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经济增速开始平稳换挡、经济驱动亟待顺利转换,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河南省外贸企业也亟待转型发展,以期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新时代,河南省外贸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疲软的压力,据河南省商务厅数据统计,2018年1-6月,全省货物进出口1798.9亿元,下降11.4%,其中出口1070.5亿元,下降8.1%,降幅比前5个月收窄1.8个百分点;同期,全省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进出口分别下降23.2%、23.4%、18.7%。毫无疑义,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河南省外贸企业亟待转型发展,本文就此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河南省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新时代河南省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

当前,世界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美国与其贸易伙伴展开了贸易博弈,各类关税与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开始显现,这抑制了国际市场的贸易需求,从而使得外贸企业所面对的国际需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继而在贸易订单不稳定的背景下,许多实力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贸易企业纷纷关门停业,因为微弱的盈利能力难以维系高风险的展业状况。规模较大的企业也举步维艰。从全省的额数据来看,2018年1-6月份,作为占全省进出口7成多的郑州市,进出口下降19.1%,超过全省降幅2.6个百分点,其中:富士康进出口166.4亿美元,下降20.6%,下降总量占全省下降总额的77.8%,并且这将进一步带动其他外贸业务需求的下滑。

(二)综合成本持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可持续性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房租、人力、营销、科技等各方面的展业成本提升,这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省外贸企业的发展。本文以人口分析为例,众所周知,河南省属于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但是河南省传统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开始逐步消退。在河南省的外贸企业中,以前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可以给企业的盈利能力形成一条“护城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目前河南人力资源的供给曲线开始出现变化,即使愿意给予员工更高的工资,但是由于员工对于闲暇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的劳动压力后,再加工资,企业员工也不一定会愿意加班加点,工资的边际效应降低(参加图1)。总而言之,综合成本持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可持续性弱,这将不利于外贸企业的发展。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的附加值?c质量较差

目前来说,河南省的外贸企业多是采取货物贸易的模式,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重较低,由于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底端,目前河南的贸易结构不利于河南省外贸企业的盈利目标实现,因而造成新时代河南省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难道加大,究其核心原因是目前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外贸产品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产品难以在国际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新时代河南省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一)扶持竞争实力强的头部企业,给予政策与法律的倾斜与帮助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集团化发展成为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大鱼吃小鱼的商业案例层出不穷,新时代河南省要真正走出一条贸易强省的道路,就必须扶持竞争实力强的头部企业,进一步发挥其在技术、资本、生产模式方面的优势,在税收、财政政策上给予合理倾斜,并在其面对国际贸易壁垒中,给予法律资源支持,帮助具有竞争优势的外贸企业走出国门。

(二)积极尝试新型跨境营销模式,通过精准营销来降低获客成本

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经济背景与贸易环境,要坚持尝试运用各种新型跨境营销模式,找准消费者的需求痛点,高效的打开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在对外贸易中,外贸企业要改善管理,并重点依靠科技的力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营销的实效性与时效性,通过精准营销来降低获客成本,最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鼓励外贸企业自主协同创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与加工贸易

鼓励外贸企业自主协同创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与加工贸易是新时期河南省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策略的核心,必须通过自主协同创新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产业链中的地位与价值获取能力,而不是一味的靠价格优势来夺取附加值低的低端市场。从图2可以看到,若再质量上缺乏足够的优势,产品需求曲线并不会随着价格的降低而提升销量,相反会导致需求的减少,尤其是在消费者消费升级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一、钢贸行业由于市场竞争充分

进销价差很少,全靠以规模销售获得微薄利润,大规模的市场购销行为又导致了必须依靠银行授信的资金筹集模式,同时采购支付预付款,销售产生应收款,钢贸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被上下游占用。在此模式中,钢贸企业实际成了上下游企业的“二银行”,以经营利润的形式获得实质是融资利息的回报,这就是钢贸企业资金风险乃至经营风险产生的根源规模巨大的铁路基建创造了规模巨大的钢材贸易需求,同时铁路运输企业的运输主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都与企业庞大的资产规模不相匹配,两者很容易产生结合,导致铁路运输企业介入钢材贸易成为大概率事件。钢贸业务核心模式是:

