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梁启超曾精辟地阐述过青年和国家的关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青少年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形成及稳定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社会物质化、思想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要求转化为青少年的个人内在信念,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既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最终目标

(一)培育顶层国家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物质经济富强,政治建设民主,精神思想文明,人际秩序和谐,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最高目标。要努力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高层次的国家建设终极追求。这是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想支撑,也是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只有真正让国家价值观入心入脑,才能转化为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培养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强少年。

(二)树立美好社会向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精确凝练和生动表述。自由是指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要努力引导青少年树立对美好社会的正确认知和向往,培养健康积极的社会意识和集体观念,从小树立我为人人,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

(三)完善个人品德养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它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古人讲:人无德不成,无信不立。要努力引导青少年从小完善品德养成,要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教育和濡染,让个人价值观成为青少年的自身意识和自觉行为。

二、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和必要途径

(一)优化校园环境,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校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校园是青少年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第一环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的各个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教风、学风、校风。

1.通过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有机地将语文、政治、思想品德等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拓展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历史资料,带领学生们重温革命的每一个阶段,让同学们在声图像的深刻感染下了解革命和改革的艰辛。通过对先圣贤达和经史子集的学习,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用演讲方式进行学习考核等新式教学法进行课堂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价值观教育要尽力避免生硬枯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象、直接地传授给学生。

2.通过教师行为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校园教育的主体。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性断乳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开始特别关注价值观问题。偶像表现出榜样的作用在青年的模仿心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当中,教师发挥了天然的偶像作用,对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天然的优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为人师表,身体力行,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来促进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广州市海珠区少先队举办的中小学联谊活动中,通过发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教师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宣言,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引起学生争相效仿,使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通过校园氛围有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化成果的积淀,通过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价值观教育可感可知,可亲可近。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各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对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进行凝练概括,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可以通过漫画、标语等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结合校园的行为规范、校训、校风等多方面内容,在课堂、在操场、在食堂等多种场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面立体地展现出来。同时,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广泛报道,通过演讲、趣味比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积聚正能合力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只有在良好正面的社会气氛围中,才能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前,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困惑,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多元思想更是泛滥无度。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中,尽管青少年认知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认识水平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缺乏辨别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要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关心支持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宣传、

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领域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尤其是网络媒体,要坚持弘扬正能量,党和政府要切实承担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社会环境,积极树立模范典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受。

(三)注重知行合一,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空间

学而能用是真学,知而能行是真知。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首先,学校要开展相关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来深入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生活、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来强化核心价值观。其次,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青少年开展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要对青少年免费开放,各类文化教育场所要加大对青少年的优惠扶持力度。通过现实立体的有力展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社区劳动和志愿服务。例如通过走访孤寡老人、慰问敬老院、为地震灾区捐款、到大型展会做志愿者等现实性较强的社会实践,让青少年融入到社会大环境的价值观实践活动中,通过现实的有力论证,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精神和生命力。

立德修身,如逆水行舟,诚为不易,少年心性,尤显艰难。但唯其不易,才更显坚毅,唯其艰难,才弥足珍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以百年树人的决心和毅力,持之以恒,不懈前行。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一片黑暗;栽下一颗树木,赢得一片森林;铺下一路道德基石,共铸青春笃行正道。

pt;mL ? i e 迷 ??? ule:exactly; layout-grid-mode:char'>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梁启超曾精辟地阐述过青年和国家的关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青少年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形成及稳定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社会物质化、思想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要求转化为青少年的个人内在信念,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既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最终目标

(一)培育顶层国家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物质经济富强,政治建设民主,精神思想文明,人际秩序和谐,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最高目标。要努力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高层次的国家建设终极追求。这是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想支撑,也是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只有真正让国家价值观入心入脑,才能转化为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培养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强少年。

(二)树立美好社会向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精确凝练和生动表述。自由是指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要努力引导青少年树立对美好社会的正确认知和向往,培养健康积极的社会意识和集体观念,从小树立我为人人,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

(三)完善个人品德养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它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古人讲:人无德不成,无信不立。要努力引导青少年从小完善品德养成,要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教育和濡染,让个人价值观成为青少年的自身意识和自觉行为。

