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生物类专业;就业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门类。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生物知识教育的成败、生物科学研究的进退以及生物产业的兴衰,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综合性大学、医药类大学、农林类大学、轻化工类大学和师范大学等200多所高校设有生物类院系,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也设有很多生物类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例,目前共有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水生生物研究所三个生物类研究所,每年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在250人左右;此外,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也招收少量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遭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质疑[1]。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失业率升高的大形势下,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才华的施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拟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一、就业问题的原因剖析

1.研究生扩招幅度过大

据教育部门统计,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后,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博士研究生为例,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3万增至5.6万左右,在读研究生数量由4.0万增至20.8万左右,当年毕业人数由0.7万增至3.6万左右。2009年,我国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6.0万人,硕士研究生41.5万人。诚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生物类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属于基础研究领域或者“冷门”研究领域,在短时间内过度扩大招生规模必然招致就业问题。据一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透露,蚕学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一是扩招后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取得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培养出大量的蚕学方向研究生。仅该研究生所在大学就拥有多位蚕学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每位导师每年招收2-4名研究生;二是近年来国际蚕丝业普遍不景气,日本等国家已经把蚕丝业当作“夕阳产业”,蚕业科学被认为是“冷门”研究领域[2];三是常见的桑蚕、柞蚕、蓖麻蚕和天蚕等大多数系农民家庭养殖,家庭作坊式的养殖场几乎没有能力接收博士、硕士毕业生。

2.研究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据调查,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风、学位论文质量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同5年前相比,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出现了潜在的下降趋势,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3]。生物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新发现、新学说、新技术层出不穷[4]。生物科学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要求很高。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既需要充实、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教育”,又需要充足、先进的科研条件进行“研究”。但是,有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跟随大形势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同时却忽视了师资队伍和科研条件等的建设或完善,致使培养条件的改进大大落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能保证研究生顺利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在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十几名甚至更多研究生合用一台常规PCR仪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争取实验机会、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研究生们只好分成昼班和夜班轮流进行实验。一些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高校里的研究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纷纷去中国科学院、“985”或“211”工程院校“打工”。师资力量、科研条件或教学资源的缺陷,限制了研究生的进步和发展,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的落后或滑坡,降低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最终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3.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精通专门知识的科技先锋,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助于满足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学位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培养方式等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也关系着生物科学的进步和生物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结构尚存在不少问题。譬如,一些高校将生物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结构由三年削减为二年,不少研究生仅理论课程学习就用掉一年多时间,毕业求职又用掉近半年时间,真正用于实验研究的时间居然只有半年左右。生物科学实践性强、实验周期长,缩短实验研究时间很可能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降[3]。再如,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偏重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业务专长或课题研究需要,对研究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不够重视,对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变不够灵活。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与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此外,部分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自身择业观和心态存在偏差以及自主创业能力较差[1]、某些高校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个别单位存在用人腐败现象等也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对策

1.根据社会需求调控招生规模、优化教育结构

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其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经过长期探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格局[5]。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招生专业、研究方向、人数应当与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挂钩。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特点,今后在读硕士研究生除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其他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应当面向实际应用部门,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3]。当前,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着以指导教师的影响力或权势、课题经费数量决定研究生招收数量和研究方向的现象。有的导师名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竟然超过30名,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私人课题的劳动力,有的导师长期和研究生不见面,甚至连部分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6]。很难想象,这种招生和培养模式会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加重研究生的求职砝码。

2.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7]。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多个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大约需要3-4万名优秀的生物学家、18万名研发人员和3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此外,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7]。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工程化、创业型人才的孵化,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不是“制器”,是精心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随意制造粗糙的“器材”[8]。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研究生就业的硬件保障。我国曾经一度把硕士研究生当作学术精英来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起到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期间,我国研究生规模较小,有条件进行精英化培养。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很难再以精英化方式进行培养[3]。培养理念、方式的改变,严重冲击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面对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培养单位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决不可随意降低培养标准和毕业考核要求。前段时间,一些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主张摒弃研究生毕业时的要求,实行“宽进宽出”方针。笔者认为,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可以采用实用技术开发或个人创业情况等评价指标代替要求;但是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则不能放松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否则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可能影响到毕业研究生的求职以及就业后的社会服务。二是进一步规范导师指导模式,强化导师指导功能。对在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9]。杜绝导师“放羊式”教学,强调导师在营造学术氛围中的关键性作用,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除了强调研究生的生物知识教育,还应当注重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和就业难易[8],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应予以重视。

