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复苏;通货膨胀;成因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包括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我国面对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冲击,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实施一揽子计划,包括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以及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这些投资计划使我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刺激计划带动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市场,负面效应逐渐显现,我国通货膨胀率一路走高,2010年10月和11月的CPI连续创新高,进入2011年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2011年1月和2月的CPI高达4.9%,仍处于高位,很多机构预期2011年3月CPI突破5%的可能极大。通货膨胀似乎愈演愈烈,控制通胀将是我国上半年经济政策的核心。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通常被定义为一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体中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形成通货膨胀预期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投放了大量的货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的减产;对国际政治环境敏感的某种原材料价格在动荡的政治因素中的飙升。下面就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国内方面

1、信贷规模过大

货币供应量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长期影响关系,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给的扩张或者紧缩,最后都将在价格水平的膨胀或者收缩上体现出来。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扩张政策,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新增信贷量过快增长,信贷扩张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2009年和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M2的年净增量分别为13.51万亿和11.56万亿,而同期GDP的年净增量分别只有2.69万亿和5.71万亿,也就是说这两年广义货币的净增量是GDP净增量的2.99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存在超发,导致流动性泛滥,从而推动CPI不断上涨。

2、经济增长速度长期过快增长

2003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保持在9%以上的增速,到了200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11.5%。2008-2009年我国经济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GDP仍然保持高速增速,增速分别为9.6%和9.1%。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经济增长重新回到快车道,全年增速高达10.3%。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我国而言,投资在三驾马车中的地位相当突出,尤其是在2009年,投资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3%。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往往会造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从而形成价格推动形通货膨胀。另外,固定资产的投资需要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而社会经济对该投资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消化承受,形成资金推动形的通货膨胀。

3、低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虽然自从2004年以来,央行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将利率定价权更多地赋予金融机构。但是在我国利率离完全市场化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目前还是实行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对于存贷款利差方面,目前我国采用的是“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政策,存贷款利差偏高,人为地扭曲了资金价格,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存款利率过低导致银行存款的吸引力下降,资金纷纷涌向股市和楼市,催生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低利率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推动食品及肉蛋价格上涨,从而引起其他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

4、CPI体系缺陷导致数据失真

近几年来,常常发生统计局的CPI数据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相距甚远的现象,我国的CPI体系存在诸多缺陷,其中主要的缺陷是食品类所占权重过高而居住类过低。2011年国家统计局虽然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但是仍然不尽合理。2011年我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17.22%,而美国则高达42%以上;美国CPI体系中食品和饮料权重仅为15.4%,而我国食品类权重则高达31.79%。我国96%以上的农产品是自给自足,所以食品价格相对稳定,另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食品类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同时,由于我国居住类所占权重比较低,这不仅不能有效反映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模式的变化,也不能使国内房价过快上涨在CPI中得到体现,从而影响CPI的真实性。

(二)国际方面

1、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近些年来,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出口,吸引外商投资等因素共同带动下,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为2.8万亿美元,同比增18.7%。由于我国外汇弹性不足,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购买外汇,这必然会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不利于商品的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从而推高商品价格引起通货膨胀。我国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属于热钱,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2010年热钱净流入约为355亿美元。热钱的大量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我国商品的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价格,加剧通货膨胀风险。

2、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

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对于能源和原材料产生巨大需求,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油、铁矿石和大豆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都比较高。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为53.7%,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为63%左右,大豆也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80%,大宗商品的价格对我国物价具有重要影响。2010年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呈现先盘整后大幅上扬的走势,进入2011年在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中东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根据中金公司测算,假设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没有升值,则大宗商品价格上升10%会带动CPI提高0.4%。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2010年我国在经济复苏中经历着高通货膨胀的预期,2011年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控制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将有可能再度陷入困境。下面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影响民生

近几年来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所谓民生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通货膨胀直接危害百姓利益,是“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有着13亿人口的我国。通货膨胀会使百姓的购买力降低,当工资的上涨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百姓的福利受到很大的损失。如果通货膨胀严重到一定程度,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很多人的基本生活将得不到保障,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通货膨胀将会加剧贫富差距

