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文化艺术

空间文化艺术

空间文化艺术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理念有别于中国,它崇尚个性、竞争、自由的思想境界,推崇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利益。西方艺术追求对自然的模仿,要求在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基础上,按照理性的思路发展。随着西方近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激起了人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精神诉求,人们对于自然和一切客观事物不再满足于摹仿和再现,而开始强化自我感受和思想情绪的表达,有着希望驾驭与征服自然的思想特征,因而西方的空间艺术表现出个性、自由和夸张的风格。西方的空间艺术在其不断变革与探索过程中,渐渐面向世界,并对东方近现代空间艺术产生极大影响,然而西方新时期艺术的追求从东方艺术得到启示,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中西方空间艺术理念相互渗透的现象。

2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是中国空间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典范,堪称世界园林之巅的中国古典园林,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想,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和灵活多变的布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容的最高审美境界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艺术的营造理念包含了古人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表达,寄托了古人对美的精神诉求。

3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表现

各国的空间艺术又有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即民族特色,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间艺术风格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各国的空间艺术可以从不同层面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从中西方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各个层面的类比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源自不同文化基础的结论。总之,空间艺术的设计风格是基于本民族的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传统文化因子,辅之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最终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的艺术风格。

4创新意识如何在现代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下无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空间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空间艺术也在时刻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特色,空间艺术从功能到审美、从技术到艺术,都体现出鲜明民族风格。我国的空间艺术必须兼具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应当借鉴传统空间艺术中的意境表达引用于现代空间设计中,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继承与创新的目的。在现代空间艺术设计中,考虑设计师个人审美理想的同时考虑到受众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思维中,才能营造出具有民族精神、意境深邃的空间。

5结论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与信息,而是创意和创新。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产业领域、文化领域对其集聚区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园区公共空间景观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其中活动最为艺术,场所最为个性,社会效益最为突出的一类。

艺术型文创园公共空间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园概述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继农业经济以自然资源、工业经济以资金设备为重要资源之后,知识经济使智力、创意和人才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文化内容通过创意手段,并取得经济效益的所有生产和销售与精神消费品相关的产业,具有高创意、高附加值、高流通、高渗透性等特点。

2.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概念及功能

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意企业,几乎都是小型甚至微型的,有的只不过是工作室或创意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创意企业集聚起来形成集群,可以大大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同时,许多资源集中到一起,可能催生出更优秀的创意。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外在形态,是一个界定了的、具备一定规模的特定区域,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社会网络和管理系统,以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六大功能包括。研发、孵化、生产、展示、交易、生活。

3.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分类

角度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方法。按照文化产业园所呈现的大致特征可以分为产业型、艺术型、高科技型、娱乐型四类,各举一例的话,有天津经济快乐特别区,北京798艺术区,香港数码港和北京欢乐谷。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属于创作型园区,以特色文化资源或人才为依托,多集中在保护再利用的旧厂房区,自发聚集和政府发起均有。其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相对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下文简称艺术型文创园)有北京798艺术园区、北京通州宋庄艺术区、青岛达尼画家村、上海的田子坊等。

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社会功能及特点

1.艺术型文创园的社会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产业集聚形式,按照产业链的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创造竞争优势是其最基本的经济功能。与此同时,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具有更重的文化事业色彩,其社会功能包括:

(1)培养、保护艺术人才。

艺术人才是艺术创作中最活跃、能动性最强的因素,在艺术型文创园区内保持艺术人才层次的多元性有助于艺术人才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艺术门类的不同有助于彼此间相互借鉴,年龄层次的完整性有助于实现继承与创新,从整体上促进艺术家群体的孵化。园区内沙龙、展览和研讨会的定期举行能够促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其他业态的存在也帮助艺术家成长。园区服务平台可为维护艺术家的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提供法律咨询和保障,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2)平衡、繁荣艺术生态。

艺术型文创园的社会价值并不是体现在能够成就几位艺术巨匠,而在于这些或成功或平凡的艺术家们独特的生活方式、高价值的精神创作可为园区及周边区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园区能够帮助艺术家摆脱单纯创作的桎梏投身于完整的艺术生态链条中,在比较和学习中直观地审视自己的作品,在“往复上升”的过程中获得教益并继续创作。

