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食文化研究

美食文化研究

美食文化研究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南;俗语;加工关食;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92-03

这里的俗语指的是广义上的俗语;旅游文化指的是现代旅游文化。

美食旅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旅游形式,指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体的具有社会和休闲等属性的旅游活动称为美食旅游。

儒家经典的《礼记》明确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而饮食之“饮”为茶、酒,“食”则分“加工美食”(凡是需经过各种烹饪方法等加热加工精制而成的美食)与“天然美食”(泛指一切没有加热加工的蔬菜、瓜果、核桃、豆类及种子,如芝麻、花生、葵花子;熟的全黄面粉、糙米及其他没有去糠、去麸的五谷杂粮都属于这一类),本篇则从“加工美食”俗语着笔。

海南的旅游文化以往更多的是依赖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美景而产生,美食也只是旅游的附属品,要想吸引游客们慕名前来寻“美食之宝”,我们得拿出分量相当的“宝藏”方可。那海南的加工美食“宝”在哪?从以下俗语中可窥见一斑:

鸡肥脚也香。

无鸡不成宴,无糖贡不似(像)过年。

九月黄鱼香九村,三月黄鱼没人问。

咸鱼配精香九村。

鲜鱼汤桥[kio=]过(胜过)人参燕窝。

烧(热)精清[sin](凉)粽。

烧(热)薯清[sin](凉)芋。

清[sin]水(冷水)冲茶无味道。

小吃小,能量大。小孩大人都能吃,文昌小吃甲天下。

时令歌诀:

正月鸭子戏春水。

二月山花满坡开。

三月甜菇齐出蕾。

四月竹笋把村围。

五月粽子散香气。

六月椤尼熟累累。

七月石榴芳满村。

八月中秋月饼美。

九月清心肺。

十月天清[sin]膏蟹肥。

十一月冬雪(冬至)草枯黄。

十二月年关喜临门。

从这些俗语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以下几条海南美食旅游文化讯息,此启示中亦可总结出海南加工美食的特点。

一、海南加工美食的特点

(一)加工美食原材料

俗语告诉我们,加工美食原料主要有“鸡”(无鸡不成宴)等肉类和“海鲜”(鲜鱼汤乔[kio]过人参燕窝;九月黄鱼香九村,三月黄鱼没人问;十月天清[sin]膏蟹肥)。

在《史记・孝武本纪》中有关于古代占卜法之一“鸡卜”的记载:古人祭神,以鸡眼骨的形状占卜吉凶祸福。唐代柳宗元也写过以鸡眼骨占年拜水神的诗句。此外,过去人们将雄鸡之血滴人酒中或涂于唇上,用以祭天地、立誓约,歃血为盟,信守诺言。古人将鸡骨、鸡血或整鸡用作宗教迷信活动中的神器或祭品,这在今天当然不足为法,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千百年来,鸡同人类物质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联系是多么密切。或许因海南原隶属于广东省,海南人与广东人一样,对吃鸡更是达到了一种执著的境界,“无鸡不成欢、无鸡不成宴”已成为非一般的饮食消费习惯,食客品尝鸡时,对其品种、肉质及出处自然也就有了讲究。而著名品牌“文昌鸡”更是海南人待客的首选,代表着吉祥、欢乐、美好、诸事遂心的祝福之意,也是海南文昌餐饮文化的支柱。

海南是大自然的宠儿,四面环海,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渔场。海南岛海岸线长达1617.8千米,沿岸有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现在已经开发了18个。海南岛四周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海滨旅游胜地。近海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6.65万平方千米,水温适中,海洋生物丰富,有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多种。因此,海南的加工美食原料绝对少不了“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

(二)加工关食的烹饪方法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烹饪王国之一,在认识自然和创造文明的进程中,掌握了诸多的烹饪技艺,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炒、爆、熘、炸、烹、煎、溻、贴、瓤、烧、焖、煨、h、扒、烩、烤、盐煽、熏、泥烤、氽、炖、熬、煮、蒸、拔丝、蜜汁、糖水、涮等。海南人的烹饪方法则以蒸、煮、焖、煎、炒为主。而“把食物放在水中煮”,只用清水不添加任何调料在海南则称之为“煤”。北宋时官修的韵书《广韵》中标注为“士洽切,入声洽韵:煤,汤煤。”与海南话音义皆合。而且,在海南话中,“煤”字仍然保留人声的读音。海南因地属热带区域,很多方法烹饪出来的食物易让热带地区的人们“上火”,因此“白煤”这种烹调方法用得比较多。除了“白煤鸡”外,还有“煤鸭”、“煤鹅”、“煤蟹”、“煤虾”、“煤鸡蛋”、“煤花生”、“煤裸”、“煤粽”、“煤蔓”等很多“白煤”食品。

