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能管理和能源管理

电能管理和能源管理

电能管理和能源管理

电能管理和能源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电力;档案;管理;服务

1 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2 利用大数据创新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和服务能力

2.1 从理念方面分析。

2.1.1 树立数据即资源的理念。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仓库可以预言未来的很多事情,这意味着数据就是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个资源能够为社会和企业带来许多潜在的知识和商机。2016年我国创新科技奖中就有一项是关于大数据利用的项目,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显示出来的规律和信息,来推导出相应的模型,从而取得某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和挖掘好大数据能让某个企业走在其他企业的前列,为其带来无穷的战斗力。在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中树立大数据即资源的理念,能够让档案化身为信息的载体,在各种信息中发掘所需研究的项目,这种信息发掘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与劳动力和资本资源一样,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更大的价值,也就是说数据同样是生产力。

2.1.2 确立数字化档案管理新模式。大数据能够突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改变原有的工作状态,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业务之一是档案咨询,传统的档案咨询较为被动和低效率,但大数据时代的档案咨询,能够让大量的信息咨询业务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的档案咨询将引领档案信息咨询走出困境。首先要通过档案数字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录入以及查询体系,做到一站式管理和一键式服务,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优化档案信息咨询能力。其次,要注重提升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大数据的能力,改变过去被动回应需求的状态,充分发挥数字化档案的优越性,主动服务企业发展和管理。

2.1.3 建立档案信息数字化一站式管理。档案数字化和档案数据化有着本质的不同,档案数字化是将许多复杂的信息转变为以电子化存储的数字信息,再把这些数字信息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存储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统一处理。档案数据化是将这些统一处理的信息中可以分析、追踪、计算和量化的信息提炼出来,并根据其表现出来的潜在规律推算出可能预示的结果,只有档案信息和增量电子被数据化后,才能发挥巨大的潜在价值,才能让数据“发声”。档案信息数字化实现了档案从纸质化到数字化再到信息数据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一站式管理就是充分利用档案信息数据化中可量化、可追溯的数据,分析利用数据产生的价值。

2.1.4 利用大数据创建智慧档案室一键式服务。大数据处理能通过人脑和数据模型将数据分解、合并直至推导出相应的结果。由于大数据关注的是全部的数据而非样本数据,所以大数据能够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和推导分析出事情发展的概率和趋势,利用大数据能够加强档案数据产品创新竞争力,提升档案室的服务能力,让档案数据不再是沉睡在档案室里的枯燥数字,通过设置完善的内搜索引擎,能够实现一键式服务,即一键输入即可实现所有关联项目的调取查询。使整个档案数据真正的“活起来”,由“你问什么变成了它主动告诉你什么”,真正让档案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预言家”,成为指导企业研究产品的风向标。

2.2 从技术方面分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和服务能力急需要改进和提升。电力企业档案要实现高科技、高智能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和高效能、全方位的服务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设智慧档案平台。利用大数据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和服务能力,需要建立智慧档案平台,平台建设分为管理机制、核心系统和支撑框架。管理机制是保证数据总线在分布式系统里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够顺利地调动工作流系统;核心系统是数据分析系统、访问系统和存储系统;支撑框架是管理支付框架,存储、收集框架和运维框架。平台搭建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资源共享、整合数据信息和业务逻辑、管理自动化,以降低物质成本。二是各类文字载体的档案须由各种文字输入工具转变为数字化录入,特殊载体的档案需要数字化的录入归档,为档案数据化的实现奠定基础。三是需要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对各类数据的整理归类,内搜索引擎的利用,专业网络以及服务器的架设,实现数字化档案的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档案数据的“增值”。

2.3 从人力资源方面分析

挖掘、利用大数据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加强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是利用大数据创新电力企业管理模式和服务能力的首要条件。大数据专业人才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贤纳士,选择具有较好的信息数据管理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懂得熟练使用工具,更要懂得数据的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以适应智慧档案云平台建设的需要。大数据人才队伍,既可以是系统编制内的人才队伍,也可与具有较强的大数据开发利用能力的外部企业合作,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成熟的软件平台,实现一站式管理,提高档案管理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思维模式和工作状态,人们从被动的接受和利用资源成为了主动的发掘资源,大数据的最大意义在于预测,而电力企业档案室作为资源聚集地,利用大数据更能较好地启动档案所蕴含的潜在价值,使档案室内的数据不再成为沉睡的数字。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R].2015(9).

