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育生物学原理

发育生物学原理

发育生物学原理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物理学史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6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索精神,让学生领悟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物理学史的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介绍欧姆对科学的执著,欧姆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探究实验,找到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在学习电流的单位时,介绍安培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专注精神,让学生对电流的单位-安培印象更深刻;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多的探索实验,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进一步揭示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确立了电磁感应定律,为电能的开放和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讲解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教育。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二、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今世界需要精英努力,但更需要团队合作。粒子加速器、火箭、航天飞机、空间站之类的项目,单凭精英们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个成功的项目离不开团队合作。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基于实验器材及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考量,都是通过学生分组完成实验的,因此,可以借助物理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中,邀请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感觉到自己的作用,让他们意识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也需要他们共同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很多物理结论都是建立在对物理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总结基础上的。教学中可利用对实验结论的探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得出的成果要比个人努力所得出的结果更完整更接近真相。学生参与讨论过的实验结论,远比个人默写背诵更易理解与记忆,而且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更能帮助学生养成团队意识。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三、在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物理概念、定律、原理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很多的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教师不仅要把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教给学生,而且要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领悟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阿基米德原理、万有引力定律、功能原理等,这些原理、定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告诉学生:月球绕着地球转,月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地球也受到月球的吸引力,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中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再比如,在学习生活用电时,告诉学生电能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在学习核能时,告诉学生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缓和了能源危机,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影响,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好的方面又有不好的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的方面来为人类服务,同时又要尽量减少不好的方面给人类带来危害。在物理复习课中,教师要注意挖掘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几条基本原理、定律把它们组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指导学生复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四、在物理实践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应用

一、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思想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针对的是物理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时候,需要通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物理学的知识进行阐述,这样才会无形中让学生受到相应的教育。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物理学属于基础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中具有其客观规律的反映,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制约它的同时,又给其提供了一些丰富的案例。在教育的过程中,审美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在物理教学中是存在着大量的美学的因素,所以说,在进行物理教学中必须也要进行美学教育,而且除了科学美之外,还有艺术美德存在,因为物理学虽说是一门科学,但是这其中也包含着不少科学美,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并理解这种内在的美。其次,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授的内容通过语言的传递和强化,在教师教学时的言行表现出来,主要的表达形式可以通过行文、内容等,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组织教学。

2.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教育首先就是要针对书本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了解并掌握知识的多少及水平,同时科学的是严谨的,要对科学有着求实的精神,通过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知识和修养,运用科学的探索能力,来进行教学。在进行科学素质教学中,首先要根据社会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解,同时要训练处某些技能和技巧。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物理能力的培养。因为物理学的特点就是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再加上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对于物理的学习,首先就是要从观察和实验出发,把通过观察的情况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或者运用数学的方法作为推理的工具,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形成的概念,才可以确立物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客观事实性质的基本规律,这样才会得到一个客观的事物的反应规律,最后通过分析与概括来解决问题。

3.身心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思想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在身心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认知效果,这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可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非智力因素直接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有所影响。当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下降的时候,也就是说相应的学习质量也有所下降,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说,非智力因素可以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起到一个融会贯通的作用,对于知识的贯通有的时候是很难的,在这种越困难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非智力因素,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克服困难,以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4.劳动素质教育

劳动素质教育,主要就是对生产技术和物理学之间的联系进行讨论,通过物理实验熟练掌握劳动技术教育。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为物理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动手能力,增强了物理实验的能力,会帮助学生在进行实际劳动过程中全面的思考问题和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肢体反应更加的灵敏、准确和和谐,同时物理实验的技能和技巧还可以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丰富。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1.互动原则

互动原则指的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双方进行互动,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教学互助的相互制约的关系。物理教学活动的成效往往可以决定于如何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所以,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互动原则。

2.发展原则

发展原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身心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一般来讲,发展需要有深度和广度上的意义。从深度上说,教育要与学生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从广度上说,要全面发展,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3.结构原则

结构原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物理知识的结构有所了解,通过有序的物理认知结构,来进行有序的教学结构的构建。物理知识结构就是通过书本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和规律,通过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有效的组织与联系,这样才可以让物理知识反映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而让学生们的脑海中存在物理知识的结构。

4.内化原则

内化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一种条件,这种条件可以逐步的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的结构转化为外在的认知结构。其实这种转化的途径就是内化的过程,内化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对即将接受的知识与认知结构相符合,把知识结构归纳入认知的结构中去;顺应就是把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整改,这样二者才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总之,内化的过程就是让知识结构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重新的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样会使得知识结构逐渐的内化。

5.反馈原则

反馈原则,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物理知识的外化。外化就是把学生头脑中的东西转化为客体的东西,这样才会对学生的外化结果作出评价,学生可以据此来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整。物理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的启发学生,让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是处在问题情境中,这样才可以营造一个提问式的课堂。

参考文献: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原则;抽象原则;关系

任何一种教育原则的形成,都无法脱离某种教育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也不例外。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已经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原则,但是这一原则必须由教育的实践来挖掘并形成。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即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完善。这一原则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教学过程,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必要前提。前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内容的研究已经较为透彻,本文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从一般性和具体性出发,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原则。

