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第1篇

李彦龙认为“生态经济人”应该是一个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的自利”的人,但不是一个经济主义者[6]。塔里木河流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生态环境极其脆弱[7],且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由于当地经济贫困,需要发展农业经济进行农业开发,而农业开发往往导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区域,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当地现实而且迫切的问题。因此,在这个经济与生态都极度贫瘠的区域,人的理性是以“经济人”属性出现还是以“生态经济人”属性出现?各种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实现二者的有机转变?

2数据来源和调查

通过农户对开荒垦地与生态保护的态度调查,农户认为开荒垦地对生态影响大的占63.21%,认为影响小的占31.50%,说明农户还是认识到过度的开垦荒地会破坏生态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调查农户是否愿意减少开荒,愿意的占32.45%,不愿意的占62.28%,农户还是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换取公共物品利益;地下水对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农户认为地下水可以再开发的占58.65%,认为不可以的占36.47%,这还是自身经济利益至上,致使“生态经济人”行为缺乏(表3)。表3农户对开荒垦地与生态保护的态度(单位%)你认为开荒垦地对生态的影响那你是否愿意减少开荒你认为地下水是否可以再开发影响大63.21愿意32.45可以58.65影响小31.50不愿意62.28不可以36.47无所谓5.29无所谓5.27无所谓4.88通过农户对节水与保护生态的态度调查,农户是否希望提高水价以节约用水,仅有15.65%的农户希望提高水价节约用水,而有83.27%的农户不希望提高水价,因为这关系到农户的直接利益,所以农户不愿意提高水价;但问及你是否希望以节水补偿生态用水,又有71.68%的农户选择希望以节水补偿生态用水,仅有22.13%的农户选择不希望(表4)。这展现了农户在“经济人”与“生态经济人”态度上的两面性,既希望不损害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希望可持续发展,但当二者相互矛盾时,往往以自身的、眼前的利益为首选条件。

3“生态经济人”缺失原因及其行为外部性

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的利用失范,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流域人类活动的失范,而人类活动的失范又归结于人类行为的“经济人”属性产生外部性影响。因此,缺乏“生态经济人”属性,也有着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原因。

3.1经济基础决定农户行为外部性,农户缺乏“生态经济人”属性

由于经济贫困,农业经济成为当地农户的生存基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们在满足最低需求层次后,总是尽力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农业活动满足其生活最低需求,属于第一层次。生态安全属于安全需求,处于从属表2不同收入群体认为要获得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单位%)按收入分类(元)多生孩子多搞农业出门打工保护生态发展教育以上农民干部个体户其他汉族维族回族克孜族其他年龄职业民族分比百系列1图1被调查对象年龄、职业与所属民族分布图为了分析农户的行为选择,我们设计了“农户对获得长远发展的选择”题目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35.54%的农户认为多搞农业可以支撑长远发展需要;而33.84%的农户则认为多生孩子才是长远发展的需要,仅有17.55%的农户认为保护生态是长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选择出门打工的占到了12.65%,选择发展教育的仅占到0.20%(表1)。说明农户对农业开发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外部性不是很关心,而对短期的、现实的农业开发、出门打工等经济行为表现出意愿,对长期性的生态环境、发展教育等不是特别重视,具有典型的“经济人”属性。通过对不同收入群体的调查发现,相对贫困的被调查者更注重农业生产,因为这构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而且越是贫困的农户越认为多生孩子好,这一定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对富裕的农户对出门打工、保护生位置。因此,倘若农户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业开发行为的外部性影响也难以消除。虽然他们本身也意识到过度的农业开发对水资源和生态安全都产生影响,但是他们还是选择农业开发,而对农业开发可能产生的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等外部性影响采取了漠视。同时,他们也选择了多生孩子,这在现代社会中有点让人不可理解,但是在贫困的干旱流域区,多生孩子意味着繁衍后代,这为自己家族今后的发展多提供了一个机会,也意味着多一个边际成本低的农业劳动力。因此,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经济基础决定着“经济人”理性。

