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工、管相结合,以理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复合型专业。近10年,该专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专业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规范、课程设置不科学及教学进程安排不合理等。此外,部分学校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但多是零打碎敲,不成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的思考。

一、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首先应明确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制订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尽管一些高校明确提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但事实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相对模糊和难以确定。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本身具有多样性。教育者要用更广阔的视野,动态地看待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树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个人发展角度看,我们应当把大学本科教育视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正确处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终身教育为理念,从成本与收益平衡的角度进行阶段性培养目标的科学划分,解决各阶段培养目标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培养目标体系既体现不同学历阶段的层次培养目标的内在关联性,又体现其层次的递进性。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通用型生物技术人才,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全面性的教育教学,强化学科基础与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才教育”的思想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要认真协调好专业性和通用性之间的矛盾,切实做到将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明确了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就可以着手课程的建设优化了。在优化课程目标方面,我们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生物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工业、食品、医药、微生物等领域,市场需求范围广。这就要求以通才教育为基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2.学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发展趋势。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生命的应用研究就是生物技术研究,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活跃的领域,高新生物技术不断被发明,并应用到工业、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同时,生物技术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我们应将生物技术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当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生物技术,并提高其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

3.国际化的需求。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现代化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中国加入WTO后,正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使人才国际化。其体现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一方面是语言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综合以上各方面,高等教育应当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形成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体系的学习,形成自我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

本科层次的教育任务,首先在于科学规划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动态比例关系。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核心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后续职业生涯、自身升级和完善的基础。因此,调整的重点要放在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上,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强化能力培养的方面转化。因此,我们初步制订了课程优化方案。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基础课程不变的前提下,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基础课组成基础课模块,将专业课分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拓展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组成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拓展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组成专业模块课程。强化基础平台课程以适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是,前两年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修习时间上,根据难易程度和相应工具模块课程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几门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使得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经优化处理,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修读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如表1所示。

本科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方案除表中内容外,还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课方面。基础课程除了表中的课程设置外,还允许学生任意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体育类的课程。

转贴于

2.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建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基础平台课程中有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模块课程中有专业技能模块可供利用。

3.国际化教育方面。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语言的国际化是国际化的基本要求,需要不断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以及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核心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逐步做到在数量上可以覆盖全部核心课程,以适应国际化要求。

综合上述,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生物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滕超.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J].辽宁教育研究,2003(3).

[2]景志明,李道华.综合理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师范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14-03

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规模所引发的教学质量问题已日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为此,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本科教学改革必须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培养一批较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当今高校师范专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具有严谨治学作风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专家型”教育工作者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增设教育研究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实践体系以及教学实践交叉培养等方式是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在师范生培养模式过程中所采用的通行做法。而我国对此方面研究尚处于探索中。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仍然采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目的;该模式总体上来说,在大学阶段前2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2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这种培养模式针对综合院校就业取向不明确的学生是合理的,对学生就业选择是有利的。但是对就业取向比较明确的地方民族院校师范专业则会导致教师职业教育的缺失。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应该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目前实施的培养方案由于忽视教育专业性,致使学生普遍缺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意识、技能和创新精神,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经过数年磨炼,才能逐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地方民族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生物学教师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发达地区存在的差距对于将来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的教育研究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了教育研究型教师素质的毕业生才能较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民族地区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一般来说,在思想品质上,教育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而在知识能力方面,教育研究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良好的组织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适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求、职业特色鲜明的未来教师,我们以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在以下环节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探索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结构合理的综合性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

新的教师队伍由本专业10位专职教师以及5名外聘兼职教师(2位校内聘请教育研究专家以及3位校外中学聘请的优秀中学生物教师)组成。通过师资队伍中的教育专家和优秀中学教师不定期地开展新课程理念的讨论和讲座,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培养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的能力;每年两次的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评比、教学竞赛等活动,极大促进了教师整体教育研究水平提高。

二、完善新型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1.课程体系:包括学科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个方面;学科专业课的设置在保持生物科学体系完整性基础上,加强有利于生物素养形成的知识和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知识学习。根据中学不同阶段生物课程的知识侧重点,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使师范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教师教育课程在保留原有通识课程基础上,增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生物教学法等课程,以系统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与此同时,通过开设涵盖专业学术知识、教学技能培养、人文社会知识等领域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为其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实践创新技能和社会知识。

