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公路泥石流;识别;调查;勘察;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176-02

1 公路泥石流灾害的识别

泥石流是指斜坡上或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的固、液相混合流体,是地质不良的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对发展中的泥石流,只需根据其特征和发生历史即可判断。对潜伏泥石流的判识难度较大,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关键。若将非泥石流沟错判为泥石流沟,无疑要增大很多工程量,造成浪费。反之,若将泥石流沟漏判,则将后患无穷,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灾害调查阶段,正确判识泥石流沟,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减少隐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泥石流沟评判的主要方法有:泥石流多因素定量打分法,暴雨泥石流沟简易判别法,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法,爆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法,危险雨晴区法,固体物质聚集量法等。这些方法的野外工作量都较大,且多数还是对较典型泥石流沟的判识。但对似是而非的非典型泥石流沟(即潜伏性泥石流),判断难度较大。

野外勘测调查时,要注意区别非典型性泥石流沟(或潜伏性泥石流沟)与清水沟的判别条件的不同。当然,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某些沟谷从一些特征看,属于泥石流沟,而从另一些特征看,又不属于泥石流沟。当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基本具备,在最不利的自然因素组合下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泥石流沟,但当前并未发生的,在评估时应进行合理的推测,以未来20~30年发生的可能性为着眼点,有备无患,对公路交通更为有利。

2 公路泥石流的调查

2.1 调查步骤

泥石流的调查步骤主要有收集资料、工点踏勘、调查访问。

2.1.1 收集资料

向泥石流地区的有关单位联系,取得既有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和历史文献资料等。听取相关人员介绍有关地质灾害和防、抗、救灾方面的情况。泥石流危害区域内的居民点的分布,公路结构物情况。

2.1.2 工点踏勘

根据在当地了解的情况,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踏勘,查看现场地形、地貌、地质与河势特征,选定形态勘测河段、作业程序和方法,以及落实内容和计划等。

2.1.3 调查访问

在选定勘测河段后,即可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计划访问路线,进行深入细致的访问调查,在访问中,可通过被访问者不断扩大访问范围和深度,掌握更全面深入的资料,指认泥石流的发展情况。

2.2 泥石流洪痕调查

在尽可能调查到的时期内,调查总共发生泥石流的次数,并排列其大小顺序,归纳泥石流发生的节律性规律,发生的最早最晚时间及其涨落过程和运动特征等。对于用作泥石流计算的典型年洪水情况应分别确定其高度、坡度、日期、周期、及其可靠

性等。

泥石流洪痕调查位置,应选在流通区、多年河床冲淤变化不大之处,只有这样的洪痕,才能与现实的河床断面相吻合,计算结果方为可靠。泥石流洪痕调查,应尽可能在沟边村庄附近进行,询问居住久、记忆力强、概念清楚、亲眼看见、关心泥石流爆发和经受泥石流危害的居民。在判断泥石流洪痕的可靠性时,可观察研究其上下游各处是否有与河底纵坡约略相似的斜坡度。

由洪痕确定的泥石流高泥位,对于泥石流发生的年代及其发生率的大小,可结合访问老居民的年龄,分析不同年代的高泥位发生率,或者用附近特大暴雨降落资料来分析,抑或在上下游较远处去了解分析水情,相互比较印证而求得泥石流洪水的大概年份和发生概率。

调查泥石流暴发时间,还可结合垮山崩塌、滑坡、堵河阻水等灾害情况来分析。

2.3 区域泥石流地质调查

根据既有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泥石流的分布状况和重大泥石流沟的特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区域到沟谷,具体分析泥石流沟的点、线、面关系以其相互作用和影响范围。归纳泥石流的个性和共性特征,判断泥石流沟的类型特性,概括区域泥石流的活动规律,提出区域性泥石流防治对策和重点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为方案比选,防治建筑物设计提供资料。

2.4 泥石流地质条件调查

2.4.1 流通区调查

查明线路跨越沟岸、沟床的稳定性,泥石流物质组成沟床纵坡与断面变化以其冲淤的最不利特点、流通区进退的可能性,评价桥隧工程的地质条件。

查明设置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防治工程位置和类型的建议及意见。

查明沟床内能输移的最大固体物质粒径与颗粒级配分布情况,流体性质与密度变幅与运动特征等。

2.4.2 堆积区调查

泥石流扇常是山区人民开发利用与线路通过的最佳场所。因此,详细查明泥石流扇的形态特征与周边环境是行利除害,选好线路方案,提高抗灾、防灾和减灾能力的关键举措。

查明泥石流扇的堆积条件和周边环境,判别堆积的危害作用;查明泥石流扇的堆积物的形态特征、纵横坡度、散布范围与规模以及沟道的演化情况、堆积物质组成成分、粒径沿程和剖面的沉积特征,最大粒径及其散布特点;查明泥石流扇发育状况与主河的关系,扇缘被主河切割或泥石流扇堵江的可能性;查明泥石流扇上的人文活动和可能利用开发的条件与范围。据以判定泥石流沟的类型性质,拟定防灾、抗灾、救灾和减灾措施,为综合比选经济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崩塌滑坡 泥石流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10-1

