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生物质能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油菜、向日葵、油棕榈、大豆、蓖麻等油料作物加工成的生物柴油,一种是从甘蔗、玉米、薯类作物或农作物秸秆中提炼、加工的乙醇燃料。生物柴油和乙醇燃料统称生物燃油,即生物质液体燃料,现在是生物能源的主体。此外还有从农林加工剩余物、工业有机废水废渣、城市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中提取的气体燃料、固体燃料,都属于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

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具备很多有利条件:生物质能蕴藏量丰富,有大量的农林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据测算,我国可供开发生物质能源的生物质资源至少达到4.5亿吨标准煤。全国还有约20亿亩宜农、宜林荒山荒地可用于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沼气利用是我国发展生物质能的重要成果,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应用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以来,我国目前已是利用生物质生产沼气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生物燃油产业已经开始“起跑”,在工业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近。2000年我国开始了燃料乙醇试点工作,年产燃料乙醇100万吨,先在黑龙江、河南、安徽等5省封闭使用,2006年扩大到包括江苏在内的13个省市。用农作物生产乙烯、环氧乙烷等替代石油基产品也获得成功。

2006年以来,生物质燃油在上海、江苏、安徽、重庆、新疆、贵州等地陡然升温,民营资本、国有资本乃至外资加速进入。不同于前两年多带有试验性质的、年产1万吨的小规模投入,如今各地呈现大规模投入趋势。其中,仅江苏省就有南京、张家港、无锡3个以民营资本投入为主的年产20万吨的生物质燃油项目。到2006年9月底,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生物质燃油项目已近百个。加上前几年已初具规模的河南、福建、四川、河北、云南等地生物柴油企业,可以说生物质燃油的产出已正式进入产业化生产。

由于用粮食来提取燃料乙醇成本较高,大量耗粮会与食粮产生矛盾,人们便从其他方面寻找乙醇的原料。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约有7亿吨,其中作为农村燃料及饲料消耗2亿吨,其余大多遗弃或焚烧。若将这5亿吨用来生产乙醇,可产出乙醇7000万吨。加上木材工业下脚料、制糖、造纸工业下脚料和城市废纤维垃圾,总计可得乙醇8500万吨,远远超过全国汽油年消耗总量。近年来,河南天冠集团一直致力于纤维乙醇商品化的研究,先后与山东大学、郑州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已建成年产300吨的纤维乙醇中试装置,产出率达到16%以上。

2000年,一位漳州籍的民营企业家到奥地利考察,欧洲正在推广的从动植物油中提炼生物柴油的做法让他大开眼界。回国组织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2005年形成年产4万吨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上海内燃机科研所的专家作了鉴定,这种生物柴油含硫数值比0号化石柴油低得多,16烷值比化石柴油更高,不含芳烃和重金属,含氧值11%,能保证燃烧充分,几乎没有污染。

“地沟油”回流到餐桌一直是广大消费者和有关部门头疼的问题。“地沟油”是品质较差的动植物油,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每年从餐饮业中产生的“地沟油”有2600多万吨。收购一吨“地沟油”需要2300元,提炼加工成生物柴油直接成本为每吨3600元,产品市场售价为每吨4400元,每吨售价比化石柴油便宜1000多元。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从地沟油中成功提炼出了生物柴油,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产业化。

资料显示我国柴油缺口每年达5000万吨,生物柴油欲大踏步走向前台,关键在于成本。欧美生产的生物柴油主要以大豆、菜籽毛油为原料,而我国食用油短缺,不允许使用大豆、菜籽毛油当工业原料;豆油、菜油每吨5500元,企业也承担不起。国内企业从一开始就锁定野生油料植物种子和废弃油脂。做化工起家的江苏无锡人张国清,2000年偶然得知色拉油下脚料中的脂肪酸可以做植物柴油,当时这种原料价格为每吨1700元,而石化柴油为每吨2800元。他自行设计了一套生产设备,几经试验,两年后终于把酸化油变成生物柴油。沿着色拉油下脚料一路搜寻研究,最初开发生物柴油的一批民营企业家们迅速掌握了利用凝点与酸值适中的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紧接着,在国家发改委与科技部的支持下,利用高凝点、高酸值的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也取得技术突破,使我国在生物柴油合成领域占据了世界生物柴油技术的制高点。到2005年,原料成本已从每吨5000元降低到每吨不足2000元,成品油即使售价比化石柴油便宜,每吨利润也有1500元,而且质量可以达到国际上最为苛刻的生物柴油标准。

