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产业融合

贸易产业融合

贸易产业融合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金融;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08-02

贸易金融作为贸易活动的灵魂,在经济市场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贸易金融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简单、狭隘的融资与贸易结算发展为包括贸易信贷、结算、担保及风险、财务管理的综合金融服务,并贯穿于贸易链的始终。2007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及贸易遭受长时间、大范围的影响及打击。全球金融危机,造成贸易金融的委靡现象,使贸易金融的发展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到重创。贸易金融作为贸易活动的命脉使得全球金融贸易举步维艰,全球金融贸易活动受到极大影响。由于贸易金融在贸易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贸易金融萎缩的情况下,贸易链中的多个环节及相关产业都受到一定消极的影响。为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努力实现贸易金融及整个金融活动的经济正增长及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努力发展贸易金融并寻求创新发展的方式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探索贸易金融的发展及创新势在必行。

1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贸易金融要想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得到发展与进步,必须对制约贸易金融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才能针对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不断完善与发展。

1. 1 银行放贷效率低下,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在贸易金融活动中,很多银行在放贷之前会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如果授信融资业务没有被列入低风险的范畴内,则无论风险指数的高低以及借贷金额的大小,审批程序与审批模式都极其复杂,审批环节多,最终导致业务办理拖沓、放贷效率低下、不具有时效性。这些都是制约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的消极因素。

1. 2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金融活动中,商业银行融资方式与融资产品大体相同,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多以货押业务这种低风险的手段进行贸易融资活动,而国际贸易融资则通过打包放款以及减免保证金和进出口押汇这种简单的形式,对进出口企业量身打造适合其经济发展结构的贸易融资方式,但却不能满足国际化进出口企业的需求。

离岸业务是中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起着积极的影响及作用。但由于我国很多银行不具备离岸业务的牌照,而使得很多跨国公司无法获得国内银行的服务而转投外资银行,使得国内银行不仅比外资银行少了该部分优势,更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失去了很多机会。因此,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与缺失优势的同质化,使得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1. 3 综合金融服务在企业贸易链中的不足,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综合金融服务在企业贸易链各个环节服务的不足,是由于国际与国内贸易融资的相对孤立性造成的。传统的贸易融资在某一企业某项交易的单项业务环节中停留,使得进、出口贸易融资相互独立,国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互独立。很多银行不能为兼具进出口业务的客户提供服务,因银行无法将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调整,再加上银行很难推出通过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造成银行在综合金融服务的企业贸易链中方案缺失,从而制约了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

同时,在贸易金融活动过程中,银行应对兼具出口业务及国内采购业务的企业进行一体化服务,但目前很少有银行能够为此种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而是只有少数银行可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中针对客户提供全面贸易融资服务,对在国内进行销售且具有进口业务的企业推行国内贸易融资与进口贸易融资相结合、优化的模式,以此服务以兼具进出口贸易与国内销售业务的企业。因此,积极发展贸易金融向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方案,并不断创新贸易金融向企业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及综合服务,如贸易金融信息咨询、贸易融资便利以及贸易金融风险保障和企业财务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但在目前制约贸易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很多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金融方案的整体规划不够重视,而过分关注整体金融方案的其中一个单笔业务。这种做法使得商业银行习惯性地将融资企业的贸易链进行分解,最终导致业务无法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渗透和布局。

1. 4 对贸易金融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在贸易金融活动过程中最常见的贸易融资活动属于狭义的贸易金融范畴,这是先进且流行的贸易金融理念。而包含了贸易融资业务结算、贸易融资财务管理以及贸易融资风险担保和信用管理的贸易金融活动才是广义上的贸易金融活动。但由于先进且流行的多为狭义范畴内的贸易金融活动,因此,广义范畴内的贸易金融活动其发展主体在整个贸易金融活动中的参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后金融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了使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得到不断发展与创新,要加强贸易金融过程中物流业、商业银行业以及信用、担保业的多方参与,通过内外联动的模式,全面实施转让融资资产以及参与贸易融资风险等综合服务业务。贸易金融要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创新,必须对贸易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加以解决。

2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发展及创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金融及金融相关产业应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抓住机遇并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经济的正增长。因此,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发展手段应从贸易金融产品创新、贸易服务创新、综合金融服务创新以及贸易金融合作方式创新等入手,不断完善和发展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手段及措施,最终使得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稳步发展及金融、经济的快速增长。

2. 1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贸易金融产品

贸易金融产品创新要建立在银行控制物流及资金流的基础上,同时对相关联方进行信誉及责任捆绑,银行授信要建立在对授信资金风险的有效控制之上。贸易金融相关产业可以根据贸易金融以信用为基准达成贸易金融活动的特点,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设计及创新。为避免相关产业之间竞争的同质化,银行应对融资企业进行量身定做有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2. 2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贸易金融技术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申请贸易金融服务看重的不是业务的资费标准,而是银行的放贷效率。有些银行将业务操作过程自动化和网络化,通过先进、积极的信息科技方法操作贸易金融业务过程,取代陈旧的手工操作工作。同时,根据各个行业自身的特点及性质,为贸易金融活动中的相关环节提供即时信息服务,以确保贸易金融服务对更多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最终使贸易金融服务朝着标准、规范的方向发展。

