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生产;影响

全球变暖成为当前气候变化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自然、经济以及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严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全球粮食生产以及粮食供应的安全,同时还会对农产品的品质以及食物的安全性造成威胁。因此,为了缓解粮食供应的危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业生产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供应需求,首先应该对气候变化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

一、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对我国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重要影响的是温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温度的高低决定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当温度升高时,农作物生育期就会缩短。

例如,就水稻的生长而言,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时,水稻的生育期就会缩短7.6天,尤其是对一季稻和早稻的生育期影响更为严重。但是对于不同熟性的水稻品种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广东地区的水稻生育期积温增加,早稻发育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前,晚稻发育期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推迟,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他们的全生育期均逐渐缩短。

此外,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育前期的影响较大,对冬小麦生育后期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得冬小麦的春季发育期普遍提前,尤其是拔节期的提前最为明显,抽穗以后生育期提前的程度较少,冬季生育期以及全生育期明显缩短。有关生态学模式模拟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状况表明,在土壤水分没有亏缺的情况下,黄淮海地区的秋冬季温度升高,小麦从播种期到开花期的时间逐渐缩短,开放期到成熟期的时间延长,就播种期到小麦的成熟期持续日数也不断缩短。总之,气候变化会使得农作物的生育期缩短,并且对作物生育前期的影响通常大于对其生育后期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最终表现在产量上,全球气候变化的正负效应分布不均匀。对于纬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而言,气候变暖对这些地区的农作物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会使得耕地的土地面积增加,国内生产值也会随之增长;对于低纬度地区而言,气候变化就会减少水分,导致农业和林业的生产力降低,使得商品生产受到影响。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地区的影响都是混合的,这些地区的农作物受到的影响会随着气候变化情景的改变而改变。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当温度升高时,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加快,生育期也会逐渐缩短。就水稻而言,品种不同的水稻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早稻的平均减产幅度小于中稻和晚稻。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小麦发育速度会加快,生育期间也会缩短,春小麦和冬小麦相比较,春小麦的生育日数缩短比例大于冬小麦,春小麦的减产幅度也大于冬小麦,无论是哪一种小麦,灌溉条件下水分充足时不会出现较大的减产,雨养条件下减产幅度略大。此外,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作物的产量影响也是不同的,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北地区雨养冬小麦就会呈现出增产的趋势,而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春小麦以及西南地区的冬小麦就会呈现出减产趋势。

对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问题,可以通过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来改善这种情况。气候变化会导致我国玉米的单产普遍降低,总体产量也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通过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可以很好的缓解这种现状,尤其是将就雨养玉米来说,会有更加明显的效果。

三、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品种布局的影响分析

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为了改变r作物的产量现状,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人们往往通过改变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更换高产品种来增加产量。当气候变暖时,不考虑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时,东北地区的春玉米不同品种的成熟程度不同,一般呈现从北界向北移动的程度,在一些敏感的区域内,中晚熟品种往往会替代早熟品种,从而延长玉米的生育期。增加干物质累积量,就会提升东北三省的春玉米产量。冬小麦的品种有冬性品种、强冬性品种以及弱冬性品种三种,其中,强冬性品种种植北界从西北向东北北移的趋势比较明显,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华北向北移动比较明显,而弱冬性品种种植在安徽、江苏以及山东交界处的变化更为明显。东北地区的玉米品种熟性不同时,可以种植在北界并且向北移动,向东扩充。小兴安岭可以种植一些极早熟玉米品种,长白山等地可以种植一些早熟的玉米品种,而三江平原地区就可以种植一些中熟或是晚熟的玉米品种。

就目前我国农作物的总体布局状况来看,华北地区之前推广的强冬性小麦品种逐渐会被半冬性的冬小麦品种所取代,而南方地区的水稻品种大多都是耐高温的品种。我国福建省的平均气温在原来的基础上升高了0.5摄氏度,水稻的熟性品种种植高度也有提高50米,相当于维度向北移动了0.25度。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河南省冬小麦品种的更新特征是营养生长期不断缩短,小麦的生殖生长期逐渐延长,总体上也使得小麦的产量逐渐增加。因此,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对于喜温和晚熟的小麦品种种植非常有利,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作物的产量逐渐增加。