1.钢材贸易商与业务链条的上游,即钢厂签订年度采购合同,锁定年度钢材月采购量,价格按日随行就市;同时主要利用招投标的模式获得项目的供应合同,价格按月或季度随行就市;

2.钢材贸易商利用银行授信向钢厂开出银承作为预付款,每月按合同采购钢材,同时按中标条件销售钢材;

3.销售钢材后,按合同约定回款,利用回款支付到期的银承。钢贸盈利的数学模型见公式(1):设:R年—企业年净资产回报率,为简化分析过程,假设净资产全部为现金;r次—年均利润率,剔除财务费用;r银承—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m自—企业自有资金,为简化分析过程,假设全部为净资产;r银—银行年利率;T年—年均回款期;P年—企业年营业额;L年—企业年贷款额;R年=(r次×P年-r银×L年)÷m自=r次P年/m自-r银T年P年r银承/365m自+r银…(1)根据公式(1)可得:

1.在项目毛利可以覆盖财务费用时候,自有资金越少,贷款越多,自有资金回报率就越高;

2.在项目毛利不可以覆盖财务费用时候,自有资金越少,贷款越多,亏损越厉害;上述业务模式非常简单,但是模式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着风险,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1.与钢厂签订的年度采购合同,无论是采购量还是采购的节奏以及采购的定价都无法与所中标的项目的销售量、销售节奏和销售的定价相匹配,量和节奏的不匹配就容易导致库存积压占用资金、库存跌价等风险,定价的不匹配就容易导致高买低卖的风险。

2.支付钢厂的采购款和银行的到期银承都是刚性的或近似于刚性的,但是销售款的回笼确定性很差,相互之间严重不匹配,稍有差池,资金就容易断链。

3.钢贸的现金流很大,价格差很小,两者的不匹配很容易诱发资金挪做他用的风险。

二、现阶段钢贸企业业务模式就是做“二银行”

但又很难有类似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对冲手段,因此存在于业务链条各个环节的巨大经营风险与生俱来,可努力控制,但不能从根本消灭;铁路运输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长于生产管理,短于资金运作,进入资金密集型的钢贸行业前,对经营的杠杆倍数、经营的激励强度、风险管控团队和经营团队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必须寻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答案,否则最好不要进入钢贸行业衡量钢贸企业风险大小的关键指标是经营的杠杆倍数。经营杠杆倍数有多种表述方式,实际使用银行综合授信总额/自有资金是比较简单有效的衡量指标。鉴于在钢贸企业实际经营当中,回款期波动导致现金流需要足够的安全系数应对回款期与银承期限不匹配带来的资金断链风险以及大批量钢材进销价格通常采用期货定价方式导致毛利波动并且无法准确预测,对于实际操作,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一般不赞同采用过高杠杆倍数。根据笔者的实践,每个企业有不同实际情况,指标合理值不完全一样,但建议不要超过6。

(二)经营团队的风险偏好直接受对经营团队的激励强度影响,对于一个风险与生俱来并极其巨大的行业,不适宜给予经营团队太强的激励,尤其不适宜让利润指标在激励指标体系中占据太重要的份额,否则很容易引导经营团队通过各种方式放大经营杠杆倍数来追求利润。

(三)对于钢贸行业,完全依靠经营团队进行自发的风险控制是很难的,必须在进入该行业的同时建立风险管控团队,让风险管控团队与经营团队的人员互补和考核指标相互制衡是经营团队与风险管控团队有机结合的关键点。

