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精选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相互渗透

1、概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高等职业卫生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事实上,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医学上是十分重要的两个内容,在更新上是最为快速的一个学科,也是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上最有前景的学科。在教学中,本学科内容十分抽象,理论性很强,还涉及大量的化学、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前沿学科的知识。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生来说,对本学科熟练掌握和运用是普遍困难的,本学科授课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直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笔者由此提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该相互渗透的观点。

2、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情况调查

2.1研究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以德宏职业学院2013级五年一贯制医学检验专业1、2班,医学影像专业1、2班为研究对象。人数共计213人,男生105人,女生108人。由于以上两个专业学生都是初中起点,受教育背景、学习水平相似,男女生比例接近1:1,排除性别差异影响,同时,授课教师采用同一套班子,排除教学方法、环境等差异,样本符合调查研究条件,故选取这部分学生为样本。

2.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分析归纳法

2.3调查问卷

2.4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13份,收回208份,收回率为97.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现状是:学生对于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但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并且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相互渗透即是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学生意愿的体现。具体表现:一、学生对于本学科实验课喜爱度高,达98.1%,实验动手率达69.9%,说明学生有实践操作的热情和意愿。还有84.3%的学生对于实验目的以及理论意义不清楚,说明理论课教师与实验员在教学上脱节,实验课与理论课隔离情况严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渗透是课程需要。二、有98.2%的学生认同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结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说明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渗透也是学生意志的体现。

3、方法与途径

3.1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结合的合理性通过上述论证可以看出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渗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合理可行的。

3.2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结合的方法途径

3.2.1分组合作教学法

受微生物与免疫学学科性与实践操作性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准备的任务分配给学习小组,由组长下达给各个组员,把握好理论教材与实验册的联系,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疑惑频度、广度教师难以准确预设和控制,需要学习小组组长的辅助。

3.2.2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验员协作交流

以往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由两套教师班子独立完成,这样在时空上的相对隔离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的,更不用说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可尝试如下改进:一、理论课与实验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学目标上要统一。大章节内容集体备课,明确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的各自任务和地位,相互协作。例如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教材第十二章细菌形态与结构在内容上与实验三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形态检查方法交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就需要同一目标,集体备课。二、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传统的时空隔离,经过严整的教学设计,尝试将理论课堂搬到实验室。本学科通常安排两课时连上,教师在教学时可选择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整合在一起,在实验室环境下,用第一堂课教授理论知识,用第二节课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比如:在教学第十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时,可以将“消毒灭菌”的理论知识与实验五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整合在一块,授课地点放在实验室,第一堂课完成消毒灭菌理论教学,第二堂课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直接动手操作,对教学目标和意义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体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3.2.3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环节

受传统观念影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理论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法。虽然多媒体已经普及,但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将多媒体最合理、最有效的利用起来,PPT只是简单的“板书再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①这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真正将实践环节融入理论教学系统。可以通过在理论课堂上利用教学模具、挂图辅助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系统音频、视频、图画演示实验知识、步骤。比如:在理论课堂上可根据教学任务插入“格兰染色”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为实践动手操作奠定基础。另外,也可以把演示实验带到理论课堂,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操作,学生的直接观摩,直观的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

4、结语

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理论与实验课相互融合的研究值得并有待更进一步深化。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当代社会职业与医学专业发展的挑战,于是,教学方法的研究就要具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高等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篇幅有限,不能完全详尽地阐述,希望笔者提出的观念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者居上。注释:①摘自帕克•J•帕尔默著《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美)T.D.布洛克著,四川大学,武大等翻译组译.微生物生物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周阜棣,俞子牛,何绍江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尼克林著,林稚兰译.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0