四、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分析

种植制度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甚至是作物种植的结构、种植方式以及配置的总体情况。作物的种植制度通常是根据一个地区作物生产和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同时还兼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管理状况,通过一系列方式最终达到预期年度生产的目标。气候资源以及外界的变化都会对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产生影响,从而确保作物生产目标的实现。随着气候的变化,中国热量的时空分布格局逐渐被改变,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受到严重的影响,主要对作物种植界限和品种布局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制定需要从气候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论证,才可以减小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产生的各种影响。

五、结语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很多的地区,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也会不同,因此,对于气候变化的预测需要根据实际地区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示范基地,以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为依据,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并且针对不同的地区,吸收传统农业精细化生产以及多生态模式生产的特征,进来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加强预测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情况,从而达到因地制宜,全面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5,01:1-11.

[2]周广胜.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01:80-94.

[3]孙华,何茂萍,胡明成.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07:51-57.

[4]周文魁.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南京农业大学,2012.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2篇

1.白城市病虫害发生特点

1.1新的重大病虫害不断出现,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随着气候因素的变化至少有10种以上病虫害,由过去的没有发生或零星发生,成为新的重大有害生物、如旋幽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 2010年6月上旬,在白城市通榆县和大安市部分乡(镇)大暴发,发生面积1260公顷,其中造成毁种面积578公顷。气候变暖使一些病菌孢子容易过冬,成为第二年大发生的病源,如玉米螟大斑病,最近几年在白城市也呈重发态势,并成为一种常发性病害。

1.2害虫发生代数增加,面积扩大,为害加重 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点时间提前,一年中害虫繁殖代数也因此增加,在新的有利环境条件下,某些害虫的虫口指数将增加,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几率增高。另外,病虫越冬受温度影响将更加明显,冬季变暖,容易越冬,虫源和病源增大;害虫的休眠越冬期缩短,世代增多。更为严重的是多种主要作物的迁飞型害虫比现在分布更广、为害更大。

1.3防治难度加大 新的病虫害不断发生,很多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难以及时掌握防治技术,导致防治失误,往往造成毁种和绝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发生时间拉长,由于种植结构改变,以往作物种植时间整齐划一的情况少了,田间同时存在各个生育期的作物和各种适合的寄主,田间温湿度适宜,小气候环境适宜,使得病虫发生时间拉长,代次重叠,很多害虫发生期延长。防治后残虫数量高需要连续防治;随着农药使用历史延长,病虫害抗药性不断加强,农药防治效果下降,容易造成用药不对路,耽误防治时机。

2.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2.1加强预测预报,提升病虫预警能力 病虫测报是做好防治的基础,是科学决策大面积防治的依据,应加强测报体系建设,提升病虫预警能力,测报人员应深入田间,仔细排查,准确掌握病情虫情动态,及时预报,适时组织防治,将病虫害为害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3篇

    一、关于极端气候变化的趋势研究

    世界气象组织2012年11月《世界气候状况年度声明》,在《声明》中指出,全球各地频现极端气候事件,主要表现为热浪、干旱、洪水和低温。美国赖斯大学气候变化专家罗恩·萨斯在2012年9月也指出,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将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会是一种全球现象,人类需要提早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否则将会面临灾难性严重后果。2012年8月28日的经济参考报也指出,有迹象显示,气候变迁正在成为常态,年复一年愈演愈烈。

    二、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研究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承载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极端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多为负面(Stern N,2006)。比如,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温度升高带来的作物病、虫、草害的增加也会影响作物生长,从而对作物产量带来负面影响(Rosenzweig,Hillel,1995)。还比如,气候变化带来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生长季起始时间和长度变化,将影响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季长和种类(Conway,1998;Rosenberg,1990);未来水分状况是决定未来很多地方,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降水的变化和作物生长季的变化将是决定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是利还是弊的决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虽然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促进了光合作用,或将提高作物产量,但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及病虫灾害高发等将抵消有利因素,从而引起粮食产能的不确定性(潘根兴,2009)。气候变化在中国的区域格局不同,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也不同(林而达,2007;张厚瑄,2000;周舟,2010)。但是,极端天气气候因子与农业经济产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中国农业经济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刘杰、许小峰,2012)。

