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阳羡茗壶系》;打身筒;供春;时大彬

一、关于紫砂器起始问题

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紫砂器作为一种茶具其历史就需要认真的考证和科学的研究。宜兴紫砂传说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传说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但故事不足取,只是美好的传说而己。紫砂器物是和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密不可分,成书于唐光启二年的《桂苑笔耕集》,作者崔致远:“然后入居青琐,坐演紫泥……”。宋代也有不少诗句是关于茶具的,如北宋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喜共紫瓯吟且酌”,字里行间的“紫泥”、“砂罂”、“紫瓯”等等是否是紫砂器,就得打~个问号。唐宋是否就有紫砂器还有待考古发现,过早的做结论至少是没有物证基础。最早提到紫砂壶的茶书是明万历年的《茶疏》,文中“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可见,当时的紫砂器虽然不为文人所偏好,但已经基本成型。中国人饮茶的方法到了明代不再冲点、煎煮,而是开始沏泡。金沙古井出土的提梁壶与吴经墓葬出土壶,也证明了明武宗时期紫砂壶至少进入到了实用茶具范畴之列,但是金沙提梁壶和吴经壶鼓腹平底等特点,应该属于煮水壶,而不是直接泡茶使用。

二、紫砂器成型工艺起源探究

《阳羡茗壶系》中所描写的金沙寺僧“捏筑为胎,规而圆之,踵传口柄盖,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是否是明代的广泛采用的紫砂陶艺还不能确定,其时代也正是制壶技术的初始过程,不具备标准性。紫砂壶的传统手工成型技法主要有“拍泥片”、“打身筒”、“镶身筒”等方法,归结起来主要是:拍实泥片、围镶泥片、拍打成型等手法,这种方法可以看到在明代吴经墓出土的紫砂壶中也有痕迹表现出来,紫砂壶在其初始阶段就具有显著独特的制作工艺,这种沿袭至今的方法是如何而起源?分析原因有二:其一,是和紫砂本身的材料特性有关,紫砂其特殊的孔目结构和收缩比率使得这种成型方法更具有适应性;其二,前文中的论述标明,紫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直接放在火上烧水、煮茶的器具,我们可以看到王问的《煮茶图》中的煮茶铫子明显是金属器物造型。紫砂的拍泥片镶接工艺与金属制品的成型工艺有着惊人的相识之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紫砂器是在学习了金属成型工艺后慢慢演化而来。当然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紫砂壶演变成了直接冲泡的饮茶器具,然而其沿革下来的制作工艺由于对紫砂材料的适应而保留了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

三、关于古代名家紫砂器的问题

若以明正德年间作为紫砂开始成壶的大致年代,则在这500年间名家辈出,不断有精品传世。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当时的商品经济进入了繁荣时期,落款的紫砂艺人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1)供春之迷。《茶疏》描述对供春姓名的考证就非常不一,资料记载供春是继承了“金沙寺僧”制壶之法,供春是第一位明确记载的制壶名家,考古发现对此记载还不能完全证实。关于供春制壶方法,《阳羡茗壶系》中写道:“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以辩真伪。”说明制作工艺相对原始,用茶匙挖,用手指捏,“茶匙穴中”、“指掠内外”。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供春壶是否为供春原作还存在很大的疑问。金沙寺僧、供春、供春壶、以及其故事完全有可能是后人的托古之词。(2)大彬之疑。明代晚期的紫砂陶艺家时大彬,名声远播,备受推崇,“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考古出土了一些带有大彬款的紫砂器物,有些是晚明官员墓葬;民间收藏品市场也时有落大彬款的同时代器物出现。这些紫砂器是否就是时大彬作品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起码在制作质量上是参差不齐的,一个成熟的制壶名家作品质量跨越如此之大,是不能不提出疑问的。(3)曼生之问。进入清代以后,紫砂陶艺步入了辉煌的历史时期,陈鸣远、陈鸿寿等紫砂陶艺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清中期的陈鸿寿相对于清初的陈鸣远是基本可以考证的,陈鸿寿“曼生壶”知名度为最,也是真品、仿品鱼龙混杂,而且情况随着考证的展开更加复杂化。上海博物馆藏一件刻有“曼公督造茗壶弟四千六百十四为泉清玩”文字的紫砂壶,这么大的作品数量是难以想象的,说明清代就有不少仿作,而且很多是当时的其他陶艺家仿做的高水平作品。

参考文献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第2篇

一、紫砂原料

紫砂原料的材质具备了制陶工艺所必须的各种特性,为形成宜兴紫砂独特的制作工艺,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紫砂原料属沉积型陶土,以伊利石、高岭石为主,赋予了良好的可塑性能;紫砂属性介乎于陶与瓷之间,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石英、赤铁矿、云母等,比例极为合理优越,因此不作调配也可直接使用。紫砂泥大致分为紫泥、红泥与本山绿泥,其中又是以紫泥为主体原料。单种泥料也具有理想的可塑性与致密度,充分满足了紫砂器各种形体的成形要求。各种紫砂泥料相互调配,使紫砂作品五彩斑斓、趣味横生。

二、探索紫砂壶艺的创新

1.新装饰、新材料的运用。紫砂艺人在新的装饰手法上下功夫,这几年涌现了不少好作品,如:嵌银丝和绞泥。嵌银丝巧妙运用线和面的组合关系,造型简练、方中藏圆、大方别致,图案色泽对比鲜艳而不俗,富丽堂皇而又恰到好处,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给人以一种新颖而舒展的感觉。绞泥使用有对比更为强烈的色泽,层叠而成的绞泥新工艺是紫砂工艺的一种新尝试。

