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林专业论文

农林专业论文范文精选

农林专业论文

农林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黑龙江农垦辖区总面积5.76万km2,占黑龙江全省土地面积的12.6%。其下辖宝泉岭分局、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牡丹江分局、九三分局、北安分局、齐齐哈尔分局、绥化分局和哈尔滨分局9个分局,114个农牧场。根据垦区实情和农垦区域布局特点,提出构建“四五”城镇化体系,以5个分局规划建设5个中心城,并确定城市发展产业定位。如宝泉岭分局打造成食品工业产业城;建三江分局打造成中国绿色米都;红兴隆分局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窗口;牡丹江分局打造成生态旅游城;九三分局打造成北方生态园林城。以农场级别并结合农场发展规模,建设50个重点镇、50个一般镇,以农场生产作业区建设500个规范化管理区,个级别定位贯穿于农垦城镇化发展,分别承担起大、中、小城镇职能。小城镇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和人居必要生活设施;中等城镇发展商贸服务业,为垦区小城镇的物资流通提供中转站;大城镇集聚人才与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区域发展。这一发展定位已经初见成效,农垦城镇初具规模,形成独具特色、宜居、宜业、生活幸福的农垦城镇,逐步实现“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中”的梦想。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代表,是我国农业开发形成的以农为主多种行业组成的经济社会系统。近年来,垦区采取“撤并生产队,建设管理区,发展小城镇”发展思路,快速推进了垦区城镇化建设,也增加了垦区的耕地面积。由于体制、机制的优越性和农垦的经济实力做保障,黑龙江农垦城镇化走在全省前列,引领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农垦小城镇景观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城镇建设的靓丽风景,吸引各界人士参观学习,也为推进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黑龙江农垦区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2.1黑龙江农垦城镇化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黑龙江农垦小城镇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各个农场都需要建设城镇绿化养护的专业队伍。根据黑龙江省垦区2011—2014年人才需求计划,2011—2014年垦区的园林相关人才有所增加。从园林专业相关需求方向看,主要需求园林绿化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城镇规划、林业、旅游、园区规划管理等专业人才,其中园林绿化和养护需要的人数和旅游方向需要的人数增加较大。

2.2农垦农场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2年暑期,园林专业教师组成调研小组行程6000km,对黑龙江农垦部分农场的小城镇建设情况、园林绿化队伍建设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的农场小城镇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如嫩江农场、鹤山农场、云山农场、八五七农场、七星农场、前进农场、洪河农场、红旗岭农场、八五二农场,这些农场园林绿化已经完成,急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绿化养护队伍;一些农场小城镇建设正在进行中,如尖山农场、大西江农场、海林农场、八五三农场、浓江农场、创新农场,一些住宅小区和农场公园、广场及主干道附属绿地都需要建设,他们也急需园林专业人才。未来几年,海林农场将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七星农场拟建三江绿色米业和现代化大农业开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八五三农场利用燕窝岛景观开展农垦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农垦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都需要引进园林相关人才。另外,农场很重视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园区具有现代农业展示、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的功能,如尖山农场农业园区、鹤山农场的万亩大豆田、七星农场的部级农业园区、洪河农场的农机展示区等,这些平台也需要园林专业相关人才。

3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上文分析可知,黑龙江农垦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园林专业人才。通过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7级园林专业学生座谈发现,基本没有学生打算去农场就业,都希望留在城市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农场不了解———园林专业课程中没有与垦区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内容,园林专业实践中没有到垦区调研实践,导致学生对垦区的了解少,有的学生想去垦区又有所犹豫,导致农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二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垦区发展不对接———垦区城镇化进程中以小城镇建设为主,要兼顾考虑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功能。同时垦区近年来建设各种科技园区、示范区及观光农业区,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还要懂得一些农业栽培、宏观管理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企业需要园林人才,一方面毕业生工作难找。为了推动学生到垦区就业,逐步实现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与垦区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良性对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为黑龙江农垦城镇化提供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第一,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增加有关垦区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农垦科技园区规划与管理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垦区的绿化建设。第二,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垦区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垦区的城镇化进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已与垦区100多个农场建立联系,先了解农场每年的人才需求计划,然后根据农场需求情况,从园林2008级、2009级、2010级的学生中选派2~名学生到农场实习。这种做法既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又使农场根据需要选留到合适的人才。截至目前,到农场就业的大学生2007级有1人、2008级有4人、2009级和2010级各有6人。第三,培养学生到垦区、到基层就业的意识和情感。以走下去(学生主动到垦区实践锻炼)、请进来(垦区的专家领导到学校报告、交流)的模式,培养学生到垦区、到基层发展的意识。第四,建立垦区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发展、人才需求与农垦大学园林专业教学实践信息互动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垦区的城镇化建设、园林施工养护的方案,锻炼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园林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农场园区规划项目、居住区景观规划等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相互了解,学生得到了锻炼。