生物柴油的提炼、加工技术近两年来在我国有新的突破,其性能有所提高,其用途也日益广泛。863课题“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已顺利实现成果转化,在北京凯泰新世纪生物技术公司建立了10吨脂肪酶的工业化生产线,产品已出口和用于国内化学品的催化反应,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在亦庄建立了500吨酶法生物柴油工业化试验装置,已累计生产生物柴油50吨,各项指标均达到德国标准。2005年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顺利转让给上海绿铭环保科技公司,在上海市政府组织的废弃食用油处置项目招标中全票通过,取得了废弃食用油的处理权力。2006年12月,一座生产能力为每年1万吨的酶法生物柴油生产厂将在上海诞生。

生物柴油技术与纳米技术的融合,有关专家称可能引发一场燃油产业革命。2006年8月,国内首条利用菜籽油、棉籽油、豆油、棕榈油等植物油为原料,加入“纳米”添加剂生产植物柴油的生产线已在广东茂名建成,投入批量生产,广泛应用于船舶、汽车、矿山机械等。这种植物柴油由3部分组成:50%的植物油、10%的乙醇和40%的辅料,第三部分的核心技术是“纳米”添加剂。“纳米”添加剂在高温下进行物理性燃烧,由微小的液滴发生“微爆”的二次反应,使油滴二次物化为更小的液滴,增大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有助于在低空气含量下完全燃烧,从而提高了燃料效率和热值。

从长远计,我国还应培育高蓄能农林品种,以应未来之需。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总产居世界第一,还有3亿亩冬闲田可利用,若全部开发出来,可生产4000万吨生物柴油,相当于建造1.5个永不枯竭的“绿色大庆油田”。我国的能源油菜不仅有大面积种植的基础,而且近几年来还有了高蓄能油菜品种做支撑。我国高蓄能油菜储油量屡破世界纪录:2001年由浙江省农科院培育成功的“超油二号”油菜最高含油量为52.82%,是当时国际上含油量最高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系;2006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培育的“高蓄能油菜”,则将这一纪录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菜籽含油量高达54.72%。这一高蓄能油菜是油料所科研人员根据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以高蓄能值为育种目标而“量身定做”,种籽含油量较大田一般油菜品种提高25%以上,每公顷产量达到2700公斤,产油量可达1470公斤,并具有双低品质优异、早熟、抗病等优良性状。高蓄能油菜无疑将助推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并能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旅游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1)了解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遗传性状的概念和相对性状的实例。了解优生优育的措施和生物变异的概念。

(2)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解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概念和性别决定的方式。理解遗传病和近亲结婚的关系。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区别及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灵活应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基因”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2)培养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3.教学流程

3.1情境导课

学生活动:“小婷读报”现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婷读报”主持人小婷。今天新华日报头版头条登出了这样一条消息:因“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著名生物学家H・罗伯特・霍维茨将于北京时间2013年4月9日来宁挑选他的助手。据说应聘现场相当火爆。

3.2第一关:基础梳理,紧扣考点

3.2.1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4个问题:(1)遗传信息的中心是什么?(2)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什么?(3)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4)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结合染色体、DNA、基因图片,给出正确答案,并给答对的学生分发通行证。

学生填写学案:遗传信息的中心为细胞核,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为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3.2.2复习人的性状和遗传

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3个问题:(1)什么是遗传性状?(2)什么叫做相对性状?有哪些实例?(3)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结合一对相对基因,给出正确答案,并给答对的学生分发通行证。

学生填写学案:(1)遗传性状指的是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2)相对性状:同一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3)基因是成对的,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显、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指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是指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当一对基因中有显性基因时一般表现为显性性状;当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表现为隐形性状。

3.2.3复习人类的性别决定

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2个问题:(1)人类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概念是什么?(2)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给出正确答案,并给答对的学生分发通行证。

学生填写学案:(1)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2)完成表2。

(3)完成性别决定的遗传图解(图1)。

3.2.4复习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4个问题:(1)什么是遗传病?(2)常见的遗传病有哪些?(3)预防遗传病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4)有哪些优生优育的措施?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给出正确答案,并给答对的学生分发通行证。

学生填写学案:(1)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2)色盲、血友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都属于遗传病。(3)预防遗传病最有效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4)优生优育的措施主要是: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3.2.5复习生物的变异

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3个问题:(1)什么是生物的变异?(2)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区别是什么?(3)生物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给出正确答案,并给答对的学生分发通行证。

