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对交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交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交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交通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候;特征;气象事件;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67

引言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这种状态随着时间变化的,对人类产生明显的影响,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3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近几年中国气候有明显变化,国内大量专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1],张民[2]探究从1951年来我国的地面气候变化的特征和状况;侯威等[3]分析阐述了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N3547'~3703',E11516'~11630',是中国蔬菜第一市,是京九铁路与邯济铁路在山东省内的交汇点,是横跨冀鲁豫3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枢纽,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核心城市,济南都市圈副城市,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心城市。近几年聊城的气候有明显变化,特殊气像事件多发,具有新的特证,对聊城r业生产、经济发展、公众生活等产生一些新的影响,本文对2015年聊城地区的春季气候特点进行详细探究和阐述,以期了解本地区气候变化,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1 基本气候概况变化

1.1 气温

图1为历年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2015年冬季的平均气温接近常年略偏高,比上年偏低。全市冬季气温变化在-0.2~0.9℃之间,气温距平在-0.2~0.8℃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东昌府(-18.8℃,1月24日),比上年偏低,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冠县(18.5℃,2月8日),接近上年偏高。最大冻土深度44cm,出现在临清。进入1月下旬,气温异常偏低,22―26日连续出现-10℃以下的低温天气,特别是23―24日最低气温达-19.5~-16.0℃,是有气象资料以来同期最低值。整个冬季≤-10℃的低温日数有6~13d,比常年、上年显著偏多,土壤和湖河冻结时间长、冻结层比较深。季内12月平均气温1.1℃,比常年偏高0.9℃;1月平均气温-2.6℃,比常年偏低0.8℃;2月平均气温2.4℃,比常年偏高0.7℃。冬季气温以偏高为主,低温时段主要集中在1月中、下旬,其中变温幅度较大的旬有:12月下旬偏高1.3℃、1月下旬偏低2.8℃,2月上旬偏高1.2℃。从气温评价性质上来说,阳谷、莘县为气温偏高,其他各县为正常,全市平均状况为气温正常。

1.2 降水

从图2可以看出,冬季降水量比常年、上年偏多。各县降水量变化在22.6~35.4mm之间,距平百分率变化在28%~157%之间,差别比较大。其中茌平最少,临清最多,从降水评价性质来看,临清为异常偏多,冠县、茌平、东阿为偏多,其他各县为降水显著偏多,全市平均状况为显著偏多。1月22日全市范围内出现了小到中雪天气过程,本次过程降水量0.8~2.9mm,有效的改善了空气质量,对冬小麦的安全越冬比较有利;2月12―13日受暖湿气流和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中到大雨(雪)天气过程,过程降水量14.5~31.8mm,平均降水量22.6mm,其中最大降水出现在临清。冬季降雪日数3~5d,比上年略偏多。

1.3 日照时数

从图3可以看出,冬季的日照时数接近常年、上年略偏少,平均为442h,光照基本充足。各县日照时数变化在408~478h之间,变化不是很大。整个冬季2月光照比较充足,1月异常不足,特别是1月上旬日照时数只有21h,不足常年的一半。光照不足,对大棚蔬菜的正常生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他时段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光照基本充足。

1.4 大气干旱监测

由于冬季雨雪天气较多,空气湿度大,没有出现大气干旱情况,农田墒情比较正常,特别是2月中旬出现雨雪天气,空气湿度加大,土壤墒情得到改善。整个冬季大气平均为正常状态,只有临清为偏湿。从近期全市土壤水分自动测墒情况来看,目前全市土壤墒情比较正常。

2 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2.1 雾霾天气

冬季全市范围内,雾霾天气比较多,持续时间长。特别是1月多次出现重度雾霾天气,多次出现的雾霾天气,造成高速公路关闭,空气质量下降,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加,大棚蔬菜不能正常生长。市气象台持续雾霾预警信号,提示机场、高速公路等单位加强交通管理,保障安全,驾驶人员谨慎驾驶,空气质量很差,人们需加强防护,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

2.2 降雪天气

2月12―13日受暖湿气流和强冷空气影响,聊城出现中到大雨(雪)天气过程,同时伴有大风和降温天气。过程降水量14.5~31.8mm,8县平均降水量22.6mm,其中最大降水出现在临清。本次降水过程是历史同期降水比较多的年份,临清降水量达历年2月中旬最大值,其它各站仅次于1990年。