(3)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国家软实力。

艺术型文创园作为艺术家集聚的场所,是城市中艺术类人才和文化设施的高密度区域,有完整的艺术家培养及推广机制,文化艺术氛围浓厚,能够对城市居民起到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的作用。园区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城市艺术发展的现有水平,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为城市旅游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当下,现代艺术占据着中国艺术的高地,我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和艺术特质在逐渐被消解,艺术型文创园可以通过繁荣艺术事业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2. 艺术型文创园的特点

(1)艺术、创意氛围浓厚。

艺术型文创园起源于艺术家们对群聚以及艺术乌托邦的渴望,在与产业结合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由于园区汇聚着大量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以艺术品的创作、展示和交易为内容,园区本身也多由工业遗产改造而来,这里的艺术、创意氛围浓厚。艺术家们利用园区内的厂房建筑挥洒着自己的创造才华,将艺术融入建筑及周边环境。以798艺术区为例,落有致的工业厂房,管道纵横,砖墙斑驳,另类的当代艺术作品与过时的生产机械等历史遗迹相映成趣,艺术小店彰显特色,艺术活动精彩纷呈。

(2)具有旅游吸引力。

知名的艺术型文创园因其艺术氛围浓厚,展现城市文化魅力,能够吸引各地游客,拉动所在城市乃至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现在旅游观光客正趋向越来越年轻化、富裕化和受教育程度更高化,与自然观光相比这些游客更倾向于文化观光。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应运而生,它是以文化创意产业构成要素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物理空间载体的一种全新旅游模式。据798艺术区管委会信息,园区每年举办的各类展演、时尚以及文化艺术活动可超2000场次,到访宾客超过200万人次,其中境外人士超过30%。

(3)艺术资源保护需优于产业发展。

艺术型文创园是以特色文化资源或艺术家群体为依托的,与娱乐型、消费型文创园的发展模式不同,部分艺术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比如建筑特色、工业文化、艺术家等,要持优先保护的原则防止极度的市场开发。艺术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并不肆意接受外力的干扰,应该严格控制非艺术业态的比重以保护其文化纯度,可利用与政府互动合作的机会获得一些特殊政策,鼓励艺术家群体在此生存下来。

展现艺术氛围

1.运用多元化的艺术语汇

艺术型文创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比比皆是,这里的一切景象和印记,无不彰显艺术家们的艺术品位与独特视角。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其中以当代艺术思潮的介入最为常见,比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概念艺术、极简主义艺术和涂鸦艺术等。参观者徜徉在园区,常会惊喜地发现大面积的涂鸦墙或角落里的小雕塑,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启迪(见图2)。经装置艺术家们对场地材料改造而成的景观小品散落在公共空间中,带着对园区历史的记忆,凝结着工业时代的文明气息。

2.讲究景观要素的细节

(1)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是园区公共空间的主要界面,是体现园区文化特色和艺术创意的重要视觉元素。建筑立面的艺术化处理可分为三种价值取向:以保护为核心、以时尚为核心、以个性化为核心。就具体建筑而言,价值取向可以是多元复合的。建筑立面的风格化改造通常基于某种艺术潮流,常见的设计手法有简约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种方式都很容易与旧工业建筑原有形态相协调。

(2)地面铺装

特色的质感、丰富的色彩、多样的构形,铺装所表现的韵律及象征意义能为公用空间赋予活力与个性。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某种文化传统和乡土气息,引发人们视觉的、心理上的联想和回忆,是铺装构形设计中创造个性特色的常用手法。在铺装设计中还经常运用文字、符号、图案等细部来突出空间的个性与时尚感。

(3)局部绿化

艺术型文创园公共空间中植物景观的最大特色就是对“恣意”和“规整”的充分表达。恣意是任植物的枝叶以自然状态生长,保留原有和后来栽植的均有,可以显示公共空间自由、不拘束于特定规矩的特性;规整是对植物形态进行人为的规划和控制,使其成为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与公共空间呈现出的“设计感”相匹配。在具体手法方面,攀爬植物的运用可以带来一种生活气息,为硬质立面增添色彩与活力。小型的盆栽经过艺术家的个性化处理,能成为新的景观装饰。

