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监督的主体

会计监督的主体

会计监督的主体

会计监督的主体范文第1篇

一、财政会计监督乏力的原因

(一)财政会计的监督意识薄弱

监督意识是确保财政会计监督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监督意识是确保财政会计监督有效进行的保证,但是在我国当前的财务监督环境下,监督意识薄弱已经成为制约财政会计监督效率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财政会计监督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主体内部的监督意识薄弱,一些市场主体缺乏对财政会计监督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建立健全内部财政会计监督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一些会计人员不能依据财会的相关法律认真地落实国家的监督规范,从而使市场主体内部的资金运行存在一定的漏洞;二、社会监督意识薄弱,财政会计监督不仅是企事业内部以及国家财政部门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但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一些与财政会计相关的社会组织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社会监督作用,反而弱化了国家的财政会计监督体制,例如我国相关部门对会计师行业的监督效力不足,导致一些缺乏基本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工作人员进入了财政会计监督领域,而这些人的存在无疑会扰乱相关的财会监督秩序,甚至会降低我国财政会计监督的力度。

(二)财政会计的监督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财政会计监督体制是保证财政会计监督的制度基础,我国目前的财政会计监督制度上不健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有些市场主体虽然成立了完整的财政会计监督部门,但是由于其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导致财政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二、有些财会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导致其在物质的诱惑下,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破坏了整个财政会计监督系统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强化财政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财政会计监督意识

要想提高我国财政会计监督的水平,首先要从提高相关部门监督意识入手。市场主体的财会监督部门应该按照《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对财政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在提高其业务素质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其财政会计监督意识;除此之外我国的各级财政会计管理机关,也就是财政部门应该联合有关部门分期、分批、分类型地为各级监督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领导举办研讨班,使其在深入了解财政会计监督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对市场主体内部建设财政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培养良好的监督意识和监督外部环境。

(二)健全财政会计监督体系

健全财政会计监督制度是规范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减少监督资源浪费、提高监督效率的基础,相关部门在健全财政会计监督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依据相关法律,确定监督范围,力争将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活动都纳入到监督的范畴内,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其次要细化监督内容,财政会计监督部门应该从细节入手,提高财政会计监督的效率,将监督的重点切实地落到实处,避免出现监督的形式化和“走过场”的现象;最后,发挥审计部门的功能,完善监督体系,审计是财政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财会部门在进行财政会计监督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审计的效用,以实现对财务活动监督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推进财政会计监督的法制化建设

法制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强化财政会计监督力度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保证监督制度的建立和监督政策的落实,而相关部门在推进财政会计监督的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现行法律的实施力度,通过监督及时揭示市场主体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并将过失人提交司法机关进行依法处理;另一方面要加快财政会计监督立法,及时堵住现行法律中的监督漏洞,以预防财政会计监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会计监督的主体范文第2篇

夏博辉

    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但实践中,会计监督作用一直不尽人意。会计改革以来,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而事实上会计监督却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1995年10月26日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①1996年4月19日,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在内的会计监督体系。保证会计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②随后财政部制定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从1996年6月17日起实施。③同时,理论界也就会计监督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举措无疑对加强会计监督,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乃至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监督的认识,还没有把握住其本质和立足点,因而影响了我国会计监督的规范。所以,要彻底改变会计监督不力状态,会计监督理论必须重新思考。

    一、会计监督的含义

   监督是特定主体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对客体的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监督需要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上,没有双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会产生和存在监督。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持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案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法,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从这一基本含义,可以看出会计监督具有如下特点:

   (一)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经授权”概念,因为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只有经授权才能进行体现授权者意志的会计监督。比如,在企业,企业领导作为授权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为了本单位的利益,授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一定的监督权力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其会计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领导的意图,实行会计监督。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不应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会计监督的授权者也不应再是会计主体所有者或其他外部利害关系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的唯一代表,为了集权控制的需要而赋予会计人员监督职能,结果造成了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和在工作过程中的两难境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取消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实现会计人员回归会计主体。④因此,会计监督的授权者,应由所有者转变为会计主体领导。