2.适应市场需要。紫砂壶艺从明代供春发展到今天,多种造型、多种风格的壶艺作品,可谓精彩纷呈、璀璨夺目。美术界有句老话:“笔墨当随时代”。同样,紫砂壶艺造型创新设计也是如此,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广大壶艺爱好者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市场出现了200毫升各式小壶的热流,为了适应市场这一变化,针对性地设计了“天龙戏珠”、“玉珠壶”、“和鸣壶”、“得福壶”等。这些产品造型新颖、容量适中,受到壶艺收藏家的一致好评。

3.提高壶艺人员的创新水平。前辈紫砂艺人的作品技法高超、气韵生动,是紫砂壶艺民族在他们那个时代的集中体现。当代著名紫砂大师注重在传统中创新,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和中国紫砂的内在结构关系,正确掌握中国紫砂发展的本质规律,充分估量前辈艺人传统技艺在中国紫砂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走传统中创新的路子,增强了宜兴紫砂在中国紫砂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4.丰富创作思维,拓宽创作渠道。宜兴紫砂壶起源于民间工艺,民间文化很大一部分影响了紫砂艺人的创作思路。我们从宜兴紫砂壶的一些传统作品中不难发现来自民间的渠道,如:葡萄壶、南瓜壶、如意壶、云龙壶、竹节壶等来自自然界的借鉴和运用。另外,诸多历代名人墨士渗入所带来的人文色彩。中国历代文人由于对艺术的洞悟力和感情性,使其具备去粗存精而一直走在艺术的前沿。他们的介入推动了壶艺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不少传世杰作。诸如曼生十八式、圣思桃壶、鸣远紫砂小品、时大彬人物山水壶系列。综观上述,制作者在掌握宜兴紫砂壶的创作基本特征后,多观察,贴近生活,创新创作思维,拓宽文化视野,就会创制出优秀的作品来。

三、紫砂工艺与原料的关系

由于紫砂原料材质有别于其它陶瓷原料,故而紫砂工艺有着独特的拍打成形法、镶身筒成形法与手捏成形法,当然也包括传统的拉坯成形法等。可以充分利用紫砂材料特性而进行各种创作与探索,这使得紫砂作品的设计与生存的空间不断地拓展延伸,所以紫砂行业越来越有活力,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紫砂原料中的紫泥可塑性较强、干燥收缩较小,适合用来制作各类较大的壶形。因其呈暗栗色,犹如古金铁,十分大气,尤其适宜制作仿古类的紫砂作品,如大型“东坡提梁壶”;再如清代邵大亨的名作“龙头一捆竹壶”,充分运用了紫泥较强的可塑性,将紫砂材质的特点和精湛的工艺技术结合的异常完美,宛若天成,被后人尊为楷模,临摹学习。

红泥也称朱泥,细腻柔滑,给人以清雅艳丽、吉祥富贵的韵味与象征。但红泥收缩率较大,一般只能用来设计中、小壶型作品,如明代名作“孟臣壶”色泽艳丽、雅致可人,显示了紫砂原料与紫砂工艺的绝妙配合。绿泥色泽靓丽,特别适用于做花货与装饰。如清代陈鸣远“蚕桑壶”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绿泥的色泽:整体犹如一堆桑叶,桑枝为把、卷叶成流,泥色隐现,巧夺天工。本山绿泥又称团泥,因其色泽淡雅,被吕尧臣大师设计成“熊猫壶”的壶体,并巧妙利用泥色相兼,用黑泥点缀出熊猫五官等部位,把憨态可掬的熊猫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令人爱不释手。

紫砂作品中最难成形的要数“绞泥”。要将烧成收缩率相近的各种不同泥料绞在一起,否则极容易出现彼此连接处的瑕疵。但“绞泥”能形成变化莫测、形态飘逸的自然纹理,这是所有单色材料所不能媲美的,同时开创了紫砂壶设计的全新形式与个性风格,如吕尧臣大师设计的“玉屏移山壶”与“渔舟唱晚壶”等都是紫砂绞泥的代表佳作。

参考文献: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紫砂壶;造型;茶壶知识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51-01

宜兴紫砂壶在市场上的地位经久不衰,为了它不惜花重金去买一把宜兴的紫砂壶。有些人甚至觉得这一生如果没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紫砂壶会是人生的一种遗憾,有些人为了买把紫砂壶出钱出力,甚至为了买把好的紫砂壶不惜花上一两年的时间自己慢慢地寻找自己心仪的茶壶。

