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勤服务标准化

后勤服务标准化

后勤服务标准化

后勤服务标准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标准化食堂 后勤管理 服务水平

近年来,企业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对企业食堂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企业必须要提高对食堂创建工作的重视,对职工的食堂条件和环境进行改善,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后勤管理规定要求,优化餐饮服务质量。研究企业标准化食堂的创建,保障后勤管理效率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更好的指导企业食堂构建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食堂管理服务工作同其他工作具有很大的区别,饮食服务的主要实施者即为食堂管理工作人员,这些员工作为服务主体,决定着后勤管理质量的高低。影响饮食服务水平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员工工作待遇、工作任务量和工作环境之间无法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对食堂工作人员的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项业务能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工作团队,为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1]。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促进食堂员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制定健全的管理体制,在制度条款中细化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评价考核和采购管理等管理内容的标准,构建一套同企业实际状况相适应的《饮食中心管理工作手册》,并以此为标准来指导食堂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员工的日常服务行为进行管理和限制,做出及时的修改和更新,不仅可以使食堂员工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还可以达到优化食堂餐饮服务质量的效果。

二、强化资金投入力度,对食堂环境进行改善

企业应加强对标准化食堂构建工作的重视度,将其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食堂的构建提供资金保障。在具体创建过程中,要从实际状况出发,优化食堂各项设施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应站在整体的角度,统筹规划食堂场地、设备的布局状况。针对较为落后的设施要及时进行更换,将工作重点放在食堂大厅、操作间的完善,一些工作要以企业食堂标准化建设硬件指标为标准,提高食品的质量,使企业食堂功能更加多样化、流程更加科学有序、环境更加整洁美观。还要在食堂配置多种先进的设备,对餐具进行统一采购,严格落实餐具的消毒管理工作,适当的增添更加健康合理的饮食搭配,为企业职工的健康提供保障。

三、增强食堂员工的凝聚力,提高职工对服务的满意度

在完善的硬件设置和软件支持下,还远远无法满足构建标准化食堂的要求,更重要一点是增强食堂员工的团结协作意识,使企业食堂后勤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责道德和责任心,发扬员工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创建标准化员工食堂的工作流程相对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只有提高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凝聚力,才能加快这项工程的构建进度。提高企业职工满意度,将更加优质的服务和饭菜质量提供给员工是构建标准化食堂的根本目的,要尽可能的丰富饭菜种类,降低价格,保障食品安全,按照规范标准循序渐进的开展食堂构建活动,深入到员工内部,了解广大员工的根本需求,应用有效的措施来改进食堂服务水平。企业还可以采取规范服务承诺制度的途径,对食堂菜品进行创新研发,在保障食堂饭菜价格不变的基础上,提升饭菜质量和营养价值,提高职工的满意程度,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长效运行机制,提高食堂员工的积极性

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食堂的标准化构建要做到有效的整合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不能将食堂伙食后勤管理工作视为一个单独性的工作,要将其同社会化改革结合起来,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稳定、健康的发展。企业要构建长效的运行机制,应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考核,将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开展一系列的饮食管理服务时,要确立责任主体,实施责任、权利和利益相互统一的管理体制,签订食堂构建和管理工作的目标责任书,详细的列出食堂管理工作各个岗位的职责[4]。在这种有效的体制约束下,食堂管理工作人员都会向着共同一个目标努力,有利于充分挖掘工作人员的内在潜力,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实时性的调整法和优化食堂后勤管理运行模式,达到规定经济指标的要求,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食堂后勤管理工作的进步。

综上所述,构建标准化食堂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后勤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能够将更加优质的后勤服务提供给企业职工,促进了企业服务体制的完善。在实际创建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对后勤管理工作发展方向进行明确,采取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强化资金投入力度,对食堂环境进行改善,增强食堂员工的凝聚力,提高职工对服务的满意度,构建长效运行机制,提高食堂员工的积极性等措施,发挥企业、食堂员工、职工的共同力量,利用制度来促进后勤服务质量,推动企业食堂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相华.创建标准化食堂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2004(04).

