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经济犯罪;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91-03

目前,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正逐步成为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推动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进而不断重塑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成为构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石。中国互联网建设虽然相对美欧发达国家起步较晚,1994年4月才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最初是几K的电话拨号上网,但是发展快速、加速超越、规模宏大。从互联网用户规模、互联网经济发展、互网应用、互联网法治化进程看,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网络大国。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中国互联网,现已成为中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促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创新的重要推力、改变人们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媒介。

一、开展互联网经济犯罪研究的必要性

在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互联网犯罪相伴而生、蔓延扩散、层出不穷、危害巨大、屡打不止、形势严峻。犯罪分子或以互联网为攻击对象,在互联网上袭击网站,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或倚靠互联网实施金融诈骗、侵犯知识产权、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走私、洗钱、非法交易、毁损商誉、侵犯商业秘密、刺探国家机密、组织组织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随着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PC用户,网络无线化、终端便携化、虚拟现实化、风险泛在化、危险叠加化趋势越发明显和严重,犯罪分子将主要注意力转向了移动互联网,制作、、预装、传播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利用伪基站发送垃圾短信和诈骗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棒实施侵权盗版、网络隐私侵害、网络诈骗等。互联网犯罪严重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严重侵害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经济犯罪以其涉案领域广深、对经济和社会危害巨大的本质特征,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应用技术和互联网信息传输设施、智能终端设备,实施百姓深恶痛绝的各种互联网经济犯罪,是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新动向、主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打击防范互联网犯罪的重点。

二、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进步,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是继大型机、小型机、个人计算机及互联网之后的第五个信息产业发展周期,是当今信息产业竞争最为激烈且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同时也是犯罪分子实施新型经济犯罪的主要场域和工具。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网络,是在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固定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采用移动无线通信、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操作等技术,将移动无线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接入固定有线网络,实现网络设施、终端设备内部或其之间可移动性的互联互通,具有数据交换、多媒体应用、个性化服务等移动应用服务功能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

(二)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1.高速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发展规模和信息传输方面具有的规模扩张快速、信息传播迅速的互联网空间、时间特性。2011―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从边缘走向主流,移动广告额增长了11倍,移动支付额增长了100倍,移动互联网的投融资额增长了22倍。中国企业在手机芯片等关键技术上的新突破,使数据下载速率峰值可达每秒300MB,传输和交换从语音到数据直至图像的各种信息。

2.移动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支撑下具有的网络主体、网络终端设备非固定、可移动的互联网空间位置关系特性。移动用户随身携带无线通信终端设备手机,无论身在何处、位置如何变化,都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购物、支付、休闲娱乐、旅游预订,接受各种生活服务。

3.虚拟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支持和各种传感设备作用下,将作为自己存在形态的知识、消息、信息、声音、文字等无形电子文本数据转换成与现实世界实体和环境高度逼真、并且使人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多媒体等有形产品的互联网存在形态特性。网上微信通话聊天、网上广告产品推介和网上购物等,都是虚拟性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中的外在体现。

4.开放性

主要指由网络、终端和应用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移动互联网所具有的覆盖范围全球化“疆界”开放、个性化服务便捷化领域开放、应用平台泛在化技术开放、电子商务国际化市场开放、政务信息公开化信息开放的互联网内外关系特性。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国际电子邮件、搜索引擎、跨境电商、政务微博微信、移动政务客户端、远程开放教育等都是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标志。

5.扩散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作为产生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在用户快速访问网站、超速链接网页、高频网发广告情况下,所产生的信息源由少到多、信息量由小到大、影响面由窄到广的互联网空间信息传播效应特性。互联网时代使网民拥有了“自媒体”的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网络空间中任何一个微小信息都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放大、聚焦、传播、热炒或者热议,迅速演变成社会舆论热点,产生危害或者促进社会稳定的恶性或者良性效应。