3.2“经济人”行为外部性纵容,加剧“生态人经济”行为缺失

塔里木河流域经济贫困,区域GDP增长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实现,特别是区域的财政收入也要依靠发展农业经济来实现。因此,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关键就要依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这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荒,以扩大农业发展规模。这也就导致了区域政府的“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另一方面,政府的“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又进一步导致流域各利益主体,以及农业开发商和农户个人的“经济人”外部。特别是为投机商和大承包户创造了条件,他们有资本、有生产资料,也和地方行政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他们才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荒。由于区域行政主管的纵容,许多投机商大面积的承包荒山、荒地,进行农业开发。而这种农业开荒行为有着地方部门的保护,在分配利用水资源方面具有优先权,而且在损害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豁免权,这种大承包商的“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危害尤其大。

3.3“经济人”行为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后期将转变形成“生态经济人”

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ureger提出环境倒U型曲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较轻,但恶化程度将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再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干旱区流域生态贫困区的经济环境曲线在初期生态环境也处于高度脆弱阶段,随着经济发展需求愿望的增长,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会进一步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态环境又将逐渐恢复,甚至好于以前[8]。这是经过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后,“经济人”的行为模式将由初期不顾一切追求经济利益,逐步转化到这种行为不仅不能获取利益,甚至会妨碍利益的获取,特别是妨碍长期利益的获取。这时候,追求“生态经济人”将成为趋势。而且,这其实也是一种“经济人”行为,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人”行为。这也是“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转变的关键。目前,塔里木河流域较多的区域已经意识到“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并逐步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如加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统筹管理,严禁流域新增开荒地,开展对流域下游的生态输水工程建设,重视对流域林带的输水灌溉等。这些措施也是在意识到过去重视经济发展,轻视可持续发展后,产生了湖泊断流、沙漠化加剧、林带枯死等外部性问题后,由“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转变的一系列措施。

4干旱区流域“生态经济人”的行为塑造

要想获得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人类行为进行约束,关键就是要塑造理性的“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要通过体制机制、市场调节、加强管理等多方面努力塑造“生态经济人”。4.1倡导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态经济人”行为环境根据以上分析,经济基础决定农户行为外部性。因此,要在努力解决经济问题基础上,实现“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的转变。首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发展要顺应流域的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发展观。发展始终要立足于流域的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要顺应干旱区流域的自然规律。探索建立适合干旱区流域的“绿色GDP”指标体系。要努力改善经济环境,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流域经济结构转型,使流域从传统农业经济向高附加值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4.2加强监督管理,塑造“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经济人”行为外部性纵容,往往导致更大的外部性和“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因此,加强对“经济人”行为的管理与外部性纠正就非常有必要了。要特别关注对流域水土资源影响较大的承包商,他们的行为如果得不到约束,就很容易产生经济外部。要对他们占用过多的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等行为,收取他们资源补偿金和生态补偿金。严格查处,因为一旦有这种关系存在,他们的“经济人”行为将危害更大,而且难以查处。要通过宣传教育,以及科技进步,将先进的节水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环境保护知识传导给农户,努力形成“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4.3进行市场调节,补偿“生态经济人”行为损失我们还要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倡导节水行为和生态保护行为,从市场机制上塑造“生态经济人”行为。通过市场机制与价格杠杆,以及行政处罚等方式,纠正和规范“经济人”行为外部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加快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要求其作出经济补偿,以补偿“生态经济人”行为损失。政府还可以在科技进步、节水与生态新技术、新设施上进行一定的公共投入,对“生态经济人”行为进行奖励和补贴,引导农户积极采取“生态经济人”行为。4.4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生态经济人”形成根据环境倒U型曲线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经济人”行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和生态环境初期都将经历一个“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转变的过程,而且这个转变过程还比较的漫长。但是“经济人”同样也是“社会人”“自然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我们只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塑造,加强对“经济人”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引导,以及法制观念的养成,都将会加快“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的转变进程,加快“生态经济人”的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5结语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利益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12-032005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苏杨所做的《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指出,近年来,由于农村污染,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有专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5%~8%左右增长,将会被全面抵消。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既然如此,为什么农村环境污染智力问题还是举步唯艰,难以有效遏制呢?