3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由于11月下旬降温、降雪,冬小麦提前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12月气温缓慢回升,上、中旬气温偏高,光照比较充足,部分冬小麦恢复生长,有继续分蘖的现象,苗情较差。进入1月份,冷空气活动频繁,雾霾天气较多,空气污染严重,低温寡照,下旬出现的寒潮、降雪天气对冬小麦的安全越冬无明显的不利影响,但对大棚蔬菜的生长影响比较大,直接导致蔬菜价格大幅上扬。2月份的气象条件,特别是气温高、光照充足,出现的降水对改善土壤墒情及冬小麦的安全越冬比较有利。中旬出现的低温雨雪寡照天气,对大棚蔬菜生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导致春节期间出现蔬菜价格的持续上扬。

4 气候对交通运输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冬季出现的2次强降雨(雪)、降温天气,出现了短时道路结冰现象,但对正常的交通运输及安全影响不大。多次出现的重度雾霾天气,对人们的正常出行及确保交通运输安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出现的强寒潮天气,造成感冒人群增加,干燥的气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春节、元宵节期间天气晴好,光温充足,冷空气活动较少,比较适合人们走亲访友和外出赏月观灯,观灯的游人如织,场面壮观,水城人民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和元宵节。

5 结论

2015年冬季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光温基本充足、降水偏多。平均气温0.3℃,比常年偏高0.3℃;降水量27.3mm,比常年偏多70%;日照时数442h,比常年偏少16h。

季内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低温雨雪天气较多,雾霾天气比上年多。强寒潮和重度雾霾天气是最近主要影响的天气事件。

冬季的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的安全越冬有利,阶段性的强降温、降雪、雾霾天气对大棚蔬菜的正常生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等.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 2014, 69(9):1248-1258.

气候变化对交通的影响范文第2篇

摘要:相较于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中国NG()和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互动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在政府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它们扮演着信息提供、沟通桥梁和居中联系的角色,从而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其次,政府想要加强公共外交,这使得它们获得外交政策参与的渠道。最后,它们在行动形式和诉求内容上采取自我约束的策略。随着我国政治环境变得比较开放,它们的政策言论空间也慢慢扩大。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135(2016)05-0570-06

近年来,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一项重要发展是国际化,这显示它们开始思考中国崛起对于全球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全球社会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一个引人瞩目的例子是它们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下简称气候大会)。本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相较于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它们参与气候大会有哪些特点。

一、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学者对于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大会的研究,较少关注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情形。例如,巴斯・阿茨(Bas Arts)认为非政府组织对气候变化条约具有影响,这些影响取决于它们的专业知识、国家的态度和行为、环境机制的重要性、政府问谈判的性质。米歇尔・贝茨尔(Michele M.Betsill)提出非政府组织影响京都议定书谈判,议题性质、制度因素、组织自身情况可以解释影响程度。~克尔・利索夫斯基(Michael lisowski)认为非政府组织运用权力和优势去影响国际气候谈判,权力包括人际沟通和过程管理的技巧,优势来自于建立跨国联盟、提升谈判透明度、声称具有合法性的能力。然而,比较中西非政府组织的现状,由于前者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将主要讨论其制约因素。

中国学者开始关注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大会的情形。例如,张丽君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分析它们在政府气候外交中的价值以及政府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价值。郇庆治从国际原则国内化的视角分析它们在政府再阐释和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的促动性作用及其局限。赖钰麟从政策倡议联盟的视角分析它们应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张和活动。本文对于张丽君的研究的补充是,发现它们已开始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本文对于郇庆治的研究的补充是,深入探讨它们影响的制约因素。此外,赖钰麟的研究范围仅局限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其研究内容聚焦于它们的主张和行动。相较而言,本文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其他气候大会,其研究内容聚焦于它们的公共外交和外交政策参与。

中国学者对于公共外交主体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需要获得政府的授权和委托。例如,韩方明认为公共外交是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来进行的。有些人认为不需要获得政府的授权和委托。例如,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次。梁婷婷、张庆园、余金城等对于公共外交主体的界定也没有强调需要获得政府的授权和委托。本文的理论观点是跨国主义,也就是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国家中心论,主张社会行为者在全球政治中发挥独立的作用,因此采纳的是后一种看法。本文所提出的预期是,随着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它们开始参与公共外交的工作,而且其利益考量和政府并非完全相同。