2.构建“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教育环节: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组成环节。因此本方案通过一年级教育调查、二年级教育见习、三年级教育服务、四年级教育实习构建全程教育实践体系。一年级通过开展教育调查,了解当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二年级组织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亲身参与到基础教育课堂中;三年级组织学生以教学助理形式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做教师的初步感觉;四年级安排学生到不同条件的基地进行顶岗,逐步掌握现代基础教育技能。通过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较好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以及基本教学技能。

3.通过导师制建立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实现机制:为了避免考研和求职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采取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毕业论文。在第2学期末,由学生和导师通过双向选择确立导师,由导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生活、职业规划等提供全方位指导;在3-7学期,学生与导师商定毕业论文时间,确保充足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相关调查、研究,第8学期5月份集中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阿。

三、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改革

课程内容的改革:现行高校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知识体系完备性,极少关注与中学生物课程的关系。因此,在本次改革中,我们要求主要学科专业课程均需反映与中学生物课程的联系,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在中学生物学中的地位来拓展教学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载体。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依托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作用,进行实验平台建设以全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以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方案及课程计划,实验内容既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又重视前沿性和综合性;通过“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创新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逐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技能和探究意识。二是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实验成绩考核不再以实验报告为准,而是依据实验基本知识、操作水平、实验报告、学生态度综合评分,其中操作水平和基本知识占到总成绩的50%。培养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传授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提高他们参与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定期邀请实践基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中学教学技能,选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课题研究等多种互动活动,吸收学生共同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较好达成了培养适应民族地区中学生物教学需求的研究型师范专业学生的目的,这种培养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立足“地方性”,充分考虑地方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构建适合民族地区需求的研究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贯穿全程的实践环节促进了学生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加深了对中学基础教育需求的理解,逐步具备了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

2.强调“综合性”,改变原来单一化的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起一支由生物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共同组成的、富有不断学习精神和热衷探索教育理论与规律的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支撑,不同背景的教师队伍通过互相协作也提升了各自业务能力。

3.突出“应用型”,真正做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起以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精神和教育研究意识为目标的全程渗透的各项实践环节,特别是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实现机制,极大增强了学生自主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择业、考研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培养模式在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运行,有力推动了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育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的发展。近3年期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各级优秀论文5篇,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7%,主要分布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占总数的85%,多数学生签约就业行业与就业地域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本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受到毕业生所在单位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韦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任丽.基于反思的生物科学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陈健辉.强化生物科学师范教育特色的探讨[J].科学教育,2009,(02):82-84.

[4]鲍方印,刘琳,王松,玉军,刘爱荣,马玉涵.新课程改革与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途径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2):25-26.

[5]盛晓庆.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区域间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实际上,经研究分析,仍有一些领域的发展,国内与国外某些地区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就以教育教学方面为例,欧美国家在施行素描基础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观察方法教学等策略来提升素描基础教学的质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将素描基础教学与心灵引导教学相结合,并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的户外活动过程之中。本文就围绕着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借以融入我国当前美术教学培养模式,提升其教学质量。

【关键词】国外;素描基础;引导式教学;观察法教学

传统教育体系当中的素描基础教学与速写教学是两种绘画技术,且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训练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在针对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训练模式来推进素描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素描基础教学的质量。从教育模式以及教学内容来看,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质量极佳。通过长期以来对国外素描教育领域的研究可知,欧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素描基础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极佳的教学思路。

一、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综述

(一)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基本模式

素描基础教育,则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兴趣导向式教学模式来推进教学进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采取教学策略,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教学工具有铅笔、炭笔等,鉴于是素描基础教学,对教学工具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这些绘画工具较为简易,使得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也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对于我国美术教育而言,有的美术老师是根据美术教材中的枯燥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授课,但教学效果不佳,且有的学生很难对美术产生兴趣,实际上,这是由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内容配置不均衡所造成的。经研究分析可知,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现状有所不同,就以邻国日本为例来看,日本的教育主要以综合课程为主,学生对于绘画等艺术类课程十分热衷,各个学校也会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各科目课程的积极性。

