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学知识

声学知识

声学知识

声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师;声乐教学;音乐基础知识

前言

即便是最具声乐天分的艺术人才,也需要音乐基础。教师需要给予多方面引导与帮助,才能让幼儿得到成长,发挥出能力。幼师担任着重任的主要角色,学生能否奠定良好的艺术基础,取决于教师对音乐基础教学是否充分重视,是否有合理的规划,因此文中将针对性展开讨论,为教学优化提供更多参考。

一、声乐基础教学内涵分析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也开始更多将目光转向了艺术领域的发展,这是国家多元化发展的证明,毫无疑问这样的趋势为我国教育领域带来了更好的契机,但也带来了更多难题,无论哪个科目的教学,都是由幼年开始学习最为有效,从最简单的基础知识开始学习才更合理,声乐教学亦不例外,幼儿时期的基础教学,是为声乐教学打下基础的重要过程,幼儿教师作为学生幼年时期成长的引导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个性与需求,转变观念,对声乐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更具趣味性、创新性与实效性的设计规划,才能帮助学生打下更好的声乐基础,让学生的声乐学习更加顺利。但目前许多幼师显然只是将声乐基础教学当成一个必然流程去实施,自身的思考、分析与设计则乏善可陈,这是不利的趋势,幼师队伍只有转变思想,以更认真的态度,更具创造性的视角去看待声乐基础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声乐基础。也正是以此为目标,以下的分析讨论当中,将对当前声乐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进行深入论述,为幼师队伍声乐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以确保教师队伍的后续教学有更明确的方向。

二、幼师声乐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一)简化思维,从学生视角出发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初期,思考模式与成人截然不同的幼儿群体,所以幼师群体如果只以自身的思维去决策基础教学,教学内容则无法摆脱枯燥、复杂的固定模式,这和学生的简单化思考模式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如果坚持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自然是不能尽快理解的,虽然音乐基础知识中也有部分知识比较复杂枯燥是无法否认的,但教师可以利用灵活的思考去化繁为简,转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这样更有效率。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识谱时,教师可以将连线、反复记号、延长记号、终止线与各个音符变成儿歌,让学生更容易记忆。以终止线为例:两条线,不一样,一个瘦,一个胖,帮忙收尾他最棒,遇到就停不能忘。这样的诗歌创作便是将音符与符号化繁为简的一种,因为音符的排布、符号的应用讲解起来都是较为晦涩的,利用诗歌表达出来,等于将高深的理论用白话表达出来,将思考的方式简单化,学生自然能够更快理解。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每个科目都有更多更加高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声乐领域亦不例外。所以幼师如果只跟从单一教学规划走,只采用长久不变的固定教学模式,限制了自身的思想,便也等于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对于声乐这一门注重表达与感受的艺术科目更是十分不利的。教师应当更多去了解学生的喜好与需求,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实效性的规划,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始投入学习。例如声乐教学领域的一名优秀开拓者王发财,便开发出了让学生利用拔河理解如何用丹田发音,利用唱“山”字学会转音等高效且易于理解的声乐基础教学防范,这都是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声乐诀窍,理解声乐技巧的优秀教学理念,幼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更多发挥出自身的造力,找出更多高效且易于理解的教学方法。

(三)注重感受,合理评价

鉴赏与评价是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部分,但许多教师却都并没有明确的认知,这样自然无法谈及教学改革。教师要明确了解,声乐是一门注重感受与表达的科目。在开始学习曲目之前,先让学生进行鉴赏,有利于学生感受能力的提升。而在学生演唱后对其合理且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敢于大声唱出来。所以教师应当养成在学习曲目之前先让学生去听,在演唱结束后合理评价不讽刺的习惯,让学生懂得感受与表达,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用心演绎的歌者。

声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声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教育;知识运用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06-01

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激发起来,制约声乐教育教学效果。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运用能力提高。

一、声乐教育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意义

在声乐教育工作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能够提升学生个人修养,促进学生声乐素质和综合技能提升。同时还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让声乐教学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当前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一些任课老师认识到声乐教育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意义,并采取相应策略,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但由于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导致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完善、实践教学被忽视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知识运用能力提高,今后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声乐教育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策略

