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税;贸易成本;贸易便利化

一、引言

迄今为止,贸易便利化受到了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3年,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此外,中国还牵头筹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标之一是以基础设施便利化为重点促进贸易便利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首要的目的就是优化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便利条件,提升沿线各个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各国间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

二、贸易便利化概念

贸易的非便利化相当于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日益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贸易界的普遍关注,因此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油然而生。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标准定义,不过国际组织都对贸易便利化有各自的定义。

世界银行在2002年《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列举了影响力比较大的五个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

WTO(1998)和UNCTAD(2001)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指国际贸易程序的简化和协调,定义中的国际贸易程序是指包括国际货物贸易流动所需要的收集、提供、沟通及处理数据的活动、做法和手续;OECD(2001)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国际货物从卖方流动到买方并向另一方支付所需要的程序及相关信息流动的简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概括为改善国际贸易中货物过境运输活动相关流程;UN/ECE(2002)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用全面的和一体化的方法减少贸易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在国际可接受的规范、准则及最佳做法的基础上,保证所有贸易活动在有效、透明和可预见的方式下进行;APEC(2002)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指使用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和其他举措,简化与贸易有关的程序手续和减少行政方面的障碍,降低成本,促进货物和服务在国际平台上更好的更广泛的流通。

虽然各个组织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贸易便利化的阐述有多种多样的表述,但是都体现了贸易便利化的基本精神,也即对贸易手续的简化、协调贸易程序,加速要素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流通,提高贸易效率。

三、文献综述

(一)单边贸易研究

张晓静、李梁(2015)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影响显著,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和欧洲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他们借鉴世界经济论坛ETI指数选用的指标体系,选取市场准入、边境管理、运输和基础设施及商务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贸易壁垒盛行程度、外资所有权比率等14个二级指标来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选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作为样本,并将这45个国家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三个区域: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及南亚国家;中亚及阿拉伯国家;欧洲国家。采用这些国家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来实证分析不同区域的不同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中国出口的不同影响,认为与沿线各国进行便利化合作时重点要有所不同。

谭晶荣,潘华曦(2016)借鉴了Wilson对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体系的构建思想,选取了海关效率、基础设施、制度环境和电子商务4个一级指标以及13个二级指标对样本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选取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沿线58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他们通过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程度大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国壬产总值、人口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二)双边贸易研究

孔庆峰,董虹蔚(2015)基于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之间出口贸易流量的截面数据来对双边贸易进行研究,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的促进作用,且贸易便利化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于“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口岸与物流效率对国家间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最大,然后依次是金融与电子商务、海关与边境管理、规制环境。

李晨和杜文奇(2016)选取2014年GDP总量超过500亿美元的3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贸易便利化水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发展。

四、总结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是由中国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但是由于提出的时间不长,所以相关的研究也仍处于萌芽起步阶段。目前对“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国内一些专家和学者,他们主要通过单边贸易和双边贸易两个方面来研究分析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并且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建设和实施,很多专家和学者们会基于“一带一路”的背景来对贸易便利化进行更多的研究,这不仅能丰富贸易便利化的研究,而且还能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2年研究报告(WPS2988):Trade Facili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3

[2]张晓静,李梁.“一带一路”与中国出口贸易: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J].亚太经济,2015(3):2127

[3]谭晶荣,潘华曦.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基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5)

[4]孔庆峰,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158168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国际贸易政策 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概念由特・莱维(LevyT)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可,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解释。朱贻庭、崔宜明在《伦理学词典》中将经济全球化解释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经济活动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趋势。”国际商务学会的主席、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阿兰・鲁格曼(AlanRugman)认为,经济全球化即“跨国公司跨越国界从事外国直接投资和建立商业网络来创造价值的活动”。对经济全球化的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众说纷纭的情况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经济全球化理解的出发点不同,如果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经济全球化,那么,它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果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经济全球化,那么,它就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控制世界经济;如果从内容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那么,它就是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的全球流动,是各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和制约。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正是全球认可“经济全球化”的拐点。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贸易保护政策的消失,事实上,贸易保护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产生。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不允许成员采用不正当贸易手段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或扭曲国际贸易竞争的同时,又允许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进行出口补贴、配额和许可证等“特例”扭曲国际贸易竞争的现象存在,为少数发达成员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特例”玩弄贸易保护主义开了方便之门。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政策更加复杂化、隐蔽化、多样化。世界贸易组织为成员之间敞开国门创造了条件;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创造了条件;为自由贸易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在全球经济相互紧密依赖的同时,在世界各国(地区)对外依存度提高的同时,贸易摩擦的机率增加,贸易摩擦的频率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也会层出不穷。