(二)国外素描基础教学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从人类的“爱美”天性来看,现代人对于“美”的辨析能力以及赏析能力较之以往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这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结果,却也是文化进步的结果。实质上,对于美术等学科的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从美术知识、技能中领悟艺术的魅力,激发出学生对观察美好事物的敏感性,这对其独立思考以及艺术创作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在国外,素描基础学科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的,侧重于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但其却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组成。“教育”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等文化载体得以传承下来的根本策略。对于当下时代教育领域当中的素描基础教学而言,运用一定的观察技能来推进教学,则能够有助于该科目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其他科目教育一样,国外素描基础教学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革,直至找到一套适合于阶段性教育教学目标的实践策略来执行。从具体的研究资料来看,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对于素描基础教学的研究较为深入,有专家认为国外的素描基础教学注重用眼观察,传授给学生多种观察方法是完成素描基础教育的重点,采取此种教学策略的根本原因在于考虑到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大部分人都有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可以观察到生活中各类型物象表面的细节,大脑对眼睛所观察到的具象事物的记忆会逐渐变得模糊。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大脑也在分析该类型事物的一些基本信息,但大脑分析与用眼观察的生理现象有所不同,前者所接受到的外部信息是常识化的,而后者所得到的信息是表象的,但却连诸多细节都留在了短时的视觉记忆之中。

二、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当前国内外绘画艺术类型科目教学的差异分析

实际上,通过研究国外教育状况可知,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与国内的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国内在进行美术等艺术门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承,教育模式侧重“模仿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对象,再由学生来仿照绘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相比之下,国外素描基础教学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不给学生一个既定的“框架”,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新的事物、去摸索绘画创作的方式,同时,教师对学生所创作出来的素描作品十分重视,表扬学生主动联想的画作,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例如:美国许多学校为学生专门策划的素描教学活动有很多,通常情况下是在户外进行的,组织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并引导学生如何将其所看到的、听到的美好事物用画笔记录下来。采取这样的“引导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感知事物的能力,以及独特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这对其日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研究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给我国同类型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相对而言,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国的美术专业教师在为学生教授基本的美术知识以后,缺乏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及观察能力的培养环节,轻视了学生的创作意识的激励,使得美术教学的艺术灵魂缺失。从对比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中可知,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的模式不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美术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引导不力,教学模式过于固化。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也不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吸收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研究项目当中的精髓,提升国内美术教育的有效性。事实上,我国当前所采用的绘画科目教学模式也有所调整,在国家素质教育教学指导性意见的指导下,也采取了“重艺术素养、轻知识技术”的教学策略,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逐步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的事物,再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研究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现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能够明显地看到国外素描基础教学模式的优势,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引导式、观察法教学,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也有益于学生的灵活思维习惯的形成,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在研究国外素描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教育精髓内容值得国内同类型教育机构及教师借鉴。

参考文献:

[1]武高飞.从素描到设计素描的柔性过度[J].艺术研究,2010(3):126-127.

[2]李晓勇.浅谈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素描基础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1(7):109-111.

[3]滕学良.试论素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J].美术大观,2014(10):144-145.

[4]高中立,马茜“. 动漫与游戏美术设计”素描教学之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8):150-152.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创新精神培养;物理实验;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42-03

物理实验是大学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基础实验知识的继承过程,几乎谈不上知识的创新,那么怎么在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校物理实验室对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和科学素养提高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程设置、内容编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整个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以我校物理实验课程为例,介绍我们对基础课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认识、探索、应用及其研究成果。

一、物理实验教学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物理实验课,怎样实施创新教育,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所谓创新教育,是指转变实验教学思想,在基础实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上来,使物理实验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认为,首先需要树立先进的创新教学思想,也就是明确创新教育在作为基础课的物理实验课中的内涵是什么,物理实验中的创新思维方法是什么,物理实验创新教育怎么体现等问题,才能以创新教学思想指导实验教学活动,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实验教学环节之中。

1.深刻认识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内涵。物理实验是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也就是我们提出的“创新教育”着重研究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指出的是,“创新”是有层次性的,我们提出的“创新”不同于专业的“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今后能做出发明创造所必需的思想基础、知识基础和能力储备,今后能够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物理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启蒙教育。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阶段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学习科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学习基本实验方法,但这只是一般层次的学习,而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是高层次的学习。创新精神就是在这两个层次的高度结合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以后要能进行知识技术的创新,一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有求知热情、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二者的结合就是创新精神在物理实验中的体现。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创新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物理实验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努力发现问题:物理实验的三个教学环节――预习、实验、写报告中都有可能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善于分析问题首先要求习惯于追求问题的来龙去脉,要刨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其次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论分析、实验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学习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一般是设计解决方案(提出设想)实施方案(实验研究)问题得以解决(故障排除,问题在理论上得到解释、实验成功、误差减小或消除等)得出结论。以上三个过程与科研工作的立题、科学抽象和得出科学结论所对应,如果在物理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上从开始就有意识地按这三个过程训练,将大大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物理实验教学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1.基础课教师要做知识创新的实践者、示范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教师是关键。要进行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基础课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积累知识创新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教学方法,以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这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重要的。有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师,才能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基础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创新的实践者,示范者。