(4)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既包括公共雕塑、设施小品还包含大量的公共标识,是最容易汇集艺术家和设计师艺术创意的环境元素,一件特色的小品就能令人记住一个空间甚至一座城市,同时,景观小品的易更新性也便于艺术家们将时尚创意不断释放到公共空间中。通过与园区精心设计的公共设施的接触,使用者能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体验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魅力。

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城市文化生态主动脉和城市形象新名片,值得更多学者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其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是体现园区创意氛围和艺术气质的重要阵地。在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景观规划师和入驻艺术家群体的联合设计,定会对园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一、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空间要素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艺术作品塑造景观环境空间,景观环境空间中的诸要素和功能化需求也影响艺术作品的创作、设计和安置。视点、视距、空间尺度、植物、水体、道路、环境设施等这些空间要素制约着艺术作品的创作以及其在空间作用的发挥。二者协调得好,空间要素就能凸显艺术作品的独特作用和魅力,艺术作品也能很好地塑造景观环境的空间感,相得益彰;二者协调得不好,景观环境空间中的诸要素则会相互掣肘,相互抵牾,损害各自功能和美感的彰显。大体来说,影响艺术作品功能的高校景观环境空间要素有下列几种状况。第一,观者所处的视点、视距影响艺术作品的造型形式及空间布局。通常,在一个有效的景观环境空间中,设计者都会为艺术作品设置一个最佳的观赏视点、视距和视面价值,以便受众能更好地界定空间、利用空间和观赏景观,发挥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作用。同时,这些视点、视距和视面又影响着艺术作品的位置、造型、色彩、尺度、材质以及主题的选择。比如,艺术作品要想引起较远视距人们的关注,就必须在艺术作品的材质和色彩上加以选择,或者对艺术作品的尺度进行强化。对某些空间而言,处在最佳视点的观者的双眼形成一个会聚角度,这个会聚区域就是艺术作品塑造区。设计者在这个区域中,不仅要考虑艺术作品的造型和布局方式,把握区域内整体景观布局形式,还要衡量来自主视点的艺术作品的景观视面价值。因而,在这样的空间中,其他方向的视面价值和布局方式就不是设计者重点考虑的方面。当然,对一些以圆为基本型的艺术作品而言则无须考虑视面价值问题,也较少受到视距视点的影响。而以三角形为基本型的艺术作品就必须要考虑主视点方向的视面造型,特别是那些趋向二维化的艺术作品就必须重视视点、视距的关系了。第二,空间尺度对艺术作品的影响。空间尺度主要是指景观空间的分辨度和面积的大小。景观空间的各相关因素会影响艺术作品的造型形式、尺度、材质等构造元素的选择,有时甚至决定着特定的艺术作品能否摆放在特定的景观环境空间中。因此,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结合空间尺度加以综合考虑。通常,在大尺度空间中,艺术作品创作的自由度较大,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而在小尺度空间中,艺术作品受到的限定因素会更多。比如,在以趣味性为主、鼓励人们参与的小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尺度就应以与人体工程尺度相适宜、凸显亲和力为佳。这样就可以鼓励人们进入空间活动,提高空间利用率。因而,小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在造型和材质的选择上就要考虑其安全性,造型太尖锐或多棱角、材质不环保等都会带来安全性的问题。在高校这样人流密集、行为活跃的景观环境空间中,这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植物与水体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在以艺术作品为主导的空间中,植物和水体通常作为艺术作品的背景出现,和艺术作品共同营造着高校的文化与精神氛围。它们与艺术作品是鲜明的图底关系,不仅衬托出艺术作品的主视面的景观效果,还修饰了艺术作品弱视面。因此,植物的色彩、品种、面积大小等必须贴切艺术作品的主题,有时还应考虑植物未来生长尺度对艺术作品的影响。水体则要考虑其面积和造型对艺术作品的影响,要相得益彰。当植物、水体和艺术作品共同营造空间氛围时,设计者既要考虑乔木、灌木、地被植物间的空间层次和搭配关系,还要考虑水体的大小、造型、位置,以及它们与主景观艺术作品的构图关系。植物种植不能杂乱无序,遮挡艺术作品的观赏视线,破坏其美化的整体景观效果;水体则不能喧宾夺主。所以,设计者应多角度考察植物水体和艺术作品的空间均衡关系,突出艺术作品的景观视觉效果。第四,座椅和道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校园户外座椅和道路在空间中的位置、朝向,与艺术作品的距离等影响着艺术作品正视面的创作及空间布局。如果一个空间中座椅和道路已经固定,那么艺术作品的正视面、尺度和观赏的距离也就固定了。同样,如果一个空间中艺术作品已经固定了,那么座椅和道路朝向、距离也要与之匹配。设计者尤其应重视那些固定的、在主视点视线上的座椅与道路对艺术作品的正视面景观效果的影响。座椅让人们轻松安静地观景,道路引导人们悠闲流动地观景。户外座椅、道路与艺术作品的合理布局才能改善人们户外逗留的条件,增强高校景观环境空间的吸引力。