1原因在于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的价值和利益关系之间的巨大冲突

价值是客体之于主体的的意义和效用,利益是价值对人的满足程度。价值存在于客体当中,本身具有客观性;但一旦和主体人的利益相连,价值就有了主观的特征。同一价值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主体而言其量的大小不一样。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为中心,选择对自身利益较大的价值,因此不同的主体,经常会出现不同利益和价值选择。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就突出的表现出这种不同主体的利益和价值的冲突。

1.1先看国家。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在“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中,已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纳入重要位置。新农村建设提出以后,中央一级政府又把环境建设写入新农村目标要求当中,并对农村环境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比如,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用约50.8亿元实施重点任务,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环保领域,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城市环境保护,从法规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以城市为中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政府缺位,农村环境治理就成为城市利益的牺牲品。

1.2地方政府。中国的地方政府承担着发展地方经济和公共利益两项职责。地方政府在决策时,同样面临地方利益、私人利益和公共价值的选择。而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经济落后,从地方利益考虑,出于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的需要,地方政府在决策时,往往会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即使他们知道也承认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但仍然认为环境保护是一种只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考虑与进行的事情,再加之环境保护效益的非直显性,环境对人类的价值就被忽略。比如,对于引进污染企业的地方干部来说,他们想到的是农村贫穷落后,乡镇招商引资如此不易,只要企业带动农民致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经济发展速度上去了,排点儿废水废气算得了什么?因此,对造成的污染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到影响其乌纱帽的地步,一般是不会“高度重视”的。另外,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对于农村污染没有切肤之痛,自然就没有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感。从私人利益考虑,地方政府的这种利益选择还与我们国家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相关。尽管最近我国已经不再将单纯GDP的增长作为评价地方政府政绩的标准,但GDP至上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仍然成为中国不少地方政府的最高价值。由于政绩主要来自于能够带来短期效应的大规模投资与显性工程,因此当地方政府把大量的投资用于促进当年的GDP增长及某些看得着、有轰动效用的项目上。在追求现实的利益时,包括生态和环境保护在内的价值自然被淹没在短期的利益之下。地方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和官员的腐败,也会促使他们在决策时,其价值取向倾斜于有污染的企业。农村税费改革以后,虽然规范了农民的税赋,但基层政府税源萎缩,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的上级财政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没有跟上,造成基层财政严重不足。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基层政府不得不大量隐性或公开负债。如果不想加重农民负担,引起民怨,乡镇一级领导就只能在这些企业上做文章。这样政府和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形成联盟,政府和某些官员成为企业污染的保护伞,而企业老板则成为官员们满足私欲的摇钱树,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对于农民生存的价值也就无人顾及。

1.3企业。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它的最大利益。因此他们考虑问题时,首先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自身的利益。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再加之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环境保护事业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已经从城市“转战”到农村去的重污染企业,其转移的目的就是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要求这些企业治理污染,势必加大其成本,降低其利润,这样一来投资者就面临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价值的选择,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他们的价值取向自然会倾向于自己,甚至企业极有可能会以资本罢工为筹码来抗拒环境的执法,给急于发展地方经济的政府施压。为防止企业外移引起税源流失与财政危机,降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为了自己的“政绩”,地方政府也只能选择有利于企业和自己的利益,牺牲公众的价值。

1.4农民。农民是农村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但是,在利益和价值关系上,农民同样面临两难的选择。首先,脱贫致富是目前农民最大的渴望和利益,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农民希望尽快增加收入,特别是面对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医疗、教育以及农村的婚丧嫁娶费用。而经营农业,成本高,效益低,抗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他们热切希望并愿意企业到农村投资,创办乡镇企业,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而且,在我国农村很多农民缺乏相应的环保知识,他们不可能完全了解环境的价值和各种污染将带给他们的危害。其次,随着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出于对自身健康和后代子孙的担忧,他们对环境关注的力度也在加强,希望保住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是由于目前需要远远超过环境带给他们的价值,从目前利益考虑,尽管明知环境污染会带来一定的危害,但在这种危害实际没有发生前,总是心存侥幸,不会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甚至自身也成为制造污染的污染源。如: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地膜的使用、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等。

