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1篇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不仅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农村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农村自身的优势,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些都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逐步提升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2.1新农村建设为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比以往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也要求高校培养大批懂得“三农”实际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了使高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各地政府都积极与农业院校配合,为高校学生深入农村实际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笔者所在的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学院与江西省多个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起,江西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就已开始深入研究江西省县域经济、老区经济和鄱阳湖治理,并经常参与省、市、县等多级政府的决策咨询,为江西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又与江西省多个县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在许多县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得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入到基层和农村的实际工作中去。

2.2新农村建设为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素材

新农村建设不仅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实践条件,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以前所没有的,在以前的理论教科书中难以将这些新问题纳入讨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不仅仅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也为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没有书本现成答案的情况下主动去探索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去解决复杂多变问题的能力。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

3.1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首先要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从硬件方面来加强实践教学。虽然农业院校自身往往拥有一定数量的校内实习基地,但是校内的实习基地并不能取代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校内实习往往达不到接触实际农村社会的目的。从本质上讲,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最好的场所就是广大的农村。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强的实践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当地政府,选取一些典型的农村作为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既有利于积累和利用历史资料,也有利于通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提供条件。

3.2加强实践教学的软件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2篇

摘要浙江景宁县将林业发展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该文在叙述景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展林业使景宁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其具体实施的措施,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成果;措施;浙江景宁

1基本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9.5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有16.16万hm2,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活力木蓄积量761.46万m3,森林覆盖率达77.9%,森林绿是浙江省8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林业是畲乡景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局作为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绿化示范村和“兴林富民”工程建设,走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发展,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升林农科技素质,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通过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2.1风景秀丽

步入东坑、鸬鹚、大均、伏叶、梧桐等新农村,仿佛置身于绿的世界、花的海洋。WwW.133229.cOm特色生态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散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2城乡协调发展

景宁县统筹城乡发展,以现代林业为推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龙头,助推林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万公顷笋竹两用林工程、实施百村绿化工程、启动望东洋保护与规划工程等项目,并进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充分发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走绿色循环可持续性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创新强县、以林富民的理念,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广林业产业化。实施一村一品的特色林业,以东坑、景南1 403.87万hm2毛竹现代示范园区、黄洋口板栗示范果园等兴林富民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面实施竹林、药材、高山花卉、水干果增效工程,激起全县农民林业生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增绿工程,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处处都是村民植树造林忙碌的景象,美化、亮化了新农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现代林业建设推进景宁县林业经济由传统经营思路向现代经营理念,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陈旧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景宁县林农拓展、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经营现代生态农庄,综合开发利用“家禽—鱼—花—果—树—林下经济作物”绿色循环经济,采用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的方法发展多元化经济[2]。调整林业经济结构,积极从事第三产业,借助得天独厚、风光秀丽的大际风景名胜区、大均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等自然旅游资源,经营农家乐、生态游等,特色鲜明、地方风土味十足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今来景宁县观光的省内外游人络绎不绝,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富了一方百姓,擦亮了“绿色畲乡、生态景宁”的特色旅游金字招牌。

2.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投资

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型的政府部门,引来许多投资,如缙云人王洪发在该县营建26.67余hm2茶叶基地、台州人黄明正在该县创办了一家医药包装公司等等。2009年以来,共有100多位外地人纷纷落户该县创业,从事茶叶、特色水果、医药包装等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景宁县现代林业的魅力和潜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始得到充分展现[3]。

3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3.1将绿化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和有效载体

在绿化规划当中,根据各村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配制树种,大大提高农村农民的居住环境条件,美化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东坑村、鸬鹚乡鸬鹚村、大均乡大均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4]。

3.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原则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原则,把林业、农业产业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部门为依托,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路。目前,全县已建成竹林13 400 hm2、中药材基地4 000 hm2、干水果基地3 533.33 hm2、茶叶基地2 400 hm2、花卉苗木近133.33 hm2。着手毛竹现代示范园区1 400 hm2和板栗高效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厚朴高效示范标准化推广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毛竹、板栗、厚朴等生产技术水平,极大地带动农户种植特色林果药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发展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新亮点。毛竹、板栗、厚朴、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已成为主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景宁畲族自治县陈世平、余沛青、任家弟、潘欣根、蓝根华等5户,2007年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

