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调控工作建议

电力调控工作建议

电力调控工作建议

电力调控工作建议范文第1篇

第二条联席会议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全县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推进工作,制定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创建规划,协调解决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保障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创建顺利推进。

第三条联席会议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总召集人,由(县政府办)、(政法委)、(公安局)、(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局)、(旅游局)、(文广新局)、(体育局)、(卫生局)、(城管局)、(规划与创建局)、(交通局)、(供电局)、(供销联社)、(电信局)、(银监办事处)等组成。联席会议由总召集人主持召开,必要时也可由总召集人委托县政府办、政法委、公安局等单位主持召开。

第四条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公安局内),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副主任,其他成员单位职能科室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

办公室主要职能是负责通报全县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创建情况,分析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创建存在的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向联席会议提出工作建议,完成联席会议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五条联席会议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通报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制定落实推进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工作具体措施,并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议定事项,印发相关乡镇和部门。相关部门就落实情况要及时形成书面材料报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督查。

第六条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和所承担的责任,积极参与统筹创建工作。

县政法委:牵头负责系统创建工作,协调相关工作;

县发改委:负责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并协调有关部门将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纳入创建规划;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系统创建公共部分的创建资金,确保系统创建顺利开展;

县公安局、城管局:负责整个系统的规划、使用和治安复杂场所、城区主要入口监控系统的创建;

县规划与创建局:负责将监控系统的基础设施创建纳入新建道路创建规划之中;做好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创建中涉及的审批事项的审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落实所辖单位监控系统的创建资金,并做好并网工作;

县电信局:负责动态视频监控系统运行维护中心的创建和技术支持;

县供电局:做好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电力保障,将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的供电纳入路灯治理之中;落实所辖单位监控系统的创建资金,并做好并网工作;

电力调控工作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网调度;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7-0027-02

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经济发展速度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样的客观现实下,人们的电力需求日益增加,相关资料表明,2012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超过4.7万亿度,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人均用电量3490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450度,排名世界第五十五位左右。过去十年,我国人均用电量净增2340度。在人们用电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环境下,要满足市场需求,电网必须将其传统的结构进行现代化改革,以保证在先进技术不断使用、新设备不断应用的前提下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电力资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为实现电网系统的高质量运行,必须在智能化、自动化上全面改革,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凭借着能够有效地将电力调度中心中变电站的监控人员纳入系统中,从而进行集中的管理调度与监控,在提高管理成效的同时,提高电网的运作效率,为促进我国电网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 调控一体化模式的特点以及优势介绍

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可以实现调度与监控的互助。在该种运作模式中,主管调度的员工能够对监控人员的工作效率开展有效的外部监控,同时,更能够协助监控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电网运行状态的监控,确保电网在更加安全、有效地监控下进行运作。除此之外,该模式还能够明显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事故处理时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在调控管理过程中,一旦监控人员监测出电网出现意外事故或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就可以迅速地将情况反映给主管调度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工作的调度负责人就可以及时地对事故性质进行判断并进一步地进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最为重要的是,该系统模式的推行使用为电力系统中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良好的运作模式,选择该种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方案,电力系统的调度人员和监控人员拥有合理监控设备运作情况的外部技术支持。

2 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分析

2.1 调度与集控的一体化架构介绍

在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结构中(图1所示),使用了对以往EMS调度主站系统中有效增设集控的元素,这是电网调度集控可以顺利实施的核心。在具体运作中,通过多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有效扩展调度数据网,并最后实现将系统的终端与集控中心相连接的目的。该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操作人员能够统一地对电网进行使用和维护,保障调度与变电能够改变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在电网结构日益复杂的现实下,更加高效率地工作。严格地讲,在实际的调度与集控过程中,用户数量的增加并不是简单的规模变大、服务对象变多,它指的是电网监控职能与管理体系元素的增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各方因素全面协调。

图1 调度集控系统架构简图

2.2 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的设计

2.2.1 对系统选择二层或是三层网络架构进行设计。通常来讲只要数目超过二十的网络交换设备在进行网络系统建构时,一般会选择三层的结构模式,倘若选择建二层的结构,则十分容易导致信息在流经两个交换机时,出线不断的恶性循环而导致广播出现,严重的广播风暴,甚至会引发整个系统瘫痪、无法正常运作的情况。对于较大的城市,其调度集控系统是十分庞大的,在进行电网布局时,通常会引入数目众多、分布广泛的集控交换机以及工作站。这就是二层交换在使用过程中自身所无法攻克的缺点,诸如广播风暴、异种网络互连、安全性控制之类的问题难以解决,因此使用三层的网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调度集控系统主要网络架构简图

