子,并重点描绘了船手的衣着特点以及他们划桨时的动作等,让读者感受到了赛龙舟时的激烈场面。

第三,突出重点。

【阅读选段】

舂米舞又称杵舞,取材于舂米劳作,是舞蹈化的劳动,献艺者是勤劳而聪明的高山族妇女,多数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她们身穿用麻布缝制的彩色衣服,戴上贝壳、兽骨等磨制的装饰品,手执木制的长舂米杵,在音乐声中环绕石臼操杵作歌。长杵碰击石臼,不仅击出清亮悦耳的音响,而且每根杵撞击石臼的不同部位,仿佛打击琴键似的,发出清浊各异、铿锵成韵的乐音,形成神奇迷人的打击乐曲。妇女们在舂米的过程中,一边和着一定的节拍踏歌举杵,一边用脚掌拨弄涌出臼盘的粟米。长杵错落有致地一上一下,与节奏性的顿足浑然天成地形成和谐优美的杵舞……

高山族人爱唱歌,唱歌是丰年节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山族的传统歌曲一般采用即兴吟诵的形式,曲调高亢雄浑,旋律扣人心弦。(选自《高山族丰年节》)

【技法点拨】

描写活动盛况要表现全貌,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你看,高山族丰年节的活动有舂米舞和唱歌等内容,但因为高山族丰年节主要是欢庆一年辛勤劳作的收获的,因而作者对取材于舂米劳作的舂米舞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唱歌的内容则作了简略描述。

第四,渲染气氛。

【阅读选段】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选自《老北京的春节》)

【技法点拨】

春节是我们汉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一个普天同庆的团圆节。透过除夕酒肉的香味,漂亮的新衣,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通宵的灯火,彻夜不绝的鞭炮声,你是否真切感受到除夕时的热闹气氛?

其实,节日总是和热闹、喜庆等气氛联系在一起的,每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活动内容,例如,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龙舟竞渡,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习作时,只有突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才能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第五,宣传知识。

【阅读选段】

燃放爆竹的风俗,我国早就有了。到了唐朝,火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用竹筒来做爆竹太不方便了,有人就想到了火药。他们仿照竹筒的样子,用纸卷成一个个纸筒,里面放上火药,一点火,就会爆炸,发出“嘭啪”的声响。(选自《爆竹声声》)

春节是我们国家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叫“年”。那么,你知道“年”的来历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着尖尖的犄角,样子十分可怕,性情异常凶猛。它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了躲避“年”,每年腊月三十那天,人们就扶老携幼,牵着牲口,赶着鸡鸭,躲进深山,等第二天再回来……(选自《“年”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