3.3建立健全多种制度和形式

3.3.1建立健全技术干部联系挂村制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大林农科技培训力度,指导林农科技兴林,林农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三百一千”工程和“兴林富民”工程,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使林农真正学会以科学的方法使用林果药栽培、施肥、修剪、深翻、防冻、使用林果药、病虫害防治、储藏、抗旱、喷灌等林业实用技术,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林业技术能手,切实提高林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林农生产管理水平。2007年建设高效林业示范基地1 000 hm2,其中高效笋竹林基地800 hm2,板栗基地200 hm2,发展香榧庭园经济村2个。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忠溪村、东坑镇深洋村、英川镇黄洋口村等3个村,2007年喜获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荣誉称号。

3.3.2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让林农切实体会到林业政策性补助资金的实惠。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积极开展林权制度的改革,保障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真正把林地经营自主权还给林农,现在逐步推行林农可以用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使景宁畲族自治县林权制度改革又迈出一步,为林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林农还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招标等多种形式,加快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发展林业的生产力,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林区的生产发展,推动畲乡景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参考文献

[1] 宁久丽.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j].河北林果研究,2010(1):34-37.

[2] 孔东升.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108-109.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3篇

从园林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新农村建设;应用

1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整体规划不合理

按照建设“山水长安、富强长安、和谐长安”的要求,长安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着手于园林景观设计和整体规划,但起步比较晚,整体水平比较低,干部群众从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处于对经济建设作用不大、与物质生活水平脱节等传统思想,导致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规划没有特色、形式表现单一、缺乏地方自然特色现象,破坏了生态环境、割断了视觉景观空间。

1.2与实际需要脱节,自然特色不突出

随着西安市主城区的逐步扩张,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商业聚集区在长安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的优点进一步放大,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也一味地追求城市化模式,没有从大局考虑,没有真正设计出切合乡村实际的园林景观,忽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造成园林景观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没有体现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的原则。

1.3管理维护力度不够,景观时效性不长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设计和规划新农村园林景观,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一批整洁而具规模的乡村园林景观。但是,由于建成的园林景观缺乏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加之群众的爱护意识较差,甚至破坏园林景观,导致园林景观效果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长期维持。

2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建议

2.1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

在园林景观设计实施中,要加强生态景观价值的宣传教育,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让群众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激励人们自觉投身于园林景观建设、管护中。在进行村内道路线形、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模块造型设计时,要充分考察研究,与村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园林景观建设成科学合理、贴合实际、生态自然的宜居空间。

2.2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

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与城市同步,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与生产生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实际需要,协调好人与环境,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切实融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力求保护原有特色风貌和文物古迹,并结合包括休闲功能和生产功能等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切合实际与突出自然特色的双重效益。以生态保护、恢复与重建等理论为依据,从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角度出发,充分保留原有的植被、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从而确保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2.3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

只注重前期设计,不注重后期管理维护不合理,也不科学。从当前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园林景观的后期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难以发挥正常的观赏作用。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设计始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投入的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日常使用和后期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观赏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才能长效地发展园林景观。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作为长安区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按照“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多栽树、栽大树、栽乡土树”的基本思路,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缩小城市之间差距,促进城乡园林景观的和谐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引领科学发展;以山为核,做美秦岭北麓;以水为脉,做活碧水文章;以绿为基,做靓最美乡村,以长安独有的生态资源创建出山清水秀、大绿大水、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彰显出大美秦岭、山水长安、生态南城的新品牌。

参考文献:

1吕立梅、丰.园林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领域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5(24)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森林资源保护;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6.22;F2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62 - 06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in Luoping, Jinggu and Tengchong County