为什么会让人为它这么的痴迷?这让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对于接触紫砂行业的我们有时也是这样。有些人做茶壶并不是喜欢做茶壶,而是因为现在的紫砂行情好,原本不是这种职业,而改投制壶,所以现在有些人都是半路出家,并不是所有人都因为喜欢才做茶壶而是为了生存才做去学茶壶的,而这些人是不是就这么的肤浅呢?恰恰相反,即使是“半路出家”进入这个行也就会很快发现:原来是这般神奇,渐渐也就陶醉其中了。同时也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喜欢做茶壶,对这方面有天赋才会做茶壶。他们不仅会做茶壶而且他们也懂茶壶,并会花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去了解去创造并探索茶壶中的奥秘。做茶壶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会做就好,而是做个真正的会懂茶壶的人。在我看来:没有思想的制壶者只会了解其皮毛,只有深入了解真正懂壶、爱壶、惜壶者来制壶才能出精品。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紫砂壶现有的造型很特别,大致可以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类,圆形体的造型规则要求器型圆、稳、匀、正。达到柔中带钢,圆中有变化,有骨有肉,骨肉停匀,方形器的造型规则要求器型线条流畅,轮廓分明,一直线为主,曲线为辅,粗细为辅,粗细适度,富于变化。筋纹形体是将形体分为若干等分,是指组成精确的整体结构统一为完美的造型。它的规则则是;衣裳映衬、形体和谐、深浅自知、明暗分明、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总之,紫砂壶的造型要求是所话说的;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是几百年来无数紫砂艺人们的制作茶壶的经验总结。发哦现在异性的紫砂壶又在造型上有在这一经验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紫砂壶的另一种的艺术特点是以自身的造型变化与色泽相对比,已表现出紫砂作品的装饰效果,除了雕刻以外,紫砂壶的装饰工艺都是由艺人在成型过程中一次完成。在紫砂的装饰工艺中分为两种装饰;线条的装饰和刻画的装饰。紫砂壶之所以这么的出名最主要的就是它的实用性,紫砂壶不想玻璃杯那样碰到高温的水就会开裂爆炸。不像那些好看的茶杯那样容易坏,比起那些普通的泡茶用品,紫砂壶更加具有收藏的价值!俗话说“绣花针里一包草”。但紫砂壶却并非如此,它有着比较好的使用功能,紫砂壶因为可以发出茶之色、想、味,并且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有人把紫砂壶和瓷壶做过比较,在天气热的时候用一样的时间泡茶后,瓷壶内茶汁酸度的增长率要比紫砂壶快得多。然而紫砂壶盛茶并不可能保持多日不馊,这是与瓷壶或者金属相对而言的。这些事用功能都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决定的,因为紫砂壶具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用作泡茶时候色、香、味良好。因为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也不会烂根。而且紫砂壶还可以放在火上煮茶,不容易少裂开来,如果经常擦拭自护的表面,还会自发光泽,具有不一样的风格。

紫砂壶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做一把好的茶壶要是没有基本扎实的功底,再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完美的作品本身就会有丰富的感情抒发,做茶壶要讲究形式的完美和制作的精湛,也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它的制作紫砂壶的专业的手法,要想将茶壶做到最高的境界,就必须懂茶壶,懂它的历史,懂它的所有,不能空旷的做茶壶。必须要深入的去了解它,已逝多年的工艺大师顾景舟大师说过,艺术要有决断、朴素、率真,只要努力,我相信我们不管是谁做出来的紫砂壶都会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艺术气息和感受。我相信只要我们宜兴这些正在做茶壶的艺人们在拼命地制壶的同时,如果可以再花时间来了解紫砂壶,我相信今后的宜兴紫砂将会有更好的前景,会有更多的人来欣赏,我们将会因为自己是这行人而骄傲

宜兴的紫砂壶带给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宜兴的紫砂壶不平凡!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方器;制作; 装饰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128 —01

紫砂陶,历来以其朴实无华的造型与书画陶刻艺术等传统装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并作为一种紫砂文化,吸引着更多的紫砂爱好者与收藏家。

宜兴紫砂陶的造型丰富多彩,例不胜举。这些紫砂器形大致可分为:几何形,自然形,筋纹形三大类。几何形又可分为方壶、圆壶两种。

方壶作为与圆壶相对的砂器,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鉴赏内涵。一直以来,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多以方和圆为基本构造类型,其实紫砂陶大部分也是如此。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觚棱壶、僧帽壶等。方器造型规则要求“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 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底、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使壶体不论四方、六方、长方、扁方为壶型,其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

宜兴紫砂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和远大的前景,对此,作为一名宜兴紫砂传人和艺术工作者,就紫砂传统作品上,如何以全新的面貌,作品与装饰的和谐性,同时又不失传统的新的力作,对于紫砂陶方器的设计创作和绞泥装饰,谈一些设计、创作感受。

紫砂方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方货,也是光货中较难制作的器皿之一,整个作品的设计、图纸、尺寸、比例、放样到制作成品,要达到设计要求,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是不易的。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方器造型的局限性如何有机地结合,紫砂方壶造型在长方、正四方、六方、八方及高矮的变化中,求得平衡和自然得体,在嘴、把、盖,在直线和双曲线、抛物线及侧立面的圆角过渡等有机结合,运用对比、对称等手法,使得方器作品方正、端庄、挺立,同时又不失气韵和玉气感,除此外由于方壶口盖都是直线连接,曲线过渡,故所以要制作好作品,作者对于紫砂的泥性要求,与其他器皿来讲,更难掌握,稍有不慎,产品就将出现变形或开裂,紫砂方器因简练,所以袒露,因为素洁,所以没有掩饰,方器表面除光洁外最主要的是要“挺”,但不能有“肚”,更不能“瘪”,否则就破坏了紫砂方器阳刚志气。因此,要做好一件满意的方器,这些都是一招一式的基本功。十年磨一剑,紫砂方器成型的各种技法,如全手工泥片镶接法,半手工模型操作法,紫砂成型泥性等等,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从而得心应手地为紫砂陶器的造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紫砂方器的造型设计装饰,前辈艺人优秀的传统作品,已反映了一个时代特征,同时为紫砂后人留下了传世的宝贵作品精髓,值得紫砂后人学习和借鉴,作品是作者文化道德、创作灵感,艺术素养和技艺的综合素质反映。紫砂方器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它平滑的较大的光洁面,为陶刻艺术提供了理想的舞台,历代经典作品,就是在总结了前期适合陶刻造型精华创造出来的成为紫砂陶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留下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之说,使得这种朴素的装饰手法和古朴的紫砂壶融为一体,使艺术和陶瓷工艺交流互补,一直延续相袭。