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经济全球化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是同一个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全球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出发看问题,知识经济是从全球经济的动力、全球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出发看问题。当今社会,既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又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时代,现在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时代,小农经济从微观上使各个家庭封闭,从宏观上使民族封闭;工业经济时代使微观的企业相互联系,但宏观上的各民族可以相互独立;知识经济时代使全球经济无法分开,使全球经济的时空界限缩小和模糊。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同时,经济全球化时代也到来。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看,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从赖以存在的基础看,它是与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与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出现是同时代,都是20世纪80年代。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有了“知识经济”的提法,1997年初,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面对近20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特征发表了一份年度报告,报告的标题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为“知识经济”。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该年度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耗)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本质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而知识的核心、本质不是口头禅中的书本知识或死知识,而是科学技术知识与高附加值的信息。

知识经济不等于高新技术经济,但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空间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的科学技术产业和管理科学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应以生产智能和新思想为主,开发人的“脑力”、“心力”。知识经济的前瞻性产业是文化教育产业,而文化教育产业是生产、传播文化和知识信息的产业,是开发“软实力”的产业。知识经济的灵魂产业是研究开发及咨询决策产业。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它涉及到理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是原动力。自然资本创造的价值或者说物质财富在使用中不仅消耗,而且不能增值,有些资源甚至不可再生,而知识财富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消耗,而且通过创新会不断增值,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使国际贸易政策逐渐向高端推进,特别是从技术、环境、社会、安全、健康等方面考虑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一方面,发达国家控制知识经济的制高点,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严格控制高新技术的出口,另一方面,在进口上则提高进口货产品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健康标准、安全标准等。我们也看到,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台上也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他们不断出台维护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些政策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国际贸易的准入门槛也随之越筑越高。这就迫使贸易国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知识含量,但同时也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难度。

三、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一个比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晚一些出现的概念。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是第一次以政府文件形式直接论及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际社会背景,1992年6月4日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指出:“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之前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如果对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猛砍”的措施,那么到2050年,全球变暖每年将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多可达3000亿美元。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主流、技术革命的主流、新能源革命的主流;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革命的主旋律;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带来国际贸易政策的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低碳经济是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当今时代的概念。低碳经济从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出发;从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要求全球降低CO2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生产和生活,要求用同样多的CO2排放创造更多的GDP或者用更少的CO2排放创造更多的GDP。低碳经济使市场体系大家族增加了新成员,在原有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的基础上增加了碳交易市场。低碳经济的出现、碳交易的介入使国际贸易政策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了与碳有关的国际贸易政策,如碳关税等。