(三)“粗细”(粗粮与精细食物)美食搭配

海南人除了讲究主食,还特别注重副食的搭配,而副食往往在中午或下午时间进食,海南人称之为“日昼(yid ddcto,类似于下午茶之意)”。副食很多是粗粮加工食品,如:番薯(地瓜)、芋头、玉米、山药、绿豆、红豆、黑豆、番豆(花生)等,基本上是“煤”或“甜汤”,笔者所在的海南文昌市就有较传统而有名的粗粮小吃:东阁鸡屎藤耙耔、番薯凉粉、番薯球、薯钱(番薯丸粥)、豆饼(花生饼)等。这样的粗粮加工美食既保持食物的原味,又与主食的精致食物互相搭配,保证了营养的均衡。

(四)“饮”文化特点

海南人的“饮文化”即“茶文化”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更有一种“南洋”风味,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华侨之乡”。海南人说的茶除了茶叶冲泡的“茶”,更多的是“饮料冲泡”的“茶”,如:乐口福、阿华田、美禄、炼乳、可可、咖啡……这就形成了海南独特的“老爸茶”文化。“老爸茶”店不是多富丽堂皇的“茶馆”,而是简单甚至是较简陋的铁皮搭建的店面,特定的“茶语”更是让外地人听得稀里糊涂。如“咖啡黑”指的是不加奶、不加糖的纯黑咖啡,茶“滴”指的是红茶加一点奶,啡“滴”是咖啡一点加奶,“冰好茶”指的是加冰块的好奶(好的炼乳)茶,“茶掺”指茶掺加大量的奶,“黑掺”则是咖啡加红茶……

除了冲泡的“饮茶”,“老爸茶”店的红绿茶等用的都是价格便宜的茶叶,适合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几块钱一壶茶可以无限续杯,聊到打烊。海南人喝茶讲究的是现烧开的水,因为“清[sin]水冲茶无味道”;但更注重的还是搭配茶的“果”(点心),有芋头酥、黑心肝(海南紫薯)、黑糖椰丝按粑、蛋羹、领带花、嘎亚包(椰子酱面包,嘎亚:马来西亚“椰子酱”音译)、三角留(形状三角形里馅儿多样的裸类,有甜心的,也有咸心的)、赤烧(叉烧)、“珍袋碌碌,金银满屋”的珍袋(煎堆)等等。“果”的味道如何更是决定了老爸茶店生意是否兴隆,而“果”馅儿更多的是由海南本地产的椰子、花生等做成的。

(五)“食文化”特点

1.原汁原味、清淡鲜活+捏碟

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海南饮食的特点,即以清淡为主,讲究原汁原味,从以上俗语中已见分晓。可能很多游客会觉得这样的饮食虽能保证原味,却可能也会“淡而无味”。殊不知,海南人的饮食还有另一个特点,即“配料”的独特。这种配料并非加入加热加工的菜中,海南的家常菜也很少放人各种调料,“配料”重在“韫”(蘸或者沾的意思),即海南人说的“捣碟”(醮料)。

捏碟,正是体现海南饮食鲜明特点中一个不容忽略的载体,蘸料的搭配体现的正是海南饮食的特色。比如,文昌鸡的摇碟是生姜+蒜+香菜捣碎,加入鸡汤(或温开水)和白糖,最后要海南本地的小酸桔子汁加入搅拌即可,味道酸甜,是海南人的最爱。而喜欢辣的朋友则可加入海南本地产的小红辣椒,酸辣爽口,亦是美味无比。

又比如,“煤猪肉”的韫碟,鱼酱或虾酱最合适了。海南沿海农村有卤鱼酱或虾酱的习惯。买来新鲜的小鱼或虾皮,加入盐、糖和白酒,装入陶瓮密封。过一段时间发酵后就熟了。“煤猪肉”韫盐,也是一种简便的吃法。

再比如,[do somg](做涮即打边炉)的韫碟,有蒜头料、虾酱料、酸桔、姜末、酱油、醋、琼酱(什锦酱)、香菜,等等,不下六七种。

总之,为了保证食物的原汁原味、清淡鲜活,又能确保入口味道的清爽和百样人的口味,海南的“食文化”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捏碟!

2.时令性

海南号称蔬菜基地、天然渔场,自然在饮食上会有明显的“时令性”,从“时令歌诀”中亦可窥见一斑。但除此“时令性”外,海南因受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又因地理位置的偏远、经济条件有限、内地文化差异等因素,海南人日常饮食和节庆饮食有明显的区别,特别倾向讲究“过雪”(雪:海南话指雪气即节气)和过年的饮食。海南农村几乎月月都要“做雪”“拜公”,拜自家祖公;还有公期或军坡,拜祠堂的“水尾圣娘”或“冼太夫人”等;红白喜事也离不了“拜公”。而祭拜品除了鸡(有些地方为鹅)、鱼、肉等,相应的节庆还要配有蔓织成蔓外壳,再蔓的人家吃笠的时候、粽子、稞、甜粑(红糖年糕红糖年糕)、珍袋、鸡蛋等,均有祈福、吉祥等寓意。而过年亦要“拜公”,少不了以上的祭品,还多了一项“摆年”――从年三十晚摆放在八仙桌上一直到正月十五,所摆物多为油炸可久存干货:“无糖贡不似(像)过年”的糖贡(古时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故名糖贡,商品名为糯米花),海南官话“文昌话”称为“煎裸”的[hi heo](因咬时发出的脆响声得名)、领带花、文昌饺子酥、三角酥、南风烟(因重量较轻容易被南风吹走得名)、信封饼、火通(因形状像用竹子做成的吹火工具而得名)、椰子糕……“摆年”摆上一两样即可,其余的让怕上火的海南人在“寒冷”的春节存为吃到过瘾的“零嘴”了,现则海南市场均有出售,年底样式更齐全。