2如何解决这种眼前利益和未来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

2.1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公益事业,必须强调国家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规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约50.8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等方面建设。中央财政还要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除此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坚持城乡公平原则,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而合理地确定用于城乡环境保护资金的比例。

2.2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对于农村生产、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加强农村环境立法。同时,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加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贯彻和执行力度。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制定更加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3拓宽资金来源,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鉴于国家财政资金不足情况,要通过推行污染治理市场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尤其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只要在贷款、税费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就能够通过市场力量对多类污染进行治理。

2.4地方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建议地方人民政府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真正从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出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作为评定地方官员政绩的指标。同时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和整治力度,设立专门基金,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应该根据其年赢利的多少,按照一定的比例,强制其交纳环境污染治理基金,专款专用于其企业的污染治理。对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企业,地方可以要给以一定的政策优惠或资金奖励,帮助其改善或增加环境保护的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如城镇应该征收垃圾处理费,并从有限的村财和乡财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维护,重点解决所辖地区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对于农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想办法帮助农民减少污染,探索解决农村污染的各种处理模式和节能、低污染的新方法、新路子,引导农民形成科学环保的生活方式。

2.5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力度。紧密结合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文明村等创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让农民了解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危害性,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关注自身和社会利益,重视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最终价值,从根源上保证农村环境卫生,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经济参考报2006-01-15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贵州省;农业循环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一、贵州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政府扶持力度。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需要得到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由于农业领域在经济效益上较低,而在农业循环经济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实际上政府无论是在资金投入上,还是在技术支持上的扶持力度都不够。

(二)自然资源现状。贵州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自然资源方面也有优劣。首先,随着贵州省交通、水利、建筑用地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的相继开展,导致了农业用地资源不断减少,农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其次,在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尤为重要,贵州省目前水资源日益匮乏,因而导致了农业生产供水十分紧缺的局面。

二、贵州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资源的制约。据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耕地面积在全国占比重较大,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贵州省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因此贵州省整体耕地质量较差;并且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中,其中有大部分耕地土壤存在质量不断下降、土壤退化等问题;再者,贵州省土地资源分布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另外贵州省水资源在全国属于缺水比较严重的省份,其主要原因有农业机械干旱、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等因素。

(二)生态环境的制约。目前,贵州省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上产要素污染严重这两点。首先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涂层较薄、裸岩多,因此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其次,贵州省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废物的排放、农业化学制品的使用的不合理性都是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生活垃圾也随之逐年增加。塑料薄膜、食品和日化产品包装袋等各类废弃物、生活污水不断增加,远远超过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

(三)农业技术因素的制约。目前, 贵州省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业科技研究、应用和推广的组织不健全,尤其是乡村两级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由于贵州省的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因而,农业技术显得相对比较薄弱,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较小;其次是贵州省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力度还需加强,其推广制度与结构都存在较大问题,落后的农业科技对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显现。

三、未来贵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引导。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首先要让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民明白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帮助,进而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促使其自觉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中。通过切实加强理论引导和生产实践,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当中来。例如:政府需要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业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需要实行政策引导,让农民明白循环农业经济带给农业发挥发展的好处。

(二)制度建设。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首先应该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相关的制度建设,使农业产品其品质都能达到国家安全的标准;其次国家还应该加大投入资金,用于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通过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针对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财政信贷风险支持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农村信贷业务,以缓解发展循环经济中农民遇到的风险和资金问题。

(三)增强农业资源保护力度。首先,贵州省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中,应该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制度禁止乱占用耕地,并且还应该加强土地的开发、整理等,提升土壤质量,为贵州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最基础最根本的一个资源保障;其次应该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坚决抵制化肥、农药、地膜的不合理使用。若不采取措施进行抵制,将不仅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质量退化和农田生态系统恶化,而且使得许多地方的水质下降,进而带来饮水和食品安全问题。

(四)科技水平的提高。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要重视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提高,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把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统一起来。首先需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用于建设先进绿色的农业技术科研基地;其次还应该积极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加强循环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重点推广以“精准农业”为核心的减量化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形成一套完善的科技研发及推广体系。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目前,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主要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资源资源不足且利用率较低等问题。而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收到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未来贵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工作;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相关制度;再者还需要增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最后要重视科技水平的提高,进而才能促进贵州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力度,使其更早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 年1期: 9- 12.