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尤其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通货膨胀都会侵蚀他们的财富。相对于穷人而言,富人有更多的渠道对抗通货膨胀,可以通过资产持有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投资房产、股票等可以保值甚至升值的金融资产来减少通胀对自身财产所造成的损害,从而实现保值和增值目的。通货膨胀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影响更为严重,它会进一步恶化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通货膨胀会带来投资和消费的盲目性

通货膨胀发生后,人们会急于将手中的货币兑换成商品,导致消费者盲目消费,抢购之风盛行,从而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加重预期又会进一步加强居民的消费意愿,进而循环放大,从而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由于并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能够掌握全面的投资信息,投资者盲目加大投资,生产规模非正常扩张,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盲目的消费和投资将进一步推高商品价格,加重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三、我国解决通货膨胀的对策

关于解决通货膨胀的措施有很多,包括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等,本文重点根据现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一般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最常使用的两个工具就是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与物价密切相关的是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而物价是商品的价格。2011年4月6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这是我国央行去年以来第四次加息,也是2011年以来第二次加息。2011年2月我国CPI为4.9%,即使四次加息之后实际存款利率仍然为负数。存款利率为负的背景下,容易导致盲目消费和投资,加重通货膨胀程度。我国应加快利率市场化从而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通货膨胀。

(二)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

2005年7月21日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虽然人民币汇率有了一定的弹性,但总体上还是受到国家的管制。在外汇管制情况下,我国的外汇盈余只能持续转化为外汇储备,同时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向国内投放等量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已经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央行要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就要减少外汇占款,最终就要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人民币升值为基础。

(三)继续加强房价调控

房地产价格上涨会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因此,控制通货膨胀必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房地产泡沫膨胀。我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比较低,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居住类在CPI中的比重,使CPI更能反映社会通货膨胀的实际程度。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控制房价上涨从而降低全社会的通胀预期。政府应该在2010年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房价的调控,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章通.结合通货膨胀分析我国民生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0(6).

2、赵晓威,郭宁.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10(3).

3、张明文.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4、刘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0(9).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利率

2011年以来,我国出现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第一季度的CPI同比增长5.1%,比2010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第二、三、四季度的CPI各是5.7%、6.3%和4.6%。直到下半年有所回落。这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是控制通胀,加强通胀预期的引导和管理。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供给量为工具进行宏观调控。

一、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的成因

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成本推动,还包括短期的自然灾害、市场投机等,这增加了央行调控通货膨胀的难度,对于选择数量型或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还对两种政策工具均衡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不当,货币政策就会很难达到调控通胀的预期效果。

(一)货币供应量过度

货币供应量M1、M2持续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M2总量达到103.6万亿,货币供应量扩张增加了人们的购买力,推动了物价上涨。加上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信贷放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推动了物价持续上涨。

(二)国内自然灾害和市场投机的影响

2011年以来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下降,供需矛盾加剧,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加上在流通环节的投机炒作和流通费用的增加,推动了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开始出现老龄化现象,所以以前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趋势有所回落。近几年,全国各地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由于劳动力价格的较快上涨也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二、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性与效果

2011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结合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同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与宏观政策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控制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央行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三农等领域,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汇率机制的改革。

2011年,各季度CPI同比上涨分别为5.1%、5.7%、6.3%和4.6%。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趋势有所稳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出来,CPI同比上涨5.4%,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有所回落,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所减小。进入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6%,增速有所回落,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也是有所回落,比上年低4.1个百分点,总之,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这一年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债券融资数量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提高,年末非金融企业和其他部门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年初上升1.82个百分点。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2011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价格以及数量工具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货币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加大货币存量资产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2012年,各季度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3.8%、2.9%、1.9%和2.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低于上年,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12月份有所回升。总体来说,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以及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出来,最终物价涨幅得到有效的控制。2012年年末,M2余额为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12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2万亿元,同比增长15.0%。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符合预期目标。这一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融资增长速度较快,社会融资的结构更趋于多元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年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8%,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利率下降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贷款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

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外汇流入增多以及货币信贷增多的情况进行了预调微调。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来促进贷款平稳的增长。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拓宽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三、结论

近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缓和了通货膨胀的发展,控制了物价的不断上涨。但是控制通胀仍然是央行的重要目标,央行仍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供给。同时国家应该严格控制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稳定民心。

参考文献

[1]潘永昕,陈昊,罗盼盼.我国通胀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效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金成晓,马丽娟.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6).