随着紫砂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紫砂装饰艺术除了一般的传统的装饰技法外,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开拓、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紫砂装饰领域。例,传统的陶刻外,有透雕、装饰(局部装饰、点缀),镶嵌装饰有金银、平嵌、凸嵌、化妆土色泥、深浅镶嵌、冰裂纹单独纹样、瓷釉珠点嵌、其他材料等等。

泥绘装饰:分单本色、复彩色、以泥饰泥(泥浆)薄意雕手法等。

绞泥装饰:按点缀法有散点、局部,按区划面分,有木纹、雨花石纹、叶纹、水浪纹、蝴蝶纹、云彩纹、山水纹及几何图案纹等等。

还有其他装饰方法在这里就不一 一列举了。

当然一件作品要达到成熟满意效果,不是一朝一日的苦思冥想和实际制作所能达到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紫砂工艺美术和专业知识,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和优秀艺术工作者的优点、学习和研究他们的艺术专著和优秀艺术作品,如何对待生活和艺术的态度及技巧,在总结、继承、开拓、创新基础上,不断探索,更上一层楼,创作出紫砂造型装饰和谐统一的并具有个人风格的优秀紫砂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收藏词典.知识出版社.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第5篇

作为一位收藏紫砂壶近30年的收藏者,李长平一拿起他的紫砂壶,就已跟它们心气相通。

“一手托壶底,一手掌握壶盖。”在李长平看来,拿壶的姿势都有很多讲究。他厚实的大手包着精致的小壶,紧密而温润。

“广东福建一带,人们习惯一手握壶柄而食指压盖,那是因为功夫茶的壶往往比较小,稍大的壶,这样拿就容易滑脱。”他笑眯眯地看着壶,那都是他的宝贝,“还有人甚至拿着壶嘴,一不小心,壶嘴就断了,真可惜了,可惜了。”

某种程度上说,李长平收藏紫砂壶的30年,正是紫砂文化复兴的30年。紫砂文化起兴于文人、匠人、富人的合力推动,复兴于商业资本和收藏文化的紧密融合。而当“利润”日益成为收藏的主题词时,李长平和其他像他一样坚守紫砂文化的收藏者,更体现着他们长远的价值。

50元买名壶

制作紫砂和收藏紫砂壶,都有共同的气质—温润、平和,和时间一起积淀。

紫砂泥是养出来的。研磨矿粉、活水和泥之后,最重要的工序是练泥,也就是将紫砂泥静养,使其逐步细腻、中正。现代机械代替人工,常常数日就能使泥料合格,但若论紫砂泥真正的气质,古法练就的才能算上品。养泥往往耗费数十年之功,而一些紫砂制作世家,家中所存紫砂泥,甚至从康乾时期就开始养了。

李长平的收藏,也坚持了近30年的时间。如今他收藏的1949年前的老紫砂器近700件,除了邵大亨、杨彭年、程寿珍、俞国良、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吴云根等历代名家的传世之作,更有明末紫砂名家周季山的圆僧帽壶、清代范鼎甫制紫砂大梅桩、清代“彭城老守”款石瓢壶等紫砂孤品。

得来周季山的圆僧帽壶就是一段传奇。李长平初见此壶,是在杭州的收藏品市场的一处地摊上,当时他和摊主讨价还价许多轮,终于把价格从60元打折到50元。几年后,当一位浙江的藏友上手赏鉴这把壶时,手禁不住发抖,甚至提出自己收藏的壶随便李长平挑,想交换这把圆僧帽壶。而另一位浙江藏友,只是在李长平出版的紫砂壶收藏的画册上撰写了这把壶的介绍,就已经觉得得偿所愿了。

紫砂泥随百年积淀而成上品,紫砂收藏亦如此。无锡将宜兴紫砂壶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专家组最后确定了三件紫砂壶作品代表紫砂技艺—乾隆时期绿釉万字纹汉方壶、清末民初许立成制百果壶、清末民初东坡提梁壶,它们都是李长平的藏品。

匠人、文人、富人:紫砂文化的三重合力

“既无俗汤气,又发真茶之香。”古人这样描述紫砂壶泡茶的妙处。而紫砂的这种“穷而清高、表里一致”的气质,正符合传统文人的自我定位。“曼生壶”就是文人和匠人紧密协作、共同推进紫砂文化的典型例子。

陈鸿寿,浙江钱塘人,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嘉庆年间,他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紫砂制作名家杨彭年。因自己酷嗜紫砂器,在公余之暇,陈鸿寿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并亲制铭文壶刻,再由杨彭年制作茶壶,名士名工,相得益彰,壶以字贵、字依壶传。

文人壶风大盛,使紫砂创作从一门技艺进展为一种文化;而将紫砂制作推进为一项产业的,除了匠人和文人,另一股重要的力量来自富人。

紫砂壶制作的史上第一位大师时大彬,一把壶的价钱抵得上当时一户中产家庭一年的收入。当地富绅因而把他供养起来,好吃好喝,以礼相待,助他全身心投入紫砂壶创作。富绅之子徐友泉还拜时大彬为师,被明代文学家吴梅鼎赞为“技近乎道”。