四、后危机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后危机时代的“危机”是什么呢?危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危险的根由”,或“严重困难的关头”。《辞海》中的危机有三种解释,一指“潜伏的祸机”;二指“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三指“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辞典》认为,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这些解释泛指的都是危机或经济危机,而不是后危机时代的“危机”。后危机时代的危机是特指起始于2006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所谓“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次级”是与“高级”、“优等”相对应的概念。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次”指信用低,还债能力低。所谓“按揭贷款”就是购房者以所购住房做抵押并由其所购买住房的房地产企业提供阶段性担保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次级”指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和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因负债较重而资信条件较“次”。美国“次贷危机”起始于2006年春季,2007年8月开始由美国蔓延到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由于次贷抵押贷款机构纷纷破产,投资基金不得不被迫关闭,从而使西方股市剧烈震荡,引起世界性的金融风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于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裁减员工25%。随后,德国工业银行于2007年8月2日宣布盈利预警,原因是工业银行及其下属的一个127亿欧元规模的投资基金――莱茵兰基金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出现巨大损失,估计亏损82亿欧元。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也于2007年8月2日宣布,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旗下的两只基金倒闭,负责此项业务的共同主席和共同营运官沃伦・斯佩克特(WarrenSpector)当天辞职;紧接着,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于2007年8月6日向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旗下的三只基金由于投资美国的次贷债券而损失惨重,2007年8月9日被宣布冻结。日本、韩国也因美国次贷危机出现损失,如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于2007年8月13日宣布由于参与美国次贷而损失6亿日元。根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贷担保证券超过1万亿日元,韩国5家银行持有美国次贷担保债券权565亿美元。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林证券等宣布有百亿美元因美国次贷危机而损失。

2011年,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所谓后危机时代不是危机已经结束,不是危机已经成为过去,而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看似风平浪静的状态。这种“平稳”状况是相对危机而言的,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一有风吹草动,危机就有可能会卷土重来,随时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经济震荡与心理恐慌。故后危机时代,一方面表明全球金融危机暂时过去,另一方面表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随时可能会再出现。2011年8月,欧洲债务危机引发欧美股市狂跌。该月4日,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跌500点以上,为2008年12月以来单日下跌点数之最。恐慌像瘟疫一样蔓延,油价狂跌近60%,犹如投下一颗“金融炸弹”,刺激了脆弱的金融神经,引爆了信用危机。后危机时代并非繁荣期的到来,并非意味着经济进入高涨期。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处于近50年来的低谷。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贸易下滑12%,其降幅远远超过世界生产的降幅,为二战以来最大跌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国内消费减少,失业增加。发达国家由高调的新自由主义贸易转向新保护主义贸易,表现为反倾销调查、贸易救济调查、反补贴案件的有增无减。他们启动劳工标准限制国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利用汇率、利率政策影响经济和贸易。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危机同贸易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经济衰退到来时总想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于是首推贸易保护政策。这种贸易保护会引起他国贸易报复,引发贸易大战,从而扩散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影响力,使经济危机外溢,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后危机时代,注意危机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注意危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左右,并采取相应的举措应对显得十分重要。

后危机时代并非意味着保护贸易政策的消失,并非意味着保护贸易政策的减弱。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饱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仅2010年第一季度,就有10个国家对中国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直接涉及中国出口金额12亿美元。而在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美元。据WTO统计,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被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此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高筑绿色贸易、技术等新贸易壁垒,出现了主要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保护主义倾向,限制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投资,甚至把经贸问题政治化。针对以上新情况,我国应在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寻求经济发展之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注:武汉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4Y011。)

【参考文献】

[1] 马祯:也谈贸易保护主义[J].中国经贸,2010(22).

[2] 王自力、田明华、李俊:国际贸易的保护性研究[J].北方经贸,2003(4).

[3] 黄蕾、陈继元、万涛:国际贸易政策分析[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4] 华广敏: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我国的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011(7).

[5] 张军、侯瑞华: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经济问题,2010(7).

[6] 陶忠元:后危机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应对[J].商业研究,2011(4).

[7] 陈万灵、任培强: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及其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9(6).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概念由特?莱维(LevyT)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可,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解释。朱贻庭、崔宜明在《伦理学词典》中将经济全球化解释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经济活动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趋势。”国际商务学会的主席、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阿兰?鲁格曼(AlanRugman)认为,经济全球化即“跨国公司跨越国界从事外国直接投资和建立商业网络来创造价值的活动”。对经济全球化的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众说纷纭的情况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经济全球化理解的出发点不同,如果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经济全球化,那么,它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果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经济全球化,那么,它就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控制世界经济;如果从内容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那么,它就是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的全球流动,是各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和制约。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正是全球认可“经济全球化”的拐点。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贸易保护政策的消失,事实上,贸易保护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产生。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不允许成员采用不正当贸易手段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或扭曲国际贸易竞争的同时,又允许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进行出口补贴、配额和许可证等“特例”扭曲国际贸易竞争的现象存在,为少数发达成员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特例”玩弄贸易保护主义开了方便之门。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政策更加复杂化、隐蔽化、多样化。世界贸易组织为成员之间敞开国门创造了条件;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创造了条件;为自由贸易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在全球经济相互紧密依赖的同时,在世界各国(地区)对外依存度提高的同时,贸易摩擦的机率增加,贸易摩擦的频率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也会层出不穷。