2.2.2 对此同运作过程中的协议选择设计。在进行协议选择时,会有选路信息协议以及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两种选择。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后者经常会被使用到大型的网络中,究其原因,在于该协议并没有对跳数进行限制,且能够支持可变长子掩码,宽带的使用率更高,收敛速度与前者相比要快得多,此外具有认证功能也是众多用户选择其的重要原因。

3 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的应用

就现今形势来看,调度集控系统在大型城区电网的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为了保证供电的正常、满足人们需求必须将容量和功能拓展得更为强大,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在正常运作中所需要面对的风险程度与日俱增,造成这样风险的客观原因在于系统自身结构复杂以及网络化的结构特点,使其在长期的负荷中需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针对复杂地调系统的运行安全要使用新的方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为保证系统的高质量运作,可以选择建立起图形的管理与机制,确保整个系统所使用到的图形只可以以一种形态存在,这就大大降低了调度员与集控员受到误导的可能性。此外,为杜绝“走错间隔”的状况,在该系统中全部的遥控操作必须在建个图内进行,数据库中变电站远动信息表在接受调试之后,所有的参数都要封锁,这就为参数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做好了必须要的保证,为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的顺利推广做好了技术

保证。

4 结语

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是电力系统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它的推行与实施将会对电力提供的供电质量以及处理事故效率的提高做出十分有益的尝试,广大研究者应当对其的原理以及应用效果不断分析,促进我国电力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林榕,王永红,张会贤.智能调控一体化系统在河北南网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2):132-133.

[2] 杜贵和,王正风.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5):137-138.

[3] 赵亮,钱玉春.适应集约化管理的地区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建设思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4):112-113.

[4] 周琦.浅谈新一代电力调度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J].华中电力,2009,(5):190-191.

[5] 谷海彤,潘炜.调度集控一体化系统在广州电网中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7):200-201.

电力调控工作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盾构机;PLC;自动控制系统;推进系统;

中图分类号: U45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城市建设得以大力发展,城市的拥堵再也不能满足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工作,许多城市开始发展地铁建设;盾构机设备从最初的几台变成现在的几百台,盾构机生产厂家从开始的国外几家单位逐渐发展到现在国内的几家生产厂家;盾构机设计的理念最初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也得到施工的验证,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其中变化比较大的是推进系统的控制,以下为这些年对几种推进系统控制的分析和学习。

1盾构机推进系统概述

盾构机的推进系统是盾构机在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部分,操作室的操作手依据实际的施工工况,利用面板上的各组千斤顶调压旋钮、调速旋钮对各组推进千斤顶进行控制,通过对千斤顶的伸长控制来完成盾构设备前进,通过对千斤顶的伸缩控制为拼装管片和下一环的施工做出准备。

2早期盾构机设备的推进系统设计控制分析

如左图,以推进控制系统中推进千斤顶的A组为例,A组中有2、3、4号千斤顶,选取2号千斤顶举例;2号千斤顶的伸缩动作控制,通过电磁阀A100(PQW524)、A110(PQW522)、A130(Q19.5)、A143(Q19.0)、A142(Q18.7)的各自动作或者动作的组合来完成千斤顶的伸缩功能。

2.1早期推进系统控制分析

首先启动各电机,电机带动液压泵开始工作,其他所有的推进使能条件满足后(如下程序),A100、A110比例电磁阀得到电流信号,按照比例值动作,此时液压油路均已打开,同时A143(Q19.0)得电,千斤顶伸出,完成设备的推进工作。

A M 51.1操作室控制选择使能条件

A(

A I 54.7推进电机完全启动使能条件

= DB50.DBX 25.0

A DB50.DBX 25.0

)

A(

A M 61.6盾尾密封油脂启动使能条件

= DB50.DBX 25.1

A DB50.DBX 25.1

)

A(

A I 33.3循环水进水管进水使能条件

= DB50.DBX 25.2

A DB50.DBX 25.2

)

