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校园的核心

智慧校园的核心

智慧校园的核心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特征;物联网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到广泛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随之适应发展,进入智慧校园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分析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了解智慧校园的内涵,对于智慧校园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十年得到快速发展,并进入了数字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手段,是高素质、全能型人才整体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以适应和体现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数字校园、网络校园、智慧校园3个阶段。而智慧校园的构建是以集成和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终端、云计算等各项高新科技技术为基础。当前我国步入大数据时代,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校园,实现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就是对校园信息的挖掘、分析、管理、整合。

2 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将设备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社会因素及人的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校园系统的有效手段。智慧校园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各项信息的相关性特征,结合各平台的多样化信息传递手段及时有效地提供双向交流平台,进而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变师生和学校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即时可见,互联协作,并为决策分析提供支撑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从技术上来看,智慧校园即通过感知技术、挖掘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结合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自动图书管理系统、智能化学习系统等,全面建设具有便捷性、及时性、高校性、综合性的院校。

3 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态,是数字校园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下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智慧校园能对校园物理环境全面感知,对师生群体的学习进行智能识别,同时也包括对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的智能识别,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以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智能开放以及便利舒适生活环境的建立,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和深度融合。智慧校园有如下特征:

3.1 智慧资源

智慧资源共生共享是智慧校园资源建设的核心,学习资源的建设、共享、管理和使用是智慧校园的核心基础。智慧校园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作为知识存储、分类与分享手段,帮助创建各种资料和信息,实现资源的整合、分享和创新。通过智慧校园知识管理的知识系统,让整个资源库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创造、分享、整合、挖掘、分析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资源系统内,形成学校智慧循环,推动学校资源创新。

3.2 智慧学习

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开展,逐步泛在化。突破实践空间限制,个体与群组可以突破交流协作方式,实现有机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学习讨论课上课下结合,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结合。构建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与科研空间,具备支持多模式、跨时空、跨情境的学习科研环境。

3.3 智慧分析

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采集智慧校园海量数据,对资源进行挖掘与推荐分析,通过构建数据挖掘模型,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融合,同时开展合理设计及分析,以形成预测方法的智能推理,最终实现决策、管理与控制的智能化。

3.4 智慧感知

智慧校园的网络基础更强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要为校园中人一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提供宽带、泛在的基础网络条件。各种智能感应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随时获得各种监测信息,从而能够实现对现实中各类因素的习惯特征的感知,从而实现人与物的互动,全面感知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状态,并能通过模型智能的建立对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5 智慧融合

智慧校园的智慧融合体现在校园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两个方面。智慧校园内部融合体现在学校的各项业务之中,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挖掘与分析,推动实现各项业务中应用的个性定制,达到随时随地随需的个性化应用,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通过智能推荐来提升管理决策的能力,以发挥智慧校园整体效能。智慧校园外部融合是在学校与外部社会的智慧融合,网络时代校园必须与社会接轨,通过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互通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外部融合的具体活动包括学校之间的交流互通,学校和企业间的学习借鉴,多种手段的学习培训。通过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发展趋势和教育变革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学校的发展规划,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第2篇

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网络建设和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同大多数高校一样,整个信息化建设历程具有阶段性、分布性和局限性的特点。到201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如网络、业务系统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数据互通共享、教学资源的使用仍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学校按照智慧理工的建设远景,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学校智慧理工建设初见雏形。

统一设计 分步实施

由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全校统一的规划,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往往仅从满足本单位需求出发,各自为政;另一方面,不同的信息系统往往采用不同厂商的产品,使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导致了各类信息资源分别存储在不同部门或不同地域的不同数据库中,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彼此间通信不畅、交互不便,造成系统中存在大量重复数据、冗余数据、垃圾数据等诸多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智慧理工建设采用“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方法,基于“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建设理念,构建了一个松散耦合的分布式应用体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

建设南京理工大学智慧理工平台旨在建立南京理工大学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建设无线校园、平安校园、节能校园、智能交通系统、智能楼宇系统、4D校园。智慧校园教育平台主要是建设录播教室、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远程教育、智能教育教学管理等。智慧校园智慧科研平台不仅可以对科研方向、动态、成果进行跟踪,还能对学校和科研进行智能管理。智慧服务平台主要建设基于智能终端的应用系统、基于一卡通的智能消费系统、智能会务系统、智能社区和校友服务系统。智慧管理平台旨在建设基于人、财、物的管理平台,并集成校务管理系统,建设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智慧校园四大平台建设实践