2.经典物理实验在创新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学的经典实验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许多实验具有设计方案简单、思路巧妙的特点,堪称是知识技术创新的典范,有的是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实验,在物理实验课程创新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理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经典物理实验不能减少,并且更应该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站在创新的角度去启发学生,使学生能领会到这些实验的奇思妙想,体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过程,懂得如何去研究物理问题,而不是重复性地验证性地去完成这些实验。

3.创新教育要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大学生是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我们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主要力量。作为基础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开端。因此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应具有其广泛性和普及性,即创新精神培养方案不能只在物理系或某些专业实施,而应在每一个专业实施,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

三、建立物理实验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对作为基础课程的物理实验课程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程设置、内容编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了物理实验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1.设置塔层式的系列物理实验课程。

2.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置层次课。

3.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阶梯模块式安排和对应的教学方式。

4.实验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拓展运用。

5.营造探索创新的教学氛围。

以上内容构成了物理实验课程的创新教育模式,该模式立足基础课教学,将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落实到每一个实验教学环节,全方位(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氛围等)、多角度(学生角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教师角度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实验室角度开放实验室、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先进的测试技术等)实施创新教育,较好地处理了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应用、知识传授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关系,缓解了内容的充实与学时的限制、实验项目的增加与实验室面积限制的矛盾,使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且具有可操作性强、受惠学生面大、教学效率高、普及性强的特点。我校物理实验课程在探索基础课程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次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改革成果奖。

我校物理实验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只是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在基础课教学中也应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基础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立足基础,即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在基础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需要大投入,小钱就能办大事,只需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就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指出当前基础教育形势要求中学物理教学法课必须改革的基础上,讨论了物理教学法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管理等问题,对“物理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作出了初步探讨。

一、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

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最后,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二、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学应该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必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要求基础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加强普及意识。有人说,搞基础教育的同志,不应该当伯乐,而应该去当好园丁,这是由基础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所决定的。现在,基础教育强化了教育的选拔功能,过分重视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而轻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是以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实施新课改,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

2.面向全体学生,物理教学的要求应该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不应该是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学生先天遗传的智力水平、后天发展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承认差异、依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并进行组织教学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对认知结构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要通过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要求。

三、实验装备、实验方案的改进和创新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些物理原理,尽管教材中没有规定做实验,也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的实验,对有些难于理解的物理概念或基础理论除了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补充设计一些新实验,如果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比较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及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可设计、开发一些有创意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如何抓住重点,怎样因陋就简地设计实验,能学习设计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手段,也是物理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份,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营造创新氛围,学会观察分析,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基本理论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任务性实验,而自主开放性实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我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装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例如在做电磁感应实验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学生在不断实验中,学会比较,总结规律。同时对实验数据或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处理,在推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提高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让学生自主制定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

五、深化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实施以上两个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其加以深化,利用一些很好的例题,把学生零散的基础思维综合起来,务求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教育效果·在例题教学里面,教师要着重选择一些开拓学生思路、有针对性的例题,且做到放手让学生找寻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的解题技巧,以便促进学生惯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在学生陷入解题困境的时候,应该从旁引导他们怎么拆分问题、分析问题,从中发现突破点·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而且选择时要体现高中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在教师完成每单元的教学之后,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以便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透过学生所做的习题,了解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再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进而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这些习题只要典型,而且难度适中就可以了·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着重使用物理模型,这样可以增加解题过程的生动与形象性·教师还可以把答案作出“重点”、“考点”、“了解”等标识,让学生在浏览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计划”提供参考及建议。

结语

物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物理教学并无一成不变的模式,这就要求每位物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陆洁清. 新课改下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3) .

[2]许万军. 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7) .

[3]黄汝湘. 浅谈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