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易所市值管理

交易所市值管理

交易所市值管理

交易所市值管理范文第1篇

不可否认,制约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 法律 瓶颈依然存在,检讨有关法律法规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其在治理整顿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否定。由于《期货法》尚处于起草和 研究 阶段, 目前 规范国内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国务院于1999年制定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探讨期货法规特别是条例的修订,我们不能脱离当时期货市场高速、盲目和不规范运作的背景,时过境迁,从治理整顿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改革、入世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的需求角度重新审视法规的部分条款,我们也同样不能否认法规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有些条款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已经不符合期货市场规范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甚至制约了期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思考期货法规的清理与修订,正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历史的“扬弃”。“法制作为经济生活的记载,总是植根于一定的经济生活而又落后于变化的经济生活。”(马克思语)通过法制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法治国家格外关注的课题,期货市场法制完善只是法制落后于众多现实需要的缩影而已。本文拟从期货市场发展的角度阐述我国期货立法的完善。

一、期货市场的三级管理制度

无论欧美还是亚洲国家,对于期货市场的监管,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为交易所的一线监管。……第二个层次为期货业协会的自律管理。……第三个层次为国家的宏观管理。……2

(一)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学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经历了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两大截然对立的兴衰交替史。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争论的已不是国家是否可以干预市场的 问题 ,需要回答的是干预什么,如何干预的难题。作为后发国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改革呼唤有限政府的建立。3打破政府全能的权力结构,把微观经济活动交由市场调节,是“有限政府”第一要义;重视政府的作用,但不让政府取代市场,而是要求国家在市场经济稳定运行这一更广泛的意义上提供良好的 社会 法律环境。4党的十五大有关“政府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主张事实上为我们理解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注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证券期货监管部门奉行“市场化改革”的清晰思路,明确提出按市场化原则加快期货市场立法,及时调整法规、政策,以适应期货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看,市场化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监管层明晰改革重点。5

因此,在期货市场发展的问题上,一方面,有必要强化

 (三)期货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商业道德对人们的约束,从根本上说是市场长期利益对人们的约束”。9期货交易所的第一线监管,是期货市场管理的灵魂。交易所日常自我管理主要通过章程、规则和办法来进行,譬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规则多达3314条,10 看似繁琐却有效地维系着期货市场的生存。从当前我国有关期货交易所的规定来看,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改善自我管理能力:① 网络 技术的 发展 、 经济 全球化的机遇、投资活动的自由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传统会员制交易所面对的垄断市场和交易非自动化的基础不复存在,公司制已成为越来越多交易所的选择。11期货交易所长期以来虽然作为 企业 看待,但一直受非盈利的限制,严重削弱了企业提升技术手段、改进自身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因此,有必要重新界定期货交易所,在建立真正的会员制的基础上,俟条件成熟时明确交易所的盈利性,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适时选择上市募集资本,应对全球 金融 一体化带来的挑战。12同时,期货交易所在市场监管的核心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可比照证券交易所,赋予其享有更广泛的监管权力和相机处理权限。②从结算体系来看,顺应期货市场发展趋势,引进统一结算制度迫在眉睫。完整、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有赖于独立于交易所的清算公司和担保公司(或合而为一)的建立,形成交易所、清算公司和会员三者之间的三角制衡模式,使其承担结算、风险管理和履约担保功能。③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适当时机将交易所会员分为结算会员和非结算会员,增加风险分担的层级。在吸纳、批准结算会员的标准上,综合考察信誉优良、资本雄厚、组织机构健全、经营业绩上乘的会员的基本情况,按结算保证金制度的规定向结算所缴纳保证金。通过结算会员制的实施,使交易所直接面对众多会员进行交易风险控制变成只对少数会员进行资金控制和结算,既降低交易系统的运作风险,又可有效提高交易系统效率,强化市场监管,防止违规行为,期货市场的健康运作就得到了保证。13《条例》第8条有关期货交易所经纪会员和非经纪会员的简单划分亟待改进。

二、期货品种创新与新品种上市机制改革

(一)期市的品种创新

1、国际期货品种创新的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业越多,就越需要品种丰富、功能齐全的期货市场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经过150年的发展, 目前 共有商品期货和期权93类商品267个品种。以美国为例,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先后上市了谷物、棉花、咖啡、可可、柑橘等多种农产品。进入20世纪,期货市场的品种创新进入 工业 领域。1971年以后,相继推出的外汇、利率和股指三大金融品种更是将期货市场蓬勃的生命力一览无遗。14一定意义上,上市品种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交易所竞争力的高低和国家的经济安全,上市品种的开发成为期货市场重点关注的课题。

2、尽快开发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形成大品种为主,大小品种共存的合理布局。15我国期货市场十一年试点、期间七年整顿的艰苦历程从侧面说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期货市场的规范整顿已基本到位,期货市场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有利于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深刻变化,这一趋势伴随

3、稳步推进 金融 期货品种。离开占80%份额的金融期货品种,期货市场可以说是不完整的金融市场。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在1996年叫停金融期货之后至今未恢复交易。适时推出金融期货品种,有利于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我国证券市场潜伏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提醒我们:没有股指期货作为证券的避险工具,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投资、保险、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入市将承受单边作多的巨大风险;周边国家和地区正拟推出