[8]赵武何绍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2

[9]马迪根等著.杨文博等译.微生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第2篇

1方案设计的常见问题

1.1方案实施前未进行注册

临床试验注册是指在公开的临床试验注册机构进行登记,以便公众了解整个临床研究的重要信息,旨在提高临床研究的透明化和科学性。虽然,目前国际要求临床试验均需要在受试者入组开始前进行研究方案的注册,但我国临床试验研究的方案注册问题仍在初期起步阶段,许多研究者或临床医生尚存在盲点,致使研究方案未进行注册,进而导致研究方案、研究结果认可度低,影响中医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研究方案可以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美国NIHN临床试验注册资料库、澳大利亚临床试验注册库等WHO一级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进行在线注册。实行中医临床试验注册能够增加中医临床试验的透明度,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的质量,防止不公开阴性研究结果和研究结果不明确的发生,进而减少选择性报告偏倚和发表偏倚。通过中医临床试验注册,能够使所有人,包括病人、研究者、医生、药商、出版商、政府部门等均能够自由获取信息,了解注册试验的基本信息(方案设计、招募情况、样本含量、干预措施、评估的结局指标、研究承担单位、伦理批件等)和试验结果,增强公众对临床试验的了解,有助于公众对临床试验真实性的认识,特别是临床研究设计者在试验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能够获取重要的信息,了解到临床研究动态和所处的阶段,能够避免重复性的临床试验。截至2013年5月,在WHO国际注册平台注册的中医药临床试验1257个,在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共721个。中国每年开展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数目早已数以千计或万计,然而国际注册的数目却仅有2000,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很多中医临床研究均未开展临床试验注册。

1.2随机方法与盲法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随机对照试验质量的现状尚不令人满意,中医和西医的临床研究中都存在较多随机方法和盲法设计问题。随机化和盲法是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按照方法学质量评价不难发现,国内发表的临床试验文章中常将“随机”等同于随意或是随便,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研究者、临床医生以及杂志审稿人员对随机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或错误理解所造成的。例如:肾衰3号颗粒剂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方法:将88例肾性贫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58例,和对照组(B组)30例。对于“随机”的描述就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数字可以看出这两组研究病例数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随机后如此悬殊的差异并没有概述清楚,很难让人完全相信随机方法的准确性。随机不是随意或随便,而是参与研究的每一个分配单位都被分配到某一干预措施中的几率都是相同的,是不受外界干涉的,更不是由临床医生、受试者或研究人员所决定的,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一些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入院星期单双号等交替入组的方法,常常易受到人为干扰,无法保证不可预知性,是较常见的“假随机”或“半随机”,属于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实施盲法的主要目的是使试验观测执行者和受试者均不知道临床干预方案分配情况,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记录、分析观察结果,不受主观意愿的影响,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如果临床医生在临床试验前对试验方案分组情况已经知晓,很可能会将对于不同治疗方案主观因素附加到试验研究过程中,不自觉的会对某组干预措施的受试者给出一定的心理暗示或对受试者的病情变化高度关注,有可能影响干预措施的研究结果,导致研究偏倚。2004年国内检索中医药期刊的研究显示,约2/3的临床研究未报告随机方法,超过4/5的研究中未对盲法进行说明,超多1/2的试验研究中受试者的脱落率竟为无,所有的研究报告中均未提及方案的分配隐藏。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表明,初步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共110篇,但通过电话访问作者详细的“随机化”的方法后,随机仅有2篇文章真正符合纳入评价标准,排除的主要原因包括:“随机”完全是由患者或医生所决定、混淆“半随机”与随机的含义以及对随机方法解释不清等。临床试验中应用盲法是保证试验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药RCT试验报告中普遍存在盲法描述缺失,或盲法描述过于笼统,缺少对盲法实施对象的准确描述和具体的实施步骤,进而导致试验方案设计质量低劣。研究表明,随机化和盲法的选择不当可能错误的夸大中医药疗效,如随机隐藏不客观或未采用盲法会使治疗效果扩大15%~50%。

