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办公空间;公共空间;工作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当前,办公空间设计更多的考虑“人”这个要素。因为,良好的办公空间环境,可以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激励员工更好的去工作、交流;同时,还可以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然而,关于我国高层建筑办公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如卫生间、门厅等)的人性化设计还没有引起相当的重视,更谈不上系统研究。因此,本文拟对高层建筑办公空间中的公共空间与工作区之间的空间退让关系展开研究。

1、办公空间的功能要素及划分

办公空间的功能要素要由其空间大小来决定。通常情况下应包含前台、工作区、总经办、财务室、会议室、茶水间、洗手间、打印室以及机要房等等。大型的办公空间还可以进一步详细设计。办公空间的功能要素主要由工作区、公共接待空间、交通联系空间以及配套服务空间等组成(图1)。

2、公共空间的内涵和功能作用

公共空间从概念上可理解为人们所共同拥有、使用的区域。由于建筑内外都由公共空间。本文研究的是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指的是由屋面(必须含有)、墙面以及地面共同为何而成的区域,这种区域能够为公众共同拥有[1]、使用。

由于建筑内部公共空间适合人们工作区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人们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到这些地休息、聊天以及做一些其他释放身心的相关活动。其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好坏以及工作效率的高低;此外,其设计水平还能反映出某建筑的综合品质以及某单位的对外形象。因此,合理的设计公共空间,有助于建筑整体环境品位的提升,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3、办公空间退让关系研究

根据笔者对武汉、上海10余个高层建筑的综合调查,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拟从门厅、中庭以及开水间做简要探讨。

(1)门厅 门厅可以称作为一个“脸面”,它是职员、来客等要经常经过的场所,从另一个层面说,它还代表着一定的形象问题。在对门厅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空间过渡情况。针对于建筑内部联系比较紧密的门厅在设计时要充分注意到建筑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在环境营造时,要关注空间尺度的小、光照的强弱以及装饰材料对整个环境的影响等等。最终效果要达到一种空间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而而言,对人的心理可以产生一种平和的过渡和延伸,而不是感觉比较突兀。二是竖向设计方面。由于门厅人流量会比较大,同时还要注意形象问题。因此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三维空间设计法,做成几层通高的形式,进而引入螺旋楼梯、夹层以及吊灯等等[2],此种设计方法很容易形成空间大小的开阔感以及空间内容的丰富性。不但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同时能给人们一种心理上的舒适、惬意。三是组织人流。门厅人流量比较大。设计时,首先要明晰主流人员(办公人员),对于主流人员的通道要给予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同时不被其他空间所干扰。前台最好布置在里主要通道比较进,又有一定距离的合适的位置,同时要确保前台前方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方便人们的咨询、逗留。此外,通往其他功能用房的人流群最好能从一层次要入口进入,不顾一定要做到方便、易达、成为一体。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空间档次的提高方面也有很大突破。此外,设计时还要注意留出一定的空间供人们休息、交谈或等候等。

(2)中庭 简单讲,对中庭进行设计时,应考虑限定合适的尺度,这个尺度不但能让人们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又能够感受到周围元素所创造空间氛围的丰富变化,让人尽享其中。

(3)开水间 开水间一般会具有相关饮水设备,当前开水间的功能也向休息、交谈以及储藏等等延伸。在对开水间设计时,还是应充分考虑“人”的舒适、健康、安全。例如,在设计时,我们可以把开水间放设置在视野好的外墙处,同时配置室内植物;此外,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设计成较为开阔的空间,以供员工交流、休息以及释放自我等。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2篇

法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开创了文化学的结构主义学派,其中心课题是从混乱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中找出其结构关系,即隐藏在实际存在背后的“深层结构”。这种思想冲击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诸多领域,其浪潮席卷全球(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02)。