1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具体特征

一般而言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活动在时间顺序上呈现一种和天文以及气象等诸多地质因素相关联的存在一种旋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存在时间不等的周期旋回性,有的地区时间旋回性长,如云南崩塌滑坡泥石流,就属于数万年为周期的超长期旋回特征;(2)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还同时存在着长周期和短周期甚至超短周期泥石流的特征形式,其原因和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旋回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次级波动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3)有的地区存在着以8到13a为周期的中期旋回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度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地震和降雨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者的旋回变化具有一致的特性,不过从本质上来说,中期旋回和太阳黑子的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4)就是以1a短周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情况也非常明显,比如:每年的6到10月份所发生的泥石流占据全年泥石流数量的九成以上。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每年降水非常充沛的时节,因此说明了降水量的变化也是导致旋回变化的重要原因。

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的连发性质,这种特点在于多重地质灾害中,很多首发的地质灾害并不造成严重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伴生灾害却会给社会经济,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连发性灾害的系统研究,对完善次生灾害的防护和预防具有一定的突出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就是一种典型的次生灾害,首先是崩塌、滑坡,然后是泥石流,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地质工程勘察院的研究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发生了10a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情况发现,后5a发生的泥石流问题要比前5a发生的强度更强,从更长周期的调查来看,中期巡回规律基本相符,不过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景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强度也在不断加剧,这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强度呈现一种逐步上升的趋势。以泥石流灾害发生频发的云南为例,近年来所发生的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要比以往都呈现一种不断增强的趋势,特备是随着该地区的伐木、采矿以及土地开垦等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遇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因此崩塌滑坡泥石流有发生频率增高且发生地域更广的趋势。其中广大农村以及矿山山区的地质灾害尤为明显,而且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也更大,增长速度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3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分析

3.1当前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进展

总的来说我国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近些年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对于部分地区的频发泥石流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防治,降低了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但是相对于全国范围来说,总体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而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开展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个阶段对泥石流的灾害是属于刚刚研究治理阶段,对国家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址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勘查,为此后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另外一个阶段就是从1987年以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开始在全国的范围你广泛开展,在地矿部和各省地矿局的计划下,对全国的地址灾害汛期进行了复查工作,同时针对地质灾害频发发生的区域进行了灾害调查活动,并针对这些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工程设计,对解决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工作,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对于部分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问题防治总有效率达到了五成以上,当然也有存在着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大体上也占据了五成左右,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包括技术能力较差,设计水平差以及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3.2完善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于完善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各级政府机关和领导要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重视起来,要深入调查灾害发生规律,组织专家进行认证调研和有条不紊的进行相应的治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确保工程的质量,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理机构进行监管,对每道工序和施工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要把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纳入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2)要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并动员群众集体参与到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中,增强全民防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意识,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相结合的模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防灾知识,自觉保护地质环境,一旦发现存在地质灾害的苗头,就要及时通报并避让,实现群防群治,才能够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更为重要的成绩。(3)要定期做好地质环境的评价工作,对城镇以及工程规划过程中,要在立项前期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防范一些建筑项目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对于改善当前地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要把防治的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之上,要知道预防所动用的成本要比灾后重建以及对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而言都是最小的,因此重视对于未成灾的地区进行有效的防止,这样就能够呈现投资少,避免成灾后的巨大损失。(5)要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而且这些工程建设同样要遵循科学,符合实际,不能够将防治工程变成一种毁坏工程,要根据工程地质勘查的具体成果,制定相应的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案,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建设,注意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提升防治工程效益,比如一些地区研发出来的V型槽技术,就能够有效的让泥石流的排导纵坡降到25%,而排导效果越好,经济效益自然就越好。

4结论

总而言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在我国经过数十年的改善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泥石流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应对,总结经验,以本文提到的五点建议为指导,进而实现全面的解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学

一、关于地质工程学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4.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1.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1.1.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1.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3.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1.3.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1.3.3避让措施

1.3.3.1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1.3.3.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四、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

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山区,地形陡峻,地质环境复杂,地壳运动强烈,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年年成灾,对工程建设和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多发山区修建公路、桥梁或隧道,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将对公路基础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产生严重的危害,不仅制约了公路交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成为区内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避免由于地质灾害问题给交通工程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带来的巨大损失,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公路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防治对策。

一、贵州省内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贵州省内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以滑坡、危险斜坡、崩塌、泥石流为代表的斜坡类地质灾害和以岩溶塌陷、岩溶洪涝洼地为代表的岩溶类地质灾害。根据调查,研究区公路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危险斜坡、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崩塌、危险斜坡为威胁公路安全运营和建设的最主要的地质灾害。