二、高校主要环境景观空间中的艺术作品

高校中主要的景观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道路、校园广场、主要建筑前以及边缘空间等。空间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对艺术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样。

1.校前区空间的艺术作品校前区空间紧邻主校门,衔接校内外,是城市与校园的空间纽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是校内外人员流动的集散空间,也是展示高校自我特色、风采风貌、校园历史文化和进行校园礼仪活动的场所。因此,校前空间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强化其特质,起到地标和交通导向作用,还要展现高校的文化魅力、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精神。通常在校前区空间中会有一个核心甚至唯一的艺术作品与主校门形成对景。该艺术作品与校前区空间的其他要素形成互动,引发进出校门的人流的共鸣与联想,既引导校前空间人们的行为,又使校前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由于校前区空间的艺术作品是高校文化主旨的呈现,对其在造型、材质、尺度、色彩和主题上也就有更高的要求。它要具备高度的公共性,造型富有创意,体量尺度较大,材质考究,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彰显高校个性特色和人文精神,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因此,校前区空间中的艺术作品的题材选择既要为校园人群熟知和喜爱,又要做工精细,细节刻画唯美细腻有力度,有明确的图底关系,唯有这样才能提升校前空间的价值和魅力。

2.道路空间的艺术作品校园道路是高校景观环境空间中的骨架,起到联系校园各景观环境空间的作用,具有导向性、交通流动性和线性等特点。校园道路以有序而流动的方式展现校园的精神风貌,而且道路空间中竖向的艺术作品常常是校园空间转换的标志物,是校园空间中的转动轴。它不仅能强化道路空间的景观效果,还能增强校园道路的可识别性。由于校园道路空间中的人流量大,其间的艺术作品能更有效地展现校园历史文化精神和艺术风采,也易成为道路空间的视觉焦点。道路空间中艺术作品的题材和造型受道路影响较小,但其尺度、数量受道路空间的限制。另外,由于道路的线性特点,道路空间中的艺术作品的正视面通常只能面向道路,二维性特征较强。这种二维性对艺术作品的背景要求较高。艺术作品的背景处理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呈现的效果,乃至整个校园道路空间的景观效果。碑石、剪纸雕塑、独立性浮雕、线性装置等艺术作品形式常成为该空间的选择。

3.校园广场上的艺术作品校园广场是校园人群进行大型集体活动的场所,是高校景观环境空间最重要的部分。它的艺术作品形式丰富、主题多样、个性突出,表达了一个高校的精神旨趣和审美品位。广场内人群活动自由,艺术作品受到空间的视向视面价值制约较小,在造型形式、空间尺度、色彩要求以及布局安排等方面也就自由得多。校园广场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多以天空为背景,形成明朗、开阔的图底关系。在以绿化为主的软质广场上,设计者较少设置大型主题艺术作品,而是多把艺术作品分散于软质广场中局部小空间中,或是布局于绿化植物之中。艺术作品多是趣味雕塑和生活人物雕塑,与周边植物、水体等空间造景元素形成明确的图底关系,增加广场各小空间的趣味性、亲切度和可参与性。在以铺地为主的硬质广场上,设计者多设置一些大型主题艺术作品,数量少,气势宏大,统摄整个空间。这类艺术作品主要呈现的是高校人文历史精神,广场名称也多以该主题艺术作品命名。