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经济全球化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是同一个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全球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出发看问题,知识经济是从全球经济的动力、全球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出发看问题。当今社会,既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又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时代,现在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时代,小农经济从微观上使各个家庭封闭,从宏观上使民族封闭;工业经济时代使微观的企业相互联系,但宏观上的各民族可以相互独立;知识经济时代使全球经济无法分开,使全球经济的时空界限缩小和模糊。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同时,经济全球化时代也到来。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看,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从赖以存在的基础看,它是与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与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出现是同时代,都是20世纪80年代。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有了“知识经济”的提法,1997年初,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面对近20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特征发表了一份年度报告,报告的标题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为“知识经济”。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该年度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耗)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本质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而知识的核心、本质不是口头禅中的书本知识或死知识,而是科学技术知识与高附加值的信息。

知识经济不等于高新技术经济,但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空间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的科学技术产业和管理科学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应以生产智能和新思想为主,开发人的“脑力”、“心力”。知识经济的前瞻性产业是文化教育产业,而文化教育产业是生产、传播文化和知识信息的产业,是开发“软实力”的产业。知识经济的灵魂产业是研究开发及咨询决策产业。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它涉及到理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是原动力。自然资本创造的价值或者说物质财富在使用中不仅消耗,而且不能增值,有些资源甚至不可再生,而知识财富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消耗,而且通过创新会不断增值,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使国际贸易政策逐渐向高端推进,特别是从技术、环境、社会、安全、健康等方面考虑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一方面,发达国家控制知识经济的制高点,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严格控制高新技术的出口,另一方面,在进口上则提高进口货产品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健康标准、安全标准等。我们也看到,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台上也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他们不断出台维护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些政策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国际贸易的准入门槛也随之越筑越高。这就迫使贸易国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知识含量,但同时也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难度。

三、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一个比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晚一些出现的概念。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是第一次以政府文件形式直接论及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际社会背景,1992年6月4日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指出:“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之前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如果对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猛砍”的措施,那么到2050年,全球变暖每年将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多可达3000亿美元。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主流、技术革命的主流、新能源革命的主流;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革命的主旋律;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带来国际贸易政策的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低碳经济是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当今时代的概念。低碳经济从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出发;从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要求全球降低CO2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生产和生活,要求用同样多的CO2排放创造更多的GDP或者用更少的CO2排放创造更多的GDP。低碳经济使市场体系大家族增加了新成员,在原有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的基础上增加了碳交易市场。低碳经济的出现、碳交易的介入使国际贸易政策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了与碳有关的国际贸易政策,如碳关税等。

四、后危机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后危机时代的“危机”是什么呢?危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危险的根由”,或“严重困难的关头”。《辞海》中的危机有三种解释,一指“潜伏的祸机”;二指“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三指“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辞典》认为,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这些解释泛指的都是危机或经济危机,而不是后危机时代的“危机”。后危机时代的危机是特指起始于2006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所谓“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次级”是与“高级”、“优等”相对应的概念。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次”指信用低,还债能力低。所谓“按揭贷款”就是购房者以所购住房做抵押并由其所购买住房的房地产企业提供阶段性担保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次级”指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和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因负债较重而资信条件较“次”。美国“次贷危机”起始于2006年春季,2007年8月开始由美国蔓延到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由于次贷抵押贷款机构纷纷破产,投资基金不得不被迫关闭,从而使西方股市剧烈震荡,引起世界性的金融风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于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裁减员工25%。随后,德国工业银行于2007年8月2日宣布盈利预警,原因是工业银行及其下属的一个127亿欧元规模的投资基金――莱茵兰基金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出现巨大损失,估计亏损82亿欧元。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也于2007年8月2日宣布,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旗下的两只基金倒闭,负责此项业务的共同主席和共同营运官沃伦?斯佩克特(WarrenSpector)当天辞职;紧接着,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于2007年8月6日向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旗下的三只基金由于投资美国的次贷债券而损失惨重,2007年8月9日被宣布冻结。日本、韩国也因美国次贷危机出现损失,如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于2007年8月13日宣布由于参与美国次贷而损失6亿日元。根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贷担保证券超过1万亿日元,韩国5家银行持有美国次贷担保债券权565亿美元。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林证券等宣布有百亿美元因美国次贷危机而损失。