4.加强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当今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经济大发展的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杜绝“毕业即失业”怪现象的出现,必须加强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据笔者调查,当前很多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十分狭隘,就业目标仅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笔者的一名学生,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某制药厂工作。他的家境比较困难,按说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却抱怨工资太低,每天只是负责发酵罐的几个阀门,硬是要辞职考研。笔者问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考博。笔者又问获得博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没仔细想过,去大学当教授、去研究所当研究员或者去国外当访问学者都可以,但是不想再干制药厂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笔者在某研究所也接触到很多持此类择业观的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们对应用研究嗤之以鼻,对企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不屑一顾,宁可不断地在研究所或高校做博士后研究甚至待业,也不愿应聘到企业单位从事应用研究或工业生产。加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求职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客观、可行的择业观,处理好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社会的关系,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工作做起,爱岗敬业,是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关系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近年来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持续走低,研究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多种渠道处理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使研究生学以致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苏柯,胡光明.解读我国研究生就业困境构建研究生自主创业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63-68.

[2] 季晓琴,李瑞,王建南.中国蚕丝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4,25(1):4-6.

[3]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0,118.

[4] 张华峰,陈天华.运用案例教学策略推进课程创新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3):47-48.

[5] 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

[6] 欧阳钟灿.研究生培养要坚持“一对一”的原则[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4):278-279.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中国生物产业战略研究[M].内部资料,2005.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物理 交叉学科 研究生培养 创新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自然科学各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物理学中的理论模型、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在生物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具有创新性、对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物理新技术正是在跨学科研究中发展起来的[1]。因此,国外许多研究型大学纷纷成立了生物、物理和工程学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并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学科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相关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3]。如何借助跨学科研究,使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交叉渗透整体化发展相适应, 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和加强的课题。因此,本文以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为典型研究范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阐述实践中探索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开展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传统优势学科物理学、光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培育和造就新的优势学科,催生新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造就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跨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为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课题储备人才。

一、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发挥现有学科优势与特色

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交叉学科研究实验室等跨学科组织,以此学术组织汇集来自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实质性渗透、交叉和融合。美国许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如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拟定了“Bio-X”计划,组建了跨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中心,把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集中到共同的生命科学问题研究中去,以便更好地发挥物理学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4]。北京大学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开展生物、医学、物理学、工程学跨学科研究,培养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5]。

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 是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以我校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了生物单分子操纵和光量子生物探测交叉研究中心;依托我校物理电子学科,建立了生物物理测量交叉研究实验室;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建立了神经生物信息学交叉研究室。吸引物理学、生物学、电子信息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技术力量,引进了日本理化研究所蛋白质结构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并以此跨学科研究组织为基础,申请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重大专项课题。以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为导向,组建了三个交叉研究学术平台:(1)生物光,以生物光子学与激光医学为重点,开展生物单分子操纵和光量子生物探测交叉研究,利用光学测量手段探测各种生命信息,研究生命系统中的光效应,开发新型生物光学材料和光生物传感器;(2)生物电,主要在细胞生物电、神经生物电以及生理电信号检测方面进行理论和应用交叉研究,以电子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为背景,以脑-机交互和脑控机器人研究为重点突破,进行前瞻性、交叉性的基础应用研究;(3)生物磁,进行了生物弱磁测量和生物电磁效应的交叉研究,以生物弱磁测量方法和磁场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特性影响的实验为突破,在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上进行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这些学术研究组织和平台的建立,为研究生进入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育;学科教育;研究;定位;转型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8-0001-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化学教育及化学教育研究有了巨大的发展,成绩喜人。但是,跟一些发达国家比,跟相近学科比,在一些方面的差距很明显。我国的化学教育研究亟需克服浮躁,认真地、踏踏实实地总结,思考,探索,改进和突破。

