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紫砂泥陶艺论文

紫砂泥陶艺论文

1.五色土的诱惑

紫砂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正如那些文人墨客一般,蒋瑞峰也沉醉于这五色土的奇妙,流连于这无法言传的陶韵。他的2005年韩国之旅紫砂首作让他人震惊,从此他的紫砂情结凝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一块紫砂泥在他手中都是一件珍宝,他极力去读懂它们的生命密码,努力地用独特的形式与符号去表达它们。在那间古朴的工作室的展柜里静静地以各种姿态展现艺术魅力与生命意义的紫砂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五色土对他的诱惑,那种一旦爱上便再也无法释怀的诱惑。

2.静于心,沉于业

行动不应矫揉造作,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去执行。1993年,蒋瑞峰进入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宜兴丁蜀中专校“)工美班学习。俞汉民老师的书法课激起了他的学习兴趣,在陶艺、书画、雕塑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艺术造诣的邵家声老师给予学生的专业指导,让他受益终身。这些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地练习、创作,对待专业的这份投入与执著,以及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蒋瑞峰。只有沉于业,静于心,才能不断成长。中职学习的那短短两年时间里,蒋瑞峰分秒必争,唯恐在时间的流逝中与知识、技能失之交臂。踏入工厂实习,他更是废寝忘食,沉浸在陶刻之中几乎“三月不知肉味”。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在无数个白昼与黑夜里潜心探究制壶的技艺,思考改进的创新。即便在颈椎病的折磨下,他都不曾放下这方五色土,不舍下这份“情缘”。“只有爱它,才能真正懂它。”蒋瑞峰与紫砂的情缘就这样一直在静静地延续着。他为自己的兴趣而做,紫砂就是他的全部。紫砂艺术需要静心,需要品读,需要沉淀,需要静静地聆听。当我们走进那间古朴的工作室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宁静,一份优雅,一种从容,一种淡定。正是这种沉于业、静于心的真诚与执著,这份对于事业的敬重与严谨,才锻造了今天谈吐优雅、陶韵情味浓郁的儒雅青年陶艺大师,也才拥有了那一把把传承文化的艺术作品。

3.成功在延续

进入实习阶段的蒋瑞峰在工厂开始了学徒生涯,在老师傅悉心的培养下,在短短的2年时间里,他熟练地掌握了陶刻技法,并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陶刻创作。学生生涯中的专业技能和学徒生涯中的陶刻技能,都在他的陶刻作品中得到了成功的延续。1996年他有幸参与了全国人大会议楼的大型紫砂门套、壁画陶刻装饰;然后参与了“97香港回归”“99澳门回归”部级紫砂礼品的设计和制作。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应邀赴韩国汉城作陶刻表演和学术交流。成功并未在此停止,更多的成功还在延续中。在长达11年的陶刻创作中,在与身怀绝技的紫砂名家接触中,他不知不觉地积累了大量的制壶技法。2005年,他在韩国举行了个人书法展,在与韩国友人切磋技艺时,用自己带去的仅有的那点紫砂泥,纯手工成功地制作了两把壶。这是怎样的一种惊喜,于他于人,这都是一种意外的收获。这个意外的成功,这个被他戏称为“05情结”的举动,就此打开了他的制壶之路。

4.人生在不断创新

生活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本来就充满挑战,色彩缤纷。蒋瑞峰从事陶刻起步,在陶刻事业辉煌的时刻华丽丽地转身,静悄悄地埋头于一堆堆的紫砂泥中,在身筒、壶把、壶嘴、壶滴的奇妙组合的世界中徜徉。“这是一种选择的痛,也是一种重新开始的乐”,他如是说。在他事业辉煌即将到达全盛的时刻,放下摸热的刻刀,转而接触那一方方充满了未知的泥土,那是一种不舍的痛,但却也是无比坚毅的勇气,更是新的人生奋战的开始。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果,在于那些我们都已经默认的鲜花与掌声,更重要的在于过程,在于挑战,在于不断地创新。蒋瑞峰,一个在紫砂泥中寻找梦想的追寻者,一个在困难中抬头的勇敢者,一个在新时代中开拓创新的努力者。他拂去浮躁,温文尔雅,淡泊名利;他的信仰寄于那温润如君子、风流如词客、葆光如隐士、飘逸如神仙、廉洁如高士的紫砂中;他的人生在他那灵动传神的紫砂壶中光芒四射地绽放。

作者:蒋薇朱育琦单位: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