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写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这成为企业文化研究和应用的发端。其后,美国企业在研究企业文化过程中把企业文化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和实施,使其企业扭转败局,从而得到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普及日益成熟,企业文化理论已经成为企业品牌战略的基本理论。办公空间作为与企业文化高度相关的内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关注和重视。企业逐渐认识到,应该主动地利用文化学的方法来建构企业文化,在这种需求下,办公空间设计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实现功能,更是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可以说,在办公空间设计中,企业文化是室内设计的形式语言需要表达的内容。

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其存在的文化构成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构成规律是相通的。我们先来看看广义的人类文化构成的内在规律吧:人类是一种无法长期安居于一个没有秩序世界的“动物”,这是人的本性之一。人类建构文化世界,就是要创建一个自身与外界相适应的稳定环境。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稳定的价值观是文化稳定的基石,文化的冲突和变迁都是从价值观开始的。可见,文化是一种帮助人类增加有序化和适应性的重要工具,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更直接的说,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化存在的根本方式。这种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内在关系,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

国际化对文化的稳定性是一个挑战,国际化打破了文化的历史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各种价值观直接的碰撞交流,这就为处于弱势的文化带来了风险。在经济国际化的潮流中,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这个浪潮中更是首当其冲。企业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冲突中弱势的企业文化如不能较好的维护自身,价值观被削弱,就会造成企业作为文化体系的解体,从而使自身陷于一种混乱之中。

占据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先以丰富的物质形态如:奢侈的生活方式、眼花缭乱的商品、动感的音乐乃至时尚、运动方式等等,登陆别国,从物质文化层面冲击相对较弱的文化体,减弱其自信,然后逐渐动摇其核心价值观。在商业活动中也是如此,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以高端的形象,充裕的资金,严谨的管理体系对国内企业形成冲击,乃至动摇我们企业的自信,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和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的竞争只是企业间竞争的表层形式,其深层意义上来说更是企业间文化的竞争。

在国际化的潮流中,保持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在企业文化稳定的前提下,才谈得上与不同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竞争,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壮大。办公空间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在文化冲突中能提供一种自我保护,通过专业的办公空间设计,在一定的预算范围内做出更具备企业文化特征和视觉美感的空间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但是表达企业价值观的媒介,更是在物质文化层面阻击强势文化入侵的外壳。通俗来讲,办公空间设计就是通过环境来建立员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从而保持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稳定性,从而维护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速发展,在竞争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文化在发展,有了表达的需要;在与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竞争和交流中,企业文化和形象意识开始觉醒,品牌和市场意识觉醒,开始注重产品,标识和空间的设计与包装,以达到标识自身,传达企业文化和内涵的目的;许多较大的企业,经济实力增强以后需在更广的层面上建构自身的竞争力,开始注重企业内部的空间和展示设计。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屋顶设计;权力:空间

当代西方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认为,对空间的控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根本的和普遍的社会的力量资源。对国家而言,“社会空间是一种政治工具,国家利用空间以确保对社会的控制”。

屋顶,是建筑最基本最古老的元素之一,其雏形最早可见于巢居时代的张开的树冠、茅草架或是穴居时代的上部土层。屋顶的历史久远,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筑的屋顶,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迁,不断出现新的空间形式。

一、屋顶空间构成要素

屋顶作为房屋三大构件之一,通常由屋面和支承结构组成。以中国古建为例,屋顶的组成可大致分为结构性构件和装饰性构件。结构性构件如梁、椽、檩、柁等;他们是房屋的主要承重结构。装饰性构件如吻兽、宝顶、瓦当等。这类构件既有结构上的作用,又有很大部分的装饰成分,其中很多装饰都因其象征意义才能得以存在。在我国地方民居中屋顶形式也各不相同,体现了不同的建筑性质和功能。如黔南侗族聚居村中,座座吊脚楼民居中可见一种高耸木建筑一鼓楼,它的“外貌很像密檐佛塔,底层高。以上有十多层密檐相叠,从下到上有很好的收分,顶上有一座很好看的刹顶”。