6.便捷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作为即时通信、互动社交、电子商务等应用工具,为用户提供工作生活需求个性化服务过程中,用户在线体验到的服务到位快并且便利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效率特性。在无线通信、大数据、终端设备等网络技术和物联网的支持下,移动互联网可向用户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分享、生活服务、线上线下购买交易、在线支付、转账还款服务等。

7.安全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检测与防范技术、防范网络黑客攻击技术等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具有的网络系统连续运行的可靠性和在网络系统信息存储、传送、使用方面具有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可用性、可控性等互联网应用服务质量特性。移动互联网运行安全,是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和可持续服务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证。

8.互动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运营服务过程中,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交流、沟通、协商、协同,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互联网多元主体行为特性。政府通过政务信息公开网站、政务微视频,向社会各界政务信息,回答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网民对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咨询;企业和网民通过微信、微博、网上举报等公共平台,献言献策、表达诉求、投诉举报;用户通过QQ群等网上交友平台,与志趣相投的熟悉或陌生的网友进行在线思想情感交流。

9.智能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通过采用近场通信技术、设备感应技术、蓝牙无线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具有人的某些智慧和能力的互联网技术支撑特性。应用近场通信技术产品内置芯片,便于用户识别、购买真优商品。应用医疗、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用户可能出现的病症,提醒用户调整生活习惯;可以规划出行效率最高、速度最快、到达目的地最经济的路线;可以确定用户位置,实时监测和跟踪。应用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进行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合成。应用大数据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完成实时语音翻译。

三、互联网经济犯罪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一)互联网经济犯罪的概念

互联网经济犯罪是依附在互联网经济体上的“毒瘤”。定义互联网经济犯罪,应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已将以网络及其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罪名纳入到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类而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类的立法实际和我国公安机关已将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案件侦查权分别交于治安管理部门、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的司法实际及“三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宜采用以互联网为犯罪工具而非犯罪对象的非实质意义上的网络新型经济犯罪内涵。互联网经济犯罪,是指在互联网经济运行过程中,从事互联网业务、应用经济活动或相关活动的互联网设施终端设备生产者、互联网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用户和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为谋取非法的经济利益,违反国家互联网经济法律法规关于禁止危害互联网经济秩序的规定和不履行维护互联网经济秩序的义务,严重破坏互联网经济秩序,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互联网经济犯罪的外延包括利用互联网从事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八类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互联网经济犯罪的主要特征

1.高发严重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的总体、客体特征;是指互联网经济犯罪案件总量保持高位、大案要案比重较大、涉案金额高、侵害范围广、现实和潜在危害大、严重危害互联网经济秩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群众财产安全。以频发的金融犯罪为例,2016年3月,上海市警方侦破缪某以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为平台的非法集资案,一年零四个月非法吸收社会公众投资近5亿元,涉及投资人3 000余名。

2.团伙谋利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特征;是指犯罪分子作案,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作案目标一致、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或犯罪集团的共同行为和犯罪分子持有的欲快速、大量、低成本、低风险谋得不法经济利益的心理态度。例如,2014年5月,广东省警方侦破“海燕3号”特大黑客信用卡诈骗案。犯罪团伙成员分别负责自编黑客软件窃取银行卡信息、转u窃取信息、网上盗刷或转账牟利。主犯电脑中查获的16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和银行卡账号,可以直接网上盗刷银行卡信息19万条,涉案金额14.98余亿元。

3.跨界产业化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的主体行为特征;是指犯罪团伙利用互联网的“疆界”开放,在不同省区市、境内外或国内外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将生产、流通、销售、售后不同环节上的犯罪行为配套组合,按时序和流程加以系统化。例如,制售假冒伪劣犯罪呈现“分散生产制假多点囤积储存人货分离运输真假混杂销售”的特点。2015年7月至9月,广州市警方成功收网3起特大假冒伪劣油集群战役,彻底摧毁以地下生产、销售工场为据点,通过互联网向全国10多个省市销售假冒品牌油的特大犯罪团伙,涉案金额5 800余万元。