   (二)会计监督的对象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这里的“特定主体”,就是会计主体,即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这个特定单位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个人、家庭,还可以是政府机构。这里的“经济活动过程”既包括着经济活动引起的经济现象,也包括着同这些经济现象相联系的经济关系。至于资金运动,是由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因为会计的基本工作就是将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统一尺度进行计量,并把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监督,具有综合性、全面性、连续性和及时性。会计监督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物价、税收、财务、工商行政、金融、财政和劳资等各方面经济政策在会计主体的执行情况,最终都将反映在会计上;二是表现在会计监督的价值信息的综合性上。会计监督的全面性,是指凡涉及到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事无巨细,大到会计主体长期投资、筹资决策,小到差旅费、办公费报销等都必须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连续性,是指会计监督具有稳定性和经常性。它是伴随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即在实施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就进行了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及时性,是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经济业务发生的同时需要及时地取得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反映、监察和监促。

   (四)会计监督的依据是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现在许多人依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认为会计监督的依据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二是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三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补充规定;四是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五是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其实,这是对会计监督的误解。理由有二:一是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其基本前提是合法,即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这样一来,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本身就包涵了前面所述的三项依据。二是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进行自我约束的机制,而国家法律法规包括会计准则,都是对会计主体和会计人员的外部约束。所以,进行会计监督不应片面强调依法,而应该是依据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制度、预算、计划等。一切违背了这些合法制度的经济事项,将得不到经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承认。

  (五)会计监督目的。会计监督的直接目的是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最终目的是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会计监督的内容

   由于会计按其报告对象不同可分为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会计,所以,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财务会计监督和成本管理会计监督两个组成部分。

  (一)财务会计监督。财务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对特定主体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以提供正确、相关、可靠和可比的财务报告为目的;二是以公认会计准则为标准;三是以复式簿记系统为基础;四是坚持以实际交易价格为计量属性。因此,财务会计监督寓于财务会计核算中,核算的过程就是监督的过程,核算的内容就是监督的内容。财务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

   1.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这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实行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主要应当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对原始凭证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节约原则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予以扣留,并及时向单位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二是对原始凭证准确性、完整性的监督。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

   2.对会计帐簿的监督。会计帐簿是会计主体的重要经济档案,是会计主体系统归纳、积累财务会计核算资料的工具,对于特定范围内划清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会计帐簿的监督,主要是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按照合规要求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和登记会计帐簿;对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帐簿或者帐外设帐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及时报告,并配合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作出处理。

   3.对实物、款项的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实物、款项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发现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当按照合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超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职权范围的,应当立即向本单位领导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其目的在于认真执行财产清查制度,分清责任,保护会计主体财产的安全、完整。

   4.对财务报告的监督。财务报告是会计主体外部利害关系人进行合理决策、评价管理当局受托经营责任、评估和预测未来现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和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依据。因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以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正确、相关、可靠和可比。对指使、强令编造、篡改财务报告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及时报告会计主体外部利害关系人,并配合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作出处理。

   5.对财务收支的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监督,应当注意抓好以下三点:一是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二是对违反合法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该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请求处理。单位领导人应当在接到书面意见起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并对决定承担责任。三是对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财务收支,应当向会计主体利害关系人报告。

   6.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是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单位必须依法接受财政、审计、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按照规定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不得示意注册会计师出具不当的审计报告。

会计监督的主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监督;财务舞弊;评价体系

一、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及内涵

(一)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2020年1月13日,在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财会监督与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等一并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明确了财会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定位,同时赋予了财会监督的新内涵。财会监督包括财政监督和会计监督,而会计监督是财会监督的重要构成,会计真实、公允反映经济业务活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体现,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价值对风险管控、党风廉政建设、高质量发展都有促进作用。2020年10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旨在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截至2020年10月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为4082家,总市值达到73.58万亿元,上市公司对国家整体经济影响较大。近年,出现了康美药业、獐子岛、康得新等上市公司大规模造假事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暴露越来越多,主要特点表现为:系统性造假、主观意图明显、周期长、涉及金额大、手段复杂隐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对资本市场的效率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有效的会计监督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对国民经济也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二)会计监督的内涵