在管理层酝酿推出股指期货品种时,我们应当从法制创新的角度为金融期货的推出扫除 法律 障碍,建议修改以下相关法规:①《证券法》第35条规定证券交易以现货进行交易,实际上排除了允许证券进行期货交易的可能性; 第36条禁止券商向客户融券的行为又从 理论 上否决了单只股票的期货交易。②《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30条明文排斥金融机构作为交易适格主体的可能性,很难想象,缺乏众多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市场的规模、功能和风险控制会尽如人意。法律上的障碍不解决,股指期货这一有望率先推出的金融品种就不可能面世。18

(二)新品种上市机制改革

尽管 目前 我国期货市场上市新品种呼声高涨,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令人遗憾的是受期货品种上市机制的制约,新品种的上市受到限制,有关品种上市机制的改革刻不容缓。

根据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和1999年《条例》规定,

三、期货经纪公司组织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

期货经纪公司作为期货市场最具创新意识、最具活力的重要市场参与者,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曾经经历了无序 发展 与治理整顿两个阶段。当期货市场新一轮勃兴机遇来临时,能否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

(一)借鉴证券公司的组织模式,建立期货公司新型组织形式。

1、实行分类管理。在考察期货公司资本实力、盈利能力、无形资产、交易活跃程度、持续经营状况、规则遵守情况等多重因素的基础上,探索综合类期货公司与经纪类期货公司的分类管理。加快期货经营机构的结构调整,形成以少量规模大的综合类公司为骨干,以经纪类期货公司为补充的稳定结构。23当前我国期货公司的实力很难适应今后期货业的发展需要。据统计,在全国近200家期货经纪公司中,80%以上的公司注册资本刚好达到《条例》规定的3000万元的下限。因此,在考虑综合类公司的设立标准时,建议规定如下:①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二亿元;②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必须具有期货从业资格;③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合格的交易设施;④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自营业务与经纪业务相分离的分业管理体系;⑤ 法律 、法规和

四、为机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提供制度保障

期货市场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发现合理价格与风险规避的功能,但如果市场集中交易聚集的风险不能有效分散至投资者和投机者,则将导致整个市场的失衡,其中一重要原因在于市场投资主体的缺陷,即套期保值者、套利者、投机者之间的不合理结构。30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若套期保值者所要转移的风险远远大于投机者或投资者所能承受的能力,必然导致市场交易不活跃,市场流动性差;反之,若套期保值者所要转移的风险远小于投机者或投资者所能承受的能力,那么期货合约仅仅成为一个过度炒作、投机的符号而酿成风险。31 目前 ,

(一)积极培养套期保值者,改变不合理的投资主体结构。除了加强套期保值功能的宣传,必须从制度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吸引保值者入市。32套期保值的风险相对小于投机风险,但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在保证金管理方面并未对套期保值头寸与投机头寸进行区分, 影响 了保值者入市的积极性,导致市场弥漫浓重的投机气氛。因此,可考虑为保值者降低初始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的标准,在手续费的收取方面适当有所倾斜;进入交割月份后,对保值者不再追加保证金,为其节省流动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除此之外, 现代 企业 的流动资金绝大部分是信贷资金,而企业资金“瓶颈” 问题 一直制约套期保值的规模,我国应借鉴美国作法,鼓励农场主、农民入市作卖期套保,并提供信贷资金或财政资金支持以锁定经营风险。《条例》第47条既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参与期货交易,也不允许 金融 机构为期货交易融资或者提供担保。33应尽快纠正对套期保值和投机不予区分的“一刀切”的做法,鼓励银行将资金贷给进行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

(二)改革财务 会计 制度,平衡现货盈亏和期货损益情况。套期保值者参与市场的目的不是追求额外利润,而是通过买卖种类、数量相同,交易方向相反的合约交易来锁定成本,从而确定预期利润。34对套期保值者来说,无须关心现货价或期货价的涨跌,因为保值的结果不是现货亏损期货盈利就是现货盈利期货亏损。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不配套,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分别核算,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考核时,只注意期货帐面发生的亏损,而忽视统计现货交易实现的盈利,从而损害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积极性,有必要在综合考量现货和期货交易最终损益的基础上评判保值者的经营绩效。

(三)逐步放宽对国有企业入市的限制

市场 经济 条件下,市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其行为能力可以有强弱之分,但权利能力却无高低之别。换言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重心不在于对市场过程进行干预,也不在于对市场竞争后的结果进行调整,而在于进入市场前对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地位的安排上。35就期货市场而言,国有大中型企业更是套期保值的主要需求者,套保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保值的需求不够而在于现行制度的失范:《条例》第48条限制国有企业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业务并且品种仅限于其生产经营或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不仅禁止了自营业务的开展,并且严格限制了套期保值的范围。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究竟是特殊企业还是一般企业?如果承认国有企业为一般企业,就应该赋予其与其他企业同场竞技的权利,不仅可以套期保值,而且可以投机。36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既是不断强化市场风险意识的过程,又是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国有企业没有理由不利用这一市场。