2010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建设部门陆续开展了校园网络升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校园一卡通、录播教室和资源平台、平安校园、节能校园、4D校园等方面的建设。

第一,南京理工大学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建设

2010年,学校开始了网络扁平化改造,将原来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架构变成业务控制层和接入层两层架构,整网采用PPPoE拨号认证,动态分配IP地址。扁平化改造简化了网络原有的复杂配置,削弱了对接入层设备的要求,网络故障能及时定位,对于用户的控制能进一步细化,实现了IPv4和IPv6双栈。同时,学校在部分区域开始了无线网建设,为智慧校园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同时实施的还有平安校园建设、节能校园和4D校园建设。学校在校园主要路口、重点区域更新高清摄像机,建设了监控大厅,对校区公共区域进行监控。在解决消费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基于智慧理工卡、二代身份证、指纹等介质的身份认证系统建设,在学校重点楼宇安装了门禁系统。学校在楼宇安装了水电远程计量系统,对楼宇水电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对漏水管道进行分析排查。学校还建设了4D校园,在传统3D校园的基础上将地下管网纳入了校园管理中。

第二,基于校内校外智能消费平台建设

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一卡通系统,借助南京市市民卡这种高信息化集约载体,校内可以代替所有卡证,包括教师证、借书证、医疗证、游泳证、就餐卡、洗衣卡、洗浴卡、水卡、电卡等,实现校内身份识别、电子支付、金融消费等功能;校外可以实现在公交、出租车、地铁、轮渡等刷卡支付以及加油、路桥收费、洗车、维修等多项与交通出行相关的刷卡服务功能,还可用于超市、餐饮、电影院、商场等领域的小额支付,可作为身份识别、电子凭证,办理个人相关事务和公共应用服务。

对外,利用市民卡作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媒介,依托市民卡作为政府服务市民的基础设施,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城市一卡通系统的有机融合,提高“校园卡”在政府社会管理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拓展,并随着城市市民卡一卡通技术的不断完善,校园一卡通也将伴随着市民卡应用的行业领域得到不断拓展。

第三,南京理工大学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平台分智慧校园软件支撑子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子平台和决策分析子平台。支撑子平台不单独提供独立的业务应用,而是作为应用服务平台的支撑。它采用构件化、服务化的设计思想,面向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技术接口、组件模块与应用服务,实现各类数据与资源的集成,并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应用中的各类数据与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公共数据平台从应用的角度,以“人”的数据为核心。

另外还有统一通讯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各应用系统对用户的通讯,有邮件和短信提醒等通讯服务,特别是短信,已经是信息化移动办公的最基本和最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手机终端进行消息通信,可确保学校、教师与学生间信息沟通的多渠道性、即时性和高效性。南京理工大学短信服务平台通过与三大运营商的短信网关集成,为校内所有系统提供统一的短信接入接口,提供信息上行和下行的收发,并可根据目标号码,自动选择所属运营商的网关,避免了跨运营商发送存在的延迟、漏发、费用高等等问题。

智慧校园分析决策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支撑学校发展战略,提升信息化决策支持能力,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本期建设以当前数据积累状况为基础,基于学校公共数据模型,采用查询统计、钻取转换等多种方式,满足学校各级领导的查询需求,辅助学校改进业务流程,并逐渐覆盖到学校的“人、财、物”等核心业务场景。

第四,南京理工大学录播教室和教学资源系统建设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第3篇

一、立足时代背景,极具现实性和实用性

教育是经济繁荣、政治进步、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教育成果作为支撑点,国家和社会便会缺少相应的建设人才,进而难以取得社会建设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持续增长,并坚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关于重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讲话,可见教育事业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智慧校园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化校园,其诞生和发展需要以先进技术、社会环境和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关于智慧校园的构建,国外已有所实践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国智慧校园的构建和实施却依然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在理论模型的构建,抑或实际举措的实施均需要不断进行信息融合和反馈。然而,国内尚未有完善统一的技术指导和系统架构。本书中作者以马来西亚、韩国为案例,分析了这些国家在构建智慧校园方面提出的战略举措,并结合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例如广东省佛山市的“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等),深刻论述了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我国其他地区构建智慧校园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极具现实性和实用性。