中国学者较少研究非政府组织的外交政策参与,因此讨论他们对于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研究。就中国非政府组织而言,高红和朴贞子分析其政策参与存在的问题、政策参与的制度制约因素、促使政策参与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孙发锋提出它们的弱小化、行政化、营利化是其政策参与的主要障碍。就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而言,郑琦建议它们和政府应该从信息公开、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和组织自身建设人手,以加强它们的政策参与。刘虹探讨其政策参与的历史和现状、方式、影响因素。本文对于政策参与的理论观点是碎片化的权威主义,也就是我国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者变得更为多元化,包括非政府组织、媒体和个人。本文所提出的预期是,随着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它们政策参与的范围将从国内政策扩展到外交政策。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大会的

三个特点

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大会的活动主要可分为抗议、倡导、游说和建立网络等四类。本文以天津气候会议为例,简要说明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在抗议方面,它们并未举办任何抗议活动。在倡导方面,它们举办了宣传活动、边会和新闻会。在游说方面,它们将“中国公民社会致UNFCCC天津站的立场书”(以下简称“天津立场书”)提交给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并和他进行正式会面。在建立网络方面,它们分别和日韩两国非政府组织、欧洲国家非政府组织、美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活动,并为这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举办欢迎晚宴。

(一)公共外交

气候变化对交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象服务;公共交通;城市公交;快速公交

中图分类号:P4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公共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命脉。城市公交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公交线路客流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大。统计资料表明,公交线路的日客运量在晴天和阴天的差距很大(阴天的客流量要比晴天下降20%以上),特别是在双休日及节假日因天气变化导致客流量的变化更为明显。

1 气象要素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影响

气象要素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气象要素,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方面和程度有所不同。

1.1 降水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降水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1.1在降水过程当中

由于降水使路况、道路能见度发生了变化,可使车辆行驶时出现轮胎打滑和刹车失阻等现象,从而对城市交通产生不利影响;

1.1.2降水过程结束后

产生的存留物对路况和城市交通造成的持续影响。夜间路面有积水时,在灯光的照射下还会产生眩目反光,容易造成司机视力疲劳。

从性质上来说,降雪和雨夹雪天气比单纯性降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更加明显。在降雪和雨夹雪天气中,由于气温低,可在路面形成积雪、冰水混合物甚至结冰,车辆打滑现象比较严重,在转弯和刹车时,还容易发生侧滑。

1.2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

气温变化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对发动机等部件运行状态的影响以及对车内的司乘人员的影响。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汽车水箱易开锅,发动机过热或难以发动;长时间行驶易造成爆胎并引发交通事故;没有空调设备的车辆,车内舒适度极差。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应根据温度变化使用抗低温、抗凝固性好的汽油和油;当气温低于-10℃时,水箱应及时添加防冻液;当气温低于-25℃时,车辆长时间停放在室外会导致发动机发动困难。

1.3 风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在城市内,风力为4级或以下时对城市交通和车辆正常行驶基本上没有影响,风力为5~6级时有一定影响,风力在7级及以上时,可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当车辆迎风行驶时,车身易发生摆动;当风从车辆侧面刮来时,转弯时方向盘不易控制。

2 不同季节天气变化对城市公交的影响

在城市道路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天气气候与城市交通安全有着较大的关系。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公交行车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春季湿度偏高,容易使驾驶员精神疲劳,出现“春困”现象。春天多阴雨天,特别是蒙蒙细雨下,空气能见度差,影响了视线,容易发生车祸。

夏季最主要的特征是气温高。在盛夏时节,尤其是午后,经常会出现雷阵雨、大风,还有一个因素是驾驶员和骑车人因急着赶路,都要加快行进速度,这些都成为夏季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秋天来临,气候昼暖夜凉,晚秋容易出现大雾天气,而且比较突然,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冬季的冰雪天气、大雾天气、阴雨天气是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冬季,空气湿度增大,玻璃透视率下降、后视效果变差,进而影响驾驶员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综合以上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可见,提前掌握季节性的气象变化信息对行车安全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 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简介

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质量高、成本低、快速舒适、灵活便捷的新型城市公交方式,它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利用现代技术使传统的公交系统达到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

在公交系统中,每一台车辆上都安装有GPS接收机,它用于实时接收卫星发送的定位信息,并解析自身位置信息,加上自己的线路信息和方向信息,利用GSM无线通讯网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将接受到的信息分类,分别计算出各公交车的位置信息、最近能到达的各路公交车的距离信息、所需要的时间,最后由控制中心将这些信息同样用 GSM 方式发送到各站台显示牌上并显示出来。

