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

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

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

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美气候合作;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63-02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已经达成了很多共识和合作意向。2014年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成功召开以及《巴黎协定》的签订,也充分展示了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与信心。虽然中美气候合作中仍然存在挑战,但是中美两国一定会努力解决分歧,确保气候合作的稳定发展。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及影响

目前,全球温度不断升高,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并且持续地发生着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扩大,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展至国际政治领域,并成为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

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了温室效应,提出矿物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能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假设。但是,在其后近百年间,关于全球变暖的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证实。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气候变暖才重新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普遍认同工业排放导致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这一观点。随后在1988年,由世界气候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IPCC),截至2013年IPCC共了五个报告,用科学数据阐明了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这一事实。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同时也成为影响国际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一,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首先,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升高,这对于地势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不仅会遭受洪涝灾害,还可能面临热带风暴和海岸带沉降的挑战。其次,气候变化也会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对于热带干燥地区而言,即使温度略微增高,也会造成粮食产量减少。此外,伴随着干旱和洪涝的频率增加,也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最后,气候变化也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对于生存在岛屿国家、沿海地区以及高温干旱地区的人群影响最大。气候变化也有可能促进疾病的传播。第二,气候变化会对国际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会直接影响到岛屿国家赖以生存的国土;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减产、极端气候增加等,会导致大规模的环境移民。这可能导致国内或国际冲突,给国际安全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贫困、失业、移民等问题也可能导致恐怖主义的产生。

二、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冲突与合作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如果不达成一致,那么国际气候条约将很难达成。目前,中美在气候问题的许多领域已达成共识,但是中美在气候合作的过程中历经艰难。中美气候合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克林顿政府时期、小布什政府时期、奥巴马政府时期以及《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达成之后。

克林顿政府时期,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政治中正逐步从边缘走向核心舞台。这一时期克林顿政府一改往昔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消极态度,积极调整美国的外交策略,参与到国际气候谈判中来,争取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导地位。但是,不论在立场方面还是在减排责任方面,中美都存在着较大分歧。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改变了克林顿政府时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相对温和的外交策略,强调国家利益至上,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退出《京都议定书》。在减排责任方面强调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试图淡化发达国家在减排责任上的义务。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开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美这一时期气候合作是主流,表现在中美将气候合作纳入到中美双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清洁能源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虽然仍然存在一些分歧,但是中美双方一致肯定了气候合作的必要性。

2014年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达成,标志着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论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问题上,还是在减排责任方面,中美都兼顾了彼此的利益诉求,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为中美气候合作扫清了障碍。

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艰难历程,现阶段在气候变化领域达成了诸多共识,中美气候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问题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美在气候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

现阶段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合作不断增多,虽然中美在气候合作中依旧存在许多分歧,但是中美两国一直寻求共同利益,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目前,中美在气候合作中是机遇与挑战共存。中美双方应该抓住机遇,变挑战为机遇,推动中美气候合作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中美在气候合作中的机遇

第一,气候外交符合现阶段中美两国的发展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美国的综合国际相对削弱。这一时期开展气候外交,加强中美气候合作,有利于美国务实外交路线的回归。同时,开展气候外交,有利于美国开发清洁能源,为美国寻求新经济增长点,促进美国国内经济复苏。此外,开展气候外交也有利于美国提高软实力,重塑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当前形势下,中国开展气候外交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将气候变化问题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履行减排责任与义务,有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利于中美气候合作。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内容的中美大国关系,为中美气候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下,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合作意愿不断提升,内容更加广泛,主体更加多元,成效也更为明显。中美新兴大国关系使得中美气候合作共识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中美气候合作也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第三,中美能源合作也进一步推动了中美气候合作。自2009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来,中美能源合作就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核心议题之一。气候变化问题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有紧密联系,因此,中美能源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中美气候合作的发展进程。中美能源合作有利于巩固中美气候合作,促进国际社会达成新的气候协议。同时,也有利于中美两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两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履行减排责任与义务,更好地实现中美气候合作。

(二)中美在气候合作中的挑战

虽然目前中美在气候合作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合作中依旧存在着一些挑战。面对气候合作中的挑战,中美两国要看清形势,变挑战为机遇,推动中美气候合作稳定发展。

第一,中美两国在气候合作中缺乏战略互信。首先,中美两国中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一直是中美建立互信机制的一大障碍。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美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影响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因而一直对中国存有戒备之心。因此,中美两国一直难以建立互信机制。对于中国而言,由于美国之前退出《京都议定书》,加之政党两极分化等国内因素,中国对美国在气候合作上的持续性也缺乏信心。

第二,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存在分歧。在历届气候变化谈判中,“共区原则”一直是中美气候合作中的一大障碍。虽然《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表对“共区原则”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在如何体现和适用“共区原则”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中美两国应该进一步在“共区原则”上协商,为中美气候变化合作扫清障碍。

第三,在资金技术援助上的分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美国指出,有关气候方面的技术都掌握在企业手中,政府无权干预企业的商业行为,因此技术转让只能通过商业渠道才可以实现。在资金方面,美国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因此,中国很难得到美国的资金援助。

中美当前在气候变化合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中美气候合作,中美双方需要进一步增进两国的政治互信,尊重彼此的国家利益,加强协商谈判,减少战略猜疑,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中美气候合作机制,除了政府层面提供的气候合作交流平台之外,也要高度重视气候合作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此外,要加强中美双边、多边合作,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绍学.气候外交将成为中美战略合作的新增长点[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6).

[2] 张莉.美国气候变化政策演变特征和奥巴马政府气候变化政策走向[J].国际展望,2001,(1).