2. 3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综合金融服务

不断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是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贸易金融的重要措施。为了使更多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应实现贸易融资业务以及涵盖各个层次的交互型销售方案同时发展。此种形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使被服务企业得到来自多层次的服务与便利。同时,将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引入到金融贸易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风险。这样不仅充分发挥机构在贸易金融活动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得贸易金融活动中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日渐加深。

2. 4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贸易金融合作方式

外资银行的金融产品较为成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强,这是由于外国的金融体制相对比较完善。不难看出,金融体制与金融产品及产品创新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若想在贸易金融的创新过程中独占鳌头,创新贸易金融合作方式、加强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国际贸易融资行业中,对信用证业务等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加强合作。贸易金融产品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润在总利润贡献度中所占比例没有国外银行比例高。因此,通过对外资银行的优势加以借鉴及利用,实施联合营销策略,使中资银行在拓展境内外贸易融资项目时的业务范围得到拓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降低投资风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创新贸易金融合作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3 结 论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了保证贸易金融及整个金融活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努力促进经济及全球贸易金融的发展,同时积极扭转经济增长局面以求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缩减到最小,努力发展贸易金融并找出创新发展的方式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黄海宁.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J]. 新金融,2006(11).

[2]肖铜. 贸易金融是经济复苏的助推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

[3]董君.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分析[J].北方经济,2010(14).

[4]王毕强. 郑猛. 拯救中小企业[N].财经,2011(25).

[5]罗武. 金融危机后贸易融资变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2(4).

[6]于中琴,陶凌云.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金融的发展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2(2).

[7]付文平.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商贸易融资方式的选择[J].北方经贸,2010(12).

[8]刘连舸. 后危机时代贸易融资发展图景[J]. 银行家,2010(9).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第2篇

当前我国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主要包括进出口押汇、打包放款、授信开证等业务,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不断深化改革对外贸易体制,我国外贸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为我国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拓展贸易融资业务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贸易融资业务;现状;问题;应对措施

0 引言

贸易融资指的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银行为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贸易结算关联的应收账款、预付款及存货等资产的信用便利、短期贷款,是企业在贸易中通过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贸易方式来达到现金流增长的融资方式。伴随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企业在贸易融资方面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而贸易融资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逐渐增长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贸易融资已经成为各家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

1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发展现状

从当前我国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经营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资金周转问题,这也是制约企业对外贸易的最大障碍。银行能以融资顾问的角色进入企业,使得银行产品有助于企业全面审视业务经营状况、自身资产质量及国家相关政策,进而推动企业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当今外贸形势比较严峻,我国银行还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开发金融衍生品的需求,这一领域仍然有待深入开发。贸易融资市场已然成为银行之间角逐的重要领域,为了能够占有更多市场份额,不论是国内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在陆续推出创新产品及营销模式。

1.1 从创新产品方面看

当今的进出口商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银行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是否有利于降低风险、增加信息来源以及整个交易过程,进口商关注的是对存货进行有效管理,出口商关注的是能够尽快受到付款。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转变为对财务管理的保值增值功能和资金利用率的需求,而不仅仅满足于交易支付、控制现金流量。这样的变化说明了需要对贸易流、现金流、信息流及物流进行统一管理。为了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变化,银行争相推出自己的创新产品。

1.2 从创新营销模式方面看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机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深刻影响,所以就经营而言,不管是业务开展模式还是内部机制,还难以全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贸易融资业务操作的规范化还在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恰恰股份制银行得益于灵活的体制,通过学习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在其内部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与国有银行相比形成明显优势,所以在市场上会更加积极主动开拓贸易融资业务。以民生银行为典型代表,它不但在其内部成立了专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的贸易金融部,还引入了进行垂直管理的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建立了灵活快速反应的市场机制。

2 当前我国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出现的问题

2.1 缺乏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意识

首先,在银行内有些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对贸易融资业务的深入了解,更是无从谈起经验,对贸易融资业务所具有的风险认识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看法:一是误以为贸易融资是一种零风险业务,认为贸易融资无需动用实际资金,只要开出信用证、出借单据就能轻松的从客户手中赚到融资利息、手续费;二是一旦发生风险后,就认为贸易融资风险极大,所采取的措施与普通贷款授信相比贸易融资门槛更高,审批过程复杂,时间漫长,难以获得授信,使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其次,银行偏向于传统的本币业务,在其业务总量中国际业务占比较少,在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及客户量方面都不具优势,致使认为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到发展贸易融资业务上,还不如大力发展本币业务。最后,没有充分认识到贸易融资业务对优化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总的信贷资产中贸易融资业务数量不多、作用不大,最终导致银行在这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2.2 新业务难以推广