三、从2007年开始,宏观经济形势大起大落

钢材价格也随之大起大落,例如螺纹钢从2007年的每吨3000多元上升到5000多元,现又回到2000元以下。跌宕起伏中,大批钢贸商陷入经营危机中,资金断链甚至倒闭。笔者亲历了一家有铁路运输企业背景的钢贸商摆脱危机的全过程,其主要采取了以下九条应对措施:

1.按照上述对公式(1)的分析可得,决策者首先确定摆脱危机的方向是锁定亏损,逐步走出困境,不能加大经营规模赌形势好转,否则很有可能万劫不复。

2.危机来临时,回款无法偿还银行银承和贷款到期是致命的问题,必须千方百计获得银行支持,争取时间来解决危机,否则经营上出现风险,再叠加融资出现问题,企业很难翻身。

3.即使银行再支持,钱还是必须还银行,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强有力的诉讼手段,尽快回笼货款偿还银行。

4.缓解无法偿还银行的危机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还一定要将年度采购合同量控制在能够确保以销定购的范围内,为经营去杠杆打下基础。

5.确定以销定购后,就可以尽量减少甚至消灭库存,在避免挤占资金、缓解资金链压力的同时,摆脱了库存跌价的损失。

6.在采取上述措施将进销存业务链条重新导入常态循环后,要将钢贸业务整体正常化,最关键的是要同步采取措施确保新项目投标要有盈利,并尽可能减少采购合同与销售合同各关键要素的不匹配,以及现有项目如出现重大问题一定要壮士断臂。

7.钢贸行业资金使用规模大,回报率低,通过全力压缩各环节成本,提高一个百分比的盈利能力,项目盈利的绝对值就很可观,有利于加速摆脱危机。

8.虽然钢贸行业资金使用规模大,回报率低,但在采取措施提高回报率的时候,一定要杜绝将资金挪做其他业务使用,否则会带来重大风险。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环境 钢贸企业 经营模式 创新探讨

我国的钢贸企业发展到现在,经营方式已经有一定的模式,达到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场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模式,所以要进行创新经验模式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就钢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创新经营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目前经营模式的欠缺,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钢贸企业目前的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钢贸企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初级向中级转变的时期,这一过渡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长,行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要不断进步和创新。这一阶段的导向主要是以客户和服务为主,极大程度的服务客户,将加工和配送作为重点环节,积极使用新型的交易工具,不断尝试新的经营模式,以适应竞争不断激烈的市场。由于目前钢材过多,而需求不大,导致市场的格局有所变化。制造业逐渐与其他行业相互结合,行业的界限逐渐被打破。钢铁与贸易相结合,向流通领域逐渐发展,提高了资源的稳定性。钢铁市场的环境发生变化,更加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信息更加快速的被传播,价格更加透明,利润被压缩。钢贸企业的盈利变少,与其规模不匹配,所以钢铁市场逐渐被金融化,成为了一个融资的平台。

二、钢贸企业经营模式中的问题

(1)成本增加资金不足。钢贸企业是需要大量的资金的,但目前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成本的增加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钢贸企业的资金一般依靠银行融资获得,但一些中小型的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融资,其他途径得到的资金又不稳定,风险较大,融资成本高。这一问题也是中小型钢贸企业的关键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导致其收益减少,利润空间不大。

(2)营销手段及服务不完善。钢贸企业的经营手段和服务还很欠缺,没有较强的客户服务意识,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以及产业链,缺乏增值服务,没有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无法从提高服务中实现差异化的竞争力。营销手段过于单一,长此以往,随着市场的信息化以及网络话,价格越来越透明,钢贸企业的利润将会被压缩的更低,企业收益状况堪忧,风险系数将会逐步上升。