《会计法》专设一章对单位会计工作的会计监督予以规定,从系统论的角度明确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即由单位内部、社会和政府三类监督主体共同形成协同、有效和不可替代的会计监督关系,而这一体系又是由内部会计监督系统和外部会计监督系统共同构成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包括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体系;社会会计监督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其他鉴证业务;政府会计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政府部门对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会计监督的主要方式包含审查、检查、调查、风险评估、监控等。

二、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

单位的会计人员在劳务关系、人事安排、经济来源等方面都依附于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受到单位限制、缺乏独立性、不能进行充分的监督。部分单位负责人不知晓会计法中规定应承担的会计责任,可能认为会计监督是自找麻烦,降低管理效率。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活动基本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监督的要求,而有监督动机和权力的股东、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却未被纳入会计监督体系。

(二)社会会计监督执业水平参差不齐

上市公司的社会监督主要依靠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会计事务所存在执业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知名会计事务所在审计方面具备专业优势,拥有多年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欺诈痕迹。但会计师事务所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为了生存,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会承接各类上市公司业务。由于审计费用由上市公司承担,会计师事务的业务活动不可避免地向被审计单位的意愿倾斜,甚至与被审计单位串通舞弊,不披露真实会计信息,配合捏造不实依据,完成相应审计工作,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得不到保证,上市公司就会披露出不真实、甚至误导性的审计报告,将严重影响社会会计监督在上市公司中发挥的作用。

(三)政府会计监督重复,监督结果缺乏共享利用

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政府部门对单位的会计监督一般依法依规进行,各司其职。各政府部门依据法规不一致,标准不一致,政府会计监督工作缺乏协同性,监督力度不一致,甚至存在重复和冲突的现象。相对于4000多家上市公司,政府的监督力量不足。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监会等政府部门会计监督的结果缺乏共享利用,缺乏公开透明。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还存在互相推卸责任,会消耗更多的政府资源,会削弱政府会计监督的效力。

(四)会计监督信息化水平不一致

上市公司建立不同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相互独立,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性较大,信息化建设较弱会导致会计信息跟踪业务信息难度较大,无法识别会计信息源头,很难识别虚假的经济内容,导致会计监督信息出现失真的现象。由于会计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了外部会计师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缺乏很好的手段和措施,监督难度也较大。同时由于会计信息都是由上市公司自主控制,会计信息输入、输出、维护和更改、文本存储和保存等无法有效监督,缺乏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监督手段。

三、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健全会计监督法制体系

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的法制体系,促进《会计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衔接,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督提出明确要求,明晰各方的法律责任,加大上市公司违法的惩罚力度,从法律角度增加和鼓励举报机制,让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风险。《证券法》完成修订更新,新《证券法》显著提高了证券违法违规成本,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管执法和风险防控。这要求《会计法》与《证券法》进行有效衔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提出更高要求,鼓励内外部举报,加大违法违规成本,促进建立完善良好有序的资本市场。

(二)建立多元化主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针对上市公司应建立多元化主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要求在多元、协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股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人、单位负责人、债权人、社会公众等积极共同参与的监督主体结构体系。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控制,而是协同,是持续互动,他们都具有会计主体的资格与能力,但任何单一主体的权力是有限的,不应具有绝对权威,形成相互制约的会计监督体系,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维护资本市场的利益公正、公平、均衡分配,形成有效的多元化主体会计监督体系。