银行要想贸易融资业务获得更好的发展,努力推广新业务是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对于一个事物要想实现不断发展,创新就是推动其发展的最大动力,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于此。当前日益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尤其是前几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至今尚未恢复元气,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市场非常不景气,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这就使得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此外,如今市场已经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这就造成在贸易结算中,除了信用凭证以外的其他结算方式正在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非常期望得到银行所提供的能同时满足风险缓释、贸易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因此能够满足风险缓释、贸易融资需求的福费廷和保理业务就随之产生了。但是如何推广好这些新业务,还没有引起银行的足够重视,即便有的银行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何将这些业务更好的宣传给企业并不明确,让人产生模糊不清的感觉。我国银行在推广这些新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就导致在我国发展这些新业务受到较大限制。新业务的发展受挫,就直接导致我国贸易融资缺少创新,使得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缺乏动力支持。

2.3 担保难困扰着贸易融资业务

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一直受到担保问题的困扰,特别是对我国中小型贸易企业限制更大。担保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寻求无关联的第三方提供担保时,会担心在未来对方也会要求自己为其提供担保,这样就会产生自身无法控制的隐性风险。二是许多贸易公司因自身的特点在申请贸易融资时受到一定限制,因为它们难以给银行提供认可的有效资产,例如:厂房和土地等;生产型企业在申请贸易融资时,虽然能提供可抵押的机器设备,但是其抵押率偏低,且手续复杂、费用较高及时效性较差,不符合贸易融资便捷的特点。三是对贸易融资的具体产品,企业并不熟悉,难以将各种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组合产生最大效果,随着不断更新的银行产品以及贸易融资新名词的大量涌现,给本来对贸易融资就生疏的企业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它们难以切实结合自身实际需求,选择出能够适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业务产品,无法灵活运用各种融资产品。

3 我国银行拓展贸易融资业务的应对措施

3.1 强化贸易融资业务意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首先,拓展贸易融资业务能够体现出现代银行功能的现实需求。伴随全球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社会经济活动正在日益趋向国际化,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对外贸易和投资。作为一家现代银行一旦提供不了能够囊括本外币的金融产品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那么在业务拓展中就会受到限制,就无法有效、全面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最终导致自我淘汰。所以银行对当下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推动贸易融资快速发展。其次,转变工作方式和经营策略,对市场信息开展积极搜索,切实关注贸易市场具体动态,掌握商品行情浮动变化,提高对贸易市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最后,需要培养、引进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开拓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化队伍,他们既要懂市场和产品,又要懂政策和外语,促进防范贸易融资风险的能力、意识得到提高,不断努力防范、化解贸易融资风险。

3.2 对产品业务创新营销模式

创新产品业务的营销模式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由主动营销代替原有的被动营销。企业需要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采取各种奖励措施让员工能真正感受到主动营销会给自身带来的好处,进而增加员工进行主动营销的激情和动力。第二,积极推进产品创新。要依据贸易发展的具体需求,积极研发符合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产品,只要贸易融资产品能够与时展的步伐保持一致,符合贸易的发展需求,它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会有强大的动力。第三,对贸易融资新产品,要注重其宣传推广工作。当开发出新产品时,就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对其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新产品经过大量的宣传推广能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第四,创新产品业务的营销模式。需要主动突破专业间的具体限制,对不同产品进行合理的组合,通过产品的有效组合来展开具体营销工作。同时银行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需要根据客户的融资额度和区域等因素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对具有差异化的客户群要深入研究他们的特点,通过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具有差异化的客户进行有效营销,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营销。

3.3 创新贸易融资的担保方式

第一,根据贸易融资业务所具有的特点,需要创新思路,制订出的担保方案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例如提供企业联保及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由信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给有能力提供质押的企业采取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方式。第二,与第三方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充分运用它们信用,这可以为企业有效规避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国家风险。例如企业为了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可以使用应收账款买断及无追索权的福费廷和国际保理业务等。第三,鼓励企业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下的贸易融资业务包涵了融资与保险,这既能保障企业收到付款,又能方便获得融资,如果出口商在申请贸易融资业务以前就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这就等于给银行多加了一层保障,使得银行风险大大降低,有助于企业能顺利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研究不难发现,这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从事贸易融资业务的银行和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目前全球经济总体不景气,我国金融业正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中艰难行进,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对其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现实意义更大。所以,我国银行必须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所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努力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郭红.《国际贸易融资》[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商业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银行贷款 贸易融资 企业选择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和机制下,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照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方式分类,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和贸易融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是主流,贸易融资主要集中于国际领域,占比较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我国内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融资规模迅速扩大,流动资金贷款向贸易融资转化趋势初步形成。

1、当前贸易融资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

国际方面,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取得重大成果。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为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在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发展势不可挡,近期在台湾炒得沸沸扬扬的阻挠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事件,只是经济车轮前行中的一个“小插曲”。对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为贸易融资业务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国内方面,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来自两方面的压力。银行是一个经营资金和风险的行业,抵御风险的终极手段是消耗资本,规避风险的直接目的是创造利润。消耗最少的资本创造最大的利润,这就是商业银行孜孜以求的价值最大化目标。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利润贡献以存贷利差为主,然而这一事实将面临改写。原因如下:

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措施,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为利率市场化,例如放开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与下限,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等。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预期平均年收益率高达5%以上,普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利率管制一旦放开,金融机构之间存款与贷款的竞争就会加剧,必将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对利润贡献的明显下降。