(3)缺乏规章制度以及自律性。钢贸行业在发展与经验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及行业的自律性,经验与发展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导致行业内部秩序紊乱,经常会出现无序竞争等情况的发生。很多钢贸企业之间没有合作共赢的思想,一味的进行恶性竞争,压低价格,这种情况只会导致双方都亏损的局面。还有很多商贸企业质量不过关,没有诚信和标准,用次品进行销售,损坏消费者的利益,这样的行为只会导致自寻死路。钢贸企业之间应该相互合作,用共赢的思想来抱团,严格自律,做好服务和产品,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不盲目的建设交易市场和产业园,先对市场进行规范,分清楚轻重,这样才能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三、钢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对策

(1)有全新的经营理念。钢贸企业要想进行创新经营,必须要进行转型和升级,将销售的渠道打开,做好服务和客户的维系,将产业的链条打造好,将生产和销售线做的更加强大。对目前的经验策略进行从新的定位,改变传统的经验模式,跟随市场的变化,抓紧机遇和商机,准确的判断形势。将经营变成动态的模式,随时进行调整,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更加灵活多变的进行经营。根据自身的情况,将客户服务方面做的更加细致,让客户更加满意。将企业转变成生产服务型,适应未来服务至上的变化,扩宽销售渠道,更好的面对客户。钢贸企业要由生产贸易商向服务商进行转变,以不变的价格寻求其他业务的扩展,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并且在业务上下游一体化,形成自身的盈利模式。

(2)打造创新的盈利模式。钢贸企业应该积极的增加增值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服务是企业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所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钢贸企业未来经营和发展的最好的模式,也是一种趋势。钢贸企业应该转变以往的买卖模式,将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用户相结合,与中间贸易进行结合,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最高目标,利用上下游一体化的创新盈利模式,实现共赢的目标和策略。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自己,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在渠道以及网络方面加入自身的特色,利用全新的经验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完成传统钢贸行业无法提供的尊贵服务,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竞争力。

(3)创建与客户共赢的关系。钢贸企业应该与客户建立起共赢的关系,主动去关心客户的需求。对待规模比较小,实力较弱的终端企业时,应该集中资源的渠道,并且与他们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机制,达到价格和品质的匹配。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旦,不能只靠价格赢得短暂的合作,而是要代入完整的服务体系,走入客户,让客户看中钢贸企业的服务能力,以及后续一系列业务的综合能力。站在客户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将工程的节点把握好,及时的帮客户做出判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对生产原材料用户进行销售时,要根据客户的消费能力提供一定的融资服务,以钢材物流基地作为依托,开设增值服务,将金融物流的概念引入,打造融资平台,更好的实现信息化,稳定客户资源并且发展潜在客户。

四、结束语

新环境下钢贸企业的经验模式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没有创新经营的意识,提升自己的服务,利用上下游一体化的经验理念,看清楚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将会被市场淘汰。钢贸企业应该打造全新的经验模式,创建良好的客户关系,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品牌的建设,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晓东,路宁.钢贸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之求索[J].现代物流报,2010.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一、国际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一)优化商业模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需要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GDP增速已由2011年一季度的9.8%下降为2016年二季度的6.7%。作为以大宗商品为主的贸易型企业,国际物流公司必然也受此影响。尽管近两年国际物流公司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扩大实体贸易规模,开辟国际市场,但传统物流、仓储运输、港口服务等业务仍占主导地位。在外部宏观市场形势不利的背景下,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及贷款利率成本等不断上升,物流采购成本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市场销售价格却不断下滑,中间流通环节的增值创效空间相对较小甚至倒挂。从长远看,单靠传统的物流贸易业务已不能满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标,因此,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优化商业模式,是公司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金融创新的需要

受国家“去产能”等政策影响,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信心严重不足。各大金融机构普遍收紧了对煤炭相关企业的融资额度,严格控制新增规模并压缩现有贷款规模,超短期融资券、公司债等债券发行成本高且市场购买力不足,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国际物流公司发展最大的支撑和依赖就是资金,若资金不足将威胁企业生存。而物流金融业务的提出,即通过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业务实现融资,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窘境。因此,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是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企业金融创新的需要。