(四)为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入市创造条件。我国期货市场资金量大约为80亿元,相当于一只开放式基金的规模这与缺乏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密切相关。目前无论是 理论 上还是实际上,投资公司进入期货市场无法律障碍,但缺乏法律明确、肯定的支持,反映了转轨时期制度上的空白。理论上,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进入期货市场并无法律禁止性规定,37但实际上,证监会核准证券公司委托理财的业务中并不包含期货交易,并且事实上并不允许证券公司从事期货自营业务;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也排除了把期货交易作为投资组合的工具。这些规定限制了期货市场资金来源的渠道,可从三方面入手解决:①把期货合约与股票、国债及公司债券并列作为重要的投资工具,赋予期货业适当的法律地位;②基于期货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在管理和运作上的相似性,作为过渡,可放开其投资范围,准许进行期货投资并对比例作一定限制;③培育规模性的专业投资商,在即将出台的《投资基金法》中明确证券投资基金可以通过设立期货投资基金,由专门的期货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作,直接以期货合约作为投资对象和避险工具。38

总之,

2 参见常清主编:《期货交易与期货市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

3 刘军宁:《市场 经济 与有限政府》,载于《学问

19 参见郭晓利:《加强和改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期货日报》2001年11月22日第4版。

20 (美)达瑞尔著,段庚清译:《美国期货市场》,山西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369页;另参见王学勤:《芝加哥期货市场概况察访》(一),载于《期货日报》2001年12月4日第4版。

交易所市值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套期保值;期货;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9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如何利用衍生金融产品防范和规避风险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结合当前的金融形势与环境,适时采取套期保值操作,能够更好地回避未来投资公允价值下跌给企业利润带来的风险。

一、我国套期保值的期货市场现状

套期保值是以规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交易是将期货市场作为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但准备以后售出的商品或将来需要买进的商品的价格进行“锁定”的交易活动,其本质在于“风险对冲”和“风险转移”。所以,在套期保值前,必须了解期货市场的基本运行特点,相比国外发达期货市场,我国期货市场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展时间短。我国期货市场起步较晚,1988年国务院决定进行期货市场试点,仅涉及小麦、杂粮、生猪、麻作为期货试点品种;1992年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率先推出特级铝标准合约,正式期货交易开始;1994~1999年国务院、证监会先后制定通过期货交易相关管理条例和办法,同意了三个交易所的交易规则,提高了对会员的结算准备金和财务实力的要求,修改了交易规则中的薄弱环节,完善了风险控制制度。2010年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交易,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进步。

(二)市场规模有限。期货市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我国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期货市场却没有赶上经济发展步伐。与发达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相比较,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都显得很微小。2005年,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额与GDP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平,而美国的期货期权交易额是其GDP的十倍多;2006年我国期货交易总量占全球交易总量的3.8%,而美国占全球交易量的38.6%。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7年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额首次超过GDP,商品期货交易量占全球的2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商品期货市场。尤其是股指期货的正式挂牌交易,将进一步扩大我国期货市场规模。

(三)交易品种有限。国际现有商品期货近300种,金融期货产品100多种,而我国期货市场仅有19种商品期货,品种结构单一,这也是影响我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的原因之一。我国期货品种结构单一,主要在于落后的品种推出机制。我国期货交易的上市、中止、取消或者恢复期货交易品种需由中国证监会批准,合约推出审批过程过于繁琐,也未建立长期品种推出机制。而美国和欧洲期货市场品种完全由交易所根据市场需要自行推出,只需在监管部门核准备案即可。

二、我国企业套期保值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制度不健全。我国企业套期保值相关制度不健全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第2章第6条规定: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会计规定执行。但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并未规定该采用何种方法来处理这项会计政策变更。企业无法明确是采用追溯调整法将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调整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表的相关项目,还是采用未来适用法不调整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此外,套期保值的追溯调整法的运用存在困难。采用追溯调整法的前提之一是企业能够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然而套期保值的非凡性使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很难计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套期保值业务涉及的合同期限可能较长,导致追溯调整的会计期间过长,使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的计算有一定难度,且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数值可能较大将引起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大的波动;二是套期保值会计准则要求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消结果计入当期损益,由于我国尚缺乏成熟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评估机制,追溯调整时对追溯期间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很大难度。

(二)过分关注套期利润,低估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的实质是企业为了规避和防范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金融风险而采用的方式。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来减少或尽可能持平在金融活动中可能会发生的预期利润损失。企业在选择套期保值方案时,往往会过分关注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套期保值利润,不关心套期保值可能带来的预期损失的风险。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初期的套期保值方案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缺乏长期持续性的套期方案。企业一旦选择了一套套期保值方案,就会期待未来预期会朝着其方案发展,从而能够给企业带来期望的利润,但实际上金融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过多的把所有的精力和期望放在套期保值初期的一套方案上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企业应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套期保值方案,缺乏对套期保值长期持续性方案的应对措施往往是企业套期保值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不注重套期过程的控制。企业在追求套期利润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对套期过程的控制,而套期交易的复杂性以及套期保值操作存在较高难度,导致执行成本高昂。套期保值涉及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两项交易,套期工具的推陈出新、套期保值方案设计和交易的复杂性,使套期保值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为减少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限制企业运用套期会计方法的随意性,在套期保值中对套期会计方法的运用条件、会计处理等实务操作过程缺乏详尽而严格的规定,这难免会增多企业财务处理环节,增大企业财务处理难度,提高企业的执行成本。

三、企业套期保值实施对策

(一)重视相关交易制度及规则

1、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是期货交易所为保证期货交易平稳有序进行,降低期货交易风险的一系列制度。包括保证金制度、涨停板制度、持仓限额制度、强行平仓制度等。