二是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监管机构认识到,现行的银行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存在一系列重大缺陷,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来增强银行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为此,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协议的实施要求商业银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即银行要消耗比以往更多的资本来抵御风险,必然导致银行资本利润率快速下降。

以上两个因素导致银行盈利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必须寻求出路,创新转型。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是典型的高资本占用和单一存贷差产品,已不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金融改革方向。

2、贸易融资的比较优势分析

贸易是永恒的,贸易也是庞大的,在我国国际贸易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早在“十二五”规划初期,我国就设定了国内贸易总体规模指标实现翻番的目标,预计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凡有贸易就有贸易融资,贸易融资服务贸易。贸易融资是银行以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为基础,围绕国际国内贸易流程的各个环节而提供的一系列融资。通俗讲,就是银行根据企业的某一笔贸易合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注入银行资金,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交易。贸易融资的品种较多,大体可以分为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国际、国内贸易融资均可以分为买方融资和卖方融资,国内贸易融资还通常依托结算产品划分为票据融资、国内信用证项下融资和国内保理等。

当前,为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国内银行对贸易融资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银行还成立了专门负责贸易融资的部门,如贸易金融部、供应链金融部等;为鼓励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一些银行还都出台了相关的发展目标和激励机制,如农行设定2014年贸易融资占比不得低于全部短期贷款15%的发展目标,以后逐年递增。下面分别从银行和企业角度,分析贸易融资的比较优势。

2.1、从银行角度看,贸易融资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贸易融资基于自偿性特点,有效降低了融资风险。自偿性即自我清偿、自动清偿。如给卖方的融资,以将来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给买方的融资,以产品加工销售后未来的销售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贸易融资的期限一般与应收账款账期或加工销售周期相匹配,回款即还款,资金使用效率高。而流动资金贷款一般不与具体某一笔合同严格挂钩,且期限相对固定,还款来源游离于银行可控范围之外,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二是贸易融资基于组合性特点,其产品线长,产品带宽,可以提高综合回报。组合性体现了贸易融资仅是银行提供给客户众多产品中的一项,且是最重要的一项。它是银行成功营销企业客户的突破口,企业办理融资后,与这笔融资相关的结算、交易、理财、存款、担保等产品必将随之而来,如同穿起一串漂亮的珍珠。对于银行来说,贸易融资的价值,不仅仅在自身,而在贸易金融的大境界中。反之,流动资金贷款与其他产品的组合性较差,综合收益不高。

三是贸易融资经济资本占用低,是银行资本节约型产品。银监会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贸易融资经济资本明显低于流动资金贷款。举例说明,农业银行同样一笔资本,叙作的贸易融资金额,可以是流动资金贷款的1.7倍。在监管层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至15%的情况下,贸易融资节约了资本,实现了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2.2、从企业角度看,贸易融资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融资成本低。外币贸易融资成本高度市场化,以美元融资为例,成本报价采用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加点的方式,年利率为5-6%(具体依融资企业授信、业务品种、期限等情况确定)。国内贸易融资期限一般最长为半年,即以半年期基准利率5.6%浮动,低于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浮动基准6%。

二是受银行信贷规模控制程度低。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国际经济形势密切相连,正如近两年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复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商业银行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途径,信贷规模控制就是措施之一。以农行为例,总行每月月初设定人民币最高放款额度,超过额度的贷款一律不得发放,企业贷款排队等规模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外币贸易融资基本不设额度上限,用款时效性强,随贷随用,审批和发放不存在时间间隔长的问题。另外,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绕开规模控制,如从表内融资转为表外融资。

三是准入条件低,担保条件宽松。正因为贸易融资对于银行来说风险低、占用资本少,银行才降低了企业准入和担保条件,归根结底这与贸易融资的自偿性特点有关。银行为企业贷款,有着严谨的信贷标准和流程,对不同客户不同产品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于不能满足流动资金贷款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采用贸易融资来获得资金。

3、企业该如何选择

据金融业专家预测,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环境下,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正式落地的双重因素夹击下,将极大地压缩传统流动贷金贷款的资本利润率,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化大势所趋。30年前的欧美银行业和15年前的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银行业曾经走过的流贷贸易融资化之路就是一面镜子,足以为中国银行业贸易融资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2010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和财政部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贸易融资发展的通知》,堪称史无前例,可见在国家政策层面是鼓励贸易融资发展的。作为资金的需求者――企业,是否觉察到了这样的变化?未来将如何选择融资方式?对贸易融资产品了解几何?是否实现了运用?据调查,国内大型进出口企业对贸易融资并不陌生,也切实体会到了贸易融资的诸多好处,甚至有的企业已实现了流动资金贷款的全部贸易融资化,而大多数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内贸企业还停留在那种“只认流动资金贷款”的阶段。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多年交易习惯使然、银行宣传力度不够等。把握经济金融变化的新形势,以变应变,顺势而为是企业的最佳选择。为此,企业应做好以下准备和尝试:

主动获知金融信息。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经济中信息意味着机遇,掌握信息多的人往往占据有利地位。为此,企业需要与银行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机制,要委派专人了解银行产品。近年来银行的创新产品可谓“百花齐放”,融资产品早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贸易融资可谓另辟蹊径,其具有丰富的产品种类和产品组合,一个贸易环节甚至有4-5种产品,总有一款适合你。

勇于尝试融资产品。贸易融资确实起源于进出口贸易,但如今不仅仅局限于此,实现了国际业务产品国内化,如国际信用证演化出国内信用证、国际保理演化出国内保理、国际订单融资演化出国内订单融资等。这意味着贸易融资的适用范围已扩展到国内贸易,只要是有买卖交易,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可以利用贸易融资获得资金。因此,贸易融资的适用范围大大增加了贸易融资的运用空间,企业需要做的就是要勇于“吃螃蟹”。

诚实提供真实贸易。机遇面前,银行准备的是不断变化的产品,企业需要准备的是贸易背景。2013年12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完善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要求银行必须以贸易背景真实性为基础来办理贸易融资,企业不得虚构贸易背景套取银行融资。现今市场上确实存在利用虚假贸易套取银行融资的现象,监管层出台文件是为了有效规范这一融资“新贵”。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校正发展的路径才是正途。

注释:

[1]巴塞尔协议III.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韩国首尔.2010年11月通过。

[2]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际金融市场中短期资金拆借利率,是大多数浮动利率的基础利率,包括贸易融资。

[3]资本充足率.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一般都对商业银行有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4]经济资本.描述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上,一定时间内(如一年),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

参考文献:

[1]彭兴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金融学原理(第三版).

[2]陈雨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金融(第四版).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贸融结合;中央企业;现代大企业;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25

近年来,各大央企纷纷推行“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以产带融,以融促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融结合”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并成为央企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时至今日,作为中央企业集团,在巩固“产融结合”成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考虑如何有力推动企业转型、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谋求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产贸融结合”的创新构想,应运而生。2013年8月,在中海油总公司领导干部会议上,时任总经理、党组成员杨华指出,“金融业务要继续有力管控风险,配合实业和贸易的强劲发展,将‘产融结合’提升到产业、贸易、金融良性互动、融合共进的更新发展格局。”“产贸融结合”的理念被中海油党组提出、认可、支持与推进。

文章将从“产贸融结合”的概念出发,探讨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对企业集团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概述和归纳国内外的“产贸融结合”模式实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大型企业集团的经验教训,开拓符合央企集团实际的新型模式。

1“产贸融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产贸融结合”的理念由“产融结合”发展而来,从现阶段看这一理念属于新生事物,因此,要全面开展“产贸融结合”模式,有必要厘清其概念,并明确其对企业集团的实践意义。

“产贸融结合”,顾名思义,也即产业、贸易和金融的互动关系。其中,“产”指产业、实业;“贸”指内贸、外贸等贸易流通活动;“融”指金融,包含银行、财务公司、信托、证券、保险、基金等。

“产贸融结合”,则是指实业、贸易与金融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集团业务运作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产贸融结合”的模式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多向选择性等特点,是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的有效延伸,更是大型企业实现战略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产贸融结合”,是产业、贸易、金融三大类业务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向其余某一领域或两个领域的自然延伸,该模式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各经济领域协作的客观要求,更是“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

首先,经济领域的协作是“产贸融结合”的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不仅各种产品生产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而且,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也日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Wemerfelt,1984)。产业、贸易、金融分别对应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三大经济领域,经济领域之间的协作,充分催生了产、贸、融各板块的整合;“产贸融结合”的实践,恰当地反映了各经济领域之间密切协作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其次,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产贸融结合”的外在需求。国家或地区资源的优势互补则使得“产贸融结合”模式的实现具有了战略意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体之间正在形成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在商品、资本和劳务逐步实现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贸易和金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Demirguc-kunt和Maksimovie,1998)。

贸易作为生产流程的中间环节,是生产资料获取的主要方式,是最终产品实现价值的必要途径,金融不仅作为生产、贸易的支付手段,更是合理配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发挥各个经济体比较优势的有效工具。因此,“产贸融结合”恰当地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诉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地区优势互补的最佳路径。

2“产贸融结合”对企业集团的实践意义

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当大企业发展为集团时往往已步入成长期或成熟期,在这一阶段,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和优势地位,如何巩固和加强自身地位、挖掘创新发展领域、谋求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企业集团面临的首要任务。“产贸融结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对于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产贸融结合”是利润的“放大镜”。大型企业通过推进战略转型,采取富有成效的国内外重组并购和业务整合,可由单纯从事产品经营的专业化公司转变为产、贸、融结合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在此过程中,产、贸、融三大板块通过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实现有效协同,能够打造全面、灵活的企业运作形式,“肥水不流外人田”将原来属于集团外的收益归为内部,从而达到整个企业集团的利润最大化、规模最大化、成本最优化(胡恒松,2015)。

其次,“产贸融结合”是风险的“减震机”。企业集团通过产、贸、融三个板块的整合,连通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扩大企业规模、扩展业务领域,更能通过多元化经营,有效降低整体风险。例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不利于集团某一个板块时,往往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产贸融结合”的格局使得企业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扭转被动局面而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产业,也有助于逐步培育企业集团的金融能力,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控制风险,通过资金流的价值管理保证资金、资本或债务安全,并最终实现企业集团的产业与经营安全。