4结语

农林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迟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1991年设立工商管理硕士等首批硕士专业学位点,至今拥有工商管理、会计和公共管理等共计38种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学位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区别于学术型硕士[1]。近20年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但受学历制度制约,亟需打破这一障碍[2]。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各项培养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3]。但改革伊始,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不正确或不完整的理解与认识,遭遇身份认同危机和办学宗旨偏差等困境[4]。尽管如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仍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重点。农业推广硕士于1999年批准设立,下设作物、渔业和园艺等17个领域,招生单位由2000年的24个增加到2010年的93个(见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农业推广硕士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些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业余性、对口性和短时间速成等特点[5]。目前主要招收在职业务骨干,这些研究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对教学要求较高,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均较强[6]。由于在职研究生生源类型多、个体差异大,对于教学要求不同[7],所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在知识内容组织上,侧重宽广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基础与高新知识兼顾[8]。目前该专业教育存在教学方式和方法尚待规范、教师队伍还需完善等问题[9]。2009年开始招收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比较困难,生源主要靠调剂成绩稍逊色的学术型考生[10]。生源学科专业背景复杂,大多数来自非农林学科本科毕业生,直接影响培养质量[11]。此外,该专业学位理论人才市场需求高但受制于现实就业保障和激励等制度性障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且研究生就业功利化,难以在基层就业,研究生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不一致,面临就业困境[12]。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于2003年设立,是目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中授权单位最多、招生人数最多和生源多样化最显著的领域,2007年招生人数占到农业推广专业的37.1%[13]。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生源结构、研究生学习与就业心态和培养环境等,揭示当前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法。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浙江农林大学于2008年取得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2009年与全国其他科研院所一起,首次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招收2届共62名全日制研究生。本文从研究生生源结构、学习研究定位、专业学位的认知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等方面来分析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生源情况

1.本科专业结构复杂首先,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学位结构复杂,浙江农林大学农村与发展领域研究生来自除医学和军事学之外的所有学科门类,管理学和文学类专业学生占大多数;其次,从具体专业上看,更为复杂,62位同学来自41个不同的专业,具有农林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占到很小一部分。2.年龄跨度大这些在校研究生中年龄最大的是34岁,而最小的是22岁,24~26岁的研究生占到了47.54%,这部分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年龄跨度大反映了研究生经历多样化、复杂化。3.实践经历多样化首先,没有实践经历的研究生占到多数,浙江农林大学在校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中应届生源占到了57.4%,多数研究生未有工作经历;其次,研究生实践工作的职业类型多样化,多数研究生曾在公司和教育机构中就职,占具有实践经历研究生的73.91%。

(二)学习情况

调查表明研究生学习研究定位较模糊,具体表现在学习方式未转变、学习目的不明确,进而面临就业困境。第一,研究生尚未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教师授课缺少系统性教材与讲义,不习惯讲座、讨论等授课形式。有专业基础和相关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为数不多,绝大部分研究生是跨专业学习,如果不转换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很难掌握课程知识。第二,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研究生不清楚该专业学位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更加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是沿袭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即原来学什么现在还关注什么,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学历文凭。部分研究生未能转换思维,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只看到学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而未能认识到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就业的关系。第三,面临就业困境。由于农业推广硕士设立时间不长,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刚刚起步,社会对其认识不够,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也未为农业推广硕士设置相关岗位,与该专业学位相关的农业推广和基层政府部门也未招收该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毕业生,企业层面的人才需求更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对专业学位的认知情况