二、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和必要途径

(一)优化校园环境,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校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校园是青少年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第一环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的各个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教风、学风、校风。

1.通过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有机地将语文、政治、思想品德等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拓展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历史资料,带领学生们重温革命的每一个阶段,让同学们在声图像的深刻感染下了解革命和改革的艰辛。通过对先圣贤达和经史子集的学习,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用演讲方式进行学习考核等新式教学法进行课堂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价值观教育要尽力避免生硬枯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象、直接地传授给学生。

2.通过教师行为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校园教育的主体。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性断乳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开始特别关注价值观问题。偶像表现出榜样的作用在青年的模仿心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当中,教师发挥了天然的偶像作用,对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天然的优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为人师表,身体力行,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来促进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广州市海珠区少先队举办的中小学联谊活动中,通过发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教师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宣言,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引起学生争相效仿,使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通过校园氛围有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化成果的积淀,通过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价值观教育可感可知,可亲可近。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各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对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进行凝练概括,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可以通过漫画、标语等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结合校园的行为规范、校训、校风等多方面内容,在课堂、在操场、在食堂等多种场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面立体地展现出来。同时,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广泛报道,通过演讲、趣味比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积聚正能合力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只有在良好正面的社会气氛围中,才能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前,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困惑,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多元思想更是泛滥无度。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中,尽管青少年认知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认识水平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缺乏辨别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要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关心支持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宣传、

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领域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尤其是网络媒体,要坚持弘扬正能量,党和政府要切实承担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社会环境,积极树立模范典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受。

(三)注重知行合一,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空间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治经济、规则经济、诚信经济,这些理念最好从青少年开始树立。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回顾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关于法制宣传教育的总体要求,不断呈现出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执行力度逐渐加大的态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党的十报告进而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说明,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程中,把法治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民之轨,莫如法”。今日中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必须从每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就打下牢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治经济、规则经济、诚信经济,这些理念最好从青少年开始树立;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观念熔铸到头脑之中,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也都需要从小做起。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既是中央文件首次采用“法治教育”的表述,也是首次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贯彻落实中央这一新的部署,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重点。

第一,从制度建设上确保法治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中小学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目前,全国学生总规模接近两亿人,随着近30年全国普法宣传教育的深入推进,党和政府就加强学校法治教育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明确教育重点、完善教育内容、各方共同参与,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实际,制定了指导纲要,明确了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各地实施已经收到明显成效。按照中央新的部署,今后将加快推进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重点是制定学校法治教育工作规程,在中小学普遍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努力在所有课程教学和有关学习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整合课程活动资源,强化相应经费保障,建立健全考核督导环节。遵循在2014年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明确要求,努力把青少年的宪法教育、法治教育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着力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课程体系,形成以国家宪法日为标志的学校宪法教育制度,探索宪法和法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形成体现宪法精神的育人环境,多措并举,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二,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特点,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同时,青少年也存在着自控能力差、自保能力弱的特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小学法治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师生谈心、主题班会、主题宣传日、主题教育月、图片展、墙报、主题长廊、专题讲座、征文、模拟法庭、文艺节目、书画作品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促使学校法治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相互融合,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在课堂学习和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正确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培养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性,提高对宪法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认识,强化青少年依法维护权益、有效自我保护、明辨是非善恶、有力抵御违法行为诱惑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良好环境。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党的十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现代社会,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尤其以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中国有句古语: “ 子不教, 父之过”。这反映了古人对家庭教育的充分肯定。一般说来,实施家庭教育的是孩子的父亲,因此父母亲的行为举止言谈身教以及文化水平等都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灵活机动。因为教育是发生在亲子之间,所以这种教育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教育方式随意,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所以,要想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效果,必须首先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在加强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指导家长教育的作用,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纪律按照教学原则,遵循教育规律,采用集体方式进行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系统全面。学校教育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包括天文、地理、自然在内的各门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儿童获益最大,进步最快的还是学校教育。导向明确。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方