A(

A I 33.5循环水回水管回水使能条件

= DB50.DBX 25.3

A DB50.DBX 25.3

)

A(

A I 52.3循环水管卷盘限位使能条件

= DB50.DBX 25.4

A DB50.DBX 25.4

)

A(

A(

O I 38.2A组千斤顶放大卡工作使能条件

O I 38.7B组千斤顶放大卡工作使能条件

O I 39.6C组千斤顶放大卡工作使能条件

O I 40.3D组千斤顶放大卡工作使能条件

O I 41.2E组千斤顶放大卡工作使能条件

O I 42.1F组千斤顶放大卡工作使能条件

)

NOT

= DB50.DBX 25.5

A DB50.DBX 25.5

)

A(

A(

O(

L DB40.DBD 20 刀盘转速实际值

L DB43.DBD 88 最小值

>R

)

O M 10.3屏蔽刀盘转速

)

= DB103.DBX182.3刀盘需启动使能条件

A DB103.DBX182.3

= DB50.DBX 25.6 刀盘需启动使能条件

A DB50.DBX 25.6

)

A(

A(

L DB40.DBW368 3号铰接伸长实际值

L DB43.DBW242 铰接伸长量最大控制值

)

A(

A(

L DB40.DBW3705号铰接伸长实际值

L DB43.DBW242

)

= DB50.DBX 26.0

A DB50.DBX 26.0

)

= DB50.DBX 25.7 铰接伸长使能条件

A DB50.DBX 25.7

O M 70.1屏蔽铰接伸长使能条件

)

= L100.0

O(

A L100.0

= M 57.0

A M 57.0

)

O I 16.1

= Q 12.3推进允许

A L100.0

BLD 102

= DB40.DBX501.0

2.1 早期推进系统的原理描述

图二

推进的使能条件为推进前必须满足的各控制条件或要求,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就不能进行推进操作;所有的条件均考虑到设备的能力、安全、施工工序的正常衔接以及操作人员的控制习惯。程序中有部分传感器损坏,不能得到正确的值而报警,使得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在备件没有到位时,为了保障施工,可以对程序中的使能条件进行调整,但调整前必须做好此条件的技术和操作交底,并人工把控此条件的工作状态,不可疏忽,否则会出事故。

其中A100(PQW524)为A组千斤顶的电磁比例调压阀,用来调整A组伸出的油压力,当控制室的操作人员调整旋钮来控制A组千斤顶的推力时,旋钮通过滑动变阻的形式把0-10v的直流电压输入到PLC的模拟输入点PIW532,在经过部分程序处理,最后从PQW524输出到A组的推进放大卡EV22K2-24上,对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后,以电流信号输出进入A100的电磁线圈上(如图二)。 图三

当需要调整A组的千斤顶伸出速度时,因所有的千斤顶在工作时必须伸出速度相同,盾构才能平稳可控地向前推进;所以控制室的操作人员调整总速度调节旋钮就可以控制A组千斤顶的伸长速度,其旋钮通过滑动变阻的形式把0-10v的直流电压输入到PLC的模拟输入点PIW530通过程序处理后以PLC的模拟输出点PQW518输出到VT5003放大卡上,对信号的放大和处理后,再以电流信号输出进入A300的电磁线圈上(如图三)。

另外,拼装作业时,A100(PQW524)等其他组对应的电磁阀,依据现场实际情况被设定一个固定的值,如设定千斤顶固定油压一般设为100bar; A110(PQW522)被设置成0,即所有组千斤顶的速度调整电磁阀被设置为零;因拼装时A130(Q19.5)不得电,处于常态直通的状态,对于速度调节不再需要。此时所有的千斤顶的油压和速度控制一致,且每一根千斤顶都可以单独控制,通过拼装盒上的按钮控制A143(Q19.0)电磁阀动作,伸出千斤顶,通过拼装盒上的按钮控制A142(Q18.7)电磁阀动作缩回千斤顶,来完成辅助拼装的动作。

2.2早期推进系统存在的缺点

1、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操作手的专业不同,熟练程度和经验不同,对设备的操作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在总速度控制方面,理论设计盾构推进速度0-80mm/min,因为推进泵为恒功率P=F*V的工作模式,操作手在调整速度时有时推进速度慢,为了提升速度任意调整总速度旋钮,导致速度给定值大,但是总推力下降,效果适得其反。