时大彬放浪形骸,在获得富绅供养前,终日赊账度日,实在没人赊账了,就制作一把壶换数月酒钱。而来自富人的资助,使匠人终于得以将紫砂技艺进一步提上境界,并有序传承了。终于到康熙时期,出自时大彬之手的“大彬壶”甚至成为皇宫珍藏,而2010年的一场秋拍中,“时大彬制圈扭壶”竟以1344万元成交。

紫砂壶本是实用器,因文人喜欢、乡绅追捧而价值高涨,从而刺激其工艺提升,大师辈出;反过来,大师的作品,又赢得更多追捧。就在这样的循环中,紫砂产业得以欣欣向荣,到21世纪,更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紫砂收藏领域,更前所未有地将紫砂推向高潮。

“最近几年看到的好壶,比过去20年都多。”李长平说,“因为价格上来了,好东西全拿出来了。”

除了以1344万元成交的“时大彬制圈扭壶”,嘉德2011春拍中,一件“明代‘大彬’款绞胎施釉弥勒佛”以690万元成交,一件“清代‘鸣远’款段泥笋状水呈”以230万元成交;匡时2011春拍中,“顾景舟的云肩如意三头茶具”以1023.5万元成交。而在1990年代后期,“10万元买一把壶已经是了不得了”,李长平说。

对产业资本来说,“获取利润”是唯一的目标,一位被业内称为“大林”的温州商人,只要是当代大师顾景舟制作的紫砂壶,不论价格,来者不拒,从10万元开始,连收十数把,价格一路推高至30余万元。而不久之后,他就开始以更高的价格卖壶,从50万一把开始,卖到最后一把,价格已经高达150万。前后三年时间,市场价提高15倍。

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或许才会明白,李长平近30年收藏,始终坚持“只买不卖”,是多么难能可贵了。

“有钱宁可买更多真壶”

直到今天,李长平仍然没有卖过一把壶。

曾经有藏友看中他的一件收藏,从5万开价,一路升到50万,仍然不能说动他。问他为什么,他答说“这就是原则”。而当被问及“这个原则什么时候会改”时,“没有时间表”,他说。

他看重的是紫砂文化的传承。所以在他的藏品中也包括了早期最简陋的紫砂壶,泥片一卷就是壶体,泥条一粘就是壶柄。“这确实不值什么钱。”李长平说,“但是代表了紫砂壶的起源,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很有价值。”所以,这把壶被他陈列在了博物馆显眼的位置上。

2008年5月18日,他所创办的“华夏紫砂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国内首家以老紫砂为主题的博物馆,却其实只是几十平米的一间,陈列了代表了紫砂文化整个发展源流的近百件藏品,还兼做工作室和会客室。

多年的收藏生涯中,李长平只买不卖。在追逐利润的收藏大环境下,他非主流的做法印证了紫砂泡茶的真章:“既无俗汤气,又发真茶之香。”

作为一位收藏紫砂壶近30年的收藏者,李长平一拿起他的紫砂壶,就已跟它们心气相通。

“一手托壶底,一手掌握壶盖。”在李长平看来,拿壶的姿势都有很多讲究。他厚实的大手包着精致的小壶,紧密而温润。

“广东福建一带,人们习惯一手握壶柄而食指压盖,那是因为功夫茶的壶往往比较小,稍大的壶,这样拿就容易滑脱。”他笑眯眯地看着壶,那都是他的宝贝,“还有人甚至拿着壶嘴,一不小心,壶嘴就断了,真可惜了,可惜了。”

某种程度上说,李长平收藏紫砂壶的30年,正是紫砂文化复兴的30年。紫砂文化起兴于文人、匠人、富人的合力推动,复兴于商业资本和收藏文化的紧密融合。而当“利润”日益成为收藏的主题词时,李长平和其他像他一样坚守紫砂文化的收藏者,更体现着他们长远的价值。

50元买名壶

制作紫砂和收藏紫砂壶,都有共同的气质—温润、平和,和时间一起积淀。

紫砂泥是养出来的。研磨矿粉、活水和泥之后,最重要的工序是练泥,也就是将紫砂泥静养,使其逐步细腻、中正。现代机械代替人工,常常数日就能使泥料合格,但若论紫砂泥真正的气质,古法练就的才能算上品。养泥往往耗费数十年之功,而一些紫砂制作世家,家中所存紫砂泥,甚至从康乾时期就开始养了。

李长平的收藏,也坚持了近30年的时间。如今他收藏的1949年前的老紫砂器近700件,除了邵大亨、杨彭年、程寿珍、俞国良、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吴云根等历代名家的传世之作,更有明末紫砂名家周季山的圆僧帽壶、清代范鼎甫制紫砂大梅桩、清代“彭城老守”款石瓢壶等紫砂孤品。

得来周季山的圆僧帽壶就是一段传奇。李长平初见此壶,是在杭州的收藏品市场的一处地摊上,当时他和摊主讨价还价许多轮,终于把价格从60元打折到50元。几年后,当一位浙江的藏友上手赏鉴这把壶时,手禁不住发抖,甚至提出自己收藏的壶随便李长平挑,想交换这把圆僧帽壶。而另一位浙江藏友,只是在李长平出版的紫砂壶收藏的画册上撰写了这把壶的介绍,就已经觉得得偿所愿了。

紫砂泥随百年积淀而成上品,紫砂收藏亦如此。无锡将宜兴紫砂壶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专家组最后确定了三件紫砂壶作品代表紫砂技艺—乾隆时期绿釉万字纹汉方壶、清末民初许立成制百果壶、清末民初东坡提梁壶,它们都是李长平的藏品。