(三)充分利用资源,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需要

当前,物流金融业务的形式、规模及深度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物流金融业务对企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许多企业集团都在借助物流业务实现融资及创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公司等,均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从境外引入大批量低成本资金,同时赚取利差与汇差收益。可见,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不仅可以提升企业附加值收益,还可提升同业竞争力。与同行业相比,国际物流公司物流业务融资与创效作用发挥的还远远不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因为,近几年国际物流公司在业务开展中积累了大量的煤炭、钢材、焦炭、铁矿石等市场和客户资源,而开展物流金融的前提必须有足够的实体业务支撑。因此,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充分利用资源,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需要。

(四)互利互惠,实现银企共赢的需要

近年来,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物流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意义上国际结算三大工具(电汇、托收、信用证)和贸易融资类产品被人为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国际业务组合产品。这些产品灵活运用了金融技术,结合境内外汇率差、利率差等机会,以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为载体,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无风险的物流金融收益,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来源和新的竞争手段;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带来国际业务收付汇量、人民币外汇交易量等收益。因此,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是银企互利互惠、实现共赢的需要。

二、国际物流公司运用物流金融融资的渠道与模式

(一)进出口业务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

借助于境内外公司平台,以国际贸易业务为依托,把国际贸易作为资金进出境的载体,当境外贸易融资成本低的时候,由境外公司融资完成对境内公司支付。如:通过进口业务,境内公司向境外公司开立3个月或6个月远期信用证,企业通过远期信用证延期付款实现间接融资;或通过出口业务,境内公司先预收境外公司现汇实现提前融资。

上述业务模式,在存在利差与汇差的背景下,企业除了借助于进出口贸易业务实现融资功能外,还可借助于贸易融资实现跨境资金调度,进而达到节约财务费用的目的。

(二)保理业务融资

将国际物流公司以放账期条件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给买方形成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获得银行流动资金支持,加快资金周转。

保理业务融资操作流程一般为国际物流公司与银行签订保理协议,向银行提供买卖合同、发票复印件及债务方债务转让确认函等,银行放款实现融资。

(三)订单业务融资

国际物流公司凭信用良好的买方订单,在提供有效担保的条件下,由银行提供专项贷款,供国际物流公司采购商品,国际物流公司在收到货款后立即偿还贷款的业务。

订单融资操作流程一般为国际物流公司与购货方签订购销合同,并取得购货订单;国际物流公司持购销合同和购货订单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银行确认合同、订单的真实有效性,与国际物流公司签订订单融资合同及相关担保合同;银行向国际物流公司发放贷款;国际物流公司按合同规定用途支用贷款、完成订单项下交货义务;购货方支付货款,银行在专用账户扣还贷款。

(四)动产质押融资

国际物流公司将动产(库存商品等)交付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公司监管,银行据此给予一定比例的融资,包括贷款、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保证、贴现商业承兑汇票等。

国际物流公司在质押期内可根据业务实际更换质押物,即用银行认可的新质押物置换原质押物。这样,既可以拓宽国际物流公司融资渠道,又可以有效盘活库存。

三、国际物流公司物流金融业务的增效盈利模式

物流金融业务的增效盈利主要来源于利差与汇差收益,由于在岸与离岸市场相对分离,存在利率与汇率差异,在开展业务结算过程中,在两个不同市场上,如同时以较高价格卖出人民币(外币)并以较低价格买入人民币(外币),或者以较高利率存放人民币资产并以较低价格融入人民币负债,或者将以上模式组合,均可在办理结算的同时实现盈利收益。

(一)理财质押开证盈利模式

在跨境贸易结算时,可通过人民币全额保证金开证形式实现盈利。如国际物流公司开展进口业务,以人民币全额保证金购买低风险金融理财产品为质押,银行为国际物流公司开具人民币远期信用证。远期信用证到期后,释放人民币保证金用于支付境外货款。企业在没有支付困难,不占用授信额度的同时,通过远期信用证延迟支付,不但可获得定期存款收益,还可享受人民币汇率升值收益。