一、一般性教育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一般原则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具体和抽象相统一。这三个一般性原则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一般性原则框架。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质就是理论联系在实际。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际就是指人们生活着的客观世界和在客观世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问题和矛盾等等。一方面理论是从实践中而来,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可是说有什么样的实践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论,实践决定着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理论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来合理科学地改造自然、改变实践环境。所以,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决定了人们不仅仅要在改造世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更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应对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第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所谓的逻辑,就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律或者事物在展开过程中所遵守的一般规律。它以概念、理论等形式出现,主要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人类思维和对世界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所谓的历史是指客观事物及其必然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认识历史的过程。理论和实际是辩证发展的关系。逻辑是在历史中生成的,是历史的铺开延展。离开了历史的母体,逻辑就沦落为抽象空洞的理论而变得毫无意义。而历史含有必然的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世人所认知,否则就是一堆毫无关系的表面材料的堆砌。对于逻辑的分析和概括应该给予客观的历史,而对于历史的考查应该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够全面、真实、客观地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刻把握事物的内在逻辑,在对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辨析和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三,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抽象和具体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抽象是指事物的某个属性、本质等,是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能够为思维捕捉并被加以概括的东西。而具体就是指客观存在或者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能够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整体的事物。具体具有多方面的属性。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来积极探索实际,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观点,在具体现实中提炼抽象思维,然后将抽象思维再落实到具体现实中。这一原则就包括了从具体现实到抽象思维、从抽象思维再到具体现实的过程。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马克思哲学内容的基础上,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化为具体的行为,将马克思哲学原理落实到生活中各个方面。

二、具体性哲学教育原则

第一,批判性原则。批判性原则主要指:当我们面对前人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全盘接受,而应保持怀疑的态度,不盲目信从于任何权威性的理论,要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之后,再做出准确的选择。批判性原则中的批判一词本身就包含了为追求真理而怀疑的意味,它要求我们不要迷信权威,敢于否定现存,在接受事物的过程中也怀疑事物,不断地重复否定、扬弃和接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对理论进行剖析,看到其中的精华和糟粕。第二,辩证性原则。辩证性原则是指用运动、发展、变化、联系、矛盾的观点来把握问题,看待问题,不仅仅看到问题的一面,还能够看到另一面。只有树立了这种意识,对事物的认识才能够做到全面、深刻、客观,才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它要求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时,要对客观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既看到事物的优点和长处,又看到事物的缺点和不足,进而能够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第三,创新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原则和辩证性原则决定了人们在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具备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内涵是指不断地否定既定的常规,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不断地形成新的思维,使得思维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敢于创新、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崔青青,何金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第4篇

一、物理教学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STS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STS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观、科学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强调了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实质是在物理教学中将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初步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注意科学技术对于环境资源的影响;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这就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即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不足,使物理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动态发展体系之中,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物理课堂是物理教学进行STS教育的主要基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STS教育因素,把握好物理教材内容和STS教育的结合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STS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学《水循环》一节,教师就可在以下几个环节中渗透STS教育:(1)认识水的循环。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云、雨、雾、露、雪、霜等现象进行讨论探究,利用实验演示雨的形成过程,共同探究其科学原理和吸、放热规律,然后利用所学知识探究人工降雨的物理方法。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科技的密切关系。(2)珍贵的水资源。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水资源的作用认识较肤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让学生网上搜集或社会调查、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有关资料等,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作用、现状,如黄河的源头、天山天池、湿地、大海、葛洲坝水电站、长江三峡工程、罗布泊、赤潮、蓝藻,等等。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探究水资源的分布、作用,以及污染的现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资源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到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开采将导致水资源的危机,水资源污染将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等。在认识水资源形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水资源污染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的污染和植被破坏;水资源危机的责任在于人类自己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意识。(3)保护水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搜集生活中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的现象,然后讨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度介绍海水淡化技术的物理原理和污水净化技术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外设计节水或净水的小发明。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中有机渗透STS教育,使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开展多样的STS教育活动

1.专题性研究

STS教育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注重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在开展STS教育活动时,对于一些信息量大、专题性强的内容要结合教材,以专题活动课形式进行STS教育,如学习热学时,可以开展“厨房里的热学”专题活动;学习声学时,可以开展“城镇的噪声污染现状及对策”专题活动;学习力学时,可以开展“摩擦力的利与弊”专题活动;学习光学时,可以开展“光污染的原因及对策”专题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解答物理现象题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能自觉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

2.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测定太阳的直径、安装照明电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讨红外线的作用、探究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等。

3.科普讲座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定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使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如核能的和平利用、超导的获得和应用、超低温的获得及在医学中的应用、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制冷冰箱新科技、磁悬浮列车、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及相应对策、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纳米技术、太阳能的综合利用、防伪技术,等等。