(三)形成协同共享高效的政府会计监管合力

政府会计监督要树立大监督意识,会计监督内涵丰富、涉及政府部门众多,需从财税、司法、海关、证券市场等业务方面拓宽会计监督的业务范围,采取内外结合、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整合政府监督资源,形成有效监管合力,提升政府监督效力。同时,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共同营造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形成监管合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政务平台,增加会计监督的手段和方法,为形成监管合力创造更有利条件。建立上市公司政府会计监督综合管理平台,推进上市公司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可利用国家税务局现有的“金三”税务系统,建立健全财税、海关、金融、证券市场监管、地方证监局、行业监管、银行监管、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等单位的信息全面共享机制,提升政府会计监督结果的运用效率,减少重复性政府会计监督,加强政府各部门的监管执法协作,协同处置上市公司存在的各项风险,更好地发挥政府会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协同作用,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四)压实会计师事务所在资本市场“看门人”的法律职责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履行上市公司社会监督的主体责任人,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应履行相应法律职责,提供高质量的中介机构服务,切实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为压实“看门人”法律职责,证监会应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评价机制和注册会计师的诚信管理机制,每年必须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综合评价,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应参考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评价。针对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出现串通舞弊的情况,应一票否决其承接上市公司中介服务(包含IPO业务),同时根据注册会计师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情况,将签字注册会计师存在舞弊情况直接纳入个人诚信管理档案,与其个人利益(购房贷款、乘坐公共交通等)直接挂钩,建立完善注册会计师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同时发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职能,将其他业务执业情况也纳入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价体系当中。另外为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建议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由股东直接承担,从上市公司每年分红中列支(扣除上市公司年度审计费后再分红),从而增强社会会计监督的效力。

(五)构建会计监督评价体系

会计监督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必须依赖持续有效的综合评价,建议证监会每年在《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时,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向资本市场传递各个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运行情况。会计监督评价体系应以“体现市场公平、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为目标,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监督治理,建立持续、动态管理的会计监督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用评价助监督,提高会计监督的绩效考评。

(六)利用区块链信息化技术提升会计监督能力

随着区块链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区块链技术逐步应用于会计领域,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开放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利用区块链信息技术建立上市公司的财务系统,将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录入财务系统并确认交易,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完整地保证公司经济业务活动全貌。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特性,可以有效减少对会计监督阻碍,财务信息一旦被存储,便不可更改,永久存储,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内部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大大提升,在区块链信息技术下出具的审计报告更加客观公正。建立区块链的会计监督信息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减少政府部门的重复监督,减少政府部门之间的推诿,实现会计监督信息的共享,提升政府会计监督的力量,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会计监督是促进上市公司进入和退出资本市场的有效机制。通过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多方法促进上市公司完善会计监督,真正形成“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风险”的资本市场氛围,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提高上市公司生命周转效率,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小佳.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防范研究[J].财务与会计,2020(34).

[2]宗禾.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着力提升会计监督的管控效能[J].财务与会计,2020(09).

[3]杨雄胜,陈丽花,孙东木,向利.新中国会计监督的历史贡献[J].会计研究,2019(11).

[4]武辉,王竹泉.国家治理框架下善治导向的会计监督体系重构[J].会计研究,2019(4).

会计监督的主体范文第4篇

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

一、美国会计监督体制比较分析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股东权利保护的国家,尽管其公司治理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以股东利益为导向却总是贯彻始终。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美国公司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把内部治理结构抽象成股东和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标准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尽管美国的公司治理采取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模式,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机制都有自己的特色。

(一)在家族大股东主导阶段

这一时期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股东如何对经理进行监控,以使经理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相协调。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也主要体现为董事会(其实质上代表的是股东)对经理的会计监督上。由于董事会直接参与经营决策和监控,因此,可以直接对经理人员的会计操纵行为进行监督。但是,在这一阶段,董事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来履行监督的职能,而是把对经理的监控作为全部董事理所当然的职责,只不过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特殊性,董事会一般是先聘请专门的注册会计师对经理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发表意见,然后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对经理进行监督。