2、健全套期保值管理制度。套期保值管理制度是期货交易所对套期保值交易专门制定的套期保值管理办法,主要规定套期保值的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建仓方式与监督管理等。

3、健全交割制度。交割制度是期货交易所规范不同交易品种的交割,对仓单注册及注销管理、品种交割流程、交割费用等进行规定的制度规范。一般商品期货以实物交割方式为主,金融期货以现金交割方式为主。

(二)充分识别套期保值风险。套期保值的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识别套期保值的风险要贯穿整个套期保值的过程,包括在做套期保值计划对预期风险的识别(事前风险)、在套期保值操作过程中各种变化风险的识别(事中风险)和套期保值操作后期货款交割等风险的识别(事后风险)。只有充分识别套期保值的风险,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减少和避免套期保值风险对企业带来的损失。

(三)合理制定套期保值策略与计划

1、选择是否进行套期保值,确定合理目标。企业应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统一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以及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确定是否进行套期保值。此外,还应该综合考虑融资及管理层的要求,比较特定阶段现货敞口净冒险额与套期保值可能的相关成本,确定是否进行套期。在确定套期保值后,根据不同套期保值项目确定合理的套期保值目标。

2、确定套期保值方向。企业确定使用套期保值后,应根据保值目标的性质和任务,严格确定套期保值工具的买卖方向。决定套期保值方向时,企业应根据经营状况判明绝对风险的所在,针对风险来源做反向操作。如看涨未来现货,可进行买入套期保值;看跌现货,就卖出套期保值。

3、确定套期保值比例。套期保值比例是进行套期时现货资产数量占总的现货资产数量的比例,在确定这个比例时,要选择的套期保值必须在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之下、有利的市场价格预期、随着有利或不利市场基差结构调整套期保值比例以及流动资金规模。

4、选择套期保值工具和品种。企业按规定可选择的套期工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企业应该综合考虑风险来源、套期保值工具特点、套期保值效果以及成本等因素,选择结构简单、流动性强、风险可控的金融衍生工具开展套期保值业务。

5、确定套期保值比率。企业应根据套期保值品种、合约和期限等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最优套期保值比例模型,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6、确定套期保值期限。套期保值期限或时间长度受现货市场走势预判和企业套期保值目的的强烈影响,这是影响套期保值期限选择的客观条件。一般在选择时期货合约月份应与套期保值的客观条件保持相同或相近,同时还要兼顾流动性。

7、选择减仓的目标价位。企业应根据自身购销情况、市场实际情况和趋势,结合数量分析模型与市场经验数据,确定合理的套期保值目标价位。一般是分级设定不同档次的价位,分步建仓,这样企业可以根据投资组合现状、风险偏好、中长期市场趋势等制定投资比例,可以适时对加仓的进度和比例进行调整。

(四)优化套期保值方案

1、进行科学深入的形势分析。科学深入的形式分析可以保证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套期保值策略,使企业更好把握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和风险度,使企业精确考虑风险承受能力,预备防范对策。

2、科学选择建仓时机。建仓时机决定了建仓价格、合适性和风险性。选择何时建仓,主要根据企业确定的套期保值目标价格及基差情况,如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应降低套期保值比例。

3、选择策略要灵活。为了提高套期保值效果,必须结合实际操作制定和不断完善操作策略。在选择时,首先应考虑企业的财力,研究套期保值的资金需求,结合企业现金筹措能力来决定规模;其次要考虑期货业务上的技术能力,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避免过于复杂的操作;再次要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尽量选择流动性好的市场和产品进行操作;最后要针对市场变化灵活应变,趋利避害,捕捉战机。

(五)套期保值跟踪与控制。套期保值跟踪与控制作为一个动态管理和控制过程,其主要任务是监视和观察企业套期保值操作过程与程序的合规性,跟踪市场形势变化和套期保值头寸盈亏变化,跟踪企业现货环节对套期保值需要的配比变化,并及时处置套期保值头寸面临的各种风险。主要应注意正确评价保值效果和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菁.套期保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完善.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8.

[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2.

交易所市值管理范文第3篇

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另一种是真实盈余管理方式。

(一)应计盈余管理方式

应计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这种方式来实现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是通过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进行盈余调节。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计入当期损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少或者增加利润,所以很多上市公司会选择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这一方法来对本公司的利润进行管理。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目前有十三项资产可以计提减值准备,虽然其中有些资产一经计提就不再转回,但是大多数资产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是可以转回的,例如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等。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对公司的盈余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

2.利用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现在很多公司在通过改变存货的计价方法来调整盈余。如果原材料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不断上涨,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那么结转的成本与加权平均法相比较低,所以当期的经营利润就会高;然而,如果采用加权平均法,当期的经营利润就会比较低。如果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下降,则采用先进先出法下成本就比较高,利润就较低。

3.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通常指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但是,我国目前由于对公允价值计价的监管不严格,并且公允价值评价体制不完善,造成很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公司进行非货币易时,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很多公司利用这一点进行盈余管理。

(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

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主要侧重利用真实交易对企业盈余进行一定的调整,主要通过关联交易和非经常性损益来进行调整。

1.利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主要是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者义务的事项。利用关联关系进行一些不公允的交易来进行盈余的调整。关联方通常采用关联方之间的协议定价来进行交易。