1化学教育研究需要恰当地定位

要弄清化学教育的恰当定位,就要排除盲目自大和学科情结的影响。为此,首先需要弄清化学是不是一门中心学科。

1.1要弄清化学是不是一门中心学科

常常听到有人说“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姑且不说事实如何,让我们先看看是谁说的。

1985年皮门特尔(Pimentel)首次提出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化学处于自然科学的中心位置[1]。 同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其一份报告中正式地把化学称为“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2] 。此后,不少人引用或者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例如,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说:“在古老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排序中,化学注定是中心位置的占有者[3]。”原美国化学会主席布里斯罗(R.Breslow)在其1997年编著的《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学科”, 他还用 “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学科”作为该书的副标题[4]。不过,引用或者提出类似看法的几乎都是从事化学研究或教学的人士,几乎没有其他学科有影响的人士这么说(作者只看到一位医学界人士这么说的报道)。

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归纳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的理由:

化学与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有关,能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和增进健康、战胜疾病的需要,是现代社会中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5]。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科学,能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起基础、牵头、带动和推动的作用[6]。徐光宪院士曾指出:“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材料、环境等朝阳科学是下游。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深。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化学是中心科学,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必经之地”;“化学与生命、材料等朝阳科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7],以至化学成了有关学科群的中心。

化学“埋没在自己的成功之下”,面临着自己的学科声望问题:化学失去自己的光辉形象,在社会经济资源和人才的优化配置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存在着被遗忘和被忽视的危险”[5], 有必要引起学生、媒体和公众的重视。

可见,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其本意是指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之间,或者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都需要以化学为中间媒介。例如,现代的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如果缺少化学的介入,就不能达到高的水平;数学和物理科学,也需要通过化学的中介,才能在生物和材料科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8]。

说“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并不是说化学在所有学科中最重要,只不过是说明它在社会和科学系统中的多边关系和地位而已。我们不要只说“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而不做解释,务必不要断章取义,错误理解,盲目自大。

唐有祺院士在评论“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时就曾经提出,“更全面的提法是化学和物理一起是当代自然科学的轴心”[9]。这是值得思考和采纳的。

1.2 要抛弃“小学科情结”

盲目自大是表,学科情结是实。所谓,就是囿于本学科,忽视其他学科,包括上位学科,就是满足于、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或者不顾全局地争课时、争地位。小学科情结危害很大,因为它会导致视野窄小、短浅,导致小打小闹;导致把化学教育跟科学教育对立,导致化学教育“自边缘化”而孤立于科学教育之外,不能及时吸收科学教育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和发展的成果。

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育工作者首先是科学教育工作者,明确了这个归属,才可能抛弃小学科情结,真正把提高学生乃至公民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

1.3要弄清化学学科的本质特点

所有的理科教育都有实施科学素养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这就有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的问题。为此,需要弄清各学科的本质特点。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弄清化学的特点。跟化学最为接近的是物理学和生物学,它们同是“基础的自然学科”,对他们进行比较、区分,可以使我们迅速地接近化学的本质特点。

通常认为,物理学是研究宇宙中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看起来,化学和物理学同属于物质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差不多,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它们的差别主要在于:

化学研究的物质运动不同于物理学研究的物质运动。

物质的化学运动主要表现为物质转变成其他物质,即产生新物质的运动形式,其实质乃是由于化学键合状况改变,引起宏观物质分解、化合或重组,导致物质分子组成和结构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学研究的物理现象一般不包括物质的化学运动。

化学研究物质的广度不同于物理学。

化学研究的是实物(substance)。实物是狭义的物质,是具有静止质量、占有空间的物质。化学实物是具有特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单质、化合物或者混合物。而物理学研究的是实物和场(field),物理实物通常是指由物质形成的,以一定的形状、体积、大小、质量等为特征的物体。物理学不以研究实物具体的组成、结构和相互转化为任务。