1.3结局指标选择不得当

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某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结局指标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结局指标选择不同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是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慎重选择的重要问题。目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多是以经验为主对中医“病”的疗效评价。结局指标常常以治疗某一病症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不同等级的模糊限定来判断疾病的疗效。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发表的中医药结局评价的文献虽然在数量上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但文献发表的质量尚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局指标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国际公认度。结局指标的类型主要包括:定性指标(如临床治疗痊愈与否)和定量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等)。常见的定性指标多为二分类资料,研究结果即非此即彼,如干预是否有效、干预措施是否伴有副反应、干预后是否症状缓解等。定性指标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等级分类,如治疗痛经的疗效判定可以分为:疼痛完全缓解、疼痛明显缓解、疼痛稍有缓解、疼痛无缓解四个等级。定量指标是可以准确数量定义或精确衡量的考核指标。常见各类实验室检查多为定量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值等。根据临床研究的结局,结局指标主要分为主要结局指标和次要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是与临床试验目的最直接相关的证据指标,对病人影响最大,与病人自身利益最相关的临床事件。主要结局指标条目不宜太多,应选择客观性强、易于量化,通常采用率,如活产率、病死率、治愈率和复发率等。次要结局指标是与试验目的相关的附加指标或是与试验次要目的相关的指标,如实验室理化指标、症状与体征、生存质量调查问卷等。结局指标的选择应采用国际或国内公认的疗效评价指标。

1.4样本量估算不准确

样本量估算是在保证科研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性条件下,确定最少的观察例数。在研究方案设计过程中,一些研究者对样本量估算的实际意义了解不深入,不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样本量的估算、依据哪些条件进行样本量大小的估算、估算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选择相应的统计公式及如何进行颇为复杂的计算。例如,国际发表的丹参酮治疗PCOS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案明确写明了样本量的计算依据,即以主要疗效指标———睾酮值降低10%为计算根据。然而,目前国内发表的中医临床研究的文献报道中关于样本量的计算及计算依据普遍缺失,同时缺乏文献支撑和预试验探索。样本量的估算是临床科研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构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除了基本实验外,我们尝试安排了一次综合开放实验“水中细菌总数检测”,从而探索更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1对象本次实验教学的对象是我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科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生化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知识,且具备了医学实验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设施齐全、分区合理、器材充分,现采取小班教学(30人一班)的方式,配备了1名实验技术人员,能够满足综合开放实验的要求。

2实施过程

2.1学习目标的设定

根据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确定本实验的学习目标。

2.1.1技能目标

(1)能运用图书馆、网络预习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2)能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3)能进行无菌操作;(4)能对实验进行总结汇报交流;(5)能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实验仪器。

2.1.2认知目标

(1)能说出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培养基制备的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2)能说出倾注培养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3)能观察细菌的生长现象;(4)能说出水中细菌检测方法。

2.1.3素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理念;(2)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创新意识;(4)具有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2实验过程

(1)学时安排:总学时6学时,其中2学时制备培养基、2学时进行实验操作、2学时汇报实验成果并点评。(2)实验前准备:教师布置实验题目,学生自行分组,4人为一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时间利用教材、网络等各种学习资源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各组自备检测水样。实验教师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如蒸馏水、氯化钠、三角烧瓶、高压蒸汽灭菌器、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3)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按照实验方案操作,记录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由组内或组间讨论解决。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检查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4)成果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选一名代表采用PPT形式汇报实验题目、器材、步骤、结果及分析。组间互评,最后教师进行全方位评价,对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同时指出不足。(5)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优缺点,指出可取之处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3结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次实验分小组进行,各组员分工明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准备样品、制作PPT、口头汇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结束后,每位学生都非常有成就感,表示非常喜欢本次实验方式,希望能多开这样的实验。

3.2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本次实验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分工协作、互相交流沟通,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任务,如果有一个人不能完成任务,将导致整个小组实验失败,所以大家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共同讨论以解决问题。