再次,“产贸融结合”是成本的“调配器”。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讲,各关联企业之间、各子公司与外部企业之间、各企业内部,都会产生大量关联交易,通过“产贸融结合”的运作模式,能够帮助企业集团充分利用法律法规、政策,优化内部关联交易价格,合理配置集团资源,以达到税收等方面的成本最优,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通过“产贸融结合”,企业集团可以将产业、贸易与金融共同置于一个集团控制主体之内,从而将相当一部分体外循环的资金变成体内循环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张东晖,2015)。

最后,“产贸融结合”是价格的“水龙头”。在某一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往往决定着其行业地位,进而决定其话语权的大小。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金融不但实现本集团生产的产品销售,同时可以扩大集团外相同或相关产品销售规模,甚至垄断某一类产品,使其逐步成为整个行业的交易中心,从而充分享有市场的定价权。对于国际化企业集团来说,利用规模优势夺取市场定价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市场中,通过“产贸融结合”的运作模式,能够实现多种产业的协同运作和各类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甚至对国际市场价格形成决定作用。

除了以上优势以外,“产贸融结合”的实践意义,还体现在:通过产、贸、融多类企业的整体运作,有效转移市场不易接受的特殊风险;行业的多元化,有利于获取稀缺资质和特殊牌照的获取;通过规模和影响力及品牌管理,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三个方面(赵志龙,2013)。

3“产贸融结合”的国内外实践及启示

“产融结合”,乃至“产贸融结合”,正日渐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实践检验的有效模式,其成功案例遍及全球,并在各行各业中有所体现,包括汽车企业、化学公司、大型投行,以及能源集团。

31“产融结合”――国际巨头的商业秘籍

“产贸融结合”的前身――“产融结合”,源于各行业的国际巨头在企业并购、整合、运作中的商业实践,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企业集团壮大自身规模、实现战略扩张的一种成功模式(李和曲艺,2012)。

据统计,世界500家最大的企业中,约有80%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其中,代表性企业有: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P)、通用电气公司(GE)、日本三菱集团、美国杜邦集团等,其中,尤以GE的“产融结合”实践最为著名。

311GE产业情况概览

GE成立于1892年,由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与汤姆森休斯敦电气公司合并而成。在成立后的130多年中,GE不断发展壮大,客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33万员工,产值占美国电工行业全部产值的1/4左右。

GE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广泛,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水处理和安防技术,到医疗成像、商务和消费者融资、媒体等都有涉及。2010年起,GE重组为工业、金融、医疗、基础设施、NBC环球五大业务板块。2012年,GE实现销售收入1474亿美元,净利润147亿美元。截至2012年12月底,GE资产总额为6853亿美元,股东权益1230亿美元。数据来源:通用电气公司(GE)2012年年报。

312GE金融业务发展

GE金融的前身――通用信用公司(GECC)成立于1932年,其主要业务是为消费者购买集团大型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分期付款义务。20世纪60年代末,GECC开始经营设备租赁业务,打破了一直以消费者信贷为主的单一业务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GECC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并开始涉足房屋制造、二手贷款、商业地产、工业贷款和租约以及个人信用卡。1977年,GECC成立6家专业融资公司,为GECC金融产品提供融资需求。

今天的GE金融,主要包括商务金融和消费者金融两大部分,从事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租赁服务、汽车租赁、个人贷款、信用卡、保险等。GE金融立足于为GE公司的主营业务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如针对客户的信贷发行商业票据等),其业务占到了GE公司利润的40%以上(最高时占比达80%)。

313GE的“产融结合”模式经验及启示

如今,GE已发展成为制造业主导、服务业并重、双轮驱动的产融集团。通过“产融结合”的运作模式,GE的产业资本得到金融资本的支持,反过来,产业资本又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增值,双方实现了有效整合,为公司创造出了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总的来看,GE成功的经验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国内央企学习。

一是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有机融合。在GE,没有完全独立的金融,企业集团没有彻底地割裂金融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工业和基础设施同样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融资和贷款;同时,虽然金融业已经成为GE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它并没有把业务限制在金融领域内某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因此,有人将GE的“产融结合”称为“交叉销售”模式,也即:充分利用客户信息资源,销售更多种类产品与服务给同一客户,并通过售后、租赁、消费信贷等服务,获取产品以外的更多利润,通过这种产业和金融有机融合的模式,促进GE整体上的协调发展。

二是保持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GE在大力发展金融的同时,谨慎地将产业和金融的比例保持在6∶4,且GE金融服务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自有产品为基础,从而保证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GE始终把AAA信用评级作为一个重要的运营指标,并以此筹划公司的投资、债务及业务发展。优异的信誉为GE确保了畅通的融资渠道,并使其始终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资金。目前,GE是世界上举债最多的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到3000多亿美元,而资金成本基本上处于美国国债水平。这种畅通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不仅为GE金融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也增强了GE金融的竞争实力,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利润空间。