[2]黄国清等.江西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 年第 8 期.

作者简介

王栋(1991.10-),男,山东淄博人。云南农业大学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信息技术与工程。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第4篇

富有的旅游资源,不仅能给旅游者带来旅游休闲的便利,也能满足旅游者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需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特色”二字。如果把传统的旅游看作底蕴浑厚的“招牌菜”的话,那么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也就可以算得上是独具一格的“风味小吃”了。特色旅游如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活动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无一不是直接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民俗旅游

民俗,是以民众生产生活的活动为旅游资源客体,与旅游者更贴近。尤其是一些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由于其民俗不同,更易进到旅游范畴,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受到当今旅游者的青睐。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再加上历史悠久,受现代社会冲击较小,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我国的民族旅游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多样性。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山河湖泊众多,生物物种丰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占朴奇特、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古迹遗存神奇珍稀,人文景观异彩纷呈,这些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特色鲜明、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二是不可替代性。少数民族独特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一直为世人称奇。精美奇特的建筑,如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陈设华丽的帐篷,古朴的苗寨,维吾尔族的土石建筑结构等;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如手抓羊肉、烤全羊、青稞酒、奶茶等,多姿多彩的歌舞艺术等。这些地区拥有许多世界级的旅游精品资源,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下军阵”秦陵兵马俑、大理三塔、丽江古城、敦煌莫高窟等,在海内外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如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傣族“泼水富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掉渣饼红遍全国节”等也极富吸引力。三是原始神秘性。由于远离都市,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尤其是这些地方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宗教礼仪更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旅游需求。

与东邮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业起步较晚,与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现在尚不完善。但这些地区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保存较完整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刚好能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应转变发展观念,寻找新的致富途径。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关联度强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若能依托其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原始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先发展旅游业,对缩短贫富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生态农业旅游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农旅交融性产品,它既是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品延伸,也是第三产业的旅游产业在农业中的渗透,二者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产品。这样一种结构,对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游客产生着特殊的吸引力。

生态农业旅游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是人工的设计系统,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体系,另外强调参与性,主张务农旅游,再就是大自然的野趣和现代农业艺术。只要有吸引力,能给游客增加奇趣、异趣、野趣、上趣、尝趣、乐趣、买趣,并拥有观赏、参与、习技、科考、健身等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生态农业旅游。换言之,生态农业旅游是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因此它是吸引游客前来观、尝、娱、购的农业。生态农业旅游给都市中紧张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接近自然、体验农业的乐上。

生态农业旅游主要是围绕大、中城市开展的旅游观光、休闲活动。全国已有许多城市开展了生态农业旅游,如上海的浦东地区、武汉的苏区、广东珠江三角洲等,“农业大观园”、“观光果园”、“百果园”、“白菜园”、“蘑菇园”、“无土栽培园”等生态园正在这些地方风风火火地建立起来。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还有―个长远的收益――让当地农民的素质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在项目区,农民的环保意识出奇的强,垃圾入库。农民对房前屋后的田园山场也都认真进行规划布置。农民们说,环境就是钱,环境越好挣的钱越多。另外,农民的科技意识也出奇的强,都选用最好的品种,学习最先进的种养技术。他们说,要想赚大钱就必须好看,要想好看就必须有最好的品种、最好的技术。

建设生态农业旅游两年多来,受益最直接的是旅游业,受益最多的还是农业。在建成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区内,农业总收入平均增长了37%,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了42%。

生态农业旅游可成为传统农业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形成“农游合一”的交叉产业,使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生态农业旅游是传统农业和土地利用新模式,另还具有教育、体验、休闲等多种功能,尤其它的教育功能可使现在生活在城市中“五谷不分”的青少年群体受益,在游玩中了解自然,了解农业,增长知识。