学生填写学案:(1)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叫生物的变异现象。(2)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根本区别在于: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3)生物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地球上的环境是变化多端的,如果生物不发生变异,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生活环境。如果没有可遗传变异,就不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才使得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发展。

3.3第二关:考纲扫描,构建网络

教师活动:展示《2013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要求。

学生活动:展示学生预先分组准备好的思维导图。教师请4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讲解。

教师活动:展示教师准备的思维导图和学生交流分享。以4组学生中最为详细合理的思维导图为依据,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总结。给以上展示的小组成员分发通行证。

3.4第三关:核心攻略・解疑点睛

教师活动:展示南京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相关中考题,让学生了解中考出题方式,教师总结点睛。

教师活动:给答对的学生分发通行证。

3.5第四关:趣味检测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张天华(1987-),男,汉族,河南人。经济学硕士,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

摘 要:国家能源局于2012年底颁布了《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将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为了促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国家近年来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大推动了其产业化进程。本文从政策本身出发,分析了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一些促进其政策效应实现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生物质能;产业政策;政策效应

一、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

生物质能是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形式。按照能源当量来计算,生物质能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再生资源,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替代煤炭的能源,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最有效资源。同时,由于其本身是碳循环的其中一个环节,使用生物质能作为燃料不会破坏大气中碳含量的平衡,因此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这种排放属于生态零排放,其利用可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可利用总量约为4.6亿吨标准煤/年,而实际上我们每年利用量仅为可利用总量的5%,尚有高达4.38亿吨标准煤等待被作为能源来开发和利用。

表1 2013年中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目前,世界上技术较为成熟、实现规模化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我国的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技术装备企业和开发利用企业,部分领域已初步实现了产业化。从生物质发电来看,我国生物质发电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2年底,全国新增生物质发电核准容量为1156MW,累计核准容量达到8781MW,其中并网容量为5819MW,在建容量2962MW,并网容量占核准容量的66%。

二、我国现行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

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生物质产业仍然刚刚蹒跚起步,而任何一种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鼓励。鉴于生物质能在能源供应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关注国家能源安全及防治雾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更是亟须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因此,我国政府已经连续在四个五年计划中将生物质能作为一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来进行研究,尤其是从“十一五”开始,国家把生物质能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进行扶持,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表2 近年来我国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宏观政策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不仅制定了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生物质能产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还通过各种财政补贴手段以及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物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正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能从中发现现行的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再加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颇,这就造成了现行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的一些效果。现行政策措施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资源调查,规划布局不尽合理,这就导致制定的政策区域适应性较差;二是有些政策缺乏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导致激励政策未能及时体现出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很多部门均有对生物质能利用产业管理的职权,政出多门,难以实现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从而影响了管理的整体效率;四是财税支持政策不到位,例如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业整体技术研发水平不足,研发方向和产业需求脱节;对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政策欠缺,导致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严重制约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等。

三、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政策优化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未来我国生物质能源利用潜力将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行政策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保证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在2015年顺利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一)全面构建政府支持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体系

在政策制定政策过程中,要首先组织人员开展系统的生物资源状况调查,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分布规律、资源特点、可开发利用条件、可利用效率、资源供应能力等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论证,进而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制定上要体现差异化,以保证各地能够因地制宜的去实施,以保证政策效应最大化。

(二)加快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进程

支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应当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强调相关政策体系完整性同时必须将各项政策细化,及时将实施细则付诸实施,以保证政策及时得到贯彻执行。同时,在制定实施细则时应当注意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尽力调动地方政府推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建立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

鉴于目前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管理多门,效率偏低的问题,我国应在国家能源局下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生物质能产业的管理,统一负责和协调有关资源普查、规划,统一负责重大生物质能科技研究、技术示范及推广,统一负责扶持产业发展、项目审批、价格制定等事项,以防止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管理、战略、规划、和政策被割裂,发展目标、配套措施与其实际操作实施之间发生脱节的问题出现,从而提高政策效率。

(四)进一步完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

在产业发展初期,财税政策是推动产业化进程加快的最有力武器。因此,财税政策力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动力的大小。政府一方面应贯彻好弹性亏损补贴、原料基地补助、示范补助等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在继续实施现有的减免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税收政策运作方式进行改进。例如对生物质发电企业实行与小水电一样的增值税税率,还可对相关企业实行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等政策,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另外,加快研究开征环境税,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吕承友.中国以欧盟为师借鉴生物质能开发经验[J].中国经贸,2010,26(11):79-80.