    三、关于气候影响粮食生产的机理研究

    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气候变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作物的生产。一是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气候变化带来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生长季起始时间和长度变化会影响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季长和种类。二是二氧化碳将直接在生理上影响作物生产,对作物的生产产生有利的效果,大气中的CO2浓度可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Conway et al.,1998;Rosenberg et al.,1990),浓度的升高对C3作物(如小麦、水稻和大豆)会产生显着的正效应,对C4作物(如玉米、高粱)产生的正效应较小(Ringius et al.,Hulme,1996)。但由于温度升高带来的作物病、虫、草害的增加也会影响作物生长,从而对作物产量带来负面影响(Rosenzweig,Hillel,1995)。三是未来水分状况是决定未来很多地方,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降水的变化和作物生长季的变化将是决定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是利还是弊的决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四是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可以影响未来农业的生产,但对未来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极端气候事件(洪水、干旱、极端高温等)。国内外学者对前三个方面的研究关注较多,研究的时间较长,取得的成果较丰富,但对第三个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很少。

    四、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粮食生产的定量测算研究

    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观测实验(Finn et al.,1982;Nie et al.,1995;刘建国,1992;曹仁林,1994;林而达等,1997;蒋高明,1997;李吉越,1997;林伟宏,1999;李伏生,2003)、动态数值模拟(Hoogenboom G,1999;金之庆,1996;Huang,1998)、统计分析(赵宗慈,1989,1993;程延年,1993;张全武,2003;杨文钦,2004;彭少兵,2004)、经济模型 (周应恒,2011;Liangzhi You,Mark W Rosegrant,2005;Fuhrer,2003;Ciais et al.,2005;David Haim et al,2007;Torriani et al.,2007;Robert Finger,Stephanie Schmid,2007)和Logistic模型(Seo and Mendelsohn,2008)等对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产量作了较好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经济;农业生产

在自然条件自身变化和以工业化为代表的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近几十年来全球正在经历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形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对依赖气候条件的农业经济带来了深刻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速已经放缓,而且气候变化将会加剧这种减缓趋势。异常的气候变化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使得原本立足于严重自然灾害和脆弱生态环境的中国农业更是雪上加霜。据统计,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当然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在我国也会带来作物种植熟制北移、冻害减轻等正面影响,但总的来说农业病虫害增加、农作物品质下降、洪涝灾害频发等负面影响远远高于正面影响。可以说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的或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气候变化的表现

作为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因而中国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近几次的报告来看,1950年以来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CO2浓度增加、冰雪覆盖面积减少等气候变化是几十年乃至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气象灾害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空间布局,引发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而且往往会在大范围对农业生产带来威胁,中国几乎每年都有几亿亩农田受灾。我国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气温上升。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和开发利用土地活动的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浓度急剧增加,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增加了(0.6±0.2)℃,而且到21世纪末温度将会继续增加1.4-5.8℃。中国的整体气温也在此环境下不断上升,过去100年间中国气温增速略高于全球气温增速,增加了0.8℃,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增幅更加明显。从季节分布来看,冬季增温最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历了三十多个暖冬。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平均增温趋势最大,过去50年来两地平均增温趋势率分别达到0.38和0.35,而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分别只有0.20和0.18,也就是说全国升温的幅度由南到北呈现递增趋势。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气温增高的趋势将会延续,预计到2030年整体气温将比2000年气温增加1.3-2.1℃,而到2050年增幅将达到2.3-3.3℃。第二,降水分布区域性差异增强。虽然几十年来我国总降水量减少的趋势不甚明显,但降水量分布不均的趋势却在不断增强。我国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局势并没有改观,不仅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态势在持续加剧,而且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降水量也在明显减少,特别是秋季降水量更是偏少。同时春夏两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地区的雨水总是偏多,经常造成洪涝灾害,与北方大面积的旱灾形成鲜明对比。第三,海平面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引发海平面不断上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率每年达到1.8毫米,而中国几十年海平面上升的速率是每年2.7毫米,远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平面升高趋势急速加剧,近几年我国海平面高度始终处于历史最高值。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海南东部沿海、黄海南部和渤海西南部海平面上升的幅度远高于其他海域,1980年以来这些区域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0毫米,而在未来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其中南海海平面的增幅将会最为明显。第四,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频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2013年)评估报告显示,1950年以来全球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在逐年增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极昼极夜现象减少、强降水增多、热浪或暖期时间加长、重度干旱增多等。我国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由于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与全球相比显得更为严重,不仅有暴风雪引发的极寒天气和强对流引发的暴雨台风,而且也有持续几十天的洪涝灾害和热浪天气。