探险旅游

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旅游动

机的一种,大多数人都喜欢冒险。一旦没有冒险,人类就将缺少生存的意义。西方心理学家把探索和冒险的需要称为尤利西斯因素。受尤利西斯因素驱使,人们总是力求满足对自身与世界的好奇心。探索的需要是人类的共同特征。人们的旅游行为,特别是到一些生存环境恶劣的、艰险的地方去旅游,能够激发人的挑战生命、挑战自我的竞争意识,探险旅游的意义即在于此。

中国西部地区具有非常复杂的自然环境,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大多数都耸立在西部的青藏高原,那里还有许多著名的雪山,这些山峰时刻都在吸引着勇敢者的征服欲望。在西北地区,神秘的罗市泊,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无时不在激起人类冒险的欲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强的“征服欲望”,为了挑战生命的极限,为了挑战自我,探险旅游将成为一种热门的旅游项目。重返历史古道,踏寻古人遗踪,重温历史旧梦,也是产生探险旅游动机的条件之一。西北地区,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从古都西安一直延伸到新疆边境,最后到达欧洲。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很多的占代文化遗产,如大家所熟悉的大雁塔、兵马俑、西夏王陵、莫高窟、雷台文庙、张掖大佛寺,还有因“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而扬名的玉门关和阳关,以及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等。中外历史名人留下的踪迹以及他们的游记、小说、诗篇与轶事、传院,被历史赋予了神奇的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爱好旅游的人们。

体育健身游

现代人在旅游时已不再满足于只是边走边看,而是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参与到其中,开展一些平时在城市里所不能进行的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色,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体育项目。比如国际汽车接力赛等赛事在西北地区过境,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对当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1世纪的人们更相信“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所以体育健身旅游具有光明的前景。在西北地区,结合自然条件,可以开展沙漠、戈壁、草原上的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如,沙山攀登、滑翔比赛、热气球、蹦极、滑板、骑马、骑骆驼、摔跤、狩猎等活动。今后这些既有特色,又是低投入、高产出的旅游投资项目一定会形成热点。

边境游

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我国有着漫长的国境线。西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为邻。西南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境。这不但为民族地区与有关国家的通商贸易创造了条件,而且在开展边境旅游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边境地区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区位、特殊的环境,吸引国内外游客发展边境旅游。邻边省(区)可以利用当地特殊的资源环境条件及与相邻国家的自然与社会文化条件差别,大做旅游文章,从而使边境地区成为风格独特、内地难以与之竞争的旅游资源。

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就是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中国最主要的藏传佛教圣地,包括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等藏传佛教名寺,每年都吸引子很多游客,而且.这些佛教圣地也与其他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相连。其中,敦煌作为闻名于世的佛教圣地,就有“中国藏传佛教第一圣地”之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东南亚以及日本、韩国客人对敦煌的佛事尤为关注,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去敦煌访古探源,朝拜佛祖。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第5篇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瑞安位于中国黄金海岸带中段,上海经济开发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百强县(市)。东面是浩瀚的东海,隔海与洞头县相望,南面是平阳县,西面是文成县,西北是青田县,北面是温州市的瓯海区和龙湾区。陆域总面积1401.58万亩,其中耕地77.9万亩,园地6.88万亩,林地76.54万亩,居民住宅及工矿用地11.11万亩,交通用地1.41万亩,江河湖面滩涂22.28万亩,未利用土地14.09万亩。主要特征是“地少人多”,耕地十分珍贵,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1.23亩减少到1996年0.41亩。东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河渠纵横,排灌设施好,耕作精细,是瑞安市米袋子、菜篮子的主要基地。

瑞安市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严寒、酷暑,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1月份平均气温不低于7℃。雨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600mm左右。由于受夏季风影响,5-6月份为梅雨期,通常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大量的降水加上气温回升较快,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极其有利。

瑞安作为温州南翼中心城市,区域条件优越,交通发达便利。56省道瑞安段全线贯通,塘下大道、温福铁路、瑞枫公路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104国道与甬台温高速公路两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贯穿瑞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火车站距瑞安只有半小时车程,围绕瑞安市“五纵二横一绕”公路主网络建设,全年投入重点工程投资4.8亿元。乡村康庄工程全面铺开,全年开工的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186.6km,完成投资7400万元。总的说,该地区的旅游可进入性较好,让游客进得去,出得来,为乡村旅游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瑞安是浙江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南戏鼻祖”的高则诚、经学大师孙诒让、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物学家伍献文、报坛泰斗赵超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体坛名将夏煊泽、文艺界明星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等,为瑞安谱写了灿烂的人文篇章。