二、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应认识地质规律、尊重地质规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山区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前期的地质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勘察设计阶段多花些钱和时间,尽量详细地查明地质条件,避免地质隐患,对于施工来说会节约大量的投资和工期。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加强,要达到必要的深度。

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制约,配合路线方案设计,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和重点路段的调查,反复对比,优选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地质灾害最少、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路线走廊带,真正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贯彻综合设计原则,在路线设计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要有充分的了解,保证路线方案的科学性。对地质资料要充分利用,桥位、隧道、路线各有一套地质资料,但彼此经常脱节。比如当桥隧相连时,隧道勘察发现有不良地质现象,桥梁设计人员却不知道,还把桥台置于其上。因此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从事路线、隧道、桥梁设计的人员要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质知识,以有利于对地质资料的合理使用。

三、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补充勘察、动态设计原则。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勘察周期的制约,有些复杂场地(岩溶、破碎带、岩性纵横向差异大的地区)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布置充分的勘察工作量,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在施工期间,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施工中发现新的地质问题也要补充勘察。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

另外本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施工中监测)、动态设计的原则。隧道的超前预报、边坡的动态监测都是施工阶段必须要进行的工作。施工单位一定要配备过硬的地质技术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不要等到地质病害已经发生才去治理,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发现边坡、隧道等有失稳的趋势之后要立即反馈业主和设计单位,并及时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避免边坡、隧洞大面积失稳。应该认识到,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对地质现象和地质规律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据此进行的设计只能称为预设计。在边坡或隧道断面开挖以后,很多问题才会发现,此时应有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对照原有的勘察设计方案,发现新的问题之后通过合理工序及时调整设计方案。等到问题已经发生才去采取措施,既多花了钱,又耽误了工期。

施工单位应聘请技术经验丰富的岩土工程人员,加强地质技术力量,掌握正确的施工工序和方法,预防地质病害的加剧,减少由于施工而诱发的地质病害。及时预测和反馈地质病害。施工期间的岩土工程监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应聘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岩土监理工程师,加强施工期间的地质病害预防工作。

四、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应加强敏感点监测。山区公路运营期间也要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因为有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力释放或边坡的蠕变有些需要长达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一次性治理有时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因此对于一些在施工中出现病害的路段或重要工点要建立数据库,进行变形、位移和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定期巡查,建立防灾和预警系统,在雨季或洪水季节要加强对敏感点的监测。通过长期观测记录,还可以更深入的认识地质规律,分析地质病害的发生发展机理,预测发展趋势,发现有不利的趋势要及时采取措施。

五、正确认识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由于岩土体的组成物质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岩土体内部分布有大量的不连续界面,把完整的岩土体分割成许多块体,总体为非均质体,在应力的传递上非常复杂,因此岩土工程属于非线性科学。现有的岩石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均难以准确的描述岩土体实际的力学本构关系。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其本身的因素外,还受到许多外界的因素影响,十分复杂。因此,对于岩土工程的分析计算只能是半定量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分析者经验的制约。对于已经存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病害,其周界相对清楚,各种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较完备,认识起来相对容易。最难的是对于现状稳定的高边坡,预测其人工开挖后的稳定性。对于其地质构造的分析,地质-力学模型的建立,稳定计算分析都十分困难。勘察深度难以保证,稳定性计算方法不够科学,边坡设计时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如一般都只给出最终的边坡坡率和边界,各种边坡加固设计也是针对最终边坡的,各种分析计算也是以最终边坡为约束条件的。这样即使地质条件清楚,分析计算合理,设计稳妥,施工严格遵循规范和设计要求,也往往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地质病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对开挖过程中的各种边坡条件进行分析计算,虽然按最终边坡条件计算是稳定的,但不能够保证任意开挖条件下边坡都是稳定的。因此对于从事边坡设计的岩土工程师而言,应该对于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多种控制性断面稳定性进行计算,提供合理的开挖步骤和各种稳定的开挖断面,并对不稳定的中间边坡提出临时性的工程加固措施,以保证边坡的稳定开挖。

参考文献:

[1]殷坤龙.滑坡灾害预测预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泥石流灾害防治勘查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测;治理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一、滑坡地质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的定义

1.1广义

指自然界或人为活动所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它包括由于不能控制或未予控制自然界和人为活动破坏性因素引发的、突然或在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或本团体、个人防御能力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物质财产损毁的事件。

1.2定义

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这个定义是指比较公认的因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2、地质灾害类型

从广义上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

2.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2.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2.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2.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2.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2.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动、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2.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2.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膏化、沼泽化等。