4 优质的气象服务为城市公交保驾护航

常坐快速公交的市民,在站台内等车时,经常会抬头看电子显示屏,因为这个显示屏会及时提供各条线路快速公交的行车信息,比如B1路、B11路、B18路等距本站还有多少米,哪条公交即将进站,因此这个电子显示屏成了市民的电子交通窗口。

针对恶劣天气会导致公交驾驶员情绪波动较大,使驾驶员的劳动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驾驶员的服务水平,最终影响到公交线路的营运服务质量的现象,通过和气象部门合作和依据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公交公司利用人体生物节律周期来合理安排一线驾驶员的工作,对情绪危险日的驾驶员安排休息,确保线路安全营运、秩序正常。

每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气象服务中心就把影响公交安全的气象信息及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告诉公交公司,公交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在接收到气象部门的预报信息后,及时提示、组织防范措施,制定应急预案,从而使一线驾驶员加强防备、谨慎驾驶,降低行车事故的发生机率。

通过优质气象服务能为城市公交保驾护航,为公交运营、抵御恶劣天气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保障和推动城市公交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公交营运管理的水平,使公交企业的窗口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静芳,等.气象条件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分析[J].吉林气象,2001(2) .

气候变化对交通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气候变暖;气象灾害;灾难建模;巨灾准备金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事实。气候变暖增加了天气的不确定性,使气象灾害增加。IPCC的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将导致更激烈或更频繁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包括洪水、风暴、雷雨、冰雹、暴风雪、森林火灾、干旱、热浪、雷电袭击、海岸侵蚀等。由于森林和灌木是主要的陆地碳汇,森林火灾还会大大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就全球而言,代价最高的与天气有关的保险损失是由热带气旋(也被称为飓风,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台风)或冬季风暴造成的(慕尼黑再保险,2000年)。从气象的角度来看,极端气候事件热带风暴的严重程度可能不会远远超过每年定期发生的暴雨。不过,它们可以通过实现突破关键阈值使损失大幅增加。也就是说,事件的严重程度即使是小规模的增加,也可能导致损失大幅增加。一旦阵风达到一定水平,整个屋顶会被吹走,或造成树木被刮倒,但低于这个水平可能会损害微乎其微。同样,低于一定规模的冰雹不损害汽车面板,但超过一定尺寸,损害会突然增加。澳大利亚保险集团(IAG)的经验表明,阵风强度增加25%,可以造成的建筑索赔会增加6.5倍。

一、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负面影响

保险业是直接经营风险的行业,对于气候变化比任何其他经济部门都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灾害的增加会影响保险公司的许多业务领域。

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引发的气象灾害使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面临巨大的潜在损失。包括财险、健康险、寿险、责任险等大多数承保业务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是敏感的。在商业财产险方面,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不仅包括直接财产损失,而且包括保单所有人在修复和重新迁址过程的收入损失及额外费用等。农业是对气候和天气非常敏感的部门。农业保险面临的与气候有关的风险包括干旱、暴雨、洪水、冰雹、热浪、风暴、野火、虫害和植物病害等,干旱是最普遍的灾害之一。汽车保险对天气也比较敏感,风暴、冰雹和洪水等各种形式的恶劣天气引起车辆事故增加,损失索赔数量往往惊人。对于人身保险来说,气候变化也是影响死亡率和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热浪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会增加。气温上升,湿度增大,更多的野火以及更多的灰尘和微粒可能大大加剧上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结膜炎,鼻窦炎)和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对老人和户外作业人员的威胁更大。随着气候变暖,热带疾病可能进入纬度高的地区。企业在脆弱的地区执行任务可能因极端天气关闭,若因气候灾害而遭受损失,可能要付出昂贵的重置成本。如果企业投保了商务中断保险,业务中断损失索赔包括闪电、洪水、野火。

传统上,保险公司依靠历史索赔数据确定未来保险产品价格和承保要求。鉴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变得更加激烈与频繁,带来的巨灾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增加,过去的保险定价模型已经不再能够可靠地指导未来定价,并可能会产生误导的结果。这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系统地被低估,保险索赔较预期高,从而显著影响该部门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一个单一年份的大额索赔可能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财务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使其破产。气候变化也影响保险业的可承受能力和可提供能力,同时减缓其发展速度。把气候学纳入传统的保险定价模型是一个复杂而费时的任务,尤其是目前气候学还不能对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方式和时间作出准确预测。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密度和保险渗透率的提高,中国保险业受气候变化影响会放大。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其投资业务。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可能使保险业资产遭受损失或减值,特别是保险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不动产面临的风险更大。保险业在一些受全球变暖效应影响较大的经济领域的长期投资也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寿险业所持有的资产以长期资产为主,对流动性要求比财险业相对较低,所受的影响更大。