二、海南加工美食文化开发思路

了解了海南加工美食的特点,可又将如何让这些加工美食走出海南呢?唯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美食旅游文化道路。

(一)走养生长寿之道

首先要确保原材料的天然。政府层面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保护和扶持海南海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让“基地”保持纯净。再让捕捞、养殖、种植、饲养等方法、方式规范化,少用或慎用或不用含有化学成分的农药、饲料等:如蔬菜喷洒农药日期要符合规定;家禽饲养多用海南本地产的地瓜、椰子等材料,作为“椰岛”的海南这些并非负担而是“家常便饭”,定能保证食材的天然、绿色、环保。再加上海南本土特色保持原汁原味的烹饪方法和吃法,健康美食必能风靡于世,亦是长久之道。

(二)文化推广是正途

1.利用媒体

媒体在现代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互联网、电视、报纸、微博、微信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要系统、分类地编写海南美食书籍和拍摄美食视频,上传于网络,如约有中国8亿用户的微信(钱包――“吃喝玩乐”)是现代人必不离手的传播媒体,应充分利用起来。

2.利用节庆

海南大大小小的节庆极其繁多,要想美食文化得到推广,不能不着眼于“大节庆”,比如春节的“做年”、正月十五的换花节、黎苗三月三、公期(军坡)的祭祀、中秋节的海滨“拜月”等。此外,还要利用海南各地举办的各类美食大赛和一年一度的海南欢乐节,如海南特色美食文化节烹饪技能创新大赛、海南国际美食博览会等(海南首届以国际美食为题材的博览会),既丰富了欢乐节活动内容,吸引更多游客到海南体验旅游新产品,还可以让广大游客体味除椰风海韵、阳光沙滩之外的海南独特美食,致力打造海南美食天堂。

3.利用“名人效应”

人都是感性的,人的味蕾也离不开情感的支配。所以,有故事的美食能打动人,而配有名人故事的美食文化更是能让美食锦上添花,可谓“三分吃味道,七分吃文化”。因此,古来饮食的出名,往往有所谓名人效应的推动。福建的光饼是因了抗倭的戚继光,江南的鸡汤面是因了风流的乾隆,云南的“大救驾”是因了倒霉的明永历帝……

如文昌鸡的出名,据《文昌县志》记载:文昌鸡最早出自谭牛天村和公坡水北村,味色形俱佳,历史官吏志士,名人游客,品尝过后,赞不绝口,很久以前已成为贡品。清朝咸丰四年(1855年),文昌进士韩锦元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从家乡带正宗的文昌鸡款待了他的同僚和贵客,众人品尝叹日:“鸡出自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肉香甜,真乃文昌鸡也。”

再如宋子文创意的椰奶鸡,也因宋子文本人日后的有意宣传而无形中给琼菜做了一个活广告,“勾引”得许多名厨和馋嘴的美食家专程到海南岛“寻宝”。据说,当时回乡时宋子文的意思是海南的文昌鸡和椰子是最有名的,他想吃一道用这两样最有名的地方名产制作的菜肴。于是人称“琼南四爹”的覃启杰指导自己刚刚入行不久的侄子覃文章制作了这道后来对琼菜影响深远的椰奶文昌鸡。谁也没想到,这道由宋子文异想天开的菜,时至今日成为了海南的一道名菜。

(三)“创新”发展可持续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食旅游;产品开发;淮安

美国《时代》杂志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娱乐时代,休闲娱乐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到一半的份额,在众多休闲娱乐方式中,美食旅游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将2003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烹饪王国游”,广州争创“全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成都打造“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的旅游品牌等都将美食旅游开发作为重点。吴晓东等从旅游需求方面分析,探讨了我国地方美食旅游的发展策略[1];李晓英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美食旅游的绿色发展是集约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丁玉勇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淮安美食进行了研究[3]。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美食旅游的宏观层面,缺乏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且研究对象侧重于“美食”,并未有效融合“美食”与“旅游”。基于此,本文以淮安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寻找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这对增强淮安旅游业的竞争力,促进淮安饮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淮安发展美食旅游的优势