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内蒙古鄂伦春旗委党校 高泽会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如:1、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伟大力量,也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对于思想政治课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注重研究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长阶段,全面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实际,充分立足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亲和力的教育内容;将伟大的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青少年个人立志成才的身心发展目标,善于将“远大”理想的树立和“近小”目标的设置有机结合,增强理想的真实可触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德育和智育有机融合,使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教育载体,使青少年在各种异彩纷呈的活动和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自觉形成良好的个体思想政治品德,主动摒弃以往不良的思想倾向,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焕发多彩的青春活力。2、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工作。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相融合,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这种民族精神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三、优化外部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青少年年龄的特点、心智的尚未成熟决定了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更直接,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注重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优化也是有效引导其形成崇高价值追求的必要途径之一。首先,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做好孩子的表率,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学业长进,更要关注孩子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其次,重视学校环境的优化。学校是青少年长身体、增知识、学本领的集中场所,学校要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倡导良好的校风、优良的教风、浓郁的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意义的文化生活和诚信的道德标准。再次,注重大众媒体环境的优化。青少年时期是对人生充满好奇的时期,这一特点决定了青少年对周围的新鲜事物都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花大力气优化大众传媒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有效管理。加强对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中不良信息的监督管理工作,使不良分子没有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少年自身对不良宣传的辨别、抵御能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目前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一、网络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

(一)网络新媒体

网络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媒体。学界对于网络新媒体已有诸多定义:“网络媒体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目前主要指互联网,也称因特网。” “网络媒体从广义上说就是指互联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网站。” “网络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体的人类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媒介系统。”本文认同第三种定义,网络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人类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媒介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网络新媒体不仅优化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和优点,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特性。基于互联网平台,网络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多媒体性、海量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征,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传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在青少年中宣传贯彻十精神最紧要任务之一,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如何立足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他们的行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二、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一)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影响力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相比2013年底,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网民规模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高龄和低龄群体渗透。由数据可推测,在网络用户的构成中,青年人消费比例较高。(本文所指青少年主要界定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前,年龄多在25周岁以下。)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网络交往和网络信息的传播在青年人中的不断流行和普及,对于培育青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极大影响的。

(二)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这一代青少年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多由父母及祖父母对其关爱呵护长大,成长环境的优越使其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其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冲击。传统说教式的价值观教育极易使其产生厌烦感,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拆掉了青少年自我小空间与社会大氛围的高墙,使其在未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就进入到一个无界限的世界。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信息,青少年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纷繁现象、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在不知不觉中极易受到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熏染,从而使其价值取向慢慢走向模糊化,道德意识也极易发生扭曲,最终导致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在行为模式上产生自我放纵和随心所欲的不良现象。

而据统计,目前在国际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法语的内容占5%,世界上其他的不同语系只占5%,中国在互联网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上仅占全球总体的0.1% 和0.05%。实质上西方国家的信息占据了当今网络信息的大部分。西方的音乐、影视作品、电脑软件等在网络上的大量传播,改变着青年一代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观念,并使得西方的政治、经济及生活模式在当代青年人中很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青年人的思想、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那么其理想信念、道德伦理及对民族的认同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扭曲、侵蚀。再加上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我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进一步导致许多青年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产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不足的不良情绪,结果动摇了应有的政治信仰,极大削弱了其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三)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影响

网络多媒体自身的特性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网络新媒体有其优势:

1.双向互动

与传统媒体由于其点对面、单向式传播模式不同,网络新媒体能够实现传受双方实时互动。传统媒体由于其单向传播,以说教式输出为主,使得价值观教育给青少年形成了刻板说教的印象。而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培育路径,它交互的特性破解了传统媒介单向输出的难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传播,以大学生喜爱的模样,成为了新形势下培育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新路径。

2.形式多样

新媒体内容的丰富与多样,通过空间、博客、人人网、微博、微信等途径,以视频、图片、文字多种形式生动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深化了网络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今天的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趋增,且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强劲冲击,思想文化态势的多元延展,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媒介信息内容较少,“焦点”、“热点”信息更新较慢,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及其几何扩散效应极大地丰实了教育内容,并且将信息碎片化的劣势转变成为信息个性化的优势,增强了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方便快捷