二、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是一个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行业,而我国农业生产由于分布广、类型多而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一,气候变化破坏了农业生产系统。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温度、光线、水分、大气、土壤等要素发生剧变,不仅扰乱了固有的农业种植制度,而且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大大减弱了农业生产的潜力。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年来正是依靠良好的光照和温度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使该地区不时出现强光高温或接连阴雨的低光照现象,造成水稻的大幅减产。全国气温的走高或暖冬的持续为害虫和病原体安全过冬提供了温床,因而近年来我国农业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均出现了显著增长。与此同时,气温增加改变了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C-N循环,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二,气候变化破坏了农业生产能力。一方面气温的升高使小麦、水稻的产量产生明显下降。对于小麦来说,生长期内温度每增加1℃,将会出现3%-10%的减产,而且暖冬会让小麦提前进入拔节期,而这会增加遭遇倒春寒天气而发生冻害的概率。水稻种植也会出现温度增高而产量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频发的旱灾洪灾让农业生产能力急剧降低。干旱不仅让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多年遭遇重创,而且让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的牧业生产也举步维艰。同时南方夏季频发的暴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现象,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产。预计到2030年,我国以玉米、水稻和小麦为代表的种植业总量将会因为全球变暖减产5%-10%。第三,气候变化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品质是农产品顺利走向市场的重要保障,但是气候变化却对我国各种农作物的品质带来了隐患。近些年在我国的大豆种植基地黑龙江省,生长期遭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使大豆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明显降低,从而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在干旱和暴雨等天气影响下,我国的棉花品质也是大打折扣,使众多棉花种植者“胆战心惊”。由于雨水季节性差异较大,黄河沿岸的苹果种植经常遭遇成花难、果实硬度低等问题,影响了苹果品质。

三、解决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对策

第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布局,适时革新种植制度。气候变化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短期内无法使其发生转变,但是农业生产可以根据气候变化适时调整。比如针对我国水稻一熟区南界北移和二熟、三熟去北界北移的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及时告知种植者,使其及时调整种植布局,适应新的气候环境,避免无谓的损失。在种植春小麦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农户可以适当提前播种期或者更换更耐寒的品种来应对春季降水持续减少的气候状况。第二,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强化科技兴农战略。气候变化一般呈现出范围广和时间长的特点,单靠调整种植结构布局还不足以减缓不利影响,而应当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投入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一方面利用农业科学知识对现有农作物品种进行改良,使其适应当前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或引入新品种,特别是要大力推广具有超强自身抗逆性的农作物品种。除此之外,还要利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适时对土壤、水质等外在要素进行改良,为新品种的种植推广提供必要条件。第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倡节水农业。我国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落后陈旧,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国家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在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兴修现代水利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在灌溉水源普遍减少的背景下,节水农业也是亟需的。国家可以引入节水灌溉技术、工程保水技术等来发展节水农业,同时利用各种鼓励性政策引导农民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第四,建立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是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我国一方面应当鼓励多方资金进入农业灾害保险领域,为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而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农业种植者积极加入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从制度上稳定种植者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刘玉,郭丽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905-910.