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公众对其认知水平仍非常有限,不仅研究生对于培养方向认识不清晰,就连一部分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也认识不到位。浙江农林大学目前拥有学术和专业学位2类硕士授予权,但是由于专业学位授予点研究生培养时间不长,一般导师和任课教师还难以把握这2类硕士教育的区别。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跨专业报考,缺少专业实践经历,且自主学习能力弱,专业文献阅读能力不强,使得很多研究生在入学1年后,仍然对该专业学位认知不清晰。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首先,培养方案不仅有变化,而且还不完善。2009年招收首届全日制研究生后,制订并采用了第一个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但是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0年下发了“关于转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见农推指委[2010]10号文件),因此根据文件要求又修订了培养方案,所以2届研究生的课程截然不同。新方案较老方案有了改进,课程更加贴近实践,但是新方案的主干课程内容存在交叉现象,课时数偏少。其次,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培养单位制定、试行了实践研究方案与考评办法,虽然效果不错,但是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未能发挥该方案全部作用。经过多方努力和探索,实践类课程“案例研讨”由外聘实践单位的专家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研究生对农林发展缺少感性认识,迫切需要一个直观、生动的实践机会,但是受条件制约,未能开展课程实践观摩、调研活动。最后,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稳健的导师、任课教师队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侧重实践研究,大多数研究生都聘请了实践单位的专家作为第二导师,但第二导师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大多数任课教师虽然都有农林经营管理实践研究经历,但在授课时涉及案例探讨方面的内容较少;部分任课教师虽系学校管理、科研骨干,但由于日常大量繁重的管理、科研工作,使得课堂教学不规范,也未能形成一支稳定的授课师资队伍。

三、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一)提高生源质量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和从事农林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应届本科生,可以利用学校广播、校报、论坛和各类学习讲座等途径与场合,宣传现代农业,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传递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培养信息,引导具有农林学科和农林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报考;对于从事农林经营管理的社会人员,则可以通过农林行业通讯、报刊杂志和网络等大众传媒,传递研究生招生信息,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渠道宣传,吸引具有农林学科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进校学习,不仅提高了生源质量,而且也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要高质量地完成培养任务,首要工作是注重平时的教育与引导,端正研究生学习态度,消除研究生急功近利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沟通交流,关注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情况,在必要时及时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研究心态;其次,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如适当布置一些课堂讨论、小论文等,促使研究生主动去寻找、整理材料,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最后,学位授予点要营造实践研究氛围,调动导师组织学术活动的积极性,举办研究生论坛、学术沙龙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设稳定的教师队伍

首先,要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引导导师和任课教师探索研究生培养规律,培养一支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导师和任课教师队伍;其次,要完善“第二导师制度”,充分发挥第二导师作为实践导师的作用,并增加第二导师的权利与责任,为研究生实践研究提供指导与帮助,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一、第二导师的互补作用,共同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最后,要建立课程组,落实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稳定任课教师队伍。

农林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3结束语

农林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英语口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中国人民审美水平的集体提升,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长。各大高校纷纷设立园林专业,目前园林专业在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以及高职院校中都有开设,侧重点有所不同,农林类大学重视对植物的学习及应用,建筑类大学和艺术类大学则注重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美学的应用。园林专业讲授园林植物、城市生态学、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花卉苗木繁育栽培、养护管理与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等能力,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园林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世界各国之间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1,2]。园林专业英语在基础英语的基础上,通过阅读专业英文文献,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园林专业英文文献的特点,掌握常用专业词汇以及英文科技文献的写作特点,旨在培养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期刊和书籍的能力,培养学生撰写英文论文、摘要等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3]。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实地走访以及多年教授园林专业英语的经验,综合分析了高等院校园林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方案及改革措施。

一、园林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园林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等院校对园林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较晚,课程建设不够完善,课程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够准确。有些高校,包括农林类高校,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4]。另有许多高校认为这门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将其定位为选修课程,在软硬件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够;也有一些高校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定为开卷考试,导致学生们从心理上放松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认为不认真学习也能通过考核拿到学分。许多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英语课程多设置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3],可以对即将到来的毕业论文摘要的写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个时间段许多学生忙于考研复习或者毕业实习,时间有限,不能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园林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因此,园林专业英语的教学在多个环节上出现滞后与懈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5]。2.授课教师英语水平不足。园林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往往是本学院的园林专业教师,而非英语专业教师[1]。授课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造诣较深,然而在英语语言方面,尤其是英语口语方面往往水平较低[3]。因此,园林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阅读教材,或者倾向于汉语授课,成句或者成段落地翻译教材,导致学生们感到乏味和枯燥,教学效果较差。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园林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同时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包含了多种门类学科的基础[1],如生态学、植物学、城市学、建筑学、美学等。教材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6]。高校及园林专业英语教师并未认识到综合性教学的重要性,国内高校园林专业英语课程往往选择一本园林专业英语作为教材,在课程规定课时内对其进行讲授与分析。这导致教材的综合性较差[3],教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发展发生偏离[7],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应用的需求。