网络新媒体信息快捷,不需要太多时间成本和太高的文字要求,而且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接收、信息使得这样的表达变得愈加方便和轻松。它的即时性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速度。新媒体使得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解读、理解和实践都更为快速和实效,真正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面向群众、深入群众。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表达政治主张、参与时事讨论、传播资讯信息、提出利益诉求,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自觉。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鉴于网络新媒体的特性,其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长避短,利用其优势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工作的重点。

(一)更新理念

青少年理论基础薄弱、社会阅历少,往往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作为教育者,更新自身理念,树立运用新媒体开展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理念,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大环境,趋利避害,拓宽和深化青少年知识信息的获取方式和渠道,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以此为契机,积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主动研究和规范使用新媒体,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效用,把主流思想、舆论引导融入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其成为培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新空间”,切实提高思想引领实效,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助力。

(二)优化方法

面对当年网络新媒体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学生习惯通过微博、人人网、飞信、微信等渠道沟通和获得信息的大环境下,学校要积极整合资源,部门合作,构建属于官方的“网络新媒体校园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统领新媒体网络阵地。学校可以重点建设微信、微博平台,通过学生需要的信息、喜欢的信息、吸引大量粉丝,然后通过、评论和转播等手段,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结合重点工作项目和活动,通过积极举办、广泛参与各类新媒体知识竞赛、微视频大赛等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化为机遇。

(三)加强监管

当前,关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而来自道德层面的自律作用非常有限,且随着新媒体在校园中逐步普及,很多新的问题也相应突显。作为学校应该主动趋利避害,加强对于校网新媒体的监管,关注学生动态,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建立校园官方新媒体平台账号管理制度。明确平台负责人以及信息原则,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同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出现“休眠”、缺乏“原创”、关注“不当人群”、不与微友互动等现象的新媒体思想引导平台予以提醒与指导。此外,积极探索危机应对策略研究,建立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加强防范应对因运用不当而引发的。关注学生个人动态,对于受到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熏染,价值取向扭曲的学生要及时介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11-08.

[2] 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钱伟刚.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J].新闻实践,2000(Z1).

[4] 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各支部要在青少年中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以县关工委编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座》为内容引导和提升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结合“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纪念、“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和一些重大活动进行爱党、爱国、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各支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职工的政治学习内容,以交通职工的言传身教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学习、平安、廉洁、和谐”的环境。

要以旷继勋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参观旷继勋纪念馆纪念革命先烈,帮助青少年明确奋斗目标和光荣使命,引导青少年以建设家乡为已任,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艰苦奋斗,服务家乡。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讲究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青少年中开展保护环境卫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促使青少年从小形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激发和调动他们支持环境治理、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深入开展“十、百、千”活动,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好事、办实事

根据县关工委在全县开展“十、百、千”活动的要求(即教育挽救10名失足青少年,帮助100名青年致富,帮扶1000名弱势群体中的青少年),各支部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帮扶对象和措施。要积极协助乡镇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全力帮扶农村青少年致富、帮扶特殊儿童和特困儿童。对失足青少年,要密切配合乡镇和公、检、法、司法等部门,主要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查找原因,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同时,又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对农村困难青年家庭,主要采取技术培训的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指导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致富的道路;对特殊儿童和特困儿童,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尤其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留守学生予以照顾,使他们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关心、广大交通职工的爱心,从而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较好地完成学业、报效祖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持续开展“双十一”活动,有力促进社会和谐

根据县关工委2010年继续在全县开展“双十一”活动的决定,各支部要在深入上再下功夫,把工作落到实处。要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形成常抓不懈的机制和制度,争取动员和组织更多的自愿者和中小学生参与到“双十一”活动中来,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团结互助”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以建设家乡为已任,努力学习,踏实工作,艰苦奋斗,服务家乡。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各种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讲究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单位,建设平安和谐*

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各支部一是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认真贯彻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县司法局、县综治办《关于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动的通知》,采取上法制课、办法制讲座、法制专栏、演讲活动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远离黄、赌、毒,远离网吧、远离犯罪、远离恶习,做好关口前移和超前防范。二是要建立“五老”一帮一机制和制度,让老同志切实发挥传承、引导、保护、关爱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关爱活动,不断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完善“五老”与“孤、残、困青少年”、“问题青少年”、“失足青少年”、“留守孩子”的结对帮扶台帐,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