4.高速智能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客观方面的技术手段特征;是指犯罪团伙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快的优势和个人具有较高智力水平的素质条件及假借职业活动“合法”名义的职业条件,快速实施伪劣产品销售、虚假信息、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损害、知识产权侵权、赃款赃物转移、销赃毁灭迹等犯罪行为,最大化地降低犯罪成本、最小化地承担犯罪风险、“巧取”不义之财。例如,有的犯罪分子利用网络 VOIP 电话等方式骗取他人信用卡账号密码并使用;有的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借贷公司(“影子银行”),截留投资者资金形成资金池,实施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犯罪。

5.隐蔽欺诈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特征;是指犯罪团伙为了不被发现和免受惩罚,采取各种手段隐其身份、窝点、行踪、罪行和赃款物,不讲诚信,用虚假言行掩盖事实真相和谋取非法经济利益的罪恶动机,用狡诈手段骗人。例如,有的犯罪分子用盗取的虚假身份证明购手机网卡,利用他人身份注册公司;有的将假冒官方网站服务器设在省区市、境内外或国内外的交界偏僻处;有的利用网络聊天、物流快递、网络支付进行假币交易;有的冒充网络客服和各大银行客服,利用互联网搞虚假广告宣传,将伪劣产品和服务伪装成名优产品和服务。

6.延伸扩散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程度结果特征;是指犯罪团伙利用互联网的网络互联互通、网络空间开放、信息传送高速、应用服务便捷的优势,连续实施直接危害互联网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和向其他犯罪分子、潜在犯罪分子传授各种犯罪方法、反侦查技能,导致出现的犯罪团伙非法经济利益更大化、犯罪群体扩大化、犯罪恶果分散化等严重危害社会的负面效应。例如,2015年9月,江苏省警方破获“10・10”特大网络传销案。该传销组织的高管人员使用手机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联系,以所谓虚拟货币“U币”买卖,吸引包括我国在内的23个国家共22万注册会员,涉案金额5亿元。

结语

深入开展互联网犯罪,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经济犯罪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对于认清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和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实施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解决打击防范互联网经济犯罪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打击防范互联网经济犯罪的效能,确保互联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信息安全与监管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范文第2篇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1+1>2

首先,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手持移动设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存在客观限制的,虽然其具有“便携+移动”的天然优势,但在CPU计算能力、存储待机以及宽带速率等方面,短期内仍难以和PC相媲美。而云计算通过“云端”服务器则能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同时大型服务器的优化和组合,通过对“云端”的优化,减少手持设备与“云端”数据交换的频率与数据量,也可以有效的降低电池与流量的消耗,而这恰好可以弥补手持设备的不足之处,也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以及传统互联网的诸多应用都成为可能。毫无疑问,云计算可以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燃料”。

其次,有了移动互联网,给了云计算施展全部潜能的契机。云计算的概念最初提出是基于桌面PC的应用,但就眼下趋势看来,移动手持终端取代桌面PC的趋势也越来越强,如果云计算把视线只集中在桌面PC端,未免眼界过于狭窄,其发展前景也相对有限;因此云计算所要做的除了关注桌面PC以外,还要将其移植到移动终端上来,服务于移动互联网。业界已经普遍认同移动互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要远远大于常规意义的互联网产业,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的舞台上,云计算才能迎来更大的施展舞台,也只有在移动互联网上,云计算的优势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大体系,两者相互结合,将产生良好的正向“化学反应”,最终形成1+1>2的结果。

移动互联网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物联网则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实现全面发展