匠人、文人、富人:紫砂文化的三重合力

“既无俗汤气,又发真茶之香。”古人这样描述紫砂壶泡茶的妙处。而紫砂的这种“穷而清高、表里一致”的气质,正符合传统文人的自我定位。“曼生壶”就是文人和匠人紧密协作、共同推进紫砂文化的典型例子。

陈鸿寿,浙江钱塘人,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嘉庆年间,他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紫砂制作名家杨彭年。因自己酷嗜紫砂器,在公余之暇,陈鸿寿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并亲制铭文壶刻,再由杨彭年制作茶壶,名士名工,相得益彰,壶以字贵、字依壶传。

文人壶风大盛,使紫砂创作从一门技艺进展为一种文化;而将紫砂制作推进为一项产业的,除了匠人和文人,另一股重要的力量来自富人。

紫砂壶制作的史上第一位大师时大彬,一把壶的价钱抵得上当时一户中产家庭一年的收入。当地富绅因而把他供养起来,好吃好喝,以礼相待,助他全身心投入紫砂壶创作。富绅之子徐友泉还拜时大彬为师,被明代文学家吴梅鼎赞为“技近乎道”。

时大彬放浪形骸,在获得富绅供养前,终日赊账度日,实在没人赊账了,就制作一把壶换数月酒钱。而来自富人的资助,使匠人终于得以将紫砂技艺进一步提上境界,并有序传承了。终于到康熙时期,出自时大彬之手的“大彬壶”甚至成为皇宫珍藏,而2010年的一场秋拍中,“时大彬制圈扭壶”竟以1344万元成交。

紫砂壶本是实用器,因文人喜欢、乡绅追捧而价值高涨,从而刺激其工艺提升,大师辈出;反过来,大师的作品,又赢得更多追捧。就在这样的循环中,紫砂产业得以欣欣向荣,到21世纪,更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紫砂收藏领域,更前所未有地将紫砂推向高潮。

“最近几年看到的好壶,比过去20年都多。”李长平说,“因为价格上来了,好东西全拿出来了。”

除了以1344万元成交的“时大彬制圈扭壶”,嘉德2011春拍中,一件“明代‘大彬’款绞胎施釉弥勒佛”以690万元成交,一件“清代‘鸣远’款段泥笋状水呈”以230万元成交;匡时2011春拍中,“顾景舟的云肩如意三头茶具”以1023.5万元成交。而在1990年代后期,“10万元买一把壶已经是了不得了”,李长平说。

对产业资本来说,“获取利润”是唯一的目标,一位被业内称为“大林”的温州商人,只要是当代大师顾景舟制作的紫砂壶,不论价格,来者不拒,从10万元开始,连收十数把,价格一路推高至30余万元。而不久之后,他就开始以更高的价格卖壶,从50万一把开始,卖到最后一把,价格已经高达150万。前后三年时间,市场价提高15倍。

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或许才会明白,李长平近30年收藏,始终坚持“只买不卖”,是多么难能可贵了。

“有钱宁可买更多真壶”

直到今天,李长平仍然没有卖过一把壶。

曾经有藏友看中他的一件收藏,从5万开价,一路升到50万,仍然不能说动他。问他为什么,他答说“这就是原则”。而当被问及“这个原则什么时候会改”时,“没有时间表”,他说。

他看重的是紫砂文化的传承。所以在他的藏品中也包括了早期最简陋的紫砂壶,泥片一卷就是壶体,泥条一粘就是壶柄。“这确实不值什么钱。”李长平说,“但是代表了紫砂壶的起源,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很有价值。”所以,这把壶被他陈列在了博物馆显眼的位置上。

2008年5月18日,他所创办的“华夏紫砂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国内首家以老紫砂为主题的博物馆,却其实只是几十平米的一间,陈列了代表了紫砂文化整个发展源流的近百件藏品,还兼做工作室和会客室。

存入我的阅览室

在李长平看来,现在国内文博系统和学术机构对于紫砂文化还不够重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办博物馆,出紫砂收藏的专著,积极推动面向大众的紫砂收藏展。

此前,杭州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希望他能主持创办一座较大规模的紫砂博物馆。“但是,首先我就买不起那么大片的地。”李长平说,“就算把地送给我了,我也没钱建这么大的馆。就算再帮我建起馆来了,我连养护博物馆的钱也出不起啊。”

“做文化事业,哪些钱该花,哪些不该花,自己心里要有底。”他说,“有钱的话,我宁可买更多的好壶、真壶。”所以最后,他就利用原先已经买下的一处商用地产,建立了这家博物馆,面积虽小,内容丰饶。“或许这家博物馆的各方面配套设施都够不上所谓大博物馆的标准,甚至没准年审都没法过关。”李长平说,“但是没关系,有没有这家博物馆,我都能继续做我想做的事情,传播紫砂文化,传承历史价值。”

【对话李长平】

利润和收藏

常常背道而驰

记者:现在市面上,假货太多。

李长平:这不是收藏界单独的问题,是整个国内大环境的问题,社会气氛浮躁了,不计公义,唯利是图。尤其是大量资本进入收藏品市场后,它们固然一方面充分发掘了收藏品的商业价值,但另一方面,比如在紫砂收藏中,“好壶”、“真壶”的标准越来越被放弃,对资本来说,能加钱卖出去的就是好壶,能实现投资回报的就是好壶。

记者:于是标准就被摧毁了。

李长平:大环境如此,单单要求紫砂收藏正本清源,不可能。

记者:你也走眼收到过假壶吧?

李长平:那太多了,太多了。

记者:有哪一把假壶让你刻骨铭心吗?