(二)在经营者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在会计监督方面的特点有: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在经历了1929年股市的大崩溃之后,特别是1933年颁布《证券法》和1934年颁布《证券交易法》之后,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已突破了内部牵制的限制,其所涵盖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了企业内部所有的控制程序方法。随着查错防弊的责任转由公司管理当局承担,审计的目标开始正式界定在验证财务报告的公允性方面,审计方法也由原来的详细审计转变到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和评价基础上的抽样审计。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审计工作明显转向依赖和利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内部控制与现代审计的结合,也是20世纪审计方法和技术的突出进步。2.董事会中出现了专门从事会计监督、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产生办法、职责范围及其运作机制也开始规范化和制度化。3.董事会改组的步伐加快,独立董事在会计监督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部分大公司的董事会都已经由外部人组成,董事会的选择过程正在向产生更“独立性”董事的方向发展。4.财务会计组织的改革拉开序幕。在这一阶段,由于公司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大公司的管理部门正式接受纠错查弊的责任,使得财务会计组织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三)机构投资者主导阶段

在机构投资者主导阶段,美国公司会计监督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内部控制倍受重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使对经营者的会计监督又回到了大股东手中,机构投资者等大股东的直接监督有所改善,内部控制由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到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产生了质的飞跃。2.内部审计地位不断提升。在内部审计地位提升的同时,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监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财务会计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更加明确。3.激励和监督的关系更加和谐。在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同时,这一阶段也特别重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重视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和谐与统一。显然,如果没有这种激励机制作为前提,则不论是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制度,还是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很难说其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监督效果。

二、对完善我国会计监督体制的启示

(一)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的有效分离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虽然各种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在监督主体的安排上做法各异,但是,它们在监督主体的安排上却遵循了一个共同的原则,即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必须实现有效分离,使监督主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例如,美国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作为监督主体,这些独立董事是一些除了他们的董事身份和董事会中的角色以外,既不在公司内担任其他职务并领取薪水,又在公司内没有其他实质利益关系的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虽然审计委员会是在董事会下设的一个专门委员会,但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上述要求能够保障审计委员会在实质上独立于决策主体(董事会)和执行主体(经理层)。

(二)公司治理理念是影响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中,监督主体的安排各异,其监督机构成员的组成和来源差别很大,各自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也不相同。监督主体主要代表谁的利益进行监督,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理念有关,因为各个国家不同的公司治理理念在其法律、制度中得到了强化,故对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美国倡导“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理念,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在监督主体的安排上,不论是最初由董事会监督,还是现在由董事会中专门设置的审计委员会来进行监督,它们所代表的都是股东的利益,而且这些监督机构的设置最终也是受股东控制的。

(三)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或内部控制)及注册会计师审计(或会计监察人监察)的关系清晰、分工明确是构建有效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关键

会计监督的主体范文第5篇

1.1完善会计监督法制机制,加强会计监督主体法制观念完善会计监督法制机制,加强会计监督主体法制观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会计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使之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同步。二是加强会计监督法制的宣传力度,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做到自觉守法、严格执法。三是对责任人员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强化单位内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国家监督机构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避免内部监督主体和外部监督主体之间出现相互包庇、制假、造假行为。

1.2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引导内部会计监督体系化对于尚未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的企业,要督促并引导企业建立相应机制,对于已经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的企业,要监督其运用与实践。具体可以采用“三步走”战略实现:一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二是设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测试、监督和检查;三是推行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内部监督实施的有效性。

1.3强化会计外部监督,拓宽社会监督渠道[3]强化会计外部监督,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在实施会计监督时,遵循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事先明确监督的重点环节,具体工作中杜绝因重复检查、多头监督而造成国家监督失效。与此同时,会计中介机构进行社会监督工作时,要敢于说真话,办实事,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处理会计事务,做到不谋私,不隐瞒、不欺骗。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会计监督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会计人员、会计中介机构、国家有关部门的力量,必须发动群众的会计监督力量,使违法者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1.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倡导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深入认识和学习,同时进一步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会计人员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规范。

2.对会计监督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联系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