二、保险业的商业机会

风险是发展的,保险也是发展的,风险的发展为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气候变化给保险业带来的并不完全是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以及中国为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进行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都给保险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

在承保业务方面,气候灾害风险加大必将提高投保人风险转移的迫切性,而且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产生大量新的风险标的,保险公司可抓住发展机会,提供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保险产品。

在投资业务方面,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也给保险业带来投资机遇。当前全球经济正大踏步地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与之相关的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将产生巨大的资本需求和基础设施投入,这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应对策略

保险业是直接经营风险的行业,处于气候变化威胁的最前沿,因此应当采取积极行动,制定全面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关系保险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对股东和消费者负责任的体现。通过与同行、客户和政府合作,保险公司可以帮助社会防止气候变化对社会的最坏影响。它们还可以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行为变化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

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和社会管理职能。购买保险是减少气象灾害保险损失的一个有效途径,保险公司可以对原有的保险产品进行改进,使之具有应对气候风险功能。由于气候变化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新地理区域,保险公司可以发现这些变化,及时向新的市场推出覆盖这些风险并价格适当的保险产品。气候变化还将以不同方式影响大的经济部门,保险业要理解其客户不断变化的风险状况,满足其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可以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可能对索赔和保险标的修复过程产生影响。巨大的气候灾害可能对理赔流程产生压力,因为保险公司可能无法应付大规模的索赔。此外,灾后被保险人重新建设面临资源紧张,维修成本往往迅速上升。索赔和维修过程存在以更可持续的方式重建的机会。使用环保建筑材料和领先的建筑技术进行重建,既可以防止保险人未来损失,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遏止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无碳能源的使用。保险公司可以开发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新保险产品。保险业一方面通过为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项目提供新保险产品来规避气候风险,另一方面适应清洁发展机制对碳信用交割担保的需求,开发碳交易保险。碳排放市场增长迅速,但碳排放交易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例如价格波动、不能按时交付以及不能通过监管部门的认证等,都可能给投资者或贷款人带来损失,保险的介入可以帮助分散碳交易风险。

对消费者进行激励和引导,鼓励他们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例如对使用小排量混合动力汽车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保险费率折扣。欧美国家流行的现驾现付的汽车保险(PAYD,Pay as you drive),鼓励被保险人少驾驶以减少排放,中国的保险公司也可推出类似产品。收集与天气有关的更全面的损失数据,提高灾难建模的标准。加强与监管机构在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保险定价方面的协调。为了避免在未来的可怕灾难中破产的厄运,保险公司必须严控风险评估、理赔和分保的程序。通过资本市场和再保险市场进一步转移风险。例如通过巨灾债券把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通过巨灾再保险将巨灾损失在全球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分散。

保险监管的职责在于确保保险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以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因而监管部门有必要对全球变暖对保险业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鼓励那些旨在减轻气候风险的产品开发和创新,加快它们的批准,以便投保人可以投保。允许保险公司对这些产品收取适当的风险保费,以反映实际和预期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威胁。个别公司不太可能主动提高保费,因为这会使它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监管机构很可能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宇.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1.

气候变化对交通的影响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气候变暖;气象灾害;灾难建模;巨灾准备金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事实。气候变暖增加了天气的不确定性,使气象灾害增加。IPCC的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将导致更激烈或更频繁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包括洪水、风暴、雷雨、冰雹、暴风雪、森林火灾、干旱、热浪、雷电袭击、海岸侵蚀等。由于森林和灌木是主要的陆地碳汇,森林火灾还会大大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就全球而言,代价最高的与天气有关的保险损失是由热带气旋(也被称为飓风,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台风)或冬季风暴造成的(慕尼黑再保险,2000年)。从气象的角度来看,极端气候事件热带风暴的严重程度可能不会远远超过每年定期发生的暴雨。不过,它们可以通过实现突破关键阈值使损失大幅增加。也就是说,事件的严重程度即使是小规模的增加,也可能导致损失大幅增加。一旦阵风达到一定水平,整个屋顶会被吹走,或造成树木被刮倒,但低于这个水平可能会损害微乎其微。同样,低于一定规模的冰雹不损害汽车面板,但超过一定尺寸,损害会突然增加。澳大利亚保险集团(IAG)的经验表明,阵风强度增加25%,可以造成的建筑索赔会增加6.5倍。