所以,关联交易双方通常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价格来进行交易,并可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虽然,目前有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关联交易的时候,当交易价格高于或低于一般的市场交易价格时要对其进行公允性的说明和解释,但是公允价格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去衡量,除非价格是明显与公允价格相差甚远的,不然,监管部门一般较难找到比较有力的证据来否定关联交易双方的价格的公允性。上市公司往往以较低的协定价格进行关联交易,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资产成本,然后以市场公允价值将资产出售给非关联方,这样就可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偶然发生的,与正常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损益,例如,政府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维持和稳定当地的经济,往往会对当地的上市公司进行直接的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等,从而增加企业的盈余。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

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影响各期盈余的同时,又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真实活动。应计盈余管理只影响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利润分布,而不会对实际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真实的交易来进行盈余调整,因此,会影响现金流量。不过,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操作相对灵活和隐蔽。相对而言,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只是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并且操纵的空间和范围比较明确。而且,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实施的成本较小。但是,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只能在期末进行盈余调整,并容易被审计师或者监管者、投资者发现增加了诉讼风险。

交易所市值管理范文第4篇

从资金集散、资金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来看,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均尚不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体的迅速增长,谁将会脱颖而出

金融中心的资金集散功能

一提起国际金融中心,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某个地域的银行资产规模有多少,股票市值有多少,有多少的金融机构,等等。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有多少资金停留在某个市场或经济体,可能更多是反映本地经济体的规模;而没有直接说明这些资金只是本地的经济体所使用,还是同时为其他经济体所使用。

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其聚拢的资金不应当只是为本地经济服务。更好的分析角度,应该是看有多少资金流经这一中心;即资金流进这个中心,又从这个中心流向周边地区。它反映了这个金融中心的资金聚散功能。因此,金融中心首先是一个资金的聚散中心。要测定资金聚散功能的强弱,最好是能够分出中心的资金有多少是用于本地、多少是用于外地。

但是,这种综合数据是难以获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直观而又粗略的指标反映资金聚散功能的强弱,即资金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按2005年底的数据,香港股票市场的市值是GDP的5.8倍,银行资产是GDP的2.8倍;新加坡股票市场的市值是新加坡GDP的2.2倍,银行资产也是GDP的2.7倍左右;上海的股票市值是GDP的2.5倍,银行资产是GDP的3倍。由以上数据可见,从资金的中介角度看,除了香港在股票市场上的聚散功能明显较强,上海与新加坡大体相当。

但是,这三个城市与伦敦和纽约相比,距离就相当明显。伦敦交易所的股票市值是伦敦GDP的8.5倍,伦敦的银行业资产规模是伦敦GDP的15倍。

作为国际性的资金聚散地,另一个指标,是资金来源的国际化与资金应用的国际化。

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量中,有40%左右是由海外投资者形成。2004年底香港4600多亿美元的基金业中,有63%的资金来自海外,只有37%左右是来自本地投资者。香港股票市场中,内地企业占了市值的40%左右,其余主要为香港本地的企业,以及一些台湾的企业。新加坡股票交易所600多家上市公司中,除了本地的企业,许多是来自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包括约100家中国内地的企业。新加坡2004年底约3600亿美元的基金资产中,除46%左右来自亚太区,其余来自欧美等地。

但是,无论香港还是新加坡,都未见到有多少来自欧美的上市公司。因此,如果把伦敦、纽约视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新加坡还只能算是区域性金融中心;香港主要服务大中华地区,新加坡主要服务东南亚地区,而上海目前只能算是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的资金配置功能

某一个城市能成为资金的聚散地,可能是由于历史条件、经济与政治上的限制及地理条件所促成的。但是,要长期维持并发展壮大这一地位,这个城市必须要对它所服务的本地及周边经济体持续提供增值服务。否则,当那些有利的条件不再存在,周边经济体就不再需要该中心的中介作用,该中心就可能被边缘化。

金融中心对经济的增值服务就在于发挥资金的有效配置功能,即有效运转的金融中心,应该能够把资金分配给最有效率的企业。换言之,好的金融市场应有能力辨别企业的好坏,能够鼓励好企业,惩罚坏企业;好企业在这个市场容易得到资金,坏企业就不容易得到、甚至得不到资金。这是金融中心之所以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理由之一。有了这个能力,金融中心对其覆盖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有实质性的贡献,它就能发展壮大。

英国一家咨询公司2005年对近400位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务业人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14项影响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因素中,首要的是人才。也就是说,金融中心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表现为中心是否聚集一批精于企业运作与分析的企业管理咨询专家、财务分析师、会计师、行业分析师、投资专家甚至律师等;表现为金融中心的市场是否存在鼓励、崇尚、回报专业精神、专业价值与专业服务的文化;表现为金融中心的市场是否存在鼓励并方便良好企业运作,打击不良行为的公平、透明的法律制度与基础设施。

金融中心的风险管理功能

金融中心的第三层次功能,是它的管理与吸收风险的能力。经济社会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金融中心的风险管理功能在于它能吸收某些风险,减少它所服务的经济体的周期的波幅。它能对危机的出现进行预警,减缓经济危机破坏的程度。经济越是成熟,越是发展,经济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越强。相应地,金融中心的这方面能力越强,其中心的地位就越稳固。