(一)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淮安饮食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六七千年前,隋唐时期就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体系[3]。到清朝,淮安经济空前繁荣,这促使淮安饮食发展成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地方菜系。新中国成立后,淮扬菜也荣幸的被选为国宴,使淮安美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淮安饮食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丰富完善的菜系

淮安菜是淮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的名肴多以当地的物产为制作主料。通过精心的调配,高超的技艺在激烈的竞争中后发先至,跻身于晚清“四大帮口”之一,现存世的淮安名菜名点粗略统计有2000余种,其中属于淮安地区首创独创的在400种以上。在淮安既可以品尝到全鱼席、全羊席、文楼汤包等经典美味,又可以品尝到盱眙十三香龙虾、洪泽湖活鱼锅贴等纯正的乡土菜肴。烧烤、辣汤、混沌、牛肉汤等小吃也较多。淮安茶馓、高沟捆蹄等也久负盛名。

(三)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淮安市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全市2011年已拥有星级宾馆53家,特色饭店4家,旅行社78家,可供游览的旅游区43个,旅游产业规模逐步壮大,“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从总体看,淮安各项旅游设施在人性化、生态化、建筑外观、室内装饰、功能设施与管理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准。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对淮安美食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从地理区域看,淮安位于北平原中部,是苏北与苏南、苏中相联系的桥头堡。从经济区位看,淮安处在江苏南北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位,是江苏内陆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也是带动江苏北部经济崛起的核心城市。以上区域条件使淮安具备承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旅游区位优势,也为淮安未来纳入苏南、苏中、苏北无障碍合作旅游区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交通条件为发展美食旅游创造了条件。

二.淮安美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形式单一,活动内容单调

    当前淮安的美食旅游资源还缺乏整体的宏观把握,形式较单一,内容较单调。淮安旅游中开展美食旅游的较少,尤其以美食旅游为专项的更少。美食开发也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忽视对深层美食文化传统的发掘和发扬,旅游者往往只看见食品的色、香、味、形,而对美食所蕴含的意境没有深入了解。虽然近几年也推出了几项美食旅游项目,但各地孤立开发,项目零散且缺乏整体的营销。

(二)未设计专门的美食旅游线路

    虽然淮安从2002年就开始举办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也推出了龙虾节,淮安各种风味小吃、乡土菜肴也较多,如草鸡活珠、淮阴乳鸽、运河八仙鸭、洪泽湖大闸蟹、丝瓜茶馓等,但淮安并没有发展起真正的美食旅游路线,所以游客到了淮安即使想品尝一下淮安的地方风味,也找不到地方。

(三)宣传力度不够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信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旅游事业的高速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已从单一的旅游产品竞争变为多元化的手段、方式和智力的竞争。目前淮安在宣传方面显然做得不够,淮安各大网站、广播电台等还未开辟有关淮安饮食文化的专栏或专题节目,各旅游景区景点也没有地方菜肴,风味小吃的介绍。这不但影响到淮安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且影响到了淮安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就如淮安举办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由于对外宣传上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淮安普通市民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美食节的继续举办呈漠视态度。

(四)美食旅游商品开发不足

    旅游商品是旅游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特产,把这些饮食特产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高档旅游商品,对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旅游购物比重、拉长旅游产业链条都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淮安的美食旅游商品数量不多,品种单一,且包装也过于简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淮安美食旅游的发展。

三.淮安美食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转变观念,与其它形式的旅游产品形成联动

美食旅游不仅包括旅游过程中的餐饮行为,还包括其它与美食相关的参与性活动。科学合理地发展美食旅游可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产生联动作用。(1)美食旅游与其它形式旅游产品的互动,如节庆旅游,会展旅游。与节庆结合包括利用各种节假日,或举办专门的美食节等活动。美食旅游与会展旅游相结合,一方面可借助会展展示丰富的餐饮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会展合作举办者的身份为大会提供期间用餐场所和食品,借此宣传旅游产品,提高知名度;(2)美食旅游与其他旅游要素的结合。美食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游客来消费不但要吃饭而且需要娱乐,购物,住宿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美食旅游的同时要注重与其他要素的互动开发,实现“食”与“住、行、游、购、娱”的完美结合;(3)美食旅游与相关产业的互动。美食旅游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 还能带动餐饮业,建筑业,文化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秉承与相关产业互动开发的理念来推进美食旅游产业链良性联动发展。

(二)设计推出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路线

    根据淮安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资源特色,设计淮安饮食文化旅游线路,推出淮扬菜美食游,重要节点是淮安楚州、洪泽朱坝锅贴城、老子山、黄集镇、淮阴区码头镇、盱眙等饮食特色鲜明的地方,使美食旅游成为一种独特的,新颖的旅游体验。可以成立一个淮安美食旅行社,专门从事美食旅游线路设计和接待工作[3]。