二、园林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建议

开设园林专业的高等院校众多,各个院校的优势及特色各有不同。应该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客观衡量与评估园林专业英语课程的地位及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给予园林专业英语课程以足够的重视,合理设置其授课学期、课时量及考核方式,满足教学所需的各种软硬件需求。师资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4],一方面,园林专业英语授课教师应该优先选择具有海外经历,尤其是在英语国家获得学位的教师,以及口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另一方面,各个高等院校应积极针对园林专业英语授课教师开展相关培训[8],补足园林专业英语授课教师在英语口语方面的短板,切实提高园林专业英语授课教师的口语水平,力争实现全英语授课。当然,授课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的英语表达应该既让学生处于英语环境之中,又不至于太难而使学生听不懂。园林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应该使用多种方式,如通过小组讨论[3,7]、辩论或者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案例英语讲解的形式,增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选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如中英对照的幻灯片、图书、声音图片资料、园林专业科技论文、影像等[2,9]。多种方式的教学及种形式的教学材料一方面可以增加学习材料的综合性,提高教材广度及应用性,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园林专业英语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9]。

三、总结与展望

农林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1.毕业设计

市社会化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应该明确教学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突出办学特色。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尝试将毕业设计与市场相结合,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出发,建立面向市场的教学标准,寻求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式。毕业设计教学是大学四年各方面学习的综合练习,更是新知识授予的关键环节,是指导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近几年,福州市设计行业异军突起,特别是室内设计行业,先后有多个设计师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而对于产品设计专业,在福州周边的闽清、仙游等地也有比较丰富的家具工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与社会优秀设计力量合作,采取联合培养的模式,发展壮大行业新兴力量。学校可以实行双导师制,积极得与当地设计学会、家具厂、设计公司等合作,将校内导师与校外设计师联合起来,从与客户沟通、图纸深入、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拔优秀的同学进入毕业设计双导师队伍,以点带面,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将毕业设计与设计竞赛、相关会展相结合,促进毕业设计作品的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提高学校专业口碑和毕业生就业率。于此同时,双导师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可将实习期间优秀经验与非毕业班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传承延续。

2.阶段考核

标准化毕业设计区别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毕业设计的高度与深度,更是统一毕业设计教学步伐的关键。从毕业设计的命题上看,学生可以选择单纯做空间概念设计,也可以选择结合市场实际,从材料、施工、商业运作等多方面考虑方案的可行性,亦或是从关注民生和社会等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设计。学校可以通过毕业设计开题汇报的环节,对选题的意义与可行性进行论证,提高毕业设计作品选题的质量。于此同时,可以根据毕业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点聘请设计师加强指导。设计师针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执行进展进行技术上的指导,从市场的需要出发,加强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中期检查提交的材料,比如室内设计或产品设计可以从方案、图纸、效果图、作品展示等不同方面做具体的定量考核,从宏观上统一和控制学生毕业设计进度。毕业设计答辩可以采取指导教师、评审教师、业主、行业专家四方共同参与的答辩模式,从毕业设计标准中的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论证和点评。

3.设计表达

规范化毕业设计的论文要求要严格围绕设计概念,切忌讲空话、套话,应详尽叙述设计图纸的表达、材料施工的选择及最后作品展示的效果,对毕业设计理念、过程和结果进行完整表达。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郑一超同学通过对ZARA服装品牌进行设计研究,以品牌文化为前提,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点,将中国古典语言以现代手法诠释,从色彩、材料、空间等多维度进行详细推敲,对中西方文化结合进行了良好的思考和诠释。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许培榕同学,提取了安溪茶文化中“纯、雅、礼、和”的精神,将其与家具设计相结合,把自然景观中的意象形态(如溪流等)引入设计,运用提炼、概括、重构等方法进行组合,打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茶室室内空间。该生不仅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上深思熟虑,而且还深入家具企业,进行了选料、开料、配料、做模、雕刻、组装等多个生产工艺过程的学习,将各工艺过程付诸实践,很好地完成了作品的设计。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