金融中心风险管理的能力,表现在这个市场是否聚集一大批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专家,不断地推出新的风险管理产品与风险解决方案。这些风险管理专家或者是金融机构内部功能的一部分,如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新产品研发部门;或者以独立的风险咨询公司的形式为市场提供服务。

风险管理与吸收的能力,还表现在是否存在一个规模足够大的风险交易市场,存在大量的高风险承受者,能吸收实体经济所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这里说的风险交易市场,最主要就是衍生产品市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迅速扩展的衍生产品及更为复杂的风险测定与管理方法的应用,是银行体系富有弹性的基础,它使经济与金融体系能够经受住最近的一次严重冲击。”

衍生产品市场有柜台市场(OTC)和交易所市场。到2005年6月,全球柜台衍生产品市场的名义值已经达到了270万亿美元,交易所市场的名义值约为60万亿美元左右。按衍生产品的交易量来看,英国占柜台交易的42.6%,美国占柜台交易的23.5%;欧洲占交易所市场的35%,美国占58%。但是我们注意到,无论是交易所市场还是柜台市场,交易量与名义值的前十位中都没有香港、新加坡和上海。

以现货市场与衍生产品的名义值之比来看,全球股票市场交易所的市值约为41万亿美元,全球银行业总资产为21万亿美元,即股票市场与银行资产之和与衍生产品名义值之比,约为1∶5。以交易量看,英国市场柜台交易为每天6430亿美元,美国为每天3550亿美元。交易所的衍生产品交易量更为惊人:2005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交易量约为650万亿美元,伦敦的Euronex.liffe约为400万亿美元。

交易所市值管理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市场;企业;市场价格机制;会计价值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006)6-0107-05

会计是企业价值运动的计量与激励系统。三层含义:其一,企业的价值运动是会计对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是会计的目标。企业价值增值不仅就企业的投入产出比较而言,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也是与市场或其它企业相比较而言,企业实现了更多的价值增值。其二,会计是企业价值运动的计量系统。其三,会计是价值运动的激励或控制系统。会计信息是有用的或有意义的,信息使用者依信息而行动的动力伴随着传递出来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奠定在会计对象基础之上的会计系统结构、会计运行机制及其与市场价格机制的相互关系。

市场与企业是组织经济的两种形式。企业担当着两种角色:一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二是作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既是商品的需求者(或消费者),同时又是商品的供给者(或生产者),不论是商品的需求者还是商品的供给者,都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参与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活动。作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市场机制而协调着货物从原材料供应,经由生产和分配直到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企业承担的这两种角色,反映在会计的对象上,决定着会计目标、会计系统结构,以及会计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会计对象

目前对会计对象的认识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交易事项论,二是资金运动论或价值运动论。

会计对象的交易事项论认为,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引起的企业资源及其义务的变化是会计计量的对象。“作为具有广泛意义的财务信息是基于对单个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近似计量。”[1]我们所进行的交易一般是指商品(含产品和服务,以下同)交换,是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上所从事的商品买卖行为。交易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签订合同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交易双方出于自愿而从事的等价交换活动。所谓“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或事件。”[2]按照这一定义,会计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上所从事的交易行为,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各当事人(或部门、单位,以下同)之间提品或服务的转移行为等。

为了将企业的这两种行为区分开来,我们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上所从事的商品交换行为称作“交易”,而将企业内部各当事人之间提品或服务的转移行为称作“事项”。那么企业的“交易”和“事项”有何不同?市场上的交易是两个经济利益主体,将自己所拥有的商品,遵照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所从事的商品买卖行为。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其一,其交易主体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主体;其二,他们对其所交换的商品拥有所有权;其三,遵从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企业内部的转移事项,其一,其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当事人,虽然他们具有自身的部门利益或单位利益,但更多地受制于企业的整体利益,服从企业目标;其二,他们对其所转移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拥有所有权;其三,企业内部当事人之间的产品或服务的转移,并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甚至只是一种单向的产品或服务的转移;其四,企业内部的当事人获取企业支付的报酬。简而言之,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其不同之处在于,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是两个经济利益独立,并且是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行为;而企业内部的事项是企业存在雇佣和被雇佣的前提下,被雇佣者遵从雇佣者的意志,所从事的生产产品和转移产品的行为。

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论或价值运动论,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所阐述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为指导,来认识会计对象。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作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总流通过程,实际上是再生产理论,包括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交易事项论比较两者有共通之处,流通过程就是“交易”,生产过程就是“事项”。然而,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不同,商品流通的公式是W―G―W,即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再由货币转化为商品,是为了买而卖。资本流通的公式是G―W―G’,是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再由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为了卖而买。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虽然它总是和商品交错在一起,而且在市场上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进行交换。然而,商品作为资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市场上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商品,不是为了自身的消费,而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货币变成了资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与一般的商品并无二致,而且也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进行商品交换,然而它是作为资本品,承担着实现价值增值任务。

简而言之,由企业担当的两种不同的角色所决定的会计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品交换价值,一类是价值增值。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增值不同,商品交换价值要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其他商品所有者,实行等价交换。价值增值要求企业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商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相结合而资本化。资本是能够、且其目的也是为了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资本的价值取决于资本的增值能力。