[3]陈亚雯.中国实践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04).

[4]许云,陈炳才.应对通货膨胀实行从紧货币政策[J].经济学动态,2011(05).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预期推动通货膨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各国中央银行对通胀预期保持着越来越高的警惕性,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通货膨胀预期也将对我国通胀产生实质影响,因此,将通胀预期纳入货币政策制定范畴是央行调控的必然。

一、通货膨胀预期含义及其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预期”就是对经济变最未来值的预测。这一概念在引入到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中则成为区分传统与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的重要标志,正如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通货膨胀理论专家赫尔姆特·弗里希在1986年就曾指出:“近十五年发展起来的通货膨胀理论和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是否认识到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本文笔者将“通货膨胀预期”定义为:建立在某种认识基础上的、对未来通货膨胀率水平的一种估计或推断。

从预期理论发展来看,预期主要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是一种关于预期形成的观点,认为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即仅由过去经验所形成,预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发生变化。凯恩斯理论和货币主义中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s),又称合理预期,指针对某个经济现象(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做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来说。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适应性预期中的非最优特性而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做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学称其为“预期革命”,并逐渐形成经济学中一个重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具有随机性,没有理性的解释,即属“后向预期”,而理性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则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笔者认为,除了从预期形成过程区分预期外,还应该从做出预期的主体来加以区分。不同类型的主体会因为具有不同的身份、社会阅历、学识水平以及所掌握的信息丰富程度而对未来的通胀有着不同的估计,即使同一类型的主体之间预期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笔者还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预期都对未来实际通货膨胀产生作用,西方经济学中所讲的公众预期应该是各种预期综合较量、博弈的平均表现预期,只有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的主体的预期才能对实际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基于此,笔者将公众预期按主体具体细分为生产者预期(或经营者预期、厂商预期)和工人预期两大类,而诸如退休职工、未成年人、失业者等群体由于其预期对价格形成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将此类预期抛开。不纳入本文研究范畴。之所以将预期按主体划分。是因为这两类主体的预期力量在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将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予以叙述。

预期理论对通货膨胀理论以及就业理论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修正方面和理性预期理论方面。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一种替代关系,即若要获得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承受较高的通胀压力,而若降低通胀率则要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一理论导致政府决策往往处于两难境地。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经过深入研究,将预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著名的“预期修正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即通货膨胀率不仅取决于失业率,而且还取决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这样较高的通胀将使人们产生较高的通胀预期,其结果就是在高失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伴随高通胀而并非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说的低通胀。这便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即降低通胀预期将带来低通胀。他强调,在适应性预期的作用下。通胀率与失业率在短期内有交替关系。长期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且短期内并非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失业水平,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胀率来实现对失业率等实际经济指标的调控,而长期内政策制定者不可能长期“愚弄”人们。所以,长期内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不会出现永久性偏差,因此,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上的直线。货币政策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失业等调控是无效的,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只能对通货膨胀产生作用。而与货币主义不同的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是理性的,因此,短期内通胀率和失业率也不存在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也是一条垂直线,主动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都无效。两学派都对单一规则的政策持支持态度,不同的是货币主义倾向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经济的长期自然增长率、最终产品的长期稳定价格等相一致,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最优货币增长率应是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比率,只有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抛开二学派的分歧。学界主流认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更应该将调控目标着眼于控制通货膨胀上,而非其他目标。

二、通胀预期的决定因素及通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探析

目前。学术界将通货膨胀预期纳入通胀理论研究已是普遍现象,通胀预期越来越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关注,通胀预期的一些问题不甚明了,尚需研究。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科在2008年6月9日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第53届经济年会上发表的《通胀分析中的突出问题》(outstanding issues in theanalysis of inflation)一文中提到:“大多数经济学家将通胀预期视为理解通货膨胀动态的关键因素,但对通胀预期由什么因素决定和它们如何影响通胀预期,都知之甚少”。为此,笔者针对此二者问题进行探讨。

(一)通胀预期的决定因素探讨

1 一国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发育越成熟,市场竞争就愈激烈,市场活动越频繁,各相关利益单位就会愈加关心自身利益而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判断市场未来走向,从而形成客观公正的预期。相反,国有企业占大多数的经济中。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和劳动者缺乏主动预期性,预期几乎无从谈起。