化学所研究的物质也不同于哲学中的物质。哲学中的物质(matter)泛指具有客观实在性,能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是人感觉到的客观实在,其外延十分宽泛。

化学研究物质的深度(层次)也不同于物理学。

在对物质的存在方式、结构、相互作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研究上,物理学只是针对基本的、普遍的特点来开展研究。而化学对物质的研究比物理学具体,但概括性不及物理学。这个特点造成化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以至于它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不能被其他学科兼并。

在解释宇宙物质进化的不同阶段时,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具有不同的功能。

在解释宇宙演化史中物质进化的不同阶段时,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鲜明地表现了不同的功能。在宇宙的创生期、极早期、早期和近期,先后形成“实时空”、各种基本粒子和原子,解释、说明这些过程是物理学的任务。然后,相继发生元素进化、星际小分子合成、生物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合成,宇宙物质由简单分子逐步进化为生物小分子,再逐步进化形成生命基础物质。解释、说明这些过程只能靠化学。随后,生命物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具有生命的生物的过程,这些过程的解释、说明则非生物学不可。

总之,化学的研究对象既不同于物理的研究对象也不同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科学既不同于物理科学也不同于生物科学,然而又不可能在它们之间划出一条绝对严格分明的界限。

概括地说,化学学科有下列特点: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其基本问题是组成、结构和反应以及它们跟物质性质的关系。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泛分子[10]层次,构成泛分子的较低层次的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使其整体的性质各不相同,很难用演绎的方式简洁地描述,这就决定了化学研究的个别化特点。

在研究方法方面,物理学方法注重分析,在本质上是机械论(或称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注重整体,在本质上是目的论(或有机体论、自主论)的;化学方法一方面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成分,另一方面又把研究对象作为由某些微粒(或部分)组成的、复杂性不同于生物体的系统来研究其结构,研究实物的相互关系,既有跟物理学相似之处,又有跟生物学相似之处。但是,化学又具有跟物理学和生物学不同之处,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

化学的这些特征,应该在科学素养教育的实施中较好地得到反映。

2未来的化学教育研究需要把握好方向

为了把握好方向,化学教育要自觉地服从科学教育的目的、任务、规律等整体规定。

20世纪以来,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的变化有下列特征:由关注科学知识、技能,关注个体的认知发展,演变到关注人格或个性,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再演变到突出重点,关注个体的科学素养;然后演变到关注更多人的发展,提出科学为所有人,关注公民的科学素养;再演变到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关注人在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背景环境,注重环境教育、STS教育。

化学教育应该顺应科学教育的整体趋势,并为科学教育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要真正着眼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重视科学文化建设,促进全社会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风气的形成。

当今世界,能源、资源、粮食、健康、环境等有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化学,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化学人才。同时,向全体社会公民普及一些化学知识的必要性也日益增加,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化学科学普及人才。对应于这种情况,未来的化学教育需求会出现“高端更高”“低端更低”的现象。未来的化学教育要努力满足“高端”“低端”两方面的需要。为避免和解决两难问题,未来的化学教育应该包括这相互协调的两翼。

3未来的化学教育研究需要采用适宜方法

化学教育系统涉及到人,是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钱学森院士一再指出,研究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不能采用简单方法,综合集成法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是:(1)以实践经验,特别是(实践)专家的经验为基础,把局部性的经验知识跟现代科学提供的系统的理论结合起来。(2)系统研究(整体研究)与分析还原相结合,获得关于系统整体的状态、特性、行为的描述。 (3)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发现、揭示、检验对象的内在逻辑。 (4)以经验为基础建立模型进行计算,把定性知识跟各种观测数据、统计资料结合起来,从局部的定性知识发展到整体的定量的认识。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行人-机结合,内省思辨与观察实验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6)多种学科不同角度的研究相结合,最终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等等。