(二)汇率利率组合盈利模式

通过货币掉期业务,即售远结方式实现盈利。如境外公司收到境内公司人民币资金后,可在境外银行办理货币掉期,以掉期后所得外币资金存单作为质押,通过贸易业务再向境内公司办理人民币远期信用证结算。远期信用证到期后,用外币存单到期的掉期人民币资金作为还信用证的资金来源。该业务的主要盈利点为外币存单的利息收益与人民币掉期收益之和。

(三)存人民币贷外币盈利模式

将人民币资金存在银行,获得高收益利息,以人民币存单作为质押贷美元或其他外币,存款期可与贷款期相同,利用人民币存款利息高于外币贷款利息(存款利息-贷款成本)赚取盈利收益。但此种模式,关键风险点是人民币存单到期后,需要购汇偿还外币贷款,汇差也会影响企业损益。

(四)人民币外债盈利模式

今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企业在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的情况下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这给境内企业带来了机遇。一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企业无需提前申请外债额度,根据自身资本实力,在规定额度上限内,自主决定境外融资的融资方式、币种和期限。这将改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特别是境内企业借用外债准入门槛高、审批严格、流程复杂、规模制约等问题将得到缓解,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境内企业也可利用境内外利差单边套利,赚取额外收益。

四、国际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制约因素

从目前实践情况看,国际物流公司推进物流金融业务存在的制约因素,除业务知识不足、基于风险谨慎性原则尝试不够外,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外部宏观环境不利

当前,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信心严重不足,导致物流金融业务开展受阻。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融资困难。银行融资方面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增量无望,存量压紧”。二是授信额度跑办困难。当前,各个银行对集团公司授信额度已大幅压缩,“大河没水小河干”,导致国际物流公司授信也趋紧。而很多物流金融业务需要借助授信支撑。三是资金总量受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际物流公司各单位资金总量都不大,尤其是境内公司,要想在短期内形成物流金融总体规模效益,也要解决好资金总量不足与物流金融快速发展需要庞大资金支撑之间的双重矛盾。

(二)国际业务规模较小

物流金融的主要收益之一来自于外汇汇率差异,而形成外汇汇率差收益的前提是进出口实体业务的对接,即金融收益与国际业务紧密相联。近两年,尽管国际物流公司在逐步发展进出口贸易,走向国际化,但业务的总量相对较小。2015年,进出口业务规模23.95亿元,占实体贸易规模总量的28.06%;2016年1~7月,进出口业务规模9.45亿元,占实体贸易规模总量的24.22%。

(三)统筹谋划、协调联动的组织体系尚未形成

开展物流金融,必须以实体业务为支撑,涉及业务、财务、风控、审计等多个部门的协调联动,更涉及境内公司、境外公司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谋划。只有业务与财务无缝对接,风控和审计全程监控,才能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而目前这种统筹谋划、协调联动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对于如何充分利用业务资源、抢抓市场机遇缺乏系统研究和超前谋划,物流金融业务的推进受阻。

(四)缺乏专业人才

物流金融业务作为一个新兴的模式,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和团队,他们既要掌握国内、国际业务知识,又要了解财务常识,还需要熟悉相关的金融知识。虽然国际物流公司多次举办物流金融知识讲座,邀请银行、期货等专业机构进行授课,但既掌握物流金融理论又熟悉公司业务运作特点的专业人才还是较少。人才的短板,是业务开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对国际物流公司发展壮大物流金融业务的建议

综合分析国际物流公司的业务特点、资源资本状况等情况,下一步发展壮大物流金融业务,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银企合作,随时把握商机