二、企业的发展与会计结构体系

企业形式有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以业主制为主发展到以合伙制为主,从公司制发展到现代工商企业,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早期之前,几乎所有的交易都发生在企业主和企业以外的个人之间:原材料供应商、计件工人、顾客。……交易完全发生在市场中,对成功的评价很容易获得。企业主只要通过销售,从顾客那里获得比其支付的原材料和人工等产品投入更多的现金就行了。”[3]当时的企业规模小且分散,作为市场参与者,其会计的对象具有更多的商品性质,运用复式簿记系统,通过市场价格直接计量其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并通过投入价值与产出价值的比较,便可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对企业效率予以评价。

然而,从19世纪80年代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结合,逐步形成了管理层级制的公司,这种企业一开始就是全国性的企业。进入20世纪,新结合起来的多功能的现代工商业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经济中最有影响力的机构。“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市场依旧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创造者,然而现代工商企业已经接管了协调流经现有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产品流量的功能,以及为未来的生产和分配分派资金和人员的功能。”[4]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对组织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与市场并列的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企业对外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依存度不是削弱,而是进一步增强了。使得企业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功能进一步张显,并逐渐分化开来。企业的现实资本运动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执行三种职能。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企业资本分别执行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和商品资本职能,循环往复。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G―W…P…W‘―G’,其中G―W和W‘―G’,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所从事的商品等价交换,而W…P…W是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所从事的价值增值活动。

交易事项论强调企业主体假设,将企业看成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将会计对象理解为商品交换价值,强调的是企业在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活动。把企业购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当作商品,按成交时的市场价格计量其购入成本;产品完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按售出的市场价格计量收入,成本与收入之差就是利润。

资金运动论虽然已经认识到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增值的区别,但是资金运动论者只是将资金循环与周转理论,用于解释账户和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建立了相应账户理论和报表理论。而对于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增值属性上的差别,并没有在会计计量上得到应有的反映。

企业的发展是由价值增值驱动的,企业家们相信将多个单一业务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多单位的企业进行集中控制与管理,比在市场上多个单一业务企业不断进行交易来完成加工过程,企业效率会更高。多单位企业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层级制,并且建立相应的内部价值信息的生成和传递机制,以代替市场价格机制来协调生产流程。“当企业逐步转向内部导向的过程时,这些目标被改变了,新的管理会计发展了起来。”[5]钱德勒在美国企业发展史的研究中,发现20世纪初期由杜邦公司最早建立的投资回收率成了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评估绩效的标准,而固定资本拨款预算和财务预测则成为分配资源的标准程序。他认为“通过这些方法,才使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在协调和监督经济活动方面得以取代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6]

随着现代企业发展,现代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组织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释放,现代企业对外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依赖进一步增强,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称为企业重要事项。财务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企业与外部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调的系统。商品的交换价值是财务会计计量基础。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建立在会计主体假设基础之上,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商品经济主体,通过商品交换与各相关利益者发生关系。不仅将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成品当成是商品,而且借贷资金和股本也被当成是商品,利息和股利被认为是这两种商品的价格。至于其间的商品生产过程,财务会计实际上将它作为“黑箱”处理,成本会计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分摊至生产对象,只不过是为了结转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以便与已销售产品的销售收入比较,计算期间利润。“从成本管理到成本会计:相关性的遗失”正是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忽视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组织者作用,致使与商品生产的组织与管理相关的成本管理,退化到关注存货估价和销售成本计算的成本会计,成为为财务会计目标服务的一个附属部分。

财务会计的最新发展,更加突出了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强化了市场价格机制对企业的调节作用。这可以从会计报表模式从历史成本为主向以价值(市场价格)为主的新型模式转化当中洞察这种变化。FASB将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7]将全面收益定义为“在一个期间内来自非业主交易的权益(净资产)的全部变动。”[8]它包括了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业益(净资产)变动。以及为了将众多的计量属性奠定在一个共通的基础之上,FASB阐述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到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市场价格,如果某种资产并无公开的活跃市场,没有形成能为买卖双方均可接受的市场价格,则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寻求近似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被普遍看好的计量属性,与将资产的性质理解为“未来经济利益”和定义全面收益的逻辑一脉相承,要是将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市场价格机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更为明显,市场价格机制对企业的调节作用更为直接,更有利于沟通与协调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关系,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以便于各利益相关者作出维护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

总之,企业的双重身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担当着市场经济主体和组织经济活动两种角色,企业价值运动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两种作用相适应,采用交换价值进行商品等价交换和实现价值增值。基于此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分别执行两种职能。

三、市场价格机制与会计价值机制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的商品交换活动,接受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同时,企业从事价值增值的组织活动,运用会计系统协调生产流程。那么,市场价格机制与会计价值机制是什么关系呢?

科斯认为企业取代市场,并用交易成本分析制度(组织)选择。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边际成本与市场上或在其他企业组织同一交易的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企业便停止了扩张。那么这一点是怎样确定的呢?科斯(1990)指出:[9]企业外部的价格由此成本是明确的(由于其他方面对资源的需求)和被市场运行决定。而企业内部确实基于同样的原因有着明确的成本,但它们是由会计系统提供的,这一内部系统替代了外部市场价格体系。而且组织成本明显主要依靠会计系统的效率。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会计系统替代了市场价格机制,而且会计系统的效率高于市场价格机制的效率,是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原因,并决定着企业对市场的替代。钱德勒(1997)从企业发展史的角度也证实,企业的发展是在会计发展了相应的方法,对企业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流程进行协调而得到了节约,才使得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场的无形之手。那么会计系统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机制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会计系统的效率?