[2] 李景明.浅析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框架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11):12-13.

[3] 李景明.浅析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框架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11):12-13.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6.082

土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当前,国内土壤污染愈演愈烈,导致土地环保质量严重下降,尤其是在工业、商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牺牲土壤生态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屡禁不止。土壤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三废”污染、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化学农药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已使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土壤污染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保护土壤质量、维护土壤生态、净化土壤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1土壤污染的特征

1.1隐蔽且滞后

大气、水、废弃物污染是很容易通过感官而被发现的,但土壤污染却具有很高的隐蔽性,难以直接发现。土壤污染需要对土壤样品进行采样化验,分析其中有害物质的残存量,甚至通过研究人畜等的健康状况才能明确。这就造成土壤污染监管远远滞后于污染现状,而且一旦发现土壤污染,往往是已经发生了很长时间,因此,土壤污染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1.2累积性

在大气与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一般较易治理或迁移,但在土壤中却不同,土壤不像大气和水的扩散与稀释能力那么高,而且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积累时间较长、成分复杂,往往治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土壤污染的持续性、渐近性特点,更使污染物质极易在土壤中累积从而超标。

1.3不可逆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是不可逆转的过程,有很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降解,有的重金属在土壤中可能需要长达100~200年的时间才能解除污染。这就会使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在很长时间内被贴上“污染”标签,难以被应用到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同时也会对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性造成极大危害。

2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变化越来越快,很多未经处理的废弃物都转移到了土壤之中,如重金属、硝酸盐、农药、病原菌等。按照污染物性质,可以分为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和生物污染;根据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可分为单一污染、复合污染以及混合污染。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总体形势非常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并且在有的特殊区域出现了重污染以及高风险污染。土壤污染的途径多种多样,原因很复杂,把控起来难度较大[1]。另外,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人们普遍的防治意识薄弱,并且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妨碍社会稳定的一个原因。

2.2土壤污染的危害

1)土壤污染对作物危害严重。当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时,其生长出的植物会出现吸收及代谢能力失衡,残留植物體内的有机污染物直接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有的还会引发遗传变异甚至死亡。2)土壤污染物在植物体内残留。农作物在处于土壤污染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体系将污染物吸收进自身体内,污染物的残留量在农作物的体内分布不均,并且不同的污染物在其体内停留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根部的残留量最多,其次是茎、叶、荚、籽粒,并且在植物体内的停留时间根据污染物的分解性不同而不同,分解性高的,停留时间短,反之停留时间长。3)土壤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土壤中的病原体能够通过食物链的传播进入人体,有的也会通过皮肤侵害人体。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另外有的还会通过呼吸系统侵入人体,使受害者白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3土壤污染的防治

3.1健全土壤污染法律法规,调查土壤污染状况

针对治理土壤污染的问题,我国已确立了相关法律法规,其内容涉及农业环境保护、防治土地污染等领域,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针对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相关部门需要尽快设立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并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更加高效地进行。

土壤污染的治理需要有完善的调查工作为基础,相关部门要建立土壤质量监测数据库,尤其要严格监控污染较为严重的重点区域,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监管档案[2]。国内土壤污染呈现集中性特点,这就使区域土壤污染治理重点更加明确。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土壤污染的危害性,并根据其污染指数、影响范围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对高危污染区进行全面强化治理。

3.2施用化学改良剂,加强土壤净化能力

实施生物改良,增加土壤环境容量。为了改善土壤质量,可向土壤中施加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将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将其转化为难溶的化合物,防止其迁移造成各种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以靠植物、真菌、细菌等合作降解,并且通过植物能够带走土壤中的部分重金属。

对于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除生态修复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物理修复。当前,土壤电动修复技术已进入研发使用阶段,通过离子电学和电渗析作用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或者在土壤中计入盐酸溶液,从而清除土壤中的镉、铅等有害重金属。虽然这些新型土壤净化科技尚处于研发阶段,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净土”将成为现实,为土壤净化和保护提供更有效的治理措施。

3.3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

相关机构应加强肥料、农药等投入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控污水灌溉以及污泥农用行为。加强对农业的污染控制,严禁使用重金属超标的农药化肥,尤其的化学杀伤性、残留性高的农药化肥,从源头抓起杜绝土壤种植性污染[3]。优先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并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的建设。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要联合行动,密切关注土壤污染治理能效,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的优化土壤性质,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效率。

3.4优化产业规划布局

加强规划布局,防止重污染企业等的建设开发生产等活动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设置区域环评、规划环评等程序,避免各种不合乎要求的开发项目的开展造成土壤污染。环境部门要针对土壤重污染区域划定污染红线,定期监测周边土壤污染情况,尤其是与周边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壤治理更要提起重视。规划当地产业布局有利于强化土壤生态保护基础,控制土壤污染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4结语

土壤环境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已日益突显,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也愈加重视。为了实现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必须着重解决,相关部门以及大众都需要为之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鹏.土壤污染现状危害及治理[J].吉林蔬菜,2012(9):55-56. 