一、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负面影响

保险业是直接经营风险的行业,对于气候变化比任何其他经济部门都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灾害的增加会影响保险公司的许多业务领域。

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引发的气象灾害使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面临巨大的潜在损失。包括财险、健康险、寿险、责任险等大多数承保业务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是敏感的。在商业财产险方面,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不仅包括直接财产损失,而且包括保单所有人在修复和重新迁址过程的收入损失及额外费用等。农业是对气候和天气非常敏感的部门。农业保险面临的与气候有关的风险包括干旱、暴雨、洪水、冰雹、热浪、风暴、野火、虫害和植物病害等,干旱是最普遍的灾害之一。汽车保险对天气也比较敏感,风暴、冰雹和洪水等各种形式的恶劣天气引起车辆事故增加,损失索赔数量往往惊人。对于人身保险来说,气候变化也是影响死亡率和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热浪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会增加。气温上升,湿度增大,更多的野火以及更多的灰尘和微粒可能大大加剧上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结膜炎,鼻窦炎)和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对老人和户外作业人员的威胁更大。随着气候变暖,热带疾病可能进入纬度高的地区。企业在脆弱的地区执行任务可能因极端天气关闭,若因气候灾害而遭受损失,可能要付出昂贵的重置成本。如果企业投保了商务中断保险,业务中断损失索赔包括闪电、洪水、野火。

传统上,保险公司依靠历史索赔数据确定未来保险产品价格和承保要求。鉴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变得更加激烈与频繁,带来的巨灾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增加,过去的保险定价模型已经不再能够可靠地指导未来定价,并可能会产生误导的结果。这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系统地被低估,保险索赔较预期高,从而显著影响该部门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一个单一年份的大额索赔可能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财务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使其破产。气候变化也影响保险业的可承受能力和可提供能力,同时减缓其发展速度。把气候学纳入传统的保险定价模型是一个复杂而费时的任务,尤其是目前气候学还不能对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方式和时间作出准确预测。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密度和保险渗透率的提高,中国保险业受气候变化影响会放大。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其投资业务。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可能使保险业资产遭受损失或减值,特别是保险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不动产面临的风险更大。保险业在一些受全球变暖效应影响较大的经济领域的长期投资也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寿险业所持有的资产以长期资产为主,对流动性要求比财险业相对较低,所受的影响更大。

二、保险业的商业机会

风险是发展的,保险也是发展的,风险的发展为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气候变化给保险业带来的并不完全是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以及中国为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进行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都给保险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

在承保业务方面,气候灾害风险加大必将提高投保人风险转移的迫切性,而且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产生大量新的风险标的,保险公司可抓住发展机会,提供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保险产品。

在投资业务方面,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也给保险业带来投资机遇。当前全球经济正大踏步地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与之相关的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将产生巨大的资本需求和基础设施投入,这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应对策略

保险业是直接经营风险的行业,处于气候变化威胁的最前沿,因此应当采取积极行动,制定全面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关系保险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对股东和消费者负责任的体现。通过与同行、客户和政府合作,保险公司可以帮助社会防止气候变化对社会的最坏影响。它们还可以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行为变化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

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和社会管理职能。购买保险是减少气象灾害保险损失的一个有效途径,保险公司可以对原有的保险产品进行改进,使之具有应对气候风险功能。由于气候变化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新地理区域,保险公司可以发现这些变化,及时向新的市场推出覆盖这些风险并价格适当的保险产品。气候变化还将以不同方式影响大的经济部门,保险业要理解其客户不断变化的风险状况,满足其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可以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可能对索赔和保险标的修复过程产生影响。巨大的气候灾害可能对理赔流程产生压力,因为保险公司可能无法应付大规模的索赔。此外,灾后被保险人重新建设面临资源紧张,维修成本往往迅速上升。索赔和维修过程存在以更可持续的方式重建的机会。使用环保建筑材料和领先的建筑技术进行重建,既可以防止保险人未来损失,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遏止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无碳能源的使用。保险公司可以开发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新保险产品。保险业一方面通过为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项目提供新保险产品来规避气候风险,另一方面适应清洁发展机制对碳信用交割担保的需求,开发碳交易保险。碳排放市场增长迅速,但碳排放交易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例如价格波动、不能按时交付以及不能通过监管部门的认证等,都可能给投资者或贷款人带来损失,保险的介入可以帮助分散碳交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