化学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系统,研究复杂的化学教育系统,要运用综合集成法。在综合集成法的诸要素中,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利用计算机来模仿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可以观察系统整体的涌现,预测系统的走向......因此,基于计算机建模成为许多领域发展很快的重要研究方法。在这方面,目前的化学教育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亟需开展和加强。

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科学方法。人类对世界的探索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各种模型表示的过程。模型是以文字、符号、图表、实物、数学式等形式对一个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模仿或抽象。一个恰当的模型能够提供组织观察数据、资料和其他信息的框架,对原型系统的行为特征和演化规律作出解释,揭示其运行机制,预测原型系统未来的行为特性,提示按照一定目的影响和改变原型系统行为特性和进行控制的思路与方式,启示新事物、新技术的创造。通过模型的建立和研究,不但可以更好地认识、改进原型,而且可以进一步形成有关理论和实践模式。

建模的努力可以从确定系统的状态参数开始。

4未来的化学教育研究需要形成学科特色

未来的化学教育研究应该注意化学教育跟一般教育的区别,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不能用一般的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来代替化学教育自身的研究。要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就必须注意结合具体问题深入地、精细地搞好“个别化”研究。

未来的化学教育研究除了需要恰当地定位,把握好方向,采用适宜方法,形成学科特色之外,还应该关注化学教师教育的革新。未来的化学教师教育要减少空洞的、实效很差的理论内容,多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训练。

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改变现有的粗放的、不合理的教师教育体制。一些国家对化学教师培养采用两段制,即:取得理学士学位的大学化学系毕业生须在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接受培训,通过国家教师聘用考试后,再接受一年的教师职业培训, 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后才能被任用为教师。在教师职业培训中,除了教育理论学习和研讨外,要用相当多的时间结合中学教材具体内容的教学进行“精耕细作”式的培训。这样做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能有效地保证化学教师的专业化,保证新教师能较快地适应实际教学、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善于取人之长,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有效和规范的化学教师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Pimentel G C.Opportunities in Chemistry.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5.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Opportunities in Chemistry.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5.

[3]本刊评论员. 化学学科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化学教学,2005年第1-2期,第1页.

[4][美] R.布里斯罗. 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学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

[5]张礼和主编.化学学科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01-203.

[6]王佛松等主编.展望21世纪的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34-138.

[7]徐光宪. 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 mydream.省略/

[8]徐端钧,陈恒武,李浩然.21世纪普通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6年第1-2期. 省略/06first-two_747/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4篇

教科研就是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是对未来的探索,教科研与教研不完全是一回事,教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它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最后回归到问题的解决这个层面。而教研则是从教材教法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使教育教学中的新方法、新理念得到迅速推广。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是按照上课、听课、评课的规范要求所开展的教研活动。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间内以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运用科研的方法,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

教科研活动是一种在探索中获取新认识的过程,它的基础是学习,学习伴随着科研全过程。只要我们立足实践,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相关资料,就能获得真发展。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教法,在学习中进步,在探索中前进。要更好地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

二、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投身于教科研

1.物理教师教育科研应该研究课堂。课堂是教师的实验室,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上课、听课与评课等课堂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课题,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话题!

2.教育科研应该研究教材。有些教师连教材的重点、难点都无法把握,怎能不关注手中的教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师备课时应以什么为重点,教学全过程区别在什么地方,等等都值得研究。

3.教育科研该研究作业。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特别是作业中的错误,为什么学生普遍出错,经过认真仔细的教学反思,就提供了真实的教育科研资料。

4.教育科研应该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是我们研究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开展各种研究的归宿。初中物理课研究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式方法话题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扑捉信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教育科研,是我们的做法背后,充满着对教育实践的凝重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

到底教育科研从那方面入手为好?无论搞什么教学研究,都归结为研究学生,我认为无论研究什么教师都应先熟悉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可以使自己研究工作有序规范运行。

三、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一是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二是应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 转贴于 第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及研究的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实际上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题目的讲解,差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布置方面的经验等。仅就物理实验方面可提出许多问题,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而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收集学生实际出现问题的资料,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等,目的是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