1.明确声乐教学目标。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具备良好的表演技能,增强审美能力,促进艺术素养提高,培养其声乐知识综合技能与素质。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丰富多样,涵盖古典声乐、现当代声乐、西方声乐知识,为学生展示丰富的内容。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关注声乐知识的变化发展,注重融入新内容,提高学生演奏技能和艺术欣赏水平,从而更好指导声乐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改进声乐教学方法。为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提高声乐知识运用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应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一、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声乐知识和教学内容,还能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技巧。例如,在学习《在那银色月光下》、《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不仅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还掌握其中的舞台表演技能,以更好指导学生实际工作,让学生学会知识运用技巧,加深对声乐知识理解,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互动式教学。通过课堂互动,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和谐的氛围当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有利于全身心投入声乐知识学习当中。为此,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适当运用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学生思维。进而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掌握声乐知识运用技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开放式教学。声乐教学除了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注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还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给予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审美体验,逐渐形成自身的声乐概念,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声乐训练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重视学生气息训练、融合训练、视唱技巧训练,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增强声乐教学效果。

第四、合作式教学。安排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分成5―7人一组,发挥各自的特长,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能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让学生策划一场表演活动,组织舞台表演,开展声乐演唱等等,都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4.重视声乐教学实践。实践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技巧。例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提高声乐知识运用能力。又如,开展声乐表演大赛,组织演唱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舞台表演,歌唱比赛等。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策划课堂交流与训练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热情。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声乐教学效果提升。

四、结语

总之,在声乐教育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认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教学观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热情,从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声学知识范文第4篇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元认知理论的实际运用,可以更好的提升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激活学生的声乐动力,促进学生声乐学习的多样化,加强声乐教学教学的主体性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一、元认知理论的相关知识

近年来,元认知理论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结合元认知理论的运用,能产生更大的效果。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莱威尔在其《认知发展》的书本中提出的,其中,元认知理论就是对认知过程以及整体结果的一个认知。既包括有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在莱威尔的书本中,明确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与含义,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其中,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的意识能力,元认知的实质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主要包括有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二、元认知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通过元认知理论的运用,培养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基本能力,包括乐理知识、舞蹈基本能力、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认知,增强整个元认知能力与意识的形成。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对于一些关键性、重要性的额元素,形成最主要、最高级、最核心的决定成分,培养学生在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制定等,从而为学生在元认知监控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调节效果,产生最高层次的控制过程。由于元认知理论是一种相对认知能力的再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形成有效的对接,并针对声乐学习的特点,创新性的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于声乐学习有很大的实际指导效果。

三、声乐学习中展开基于元认知的的基本方法及策略

(一)声乐教学中元认知体验、认知监控.在声乐教学中,要形成元认知理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细节性的收获,要形成分享性的教学效果,尤其是突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音乐表达能力,形成情绪体验的整体过程。在声乐教学中,突出对学生演唱技能的运用,注重对声乐技巧中一些细节性问题的控制,尤其是在歌唱中基础知识的累积、包括一些常见的技巧演唱等,对于呼吸、发声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在情感带动之下,形成内容生动、情感到位的艺术方式,加强对声乐演唱的技巧性运用,并对歌曲的情感、意境、艺术风格等形成相应的把握。结合不同学生的知识累积、个性化差异等,形成不同的训练方式。

(二)声乐学习的特点决定学习者必须经常自我反省.声乐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用于歌唱的“乐器”是自身的声带,即使人对自身的生理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声带也不能完全受人的意愿所支配,尤其是用于歌唱的声音,不是用脑子想明白就能做到,这也是声乐学习的不易之处。对教师正确声音示范的模仿,是声乐学习常用的方法。声音的发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运动过程,需要声带与有关生理器官进行有机的配合才能获得。教师示范的用意,是告诉学生技术操作的准确性。

(三)声乐学习的过程需要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声乐学习较一般的知识性的学习而言,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并非追求结果的一致性,而是立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个性化。声乐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演唱中的优点和某些不足,从而选择最利于自身进步的学习方式,获得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元认知的这种自我认识监控,才使个体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得到个性化的结果,闪耀出个性的光芒。例如不同的学生演唱同一首歌曲时,其声音色彩、情感处理等的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声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 声乐教学 整体概念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54-02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1](1)学习者依靠自身的内部状态,对外部情境进行知觉、记忆、思维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导致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认知学习。[2](1)认知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学习目的、内在需要及期待等主观因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动学习。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般学科的教学,也适用于声乐艺术教学,合理地运用认知学习理论,对进一步推动声乐艺术教学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认知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如何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展开论述。

一、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经验的储备以及学习方法与声音技巧的掌握,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所以教师具有主导的作用。