3.3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次实验教师只充当巡视员,不讲解如何操作,学生要想实验获得成功,就必须在实验前充分准备,复习相关理论和实验知识,利用各种资源查阅资料,设计好实验方案。另外,还要制作PPT,这些都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4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护理;教育改革;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必须结合当地医学教育实情,通过岗位需要、工学结合、任务导向、强化能力的办学模式,构建具有高职特点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适用于基层卫生的应用型人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是有效连接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知识的纽带,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如何使该课程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临床护理岗位需要,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者对该课程定位、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期为民族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依据课程建设思路,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和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和前提条件[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走访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后将该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护理岗位工作需要,应面向基层,在面向一线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和防治原则,强化医院内感染、消毒灭菌理念,建立无菌观念。此外了解现代免疫的概念及人体免疫系统的构成,熟悉正常及异常免疫应答的概念、一般规律、应答产物、免疫学防治原则等知识目标,具备能够将知识应用到消毒、隔离、预防感染、预防接种等实际护理工作的能力,树立“遵循培养目标、服从岗位需要、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人文教育”的课程理念。

2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内容相对较完整和独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民族地区学生生源质量较低,需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剖析难点,突出实用、彰显护理专业特点。教学改革后总学时为45学时,实训10学时。教学中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予以强化,而部分内容予以弱化,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细菌总论是教学重点,特别是消毒灭菌、细菌的致病性、医院内感染等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可强化学生今后临床护理操作质量,为提高无菌技术、口腔护理、穿脱隔离衣、静脉滴注技术、吸痰术及注射法等临床护理规范操作奠定基础;细菌学与病毒学各论仅介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但对重要的病原微生物———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肝炎病毒等应重点讲解;而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与护理工作联系不是很密切者应略讲。免疫学基础部分讲授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深浅得当,结合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重点介绍抗原、抗体、超敏反应等基本概念,熟悉免疫学诊断与防治原则等。近年来,学科领域发展较快,与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密切,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以课外讲座的形式适当介绍禽流感、细菌耐药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实验教学是《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互成系统,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为开启学生思维,实验课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教师讲解、指导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任课教师要求,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验,实验完成后各小组相互讲解、提问,教师进行指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取得良好效果。为构建系统化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主要开设了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细菌的人工培养、药敏试验等更加贴近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做到一丝不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及生物安全意识[2],对实验结果观察时细致入微,报告书写精益求精,既强化技能训练,又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生的共性是一般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刚接触医学基础课程,还未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已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直观法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尝试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3]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学习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因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将一些复杂的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记忆深刻,如抗体的生物学作用、病毒复制周期等。在讲述临床常见疾病时往往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4]和案例式教学法[5]。案例式教学法需要教师的精心筹划和指导,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典型案例加以利用,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如Ⅰ型超敏反应、破伤风、乙型肝炎等,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在有限时间内为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亲身体验实际工作场景,通过与临床接轨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带领部分学生全程参与地方病(如都匀亚洲带绦虫病)检查和治疗过程,采用情景教学法[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与评价方式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行统一闭卷考试,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组卷、阅卷,教研室教师统一标准,统一批阅,实行教考分离。为改变以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了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模式,成绩评定由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3个部分组成。实验成绩占20%,主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生物安全知识;平时成绩占10%,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精神,期末考试成绩占70%。通过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职业能力考核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课程改革成果

通过重新修订和完善护理三年制大专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考试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后,为全面了解本次教改成果选取本校2013级护理大三、大四班为对照组(290名),大五、大六班为观察组(351名),分别执行教改前后教学大纲,实行教考分离,期末采用统一试卷及评价体系。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考试成绩(72.5分)优于对照组(64.3分)。表明本次教学改革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科重点,密切联系临床,适宜在民族地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推广应用。今后还需不断建设和更新学校网络资源,引入微课、幕课、翻转课堂等,真正达到借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7]。

参考文献

[1]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72-73.

[2]李秀平,李争鸣,周秀萍,等.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中生物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78-80.

[3]刘雪梅,唐正宇,王碧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探索[J].当代医学,2013,19(7):162-164.

[4]史俊岩,王斯,王美莲,等.PBL在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开展与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11):873-875.

[5]马建辉,黄亚玲,崔舜,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2.