2011年,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所谓后危机时代不是危机已经结束,不是危机已经成为过去,而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看似风平浪静的状态。这种“平稳”状况是相对危机而言的,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一有风吹草动,危机就有可能会卷土重来,随时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经济震荡与心理恐慌。故后危机时代,一方面表明全球金融危机暂时过去,另一方面表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随时可能会再出现。2011年8月,欧洲债务危机引发欧美股市狂跌。该月4日,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跌500点以上,为2008年12月以来单日下跌点数之最。恐慌像瘟疫一样蔓延,油价狂跌近60%,犹如投下一颗“金融炸弹”,刺激了脆弱的金融神经,引爆了信用危机。后危机时代并非繁荣期的到来,并非意味着经济进入高涨期。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处于近50年来的低谷。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贸易下滑12%,其降幅远远超过世界生产的降幅,为二战以来最大跌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国内消费减少,失业增加。发达国家由高调的新自由主义贸易转向新保护主义贸易,表现为反倾销调查、贸易救济调查、反补贴案件的有增无减。他们启动劳工标准限制国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利用汇率、利率政策影响经济和贸易。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危机同贸易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经济衰退到来时总想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于是首推贸易保护政策。这种贸易保护会引起他国贸易报复,引发贸易大战,从而扩散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影响力,使经济危机外溢,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后危机时代,注意危机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注意危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左右,并采取相应的举措应对显得十分重要。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一)低碳经济进一步拓宽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出现了一个金融概念,即碳金融。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碳金融的定义并没有能够得到统一,学术界仍然处于对碳金融的定义诠释状态之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顾名思义地把碳金融简单地界定为,就是与碳相关的一切金融活动。具体来说,只要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的一切金融制度安排与金融交易活动,我们都可以认为它就是碳金融,其主要包含了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因而,碳金融作为一项新的金融服务活动,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能够切实迎合低碳经济的理念来更为优化配置资源、降低排放成本等。所以,我们可以说,低碳经济创新了碳金融这个概念,使得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

(二)低碳经济促进了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的竞争与合作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以及推广实施,催生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尤其是发达的欧美日国家早就认识到了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更新与能源开发,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应该说,它们已经在低碳经济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中国和其他新兴世界的国家则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对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与实施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践和推进,在新能源和新环保技术方面的开发与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摸索与实施的初期阶段。因此,发达国家提出要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新技术,这就催生并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并在该国际贸易领域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态势。

(三)低碳经济会使得潜在的国际贸易新壁垒出现

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比如说各种技术规范、标准、标签要求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而这些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有着不利的影响,主要是说其中的一些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比如说,碳标签和碳关税。碳标签是英国首先提出来的,其把产品中的碳含量用明确的指数标示出来,主要针对出口产品,而且并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显然会侵害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利益。碳关税则是指边境调节税,它由法国和美国等提出并引入到国际贸易中的,而这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接受碳关税,那么,它将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壁垒。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战略调整的具体措施