从传统定义上来说,所谓物联网,是指将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互联网结合”,而编织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依靠传统的有线网络形成的互联网,显然不切实际,也不符合物联网的核心思想——各种物与物连接的智能传感设备,能且只能通过移动互联网(无线网络)以实现连接。因此物联网的发展,从基础上就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只有移动互联网得到了充分发展,物联网概念下的各种设想和期望,才能有机会成为现实。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物联网的形成,也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面爆发的重要标志,届时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将不止停留在移动手持终端的虚拟应用方面——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将不仅仅限于移动手持终端的应用本身,而将随着通信业的转型,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向行业应用等领域延伸,这种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将形成一个全新的实实在在的产业链,而在这个产业链中的所有终端应用、网络应用以及行业应用等,都将集中在以移动互联网手持终端为中心的控制终端内,届时移动互联网将真正成为信息技术时代连接虚拟应用和现实应用的终极渠道和载体,而也只有在此情况下,才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取得了全面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必将走向“融合”的终极目标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范文第3篇

时空塌陷于移动互联网

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人在特定时刻只能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某一现场,从一个现场移动到另一现场需要花费时间。而移动互联网创造出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外的第三世界—意义世界,时间和空间内爆,消弭了时空界限,使人可以几乎同时到达意义空间的任何场所,永远在线,随时待机,分身有术。人在意义空间中无时、无处不在,便省去了迁移的时间。移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时空观,在时空意义淡化了的移联网中,人的生存状态必然要发生改变。

移联网对政治的影响

无论是否意识到,政治无处不在,人人生活其中,受其约束。民主政治是现代文明的共识和共选。在前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缺乏民主政治参与的意念和渠道,传统互联网给了人们一个政治参与的渠道,培养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但凝滞的网和流动的人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制约了民主实践。

现在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3.88亿人,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政治群体,其他组织手段难以匹敌,而且通过移动互联网结成了一个可以随时联系的多通路网络,信息可以大量及时地传播,人们就相关事件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拿出策略,虽身处各方却通过移联网形成精神共同体,这种永续的参与是民主的最好实践。知情和慎议是现代民主的基本途径和标志,移动互联网给了这种实践一个契机,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公共领域。这或将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移联网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企业的管理将更加可控,拉低成本,效率高企。移动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沟通。物被放进芯片或传感设备,有感知,能回应,从而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等功能。这是管理的又一次变革。

移联网使世界变平、未来变湿。移动互联时代,人更挑剔更个性化,同时也使体验服务成为可能。相比IP地址,移动号码能更精确地定位到个人,移动终端基本是专属专用,这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保障。商家可以进行差异化的营销,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万物皆心,体验比有形物更珍贵。通过移联网,不仅用户可以满足自身需求获得曼妙体验,而且商家也能透过准确的数据分析、信息推送和周到的服务获得收益,是共赢的结局。

移联网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它产生于经验认知。此前人们获取信息对外界形成印象的主源是电视,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路径将被随身、融合的移联网取代。移动互联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者,又由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所以移联网上的信息将大爆发,面对海量信息,人必然要通过移动搜索来获取信息,这将对人们的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

搜索引擎不生产信息,却能提供最大量的信息,可决定提供或不提供、多提供或少提供某些信息。从理论上讲,搜索引擎即整个移动互联网,成为互联网上强势的把关人。既能提供所有信息,又能按需精确提供,自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入口。美国评论家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概念,指媒介真实偏离客观真实,人通过媒介去理解世界,导致人们的主观真实偏离客观真实,对外界的认知有偏差和错误。

现如今,人们把选择和提供网络信息的权力交给了搜索引擎,又进一步导致了“搜索引擎真实”偏离了“互联网媒介真实”,从而引起人们的主观真实偏离了媒介真实,离客观真实越来越远。这种影响现在还不明显,认知决定态度与情感,进而影响行动,而实际效果就体现在行动上,足见认知之重,这种趋势必将改变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的面貌。