2、推进千斤顶在推进过程中,出现多次千斤顶伸出速度不一致(此处只分析在液压系统在理想工作状态下的其他原因),导致其所在组的油压力显示很小,且无法调节,因千斤顶在伸出时没有受到阻力,其油压很小只提供千斤顶的伸出摩擦阻力,而别的千斤顶和管片接触后,压力能够控制。

3、此推进液压系统处缺少滤芯及滤芯堵塞报警设置,在施工过程中,难免碰到盾构机的分体始发或者拆装油管;现场工作环境较差很容易使油管接头污染或管路污染,即使及时清理也避免不了液压系统的污染,导致很多部件被污染,严重时系统会失去控制。

4、在组装时,总会因连接的推进液压油路太长,管中大量的液压油现场难以回收,给施工环境造成污染且浪费严重。

2.3早期推进系统的优化建议

1、为了避免因旋钮操作引起的推进速度无法控制,我们可以通过变量监控窗口对PIW530进行调整,通过调整速度旋钮调整到速度为60mm/min对应的HEX值约为5666H(20mA 对应十六进制为6C00H,对应十进制为27648),此后此旋钮保持此位置,并对相应刻度做记录,没有专业人士的同意禁止再进行调整。

2、避免伸出速度不同的建议,在推进过程中,注意检查调节速度控制的电磁阀A110(PQW522)的输入电流信号,首先检查PQW522的值是否正常,再对此信号输入到放大卡及放大信号输出到阀体的电流信号进行检查,以及其他所有线路的检查,查出来的原因有线路电阻被增大或老化、放大卡输出不正常、电磁线圈老化等问题,使得各组阀体最终端的数值不一致,速度便不一致;其主要的原因还是线路太长、接点多导致;建议在盾构机中体平台处增加PLC分站点利用模块IM153-2连接通讯,通过PROFIBUS-DP网络协议使用紫色信号线进行连接,可以减少大量的进出线路的连接,减少长距离带来的负面影响。

3、建议在推进系统的推进阀组P口前加装含滤芯报警的滤芯,如图,在拆装过程中只拆除滤芯进油端的连接头即可,可有效防止系统被污染,如果滤芯堵塞报警,报警的信号会通过线路传送到某一数字输入量(如设置I6.6为堵塞报警信号的输入点),此信号经过处理经由数字输出量(如设置Q6.6)输出到警示灯或操作界面或者蜂鸣器上提醒操作人员,及时查出原因或者更换滤芯,便于维修和保养。

4、考虑到安拆各组主油管和回油管路时会造成油品的浪费,因此建议在每条主管路和回油管路上增加带电控信号的两位两通阀体,当各液压油泵启动后通过程序处理后,以数字输出量(如设置Q6.7)输出至此阀体上,阀体打开管路开通;为了方便维修辅以手动高压球阀,可以在电控阀故障时使用。

3近期盾构机设备的推进系统设计控制分析

如上图,为后期主要的设计控制理念,在完成其控制功能外,比早期的更优化了部分功能,增加了带堵塞报警的滤芯、增加了抗冲击能力、增加了快速回收千斤顶功能及PROFIBUS总线控制方式等。

3.1 近期推进系统的控制分析

在推进操作工序时,此处以A组千斤顶的2号千斤顶为例,结合此台设备的PLC程序,当所有的推进使能条件满足后,2号千斤顶的伸出即TJ144(Q32.2)电磁阀线圈得到了PLC的数字输出信号Q32.2,通过调节A组千斤顶的调压旋钮来调节PLC控制信号的大小,以PQW538模拟输出信号输出放大卡EV22K2-24(如图四)上,通过放大卡的内部数据处理以电流信号输入到电子阀TJ100(PQW538)的线圈上,信号的大小决定推进压力的大小;在千斤顶速度控制方面电磁阀 TJ110(PQW536)的控制设计原理与旧设备设计一致,即所有组千斤顶的速度调整电磁阀为同一数值,这一数值的变化来自总调速旋钮上;如下程序,为推进模式下和拼装模式下的输入输出数据的处理:

A M 58.4推进模式允许使能条件

JCM007

A M 58.3拼装模式允许使能条件

JCM008

JUM009

M007: L DB40.DBD 40 A组千斤顶推力压力调节值

T #TEMP74

L DB40.DBD 48 B组千斤顶推力压力调节值

T #TEMP75

L DB40.DBD 56 C组千斤顶推力压力调节值

T #TEMP76

L DB40.DBD 64 D组千斤顶推力压力调节值

T #TEMP77

L DB40.DBD 36 千斤顶推力速度调节值

T #TEMP78

T #TEMP79

T #TEMP80

T #TEMP81

JUM009

M008: L 4.000000e+002 输入固定的压力值给各组千斤顶

T #TEMP74

T #TEMP75

T #TEMP76

T #TEMP77

L 1.000000e+004 输入以固定的速度控制值给各组千斤顶

T #TEMP78

T #TEMP79

T #TEMP80

T #TEMP81

M009: NOP 0

A组千顶推进压力调节

A组千斤顶推进速度调节

当拼装工序时,拼装各使能条件满足后,因与老设备的液压系统设计不同,PLC编程也存在不同,在程序中TJ110(PQW536)被设置成固定速度值而不是设置为零,如上程序M008中把固定值1.000000e+004输入至#TEMP78等中间变量中,以固定的速度控制值输出给各组千斤顶;在程序中又设定一个合理的固定值数据给调压电磁阀TJ100(PQW538)上,在拼装时所有的千斤顶的压力和速度均为固定的设定值,通过2号千斤顶的卸荷电磁阀TJ403(Q33.4)提前动作对管路泄压,再通过电磁阀TJ145(Q32.3) 的动作,把2号千斤顶收回;同时为了满足快速施工,设计了快速卸荷电磁阀TJ803(Q34.1),通过它的动作可以快速卸掉千斤顶收回时的阻力,加快千斤顶回收的速度为施工节约时间;在千斤顶推进阀组中增加了过滤器 TJ130(I31.1),若过滤器堵塞故障时I31.1得到故障信号,程序处理后会出现相应的声光报警信息到操作台上。

图四

3.2 近期推进系统存在的缺点

1、在盾构机分体始发工序中,有时泵站的台车必须被放置在约20m高的地面,使得液压油路很长且回油管理又粗又长,所有的液压系统回油共经过一条粗的回油管路,使得存储在回油管路中的液压油量很大,在启动推进泵后,其他推进使能条件未满足时千斤顶自动外伸,使操控困难并带来一定的风险。

2、推进阀组的过滤器安装位置不合适,安装的位置只对TJ110电磁阀体进行了保护,如下图五中红色线路,污染液压油会经过此油路进入后面的液压管路和内部的电磁阀体,尤其是推进阀组为整合形式的插装阀体,维修拆卸不便,它未能有效保护其他电磁阀体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拆装油管时很难保证油管不被污染,会进一步造成推进系统液压油路的污染,导致液压控制失效或者损坏设备部件。

图五

3.3 近期推进系统的优化建议

1、考虑在分体始发时,推进油缸千斤顶自动伸出,因推进系统的各组阀组为插装形式,配合的相当精密,使得无法对其油路连接或者增加电控阀组来对推进系统进行改进,建议在分体始发时增加单向流动电控增压泵给回油管路中的液压油增压,使管路内的液压油及时排入地面上的主油箱内;推进电机运行时I50.0为1,控制泵运行时Q41.7为1,为了使用PLC程序自动控制增压电机运行,编程如下;

增压泵电机控制程序

程序中Q39.6为增压电机接触器的线圈输入信号,其中M68.3为中间变量,为了方便调试增加了I0.2为增压电机的点动输入信号。

2、过滤器的位置建议再往前放置,保证每组阀组的每一条管路油路都得到保护,如下图

红色方框内为移至主油路的进油端的带电控报警过滤器

5结语

通过对新旧盾构设备的推进系统进行学习和分析,对推进的自动控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再与施工工况进行结合,分析液压控制和电气自动控制方面在施工过程中的适应性,总结出能够节约施工成本,能够对设备系统安全进行防护及便利维修保养的一些技术或管理措施或方法,为项目和公司获取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晟,巩建平,张学.现代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米歇尔—伏乐茨(德国).PROFIBUS现场总线手册[M].北京:北京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现场总线(PROFIBUS)专业委员会,1997

电力调控工作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 通信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1-0000-00 