李长平:十多年前遇到一把壶,自己当时真的非常喜欢,就花了不小的价钱买下来了。但是最后各方求证,发现了疑问。这把壶,我一直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用这个教训时刻警醒自己。前些年我出版了一部紫砂壶收藏的画册,最终没有把这把壶放进书里。我的理想之一,就是出版一本不收录一把假壶的书,所以有疑问不上书。但后来在一场拍卖会上,我又看到了一把一模一样的壶上拍了。

记者: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李长平:紫砂壶本身,就体现着绅士的气质,所谓“既无俗汤气,又发真茶之香”。假壶和绅士气质毫不般配,不能搞假。

记者:既然资本已经深刻介入收藏市场,你是否考虑过,以更接近资本的方式,去改变假货横行的局面,拨乱反正?

李长平:有不少拍卖公司请我做顾问,但我都推掉了。你所说的“更接近资本的方式”基本不可能,因为利润是资本的核心动力,但利润和收藏并不能划等号,甚至常常背道而驰。每次我都问拍卖公司,如果是你们的大客户拿来一个壶要拍卖,我说是假壶,你们拍不拍,他们通常就说不出话了。区区一个假壶和大客户带来的利润,这个二选一的选择题,非要拍卖公司选择前一个选项,是很难的。既然如此,那我又何以去给资本拨乱反正呢?

记者:你会担心像你这样坚持内心准则的收藏者越来越少吗?

李长平: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很少了,很难越来越少了。

在李长平看来,现在国内文博系统和学术机构对于紫砂文化还不够重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办博物馆,出紫砂收藏的专著,积极推动面向大众的紫砂收藏展。

此前,杭州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希望他能主持创办一座较大规模的紫砂博物馆。“但是,首先我就买不起那么大片的地。”李长平说,“就算把地送给我了,我也没钱建这么大的馆。就算再帮我建起馆来了,我连养护博物馆的钱也出不起啊。”

“做文化事业,哪些钱该花,哪些不该花,自己心里要有底。”他说,“有钱的话,我宁可买更多的好壶、真壶。”所以最后,他就利用原先已经买下的一处商用地产,建立了这家博物馆,面积虽小,内容丰饶。“或许这家博物馆的各方面配套设施都够不上所谓大博物馆的标准,甚至没准年审都没法过关。”李长平说,“但是没关系,有没有这家博物馆,我都能继续做我想做的事情,传播紫砂文化,传承历史价值。”

【对话李长平】

利润和收藏

常常背道而驰

记者:现在市面上,假货太多。

李长平:这不是收藏界单独的问题,是整个国内大环境的问题,社会气氛浮躁了,不计公义,唯利是图。尤其是大量资本进入收藏品市场后,它们固然一方面充分发掘了收藏品的商业价值,但另一方面,比如在紫砂收藏中,“好壶”、“真壶”的标准越来越被放弃,对资本来说,能加钱卖出去的就是好壶,能实现投资回报的就是好壶。

记者:于是标准就被摧毁了。

李长平:大环境如此,单单要求紫砂收藏正本清源,不可能。

记者:你也走眼收到过假壶吧?

李长平:那太多了,太多了。

记者:有哪一把假壶让你刻骨铭心吗?

李长平:十多年前遇到一把壶,自己当时真的非常喜欢,就花了不小的价钱买下来了。但是最后各方求证,发现了疑问。这把壶,我一直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用这个教训时刻警醒自己。前些年我出版了一部紫砂壶收藏的画册,最终没有把这把壶放进书里。我的理想之一,就是出版一本不收录一把假壶的书,所以有疑问不上书。但后来在一场拍卖会上,我又看到了一把一模一样的壶上拍了。

记者: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李长平:紫砂壶本身,就体现着绅士的气质,所谓“既无俗汤气,又发真茶之香”。假壶和绅士气质毫不般配,不能搞假。

记者:既然资本已经深刻介入收藏市场,你是否考虑过,以更接近资本的方式,去改变假货横行的局面,拨乱反正?

李长平:有不少拍卖公司请我做顾问,但我都推掉了。你所说的“更接近资本的方式”基本不可能,因为利润是资本的核心动力,但利润和收藏并不能划等号,甚至常常背道而驰。每次我都问拍卖公司,如果是你们的大客户拿来一个壶要拍卖,我说是假壶,你们拍不拍,他们通常就说不出话了。区区一个假壶和大客户带来的利润,这个二选一的选择题,非要拍卖公司选择前一个选项,是很难的。既然如此,那我又何以去给资本拨乱反正呢?

记者:你会担心像你这样坚持内心准则的收藏者越来越少吗?

李长平: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很少了,很难越来越少了。

存入我的阅览室

在李长平看来,现在国内文博系统和学术机构对于紫砂文化还不够重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办博物馆,出紫砂收藏的专著,积极推动面向大众的紫砂收藏展。

此前,杭州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希望他能主持创办一座较大规模的紫砂博物馆。“但是,首先我就买不起那么大片的地。”李长平说,“就算把地送给我了,我也没钱建这么大的馆。就算再帮我建起馆来了,我连养护博物馆的钱也出不起啊。”

“做文化事业,哪些钱该花,哪些不该花,自己心里要有底。”他说,“有钱的话,我宁可买更多的好壶、真壶。”所以最后,他就利用原先已经买下的一处商用地产,建立了这家博物馆,面积虽小,内容丰饶。“或许这家博物馆的各方面配套设施都够不上所谓大博物馆的标准,甚至没准年审都没法过关。”李长平说,“但是没关系,有没有这家博物馆,我都能继续做我想做的事情,传播紫砂文化,传承历史价值。”