瑞安山水奇特,风光旖旎,风景旅游区占国土面积20.8%,属于旅游资源大市。拥有六大风景名胜区:寨寮溪、圣井山、梅龙溪、桐溪、铜盘岛、龙井;七大旅游区:水乡古镇林、尖山――八水、江溪龙潭、山皇古寨、金鸡山、卧龙峡、梅尖顺泰;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石棚墓;八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医学堂、观音寺石塔、圣井石殿、外三甲窑址群等。瑞安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全面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旅游资源得到整体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日臻完善。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迫切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的必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总的来说,现今我国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如何改变现状?在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还要在农业结构上发展创新。亦农亦旅,农旅结合,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方法。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打破农村传统投入产出瓶颈,抓旅游就是抓农业生产,农村旅游为该地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据《中国旅游报》调查显示,有26.8%的旅游者认为“体验不同的生活”是最大的收获,认为“购物收获”最大的旅游者占2.5%。而认为“改变环境、放松心情”是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则高达44.6%。“体验不同生活”与“改变环境、放松心情”加起来达到70.7%。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绿地、树林减少,交通拥挤,导致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下降,加之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使城市居民受到来自环境和生活的双压力。因此,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渴望愈来愈强烈。这些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而且为城市旅游热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旅游是一种环境教育和城市交流形式,在旅游活动中,可以提高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还可以促进城乡的交流。

结合中国农业现状和市场需求,国家旅游局宣布,2006年中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因此,瑞安乡村旅游开发要认真贯彻上述精神,紧密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和乡村旅游产品的大力开发,更好的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民谋福。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良好的原始乡村生态景观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资源特色,又是吸引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游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传统的小农倾向,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时,有关部门应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CEIA),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旅游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开发资源时应保护环境,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持续性、公平性三者结合起来,处理好社会、经济、生态的关系。

(二)坚持以农村生产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思想。树立以提高农业收入为根本目的,乡村旅游为辅助的新型农业生产观。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村事务作为资源凭借。如农事活动、农民生活等。另外,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之间轻重关系要搞好,不能因为发展旅游而放弃了农业,这样得不偿失。

(三)充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现在大多数旅游地都带有商业性,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是很有限的。上望乡村旅游强调本地居民参与,真正让利于民,保证农民在旅游开发中直接获益,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对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来说尤其重要。就当地居民来讲,他们是与当地资源接触最密切者,由他们参与更体现了农村的风光,农村人的朴实、勤劳,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因此,上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由政府主导,投资商与当地居民合作合股的模式,投资商与当地居民达成共同协议,遵循各种规定。除了投资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外,还有当地居民间的利益关系,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等都不容忽视。

(四)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与会的专家们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族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从以上几个观点来看,似乎已经定义在以农村为主体,而忽略了渔村和畜游牧村的存在了。我们认为,在乡村的概念下,应是包含着“农村、渔村和畜游牧村”比较适当,毕竟他们也是乡村旅游体验的对象之一。

乡村旅游属于旅游产品谱系中的度假旅游,从旅游学角度来说,观光旅游应是它的主要目的。但是,笔者认为真正的乡村旅游其核心应是体验深入了解为主的观光旅游,而不是单纯的乡村旅游,否则就会失去实质意义了。明确了乡村旅游的真正实质,就可以确定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步构想

瑞安市安阳镇是瑞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4万人,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75个行政村,46个居委会,农业人口10.3万人,耕地面积3.4万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瑞安之首,跃居温州“三十强镇”第二位,跻身浙江省经济百强镇第十五位。该镇依山傍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林、牧、渔业。现以瑞安市安阳镇上望办事处为研究靶区,探讨乡村旅游开发构想:

(一)该地乡村旅游开发的模式。在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可见旅游业的重要性。至此,旅游开发模式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上望选择有政府主导,投资商与当地居民合作合股参与的模式。先由政府协调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充分保障当地居民与投资商双方的利益。