[2]钟敏,王振环. 加快高校标准化食堂建设―消除食品安全隐患[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S1).

后勤服务标准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勤;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

一、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优势

后勤精细化管理,使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合理化。首先,管理的精细化是要求高职院校实施的管理模式必须将不同管理工作的细节方面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完善。其次,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打造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效应。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才能推进院校的影响力,创造品牌院校。

二、管理工作制度的精细化

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要重点抓好制度、职责、标准和员工培训。在推进精细化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扎扎实实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一)细化岗位职责将后勤工作目标和服务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个具体人和具体岗位,明确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做到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把任务实实在在地细化到每个岗位。精细化管理就是明确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管理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细微之处入手,从点滴抓起,做艰苦细致工作。要做到每个部门有具体要求,每个人员有具体任务;每个岗位有人值守,每项任务有人完成,每处障碍有人排除,每条信息有人反馈;每个角落卫生整洁,每家食堂安全卫生,每个厕所洁净无垢;每株花草都完好,每盏电灯都能发亮,每台风扇都能转动,每块玻璃都不破损,每台车辆都保持完好从而创造良好的服务育人环境。明确的岗位职责,有助于加强对员工工作的质量监督和业绩核,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

(二)细化员工培训计划。现代服务业的观念、方法和内容,给传统学校后勤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把员工的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细化培训方案,使培训工作有的放矢,实用有效。既要考虑长远又要注重当前,把员工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形成一种工作常态,始终抓住不放,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于对新员工,在他们上岗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岗位细化标准的技能培训,经测试合格者,方能上岗工作;对老员工,则要定期组织岗位技能培训,更新知识和服务技能,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标准要求;对后勤管理干部的培训,主要是坚持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及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

(三)细化服务标准。在细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要在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让细化服务准成为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细化标准就是制定为教学、培训、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详细可操作的相应标准,这种标准应该成为每位员工的工作手册,要把传统大而化之的工作要求变为清晰明了的工作说明书,力求覆盖岗位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每个行动的具体步。标准的细化才能使工作真正规范,才能使管理思想的有效统一。服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后勤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而标准化服务又是提升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同时,细化服务标准要与后勤的整体建设相结合,教育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严格执行服务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享受后勤员工提供的优质服务。

三、检查监督制度的精细化

第一,建立并细化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是保证制度、标准发挥最大作用的关键。后勤服务标准细化后的制度、标准落实检查工作,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以被服务者满意度作为检验服务是否到位的标准。服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后勤工作在师生心中的形象,转变服务态度、更新服务内容,改革服务方式,让师生们感到服务的温馨,在潜移默化中拉近师生与后勤员工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其次,工作要做实。要从小处入手,要把“小事做细,细节做精”。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要继续深化细化服务标准,坚持常抓不懈,促进工作适应发展,不断上新的水平。

第二,细化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除了按质量考核标准,系统内部检查外,还应建立服务对象的检查评价制度,服务工作的反馈制度,服务对象的定期走访制度,设置服务质量监督投诉电话等,从不同渠道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细化员工素质技能提高工作。下大力量抓好队伍建设,有效提高后勤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搞好后勤工作的思想和组织保证,坚持做好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教育后勤员工忠诚教育,心系师生,甘当配角,热爱本职。所以,要使服务标准落到实处,必须千方百计的创造条件,加强岗位培训,大力开展后勤服务技能练兵活动,在工作岗位上,培养技术能手,在一些关键工作岗位培养一专多能,能处理突发事件的较全面专业技术人才。使后勤员工在提升学校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一项较长时期的转变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细化内部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才会进一步得到提高,才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占友.高职院校后勤精细化管理之我见[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

[2]石金波,郭春东,张秀山.高校后勤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途径[J].现代企业,2010,(6).