二、结合互联网特征,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若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性和信息的时效性、多样性等优点,便可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服务于人类社会。经研究发现,依靠互联网发展建构的智慧校园充分展现了鲜明的互联网特征:信息化、全面化、快捷化、智能化、自由化。首先,智能校园的建设需要大学校园里覆盖有线网、无线网、局域网和视频监控网等多种类型的网络相互融合;其次,智能校园需要能将校园内的新闻、通知等信息以最短时间传递到校园网的各个责任主体以及每位学生、老师等,这便体现了互联网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再次,智慧校园需要强有力的幕后执行和监督团队,不仅要科学架构,更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要求,这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最后,智慧校园需要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也是构建智慧校园的关键所在。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校园信息交流、共享、反馈平台,从而学生、教师的资源共享更为便捷。因此,智慧校园可以看做是一个缩小版的、单纯面向校园的互联网集,方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进行教学、科研、教务工作等信息的快速查询、处理、上情下达等工作。基于智慧校园的这些特征,作者在书中系统进行了智慧校园的规划,通过对智慧校园建设进行需求分析、必要性分析来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从而有的放矢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逻辑严谨,内容全面而深刻。

三、研究范围全面,技术分析到位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LTE 智慧校园 OFDMA 信息融合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073-021 引言

未来的校园信息化应该是这样的:(1)遍布整个校园的、没有死角的网络环境,并且依赖无线网络;(2)拥有一个数据环境,这就是计算环境、存储环境;(3)拥有一个高效的计算系统,即“云空间”接人——支持各种智能终端、设施、设备联网的环境。按这个思路,信息化的校园必须拥有三个平台:即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以及物联感知系统。我们可以把这个信息化的系统称为“智慧校园”。

2005年ITu公布了《Intem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方案,宣布了“物联网”这个正式概念的产生。物联网主要解决物件到物件(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件(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件之间的连接,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个人电脑而进行的互连。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利用物联网可以解决传统意义上互联网没有考虑的与物件互接的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地球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它能够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显然,物联网技术为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通过智慧校园,我们可以转变个人与组织机构,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交互方式,使其更加智慧,即更加清晰、效率更高、响应更灵活更及时,这将为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未来的无线通讯将是各种接入手段并存的时代,LTE将是未来最主流的广域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基于LTE的无线技术,为建设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平台。2G、3G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语音网络,LTE的任务就是在2G/3G网络之上叠加一个“宽带数据接入”网络。在传统3G,也就是以话音为主,能高速移动的移动终端,和传统无线宽带接入(WI-FI),也就是以数据为主,固定接入的依赖热点覆盖的便携终端的基础上,融合出一个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能够实现,在线游戏、可视电话、位置业务、VoIP等业务的,特别是针对智慧校园,能实现如下四个平台的,即基础物联网络环境建设平台、楼宇能耗监控网络系统建设平台、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平台和智能图书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平台的综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2 LTE支撑环境

2004年年底,3GPP开始研究LTE技术,到今天(2012年)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方案。2009年底已经建立起首个LTE商用网络(F7挪威沃达丰),目前已经有瑞典、挪威、乌兹别克斯坦、波兰和德国开通LTE商用网络。

建设LTE的网络,LTE的理想技术架构应该是这样的:网络结构更趋于扁平化,去掉RNC这个层级,带来E-UTRAN协议栈变化。在物理层上下行的传输方案中,抛弃CDMA技术,采用WIFI和WIMAX采用的OFDMA技术。具体的实现为:下行的多址方式为正交频分多址(OFDMA), 上行为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传输技术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C- FDMA), SC- FDMA为单载波传输技术, 其特点为低峰均比,子载波间隔为15kHz。并采用多天线技术,在MIMO技术中引入纯分组数据,使所有的终端设备全IP化,大大简化了传输的过程。最终,LTE具有了广域覆盖,高速移动的特性。在E-UTRAN中,当移动速率为5~120km/h时, 能获得最高的数据传输性能。E-UTRAN支持在蜂窝之间120~350km/h 甚至高达500km/h的移动速率,这使得更多的应用变为可能。

3 智慧校园

3.1 设计思路

苏州科技学院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是以LTE为基础,建设一个对全校园开房的私有云核心,最终搭载各种应用服务系统而构建的服务学生校园生活,辐射教学、管理、科研的智能信息平台。苏州科技学院的智慧校园建设,将围绕三个核心:(1)将基于LTE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在学校各个领域展开应用于服务;(2)为全校师生及辐射的周边群众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3)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和智能感知环境平台,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一个交流的接口。