[6]陈文标,李妮,陈淑增,等.情景教学法在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4):10-11.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雨课堂;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应用

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组成,其中的《免疫学》因其概念抽象、理论机制繁杂等知识特点,易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主动性差,最终出现考试通过率偏低的现象,但作为医学院校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变得更为迫切,为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当代高职卫生院校的学生思想新潮、喜欢接触网络手机的特点,本文将通过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雨课堂”,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成绩。

一、雨课堂的使用

1.教师端安装。使用雨课堂要求电脑安装office2010以上版本。教师从官网免费下载并安装雨课堂至电脑端,雨课堂为嵌入PPT的插件,在制作PPT课件时实现雨课堂上传课件、发送通知、建立试卷等功能。教师手机端可同步应用。2.教室端安装。教室多媒体安装雨课堂,设备要求及安装方法同教师端电脑;教室多媒体需要联网。3.学生手机端。学生需一部联网并装有微信的手机,首次使用雨课堂需关注微信公众号,输入教师的课堂密码、学号及姓名,加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及相应班级。

二、教学应用

选择廊坊卫生职业学院2019级高职护理专业高考分数、文理生占比、人数相似的4个班,随机分为实验组(高职护理19-9班、10班)与对照组(高职护理19-11班、12班),由同一教师教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组两个班级在病原生物学总论及免疫学教学中使用依托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照组两个班级使用以PPT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

1.实验组

(1)课前预习。教师制作课件PPT,编辑课前测试题,登陆雨课堂将PPT、测试题、学习视频等资料推送至学生手机端;学生收到教师通知后,自主查看课件,了解学习内容,在雨课堂学生手机端完成课前预习测试、提交后即可显示答案正确率,若有疑问可与教师在雨课堂私信留言互动;教师通过雨课堂掌握学生预习完成度,根据雨课堂自动成绩分析以及学生留言反馈完成二次备课。(2)课中教学。教师应用雨课堂点名,统计出勤率;课上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开启“弹幕”让学生各抒己见、分组讨论后进行组间相互打分、投屏显示随堂测试结果、结合课前测试反馈再次梳理重难点知识等教学环节;雨课堂分析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表现在教师手机端显示“优秀学生”及“预警学生”数据供教师参考记录。(3)课后巩固。教师编辑常见考题推送至雨课堂,学生再次加强练习。

2.对照组

(1)课前预习。教师在上次课结束时布置预习内容,并将教学课件PPT、课前测试题发送至学生微信群;学生如有问题,可与教师在微信留言互动。(2)课中教学。教师向学委询问出勤率;课上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点名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由代表发表看法、一同完成PPT上的随堂测试等教学环节;教师利用PPT课件进行课堂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3)课后巩固。教师编辑常见考题推送至学生微信群,稍后公布答案。

三、成绩考核

应用问卷星制作《病原生物学总论与免疫学》测试题共计100道单选,每道题分值为1分,限时25分钟,问卷星自动生成成绩及分析。

四、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对实验组、对照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

1.实验组成绩

(1)高职护理19-9班共69人,平均成绩为72.57±13.23分。(2)高职护理19-10班共68人,平均成绩为71.32±15.45分。

2.对照组成绩

(1)高职护理19-11班共66人,平均成绩为63.45±15.55分。(2)高职护理19-12班共68人,平均成绩为55.99±15.85分。

3.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对比

实验组共137人,平均成绩为71.95±14.33分,对照组共134人,平均成绩为59.66±16.06,两组数据经t检验,t=6.6505,P<0.01,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六、讨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雨课堂”作为一款智慧教学工具,在高职医学类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科中的应用还在探索阶段,文献报道较少。本文选择高考分数、文理生占比、人数相似的4个班,由同一教师授课,可减少学生学习基础及不同教师授课的差异影响。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个班,分别为137人与134人,多人数的成绩令实验数据更具客观性。教学应用上,实验组的两个班级借助雨课堂,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雨课堂推送课前预习的课件及测试题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弹幕功能让讨论充满趣味性,限时答题加上投屏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相互打分及组间相互评分提高学生参与度,雨课堂的私信留言功能让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更为及时与便捷;雨课堂的应用亦让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评测有据,更有效与客观。对照组的班级,教师同样发送学习课件,课上开展讨论及测试,但学生的参与度及完成度无法评测且不具有针对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互动也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成绩的的评测选择用问卷星限时考试方式,答题选项设置为随机,利于成绩的公平客观性,最终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基于雨课堂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适合于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但雨课堂在应用中存在多媒体必须联网的条件限制、教师或学生操作不熟练以及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环节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万从碧.高职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21).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第5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的教学课时大幅减少,让学生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理解、领悟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中针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参考护士资格考试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对教学顺序进行一些调整:(1)人体寄生虫学;(2)医学微生物学总论;(3)医学微生物学各论;(4)免疫学基础。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具体情况如下:

1.1人体寄生虫学

寄生虫在病原生物中形体较大,其内容简单,特别是讲授时能结合大体标本进行形象教学,因此作为第一部分讲解,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体寄生虫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内容,重点讲授总论部分内容,在寄生虫学各论教学中,重点讲解消化道感染的寄生虫,如蛔虫、华支睾吸虫等,以及在我国局部地区依然流行寄生虫,如血吸虫和疟原虫等,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如;丝虫等)。

1.2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部分内容,其中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应作重点讲述,尤其是消毒、灭菌和医院感染相关内容,这样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无菌操作。在各论讲解中,重点讲授常见病原生物,如化脓性细菌、肠道杆菌、破伤风杆菌、结核杆菌以及肝炎病毒、HIV等;同时补充一些新增病原体,如SARS病毒、甲型H7N9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等;删除一些少见的病原体,如放线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1.3医学免疫学

免疫学进展迅速,其理论知识已经渗透到了医学的很多学科,而免疫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很难掌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免疫系统放在首位讲解,使学生整体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然后再讲解其他各个章节,这样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此外,有必要侧重讲解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免疫疾病(如超敏反应等)以及免疫学预防。对于护理专业实用性不大而又很难的内容,如补体的激活、MHC复合体和免疫学检测进行简要讲解。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欠缺主观能动性,此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的需要。所以,要依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特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施教。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集声、像、图、文、动画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鲜明等特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涉及许多病原生物的形态,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如在讲解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各论部分时,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如果仅靠文字讲解则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的图片,使学生对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深记忆。对于一些知识难点,还可以制成Flash动画,如病毒的复制增殖过程制成Flash动画后,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成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对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等过程一目了然。

2.2采取PBL教学法,激励学生自学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本课程特点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可以摘选合适的内容进行PBL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联系起来。譬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可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变态反应的教学。具体方法是:课前选好几个典型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新生儿溶血症、过敏性胃肠炎等,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超敏反应相关内容,课堂上先围绕病例所提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特点与临床常见疾病之间的联系;然后每组选出代表作答,最后教师针对错漏之处加以讲解补充,同时强调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此外学生通过自身探究和体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3重视引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解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引导提问教学法,鼓励学生自学。如在讲解结核分枝杆菌时,可提前选择肺结核病的病例,提出相关问题:(1)结核杆菌有哪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结核杆菌的传播途径?(3)如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4)如何预防、治疗结核病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菌学知识分析总结结核杆菌致病机制,并与结核杆菌的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相联系。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采用科普讲座形式教学,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随着现代医学的持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病原生物,特别是近年来,很多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都和本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对近年来临床典型的流行传染病,如MERS、甲型H7N9和非典等进行介绍,便于学生了解当前现状,开拓学生的眼界。

3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技能培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其实验课教学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要改革实验内容,选择和护理专业相关且直观的实验内容,如皮肤消毒试验、空气和口腔中细菌培养试验等;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做皮肤消毒试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消毒剂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亲身认识到细菌分布之广,同时为她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养成无菌观念打下基础;第三,注重实验考核,将考核在实验中进行,期末综合评定。考核流程分为课前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考核成绩课前预习占2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态度占15%,实验报告占35%。这种考核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平时的操作能力,也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4改革考试模式,全面评估学生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