二、权力运作与空间形态

建筑细节可以作为判断建筑类型的重要指标,从建筑细节(以屋顶为例)也可以察觉到权力的蛛丝马迹,进而领悟到权力在实践中的一些表现形式,如支配性、控制性、影响力、感染力、教化、熏陶、反思、悔悟、自律等。

2.1 王权

王权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最强大的权力。国君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对国家资源控制和调配的绝对权力,因此在宫殿建筑中屋顶形制等级最高,屋顶因建筑庞大的体积而做的高大厚重。这样,屋顶以其辉煌的造型和巨大的尺度,象征着礼治等级。如中国紫禁城的太和殿使用了重檐庑殿式的屋顶配黄色琉璃瓦的覆顶,再加上每条垂脊上的十个走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象征了皇权的威严与伟大。

2.2 教权

西欧中世纪因拱券技术创新而发展出的哥特主教堂由于使用了肋架拱和尖券,室内完整的屋顶在视觉上让人感觉更加高敞。教堂强调垂直构图一“钟塔、小尖塔、飞券、手稿的尖无形窗子和无数的臂柱线脚及周身密布的垂直线”。这里,通过建筑屋顶形态的设计,让踏人教堂的信徒产生强烈的绝望与希望、悔罪与赎罪的心理暗示。在高起的尖顶下,在上帝、彼岸的注视下,唤起教徒内心强烈的自律意识,宗教的规训惩罚的作用得以实现,教权也随之得到强化。

2.3 男权、父权

男权、父权是以血缘和宗族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男女地位,

“起初只是男人握有较好的体力,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经济、政治和宗教方面而形成的权力”。以徽州女祠为例,例如呈坎则内女祠是依附于恢宏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相对主祠3300平方米的占地,仅占地180余平方米,且偏安一隅,内部空间稍显压抑、封闭。女祠外观一般较简洁,通常为硬山式,且不做搏风板,显得质朴、静穆。在这种空间里,权力通过一系列“无声的压制”。作用于人,用“一种谦和的、基本上无痛苦的强制”体现出来(福柯语),为女性“歌功颂德”的同时,也暗示了妇道等封建宗族观念。

2.4 其他公共权力

这类的权力类型多且复杂。这里仅举一个国家权力的例子来说明屋顶是如何体现权力的。如20世纪50年代苏式建筑在“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号召下应运而来,屋顶出现了两种极端形式一“低层建筑高尖顶和高层建筑哥特化”。这类建筑的屋顶做成高耸险峻的形式,丝毫不在乎建筑造价以及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如莫斯科大学主楼。利用垂直性、集中性构图重新定义了时代,建立了一套新的建筑语汇,通过营造视觉上的集中感,诉说一个伟大政权的胜利,唤起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对新政权的仰视与臣服,按照福柯的理论,这实则是对大众的一种柔性的监视与惩罚。

三、结语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协调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所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的居住,还对居住的空间有了更多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个人喜好等诸多要求,所以室内设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建筑设计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是前提,是对建筑形象、构思与空间关系的总体把握。室内设计的空间环境是由建筑物供给。

一、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联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二者联系紧密,在工程设计阶段具有哲理性的分工。二者皆属于建筑设计的范畴。建筑设计的过程包含着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在联系。

建筑设计的技术准则例如:建筑物空间的卫生与防火规定,建筑设计标注等均被室内设计师所遵循。房子的建筑学知识,例如:房屋的搭建过程,房屋的构成要素,房屋的基本结构等都是刚入门的室内设计师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的。室内设计师还需要储备一些关于包含于建筑设计中的设计规定和准则,建筑的基本物理原理与形式美学标准。