3.2 具体架构

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条件是网络的融合。特别是现有互联网同3G网络、4G网络之间的融合。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是数据融合平台的建立。数据融合平台在整合数据资源、提供融合服务、统一信息管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建设一个统一的、完备的、共享的、标准的数据融合平台才能有效地支撑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

综合以上的条件,智慧校园总体应用框架可以从四个层面考虑,即统一门户服务、服务融合、数据融合和网络融合。这四个层面自上而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维护体系作为支撑,以基于LTE技术的无线技术进行具体连接。4 LTE无线关键技术

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基础之一就是LTE平台的建立。实现基于LTE的智慧校园的关键就是LTE中的无线技术。LTE的无线关键技术,采用的技术细节总结如下:

1个架构:E-UTRAN扁平架构。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8-01

"智慧环境"论主要认为智慧校园是由学习空间、工作空间、生活空间、运动空间等若干空间环境组成。布置空间环境的智能设施及后台系统能为校园活动主体提供便捷的感知手段,活动主体对空间进行基于情境的智能感知贡献和获取感知数据,享受空间智慧服务。 "智慧环境"论强调的是智慧校园硬件设施和其配套系统建设,重点主要是教学、学习、生活、管理等智慧环境,较少涉及校园信息化模型、架构、服务集成方法以及学习效果评估等。"智慧学习"论认为智慧校园核心功能是学习,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老师教学水平才是智慧校园重中之重,其核心是基于新型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他们注重数据交换、服务总线、基于云化思想软件集成方法论以及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改进等反馈机制的信息化研究。至于网络环境、安全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则完全可以借助于传统的智能化理论来解决。

1.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校园网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其客观规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校园网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搭建基础网络环境:初步具有校园网络环境,能实现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 教学应用信息化:具有较多的数字化资源,能实现应用系统集成和相关业务整合,对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业务系统资源整合: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应用系统集成性强和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较好的支持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教育云服务平台: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并基于新型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畅、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

2.发展智慧校园的必然性

2.1智慧环境。首先对基础的网络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目前各个校的校园网络基础参差不齐,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也可以引入最新的下一代网络技术O网络。 其次在各终端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场所的温度、湿度自动感知、自动调整、灯光亮度自动调整,自动通风、自动降噪等等。

2.2智慧管理。通过对各个应用平台的整合和管理,形成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平安校园平台,节能校园平台,和谐校园平台等,也可引入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校园安全自动监控,智能考勤,智能门禁,水、电、暖等能源自动节能监控。办公文件智能流传,重要通知智能提醒,图书智能借阅,网络故障、服务器故障智能报警(故障信息直接发送给网络管理员),网络流量智能管理,教室、体育场、会议室智能管理等。

2.3智慧应用主要体现。(1)教学方面:教学内容的聚合,教学方法、模式的智能推荐,依据学生水平,智能组卷,网络协同备课,老师教学能力的智能训练。(2)智慧学习:学习情境自动识别,学习资料个性化推送,学习过程自动化分析,职业生涯的智慧资询,相同学习兴趣的伙伴智能聚合。(3)智慧科研:科研资料,最新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信息的自动推送,科研团队的网络聚合、网络协同。(4)智慧生活,生活、购物及其他需求信息的推送及提醒。

2.4系统运维。以往的信息化校园重建设,轻运维是普遍现象,最后导致网络利用率太低。智慧化校园虽然智能化程度提高,但是随着信息量及终端的增加运维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利用率,真正实现智慧校园。

总之,随着各项新兴的网络技术及硬件技术的发展,校园的信息化已基本完善,人们要求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服务网络,让现有的资源具有更高的利用率,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本文旨在提供从数字校园升级到智慧校园的方向及思路探究。各学校应因地制宜,结合现有建设和资源,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做统一方向整体规划设计,逐步扎实的分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实施,以达到符合本校风格和发展的智慧化校园。相比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由于智慧校园涉及面和内容不是很庞杂,且学校信息化基础好、人员素质高,容易协调,条块分割在现实体制机制下也容易改观,智慧校园建设将不会像目前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那样普遍受阻、难以落地,智慧校园建设将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可以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胡钦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中国电化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