【对话李长平】

利润和收藏

常常背道而驰

记者:现在市面上,假货太多。

李长平:这不是收藏界单独的问题,是整个国内大环境的问题,社会气氛浮躁了,不计公义,唯利是图。尤其是大量资本进入收藏品市场后,它们固然一方面充分发掘了收藏品的商业价值,但另一方面,比如在紫砂收藏中,“好壶”、“真壶”的标准越来越被放弃,对资本来说,能加钱卖出去的就是好壶,能实现投资回报的就是好壶。

记者:于是标准就被摧毁了。

李长平:大环境如此,单单要求紫砂收藏正本清源,不可能。

记者:你也走眼收到过假壶吧?

李长平:那太多了,太多了。

记者:有哪一把假壶让你刻骨铭心吗?

李长平:十多年前遇到一把壶,自己当时真的非常喜欢,就花了不小的价钱买下来了。但是最后各方求证,发现了疑问。这把壶,我一直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用这个教训时刻警醒自己。前些年我出版了一部紫砂壶收藏的画册,最终没有把这把壶放进书里。我的理想之一,就是出版一本不收录一把假壶的书,所以有疑问不上书。但后来在一场拍卖会上,我又看到了一把一模一样的壶上拍了。

记者: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李长平:紫砂壶本身,就体现着绅士的气质,所谓“既无俗汤气,又发真茶之香”。假壶和绅士气质毫不般配,不能搞假。

记者:既然资本已经深刻介入收藏市场,你是否考虑过,以更接近资本的方式,去改变假货横行的局面,拨乱反正?

李长平:有不少拍卖公司请我做顾问,但我都推掉了。你所说的“更接近资本的方式”基本不可能,因为利润是资本的核心动力,但利润和收藏并不能划等号,甚至常常背道而驰。每次我都问拍卖公司,如果是你们的大客户拿来一个壶要拍卖,我说是假壶,你们拍不拍,他们通常就说不出话了。区区一个假壶和大客户带来的利润,这个二选一的选择题,非要拍卖公司选择前一个选项,是很难的。既然如此,那我又何以去给资本拨乱反正呢?

记者:你会担心像你这样坚持内心准则的收藏者越来越少吗?

李长平: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很少了,很难越来越少了。

在李长平看来,现在国内文博系统和学术机构对于紫砂文化还不够重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办博物馆,出紫砂收藏的专著,积极推动面向大众的紫砂收藏展。

此前,杭州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希望他能主持创办一座较大规模的紫砂博物馆。“但是,首先我就买不起那么大片的地。”李长平说,“就算把地送给我了,我也没钱建这么大的馆。就算再帮我建起馆来了,我连养护博物馆的钱也出不起啊。”

“做文化事业,哪些钱该花,哪些不该花,自己心里要有底。”他说,“有钱的话,我宁可买更多的好壶、真壶。”所以最后,他就利用原先已经买下的一处商用地产,建立了这家博物馆,面积虽小,内容丰饶。“或许这家博物馆的各方面配套设施都够不上所谓大博物馆的标准,甚至没准年审都没法过关。”李长平说,“但是没关系,有没有这家博物馆,我都能继续做我想做的事情,传播紫砂文化,传承历史价值。”

【对话李长平】

利润和收藏

常常背道而驰

记者:现在市面上,假货太多。

李长平:这不是收藏界单独的问题,是整个国内大环境的问题,社会气氛浮躁了,不计公义,唯利是图。尤其是大量资本进入收藏品市场后,它们固然一方面充分发掘了收藏品的商业价值,但另一方面,比如在紫砂收藏中,“好壶”、“真壶”的标准越来越被放弃,对资本来说,能加钱卖出去的就是好壶,能实现投资回报的就是好壶。

记者:于是标准就被摧毁了。

李长平:大环境如此,单单要求紫砂收藏正本清源,不可能。

记者:你也走眼收到过假壶吧?

李长平:那太多了,太多了。

记者:有哪一把假壶让你刻骨铭心吗?

李长平:十多年前遇到一把壶,自己当时真的非常喜欢,就花了不小的价钱买下来了。但是最后各方求证,发现了疑问。这把壶,我一直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用这个教训时刻警醒自己。前些年我出版了一部紫砂壶收藏的画册,最终没有把这把壶放进书里。我的理想之一,就是出版一本不收录一把假壶的书,所以有疑问不上书。但后来在一场拍卖会上,我又看到了一把一模一样的壶上拍了。

记者: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李长平:紫砂壶本身,就体现着绅士的气质,所谓“既无俗汤气,又发真茶之香”。假壶和绅士气质毫不般配,不能搞假。

记者:既然资本已经深刻介入收藏市场,你是否考虑过,以更接近资本的方式,去改变假货横行的局面,拨乱反正?

李长平:有不少拍卖公司请我做顾问,但我都推掉了。你所说的“更接近资本的方式”基本不可能,因为利润是资本的核心动力,但利润和收藏并不能划等号,甚至常常背道而驰。每次我都问拍卖公司,如果是你们的大客户拿来一个壶要拍卖,我说是假壶,你们拍不拍,他们通常就说不出话了。区区一个假壶和大客户带来的利润,这个二选一的选择题,非要拍卖公司选择前一个选项,是很难的。既然如此,那我又何以去给资本拨乱反正呢?

记者:你会担心像你这样坚持内心准则的收藏者越来越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