生物质能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文章以价值V为纵坐标,以需求量或供给量Q为横坐标,可以得到需求价值、供给价值和价值供给三条曲线。将需求价值、供给价值和价值供给三条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考察,就可以描绘需求―供给―价值的趋衡状态。

关键词:生存发展 价值 需求 供给趋衡状态

价值是实现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

主体学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概括出了生存发展需求定律和效率定律。人类现实活动中追求的价值,受到生存发展需求定律和效率定律的制约。

所谓需求定律,是说人类生存发展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增长是质无限与量有限的统一。质无限,即生存发展需求在质地层级或效用上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量有限,即每一具体质地层级或效用的需求在数量上具有有限性,少了不宜,多了无用甚至有害。需求定律反映的是人类生存发展需求本身的规定性,当某一质地层级或效用的需求在数量上得到满足后,人类就会追求更高质地层级或效用的生存发展需求。所谓效率定律,是说人类生存发展,必须得大于失,实现增值,即:

得的价值=增值+失的价值

得的价值是生存发展需求实现后的价值;失的价值是在实现需求过程中的耗费,即供给成本。效率定律反映的是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规定性,只有得大于失,实现增值,人类才能够发展。

从需求定律来看,由于生存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同的质地层级或效用,所以,生产、交换的事物必须能够实现特定质地层级或效用的生存发展需求,才具有价值。由于生存发展需求具有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所以,特定质地层级,需求量越大,这意味着越不易满足,价值就越大;供给量越大,意味着越容易满足,价值就越小。也就是说,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来说,事物的价值与需求量成正比,与供给量成反比。市场上的价格是由生存发展价值决定的,生存发展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所以,当房地产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供不应求,价格较高;当供不应求加剧时,价格就会上涨;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供过于求,价格较低;当供过于求加剧时,价格就会下降。

明确了生存发展价值与需求量成正比,与供给量成反比之后,还需要解决“当需求供给相对均衡时,生存发展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效率定律决定着某种事物的供给量,当得大于失,即能够实现增值时,供给量就会增加。在经济活动中,当某一事物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达到需求供给相对均衡,这时事物的价值,就是社会主体生存发展得的价值,即增值加上失的价值。失的价值就是成本,它是由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关系及其增值与成本决定的。增值越大,成本越高,得的价值也就越高;增值越小,成本越低,得的价值也就越低。

将需求定律与效率定律对价值的影响综合起来,不难看出,生存发展的价值其实是质无限量有限的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矛盾运动的一种反映,是事物满足社会主体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如果将供需相对均衡时获得的价值称为价值基数,则事物对社会主体生存发展的价值就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

价值=价值基数•需求量/供给量

也就是说,社会主体生存发展过程中追求的价值,蕴涵于社会主体生存发展与事物的关系之中,在价值基数基础上与生存发展需求量成正比,供给量成反比。

需求价值曲线、供给价值曲线和价值供给曲线

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体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在价值基数基础上与生存发展需求量成正比,供给量成反比,这说明价值是具体的,变动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与特定主体生存发展状态紧密关联的,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而变化。原来是财富,现在可能是废物;原来是废物,现在可能是财富。是财富,还是废物,它们的性质往往是在科技进步条件下改变的,但根本的原因是生存发展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所以,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必须从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出发,把握事物价值变动的趋势。

生存发展价值论认为,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首先受到人类总是要生存发展的及其需求质无限量有限的制约,事物对社会主体生存发展的价值是在价值基数基础上,与生存发展需求量成正比,与供给量成反比。在生存发展需求量与价值的关系中,生存发展的需求量Q是自变量,价值V是因变量,价值V决定着市场价格P。用横坐标表示生存发展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值,生存发展需求量与价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描绘成如图1所示的从左下到右上的曲线,这是生存发展需求价值曲线;同理,以生存发展供给量Q为横坐标(自变量),以价值V为纵坐标(因变量),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自左上向右下的曲线,这是生存发展的供给价值曲线。