通信局(站)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以下简称监控系统)是一个以监控通信电源为主,集机房空调、环境、安全和消防等专业辅助监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通信、自动控制以及各种新型传感等技术,具有多专业技术集成度高、设备及结构多样、建设使用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本文针对监控系统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构建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典型结构和设备配置模型为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建设提供依据。 

1 监控系统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1.1 监控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监控系统应具有如下的功能:对监控范围各个独立监控对象进行遥测、遥信,实时监视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记录和处理相关数据,及时侦测故障,并做必要的遥控操作,通知人员处理,并能按照上级监控系统或网管中心要求提供相应的数据和报表,从而实现通信局(站)的少人或无人值守,以及电源、空调的集中监控维护管理,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通信设备的安全性。 

1.2 监控对象及监控内容 

监控系统的主要监控对象为:高低压配电设备变压器、备用发电机组、不间断电源、逆变器、整流配电设备、蓄电池组、直流-直流变换器、空调设备,以及机房的防火、防盗、温湿度等环境参数。而监控内容则为监控系统从监控对象上选取的特定遥测、遥信以及遥控信息(监控点)的集合。工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3 监控系统的结构及接口 

(1)关于监控系统的结构:监控系统宜采用逐级汇接的三级网络结构。即“监控中心(SS)-监控站(SC)-监控单元(SU)”模式。当然,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维护管理要求灵活配置网络结构形式。实际上,从功能的角度来考虑,广义的监控单元(SU)这个网络层级上应该包含直接面向监控对象,进行实时具体参数采集的监控模块和负责对监控模块进行管理并与上级进行通信的狭义监控单元两个部分。狭义监控单元一般与监控模块安装在同一机房。(2)关于监控系统中的接口和协议:监控中心、监控站、狭义监控单元、监控模块这些实体物理单元之间要进行联系就要通过一定的接口,并且遵循一定的通信协议。监控模块与监控对象之间应遵循设备厂商内部的电气、机械规程。监控模块与监控单元之间应遵循“前端智能设备协议”,两者之间的接口定义为A接口;监控单元与上级管理单位之间应遵循“局数据接入协议”,它们之间的接口定义为B接口;监控中心之间(或不同的监控系统之间互联)应遵循“系统互联协议”,它们之间的接口定义为C接口;监控中心与上级网管之间应遵循“告警协议”,它们之间的联系时通过D接口来实现的。在实际工程中,通信协议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对智能设备进行正常监控,而通信协议获取无法单纯依赖建设单位向设备供应商索取,需要监控厂商现场破译,掌握数量众多的通信协议和协议破译能力需要长期工程积累。 

2 监控系统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1 确定合理的“监控需求”问题 

由于通信局(站)的规模和类型较多,而各局(站)机房中的动力设备种类、建设年限、智能化程度更是多种多样,加之不同地区、不同建设方的维护体制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监控系统的建设中,如何合理的确定监控需求(监控对象及监控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考虑建设成本、维护方式、实施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监控对象和监控内容并非越全越好。应该根据机房具体情况作最优考虑。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建设单位维护人员、监控厂家各方通过充分的沟通、论证来确定。动力设备可分为智能设备与非智能设备两大类,对每类可采用不同的监控方法。智能设备内部自带具有监控性能和通信接口的监控模块,可直接或通过协议转换的方式接入监控系统。智能设备上的监控内容接入监控系统时,不需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可靠性高,一般将其监控点全部纳入监控系统。非智能设备采用通用或专用数据采集控制设备进行监控。非智能设备上监控内容如想接入监控系统,需要增加各类传感器、变送器等辅助器件,有时甚至需要对原设备进行改造,实施时必须谨慎,以免对原设备造成损伤。对于这类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并考虑安全等一些其他因素选择对维护有比较重要作用的监控内容进行监测,没有必要照搬规范对监控内容面面俱到,甚至某些设备在系统中的作用不大时,可以不监控。而高压设备的遥测,则须征得当地供电部门的同意才能实施。机房环境量主要监控内容包括:机房温湿度、烟感、水浸、门禁、现场图像、红外告警等。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应考虑机房的规模、重要性等级、维护要求、传输资源等因素来确定监控内容。 