4.主体建筑物前空间中的艺术作品校园主要建筑物是指校园内那些空间尺度大、功能较多的综合性建筑物,如综合教学楼、图书馆、综合实验楼等。这些建筑物的体量大、尺度大、功能多样,其所覆盖的空间通常会设置一些专题性的艺术作品。这类艺术作品的尺度、题材应与建筑物的用途相关联。在图书馆前可设置与图书馆内容密切相关的艺术作品,通常是与学校相关的伟人、文人或捐建者雕像,或一些与校园历史文化精神相关的浮雕等。在主体教学楼前则多设置文化气息浓厚的碑石铭文,或者与该建筑物作用相关的雕塑,以启发和激励人们求知欲。在综合实验楼前应设置一些科学家的雕像,或具有科技意义的艺术作品;在艺术系楼前就会设置艺术家雕像或一些纯艺术作品;在计算机楼前则设置与计算机相关的艺术作品;在经济管理学院楼前设置与经济相关的艺术作品;等等。这些建筑物前空间的艺术作品主题鲜明,统领整个空间,与建筑物功能相互协调,相互强化,相得益彰。

5.边缘空间中的艺术作品校园中的边缘空间主要是指那些易被设计者、大众忽视和人流较少进入的空间。它们通常位于校园边缘、死角,或是校内建筑物与建筑物的夹角处,或在大型主体建筑的背后,或是校园内部空间与校园外部空间交接的边缘地带,校园人群很少光顾。这些空间虽不占据校园空间的主要位置,但它们对校园整体安全以及整个校园景观环境品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艺术作品是改善这类空间景观效应和安全性的理想选择。它能活跃边缘空间的气氛,丰富空间中的景观层次,使其充满活力。一件根据边缘空间条件而专门创作的艺术作品还会成为该空间的经典景观,消灭校园景观环境空间的死角。可见,在边缘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参与是多么重要。这类空间中的艺术作品选题自由,要有亲和力,尺度不能太大,材质经久耐用,不昂贵,色彩须强烈,如此才能使校园人群感知边缘空间的存在,徜徉其间,从而增强校园边缘的美感与安全性。

三、结语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公共艺术是两种内涵的结合,首先是公共内涵,强调的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指明其受众是广大群众、发生地点是公共空间;艺术内涵表明其本质是美的载体,是运用各种适合于公共场域的表现手法而展现出来的艺术之美。因此,公共艺术应该是有助于从形态美和精神美上增强公共空间整体美的存在。城市公共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佐证之一。当代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园艺或城市雕塑作品,城市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等都已经成为了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是城市空间、情感、场景、公众事物等的集合。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所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根据其时效性、规模、形式、结构、情感等可细分出非常多的类型。比如通过艺术类型可分为雕塑、装饰、影像、园林艺术等,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平面、立体等,从内涵上可分为写实的、抽象的、寓意的等。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根据现实空间的功能需要、情感需要、场景需要、文化需要等来决定,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才能创作出适宜的公共艺术作品。    

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决定着它的特征,所有城市公共艺术都具有如下典型特征:第一,装饰性。公共艺术的首要作用是点缀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装饰性是其作为艺术的基本特性。公共艺术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的装饰性和表现手法的装饰性,合理、美观的空间布局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法同样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第

二,实用性。现代城市发展重心是“人本建设”,以服务于民为宗旨。因此,公共艺术在装饰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性。比如与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公共设施,以浮雕为载体的具有视觉导向作用的过道和长廊,即具有实用性也增加了公共环境的美感和趣味感;第三,互动性。公共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中的居民等相互协调共存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满足城市空间审美需求、城市居民知行需求的同时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公共艺术的上述典型特征也不是独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公共艺术的独特性。    

成功的公共艺术不在于公共艺术作品本体的突出艺术性和经济价值,而在于是否做到了艺术性与公共性的相互协调,是否有助于城市社会与空间自然的协调,是否实现了城市情感与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二、公共艺术之美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推动作用研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宣传载体和城市形象的名片,对城市空间整体美感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一)公共艺术对增强城市空间美感的双重促进作用    