在供给量增加引起价值下降的同时,依据效率定律,价值下降会引起增值下降,增值下降又会引起供给量的减少。在生存发展供给量与价值悖向变动的关系中:

增值=得的价值-失的价值=需求量•单位产品价值-供给量•单位产品成本

如果得的价值高于成本,增值大于零,说明社会主体系统能超越原有状态,向着更高更复杂更有序的状态跨越;如果得的价值等于成本,增值为零,说明社会主体系统只能保持原有状态;如果得的价值低于成本,增值小于零,说明社会主体系统不能维系原有状态,会走向衰败。这样看来,得的价值等于成本,增值为零,社会主体系统保持原有状态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最低要求,这样可知:

需求量•单位产品实现的价值-供给量•单位产品成本=0

供给量•单位产品成本=需求量•单位产品价值

供给量=需求量•单位产品价值/单位产品成本

也就是说,供给量与需求量及其产品价值成正比,与产品成本成反比。需求量越大、价值越高、成本越低,会导致供给量增加;需求量越小、产品价值越低、成本越高,会导致供给量减少。

如果设定需求量、成本一定,以价值V为纵坐标(自变量),以供给量Q为横坐标(因变量),就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自左下向右上的曲线,这是生存发展的价值供给曲线。

生存发展的需求价值曲线,反映的是价值基数和供给量不变条件下,价值随需求量变化的规律;供给价值曲线,反映的是价值基数和需求量不变条件下,价值随供给量变化的规律;价值供给曲线,反映的是需求量和成本不变条件下,供给量随价值变化的规律。生存发展的需求价值、供给价值、价值供给三条曲线,充分说明价值是实现生存发展需求的难易程度,由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所决定,受到生存发展需求不断增长且质无限量有限需求定律和得大于失效率定律的制约。

需求―供给―价值的趋衡状态

上面分别探讨了价值随生存发展需求量、供给量变化的规律,得到了生存发展需求价值曲线和供给价值曲线;还探讨了供给量所价值变化的规律,得到了价值供给曲线。那么,如果将生存发展需求价值曲线、供给价值曲线和价值供给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考察,会发现这三条曲线可以如图4所示相交于一点。三条曲线这个交点意味着什么呢?这个交点应该意味着其对应的状态是需求―供给―价值的均衡状态,其对应的价值量是价值基数。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称这个交点为均衡点。

在均衡点下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增加,价值会走高;随着供给量减少,价值也会走高;而随着价值走高,供给量会增加;三条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上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减少,价值会走低;随着供给量增加,价值也会走低;而随着价值走低,供给量会降低;三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左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增加,价值会走高;随着供给量增加,价值会走低;而随着价值走高,供给量会增加;三条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右方,随着生存发展需求量减少,价值会走低;随着供给量减少,价值会走高;而随着价值走低,供给量会减少;三条曲线趋向于均衡点,即趋向于均衡状态。生存发展需求、供给和价值的这种复杂关系,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在均衡状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只要与需求状况保持一致,即一定时期内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或者说供给量及其随时间变化与需求量及其随时间变化相一致,价值就不会显著变化。

那么,怎样理解需求量随时间变化呢?就人类生存发展对某一具体事物需求量来说,总是有限度的,少了不够,多了没用。对整个社会而言,某一具体事物需求量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明显地区分为增量需求与存量需求两个阶段。前面已经提及,所谓增量需求,是增加的新质地层级需求,原来没有而现在增加了这一事物需求;所谓存量需求,是已经存在的质地层级需求,只是需要以新换旧。一般地说,整个社会对于某一终端产品,即直接用于生活的消费品,以时间T为横坐标,需求量Q为纵坐标,可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需求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生存发展需求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一是需求量(一般指增量需求刚出现时)随时间增加区域(又可分为显著增加区域和缓慢增加区域),二是需求量(一般指增量需求实现已过半后)随时间减小区域(又可分为显著减小区域和缓慢减小区域),三是需求量(一般指只有存量需求时)随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

用表示需求量随时间变化率,用表示供给量随时间变化率,所谓供给量随时间变化与需求量随时间变化相一致,就是:。

也就是说,只有,需求―供给―价值才可能趋向均衡,到达均衡状态。当需求―供给―价值到达均衡状态时,价值就等于增值加上耗费的成本,即价值基数。这种趋衡状态,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公平效率,而其中关键,就是供给跟随生存发展需求变化,与生存发展需求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