2.2 如何选择监控系统的“信息上传方式”的问题 

实际工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监控单元向其上级进行信息传送的时候,Modem、GPRS、CDMA 1X、短信、E1时隙、2M环和IP等传输资源都曾经得到大量的应用。早期受传输资源的限制,电力通信局(站)中的监控系统在信息上传时,大多采用抽取2M传输一个64K时隙的方式,监控系统和电力通信局(站)设备共用一个2M,将多个电力通信局(站)2M中用于监控的64K时隙交叉复用到一个2M中,再传送到监控中心,这种方式存在电力通信局(站)调整、割接时造成监控中断,传输转接环节过多造成调试、维护困难等。目前电力通信局(站)监控系统在信息上传时,采用TCP/IP组网比较普及,是今后监控系统组网发展方向。基于IP的2M组网就是理想的选择。与以往的基于抽取时隙的组网相比,基于IP的2M组网简化监控系统传输收敛设备的复杂性,改变2M时隙方式配置复杂、维护不便的状况,而且使得监控系统更加方便进行应用扩展,可靠性更高。

2.3 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设备如何配置的问题 

2.3.1 硬件设备的配置方法 

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如何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选择性能合适的硬件设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监控中心中各种服务器存储容量可按如下方式进行确定。第一步:计算每路媒体每小时所需要的存储容量qi, 单位MByte。qi=di÷8×3600÷1024;(其中:di-码率,单位Kbps)。第二步:确定录像时间要求后,根据式(2)计算单路媒体所需要的存储容量mi,单位MBps。mi=qi×hi ×Di;(其中:hi-每天录像时间(小时),Di-需要保存录像的天数)。第三步:根据式(3)计算全部媒体定时录像时所需总容量(累加)qT。qT=∑mi;(i=1,2…C,其中:C-需要存储的媒体总路数)。以媒体格式为CIF码流(512Kbps),单路录像存储30天为例计算,则计算服务器存储容量为:(512Kbps/8)×3600)/1024/1024×24(小时)×30(天数)×1(路数=158G。另外,监控系统中的一些环境量监测设备,如温湿度传感器、烟感、水浸、门禁等要根据实际机房面积、门窗、及机房内通信设备的情况来确定数量和安装位置。 

2.3.2 监控系统软件配置方法 

监控系统的软件多由监控设备厂家随硬件设备集成出售,因而各有特色。从设计和建设维护方的角度来看,选用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软件需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基本原则要求。(2)应能以图形、列表、文字、仿真控件等多种形式将被监控设备的运行参数展现在用户面前。通过监控系统用户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提示设备的告警,迅速地对设备进行遥控。(3)应尽量选有开放式软件平台,扩充性好,兼容性强。网络协议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协议。 

2.4 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监控系统中需要加装大量的变送器、传感器等小型设备,布放相当数量的各类线缆,对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比较高。虽然相关规范对于硬件的安装、各种线缆的布放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工程实施中,由于各施工单位工程经验的差别,施工质量经常相差很大。这就要求监控施工单位对动力设备、机房环境、传输组网等方面知识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而这能力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积累、完善的过,所以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强的施工单位很重要。由于监控系统不同于开关电源、UPS等相对独立的动力设备,无法在实验室模拟大规模监控系统的运行,在选择监控设备时应注意该厂家产品目前在网运行的数量和规模,避免在施工完成后发生设备生产厂家技术能力不足等造成的监控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3 典型模型 

依据对电力通信局(站)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中几个关键概念和监控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常遇到的几个典型问题的分析研究研究,本文构建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典型结构和设备配置模型,具体系统结构详见图1。 

4 结语 

通信局(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对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维护水平,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实现机房无人值守,都具有重要、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充分理解监控系统的结构,根据维护需求有的放矢的制定监控系统的建设方案,真正使其成为提高维护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YD/T5027-2005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2] YD/T1363.1-2005 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第一部分:系统技术要求[S].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3] 侯永涛,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4):83-85. 

[4] 邱爱军,刘婉澜.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组网方案[J].电力系统通信,2008(29):49. 