一是扩大银行合作范围。眼光不能局限于“五大银行”,还要拓展延伸到股份制银行、小型金融机构等,地域上也要广开渠道,开发省内、乃至全国。二是争取授信额度。授信额度是推进物流金融前行的加速器,如人民币外债、内保外贷、贷款融资等业务,均需要有授信额度。三是随时关注银行金融产品。积极与银行人员沟通,通过电话咨询、现场跑柜台、与客户经理等管理团队紧密接触,寻求最佳切入点。

(二)构建物流与金融高度契合的业务模式

本着业务与金融齐头并进的策略,提前优化设计业务流程。在开展实体业务购销前,探讨该笔业务配套物流金融业务的可行性,改变固有观念,树立物流金融业务与实体购销业务齐头并进的思维,将物流金融业务由事后开展,推向事前谋划。本着做每一笔业务,都要想着物流金融;有窗口期时,也要根据金融情况优化设计业务。同时拓展国际业务,利用境内外联动,通过境内外汇率差异,利用掉期等金融工具,获取额外物流金融收益。

(三)夯实基础,做好全过程监控,防控经营风险

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确保依法合规运作、有效防范风险是基本前提,为此,要建立全过程监控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健全制度,明确操作规程和审批流程,确定内控流程和节点,从制度上堵塞风险漏洞,为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风险点的前瞻性研究,盯住重要流程和关键业务环节,规避法律风险、税务风险、审计风险等;加强风控,做好全过程把控,为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做好监督管理,积极配合业务优化审批流程,并对客户准入、框架协议及合同签订的重要约定、业务流程等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防控资金风险。

贸易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是困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调到历史最高位,银行信贷紧缩的形势下,这一问题再度凸显。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经济学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特点

(一)资金需求规模小、时间急,需求强烈

中小外贸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和大企业不同,其融资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库存商品和贸易经营活动中所需的流动资金等。金融危机后国外客户普遍延长付款时间,再加上结汇收汇的时间差,给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贷款金额小、时间急、频率高以及随机性大等特点。尤其是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很强烈。

(二)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

中小外贸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标准而获得直接融资,而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低,发行条件极其严格。目前,我国的债券融资仅限于大型企业,并且以国有企业为主,对中小外贸企业而言不具有可行性。因此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基本难以实现。那么,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就成为中小外贸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途径。

(三)民间借贷是中小外贸企业资金的补充

民间借贷的兴起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它是以“三缘”(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关系借贷。由于今年央行货币政策趋紧,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只能走民间借贷的渠道,使得江浙一带的民间借贷市场活跃起来。民间借贷手续十分简单,只需用房产做抵押,就能很快获得资金,解燃眉之急。但高额的利息造成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成本上升,高企的还款利息极易造成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让中小外贸企业望而却步。

二、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据武汉城市合作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2.5%的中小外贸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是,银行只乐意“傍大款”,愿意信贷“批发”,而不愿意“零售”。这种贷款“歧视”现象使中小外贸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不断加大。而银行的贷款“歧视”来自于信贷资金市场的供求双方,即银行和企业两方面原因。

(一)信贷市场供给方:商业银行

银行是追求盈利的组织,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就会在积极发放贷款的同时注重风险控制,并尽可能降低成本。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监管防范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将激励机制引入信贷管理。商业银行的信贷责任制以及不良贷款追究制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制度,使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外贸企业。具体原因表现为:

1、 风险收益不对称。央行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等)使得信贷资源处于稀缺状态。商业银行在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收益大于所承受的风险。由于中小外贸企业的单位风险系数一般大于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的单位风险系数,因此在信贷资源稀缺和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必然会偏爱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和企业,致使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削弱了中小外贸企业盈利空间,银行放贷的风险性也相应增大。在今年央行三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后,银行更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外贸企业。

2、成本收益不对称。在信贷业务审批通过之前,银行需要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由于对中小企业的评估成本要比大企业高,但收益却比大企业少。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选择信贷客户时,必然要考虑每一笔信贷业务的成本和收益、安全和风险等利益因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银行往往倾向于有实力、信誉好、效益好、风险低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短缺。