城市空间的构建是否具有设计美感与城市的系统规划息息相关,而公共艺术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城市规划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城市的细节美和形态美,从平面、空间等不同维度来勾勒城市的设计之美,从而从城市自身形象建设上去推动经济建设。良好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是增加城市辨识度和知名度的有效媒介,随之而来的商业效应和经济效益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此外,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态文明滞后是得不偿失的。当代城市中以环保为题材或以环保材料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越来越多,通过这种手段将艺术之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运用循环生态哲学来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在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审美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的延续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从而从城市自身去推动经济的永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空间内优美的环境和亮丽的风景,同样体现在城市经济、文化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艺术对弘扬城市文化内涵的名片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实质上是隶属于文化范畴的,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城市文化形成于历史积累和城市精神,公共艺术是这些风俗文化、人文精神得以表达的直接手段,而城市文化又给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北京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雕塑展现着北京的皇城文化特色,拉萨的佛教建筑群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通过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向人们传达着城市、民族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和审美需求,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是由城市地理环境、风俗文化、建筑风格等公共营造的,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反映着城市形象的好坏。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当人们来到城市旅游时,总会重点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对该城市的认知也大多建立在这些具有对方特色的景点或者艺术作品之上。比如到了长沙就一定会去橘子洲,到了武汉就一定会去黄鹤楼,这些建筑、雕塑都可以划分到公共艺术作品的范畴,他们对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已不必赘述。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    

艺术不是文化人的专属,要渗透到生活中去,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就是深入推进生活与艺术的互动,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从而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艺术不应该都是曲高和寡,应更多地融入生活。纵观当代城市社会,互动性的艺术作品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互动必然是多个个体共同参与,互动需要主体、客体、场域和媒介。}4}公共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互动过程,其中互动的主体包括城市大众和公共艺术的创作者,这两者的思维、情感、技艺等构成了互动的主体;互动的客体主要包括公共艺术作品和城市空间环境,公共艺术创作者根据作品所处的空间环境、人文氛围等因素,从风格、尺度、主题、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客观环境之中,以实现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呼应和协调。此外,通过这种客观的表达手法和特有的人文气质来烘托周围空间的文化氛围,从而改善周围空间的环境。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以行为的方式(如语言、肢体动作、动作场景等)和以物的形式(色彩、造型等)进行。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性逐渐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公共艺术作品为媒介,发生在城市空间环境场域中的情感、审美、技艺的互动与交流,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体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促进了城市的和谐与融洽。当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之中可实现放松与减压,这种微妙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帮人们舒缓情绪,还能够进一步拉近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空间的活力,同样能够帮助城市空间在功能和审美上实现提升,公共艺术作品一方面可以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是识别城市的标志,同时给城市空间中的人们形成一种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建立在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价值互相匹配的前提之下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粗暴的将某个艺术作品不假思索的置于某一公共空间之中。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地域性,而不是趋同性,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质相互关联,在作品的创作初期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结合人文、空间、环境等要素进行恰当的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是公共性,曲高和寡不是公共艺术所追求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被广泛接纳,艺术性再强的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到不合时宜的公共空间中只会显得突兀,破坏空间的整体性。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多方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其目的是增强城市空间环境的宜居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向人们传达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人们的精神归属。    

四、城市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美感与情感体验    

设立公共艺术作品的初衷主要分为两大块,首先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增强居住环境美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其次就是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使人们身心愉悦并感知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在美感形成的基础上加强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从审美和情感两个角度来增加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已实现其历史使命。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纤维艺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价值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发展,纤维艺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生态性吸引人们的眼球,逐渐成为人们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联系的情感纽带,用以缓解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带给人们的冷漠与孤独感。

1纤维艺术的实用性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纤维艺术的实用性不容小觑,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起着布道、宣传、防潮、隔音、御寒、保暖、吸光和环保等作用,有存在的价值。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柔和的纤维材料与各种冰冷的建筑材料相得益彰,让人们产生一种亲切、温暖和谐的美感。它与人们熟知的大理石、玻璃、金属等建筑材料,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对比与协调的艺术诱惑力。而正是纤维艺术本身所存在的优点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起着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所以纤维艺术家们很是乐意将纤维艺术融入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解决了一部分建筑材料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吸声减噪功能、防潮功能、隔断减光功能等。再如,宾馆酒店的地面上大面积使用地毯,为顾客营造安逸舒缓的环境;电影院中在装修时会采用吸光减噪的设备,给观众们一个安静的观影环境。这些看似简单却又不平凡的实用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发挥着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2纤维艺术的艺术性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纤维艺术的艺术性充分体现在色彩、质感肌理和空间感这三方面。