XIE Yanming, LIU Deqin, CAO Caox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Taking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in Tengchong, Luoping and Jinggu County for example, w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in provincial and district scale, i。e。, forest resources growth, forestry economic growth, farmer income growth, absorption and transfer of the forestry workforce, contradictions of villige and forestry etc。 We realized that the goals of the resource growth,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a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of forest area, have been achieved, and goals of the followup reform also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te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farmers' income grow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unn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1 - 01 - 09.省略1研究方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或简称“林改”)是继农村耕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基层和农民的又一次大创造,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大创新,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2006年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思路,率先在罗平、景谷、腾冲等9个县(市、区)开展了改革试点工作,2007年在云南16个地州、129个县(市)全面启动。截至2009年,全省各州市的集体林权确权工作基本结束。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有必要从林改前后的视角展开实证的对比分析。针对林改绩效的评价,国内学者主要从全国、区域、省域、县(市)域、村级和农户级等尺度展开研究。全国尺度包括刘璨等(2007)、孔凡斌(2009)。区域尺度包括徐晋涛(2006)以福建、江西等10个省份的实地调查所获数据为支撑,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初步绩效进行了统计分析;省域尺度包括徐济德等(2005)、孔祥智等(2006)、雷加富( 2006)、孙妍等(2006)、朱冬亮等(2007)、洪亚军等(2008)、孔凡斌(2008)、王新清(2008)和郭艳芹(2008);县(市)域尺度主要包括张正(2007)、孔凡斌(2009)、王良桂(2010)、华文礼(2010);村级尺度主要包括陈永源等(2005)、孔祥智等(2006)、朱冬亮等(2007)和裘菊等(2007)、张红霄等(2007);农户级尺度包括李娅等(2007)、孔凡斌等(2008)、刘珉等(2010)、贺东航等(2010)和唐玲佳等(2011)[1-9]。本研究综合和借鉴已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直接(国家林业局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项目县级调查表数据)和间接(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方式获取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为支撑,以罗平、景谷和腾冲3县为代表,重点对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在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4个方面的总体成效进行定量评价。

2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2.1森林资源保护与增长绩效

2.1.1森林资源保护成效

森林火灾次数和受灾面积明显下降。省级尺度表明,全省森林火灾次数相比改革前减少23.31%,受灾森林面积比同期减少5.57%;县级尺度表明,罗平县森林火灾次数相比改革前减少50.00%,受灾森林面积比同期减少60.96%。腾冲和罗平县森林行政案件数相比改革前减少70.40%和30.36%,频率明显下降(表1)。但是,腾冲和景谷县森林火灾次数和受灾森林面积以及景谷县森林行政案件数相比改革前都呈现反常的上升势头,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谢彦明,等:基于罗平、景谷和腾冲3县的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2.1.2森林资源培育与资源增长成效

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增长显著。省级尺度表明,有林地面积增加了16.52%,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1.04%。县级尺度表明,腾冲和罗平县有林地面积增幅为33.14%和2.70%,森林蓄积量增幅达12.81% 和10.13%(表2)。景谷县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没有变化,主要原因是景谷县林纸和林产化工等产业发达,林木采伐更新较快,同时,也不排除数据未进行更新的可能。

2.2林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绩效

2.2.1林业产值增长成效

林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省级尺度表明,林业产值

较林改前增加93.39%,其中,林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较林改前增加109.72%、46.60%和111.56%,可见,林改后林业产业获得了快速增长,尤其是林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较林改前增长1倍多。但是,云南林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不够合理,2009年林业产值比例分别为76.65%、19.69%和3.66%,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过大,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过低。县级尺度表明,腾冲、罗平和景谷县林业产值较林改前分别增加35.83%、16.16%和76.73%,其中,腾冲县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较林改前增加86.71%、-28.57%和146.15%;罗平县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较林改前增加15.69%、18.61%和16.58%;景谷县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较林改前增加181.64%、43.91 %和-100.00%。

2.2.2木材产出增长成效

木材产量大幅度增长。省级尺度表明,2009年木材产量、锯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较林改前增加114.19%、45.96%和654.98%,人造板产量增长了6倍多。县级尺度表明,腾冲县2009年木材产量、竹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较林改前增加45.06%、1 043.00%和725.94%,竹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分别增长了10倍和7倍多;罗平县2009年木材产量、竹材产量、锯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较林改前分别增加27.92%、70.83%、65.55%和33.33%;景谷县2009年木材产量、竹材产量、锯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较林改前分别增加166.65%、123.03%、4.5%和60.07%。