4.知识竞赛

开展一定主题的知识竞赛,既可以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能使知识灵活化,使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举办一系列竞赛,例如生活中的大气压、厨房里的热学、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噪声的污染和利用、惯性与交通安全、环境污染与保护等。

5.小制作、小发明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字:物理 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 应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2003年人教版《物理》教材指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在中学体育教学及业余运动训练中引用物理知识进行参与教学和训练会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目标的实现

中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物理知识贯穿到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中,通过对一些表面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认清问题,并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两个学生比赛后抛铅球,一个力气大,另一个力气小,但力气大的却输给了力气小的。这时,我们就需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力气大只是铅球抛得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绝对因素,因为还要受到后抛铅球技术、自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排除思想压力,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体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简单讲述和教授体育运动技术,教师讲得比较枯燥,学生学得也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中学生处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年龄阶段,善于探索、勇于探索是他们的长处。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当挖掘并发挥他们的优点,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物理知识贯穿于体育运动技术学习和练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原理、练习技术的同时,很好地应用物理知识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从而收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原地推铅球“出手角度”这一重要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斜上抛”的力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理性地学习和掌握。如图:

铅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明白铅球的水平位移计算公式为:

s = v2sinθcosθ/g

s取决于出手速度v和出手角度θ,当v一定时,θ就决定了s的大小。根据三角函数和极值原理,当sinθ=cosθ时,s有最大值,此时,θ取45°角。所以在理论上讲,当出手角度是45度,铅球推得最远。但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39°是最适宜的角度。

三、结合解剖、生理、化学等学科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在刚开始进行锻炼时,绝大多数人会感到全身或局部酸痛,这时体育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没有必要紧张更不要轻言放弃,要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物理、生理、解剖、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分析,使学生从原理上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例如:教师要讲解进行正握哑铃屈臂练习时大臂肌肉产生酸痛的原因,可以尝试按下面的步骤进行讲解。

1、给学生一个生理解剖模型,使学生先弄明白正握哑铃屈臂的运动原理。

2、请学生思考并用物理知识解释正握哑铃屈臂的工作原理:

正握哑铃屈臂练习时,小臂以肘关节为轴组成杠杆,l1为阻力臂,l2为动力臂,练习时遵循杠杆原理,肱二头肌肌肉收缩,给小臂动力,克服哑铃的重量产生的阻力做功。根据功能转化原理,大臂肌肉收缩做功必定消耗能量,能量从哪里来的呢?

3、运用生化原理讲解能量的来源:肌肉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两个部分: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与无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无氧代谢供能消耗的主要是人体内储存的三磷酸腺苷(atp),人体内储存的atp数量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变化,当肌肉运动将人体内储存的atp消耗完后,便完全靠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功能消耗的主要是人体内的脂肪,化学反应式为:

脂肪+氧气能量+乳酸

4、脂肪分解产生的乳酸在肌肉纤维间堆积,人体便会感到肌肉酸痛。如果继续坚持锻炼,乳酸会继续分解氧化:

乳酸+氧气水+二氧化碳+热量

当肌肉纤维间的乳酸浓度降到一定值时,人体就会不再感觉到酸痛了。

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讲解,促进学生明确并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

通过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讲解技术动作,促进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理性认识,并反作用于感性认识,增强其神经支配肌体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练习的效果,使学生明确技术方法,通过积极的练习,逐步建立并巩固正确的动作定型。

例如:在讲解“后蹬跑”由“充分蹬直”到“充分蹬伸”的发展变化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讲解。

1、使学生明确“充分蹬伸”与“充分蹬直”的区别与联系。所谓联系就是指二者都要求“蹬”。所谓区别是“伸”与“直”的区别,“蹬伸”就是不一定要求一定要蹬直,而是要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技术允许范围内尽力去蹬,伸的程度因人而宜,允许“屈蹬”。蹬直则要求一定要蹬直,大小腿夹角要接近180°,忽视了人的区别以及场地、技术的影响。

2、抛开人的因素影响,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后蹬跑。

(1)充分蹬直的力学原理分析。人体在往前跑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后蹬时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及人体自身摆臂与摆动腿向前摆动所产生的作用力来实现位移速度。

后蹬时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f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对人体的前移产生作用:f1= fsinα;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使人体在跑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腾空:f2= fcosα。

(2)充分蹬伸时的力学原理分析。后蹬使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f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对人体的前移产生作用:f1= fsinβ;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使人体在跑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腾空:f2= fcosβ。跑动过程中,当人蹬地的力量f=f时,如果β小于α,则屈蹬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f1= fsinβ大于直蹬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f1= fsinα,也就是说屈蹬时在水平方向上给人体的作用更大。在竖直方向上,f2= fcosβ小于f2= fcosα,但是由于塑胶跑道给人体向上的弹力较大,所以可以弥补屈蹬时重心较低的缺陷。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康课的教学和运动员的业余训练中很好地运用物理知识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结合解剖、生理、化学等学科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分析讲解运动技术,促进学生明确并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等诸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物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许耀球 田径运动生物力学[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年。

[3]普通物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理论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