1、建立一支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会长一名、副会长三名及各委员。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招揽旅游专业人才,通过考核、选拔优秀人才来胜任。在村民中选举有知识、有才能、能代表广大村民利益的出任会长一职,该会长对村民和投资商负责,起监督、领导协调的作用。

2、各村分别组织一支旅游开发小组,产生一名组长和副组长,各成员名额不限。下设宣传部、行政部、开发部三大部门。一项方案通过与否要根据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先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各村旅游开发小组和投资商提出项目的初步方案。再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和投资商经过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达成详细开发方案。接着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和县镇村三个职能部门召开各村代表大会,通过开会的形式来采纳好的、合理的意见。最终确定开发方案,筹集资金直至项目实施。

上望乡村旅游开发,要有一定的体系来保障,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有利于当地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法规。制定诸如《关于旅游开发细则与规定》、《当地居民与投资商的协议》、《当地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违规事项的处理》,等等。不管任何开发模式,都希望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挖掘乡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持久性,使农村经济飞速增长。

(二)建立农村家庭旅馆。家庭旅馆是发达国家一种很流行的旅游服务方式,但在我国一直是空白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节假日举家出游,从而使得旅游热点的住宿难问题愈加突出,一种新型的“民间客栈”――家庭旅馆悄然兴起。据对农家旅馆的专项调查,在青年学生中,有80%的人愿意选择农家旅馆;在公司职员中,有45%的人会选择它作为度假场所。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有75%以上的人支持发展农家旅馆,并对它今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所以,开发乡村旅游,家庭旅馆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旅馆发展潜力很大,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它本身有实惠性。让农村旅游不再是高收入者的“专利”,工薪阶级也有机会参与。其次,它其实属于“体验式”旅游。游客与当地居民同生活起居,充分感受文化间的差异。最后,满足“供不应求”的需求。如今,春节、“五一”、“十一”这三大连续七天的假期,游客有足够时间到处游玩,可饭店、旅馆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家庭旅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饮食卫生、消防措施、垃圾处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应制定措施,使乡村旅游引入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三)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是多样的,主要有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参观、学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现在的农村旅游已不是简简单单地观光旅游,而是另一种“体验式”旅游,来到农村的游客最想体验农村的文化。因此,上望可初步开发以下四个项目:

1、丰富多彩的“农家乐”。“享受农家饭菜”就是农家乐吗,农家乐等同于到“农民家吃饭”吗?事实上,很难说“农家乐”有确切的含义。随着这些年农民自发地开展家庭休闲旅游,这种特定的服务形态被称为“农家乐”。从服务形态上看,农家乐可分为“农家餐馆型”和“乡村旅馆型”,前者只是简单地提供餐饮和休闲娱乐,后者则也提供住宿。“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一针见血地道明了农家乐的实质。

上望经营农家乐的服务项目(以农户和村落为单位):(1)品尝当地农家饭菜;(2)组织游客参加养殖、种树、钓鱼、采摘和观赏等活动;(3)代办各种聚会,代办传统婚宴,与农民过节等等。(4)参与农事劳动。农事劳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它是按照四季的变化而改变的。这样,农事活动也是一道风景线。对于都市人来说,此项活动非常休闲、轻松。就农事劳动中,像传统的牛耕犁、插秧、打稻谷,等等,相信旅游者会很感兴趣的。但是,农事劳动中靠重体力的或喷洒农药的不适于旅游开发的范围。

2、感受乡村风情。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某些传统农村文化越来越淡化了。可利用上望乡村旅游复兴该地的传统文化。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旅游;以观赏传统手艺为目的的旅游;以收获农产品为主题的采摘旅游,等等。

3、亲历海鲜文化。上望海涂养殖发展迅速,是全市海洋水产品捕捞、养殖重点地。海产品多样性是上望的特色之一。利用这点在上望的新村建成一个以海鲜为主题的海鲜城,各式海鲜星罗棋布,游客各享其乐。上望邻近东海,在上望新村是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如八月十五观潮、滩涂游玩、自助野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