[2]翟盘茂,李茂松,高学杰.气候变化与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3]周广胜.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38(1):80-94.

[4]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1573-1578.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农作物;影响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气候环境始终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气象环境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发生可能会使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危及着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石河子市的主要气候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使农作物良好生长的对策,以适应农业的发展。

1 石河子市气候环境简介

石河子地区属于灌溉农业区,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严寒,其气候干燥,主要表现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较多的月份为4~7月,以北地区降水量为13.0~20.0mm,以南地区降水量21.7~27.6mm;深居内陆,高山环绕,海拔高度的差异较大,属于典型的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春季气温上升较快,夏季酷热,秋季降温迅速,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

石河子地区的日照也是新疆地区的一大特色,北部地区的日照时数一般高于南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2721~2818h,各个地区的平均最多日照出现在7月。充沛的光照不仅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

2 气象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1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气温升高会加快地表水分的蒸发,使水分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极端天气现象。洪涝、飓风、干旱等都与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对农作物而言,降水和蒸发量的改变会使农作物在最需要水的时候出现干旱现象,若降水量不能相应地增加,就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气候变暖若没有新的适应技术,农作物的生长期就会普遍缩短,对物质积累和籽粒的产量有负作用,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2.2 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低温冷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对不同作物、品种和发育期的危害不同。农作物品种不耐低温,果树和蔬菜在0℃以下容易冻伤。农作物一般在出苗期和生育后期对冷害的防御能力较强,在抽穗、开花及灌浆初期等对冷害较为敏感。在较长时间内,冷害会使农作物的发育期延迟,导致作物减产,还会破坏作物的生殖器官,空壳较多而减产。冷害对于小麦、水稻、果树以及蔬菜等作物有很大影响。

2.3 干燥少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北疆气候干燥,突出表现为降水偏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为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一半。干燥少雨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不能够满足农作物在特定成长期内对水分的需求,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不能够补偿蒸腾消耗的水分,使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平衡失调,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乃至死亡。大范围的持续干燥少雨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的甚至会颗粒无收。

2.4 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日照时数减少,光照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下降,使作物积累的养分减少,发育受挫,还会使病虫害增加,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对于棉花而言,习惯于较强光照,在晴天强烈光照少时对棉花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都十分不利,再加上夏季的雨水较多,更容易造成蕾铃脱落。

2.5 大风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大风造成的灾害是由风的压力造成的,还往往伴随着暴雨、冰雹等灾害。在大风灾害的影响下,农作物的受害程度受密度、株高、行向、风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风可以使农作物的幼苗折断枯死,开花期遇上大风会影响授粉,成熟期遇上大风会使作物的植株出现倒伏、折断的情况,还会吹掉果实。另外,大风会使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从而加重干旱。大风能够使农作物叶片表面的水分加快散失,在干热条件下,会加大农作物的耗水量,使作物的根部吸水不足,严重时可能会造成作物枯死。大风也会破坏农业生产设施,影响农事活动,传播病虫害,扩散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3 对策分析

为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实现农作物的良好生长,需要采取一系列适应性的行动,通过调整使作物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从而减轻灾害,提高作物的产量。

3.1 发展生物科技,选育适合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

为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展,选育优良品种需要加强生物技术、光合作用、抗御逆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以提高人们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3.2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

调整农业结构就意味着要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计划地改进作物的品种布局。这就需要培育和选用抗旱、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运用稳产增产和防灾抗灾的措施预防出现不良现象的农业。在调整种植制度时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等因素与气象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展对防御气象灾害和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

3.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为提高抗灾减灾水平和农业应变能力,需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强对节水农业及科学灌溉农业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需要研制农业生产新工艺,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另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完善灌溉体系,开发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固化防渗,加强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等措施,对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防御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气象环境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问题,对于石河子地区来说,气候变暖、日照时数等都呈增加趋势,会对北疆的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农业是石河子市的支柱产业,但是该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在应对气象变化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关注气象环境的变化对石河子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