室内设计的风格是要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工作阶段必须要思考的,设计师要根据建筑物的建设要求预先对建筑物建造的整个完整过成做好全盘的构思。建筑物施工的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与潜在的问题都需要被详细考虑周全。建筑设计是总体的规划与设计,空间设计可以把建筑设计遗漏的问题得以补全与修改。通过室内设计可以实现对建筑设计的微调整改,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节省时间与经济物资。所以,要规避可避免的损失,就要求设计师同时进行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

局部时间与空间关系要靠室内设计师来建造,总体的空间与时间结构要靠建筑设计师来创建,所以室内与建筑二者之间的设计是不可分割的。对室内空间设计有独特见解的建筑设计师,才能够在设计建筑物时对建筑物的创造设计良好的室内空间。这样使得之后的室内设计师有足够的创作空间。室内设计师也要了解建筑师对建筑空间的构思,依据建筑师的建造构想,采用室内设计的方式打造出和谐经济舒适宜居的室内空间。

(二)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分

一个建筑物或者建筑群的设计就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所要求的工作更具有整体性,是对建筑的整体规划与安排。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物与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建筑物内外部的形象外观,建筑物各个部位的构造与相关配备设施的整体设计,考虑更经济环保的建筑建造等都是建筑设计要考虑的内容。对规定了范围的空间进行设计就是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师要创设一种特定的空间气氛可一通过改变室内的空间形状、灯光、颜色以及室内的点缀装饰物品来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要求不同,建筑设计是整体,室内设计是局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室内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当前的室内设计主要有四大块:空间整体布局、家具的设计、物理环境的改变和装饰的设计。室内设计的范围不仅拘束在建筑物的空间内部,现在已经拓展在交通运输工具的舱内空间。建筑设计的空间受一定的限制,一旦建筑物修建结束建筑物内的空间就已经形成,建筑结构已经固定,无法改变。室内设计对与空间则有许多可以更改的余地。室内空间可以进行多次设计,而建筑设计只能进行唯一一次的设计。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有着时间上的先后差异,建筑设计在室内设计之前完成。所以建筑设计完成是设计师进行室内设计的根本保证,室内设计在建筑设计完成后进行,是对建筑设计的补充与完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与建筑物的审美与室内空间的功能性与装饰性要求也在不断改变着。

二、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

建筑物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基本的创作空间,同时室内设计也是对这个基本空间的再次加工与完善。应该从空间的维度去理解室内设计,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沟通与协调。建筑物有室内与室外的区分,但是空间没有里面与外面的区别,好的室内设计能够使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融为一体,实现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整体协调。室内设计师要尽可能地从空间的维度去创新设计室内的空间环境,不要把室内的空间与建筑物整体孤立开来。这样室内设计师进行环境设计将更轻而易举。

在室内设计师实际创设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建筑楼层高度对室内空间的制约,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建筑物完成之后室内设计对建筑楼层高度酌情增加或降低。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物室内空间高度的设定既能够体现建筑设计的巧妙,又能够为空间设计师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室内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让空间得到最充分地运用,建筑整体空间与房屋内部空间是设计师进行创新设计的重点。目前的室内设计都未能实现对建筑设计延续这一特点。室内设计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条件,想办法巧妙地改变建筑设计的不好的元素。例如室内的水管电线对空间的破坏,建筑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建筑方对房屋的首次简单装修,这些不合理的因素都导致了后期室内设计师对空间的再次创造,无法在建筑设计之后继续完成对空间的延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二者共同合作参与对空间环境的设计。虽然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实行有时间上的差异,但两者在设计时都必须考虑到对方的设计创想。建筑设计师要具备一定的具体空间设计知识,同样室内设计也要有建筑设计知识。室内设计除了满足用户的实用功能外还要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与心理功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协调能使空间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提高整个建筑空间的设计水准。

参考文献

[1]杨兆娜.浅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J].房地产导刊,2014(10):169-169.

[2]胡亮.研究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交融[J].价值工程,2014(22):151-152.