四、制订研究方案,应注意问题

1.理清研究思路,尽量结合学校总体教研活动安排合理规范地设计好课题研究方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揭示课题研究价值。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5篇

1867年美国成立的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从组织到实践为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其中包括大量的资助调查和研究工作。教育部的中学后教育办公室包括三个部门,政策、规划与改革办公室(Policy,planning and Innovation),负责中学后政策改革、立法提议、预算公式及发展预测;高等教育项目办公室(Higher Education Program),负责国际教育项目管理、研究生奖学金和学校发展潜力分析等;认证与地方联络办公室(Accreditation and State Liaison),监督认证机构及50个州的联邦援助项目。教育部的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主要负责高校图书及财务运转、教师的工资和任期、学生人数及学费等[1]。这些教育部门相关单位收集、分析和汇报并公布的教育数据,是政府、科研以及新闻媒体研究教育的主要数据来源,学生资助数据及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相关协会,包括全国高等教育贷款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Loan Programs)、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全国教育机会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Associations)、全国州助学与资助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Student Grant and Aid Programs)等,也都有关于学生资助的相关统计及研究。如全国州助学与资助协会每年都会有关于全国各州学生资助情况的调查报告,2011年的是第41份年度调查报告,内容包括2009-2010年各州资助的金额,基于需要及学业成绩资助的比例和金额,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奖学金等类型助学资金的比例和数量,各种资助的横向和丛向对比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的分析等[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则每年都有学生资助相关研究的项目资助,项目资助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资助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发展的支持,为学生资助立法者、资助机构专业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信息。

二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研究的相关期刊和出版物

教育部的学生资助办公室和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相关协会,都有大量关于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包括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的相关文件政策,资助具体的管理和操作,以及各种相关研究等内容,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出版物为立法者和资助专业人员提供信息,也为学生提供申请资助的指导。

教育部的学生资助办公室的资助出版物,由办公室的资助专业人员信息中心管理,有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图书馆等大量的高等学生资助相关资料。纸质出版物分为一般类型出版物(General Publications)和操作类型出版物(Processing Publications),一般类型出版物主要包括资助审计指引,会计、记账、账户保存,资助咨询和辅导,资助项目指引,贷款利率,贷款欺诈率,以及联邦学生资助手册等内容;操作类型出版物主要包括资助软件开发及应用,各类资助的技术操作指引,家庭预期贡献值指引,学校电子操作指引,以及资助申请指引等内容。电子图书馆出版物则包括各种资助的介绍、不同资助项目的具体操作、资助人员的培训、资助人员工作手册等内容更为丰富的出版物,主要分为项目类(Publication by program type)、实用类(Publication by functional type)和文件类(Publication by document type)共一百多种[3]。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协会如全国高等教育贷款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Loan Programs)、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全国教育机会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Associations)、全国州助学与资助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Student Grant and Aid Programs)等协会也有相关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信息或期刊等出版物。如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定期出版的《学生资助杂志》(The Student Aid Transcript)和《学生经济资助期刊》(The Journal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等刊物都是有较大影响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出版物[4]。

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各种相关出版物,有利于资助工作者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研究工作的开展,使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实践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研究工作的意义

1宏观政策的研究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和改进

社会公正是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同的正义观形成了不同的学生资助政策。同时,美国的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以及之后的多次修改,都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在相关理论及理念的指引下,以较为充分的专门调查和研究为基础制订的。

1947年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为民主服务的高等教育》报告,以高等教育民主发展为口号,提出“给十至十四年级有才能的,但由于经济困难而不能继续学业的学生提供资助的时代已经到来”等大学生资助政策建议,对此后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产生了重大影响[5]。这些资助政策建议是基于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调查和研究而提出的。当时的调查和研究指出,根据智力测验分数的分析,至少49%以上的人有能力完成14年的教育,至少32%的人有能力完成高等文理或专业教育。而1940年美国高校入学的人数仅占适龄青年的16%(约210万人),此意味着,美国另有一倍的青年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高等教育[6]。正是在这种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他预见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果断提出了大学生资助的政策建议。