2.2.3农户收入增长成效

农户收入大幅增长,一方面林业税费改革降低了木竹税费,另一方面改革推动了林业产业迅猛发展,林地、林木等林产品大幅升值,成了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省级尺度表明,农户家庭林业生产经营支出较林改前增加57.26%,农户家庭林业收入较林改前增加82.94%;县级尺度表明,腾冲、罗平和景谷县农户家庭林业生产经营支出较林改前分别增加78.96%、88.78%和208.70%,农户家庭林业收入较林改前分别增加252.27%、84.13%和341.53%可见,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增长迅速,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县级农户家庭林业生产经营支出和收入远远大于全省数据,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全省,上述3县农户拥有较多的林地资源,而且农户家庭林业生产支出和收入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

2.3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林区社会和谐绩效

2.3.1农村劳动力就业绩效

林业就业增长明显。县级尺度表明,腾冲县外出涉林打工劳动力投入工日较林改前增加176.92%,景谷县当地涉林打工劳动力投入工日较林改前增加16.08%。可见,林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随着林业产业化的推进,林业产业链条的深化和延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林业容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稳步提升。腾冲和罗平县当地涉林打工劳动力投入工日较林改前减少33.14%和33.33%(表6),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2.3.2林区农村社会山林矛盾调处成效

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起数和面积比率高。县级尺

度表明,腾冲和罗平县林权纠纷发生起数较林改前增加28倍多和25.03%,争议面积较林改前增加2.5倍和11.71%,林权纠纷调处起数较林改前增加62倍多和5倍多,林权纠纷调处面积较林改前增加近9倍和8倍多,林权纠纷调处起数率达99.04%和99.56%,林权纠纷调处面积率达96.05%和95.18%;由于林改前景谷县未发生林权纠纷,因此,2009年林权纠纷发生5 163起,争议面积达36 480 hm2,林权纠纷调处5 142起,林权纠纷调处面积达34 727 hm2;林权纠纷调处起数率达99.59%,林权纠纷调处面积达95.19%(表7)。可见,林改后3县林权纠纷发生起数和争议面积明显增多,同时,林权纠纷调处起数率和调处面积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威胁农村社会稳定的林权纠纷基本得以消除,有效地促进了林区的社会和谐。

3结论与启示

3.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和林区和谐的目标以落实林业经营主体的“四权”为核心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地调动了农户等林业经营主

体“管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确立了农户作为农村林业市场的主体地位,其内在的经济理性决定了农户对山林资源更加珍惜,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减少了因自然灾害对森林资源的损害,生态环境进入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路径;林改后竹木等林产品市场价格快速上升,加之林业相关税费的减免,构成了农民林业收入增长的直接因素;林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大大提高,维护了林区稳定,山林权属纠纷减少,农村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高,农村社会矛盾有效缓解,促进了林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但是,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林改存在制度效率递减的特性,即新制度产生的新激励水平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激励的新鲜感,因此,林改目标的持续实现有赖于集体林业经营管理组织和制度的不断创新。

3.2建立完善的林业财政支撑体系,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林业财政支撑体系包括林业公共性财政资金、林业调控性财政资金和林业保护性财政资金。林业公共性财政资金是国家财政对林业公共设施、服务等公共产品在生产、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投入,投入的取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全额无偿支付纯林业公共产品支出,主要包括林业公共设施费支出和林业公共事业服务费支出。林业调控性财政支出是用于林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的林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其支出的取向是采用财政补贴或设立稳定基金。财政补贴包括林业自然资源使用导向补贴,林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林产品结构调整补贴,农户生产技术导向补贴,对林业生产和购销信贷的政策性贴息,区域林业发展援助计划等;林业稳定基金包括主要林产品供给安全储备基金和林业自然灾害救济基金。林业保护性财政资金是用于对林业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财政支出,包括林业生产保护补贴,林业保险补贴,林业生态补贴等。总之,林业财政政策的定位应向少取、不取反哺转变,给予林业以农业甚至超农业待遇。