[2]郭少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电能管理和能源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

1 电器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主要概念以及重要意义

集约化管理指的就是企业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采用的将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其他管理要素综合集中起来,采用统筹协调配置的方式完成对上述管理要素的管理工作,同时在集中管理配置的过程中大力发扬节俭节约、高效率高质量的优点完成相关的管理工作,有效的达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将集约化管理应用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水平,提升电器业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人员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电器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具体来讲,将集约化管理模式应用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电力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才能充分的发挥集约化管理的功能效用:

(1)加强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

电力企业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集约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积极做好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培养、管理、晋升等等工作,将集约化管理模式应用在电力企业人员管理的每一项工作内容中,进而有效的提升集约化管理的普及程度,保证集约化管理能够在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以电力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为例,电力企业应该将集约化管理模式应用在电力企业的员工培训过程中,全面细致的整合企业工作人员培训过程中的培训资源,贯彻落实企业员工的分级培训机制,加强对员工在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专业能力、不同岗位责任要求的集中培训工作,保证集约化管理能够在电力企业人员培训过程中有效的完成对人力、财力和物理的综合考量运用,最大程度的发挥上述资源在人员培训过程中的效用。

(2)加强对电力企业人员收入的管理

电力企业同时还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管理工作,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收入体系的完善分配保证员工能够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获取合理的收入,首先电力企业可以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员工的收入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将电力企业的员工岗位工作完成量与工作完成标准与员工的收入直接挂钩,使电力企业的员工能够充分的明白多劳多得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电力企业可以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员工的收入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除了对电力企业员工的工资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外,还应该对电力企业员工的整体收入结构包括工资、福利、奖金、过节费等诸多类型的收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培养,通过对电力企业财力的集中应用,保证电力企业员工能够享受到多种类型的收入分配,进而更加有效的提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保证集约性管理模式能够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加有效的效用。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电力企业还应该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提升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智能化和,有效的完成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目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财力、人力、以及物理信息的集中管理,使相关集约信息能够更加全面的提高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水平,进而更好的发挥集约化管理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应用,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标准以及流程的有效规定和贯彻落实,有效的完成这一工作目标。

总体来讲,电力企业应该加强集约化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结构调整、收入分配调整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保证集约化管理模式在上述内容中的全面应用,保证集约化管理模式功能效用的全面发挥,更好的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集约化管理模式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参考文献:

电能管理和能源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同能源;节能服务;管理模式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关键。每一个高耗能用电企业,能源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相当大的比重,如何降低能耗、开源节流,已成为各企业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节能减排是一项战略政策,也是发展低碳经济、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节能管理模式,正日渐成为供电企业、节能服务公司与用电企业进行节能合作与沟通的纽带。合同能源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能源管理公司的一种经营方式, 是一种基于市场化运作、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风险的节能新机制。

2.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

2.1 合同能源管理的内涵

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是一种以节约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基于这种机制运作的专业化公司被称为节能服务公司(ESCO)。合同能源管理过程就是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包括能效审计、融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培训、维护、节能量监测等一系列的综合,并通过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来收回投资和获取利润。

江门供电局以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节电服务的内涵就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以促进用电客户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把节能服务融入优质服务体系。由2007 年开始,江门局加强宣传,深入厂企,挖掘客户节电潜力,节电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与节能服务公司、科研机构的战略联盟;通过加强宣传,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完善营销手段,以合同能源管理引导客户节约用电,丰富和拓展供电服务的内涵,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向电力能源方案综合服务商发展;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江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图1 合同能源管理示意图

目前,江门用电客户存在大量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电项目,如客户使用的专用变压器中还有不少S7型及以下型号的高损变压器。但与巨大的节电潜力相比,实际取得的效果却十分有限。经过细致调查分析,江门局认识到客户节能意识薄弱、资金和技术匮乏是影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节能降耗最大的瓶颈。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给供电企业进行节电服务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合同能源管理为江门局深入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拓展服务内涵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2.2 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

(1)选择节能服务公司,利用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帮助客户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供电局在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参谋和向导,帮助客户实施节电改造,配合客户进行调研,跟踪分析节电改造效果。供电局要做用电企业的技术指导,帮助选择信用好、具有一定技术水平、资金和发展规模的节能服务公司,建立本地区节能服务平台。