后勤服务标准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创新;后勤服务

2014年8月7日,根据新乡市教育局均衡发展相关文件要求,我被交流到新乡市外国语小学,并分管后勤工作和办公室工作,面对新的岗位,如何创新地开展工作是我必须深深思考的问题。学校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但后勤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学校后勤工作是办好学校的物质保证,充分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改善师生生活,促进学校优质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服务理念,正确引领后勤工作方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方向,方向正则目标明。干事业,就是目标要高,定的位高,起点才能高,惟有高的要求,才能有高的起点。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学校提炼出了符合学校实际和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学做真人。”这一办学理念对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服务质量、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用“真”文化指导后勤工作,不断创新后勤服务理念,始终牢记后勤工作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科研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针对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求解决的新方法、新举措,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树立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的服务态度,时时、处处、事事体现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学校后勤的服务品质。

二、健全管理制度,积极构建后勤管理体系

坚持从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入手,立足工作实际,突出抓好接待、会务管理等方面的建章立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后勤保障管理体系。一是规范接待管理。为开辟一条接待管理的新路子,本着制度全面、规定合理的原则,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修改、制定了《新乡市外国语小学财产管理暨公物损坏赔偿规定》《新乡市外国语小学水电管理规定》《新乡市外国语小学文明施工管理规定》《新乡市外国语小学绿化管理制度》等,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力求从根源上堵塞漏洞,提高后勤管理质量。既保持了节俭,又充分体现了后勤人员的热情,有效堵塞了接待管理上的漏洞。二是推动会务组织标准化。在借鉴其他行业标准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会议轻重缓急和规模的大小,围绕会议通知、会场布置、签到、会议保障等关键环节,分别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会务组织工作标准,对会务组织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为全校迅速推开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安排专人负责,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修订完善了后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

三、规范管理标准,增强后勤服务工作效率

为增强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结合党群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率先在全体后勤人员中开展了以定岗、定位、定责为重点的“三定”活动。一是定岗。根据后勤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需求,确定了门卫、电工等若干后勤工作岗位,对每个岗位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标准。二是定位。要求每位教职员工根据自己从事后勤工作的性质,在确定的岗位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三是定责。以责任状的形式规范职能、目标、时限和责任,使每位教职员工岗位职责明晰。每项工作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标准,每一步工作程序既有时限规定,又有程序规范依据,达到了行有规范,做有标准。同时,为确保“三定”活动真正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大了考核督导力度,我们将后勤工作直接考核到人,要求每位后勤人员坚持填写维修一览表,及时维修,及时反馈,推动后勤工作的高效运转。

四、落实后勤规划,有条不紊实施到位

后勤服务标准化范文第4篇

1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理念通常解释为人们的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成果,行动源于思想,思路决定出路,更新管理思路是创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首要前提。我国社会是政府主导型社会,长期以来,我国的管理模式是以行政模式为主,国家财政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管理上很大程度受行政体制的影响。而学校教室、学生宿舍、师生生活等具体问题,要解决好这些具体问题,就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来实现,因此,服务和质量就成为后勤管理不容忽视的课题。高职院校后勤的职能和工作核心更多的倾向于服务,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应及时转变其职能,应该从行政转变为服务。要增强服务意识,后勤人就是要用真诚的服务、精湛的技艺、优良的职业操守提供优质的服务。

2优化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队伍是服务的主体,队伍的素质是服务质量的保障。“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学校教职员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目标的三个环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育人体系,它体现了系统育人的思想。后勤管理和服务部门要为学校的育人创造优美的环境,提供后勤保障和优质服务。后勤职工要以自己的优质服务和模范行为,在思想、道德、纪律等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一支好的后勤服务队伍所起的育人作用不见得逊色于教师队伍。“短板原理”告诉我们后勤队伍薄弱必将影响学校综合管理水平,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对此不应视而不见,要根据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性,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要解决后勤工作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有能力的人不愿意从事后勤工作,导致后勤队伍不稳的问题;要解决后勤队伍、尤其是后勤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培育一支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校管理和服务需求的优秀后勤队伍,是高职院校后勤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3完善制度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后勤管理和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规章制度具有约束作用,是后勤管理工作中计划制定和实施、效果评价、奖惩等一切工作的依据,是所有后勤工作人员的办事准则。完善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奖惩制度、人事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还要将制度细化,如建立各层次办公会议制度、岗位责任制、工作程序、服务标准、考核标准等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细则,并将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与绩效挂钩。使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使管理更加科学,制度更加人本,服务更加规范。