(三)加大旅游餐饮的宣传促销工作

淮安要充分发挥大众新闻媒体作用,以淮安饮食文化、美食为主要内容,电视、广播、报刊、网站要拿出适当的时段和版面开辟专栏,对专题进行广泛宣传。各旅游景点要有淮安地方风味小吃名点的介绍,主要旅游饭店、商场要有介绍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内容的橱窗。淮安还要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整理,通过出版《淮安饮食文化》等专业书籍,介绍淮安传统食品,特色菜肴和传统小吃的故事习俗、文化内涵,使人们在品尝精美的风味小吃时得到一种文化享受。

四.结论

美食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其开发对有着深厚饮食底蕴的淮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美食旅游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了淮安美食旅游的发展条件,并针对淮安美食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淮安美食旅游的开发需要转变观念,与其它形式的旅游产品形成联动;设计推出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路线;加大旅游餐饮的宣传促销工作;加强美食旅游商品开发等,以期能对淮安美食旅游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康珺. 基于游客需求的我国地方美食旅游的发展探讨[J] .江苏商论,2010,(6):49-51. 

[2] 李晓英. 美食旅游绿色发展研究—以大连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4),129-130.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饮食;美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57-02

引言

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社会文化活动。饮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因素,可以满足旅游者对物质、文化、生理等多重需求。在旅游活动中,饮食活动所占的消费比例也在逐年的增高,在国际旅游消费六大因素中,仅次于购物,占第二位,而在国内消费中,更是占据榜首的位置[1];据美国汽车学会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餐饮业中利润的一半是来源于旅游者。同时,饮食能够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进而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2];因此,对旅游目的地而言,饮食的好坏对整个旅游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休闲为特征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出现,体验式旅游式正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趋势。特殊兴趣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方兴未艾。这是一种相对于大众旅游的小众旅游市场,美食旅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食旅游是自21世纪在国外兴起的一种特殊兴趣旅游。美食旅游的出现,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花在烹饪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日常的就餐因此变得简单快速。外出就餐、参观美食等逐渐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活动。美食旅游的方式有:利用空闲时间到旅游目的地著名餐厅用餐,参观当地的食品市场;参观当地的烹饪学校,进行美食体验;参观当地的特色食品制作工厂或手工作坊。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美食体验的乐趣。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旅游中的饮食或者是以美食为主题的旅游,饮食对旅游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相辅相成的。

国外对美食与旅游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特别是对美食旅游而言,注重美食对旅游的功能、运用和开发等,比较系统,特别是对葡萄酒旅游的研究。相比于国内,对饮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饮食的开发、综合比较研究。但在饮食对旅游的功能、系统性方面则有一定的缺失。美食的实践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很多的城市都有美食一条街,各地争相举办美食节,争创美食城市等。由此可见,人们对饮食对旅游的重要性方面有很好的认识,因此如何发掘、整合美食,发展美食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是现在与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美食与旅游资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饮食大国,世界三大烹饪中心之一,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地的经济、自然气候、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差异较大,形成了中国丰富的美食资源,各地的美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美食以及与美食相关的饮食文化、礼仪结合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是丰富的旅游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物产的差异,我们有公认的四大菜系,鲁菜是北方菜系的代表,体现着黄河中下游的饮食特色,也是孔子儒家文化思想的体现,菜肴的整体表现大气;川菜体现着长江中上游的饮食特色和巴蜀文化,注重味道的运用,用平凡的原料创造出味道独特的菜肴,将辣椒和花椒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淮扬菜体现着长江中下游的饮食特色和江南文化,精巧细腻,注重本味;粤菜体现着珠江流域的饮食特色和南粤文化,用料广博,口味清淡,善于吸收新鲜事物。这些菜系的美食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各有特色。如果再细分,还会有菜系、十大菜系的说法,这些都说明我们饮食在资源上的丰富性。

由于宗教影响,我们还有清真和素食两个主要的饮食流派,清真菜是伊斯兰文明的集中体现,而素食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清真菜肴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着集中的体现,在其他地方,人们也比较容易接触到。在现在的寺院中,我们还能品尝到很多有特色的素食菜肴。

由于历史因素,中国有一类集大成的菜肴系统,如集满汉美髓的满汉全席,集孔府历代菜肴精髓的孔府菜,清代集各地精髓的官府菜等等。

由于民族因素,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物产、文化不同,形成的中国各类丰富多彩的名族菜肴,这类菜肴的原料、制作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现阶段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由于文化因素,我们的饮食文化的基础是讲究医食同源、天人合一。因此,我们有比较好的饮食养生菜肴,这些菜肴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食疗、食补的作用,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认同,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跟美食相关的酒文化、茶文化,与饮食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美食以及美食所代表的饮食文化,在中国是相当丰富,同时也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各地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也在打造着跟美食相关的的旅游资源,如广州、成都、上海、南宁等地举办的国际美食节、江苏盱眙国际龙虾节、青岛啤酒节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二、饮食现状与改进

中国的饮食,在各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这些年,饮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地饮食相互融合,新式美食不断涌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弊端。