(2)通过整合供电企业内部在节能服务方面的技术、设备和人才资源,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为重点客户提供节能咨询、培训、诊断、改造、评估、维护等一体化服务。

(3)选择具备节能潜力的企业客户,开展宣传、指导和培训。

(4)确定节能工作内容。以无功补偿、变压器经济运行、更换节能设备、使用节能技术、提高功率因数、负载率、负荷管理技术、谐波治理为主。有条件的供电企业,可扩展业务规模,将服务范围延伸至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热泵改造、电动机系统节能、分布式供电技术等领域。一般情况下,江门市功率因数不符合要求的节能改造占大多数,变压器经济运行、负载率的改造也为数不少。但这些改造工期短、投入少、见效快,供电局根据客户的需求很快就可以提供帮助完成改造,一般情况不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图2 供电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2.3 合同能源管理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江门某纸箱厂是一家生产瓦楞纸箱、彩色印刷制品的企业。该公司10kV配电房安装一台420kVA SJ3型的高耗能变压器,配电变压器处于轻载状态,并且现场电容补偿盘已损坏,每月功率因数电费达到七千多元、变压器损耗电费一千多元。该公司有较强的节能改造意愿,但因缺少资金一直未进行节电改造。

根据企业的用电特点,江门局提出了减容变压器和安装自动无功补偿装置的节能技改方案。建议将变压器更换为S11型250kVA的并安装100kVar无功补偿装置。为打消客户对节电效果和投资回报的疑虑,江门局有关人员多次上门服务,加强了客户的信心。最终,该公司和江门局共同选择了新会大光明城区供电服务有限公司作为节能服务公司,并根据江门局的节电建议书,签订了能源节能服务合同,完成了节电改造。

该项目工程造价55000元,预计项目改造后,功率因数能够达标,每月减少功率因数调整电费约8800元。合同约定:改造工程完工后,企业分期从节能收益中支付工程款项,每月支付5500元,期限为10个月。预计扣除每月支付的工程改造款后企业还能分享约37%的节电效益,10个月后全部效益归企业所有。

2007年12月,项目改造完成后,实际效果好于预期(如表1所示)。客户每月节省电费合计10877元,节能服务公司合同期内实际分享节电效益51%,客户分享49%,10个月后全部效益归企业所有。

表1 客户节能改造前后用电对比表 单位:kWh,元

月均用电量(基准电量) 月均到户电价 月均电费 备注

改造前12个月

17779 1.6198 28798 基准电量采用改造前12个月的平均用电量

改造后8个月 1.0080 17921

对比 0.6118 10877

注:1.客户的节电效益主要体现在节省功率因数电费、变损电费和基本电费,使到户电价降低。

项目采用分期支付固定额度工程款项的方法,不但克服了一般节能改造项目“先投资后回收”支付方式的瓶颈,而且在目前缺少公认的节能效果度量方法和权威验证机构的情况下,避免了合同各方对节能效果度量方面的争议。对于用户来说,改造前后电费明显的下降使其能够了解节能项目产生的效益,有利于减少其与节能服务公司的纠纷。

图3 用电客户节电效益分享图

2.4 供电局在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改造中的角色

引入节能服务公司,利用社会上的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帮助客户节电改造是合同能源管理具体实施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 供电局起到技术指导、检测、监督的作用,做好参谋和向导,帮助客户实施节电改造,配合客户进行调研,跟踪分析节电改造效果,促成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改造项目顺利实施。

3.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存在的问题

(1)一些用电企业对合同能源管理认知度低、推广积极性不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大多为中小企业,自身力量薄弱,难以发展壮大。

(3)很多地区目前还没有正规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较为麻烦。

(4)在合同能源管理的具体操作中,如节能量的核定、合同的履行、现行税收政策和金融制度的适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

(5)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涉及客户自身利益,急需政府方面引导和宣传, 政府主管部门和能源管理机构应根据本地区节能减排要求,加紧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本地区合同能源管理系列配套政策,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市场培育步伐。

4.对电网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建议

4.1 实施主体

电网企业应以分公司或子公司的模式,成立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整合电网企业内部在节能服务方面的技术、资金、设备和人才资源,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为广大用电客户提供节能咨询、培训、诊断、投资、改造、评估、维护等一体化服务。在组建节能服务公司的方式上,有2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新设立节能服务公司;二是收购社会上已有的节能服务公司。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电网企业都应充分吸收社会节能服务组织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力争成为节能服务市场的龙头企业。