2 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这一点是结合理性预期观点提出的。公众当然不会像经济学家那样熟知经济规律,但公众对经济领域中的一般常识的掌握程度将在很大程度左右他们的通胀预期方向及其水平。对经济常识了解越多,公众所做出的预期就不至于过于偏激,而会更加理性,更加精确;缺乏必要知识所做出的预期将放大未来通胀,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因此,加大力度使公众更多地了解gdp、cpi等宏观经济指标含义及相关经济常识对改善预期的质量大有裨益。

3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里体现的是政府的威信问题。现在许多政府往往会承诺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通过承诺来降低公众预期。但是,缺乏威信的政府所作出的承诺不仅不会降低公众预期,反而将会增加公众预期的强度;而对政府充满信心,相信政府能够有效控制通胀则会有效降低公众预期膨胀,尤其是在受到外部冲击(如石油冲击)时。公众对政府充分信任、相信通胀只是暂时的,则不会产生恐慌心理。也就是说稳定的预期更有助于抑制未来通货膨胀。

4 公众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生活成本的评价。这一点主要体现适应性预期特点。人类是有记忆性的动物,在没有获得充足信息或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理性预期假设是不能成立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部分公众判断未来情况的依据。这部分公众一般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悲观与否、以及自身的基本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都会对其预期产生直接影响。充满信心的判断产生较低的通胀预期,而悲观失望的评价则放大通胀预期。

(二)通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探析

学术界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这一观点主要基于如下解释:工人对生活成本提高的担心增强了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促使工会组织要求增加工资,通过工资谈判,将工人预期加入合同,从而推高了产品市场价格。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但这一观点尚显粗略,笔者认为,工资谈判是否成功、生产者所处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加价行为是预期传导的关键两环。

首先。工会组织通过工资谈判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是否会被生产者所接受则存在一个背景问题,即劳动力市场问题。若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失业率较高时,生产者具有较多的选择权,工会组织不会冒然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即使提出要求,也会因为“底气”不足而达不到目的。这种情况下,工人预期并不能传导至实际通胀。若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紧张,失业率较低时,工资谈判的筹码会更多地倾向于工人一方。

其次,工资谈判成功后,具体有多大程度的预期会传导至实际通胀还取决于生产者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派生的加价程度。我们假定生产者的通胀预期为a%,工人通胀预期为b%。而且需要强调的一个常识是,作为人工成本的工资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在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6%工资并不等于增加了b%的成本,成本增幅要小于b%。当工人提出增加6%工资时,竞争厂商则迫于成本压力而加价,幅度低于b%,若a%

三、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众预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正在从不成熟、非主动向成熟、主动方向发展。改革之初,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市场刚刚开始发育,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价格尚处于“官定”阶段,不仅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劳动者对通货膨胀基本无预期或者较少有预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愈发活跃,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和个人也愈发感觉到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至此公众预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公众预期仍处于发展、形成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一)适应性预期显著,理性预期成分较少

纵观30年改革发展,我国公众预期带有显著的适应性特点。即后向性,如农民种粮往往根据上年销售情况决定今年种植计划,一些企业受上年原材料上涨影响而囤积原材料以备来年生产等等,都是适应性预期的体现。但是,这些预期只是依靠过去的信息来推断未来情况,从而缺乏一定的理性,如农民因上年销路好而增加今年生产计划,导致今年滞销,农产品价格呈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这就充分暴露出适应性预期的弱点。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近期价格上涨对预期作用较强,较远期的价格变动对当期预期作用逐渐减弱,正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到90年代末期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二)公众预期基础薄弱,稳定性差

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是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观我国实际情况,公众对经济常识掌握程度明显比其他国家要低。公众对一些诸如gdp、cpi等经济指标含义知之甚少,尤其是对cpi指标存在误解,由于官方公布的cpi为同比数据,而公众往往会将本月cpi上涨理解为“本月价格又上涨了”,从而不断调整预期,这体现出我国公众预期基础薄弱,且稳定性差。这一方面与我国公众缺乏主动掌握相关常识、获取信息的意愿或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公众的经济常识普及程度较低有关。