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率先上天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美国人重新对教育进行思考和研究。根据对教育的调查研究,当时两份重要研究报告,一份来自艾森豪威尔“总统委员会”,一份来自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均提出要反思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报告”及其影响,并建议要增加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于是在1958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成为联邦历史上对全国承担的最大的一项教育义务,也开创了最早的联邦教育资助体系[7]。

1965年美国通过了《高等教育法》,彻底奠定了联邦的高等教育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国学生资助的法制化建设的完成,联邦的大学生资助开始有了系统的标准和完整的体系,开创了联邦大学生资助的新时代。该法案同样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和大量的研究基础上制定的。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后,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这一结果受到很大重视。另外总统的教育问题研究小组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对参加“国家优秀奖学金”的学生以及未进入大学的学生进行对比调查,结果发现,在这15万未完成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一半学生的家庭教育预期贡献(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EFC.即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在300美元甚至更低。超过四分之三的男生及过半数的女生,如果要获得更多经济收入,就必须走大学之路。该委员会对1958年国防学生贷款项目也做了研究,研究表明,该项目资助了30多万名学生,若没有该项目的支持,其中90%的学生将无法完成大学学业。当时教育署的“人才工程(Project Talent)”课题研究从学生能力角度分析,前50%男高中毕业生中,有37.5%的家庭年收入低于3000美元的学生将无法升入高校学习,对女生而言,情况更为糟糕,前50%的学生中,有57%来自年收入低于3000美元家庭的学生无缘大学之门。正是这些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使人们了解了大学生资助的现实需求,取得了学生资助的共识,形成了教育资助的理念,从而为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的通过奠定了坚实的立法基础[8]。

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和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是美国学生资助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助政策和法制,它们就是在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1965年《国防教育法》被纳入《高等教育法》中,此后《高等教育法》的多次修改,也均是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正是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资助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和改进,保证了美国学生资助政策的合理性,从而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民主化发展相辅相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微观技术的研究使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更趋完善

政策和法规给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平等机会的保障,但如何以更简便的方式将助学金分配给真正需要的学生,也是实现学生资助公平目标的重要内容。在美国学生资助发展过程中,除了政策制定的相关研究,学生资助技术操作的研究也受到同样的重视。

在美国学生资助发展过程中,对于资助的分配大多以院校作为桥梁和纽带,由联邦作为供给者、担保者和监督者给学生进行分配,这过程中包括学生申请及资格审查、家庭预期贡献计算、借贷及院校各方责任等技术和管理问题。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了相对稳定,其主要问题也就较集中于具体的操作管理层面。当时资助分配过程的主要问题包括:①联邦学生资助系统不是鼓励家庭进行教育储蓄,有些家庭的全部财产也不足以抵押学生贷款;②一些公平问题。人们批评学生资助系统复杂,冗长的表格令人生畏,而且收取管理费。③人们质疑为何富裕家庭的子女也能享受资助。④80年代由于通货膨胀所加剧的房价上涨,致使一些家庭的房屋不动产增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新的中产阶层,即住房富裕,却没有钱。但是,若按传统的需要分析方法,他们不能享受资助。⑤对独立学生的界定也存在争议。因为独立于父母的学生会收到更多的资助,标准的宽严就会有数百万美元的差异。⑥管理方式的复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学生资助人数的增加,出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营利性学校学生的贷款拖欠问题。研究认为,90年代初各类高校学生贷款违约率分别为:公立四年制高校为7%,公立二年制高校为14.5%,私立四年制高校为6.4%,私立二年制高校为14.3%,营利性学校为30.2%。高等教育资助基金会是负责联邦担保学生贷款的55个中间管理机构之一,其规模庞大,但在1989年却损失4400万美元,1990年的前10个月又损失了4000美元。参议院调查小组也对大学生贷款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拖欠数额已从1980年财政年度的2.63亿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24亿美元,也即贷款拖欠已从1980年的16%上升到1990年的45%。同时,当时的调查显示商业银行每年从学生贷款中获利十亿多美元,这些主要是来自联邦的担保。