3.3培育主导产业,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林下经济方面,引导农民精心经营森林,立体开发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橡胶、核桃、银杏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大力开发“林药、林菌、林菜”等林下种植业和“林鸡、林兔、林猪”等林下养殖业,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在林业主导产业方面,夯实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按照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力和高产业创新能力的原则,确立和培育云南林业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影响力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壮大,壮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改变第一产业独大的局面,实现云南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林业产业组织方面,积极探索“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林业专业化市场+农户”等林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有效地解决林改后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在林业产业组织运行机制方面构建林业产业经营组织之间(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等林业经营主体)的风险规避、利益协调和运营约束机制,提升云南林业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云南林业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3.4构建配套制度改革的耦合性制度结构体系,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认为,清晰的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意在明晰产权,为促进林业发展提权的基础,而集体林权配套制度改革的目的意在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通过抑制交易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交易主体提供有效信息,降低经营主体林业经营和林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外部性内部化,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经营利润,提升经营主体积极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10]。配套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制度意在实现林业资源有效配置,实现规模化经营。森林保险制度意在降低林业经营的风险,提升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林权抵押贷款意在破解农户融资瓶颈,提升经营主体林业投资能力。森林资产评估意在确保林地和林木资产公平、公正地流转和抵押,促进林产品交易市场规范有序运作。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意在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提升农户林产品交易谈判地位,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公益林生态补偿意在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内部化,提升公益林经营管理水平。可见,集体林权配套制度之间相辅相成,降低林业经营成本和风险,提高林业经营绩效,持续释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率,提高林业经营主体积极性,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东航,朱冬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30年回顾[J]。林业经济,2010(5):13 - 24.

[2]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县乡财政性收入影响评价—基于江西省赣州市的调查[J].林业科学,2009(9):120 - 129.

[3]华文礼.浙江省遂昌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探析[J].林业经济,2010(4):55 - 58.

[4]贺东航,田云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增收成效及其机理分析—基于17 省300 户农户的访谈调研[J]。东南学术,2010(5):14 - 19.

[5]李娅,姜春前,严成,等.江西省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效果及农户意愿分析—以江西省永丰村、上芫村、龙归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54 - 61.

[6]唐玲佳,曾维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林地投入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四川省林改示范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76 - 8678.

[7]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2484户农户收入增长的视角.林业科学,2008(10) :1321 - 1341.

[8]王良桂,董微熙,沈文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J].南京了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33 - 136.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集体林改;林下经济;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变了原有林业、农业、畜牧业单纯种养的传统劳作方式,改革中运用了事物联系发展的辩证思想将农林畜牧业有机结合,成功地激发了林业、农业以及畜牧等相关行业的潜在活力。全国在林改后大兴林下经济,各地纷纷开始大力发展和推广林下种植、养殖以及旅游等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效益,但仍潜在不少的隐患值得我们加以注意和防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下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发展中存在的死角和隐患并加以防范,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实现林下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下经济

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200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拉开了林改的序幕。林权改革从产权、经营权、处置权以及收益权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其主要内容有:

1.1.1 明晰产权

即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通过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承包给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其是林改的核心所在,此间还对家庭承包林地的长期性以及承包经营的物权性做了详细的规定。

1.1.2 放活经营权

即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管理、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商品林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以及生产的木材可自主销售,此外还放宽了公益林的经营范围,使林农享有充分的自。

1.1.3 落实处置权

即在保证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承包经营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进行经营权及林木所有权的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互换等,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再开发利用。

1.1.4 保障收益权

就是保障农户经营林地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征收的林地需补偿,对政府划定为公益林的需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以及严禁对林地承包人乱收费摊派。林改将集体林地承包到户,提高了林地使用率,也实现了农林畜牧游的多种经营,开辟了一条使农户迅速致富的新途径。

1.2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基于生态学原理之上,采用科学技术对森林环境及林地资源进行高效多层次整合,集种植、养殖、采集和新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式生态经营模式。林下经济实现了林、农、畜、牧、游等各业的资源共享、循环相生、优势互补及协调发展,突破了传统农林生产的单一方式,是巩固集体林改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需要,是实现林地高产、农民增收的有限手段。