鉴于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格局与规则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尽快调整国际贸易战略。这是由我国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共同决定的。尤其在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际贸易参与国,低碳经济又主要针对的是出口贸易。为了进一步发挥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就业率的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和取得规模经济等。加之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大幅攀升,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压力,出口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国际竞争力相应的提高,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切实调整我国的国际贸易战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国际气候谈判中兼顾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和热点。而我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中国家,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具体来说,国际气候论坛上,我国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并努力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应得的利益,强化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努力引进并使用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还要鼓励国内相关企业和行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物力等来对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切实提升自己的低碳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生产出低碳商品和气候友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尽可能地抓住优势,掌握国际贸易的主动权。

(二)采取积极有效的创新措施来应对国际碳关税

虽然说碳关税是一些发达国家自行提出来的一种新税收,但是,发达国家凭借着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优势地位与霸权地位,执意要征收与气候相关的碳关税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既然如此,欧美发达国家在碳关税征收方面占据着道德高地,那么,我们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应对碳关税,而不是盲目地反对和谴责。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快我们的自主创新步伐,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来提升自己企业生产消费中的节能减排能力,并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低碳创新措施来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经济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尽管短期来看,低碳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长远来看,它将促使我国企业及时调整国际贸易战略,强化国际间的低碳技术与产品合作。政府应给予低碳技术创新以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减少贸易发展中的碳排放

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其已经对我国资源与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与破坏。因而,在当前国际流行的低碳经济理念与背景下,我国在采取适度的自由贸易战略下,更应该引入低碳措施,顺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基于低碳经济的新贸易壁垒,保证我国企业低碳经济下仍然有一个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势头。那么,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尽可能地减少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对外贸企业进行结构优化和升级引导,还应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制定出服务贸易的国际发展战略,推进其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努力保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更为优化。这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贸易中我国所面临的巨大资源与环境压力。此外,我国还应该充分重视企业在低碳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外贸企业的自主转型。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在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的时候,尽可能地基于低碳经济理念加强环境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实现环境技术与理论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还应该积极开发各种绿色产品,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从而让我国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还可以让企业从内部转变自己的生产与管理模式,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国际贸易发展道路。

三、结语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正如国务院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所言,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

尤其是自贸区在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方面更是被寄予厚望。“总体方案”明确要求自贸区要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等。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不过,正是基于自贸区目前还只是试验田,其总面积只有28.78平方公里,因此就自贸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来说,还是相对有限的,不会对股市大局构成影响。其影响总体上只是局部性的,尤其是以上海本地股为主。

从目前的舆论来看,股市对自贸区的正面影响谈论得比较多。但实际上,自贸区的建立对股市也存在负面影响的一面。比如国务院的“总体方案”明确表示,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鼓励在试验区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设立境外投资股权投资母基金。与此同时,在证监会出台的支持自贸区资本市场建设的五项措施中,其中的第二项措施是,支持自贸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双向投资于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其中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可见,不论是国务院的“总体方案”,还是证监会的支持性措施,都为国内资金投资境外证券期货市场打开了大门,这势必造成国内资金的外流,对A股市场起到一种资金分流的作用。

而且自贸区放开了一些原来外资不能参与经营的领域,如此一来,外资对这些领域的经营,势必对国内同类公司构成冲击。如在自贸区这次对外资开放的商贸服务领域,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并且在首批进入自贸区的25家企业中,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就是由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百视通与微软共同组建的一家从事游戏开发的合资公司,微软Xbox或借道落地,这将对国内同类公司构成一定的冲击。

当然,自贸区的建立总体上是有利于上海经济发展的。因此,自贸区的建立对上海本地股构成较大利好。不过由于自贸区概念股在自贸区挂牌前已经遭到市场的爆炒,因此在自贸区正式成立后,继续对自贸区概念股进行大规模爆炒的可能性不大,但自贸区概念股后市会出现较大的分化。那些由于自贸区设立确实能够从中获得较大受益的上市公司,在经过短线的回调后,后市存在的机会相对较多。如在自贸区或周边有大量土地的公司海博股份、锦江投资、浦东金桥、中储股份;参与自贸区建设开发的公司外高桥、陆家嘴、浦东建设;物流仓储和运输类公司,如:上港集团、东方创业、新宁物流、交运股份;进入自贸区内开办公司或开展业务的公司如百视通、东方明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