4创新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后勤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后勤文化,构建和谐后勤是提升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勤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文化具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我们通常说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层面的文化,它是高职院校后勤文化的核心,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是高职院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后勤员工的精神食粮。挖掘与继承、培育与创新具有高职院校后勤特色的后勤文化是后勤人当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一要明确高职院校后勤文化的内涵,依托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发挥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天然优势,精心培育和打造高职院校后勤文化;二要不断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的科技文化含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订单、报修、咨询等)服务;三要不断促进后勤员工的知识更新,提升现代管理能力,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塑造高职院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技术形象;四要完善制度文化,激励岗位练兵、竞争上岗;五要发扬团队文化,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文体活动,评选年度优秀团队活动。后勤文化创新就是要依靠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凝练后勤精神,推动后勤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5结语

后勤服务标准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现代后勤;高质量发展;FM(设施管理)

高校后勤是高校办学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后勤能否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能否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值得研究。

一、实现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9)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党的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党的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作用尤显突出。但是,对于支撑高水平教育的现代后勤的作用,人们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和波动,“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后勤”在现实中往往成为后勤人自己的口号。2018年暑期,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在考察了我国部分高校后勤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高校后勤整体水平要落后美国至少十五年。同年6月,笔者组织本单位十名高管前往美国考察,经过十余天时间,对十所美国高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也有了更多直观的感受。差距是否存在?若存在差距又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方面,在某些主要指标上确实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校园硬件建设标准、后勤经费投入、管理理念、管理体系、服务提供的模式等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从校园建设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能耗管理的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看,我国高校后勤也呈现出一定的优势。面对全球各国对现代后勤管理与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17年了“ISO41011;2017《设施管理术语》”,给出了设施管理(FM)的定义:“在建筑环境内整合人员、场所、过程,并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核心业务生产力为目的的组织职能。”这就为高校后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目标和重要标准。事实上,后勤早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成为招生、育人成长的重要条件。后勤保障水平、管理体系、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师生生活质量、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的提升。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师生员工对现代后勤服务质量、服务理念、服务标准的需求愈来愈高。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水平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尤显突出,很多学校受传统方法办后勤的思维方式的束缚,长久不能取得突破,与现代后勤建设目标差距愈来愈大,从而与建设现代高校目标的差距也愈来愈大。为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满足师生生活需求,“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后勤服务体系、提升后勤服务综合能力”这个课题已经摆在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面前,时不我待。

二、什么是高质量的高校后勤

国际标准化组织“设施管理”相关文件不久,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就及时了国家标准《GB/T36688—2018/ISO41011.2017》,这表明了家对后勤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通用的“设施管理”概念、标准,在各国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发展将对我国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提出挑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范围将从现场日常管理服务提升到学校战略发展的层面,主要工作目标将从传统保障上升到服务品质、设施价值、服务育人水平的提升,日常工作着眼点将从解决后勤相关的日常问题扩展到全部资产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管理者和服务者所需的理念、知识、技术,将从一般性传统的较低水平上升到市场、政策法规、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信息化、财务等多方面综合性要求的高度。“设施管理”标准体系的引入将给高质量的高校后勤建设指明方向,并提出新的要求。第一,实现高质量的校园硬件建设是基础保障,具体反映在高标准的校园规划、高强度的投入、高质量的建筑物(校园基础设施与环境、建筑物内的设施设备)、高水平的运行维护(绿色校园、节约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规范校园)等多个方面。第二,实现校园后勤软件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管、办、评”关系还未能理顺:在管的方面,现代科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还有较大差距,具备现代设施管理(FM)理念和掌握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的管理团队的建设还远远没有到位;在办的方面,尽管全国高校后勤总体上已经在向着社会化方向前进,在如何办现代后勤的方法与途径上已有很多探索,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存在一些大相径庭的模式与做法;评价机制未能很好建立,缺乏符合市场需求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缺乏公正、明晰、统一、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目前,高校后勤管理者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在安全校园、文明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规范校园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FM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在改善师生生活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核心生产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管理理念、团队建设、现代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后勤管理服务高标准(WELL、LEDD、ISO、GB、GB/T)的引入和应用方面都明显存在不足。第三,“服务育人”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成为高校后勤管理者与服务者共同的必修课,这也必然成为高质量后勤的必备条件。