饮食与文化的结合不足,我们有很多的饮食文化,但在菜肴的表现上,则表现比较单一,往往只是以单一的菜肴形式来表现,对旅游者而言,只是一个菜品的呈现,缺少整体形象和过程的展示。一些人文旅游景点,美食与菜肴往往缺乏关联。很多的人文故事可以用饮食来做一个体现,提升饮食的旅游文化品牌。

饮食的监控体系不足,现在的饮食市场,掺假、以次充好现象严重,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整个饮食体系中,存在着使用劣质原料、乱用食品添加剂甚至工业用添加剂的问题,也存在着整个食品流通体系责任不清,来源不明的问题。必需加强监控,从农田到餐桌,形成有效的安全体系,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人追查制度,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美食可以放心食用,提高旅游过程的满意度。

品牌营销不足,品牌意识不强,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旅游中,可以通过整体营销、重点推荐、建立网站等营销手段增加美食品牌的影响力度,是美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一个品牌之一,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认知度。

饮食体系不够完善。现在的餐饮市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市场流行的美食,往往都是采用蒸、过油、炖等方法制作的菜肴,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快速,可以提高上菜的速度。各地美食存在着许多菜品雷同现象,一个好的菜肴出现,马上就会出现大家都来仿制的现象,而且马上又会出现新的菜品,如此反复,缺少沉淀,制作不出经典美食。而中餐有十多种烹饪方法,很多的技术失传了。应该沉下心来,用心研制出经典菜肴,提高菜肴内在技术含量。这样市场有快速的菜品,也有放下速度,制作的经典菜品,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现在的饮食市场,纯粹以原料和装修来决定菜品的价格。

结束语

旅游市场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需要认识到饮食在旅游竞争中的重要性,通过加强认识,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体系,与旅游目的地文化充分融合,挖掘传统美食,创造新的经典美食,提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度,加强旅游市场的品牌竞争意识,提高旅游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Chinese food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hows a strong and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mood. Henan Food culture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z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Henan Food culture resource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关键词:河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Key words:Henan Food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23-02

1河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从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些起步,但旅游业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不是很高,甚至于仅仅把它作为满足旅游者不受饥饿的最低层次的要求,而没有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没有完全将饮食文化旅游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特别是在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历史悠久、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也只是作为河南众多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如开封的鼓楼夜市、栾川的农家饭,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尚未成熟。

河南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的程度还不是很高,从现在已经开发出的一系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来看,可以把它归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发展层次和更高层次。

1.1 基础层次――佳肴品尝游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生产还比较落后的时期,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仅仅是解决温饱、维持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对烹饪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边旅游,一边品尝当地的美味佳肴,满足于对美食的品尝,可以说是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基础的层次。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双休日、法定假日、黄金周以及带薪年假制度的实行,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河南各地的传统风味菜肴纷纷上市,目前,基础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出来的已经比较多,各个地方都有,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比较有名的如洛阳中华牡丹宴,开封宴等特色产品,为旅游者所钟情。

1.2 发展层次――医疗保健游用食物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在河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延年益寿等功能。当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品尝或满足食欲,而是把基础层次的产品上升了一个档次。这时候,人们再寻求新的饮食旅游产品时,更注重的是在享用食品后对身体所能带来的医疗保健功效。目前已开发出一些较浅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之医疗保健游产品,如河南西峡宾馆推出的山珍药膳游,从健脑益智美味药膳,养颜美容美味药膳,延年益寿美味药膳,补气养血美味药膳和滋阴壮阳美味药膳五个方面下功夫,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弘扬了传统的饮食文化。

1.3 更高层次――饮食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与其他的旅游产品比较来说,上升到提高层次相对要快一些,这是因为饮食本身就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人们不管是在参与还是在享用或是在探讨的过程中,一般总会从文化方面来着手,他们首先会研究它的价值,然后弄清它所代表的意义,然后寻找这种说法的根据,这几种方式都离不开文化,都可以从中发现深刻的文化内蕴。这无形之中拉近了文化与饮食之间的距离。同时饮食又是旅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又给饮食旅游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近水楼台的效应。虽然说饮食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有以上方面的优势,但在河南旅游整体水平发展不高的情况下,饮食文化也出现了举步维艰的困难,一是饮食文化对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来说显得过于单薄,很少有人专门为某一种饮食而不远千里地花上大把的钞票。另外,人们普遍认为,饮食的功能是饱肚之用,要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开发,只能是对一些专门的人开放。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旅游本身便带有一定的贵族性质,是人的高层次需要,所以说这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地方。要搞饮食文化旅游,关键不在于饮食和旅游,而在于“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弘扬文化。河南饮食文化可以看成是具体而微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中的“中和审美”等特征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调原则中。可以说,追求饮食文化旅游开发,是生活的艺术,是对中原文化的肯定。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是中原饮食文化在这方面的刻意追求。

2河南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还基本停留在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餐饮的发展阶段上,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旅游餐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也是困扰我国许多旅游城市、旅游县和旅游区的普遍问题。