2 我区集体林改后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2.1 林下种植发展情况

百色市右江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有2种:林禽模式,即在林下养鸡、猪、牛等禽畜类;林药模式,即在林下种植金钱草等中药材。其中,林禽模式是主要的林下经济模式。2013年,在龙景那怀屯、泮水谷七和水楞屯分别实施林下种植松茯苓、金银花和林下养蜂示范点建设。目前,已发展13个村96个屯848户农户林(果)下种植金钱草,种植面积达233hm2,种植松茯苓60hm2,种植金银花33hm2,林下养蜂示范点建成蜂箱300箱,繁育蜂种50箱。各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

2.2 林下养殖发展情况

截止目前,我区发展林下养鸡已有9个乡(镇、街道)72个村,专业从事林下养鸡人数1500人。全区已建设林下养鸡集中区34个(其中:2011年以前建设集中区14个,2012年建设集中区20个),发展2000羽以上林下养鸡户860户,加盟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养殖模式的养鸡户有304户。2010年以来,全区已出栏肉鸡2233.5万羽(其中:2010年出栏456万羽、2011年出栏775万羽、2012年1~9月份出栏1002.5万羽),产值6.7亿元,纯收入1.1亿元,户均纯收入13万元(年户均纯收入6万~7万元)。

目前已初步形成林花、林蜂、林菌、林牧、林禽等多种形式的林下经济。一些实行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成功地发挥影响力,带动了当地林下经济的推广普及,农户组建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逐渐增多,同时也带给当地农民一笔可观收入,有效拉动可当地经济的增长。尽管林下经济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由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科技力量相对薄弱且基础设施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仍需进行林下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3 集体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前景的分析

3.1 集体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

百色市右江区地处广西西部,滇、黔、桂3省(区)结合部,是百色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3镇4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6万人,总面积3713km2,其中集体林地面积26.4hm2,是百色市第二大林业县(区)。加上有利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是发展林业、水果、畜牧业的良好地带,右江河谷一带更是发展热带、亚热带水果的好地方,为我区大力发开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可能。同时,国内外市场对于生态绿色产品的需求正不断扩大,天然绿色环保产品的价格也持续走高,这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此外,国家对于生态兴农的扶持政策、对食品安全的日益规范化条例、对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等都成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力合法保障。因此,从种种方面可以看出,深化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非常广阔。

3.2 集体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的不足及对策

尽管集体林改后的林下经济具有较多强劲的优势和发展,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忽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死角就会使其背离目标甚至阻碍林下经济的发展。从我区发展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3.2.1 对林下经济的选择存在短视

林下经济项目的选择在林品、结构以及模式3个方面存在趋同性。据了解,全区各地的林下经济形式中,养鸡占得比重很大,究其原因是效益回收快。然而这样不利于规避风险,一旦出现鸡瘟、禽流感等疫情,会大幅度降低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农户利益受损。应加强部门间的协作,科学设计规划,注重引导。同样,全区来看,林下经济形式还局限在不是种就是养的思维中,应结合当地人文历史积极开展林下旅游经济。

3.2.2 启动资金的筹集投入力度不足

尽管鼓励农民实行林下经济益处良多,但仍需要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多数农民无法负担用以支持项目运营的启动资金,即使能够负担也多持有谨慎的想法不愿投资在自己不熟悉的项目。这种想法和情况也同样困扰着想要扩大规模的种植户。因此,政府应通过多渠道来完善农户的资金筹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3.2.3 市场风险意识薄弱,开拓机制不完善

市场经济决定了其风险性,林下经济的风险主要有技术和市场2种。由于林下经济是种新模式,因此大多数农户都没有熟悉掌握核心技术,容易出现功亏一篑的现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农户受损的可能性。对此,应完善林下经济的各项有关制度和林下经济的信息开放和更新以提高信息获得的准确性。同时,应积极建立销售网络,加大塑造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力度,打造强势品牌。

3.2.4 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俗话说的好,欲成其事,必先利器。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导致生产及输出市场的严重受阻,这在以效率决定成败的今天是个致命伤。因此,应加强对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4 结语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有效促增长途径,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立足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来设计林下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不反作用于社会和环境,继而保证林下经济在环境友好下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农户利益增值和长久持续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金海,史亚军.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罗金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发展林下经济探析——以广西田林县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2).

[3] 农忠献.浅谈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2,05(267):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