4.2 服务领域

在服务对象上,电网企业应重点选择节电潜力大且有节电改造意愿,但是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或是缺乏项目资金的用电客户。从业务范围上讲,在业务开展初期,电网企业应以无功自动补偿、变压器经济运行、电力系统经济运行、负荷管理技术为主,不断积累合同能源管理的经验,扩展业务规模。随着业务的深入开展,再逐步把业务范围延伸到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电动机系统节能、分布式供电技术等其他领域,最终形成涵盖各个专业、各种节能技术的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

4.3 运营方式

电网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能源服务合同的开发,第二阶段是能源服务合同的实施。在这些步骤中,最重要的有3个环节。

(1)节能诊断和分析计算。电网企业对客户的耗能设备及其运行情况进行测评,将测试数据记录下来,通过对预改造设备能耗情况的调研,分析其改造后可能达到的节能效果,从节能潜力上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2)节能改造项目设计。项目设计一定要针对具体的客户而定,尽可能通盘综合考虑,从可行性分析到拟采用的技术和拟选用的设备等,都要经过谨慎设计,这样才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3)节能量监测及确认。电网企业与客户要事先在合同中约定节能量监测的设备和计算方法,并作为双方结算的依据。监测的执行应由电网企业和客户双方共同主持,也可请第三方执行。

4.4 风险管理

电网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合同能源管理始终,有效控制各种风险。

(1)投资风险。电网企业在实施节能项目前,要对客户的资信、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发展前景等进行调查评价,并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客户历史上的电费回收记录可以作为决策时的重要辅助信息。

(2)技术风险。电网企业应认真编写和认证可行性研究报告,“保守”预计节能效果,尽量选择自己已经熟练掌握、比较成熟的节能技术,选择可靠的设备供应商和施工队伍,保证项目质量。

(3)财务风险。电网企业应在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内的现金流,准确计算项目的内部报酬率(IRR),确保项目成本得到完全的补偿,并取得合理的收益。

5.结束语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在我国已尝试10年,充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对节能事业的巨大推动力,节能改造技术将有很大的市场推广空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在研究制定《合同能源管理技术规程》,对规范节能服务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将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国家节能政策的贯彻,新能源、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电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

参考文献

电能管理和能源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27 文献标识码:A

1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供电企业是指通过输配电装置将电能安全、可靠、连续的销售给电力客户,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用电的需求。一般说来,供电企业是由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组成的。这种生产过程决定了供电企业的人才结构需要,主要分为生产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当前,供电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升集约化管理水平,加强人力资源诊断分析,优化人力资源科学配置。但是,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发展,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冗员与结构性缺员矛盾并存

供电企业实行“定员、定编、定岗”管理,人力资源组成整体较为稳定,但从企业的特征和发展需求来看,供电企业在原先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造成劳动力增长持续攀高。虽然已经进行了改革,调整了定员标准,严控用工总量,但仍然形成了大量冗员。而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目前供电企业的员工队伍老化,新进人员在能力上与职业要求不能完全匹配,造成了结构性缺员,专业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紧缺性人才的培养储备不足。就某县级供电公司而言,该公司现有员工389人,40岁以上者占职工总数的47.3%,其中,51~60岁者占职工总数的16%,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员工整体年龄(结构)偏大,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培训愿望低,现有的人才结构和人才队伍所具备的能力与企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经营集约化的水平不相匹配。因此,供电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1.2体制改革期,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难以深化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相关条款进行确定,然而供电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种类繁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下属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人员需求与企业人力配置的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尤其是中、长期的规划。但目前,供电企业正处于体制的改革期,机构和职能的划分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同程度地导致了企业行为短期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在缺少了创新动力,制度建设停滞不前。又由于供电企业体制的原因,员工能录不能辞,“铁饭碗”至今未能打破,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举措难以配套实施,制约了人力资源改革的深化。

1.3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激励作用不明显

绩效管理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供电企业虽然加快了薪酬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行了岗位绩效管理制度,但是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传统的管理理念阻碍着现代薪酬激励机制的形成和推行。在实际操作中,绩效评价相对粗放,存在着“先进”轮流做的现象,而员工的实际绩效评价对其收入报酬影响的幅度较小,拉不开个人收入分配的合理档次,薪酬激励与绩效考核约束不足,发挥不出杠杆作用。而企业内部的稳定工作、人员对于绩效改革不支持,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也遇到了一定的难题。