2.1 以品尝为主,文化韵味不足由于旅游者对河南饮食文化的有限了解,基础的饮食文化旅游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原几千年来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番、味、形,因此他们在用完这些菜之后,留在印象中的只是一时的美味,并没有对一道菜有个根本了解。事实上,河南各地酒楼饭店销售的绝不单纯是一种餐饮、一种美食,而是一种风情、一种民族的风韵和美丽。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化的积淀,人们对于因进餐而带来的精神上的快乐的需求越来越急切,对于许多菜肴的来历众说纷纭,于是形成了许多有趣的饮食习俗或饮食故事。比如,“东坡肉”的典故:当年坡以犯官的身份被下放谪居黄州,生活窘迫;而宋代当时视羊肉为美味,对猪肉不甚重视。在艰难中,他发明了煮制猪肉的方法,即小火慢煮,让猪肉的美味和汤中的调料之味相互渗透。随着他游历南北,这种制法在四方逐步流行,后人把这道菜命名为“东坡肉”。我们开发饮食文化旅游的目的应该是让旅游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是为河南饮食的传奇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而不单是为了刺激消费而开发。

2.2 以享受为主,参与性不强河南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只是在食上下功夫,其实旅游者的兴趣点不仅体现在进食中,而且也表现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品尝佳肴美馔能令人身心舒服,制作这些食物更会让人联想到进食时的愉悦心情。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无暇于食品的制作,每日三餐匆匆。如果能在节假日或休息日尝试做一些新奇食品,人们不仅不会感觉到累,而且会觉得富有情趣。这一点在需要多人合作动手制作的食物上表现更为明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包饺子。人们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反而有了更多的话题,可以加深了解和交流,融洽感情。对于饮食文化的参与性,不仅能激发旅游者的乐趣,更可以让旅游者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内蕴,并且也能够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的陶冶。

2.3 对旅游餐饮产品的宣传意识和力度不够旅游餐饮产品的购买对象通常是初到异地他乡的旅游者,他们对旅游地的情况、饮食文化特色、地方特产了解不全、不深。而河南省很多地方的旅游宣传仍主要停留在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介绍上,尚未把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看作整体旅游产品的基本构成。对饮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宣传不力,使得绝大多数外地游客根本无法了解河南饮食,对于河南饮食文化的认识更无从谈起,这不仅影响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甚至影响了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2.4 旅游餐饮消费市场定位片面长期以来,我们河南省的旅游餐饮开发和销售的侧重点是省内旅游者,发展多为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户,原因是省内游客更能接受河南饮食文化特色的餐饮,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都比较差;而提供给省外旅游者的旅游餐饮产品,多是高档豪华旅游餐饮服务设施和在别的地方也能品尝到的外地菜肴。事实上每年数以万计的省外甚至国外旅游者来到河南,关注的却是河南当地的特色饮食,希望体验到的是高档设施和本地特色饮食的结合,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的顾此失彼,不利于提高旅游餐饮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2.5 旅游名牌有待进一步开发在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中,河南的优势不在自然资源,而在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河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足以使世人称羡、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要充分认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特殊意义,打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同西安、杭州相比,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文化优势。西安作为十二朝古都,仅依托秦唐文化就打造推出了“秦始皇兵马俑坑”、“大雁塔”等一系列著名景点;山东某县借助《水浒传》也可以大打旅游牌……。河南文化名城洛阳守着十三朝的历史文化,在文化旅游上做的文章远远不够。近年在各地电视上热播的《神探狄仁杰》、《大国医》等,其故事情节都发生在洛阳,旅游者到洛阳却未必能寻找到其中一点历史影踪。

此外,从事名牌战略研究的氛围不浓,研究力量薄弱。从政府职能部门、发展研究中心、社科联、科技局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进行名牌战略研究的人员过少,更少专注于名牌研究者,没有进行部级或省部级科研立项,很少长期深入企业联手研究名牌战略者,没有领军人才,缺乏有组织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侯彦喜、梁留科.北宋时期开封饮食文化繁荣机理分析[J].商业研究,2008,(6).

[2]唐留雄.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3]高爱先,谢松明.试论沙县地方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三明学院学报,2005,(4).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 物质文化 问题 对策

1.基本概述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物质文化已与世界接轨,然而,物质文化研究却相对逊色,因此,从各个角度对物质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物质文化研究的思路,完善物质文化研究体系。自文化人类学的创立以来,物质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索我国物质文化,找出我国物质文化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以对症下药,已成为当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物质文化进行研究具有无可比拟的实际意义。

1.2 中国物质文化的内涵

关于“物质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各抒己见,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可简单地认为是物质和文化,其中物质指的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其范畴十分广泛,包括吃、穿、住、行等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各类物质产品;而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予以理解,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精神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又包括物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产品(主要包括语言、艺术、文学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