因此,在学生资助政策修订过程中,资助方法手段等技术内容的修订也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如1992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学生申请资助使用统一的“联邦大学生资助免费申请表”,并重新建立了计算家庭经济标准的联邦方法。新计算方法大幅降低了家长和学生的预期贡献值,赋予学生更大的贷款资质。为了降低学生贷款的运营成本,1993年的《学生贷款改革法》扩大了直接贷款试点范围,法案要求至少60%的担保贷款在五年内都应转为直接贷款。针对学生贷款的拖欠和欺诈等问题,1993年国会通过了《国家与社区信托法》,规定学生可以为其大学教育或职业培训借钱,而以社区服务项目的工作进行偿还。包括直接贷款和社区服务在内的这些措施,在降低学生违约方面取得明显成效。1994年,美国教育部长理查德向外界宣布,大学生贷款违约率连续三年直线下降,为纳税人节约了数百万美元。2010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学生网上直接申请资助项目。申请资助的学生进入国内税收总署的网站,获得收入信息并直接导入他们的申请中。这个项目有效地减少了佩尔助学金发放的失误,使2011年的失误率由2010年的3.12%降为2.7%,减少了300万美元的错误发放。

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学生资助有关管理和操作等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促进了资助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从微观层次上保证了准确、公正地将资助分配给需要的学生,使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更趋完善,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

四启示

1充分认识资助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为广大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需要从广大学生及社会和高校发展实际出发。高校资助工作只有加强调查和研究工作,才能保证资助工作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资助工作对学生的帮助程度,了解资助工作对学生、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影响,了解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一方面为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使政策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切实帮助有需要学生,一方面为资助政策的科学和有效执行提供实践理论,使政策执行不断规范化。资助工作从政策到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不仅有助于政策的合理制定,还有利于提升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从而保证资助工作能够更好体现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使资助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2打造我国学生资助研究工作的平台

资助研究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关键在于资助管理工作各级领导的重视。资助工作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资助研究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资助工作人员开展资助研究工作。首先要为资助人员提供开展研究工作的条件,包括开展资助课题立项工作,为资助研究提供经费;其次要定期召开资助研究工作交流会议,促进资助工作人员的交流,使资助工作人员了解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了解资助工作成果及存在问题,确定资助工作的研究方向;再次要创办资助研究工作相关刊物,为资助工作研究人员提供系统展示资助研究成果的阵地,同时要奖励优秀资助工作研究成果,充分调动资助工作人员参加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3加强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研究成果的应用

资助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既包括资助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包括资助政策实施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规范。资助政策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的应用,是资助工作不断发展完善的保证。资助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资助研究工作的开展一样,在于资助工作人员的努力。因此,加强资助工作研究成果的应用,一方面资助工作应为工作人员组织各种定期的学习和培训,为资助工作人员订购相关资助研究刊物,让资助工作人员了解资助研究动态,掌握资助研究最新成果,这是资助研究成果应用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强资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评估。要根据资助研究工作进展,提高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同时不断加强资助工作的评估,检验资助工作的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资助研究成果,不断应用研究成果完善资助政策和改进资助管理工作,使资助工作在资助研究成果的指引下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Overview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B/OL].(2009-06-30).[2012-2-11] .

[2]41Annual Survey Report on State-Sponsored Student Financial Aid 2009-2010Academic Yea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Student Grant and Aid Programs.[DB/OL].(2011-3-9).[2011-12-8]省略

[3]Federal Student Aid,publications. [DB/OL].(2007-08-30).[2012-2-11] ifap.ed.gov/ifap/publications.jsp

[4]Members,NASSFA.[DB/OL].(2010-08-30).[2012-2-11] 省略/Landing.aspx?id=871,2012-2-26.

[5]续润华.美国创建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12):5-10.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