电力调控工作建议范文第5篇

在检查中经常发现:脚手架连墙件、内档防护被室外幕墙等装饰、安装单位擅自拆除,严重影响脚手架的整体稳定;由于内档防护被拆除,使脚手架与建筑物之间形成高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以上的空洞,成为高处坠落事故的重大安全隐患;任意拆除脚手架杆件、任意搬走脚手板、脚手架超载使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对脚手架的安全使用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施工用电管理混乱,多个施工单位合用一个配电箱,造成超负荷和线路负载不均衡;有的无插头直接用电线塞入插孔、有的使用花线、护套线作行线、电线电缆随地乱拖,有的不执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一机一闸一漏保”的规定,直接从分配电箱接至用电设备,有的开关箱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超过规范规定等,严重影响用电安全。现场用火管理混乱,在无任何遮挡的情况下随意进行气割、电焊等明火作业,甚至在明火作业区域存放有易燃易爆物品;在同一作业区域有多个施工单位同时作业、人多手杂、管理无序。凡此种种,使建筑施工后期作业现场险象环生。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后期安全管理,是摆在现场安全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分析造成建筑施工后期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水平下降、安全隐患增多的原因,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一、原因分析造成建筑施工后期安全管理难、危险因素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单位直接将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等分部分项工程分包给多个施工单位施工,土建施工单位对这些直接与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发生经济往来的施工企业,一是没有管理责任,二是无法进行管理;建设单位的主要精力放在工程的进度和造价控制方面,对安全生产往往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或管理能力不足。

2、在施工后期,土建施工企业因主体工程已经施工完成,剩余工作量一般较少,管理力量大部分陆续撤离施工现场,使现场安全管理更为薄弱。

3、各参建单位的安全责任不明确,对土建单位提供的脚手架、井架、施工升降机、电箱等只有使用的权利、没有维护管理的责任。

4、施工现场缺乏总体协调,各参建单位各自为政、管理无序,造成现场混乱、施工隐患增多,且无人组织力量排除。

二、对策和措施笔者认为:建筑工程施工后期安全管理的关键是“加强总体协调、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监管”。

1、加强总体协调首先,应在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安全生产协调管理组织,统一指挥施工现场施工进度、现场布置、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维护等现场安全协调管理工作。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施工总承包制。凡是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应由总承包企业负责召集各分包单位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参加,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协调管理小组。未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负起现场安全生产协调管理的责任。

第二是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协调管理制度。包括:协调会议制度(应明确会议时间、出席对象、议事规则)、检查评比制度、奖惩制度、应急救援预案等;

三是开展日常协调管理。包括组织召开协调会议、统筹安排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宜和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开展评比等两个方面。

通过协调会议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1)统筹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尽量避免立体交叉作业;

2)加强施工平面管理,及时调整各作业区域的物料堆放与人员作业的关系,避免出现在禁火区域进行明火作业等多种危险因素的组合现象;

3)合理进行用电规划,避免出现个别电箱超负荷或线路负载不平衡现象和多个施工单位同时使用一个电箱而导致管理混乱;加强施工用电管理,避免出现违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JGJ46-2005),造成用电事故;

4)协调施工现场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组织维护保养,落实维护保养经费和人员,保证使用安全。

5)根据施工需要,及时落实作业部位的安全防护措施到位。

检查落实工作,应由总承包单位(或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参加,对施工现场各工段的安全生产状况和协调会议决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督促相关单位认真落实。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比,好的表扬、差的批评,问题严重的应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2、落实安全责任一是总承包单位(或建设单位)应与各分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明确总、分包之间安全管理的权利、义务、责任,明确双方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负责人、联系人,明确施工现场施工设备、安全设施的交接、使用、管理、维护等环节的手续和安全责任。二是分包单位现场安全管理负责人、联系人应到岗到位,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接受现场安全生产协调小组的管理,贯彻协调会议精神;主动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协调处理生产安全事项;向现场安全协调小组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生产安全问题和现场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等问题;加强安全巡查,及时制止违章行为,消除事故隐患。三是要加强安全技术交底,向作业班组、操作工人讲清作业内容、作业条件和环境、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危险性和发生危险时的自救措施和报警方式。

3、强化安全监控总承包单位(或建设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分包单位现场安全员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切实加强对施工现场实施严密的监督、检查、控制,确保协调会议决议的贯彻落实,及时制止违章行为、消除安全隐患;协商解决协调会议未尽事宜和突发事件;确保现场有序施工、安全施工。有条件的,可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及时掌握安全动态,实行远程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议

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花大力气推行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制,严肃查处建设单位任意肢解发包工程的行为,为施工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