移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等级社会,社会是分层的,这无法消除,只能不断博弈、相互妥协达到暂时的动态平衡。社会流动性是历来受到关注的议题。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化,无论在终端数量、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普及率上,农村都落后于城市,存在明显的网络鸿沟。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发展对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以及庞大的流动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简便的方式。这对增进社会公平、弥合数字鸿沟意义深远,移联网使人更平等。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范文第4篇

人们常说,互联网无国界。中国互联网产业一直有着强烈的国际化情结,有着执著的全球化梦想。我个人的感慨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都是基于本土市场,能真正称得上全球化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找不到,这是一件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情。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梦,终于找到了更理想的突破口。毫不夸张地说,这将是一个历史性战略机遇。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全球性渠道——苹果App Store、Google Play(原Android Market)以及来自Windows Phone系统的Market Place等智能操作系统官方应用商店,都可以为全球各国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提供平等的国际化渠道。这种主流的应用商店运营模式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打开了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道门。

与此同时,海外移动互联网市场拥有更好的盈利环境。相对于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海外市场更多考验着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强调产品本身特点,对于专利及知识产权的投入极大,为移动互联网企业、创业者及投资者的盈利提供保证。

再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基本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同步。从渠道方面看,大家又都面临着基本相同的舞台,因此,这个时候真正比拼的就是产品力。事实上,包括点心在内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取得国际化的突破性的进展。

移动互联网模糊而没有界定的全球化局面,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各种可能。除了少数的基础型应用,全球大多数用户只关心应用是否好用,并不关心手机上某款应用的出处、背景,这些在早期游戏产品海外模式的成功已经初窥端倪。事实上,无论是游戏还是工具类软件,中国开发者们已经有多款应用曾经或者正在海外的应用商店内名列前茅。这些开发者,有的是PC互联网和WAP时代的先锋力量,有的则是更广阔市场豁然开朗之后的一鸣惊人者。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除了需要挣脱模式的藩篱,更有意义的还是塑造更为精致优良的工具类产品。从产品的设计模式来看,海外用户与国人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喜欢All in one,一个工具把所有事情都解决,即使很多功能用不上,依然乐于感受着它的附属价值。但是海外用户喜欢专业化工具,一个工具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一个功能过于全面的产品反而让他们有所质疑。所以在海外,点心的策略是推出定位精准、单一功能优势明显的系列工具,这与国内市场理念完全相反,虽然我们已经迈出较为成功的第一步,但如上所说,这也意味着有更多地方需要我们去探索。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范文第5篇

1.1移动互联网学习的定义

关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目前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移动学习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尝试给移动互联网学习下一定义。移动学习的概念,概括而言是指一种通过运用移动计算设备,以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通过高速数据传输,可同时传送声音和数据信息。综合两者特征,本文给出的概念如下:移动互联网学习是指利用现代数字化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掌中电脑等),让学习者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2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特点

第一,从性质方面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数字化的体现,移动互联网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第三,从学习方式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的,因此具有移动性。第四,从学习容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包含丰富的信息,所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的过程。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学习定义和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与一般的学校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其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移动性这一特征,与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灵活多样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此说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

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一般影响

2.1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有利的影响

2.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传播事实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极为苦恼,学生想学的在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也就理所当然的求助于移动互联网[2]。伴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多,学生可以用手机连接到互联网,从互联网上了解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学习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个性去接受信息,拓宽视野,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体育信息的能力,为以后体育研究型性学习的发展打下基础。2.1.2拓宽了学生间的交流范围和打破了师生间的交流阻碍。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信息互相传递变得更便捷,学生通过QQ等聊天工具,进行学习交流,交流的人群不仅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通过浏览周围的网络状态或者分享自己好友的信息,让自己或者他人通过你的状态获取更多的信息,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循环,互相交流,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广[3]。对于师生间交流最大的阻碍就是角色平等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师生不再是课堂中的角色,两者角色地位有所改善,学生通过QQ博客等形式向老师报告体育学习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提问、害怕的心理,从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再以口头和书面为主,而是以数字化为主,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查阅出与自己相关的评价,突破了课堂交流这个限制,并且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可以迅速的给予答案,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体育的学习[4]。2.1.3缓解了体育的学习压力。体育的学习不论是在技能学习,还是备战各类考试,还是参加各种级别和类型得到比赛前的训练都有一个承担运动负荷、累积疲劳和消除疲劳的过程。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目的在于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移动互联网中的在线音乐和在线电影功能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听音乐和看电影来放松的机会和可能,能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从而对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不利影响