[3]刘岩,张小庚.浅析建筑与室内的一体化设计[J].林产工业,2014,41(6):57-58,62.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空间操作 材料 建造 教学方法

建筑设计的目标是创造适宜的、可供使用的空间。建筑空间具有物质性特征,是真实材料的建造过程与结果的总和。而在现代主义抽象空间理论指导下,建筑设计常被简化成单纯的几何关系,以草图和毫无材料特征的体形模块来研究空间与形式的关系,忽视了建筑空间的物质特性及其内涵的建造逻辑,但因明显优于“图画建筑”的二维图形设计,目前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建筑设计》课程概况

我国正规化建筑学教育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主要借鉴西方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改革,形成了目前相对成熟稳定的教育体系,即以建筑类型组织设计课教学: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完成后,进入了二到五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以不同建筑类型进行单项训练,包含由简至繁的十几个设计题目,逐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这种模式化的教学体系,课程的选题基本固定,按功能、流线、空间、体形等因素的复杂程度循序渐进,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严格按照给定的任务书做一草、二草、三草及阶段草模,逐步建立抽象的空间与形体概念。评分则依据图面的空间布局、功能组织、表达技巧等评定成绩,对构成建筑空间的材料、构造特征及建造过程的研究与表达较少要求,设计成果主要依靠图纸表现。

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设计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建筑功能与形式及二者的关系,趋向于考虑建筑的最终形态和图面的表现效果,而对于建筑空间形态的构成、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逻辑关系缺少必要的关注,存在下述问题:

1.模式化的课程体系和“草图+草模”的设计方法,着重于抽象空间形体的训练,忽略了建筑的材料性、建造性和社会性,导致建筑往往被设计成一个不与具体材料和技术发生关系的抽象形体。单纯从图纸设计到模型操作的转变无法传递真实的空间体验,实现尺度感、模型材料、构思形式向建造形式的转换,容易造成建筑设计与建成效果脱节和形式主义,导致生动有效的缺乏,无法形成感人的建筑空间。

2.设计与技术课程的设置各自为政。设计课将二维的形式及其虚设功能作为首要目标,将技术性手段视为后期的辅助手段和实现的方式,与设计形成被动的后续关系。这种割裂的教学状况,往往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建造技术的重要性,忽略对建筑设计本质的思考。在建筑设计与形式表达过程中,不能以空间和建造作为设计思考的目标,设计流于形式甚至丧失了建造的可行性。

国内外建筑设计教学的经验借鉴

考虑到材料和建造之于建筑空间的重要意义,许多建筑院校正探索把空间建构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应用于设计教学中去,通过强化建筑本体要素,即材料、构造、结构方式和建造过程来培养学生理解建筑空间、学习建筑设计。笔者通过近年来对十余所国内外优秀建筑院校空间教学的深入研究,发现在其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中蕴含着以下共同之处:

1.分项训练的题目设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我国东南大学均采用分解递进式空间训练方法,将空间建构能力训练分解至若干题目:1.空间类型和空间限定要素的认知训练;2.空间形态与场地环境的关系认知训练;3.空间功能与行为模式的认知训练;4.空间单元、空间序列的设计训练;5.材料、技术与空间的建造训练;6.理念构思与空间设计的综合训练。通过系列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习并掌握具有建构意识的设计方法。

2.模拟建造的操作手段。传统设计课教学虽要求制作工作模型帮助推敲空间形体,但很少要求制作大比例模型或1:1搭建,忽略了对材料特性、构造方式、结构选型和建造方法的研究,也缺乏对实体构筑物的感受和认知。可借鉴德尔夫特理工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实体建筑的建造体验等模拟建造的教学经验,从“模拟建造”“准建造”“实际建造”多个层面上,使学生对材料、构造、结构进行模拟转换研究,获得逼真的建筑空间和建造过程的体验。