1.3 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装、交通、建筑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有:徐峰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买提库尔班・买吐迪的《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赵炜的《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等。关于中国服装文化研究的有:曹佳想的《中国服装文化的国际化》、赵卫的《中国服装文化,我们缺什么?》、石海清的《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等。关于中国交通文化研究的有:刘卫民的《关于交通文化研究相关问题初探》、李振福的《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李振福的《自行车交通文化及其策略研究》等。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有:刘绍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及未来发展》、白晨曦的《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吴良镛的《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创造的历史任务》等。

2.文化人类学与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契合点

2.1物质文化研究已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在对全世界各民族进行描述与分析,对人类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其是以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为研究基础的,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童恩正(颇有名望的人文学家)曾认为:“文化文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科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进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之点和相异之点,藉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相比之下,物质文化研究的涉及面较为狭隘,但其属于文化人学学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物质文化研究已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物质文化,可丰富我国物质文化的内容,推动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2.2 中国物质文化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研究具有相似性

2.2.1历程的相似性

国内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历程与物质文化研究的历程具有相似性。主要体现在:(1)都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停滞期。1901-1949年,文化人类学在中国萌芽,与此同时,学者也开始着手探索物质文化;1950-1960年,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十分迅猛,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这也带动了我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960-1970年,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停滞不前,属于其停滞期,与此同时,此十年是的十年,我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无可置疑,物质文化研究也只能停止步伐。(2)同时进入了新的发展历史时期。1980-至今,国内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始终与物质文化研究紧密相连。

2.2.2特征的吻合性

国内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特点与我国物质文化研究的特点十分吻合,主要体现在:(1)文化人类学注重对历史的研究,其重在应用历史资料,对历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也就是将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一部颇具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史,中国现有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都离不开历史,比如:中国饮食、服装、交通、建筑都是从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进而丰富或发展起来的。(2)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本质与物质文化研究的本质几乎是一致的。现代文化人类学旨在探索出各种理论方法,以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而物质文化的研究也是以人类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3)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所需的资料,一般都是研究人员深入最基层得到的,其揭示的现实意义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具有客观性,不具备太多主观色彩。这一特点正符合物质文化研究的要求,对物质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改善中国物质文化研究

3.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物质文化研究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中国对物质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形式美

中国对物质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形式美,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饮食文化和服装文化研究,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叙述。(1)饮食文化。虽然中国重视通过饮食来疗养和滋补身体,然而人们在评价饮食的好坏时,往往更注重从味觉、嗅觉、视觉、触觉、文化等方面进行主观评价,而往往忽略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也就是说,只要色、味、形俱全的食物就能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而食物是否营养过度或不足,人们很少关注。(2)服装文化。人靠衣装,美靠靓装,在现实生活中,服装是最受人们关注的物质产品。然而很多人在选择服装时,一味地在乎服装的外形设计,而对于服装的材质、价格却置之不理。也就是:只要款式新颖、独特或突显人的气质,就一定会成为挑选人的囊中之物,即使该服装的材质不佳,或者价格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外。

3.1.2关于物质文化研究的范围过于狭隘

通过查阅及总结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我国物质文化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且绝大多数都集中研究中国古代物质遗产,古代民族文化(如三国、汉朝、明清朝的物质文化),且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有形的饮食、服装、交通、建筑等,而对于一些艺术(诸如音乐、舞蹈、美术等)物质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物质文化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

3.2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决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3.2.1注重客观事实

研究人员应深入最基层进行实地调查,以调查的客观事实为研究依据。比如在研究饮食文化时,研究人员不仅要对人们的饮食进行调查,而且要对其谋食方式进行调查。迄今为止,人类的谋食方式主要有五种,即狩猎和采集、初级农业、畜牧业、精耕农业、工业化谋食。选择的调查人群应具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只有按照以上条件进行调查,才能了解社会的平均饮食水平,才能对人们的饮食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

3.2.2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

物质文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中物质文化可能与其他物质文化或社会层面紧密相连,因此,在研究某种物质文化时,还必须对其他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否则,就无法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最终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同样以饮食文化研究为例,众所周知,饮食文化与餐饮业、旅游业、食品工业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研究人员只有对餐饮业、旅游业、食品工业等方面的常识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深入探析饮食文化,才能在相互比较中得出最佳的结果。

4.结语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对物质、精神的享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外内学者对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过于追求形式美、范围过于狭隘等,而要想解决这个这些问题,必须做到:注重客观事实、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徐峰. 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D]. 华南师范大学. 2006.

[2]买提库尔班・买吐迪. 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D]. 新疆大学. 2007.

[3]赵炜; 何宏. 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0.

[4]曹佳想. 中国服装文化的国际化[J]. 山东纺织经济. 2011.

[5]赵卫. 中国服装文化,我们缺什么? [J]. 中国制衣. 2013.

[6]石海清. 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D] .延边大学. 2011.

[7]刘卫民. 关于交通文化研究相关问题初探[J]. 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8]李振福. 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9]李振福. 自行车交通文化及其策略研究[J]. 中国自行车. 2006.

[10]刘绍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及未来发展[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