市场价格机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二是激励功能,而且二者不可分割。弗里德曼(1981)以“市场经济与中央经济计划”为题在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协会所作的讲演中指出:“价格体系的真正美妙之处――而且我使用‘美妙之处’一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完全在于:依信息而行动的动力伴随着传递出来的信息。”这句话用之于会计完全适用,用会计语言表达,会计传递信息且信息是有用的。所以会计系统与市场价格机制有着同样的功能,即传递信息的功能和激励功能,二者不可分割。也正因为如此,与市场价格机制相对应,我们提出“会计价值机制”这一概念,用来概括会计系统的功能。哈耶克(1945)将价格体系看成是一种交流信息或沟通信息的机制,他认为:“把价格体系描述成一种记录变化的工具或一种电信系统并不只是一种比喻,因为这种电信系统能够使单个生产者通过观察若干指标的运动就可以根据各种变化去调整他们的活动――当然他们所理解的变化也只是反映在价格运动中的那些变化而已。”[10]这与我们将会计比喻成飞机上的仪表,如出一辙。

市场价格机制与会计价值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市场是一个“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秩序”,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市场价格机制形成于长期的市场供求关系,并自发地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企业是一个“人之设计的秩序”,是一个他组织系统。市场作为自生自发秩序,它容纳了所有人的目标,但它本身却没有目标。而目标赋予企业以组织的意义,会计系统在企业内部为达成企业目标而形成并不断加以完善。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企业在组织形式、发展阶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会计价值机制在各企业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因为会计为达成企业的目标而形成并不断加以完善,所以有人认为会计只是一种为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正像西蒙所指出的:“多数目标和活动的价值都来源于将具有内在价值的目标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手段――目的关系。期望目的的内在价值通过与其过程,转化为手段。”[11]企业是一个层级结构,实现组织的总目标或最高目标所需要的手段,成为了下一层次管理者的目标,这样就构成了与企业的组织层级结构相吻合的目标――手段链,在这一链条上,每一个层次的目标(手段)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因此,会计系统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其有效性由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同时,会计系统又有自己的目标,各子系统成为实现系统目标的手段;各子系统也有自身的目标,各种方法又成为子系统的手段。由于企业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他组织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分工,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专门的部门,专门负责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会计价值机制转变成企业管理的一种部门职能,这也是会计价值机制与市场价格机制不同之处。

他组织要遵循自组织规律,这是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苗东升认为:他组织运动归根结底要在自组织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应遵循、适应、利用对象的自组织规律。人工系统的他组织,特别是仿自组织设计,必须以充分认识自组织规律为前提,他组织规律是人如何运用自组织规律的规律。[12]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应遵从市场供求规律,自觉地接受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同时,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应遵循生产规律。会计价值机制要遵循、适应、利用市场价格机制,财务会计系统建立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及时、可靠地提供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信息,已经成为财务会计发展方向;实际上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传递和激励,也是尽可能地捕捉与之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并与企业内部成本信息比较,用以评价经由企业内部化的多重、多样化业务相对于市场协调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收益。管理会计实质上是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系统,不仅就企业的最终产品成本与市场价格比较,而且中间产品以至于每一个作业单元成本,都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以解决“自制或外购”问题,对企业效率和市场效率作出评价。“公司管理会计系统能在计划和控制信息、沟通、激励和评估方面起到上述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系统在公司成功竞争的策略当中是一个必须的要素。”[13]

目前,对会计系统和会计功能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种倾向,认为会计只提供信息,或再加上提供有用信息,而否认会计的激励或控制作用。何谓“有用信息”?有用信息就是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随着所接受信息的驱动而有所行动,并且是可以观察到的。不能驱动或引起信息接收者有所行动的信息,是无用信息。所以只承认会计提供有用信息,而否认会计信息的激励或控制作用,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总之,作为会计对象的价值运动,在数量上表现为交换价值运动和价值增值运动,由此决定着会计系统结构和会计系统功能。会计价值机制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具有传递信息功能和激励功能,而且二者不可分割。会计价值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且是企业在与市场或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机制。

――――――――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 1,1978,p12.

[2]葛家澍,林志军.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3]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 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5.

[4]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 商务印书馆,1997:1.

[5]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 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

[6]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 商务印书馆,1997:527.

[7]FASB, SFAC No.6, 1985, par.25.

[8]FASB, SFAC No.6, 1985, par.70.

[9]Ronald H. CoaseAccountingand The Theory ofThe Firm.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2(1990)3-13. North-Holland.

[10]哈耶克.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 北京:三联书店,2003:130.

[11]西蒙. 管理行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55.

[12]苗东升. 他组织――系统科学的另一片视野――访苗东升教授[N]. 光明日报, 1999-03-02.

[13]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 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责任编校:朱星文

On Accounting System and Accounting Value Mechanism

XU Qiang-guo

(Tianjin Business Colege Tianjin 300134)

Abstract: As anaccounting object,the value movement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the exchange value movement and the value added movement, wherebythe account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s determined. The accounting value mechanism is a substitution of the market price mechanism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passing information and offering incentives.省略petition and in completion with other businesses.

Key words: marketmarket priceaccounting val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