32“产贸融结合”――国内央企的模式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大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学习GE “产融结合”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出了“产贸融结合”的企业集团经营创新模式。这是对企业集团运作模式的大胆尝试,更是各大央企探索新发展路径、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国已有众多央企开始逐步探索“产贸融结合”的新模式,或从金融入手,或以贸易为发端,掀起了一股“将产业、贸易、金融有效整合”的新浪潮。部分走在浪潮前端的中央企业,则通过推进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正逐步转变为产、贸、融结合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据统计,在中央直接管理的53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业务领域涵盖贸易业务的产贸结合有45家,占比达85%;通过多种形式从事金融业务的产融结合有47家,占比达89%;产贸融均涉及的有44家,占比达83%,如下表所示。

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从事产、贸、融的企业统计表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在国内央企探索“产贸融结合”发展路径的浪潮中,有一批中央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产、贸、融良性互动,有机整合”的雏形,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321五矿――贸易起家

中国五矿成立于1950年,最初是一家传统贸易型公司(纯进出口公司),属于轻型资产,利润、资本的积累慢、实力弱;2000年前后,五矿转变了多元分散投资的思路,聚焦主业,优化配置力量,完善运作机制,提出了“内涵增长与外延扩张并重”的理念;2005年,公司提出“五年再造新五矿”的口号,明确了以贸易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打造国际领先跨国金属矿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截至2011年年底,五矿的铁矿资源量达186亿吨,铜、铅锌资源量分别达到1203万吨和2709万吨,钨、锑、铋资源量居全球第一;2011年度,生产企业资产和利润分别占集团的41%和61%;“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务对集团利润贡献率达147%。

五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贸融结合”的战略转型,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内延增长。以现有贸易资源为依托,着力向产业的两头延伸:一头是下游的销售,另一头是中游的加工冶炼和上游的资源勘查、开发,实现“全面发展的产业集团”的战略转型。

第二,外延扩张。通过兼并收购,以最快的速度扩大产业领域。例如,2009年,五矿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企业――OZ矿业公司,就是央企海外并购重组的典范。

第三,资本运营。资本增长与资本增值相辅相成,形成企业的“资本魔方”: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其所控制资本的成倍增长;资本增长又可通过企业经营和资本运营实现大额的销售收入和大幅的资本增值。通过资本运营,五矿净资产规模扩大了20倍,资本结构不断改善,负债率逐年降低,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22宝钢――实业起家

宝钢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每年钢产量5000万吨左右,全球排名第四位。2013年,宝钢连续第十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222位。

宝钢集团以实业起家,但其对“产贸融结合”模式的有效探索,已帮助宝钢成为了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贸易和金融业务的利润额占集团总利润额的20%以上。

上海宝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宝钢集团的“贸易龙头”,在五大洲及国内拥有几十家分支机构,包括物流、货代、运输及7个区域公司,24个子公司、办事处,12个产品公司,销售收入为1500亿元左右。

金融方面,以华宝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宝钢集团拥有华宝信托、华宝证券、华宝兴业基金、财务公司等众多金融企业,同时还是中国太保的第一大股东,是华夏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新华人寿、华泰财险的大股东。

从宝钢的实践看是典型的以实业起家,以贸易保证产品的销售和定价影响力,同时以灵活的金融手段支撑实业发展和贸易公司的比较优势,在现阶段由于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实业效益大幅下滑,对金融行业的投资和金融运作成为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33国内外企业集团“产贸融结合”的模式小结

纵观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产贸融结合”在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对于央企来说,更是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挖掘企业发展潜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深入借鉴与大胆尝试。“产贸融结合”的发展路径基本遵循以下规律:产业、贸易和金融三大板块优势互补,协同作用,帮助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和价值的放大。

331“产”与“贸”:以产带贸,以贸促产

一方面,利用产业已具备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产业资源,带动贸易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贸易板块作为下游,支持企业集团完成产业链前移,实现资源端控制,进而控制贸易市场。

332“产”与“融”:以产带融,以融助产

首先,以产业资本带动金融业务:一方面,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的融资等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产业优势地位,帮助金融业务向外延伸,并最终在外部金融市场站稳脚跟。

其次,以金融资本撬动产业资源,通过金融板块在资本市场广泛融资,从而协助产业板块的产能扩充,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刘小差,2013)。

333“贸”与“融”:有机整合,贸融并进

发挥贸易业务和金融业务各自的优势,充分实现1+1>2的效应,将金融作为贸易手段和获利的一部分。通过贸易与金融的有机整合,促进企业集团发展更为灵活的经营模式;同时,多业务领域的经营也能够有效防范集团风险过于集中;资源的多元化和一体化,有利于做大做强贸易与金融业务规模,促进其共同发展(陈曦和贾晋平,2014)。

4中海油总公司的“产贸融结合”发展与建议

41发展

中海油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国际能源公司,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六大业务板块。

2011年新一届党组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全球化的经济大背景正式提出了《“二次跨越”发展纲要》,主要目标就是到2020年,总公司将“进入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基本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到2030年,将“保持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位置,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总的来说就是决心抓住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新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多元化运营,推动企业与社会共同繁荣与发展。