(三)工资谈判相对缺位,预期传导渠道堵塞

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但我国工资谈判在大多数非公企业中尚处于缺位状态。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企业经营者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工人和雇员缺乏要求提高工资待遇的“筹码”;另一方面,大多数非公企业的工会组织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谈判机制,尚不能充分反映职工意愿。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工资谈判在我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堵塞了预期传导,从而使工人预期无法向实际通胀传导,而更多地是生产经营者的预期占主导地位。

四、通胀预期下我国货币政策走向路径探讨

虽然我国公众预期受以上三个特点影响尚不成熟,但公众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中央银行必须高度关注通胀预期及其发展,从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货币政策走向应遵循如下路径:

(一)短期内遵循多目标制

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目标都是政府必须兼顾的,货币政策理所当然要承担一部分调控任务。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实行多目标制存在一定的客观基础。按照费尔普斯的观点,短期内并非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失业水平,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胀率来实现对失业率等实际经济指标的调控。而我国央行并不需要刻意制造意料之外的通胀率而“愚弄”公众,因为我国公众预期尤其是理性预期尚不成熟,公众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之间客观就已存在差异,无需可以制造,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就奠定了中央银行实行多目标的可能性,央行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天然时机,在一定的通胀率范围内实施多种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目标区间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0603

1前言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由于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物价水平一直处于高位,虽然2012年有所回落,但是通货膨胀自身的惯性以及经济向下的压力,再加上我国货币政策导向似乎已经习惯于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以及刺激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路径依赖,都会使得央行再度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加剧趋势会一直存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使得我国更好地控制通货膨胀问题,维持物价稳定,为宏观经济提供一个完善的运行环境,实现经济更稳定更有质量的增长。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产生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都是与当时所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该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目标这一概念,3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了实现充分就业与稳定币值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这与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是相适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与之相对,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第一大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浮动汇率制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各国纷纷提出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目标。在那以后的一、二十年里,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大多以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目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实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反通货膨胀目标制”。总的说来,货币政策目标经历了一个从单目标(充分就业)到多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再到单目标(稳定物价)的发展过程。

3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逻辑内涵

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复杂经济现象,因其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为经济带来市场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社会福利损失并最终使得产出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控制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政府宏观政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通常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其中CPI的应用更为广泛。本文所提到的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区间的相关数据均是采用CPI作为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以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通常货币政策具有多重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又称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发出点和归宿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问题是货币政策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特征就是不再将中间变量作为目标,而是直接将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率并使之处于低而稳定的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为此,中央银行公开透明地设定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或者目标区间,并向公众明确承诺保持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是一定时期货币政策最主要的长期目标,同时动态地对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并将此预测与通货膨胀目标(或目标区间)相比较,然后在不对经济产生扰动的情况下,根据二者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如果通货膨胀预期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可实行收缩性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预期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预期结果在目标区范围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则可以保持不变。中央银行同时承担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实现的责任。

通货膨胀目标通常分为点目标和区间目标。实行通货膨胀点目标的国家通常设定一个目标值,并锚定该目标制定货币政策,是一种比较严格的通货膨胀管理制度,也显示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而区间目标通常设定一个目标区间,允许通货膨胀率围绕一个中间值上下波动,存在一个波动区间。该目标区间又分为窄区间和宽区间。一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选择点目标还是窄区间或者宽区间,体现了该国的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公信力之间的权衡取舍。

4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选择

4.1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展

稳定币值是我国建国以来一贯采取的货币政策,只是由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的作用弱化,故而没有明确提出而已。直到1984年,我国才成立中央银行并开始执行明确的货币政策。自那以后,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4年到1994年,我国执行的是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将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体现,而我国之所以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原因在于1985~1994年我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平均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在世界上也是很高的,正是基于这一宏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实际上在1990年开始就将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目标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虽然并未明确提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却一直存在着类似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制度安排。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由于宏观经济中的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的存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会被抵消。赵春玲(2006)的研究指出,公众的理性选择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使之不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央行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期望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倾向,同时,公众的理性预期使得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产生更高的通货膨胀倾向。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币值稳定和适度的通货膨胀区间就成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必然选择。该政策能有效地控制物价水平,为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我国2005年公开公布通货膨胀目标值为4%的点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类似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2006年公布的通货膨胀点目标为3%,2007年公布的通货膨胀点目标为3%以内,2008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4%左右。研究表明,我国自2005年以来的实际通货膨胀率都偏离了通货膨胀目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目标本身设定可能存在缺陷;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存在问题;此外,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实现时限为一年,由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滞性,效果还未显现就又调整了相关的货币政策也可能是目标不能达成的原因。按照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比较宽的目标区间将会更易于达到,同时也便于央行灵活控制通货膨胀。