三、高校后勤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第一,主要管理者对高质量后勤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理念和认识方面,不少后勤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现代后勤在办学中的地位缺乏认识,对后勤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FM关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与提高核心业务生产力”内涵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什么是高质量的后勤,如何实现后勤高质量发展缺乏研究,缺乏相关政策上的配套。特别是部分同志受传统后勤现状、传统后勤的惯性以及推进后勤改革的困难等因素束缚,不想突破,不敢突破,不会突破,缺乏活力,工作被动,难以实现后勤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后勤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第二,对FM标准的实践及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标准的颁布和施行方面,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套高水平标准体系作为指引。FM(设施管理)的标准体系还处于建设之中,FM标准在我国、尤其在高校的实践、应用、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第三,在后勤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对法律法规片面理解和执行的问题。如《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椐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然而,具体执行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部分高校过分强调了自主确定和实际需要、甚至出现随意确定的现象,但对“精简效能”方面却考虑不够。目前,不少高校在后勤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上存在着偏离“精简效能”原则的现象,机构重叠臃肿、因人设事、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效率不高的问题屡见不鲜。据调查,国内外已有许多高校在后勤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上认真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机构设置科学有效、人员配备精简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经费开支,提高了办学效能。如日本高校在后勤部门机构设置上做到了名称规范统一、机构精简、人员高效,其中名称规范的统一就为全日本高校后勤各项数据的统计,对高校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效果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再如,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天津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等国内高校也在后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其共同特点是机构精简、人员高效,设立大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后勤、资产、基建、保卫、学生宿舍管理等业务,人员配备与学生之比约为:1:1000。但这类高校在全国近三千所高校中占比较小,其原因在于高校被赋予了后勤机构设置的权力,但关于高校是否执行了“精简效能的原则”,却没有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也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因此,高校后勤机构设置上的乱象就难以避免了,高等教育法施行多年以来的实践效果表明,仅靠学校的自觉约束是远远不够的。第四,高校后勤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FM专业人才,对将后勤管理和服务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提高到价值提升的高度认识不足;后勤部门主要管理干部任期偏短,又缺少专业的培训,缺少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难以熟练掌握现代后勤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导致难以提升校园后勤管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标准。第五,后勤经费投入上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与地区之间经济实力差异较大的现状,使部属、省属、市属、县属高校办学经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硬件方面实现全国标准一致的高质量建筑设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极为困难的。甚至,2018版《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目前在全国的实行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各地区如何根椐各省、市财力水平以部属高校建筑标准为示范,制定校园建筑设施建设标准和投入规划以逐步缩小差距就显得很有必要。目前,校园建筑设施和物管水平总体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仍然存在,加大高校后勤硬件设施投入势在必行,新一轮的校园基建已呈现出这种趋势。另外,当经费不足时,很多高校首选的节约或压缩的目标便是后勤经费,致使通过在选择社会优质企业进校园服务以实现“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提升核心业务生产力”的目标难以落实,这也是应当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另外,对于原有体制内后勤职工的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校园后勤服务市场开放后的处置问题缺少研究和有效对策。随着大量社会企业进入校园提供后勤服务,高校后勤服务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三全育人”的要求还缺乏学习和理解,与校方的配合还存在诸多不足,服务保障与育人共同体的建设一方面准备不足、一方面势在必行,成熟的共同体建设还有待时日。

四、怎样才能实现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