1.4企业缺乏用人自,供给与需求错位

2003年前,县供电企业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省公司统一招聘的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各类毕业生;二是复转军人分配;三是职工子女顶替。三种进人途径使企业用人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企业想要的人才不一定能得到,而不需要的人员却不能不接收;而能进不能出的体制,又使企业无法对那些不合适的人员进行淘汰,大量低素质人员涌入并沉淀下来,高素质的人才却被挡在门外,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均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2004年,省电力公司调整了进人政策,取消了后两条进人政策,县级供电企业用人权有所改善。但由于供电企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技术人才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使得管理人才的选拔又成为难题。

2提升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开发和利用。首先,供电企业要提高意识,从战略高度制订人力资源的规划。其次,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了解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为企业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确定用人方向,正确预测企业的岗位数量,分析岗位的具体要求,做好工作岗位的预测、分析工作。再编制好科学高效的岗位管理方案,优化劳动组织结构,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通过与一线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来落实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2.2从人力资源的管理转向人本资源的开发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在人才划分上,要将人本资源、人力资源和劳力资源有重点的区别。人本资源是以人为本的资源,包括综合能力、行业经验、人脉资源、专业才能、资质声望、创新思维、道德品质、个人魅力、知识结构、特殊技能等等。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发展的伯乐,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甄别和挑选人才,并将合适的人才输送到合适的岗位。要建立科学、严谨的人才培养开发的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全员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评估,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引领作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实现员工的目标。

2.3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要注重绩效管理的宽度和精度,完善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在各个层级间的准确传递。健全完善基于能力和业绩的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通过对员工职位性质及其对企业的贡献价值来决定薪酬分配。在同一职位等级内,还要体现出员工技能的差异。要注重精神与物质激励并重,按照系统动力原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能。要建立起绩效管理的沟通和反馈机制,通过沟通和反馈系统做出对绩效管理的成效评估,加以持续改进。

3加强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的建议

3.1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对从员工的分配方面着手,制定适合企业人员结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前,需要先对企业的人员素质分布状况进行分类评价,确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分配指标,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入符合企业本身条件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明确划分企业职能部门人员需求比例。

3.2绩效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

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把绩效管理制度化的过程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通过将绩效因素拟定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员工在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中都与绩效有直接关系,可以通过绩效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另外,绩效管理对于目标的制定、规划和实施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更为有效地达成目标。

3.3职务管理

职务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岗位管理的分配,对企业部门的配置和职能进行明确划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植物管理的过程要依据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首先是要拟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来确定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其二是对岗位职务职能进行明确划分,确定岗位职责,以制度规定岗位职能的规范条件;第三是要完善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目标的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与岗位的职能状况有直接的联系。

4关于提升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创新探讨

第一,要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以集约式人才管理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效能。企业在人员的配置和使用上要做到精简、高效的基本原则,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对岗位职责、绩效、任务量等条件进行说明,并就企业岗位管理制定一套企业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方案。

第二,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规范。企业要对各类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情况进行优化,保持企业部门人员配比的平衡。供电企业对日常工作中的中心环节进行人力资源优化,如生产、营销等,完善各部门人员的配比,确定管理目标,并结合绩效管理的相关举措,进一步优化企业人才结构。绩效管理要进行分级考核,不仅员工要进行绩效考核,企业的领导上岗也必须在完成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部门职责也应当有部门绩效考核的项目指标。

第三,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做到适时地补充。任何商之都都不可能由始至终都完美运行,在时展和变化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要随着变化而做修改,如近年来,企业将绩效管理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内,并且将绩效考核与职工在企业的发展状况紧密联系,能够从人力资源调配的角度上优化企业人才的使用。

第四,要不断优化和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美国的制度契约型模式、日本的心理契约型模式。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改革,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和供电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提倡人际伦理道德,注重人才心灵的关注,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按照人文关怀、人本主义的思想,找准员工需求和企业发展的契合点,实现企业对员工的有效管理。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基本方法支持,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不断完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军.浅谈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J].中国电力,2008.