4.2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制的目标区间选择

作为一种治理通货膨胀问题、稳定物价的货币制度安排,自1990年3月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到2011年,世界上已经有26个国家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相关各国都制定了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一般来说,工业化国家倾向于选择窄区间,且其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一般在[1%,3%];也有的国家直接设定点目标,如挪威、芬兰等;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倾向于选择宽区间,以抵御持续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如外部资本等带来的冲击,而且其通货膨胀目标相对于工业化国家来说稍高(崔晓芙等,2009)。总的说来,各国选取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点目标还是区间目标,取决于各国中央银行在政策灵活性和公信力之间的权衡取舍。

实践中,不同国家由于经济运行状况的差异,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又各有差异。比如英国在1992年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宣布其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为1%-4%。1995年,更是将官方通货膨胀率目标改为2.5%的点目标,显示稳定价格作为其货币政策唯一目标的决心。1990年3月新西兰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其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呈现出极强的灵活性。1990年-1992年为3%-5%,1992年-1996年为0%-2%,1996年为0%-3%。加拿大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其设定的几轮目标值如下:l991年2月采用之时设定1991年到l994年末为(2.5±1)%,到1995年末(2±1)%,1993年12月第二轮设定的目标值是l998年末(2±1)%,l998年及其之后各轮目标值一直为(2±1)%。

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阻碍经济增长的观点。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也支持这一论断。1998~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和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前五年CPI均值为-0.38%的通货紧缩或者低通货膨胀期,经济增长率均值为824%,后五年均值为2.64%的温和通货膨胀期,经济增长的均值达到11.2%。这似乎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一个合适的通货膨胀区间。国内相关的研究也指出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不仅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且存在一个最佳的通货膨胀水平。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5)的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合适区间为[1.0%,5.0%];候青(2010)的研究给出我国通货膨胀最优目标区间为[1.4%,5.1%];周好文,余志伟等(2010)运用HP、BK滤波方法分析了我国1979~2009年的年度通货膨胀数据后得出,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应该是[1%,4%],中间值2.5%可以作为参考的点目标,通货膨胀目标时限为2-3年。白仲林,赵亮对我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出,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优目标区间是[0%,32%]。尹小龙,姚竹稀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为[1%,4%],同时允许围绕25%产生±15%的波动幅度。吴吉林,原鹏飞在对我国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的研究中指出[2852%,5200%]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通货膨胀最优目标区间。

国际公认的温和通胀的容忍度为3%,超过5%的水平被认定为恶性通货膨胀。考虑到相关研究者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通胀红利,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容忍度可以适当提高0.5个百分点,即3.5%。参考国内研究者给出的区间以及实践中加拿大的通货膨胀区间水平,并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我国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以2%±15%,即[0.5%,3.5%]为宜,同时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五年规划,并参照Batini和Nelson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设定该目标区间的时限为5年长期,目标为宽区间以及较长的时限可为货币政策的调整留下可操作的灵活空间。

5结语

当前我国一般物价水平有所下降,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导向似乎已经习惯于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以及刺激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路径依赖,通货膨胀问题有卷土重来之虞。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问题,让经济处于增长的速度慢下来,夯实经济基础,以便将来实现更稳定更有质量的增长才是目前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后货币政策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能更好地顺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合理通货膨胀区间为[1%,3%],考虑到我国是经济转型国家,存在通货膨胀红利,我国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以[0.5%,3.5%]为宜,同时由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滞性以及由此引致的货币政策效果的滞后,同时配合我国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建议目标区间的时效以5年长期为宜。

参考文献

[1]陈亮,陈霞.通货膨胀问题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2):5058.

[2]崔晓芙,刘海军,李伟等.基于物价变动视角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2):5862.