3、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缺少相关信息或者后者拥有的信息没有前者多。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 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 会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给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进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从目前情况看, 大企业由于信息公开化程度较高,社会信誉较好, 金融机构很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这些企业的信息, 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 银行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贷款, 甚至是优惠贷款。比较而言, 中小企业由于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财务制度不规范, 内部会计信息可信度低, 使得银行难以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

(二) 信贷市场需求方:中小外贸企业

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使得银行无法对有不良行为的经营者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信贷资金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审慎态度。中小企业自身不足表现在:

1、 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就是人们利用市场的不成熟或者市场的被扭曲,进行背离道德准则的经营活动,从而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在融资过程中,中小外贸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商业银行利益,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经营业绩不稳定、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还款动力不强等因素, 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 自然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出现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现象。

2、企业抵押担保缺乏

中小外贸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担保难等问题,导致企业融资难。目前,银行对企业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房地产及机器设备等,且抵押率较低。而中小外贸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或是缺少实体的贸易流通型企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甚少,不能提供银行所要求的实物抵押数额。同时,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导致担保能力不足。

3、 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信用缺失

中小外贸企业管理方式灵活但不够规范,普遍不太重视财务会计制度的构建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的提升。商业银行根据信贷管理的需要,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信息以做出客观评价。但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自身的诚信度,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加大,使银行很难对其真实的资信状况进行考察,严重影响到银行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相应也限制了自身的融资渠道。

三、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政策扶持机制,银政企合作促中小外贸企业融资。

在认真贯彻执行政府已制定的促进外经贸企业发展、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的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完善扶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促进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加强银政企沟通合作,搭建融资服务平台。 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主动构筑银企交流沟通与融资服务平台,让中小外经贸企业深入了解银行业务,让银行深入了解中小外经贸企业需求,促进融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与快速对接。

(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因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对本地企业状况、信用水平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障碍,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次,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来规范民间融资。积极开展在小额贷款公司组建、运营机制、风险控制、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小企业贷款的主力军。民间融资的借贷双方信息高度对称,资金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强,交易方式灵活,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对银行融资体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效应。

(三)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放宽抵押贷款条件

影响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缺乏信用担保和评价体系,可以构建以互担保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互担保将银行或政府担保组织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互担保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中小外贸企业以存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种动产为抵押担保物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

(四)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特点设计融资产品

1、 开展“联保贷款”。它是指中小企业依据一定的规则组成联保体,由银行对联保小组成员进行授信,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模式。联保体成员通常为生意圈伙伴,因此一旦发生借款人违约现象,将使借款人名誉扫地,在生意场上无法立足。联保模式可以解决单个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和担保抵押物不足而造成的融资难。

2、 发展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金融机构可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结合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帮助中小外贸企业解决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货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

(五)提高中小外贸企业的自身实力

1、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自身信用水平。

中小外贸企业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信用和商誉是关键要素。必须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自身信用水平。要规范会计账簿的凭证审核、制单、记账等环节,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信数据库, 构筑一个有效的信用评价与系统, 增强商业银行对企业放贷的信心。在规范自身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企业应该积极与银行进行沟通,努力创建良好的银企关系,以信誉为起点,以实力作保证,提高自身融资能力。

2、提高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中小外贸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发挥核心优势,以特色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开展产品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慎重选择国际市场交易对象,开拓新兴市场,分散出口风险。选择恰当的保值措施来规避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3、拓宽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

国际贸易融资是中小外贸企业特有并应该重点发展的融资渠道,目前,中小外贸企业采用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出口押汇、打包放款、进口开证等传统方式,但这些传统融资方式占用流动资金多,国际贸易结算风险大。企业应争取采用赊销和承兑交单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销售额。运用新型的国际结算方式,如国际保理、福费延等来降低国际贸易结算风险。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