为提升集团的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贸融结合”将是中海油实现“二次跨越”的主要选择模式,为了更有效推动此模式,我们首先要厘清目前产业、贸易与金融的发展现状。

首先,产、贸、融互相支持、依托的格局已初步搭建。近年来,通过成功实施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中海油集团已形成产、贸、融协同的格局。实业主要包括上游的勘探、开发生产,下游的炼油化工以及天然气接收与发电等,这是集团最主要的资产和支柱,也是支撑贸易和金融发展的基石;贸易主要包括进出口公司、销售公司、LNG贸易公司等,主要满足上下游生产的油品的销售以及对于生产需要的进口资源如原油、LNG的保证,产贸紧密结合;金融主要包括财务公司、中海信托、融资租赁、自保公司、投资控股、中海基金、海康保险等,为内部实业、贸易提供内部结算、融资、风险转移等,依托于实业以及贸易获得较快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截至2013年年底集团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利润超过1000亿元,资产超过10000亿元,多元业务格局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其次,贸、融业务快速发展,利润增长率不断提高,但整体贡献仍十分有限。作为传统的上游企业,产业发展一直是中海油集团的重中之重,处于核心地位,近几年贸易和金融依托产业基础获得快速发展,内外贸量超过6000万吨原油、成品油等,贸易收入超过集团总收入的50%,贸易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100%,金融资产超过1000亿元,无论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利润增长率在20%以上,超过了实业利润增长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贸易、金融起步较晚,同时由于自身行业的特点,利润水平和能力远远落后于实业公司,从近几年贸易和金融的盈利能力看,整体占集团的利润水平在2%~6%,对集团的贡献十分有限。

42建议

中海油总公司“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及具体建议包括以下具体方面。

(1)“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要推动“产贸融结合”模式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集团层面实现:明确战略目标,确立发展路径,强化统筹力度,加快推进落实。

“二次跨越”的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中海油将“进入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基本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相应地,建议将“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确定为 “多轮驱动,协同并进,共同成长”;到2030年,中海油将“保持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位置,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相应地,“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应调整为“协同模式固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个人认为首要任务是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第一阶段,要将“产贸融结合”作为总公司的经营战略提出,并在总公司层面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和跟踪推进;第二阶段,要找出产贸融的契合点,探究协同模式;同时,确立“产贸融结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三阶段,要强化总公司对集团内部金融、贸易板块的统筹和集中力度,并要求各公司、各部门付诸实践,分步落实。

(2)“产贸融结合”的具体建议。“产贸融结合”的具体实践,需要对具体运作模式的特点和风险进行仔细分析,并基于目前的发展现状,着力对产业、贸易和金融三大板块进行逐步完善和改革,以推进“产贸融结合”的发展进程。总的来看,三方面的建议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要坚持产业地位尤其是上游产业核心地位不放松,重点做好油气并重,产研并举。中海油是以上游起家的公司,上下游的实业尤其是上游业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发展的基石,其核心地位不能放松,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主业发展以及中国内海的勘探前景分析来看,需要做好油气并重,一是整装大型油田的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天然气清洁能源的市场巨大,勘探开发以及其他气源的补充前景乐观。中国近海经过30年的地质勘探,相对比较容易的区域都基本实现商业开发,下一步无论是进军深水、边际油气田开发,还是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抑或现有区块的再认识新发现,都需要重要的支持――科技。因此需要完善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形成科研合力,突破科研重点,以科技和创新推动产业早日实现“二次跨越”的目标。

其次,贸易产业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内外兼修深挖潜力。目前我们的贸易相对比较分散,潜力尚未完全挖掘。一是要整合系统内的资源,形成内外一体、油气一体、上下一体的贸易模式,开创“大销售、大贸易”的新格局;二是提高贸易技术含量,丰富贸易手段。可针对新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领域,给予一定金融授权,设立专门的风险基金,用于套保等金融工具;三是结合贸易发展需要,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逐步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从职业发展和薪酬政策吸引留住人才;四是深化对贸易行业的认识,如何将金融作为贸易的一部分去合作需要不断深入。

最后,金融产业要加大参与实业和贸易的力度和范围,扩展国际业务,做好金融业务内部协同。目前总公司的实业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金融业务参与的空间非常大,尤其是贸易与金融的结合潜力巨大,金融企业可以从业务范围、模式以及客户沟通机制等进行完善,另外提高金融的整合能力,建立与产业贸易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同时,建议金融企业考虑以收购Nexen为契机,促进海外业务发展,探索创新领域,扩大金融规模;充分发挥各金融子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突破渠道和客户瓶颈,打造统一化、多元化的金融旗舰企业。

参考文献:

[1]Birger Wemerfelt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

[2]Demirguc-kunt A,Maksimovie VLaw,Finance,and Firm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e,1998(12)

[3]胡恒松央企产融结合背景下的监管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5(5)

[4]张东晖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5(26)

[5]赵志龙产融结合的商业模式分析[J].新金融,2013(5)

[6]李,曲艺美日德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2(5)

[7]李,曲艺国际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及借鉴[J].亚太经济,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