[3]赵春玲.论理性预期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6).

[4]周好文,余志伟,孙永权.中国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0,(21):110112.

[5]沈庆林.货币政策目标研究[J].中国外贸,2011,(12):3438.

[6]刘东华.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1,(1):6773.

[7]白仲林,赵亮.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最优目标区间几何?[J].统计研究,2011,(6):610.

[8]尹小龙,姚竹稀,李竞文.中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探讨[J].商情,2011,(32):9394.

[9]吴吉林,原鹏飞.我国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J].统计研究,2012,(3):3240.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预期 强势产业 CPI指数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通货膨胀是世界上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解决好通货膨胀问题是我国的重要任务。

以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为依据,对通货膨胀的类型进行划分,一般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但是,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简简单单就是这些,而是很多因素的综合体现。

一、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分为可预见和不可预见,当通货膨胀是不可预见的,其通货膨胀预期就比较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消除,需要外力作用于市场控制通货膨胀。而且,通货膨胀预期往往会演变成惯性通货膨胀,推动形成较大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资源配置比例失调,增长水分过多,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拉大。

(二)房地产等强势行业的异常发展引起通货膨胀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确实是由于货币过多引起的,但是,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的,同时的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的、等幅度的、全面的价格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提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紧接着,与其相关联行业价格上涨,行业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又提高了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最终这一价格上涨链中,从强势行业的商品和服务顺延到了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最终到农产品及食品,这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三)中国CPI体系的缺陷引起通货膨胀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CPI上涨用来反映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然而我国的CPI体系却不能真实地反映居民消费生活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样本较为陈旧;居住类消费占比权重过低,食品类在指标中占比过高;指标体系缺乏公开化、透明化机制,得不到广大群众的监督。我国一直沿用这样的CPI体系,政府不能在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上找到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所在,从而也不能对症下药,耽误了有利时机,也未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一)在再分配方面

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最直接的影响是对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方面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主要表现在其对社会中流通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再分配上。因为通货膨胀的存在,固定收入者明显受损,固定的工资跟不上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而变动收入者则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使得债权人的利益受损,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到应收款时,应收款额已经达不到现有的购买力。

(二)在税收方面

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必然会使纳税人的纳税起征点提高,因为各种税收都建立在纳税人名义货币收入的基础上的。因此税基被变相扩大,通货膨胀就这样变相地向货币持有者或使用者征收税收,产生税收效应。最终是养肥了政府,饿死了百姓。

(三)在居民心理方面

通货膨胀会使居民收入萎缩,即使中等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大幅下降,对生活质量提高的信心不足。对通货膨胀产生负面心理,幸福指数下降,这样的社会状况极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危害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发展。

三、应对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对策

首先,对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这一问题,政府应进行积极有效的预期管理,以此引导社会公众的合理预期。对于通货膨胀预期,一方面是在宏观上要保证经济运行的总供求相对平衡,保证物价总水平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加强市场管理,采取规范的收入政策保证通货膨胀预期率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尽可能减少人们的预期行为。

其次,我们看到的通货膨胀的表象是物价普遍上涨,但是通货膨胀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是从表面上无法看到的。如果政府也看不到这一点,仅是通过管制某种商品或者一系列商品价格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那么是不可能解决通货膨胀的,还可能会南辕北辙。因此,面对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其本质,找到根源。我们可以通过央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来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遏制大量货币进入这两大资产市场,遏制这两大资产市场推高其价格,这样才有可能遏制住通货膨胀。

再有,CPI这一指标最终的作用就是去反映居民消费品及服务价格变化的趋势,如果不能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利用CPI,那么CPI提供的信息就不能为政府、企业及个人提供有效信息,并以此采取正确的判断或者决策。因此在认清中国目前CPI体系的缺陷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全面清理整顿中国存在严重缺陷的CPI统计体系,及其他相应的统计指标,让这些统计指标真正反映实际经济生活的变化与趋势。

四、结论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富有中国独有特色,这要求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去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应用原来的或者其他国家的老方法,处理好通货膨胀问题,才能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保障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高中国居民幸福指数,实现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雅莉,张明斗.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成因、特点与对策[J].宏观视野,2011.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所造成的利弊[Z].外汇通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