(一)设计教学内容要量体裁衣

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进行深入地了解,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3](5) 我们的学生大都在入学前进行过声乐训练,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声乐基础知识和经验,这些原有的声乐知识经验会影响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一边实践一边用理论指导的方法使学生在发声练习时用听觉感知对错,并且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在传授新知识时,指导学生对已经建立的声音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声音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限,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声乐学习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声乐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要适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应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设计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把原来掌握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比较,并通过理性分析产生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后,学生原有的声音认知结构才会在重建的知识构架中得到更新和扩展。

(二)引导学生建立歌唱的整体概念

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气息、共鸣和清晰地咬字吐字等技术,还要有准确的音乐感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舞台掌控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整体歌唱概念,并对自己的发声器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在歌唱时,除了歌唱器官的协调运动之外,还需要人的整个身体参与歌唱发声,发声器官与发声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要想唱好歌就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整体歌唱目标,而保证和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分多个阶段来进行,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强调气息的保持、喉咙的打开、喉头的稳定等状态,实际上每一个状态就是一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训练都必须在学生当时所演唱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这样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演唱时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获得好的声音。所以,声乐教师必须精心构思和准备具有阶段性的教学方案,包括每一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及留给学生这一阶段所能承担的作品,这是对学生未来歌唱整体发展进行的合理安排。

二、声乐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乐演唱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传达和再现,更重要的是进行二度创作。一首声乐作品的演绎,需要演唱者把自己对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特征、风格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根据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特点,在演唱上做出准确的艺术处理,这样才能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富有感染力,才能打动听众。在演出过程中,演唱者处于主体地位,演唱者的整体表达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生在掌握声乐知识的过程中要树立主体意识, 形成自主学习的思维和习惯。教师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并根据教学任务与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方向。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加以疏导, 使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亲身经历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歌唱是复杂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不论技术与艺术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和生理规律,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声乐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探究中进行辩证思维,对错误的声音与正确的声音进行比较,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并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的过程。在对声音概念的认知过程中,学生们也许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各抒己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与体会中加深对声乐艺术的理解,长期坚持下去将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创造力。

(二)声乐学习的重要促动因素

声乐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促动因素就是兴趣,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声乐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4](1)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机。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表现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因此,学生的认知兴趣是声乐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声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一对一式的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互动较其它学科更直接、更充分,也更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产生亲切感,这对学生认知兴趣的进一步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将要获得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声乐学习中来,把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积极接受者和运用者,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声乐学习中的协作、途径与作用

著名音乐理论家俞予正说:“声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融技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课程,也是共同造就声乐艺术表现能力的双边活动”。[5](4) 在这个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既是传授者也是接受者,形成了一种互相协作的学习状态。

(一) 协作学习的途径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进行的学习。[5](2) 协作学习是声乐教学中个人或团队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方面要独立完成演唱的作品,另一方面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完成集体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合唱课上,学生们需要组成一个合唱团队,用高、中、低声部之间的配合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按照学生的声部进行分工,在同一作品中通过相互配合进行二度创作,学生们在相互合作中吸收其他同学的演唱优点,共同分析作品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广泛交流,然后在各种观点之间找到较为统一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典型的协作学习。学生们在这样的协作中学会了如何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的技巧,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后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开展协作学习,例如:重唱课上,教师可以和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组成二重唱、四重唱、六重唱等,师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分享音乐的美妙、共同担负学习的责任、保持融洽的关系和相互合作的态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欠缺,然后进行自我调节,积累经验,修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完善自身的演唱水平。同时,教师可在协作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学生由此而产生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综合掌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协作学习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构建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会在学生们中间产生相互的促进作用。例如:在重唱课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部和唱段,而每个唱段都是不同的旋律和音高,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敏锐的听觉还有协调能力,就很难与其他声部的同学配合,所以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能获得比竞争学习,独立学习更为明显的进步。由此看出,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用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存能力的发展。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建构中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他认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应该是平等的,如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始时学生的活动可能是受控制的,但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对话、讨论将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对认知内容的认识。[7](1)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同学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认知学习理论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适用于普通学科的教学,也适用于声乐艺术教学。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不仅给声乐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途径,还为满足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深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声乐教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特性,但绝不是独立的和无规律可循的。因此,要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并加以总结,把科学的理论合理地运用于声乐教学之中,突破传统声乐教学中偏重经验的苑囿,使声乐教学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创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著,卢溶选译.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教育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