2.2.1互联网信息的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错误信息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库的强大,很多错误的信息也在其中,有关体育的错误信息也比比皆是,学生没有经过筛选信息,错误地选用信息,导致对体育的相关认识的不正确,从而学习的是错误的东西,对以后体育其他技能形成、理论学习起了阻碍作用。2.2.2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电子产品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的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是他的辐射。长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代表———手机,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还会使学习者的眼睛和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态,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是极其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学生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2.2.3过分沉迷于网络,造成体育学习的假象。由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远远小于上网时间,导致学习低效,并且有不少学生抱着不会就上网学习的想法,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使得听课的质量严重下降,更错过了与教师最佳互动的时机,而课后却因为没有头绪而不知道从何学起,从而造成了学习效果的下降。并且移动互联网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是优点也是缺点,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对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影响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体系的建构,出现体育学习深度浅薄化的趋势[5]。

3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特殊影响

3.1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利影响

3.1.1有利于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传统的老师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不难理解有些技术动作在完全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环节的同时也允许带有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大多都是自己专业课老师的特征,就像平时在训练中动作一出手,大概就能辨别出是哪位老师的学生。而对于现在移动互联网在体育专业学生中的使用,也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上传的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在那些视频中每个技术动作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被分解并一一的分析,一些要求标准动作的运动项目得以规范化。3.1.2有利于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中的某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视频教学,领会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哪块肌肉需要动员,哪块肌肉需要抑制,并且还可以通过调节视频播放速度,把完成的动作放慢速度以便能够透彻的学会技术动作。并且在休息时进行分析,观察每个技术环节有没有准确的完成,自己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是不是全身协调有力地完成,并且可以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把所有的视频放一起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完成领会动作有没有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3.1.3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游戏是带着娱乐性质的,移动互联网中的体育游戏功能,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这些游戏中有些是模仿现实版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感受着竞技体育带给我们“视听盛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

3.2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

3.2.1运动量的减少运动风险的增加。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手机游戏、阅读、聊天等,无心思进行体育运动,不利于体育专项技能发展。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而是私下手机上网,课堂注意力下降,使本来就具有风险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更容易出意外,影响教学质量。3.2.2抑制了一些需要创新运动项目的学习。一些需要创新、有新意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在这些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寻找相关视频或图片,在动作的创编环节因为网上有现成的,就不思考套用,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能突出学生对该运动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特点,该运动项目的学习就大打折扣。3.2.3危险动作的盲目尝试。有些极限运动项目具有刺激、冒险的特点,同时危险性也较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对视频中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情感体验都很感兴趣,盲目的去尝试,不了解该运动的特点,从而导致受伤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4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体育学习的策略

4.1以户外体育运动的学习为主,移动互联网学习为辅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身体运动,而长时间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脑力。而体育的学习必须以大量运动为基础,所以户外体育运动在体育学习中是必须放在重要地位的,然而在运动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搜索相关的资料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再到户外进行身体练习。将户外体育运动学习和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体育学习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之外,还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知识。

4.2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在学习前人的动作,还要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学校的体育学习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在不改变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去创编技术动作组合,多提出相应的创新理念,周期性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层不变重复的动作组合进行批评和要求学生修改。

4.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防止一些极限运动项目盲目学习,教师要提醒并制止,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模仿,让学生了解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它的危险性,每项运动项目都不是看到的那样简单。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