2.1色彩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色彩是纤维艺术的艺术性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纤维艺术作品的色彩表现力极强,表现内容极为丰富,从本质上打动人们的心灵,继而使人们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环境产生一定的依赖和归属感。当然,不同的色彩作用于相同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时,其效果也是很不同,如亮色明快、暗色深沉、暖色热烈、冷色收敛,对于色彩的不同选择可以改变人们对现代建筑空间的整体感觉,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气氛感受。例如,某位著名纤维艺术家在设计时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秉性来决定色彩的选用,他曾以红、黄等暖色调为主,在此基础上将纯羊毛作为材料进行创作得到纤维艺术作品,使得纤维艺术作品的色彩与现代建筑空间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2.2质感肌理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质感肌理是纤维艺术的艺术性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纤维艺术作品是通过各种纤维材料以及各种新颖的编织手法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拥有得天独厚的质感以及丰富的肌理,来满足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需要。通过手工编织出具有质感肌理的纤维艺术作品,可以用来补充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先天不足”,从而拉近现代建筑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要想打造一个极具艺术性且保有文化内涵气韵的空间,需要多种纤维材料进行组合再装饰,才能充分展现纤维材料本身具有的质感肌理美。而纤维材料在经过不同的艺术处理后,也会产生不同的质感肌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受。人们在选择纤维材料对现代建筑空间进行装饰的时候,既要差异化对待不同纤维材料的质感肌理,又要将其协调好,这才是重中之重。例如,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英国馆的表面是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殿堂”,这些触须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各种图案和光泽。英国馆将人工合成纤维材料自身所携带的丰富的质感肌理,恰到好处地运用在了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带给人们一种轻盈、细腻的感觉,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神秘空间氛围。

2.3空间感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空间感是纤维艺术艺术性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随着纤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纤维艺术呈现出平面、立体的艺术形态,放置于现代建筑空间中,对人的视觉美感起着一定的冲击力。纤维艺术不仅能够以平面的艺术形态将现代建筑空间装饰得气宇非凡,也能够以立体的艺术形态烘托现代建筑空间的宏伟气势。到了20世纪70年代,纤维艺术以其自身特有的颜色、质感肌理、可塑性和和悬垂性,不再简单的停留在平面形态上,而是逐渐向立体形态发展,如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软雕塑”和“装置”作品,不仅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也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纤维艺术家任光辉的得意之作《水墨年华》,正是一组杰出的“软雕塑”作品,它恰到好处地运用中国水墨的意象,用黑白毛线缠绕树枝,描绘出树枝的自然生长形态。这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纤维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亲和力和伟大魅力,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纤维艺术的空间感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起到的价值。

3纤维艺术的生态性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纤维艺术的生态性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不容忽视,起着推动手工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当代语言等作用,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纤维艺术作品主要是通过人们手工编织、缝缀、缠绕等制作手法创造而成,具有一定的手工文化内涵。尤其是在21世纪高速发展的时代,手工艺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但很多粗制滥造的手工艺品不断出现,人们只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其根本的艺术品质问题。纤维艺术的生态性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手工艺品回归现代生活,一些以纤维艺术为首的手工艺品正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慢慢崛起,为人们在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因为像纤维艺术这样的手工艺品,唯有依赖高超的手工技艺方能完成,其存在的价值更接近艺术品。同时每位艺术家在创作时,都不忘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入纤维艺术作品中,其所创作的纤维艺术作品精彩纷呈、样式迥异,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语言方式的尊重。纤维艺术作品在推动手工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一直积极探索,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贡献了一分力量。

4结语

本文主要从纤维艺术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生态性三个方面来分析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宝贵价值,且着重从色彩、质感肌理和空间感三方面分析了纤维艺术的艺术性。纤维艺术的发展须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信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定能够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程晶.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2]刘晶.浅谈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