电能管理和能源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智能电网 经济增长 通信技术

1 智能电网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生产,就大量消耗着有限的自然资源。进入现代社会,能源供应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安全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为了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延长能源使用时间,既要积极探索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又要努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新型能源并将之与传统能源进行整合,统一配置使用,摒弃高消耗低利用的能源使用模式,保证国家能源安全,而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智能电网是将当前最先进的电网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结合,建立高度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供用双方互动的、智能控制和决策支持的先进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将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目标,它把各种不同发电资源进行科学的智能配置,电网根据负荷实时变化自动进行经济调度,协助用户科学合理用电,最大限度平抑高峰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能够极大地减少发电资源的消耗。

2 智能电表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促进作用

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直接或间接引导用户改变用电方式和用电习惯,提高用电设备的使用效率。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缺乏可控的硬件设施,对于用户的节能意识主要进行宣传教育等说服手段,分时电价未全面实行,并不能真正达到用户自觉节电的目的,智能电表的出现将革命性地改变这个现状。使得电力需求按照市场自身规律运行。智能电网下的需求侧管理充分体现了自愿和主动原则,在宏观调控的大框架下,需求侧管理活力不断增强,使需求侧管理的实施由过去的政府主导自然过渡到市场机制下。

2.1 智能电表能够促进需求侧管理

我国现存的主要电能计量主要是用普通的感应式电度表,受制于其结构特点,基本上只能计量所用总电量,不能提供更多的用电信息,无法满足目前不断变化的计量需要,用户对需求侧管理被动而盲目,无法体现电能使用者的自主作用。智能电表的普及是推进需求侧管理实施的重要手段。智能电表配合智能电器和智能电气设备则可以提供给用户更多的用电信息,协助用户合理避峰用电,提高用户侧的用电效率,与用户建立的双向实时通信系统使用户参与需求侧管理变得更加直观和方便,用户节约用电、避峰用电的积极性将极大提高。

2.2 智能电表能够提高用电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着重于大电力客户的管理,由于小客户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居民用户,需求侧管理基本没有可以实施的具体办法,供电公司与小用户几乎没有接触的可能,更谈不上管理。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居民用电量在逐年递增,其在总用电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居民的管理必须要纳入到需求侧管理的范畴中来。目前,许多城市正在开展智能电表的更换工作,这给需求侧管理提供了提高管理水平的良好契机。

2.3 智能电表提高了需求侧管理实施的效果

常规需求侧管理实施手段有引导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智能电网建设下的需求侧管理实施手段中的行政手段将弱化。除积极宣传节能知识、推广节能技术外,智能电表在需求侧管理中带来的使人们减少电费支出,间接实现电力生产和供应的低能耗、减排和高效利用的巨大优势,将引导用户主观上对低能耗生产和生活的重新认识,引导用户主动参与,改善以往主要由政府或供电公司推动的需求侧管理,有利于形成全民参与的需求侧管理工作。智能电表的出现将帮助用户直观了解其用电的合理性,广泛实施的多级分时电价政策促使用户自觉减少电能浪费,提高利用率。

2.4 智能电表能够促进节能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智能电表的使用将使电力系统在需求侧的管理和控制智能化变得可能。智能电表的使用不仅使用户自觉加入到需求侧管理中来,促进了智能电器的生产和使用,也直接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用电更加自动化、合理化和科学化。智能电表在技术上加快了高效节能设备的推广和应用。企业研制、选用新型节能电器积极性提高,主动淘汰高能耗设备的生产和使用,积极进行设备改造,提高设备效率。

2.5 智能电表推进了需求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需求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契机下,制订符合智能电网要求的需求侧管理法律法规将变得现实而急迫。智能电网把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呈现在公众面前,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加快,与之相关的需求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也需同步进行,智能电网的出现导致需求侧管理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智能电网建设的初衷是否得以实现,除了需求侧管理实施的影响之外,一定程度上与需求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有关。

3 智能电表应用中要面对的问题

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能够适应并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通过智能电网改造以及智能电表的使用,将会进一步降低高峰负荷增长,提高用电效率,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为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高速性发展打下良好的能源基础。

尽管智能电表的应用能够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范围普及安装使用智能电表,投入资金较大,加上智能电表本身功耗高,复杂的结构给排除故障带来了一定困难,智能电表使用寿命相对传统电表较短。此外,与智能电表配套的通信设备、控制设备也需要较大的投入。在智能电网改造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些问题,要避免给居民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的同时,加快智能电表的推广应用工作。笔者也相信,这些问题将会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被逐步解决,不会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阻碍。

参考文献:

[1]易天福.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促进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07-20.

[2]袁涛.论智能电表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促进作用[J].神州,20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