3.设计与技术类课程的协同教学。国内技术类课程在数量和权重上并不逊色,但各板块相对独立,一般在高年级才开设,且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模型和建造支撑,技术成为停留在纸面的口号。英国诺丁汉大学和伦敦AA建筑学院的技术研究类课程则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各年级教学单元都有研究结构、材料、建构技术的内容。技术类课程与设计课程紧密配合,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增加的协同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实验性教学方案

从传统学院派“图画建筑”的教学模式,发展到“草图+草模”的设计方法,将空间问题的研究从二维升至三维,但限于模型材料自身的性能及组合形式的变化,从本质上讲仍属美术引导型设计教育。开展空间操作训练,实现由“图纸设计”“模型辅助”到“空间操作”的转变,将空间形式研究与建造建立相应的联系,使学生在参与建造过程中对空间概念、空间设计要素(功能、材料、构造、结构、文化、环境)、空间类型和组合方式及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感知等有相当认知,从而掌握空间整体设计基本技能,实现向以技术为主导的理工型教育体系转变。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通过吸收国内外优秀建筑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首先在建筑学专业一、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阶段)采用了以“空间操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对空间的认知体验和对材料的真实建构启动建筑设计教学。

1.一年级教学体系及操作模式

建筑设计基础将建筑空间设计分解为4个阶段:概念、抽象、材料和建造,对应“空间认知”“空间构成”“空间建造”和“设计综合”4个单元,每单元关注一个空间问题,通过分项训练使学生掌握每一单元的目标和方法并理解本单元与前、后单元的联系,实现建筑空间的可教化(图1)。

第一单元,空间认知。空间认知目标是为学生建立空间、尺度的概念。通过建筑测绘获取对建筑和空间感性、直观的认识,了解基本的建筑构造部件尺寸及人的活动尺度;运用尺度和空间知识进行基本空间设计,认知内容在设计中得到延续。

第二单元,空间构成。该单元以空间认知和形态构成训练为基础,关注空间与形式、秩序。通过加法和减法两个阶段的空间设计,凸显空间的限定和生成过程,用限定要素的排列组合获取空间形式的秩序和层次。

第三单元,空间建造。该单元重点是空间建造与空间生成的关系。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节点和连接体的选择、实体加工与制作引导出对不同建筑材料特性的挖掘及其加工方式、过程的思考,建立对空间形式与材料、构造和建造关系的认知,进一步研究空间和建构的多种表达。

第四单元,设计综合。该单元是对所学内容的综合性训练。题目选择具备简单功能的小型公共建筑,要求从建构角度研究设计的意图和实现之间的关系,从构思形式向建构形式的转换;学习将各空间训练单元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建立空间秩序和层次;理解空间与场地、环境、功能、造型的关系;完成从模型材料到建筑材料的转换及建构想法的实现。设计最终成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真实材料的足尺建造。

2.二年级教学体系及操作模式

二年级设计课延续以“空间操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图2)。教学目标在于运用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在特定场所中创造出符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形式。教学主线,即第一条线是环境概念,设置了4个场地限定条件;第二条线是空间概念,将通常的功能空间简化为4种原型,作为设计的载体,具体题目可灵活替换;第三条线是建构的概念,材料和结构是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依据,强调材料的质感、形象、表现力及如何运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处理材料与形式的问题。

以空间搭建启动建筑设计,从由环境、功能分析等引发设计概念转变成直接性对物质材料的操作引发概念,学生可获得可读性的、直接性的空间体验,不需借助设计思维的转换;积累了初步的建造经验后,设计课教学由“搭建”偏向“营建”,调整设计和建造的互动方式,采用分解递进式教学,重视设计与技术、环境的结合,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理性的设计工作方法,对于设计经验缺乏的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的效果。

结 语

在设计入门阶段采用“空间操作”教学法,通过局部的、小规模的建造实践,将其建造周期、造价、可实现程度控制在可操作范围内,已成为当前建筑学教育的一种重要趋势,并在近年的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教学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完善还有待于后期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1:1营建教学》,《建筑学报》2013年第2期,第110-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