2.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

2.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3、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有的则是有很强的突然性。据此,又将地质灾害概分为渐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后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灾害等。渐进地质灾害常有明显的前兆,对期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后果一般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性地质灾害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不光是经济损失,也常造成人员伤亡。本论文着重讲述滑坡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设计防治工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带,作整体或分散顺坡向下滑动的一种物理地质自然现象。滑动又称地滑或“走山”。

二、滑坡的勘查方法

滑坡工程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清滑坡所在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地震活动等)气象水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因素,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后滑坡稳定性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评价工程活动的可行性并提出活动方式及应采取的措施或方案建议。

1、勘查内容滑坡防治工程对地质勘查工作的要求是:通过地质调查与测绘、地质钻探、挖探、物探、地下水观测等各种调查和勘探手段,查明滑坡的要素、规模、空间分布范围、成因、性质、类型、水文地质特征、稳定状态与危害程度等。

2、钻探对大中型滑坡,钻探是主要的勘查手段。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滑坡体的范围、厚度和岩土体组成,采取足够的岩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查明与滑坡有关的地下水含水层的层数、分布、来源、动态及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等。

滑坡主轴剖面是滑坡运动速度和推力最大的断面,一般是自滑坡后缘最高点沿位移量最大的主滑方向,通过滑体最厚的部位向下延伸,可以随滑动方向弯曲呈折线。该剖面反映了滑坡的性质和产生条件,是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和防治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应在该剖面的前缘、中部及后缘布置勘探孔。当通过地表调查与测绘难以准确界定滑坡两侧边界时,应在预计的滑坡边界之外布置适当数量的勘探孔,予以确定。为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源,必要时也应在滑坡体外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孔。主轴剖面钻孔应深入到稳定地层以下,着重查明滑坡底部边界,滑坡带特征、厚度,并采取岩土试样。

3、挖探挖探包括井探、硐探、坑探、槽探四种方式。通过挖探,可以直接观察地质情况,详细描述岩性,进行地层划分,了解滑带宽度和延伸方向,确定滑坡边界。挖探过程中揭露的滑带应取样测试,同时可以作为钻孔鉴定滑动面(带)的依据。

对于性质复杂的大型滑坡,应布置适量的探井和探硐,以便于更直观地观察滑坡内部结构的变化,鉴定滑带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测定其产状要素,采取滑带原状土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或提供现场原位剪切试验场地等。竖井一般应布置在滑坡体中前部的主轴附近,平确洞口多选在滑坡两侧沟壁或滑坡前缘。

探坑和探槽多用来揭露滑坡周界的位置、滑体的组成物质和滑坡剪出口的位置和产状等,也可用来采取原状岩土试样或为现场大剪试验提供试验场地。由于探坑和探槽揭露面大,易于区分滑动体和綦座,可以直接观察滑动面(带)的位置、产状、性质。

4、物探物探手段包括电法勘探、地质雷达、地质勘探、声波探测、电视测井等。电法勘探、地质雷达、地震勘探、声波探测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层的物理性质的差异性,了解地层的分布状态和地质构造特点等。物探与钻探、挖探配合使用,可以节省钻探工程量,提高勘查资料精度。

5、水文地质勘查滑坡的发生、发展与地下水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为查明滑坡地下水的动态分布,必须进行水文地质试验与钻孔水文地质观测,以测定滑坡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流向、流速、流量及各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三、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应该全面覆盖地质的勘测方案及评价机制、区域的灾害预防与治理规划、灾害全程监测等。全面的灾害防治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功用。

1、广泛开展地质状况的勘察分析

地质的勘察分析能够及时了解灾害多发区域的地质发育状况,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数据参考。开展呢地质状况的勘察评价工作可以先开展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并将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作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重点区域,将试点区域的灾害防范措施扩展至其它地区。此外,在勘测过程中要注重滑坡灾害严重区域的勘察评价,并深入分析缓坡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因素,根据灾害机制与规划制定适用的灾害应急预案。

2、进行完善的灾害防治编制规划

进行灾害防治工作的编制规划需要分步骤详细进行,在编制规划中分清轻重缓急,并加强灾害严重区域的专门规划治理,以最大程度的控制灾害的发生,减少滑坡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造成极大的损失。

3、建立灾害监测体系,适时的开展全程灾害隐患发育跟踪

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效用的发挥需要借助跟踪检测网络系统,只有将防范措施应用于地质灾害隐患区才能发挥出防范措施的功效。此外,在全程监测中还需要根据监测的数据变化对应急预案与防范措施及时完善,以形成科学的滑坡监测与预警系统。

4、加入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

如在地质灾害监测中运用遥感等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系统中应用借鉴国外先进的机制与技术,以提高灾害的预报预警准确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滑坡地质灾害的勘测与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却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工作人员应从各个方面提高滑坡地质灾害的勘测与治理手段,成功预防和治理更多更大的滑坡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