[3] 张海滨.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连续性与变化及原因探析[J].国际经济与政治,2006,(10).

[4] 唐彦林.奥巴马政府能源新政背景下的中美能源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5).

[5] 张晓华,祁悦.“后巴黎”全球气候治理形势展望c中国的角色[J].专家论坛,2016,(7).

[6] 田慧芳.中美能源气候合作:逐渐走向“实打实”[J].中国与世界,2015,(15).

[7] 庄贵阳,陈迎.试析国家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及其影响[J].太平洋学报,2002,(2).

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文水资源 影响 挑战

众所周知,当前室温效应导致了全世界的气温升高,使得气候也随之出现了变化,恶劣的暴风雪等时有发生。加上其他问题导致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当前水文水资源的改变。进而对人类的社会以及大自然的生态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工业、农业以及经济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水文水资源的开发、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对水文水资源进行研究的同时,要对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和预测是非常必要的。IPCC在对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前后进行了四次统计,并依据相应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IPCC的统计数据,对全球性气候的变化给予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的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于未来水资源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1.气候的变化对全世界的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室温效益诱发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进一步促使了海平面增高。近年来,气候温度的升高相应的导致了南极和北极积雪和冰川逐渐融化。IPCC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全世界的温度基本上十年增加0 .13 ℃。这个数据是过去一百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而且,近年来,气候的变暖问题越来越严峻,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后北冰洋范围内的冰雪面积减少速度约为2.7%每十年。而且,陆地冰川的大量减少,相应的就产生了海洋平面增高的结果。此外,海洋水也会因为温度的增加,出现水面的扩张问题,而海水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海洋平面的增高。IPCC的统计数据中,1961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内,海洋的水平面的上升速度为1.8mm/年,而在1993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内,海洋的水平面的上升速度为3.1mm/年。

此外,当前全世界的气候变暖状况,也导致了降水量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气候的变暖,造成了大气环境水循环形态的加剧和活跃,相应的就造成了大气中水含量的增加,因此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局部范围大暴雨等灾害的发生,而其他地区则相应的就会产生干旱的状况。

2.气候的变化对当前全世界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预测

当前,全世界的气候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相应的水文水资源也发生了随之而来的改变,虽然这些改变是细微的,但却是不能不被重视。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降水问题,伴随着全世界气候气温的增加,很多的地区范围内,出现了降水量差异很大的状况。而且这种差异性的变化,相比于上世纪呈现出显著的增加。

当前的全球范围内的雨水情况表现为高纬度的区域降水量增大的状况。在中纬度的北部区域、南极、热带以及东亚地区等区域,就出现了年降雨量的增大。而澳大利亚地区以及中美洲的一些地域则出现了年降雨量的降低。近年间,由于水分蒸发量的增加以及气候温度的提升,降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暴雨和干旱的状况出现几率越来越多。权威机构预测,这种极端的降雨状况出现几率将不断的增大,而且极度的程度也会越来越恶劣。也就是说,全球范围内,很多的地区会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而另外的一些地域则会出现干旱等自然灾害。

此外,全世界气候温度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水资源的水质和水量等造成了影响。IPCC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的气候温度每提升一度,就会有4~17亿的人口面临缺水的问题,而气候温度一旦提升两度,相应的就会出现二十亿的人口面临缺水问题。如果地球表面的温度提升了7~9摄氏度,将会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面临洪涝灾害的影响,进而将有11~31亿的人口面临缺水的问题。如果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到二十一世纪末,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地面将出现干旱的状况。而且环境气候温度的提升,也会造成水质质量的污染和退化,进一步的,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跟着水流的状况发生变化。

3.气候变化对我国当前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的变化以及其造成水文水资源改变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对于的全世界气候温度的变暖及其带来的危害也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国的气候特点非常的明显和多样化。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组成。这也造成了气候的提升对于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气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降雨情况的分别和强度的差异性。当前,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西部地区在降水量上具有逐年提升的势态,相应的表现为西北地区降水量的提升和西南地区降水量的降低。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其局部的降水量变化非常大,其中华北的中部以及西南的沿海地区具有降雨量增加的势态,而华北的大部以及华东的北部地区则相应的表现为降雨量的逐年减少。同时,在降雨的频率上,我国的华南地区则有着显著的降低,而西部地区的降雨量则有着显著的提升。此外,地区降雨量的提升,不等同于地区水资源总量的提升。这是由于在地区气候温度增加的状况下,水分的蒸发总量以及植物中水分的蒸腾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可利用水资源中河流中实际的水资源总量降低的状况。

环境气候温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当前冰雪面积的降低以及冰川面积的减少。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西北山区中,山峰冰川的面积逐渐的变少,这相应的体现在以冰川融化为关键补给来源的河流水流和水量的降低。

当前气候温度的提升,在对降雨量的频率和强度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对当前的水循环系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当前气候温度的提升还对暴雨和干旱等带来的水灾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自然环境包括森林、湿地等,以及相应的生态系统等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气候的变化造成的。当前,气候温度的提升,进一步的造成了水资源温度的增大,而水资源温度的增大,也就造成了水分蒸发总量提升,进一步就造成了水资源径流量的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档期河流的污染加剧的状况,同时温度的增加也会使河流中污染物的分解加快, 影响我国水资源的质量。

4.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 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首先应当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我国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水灾害在不断增加, 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从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来看, 在面对洪涝、干旱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适应能力都很低, 所以在水文水资源工作与管理中应当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这一事实。

其次要认识到改变水资源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努力方向包括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技水平因素。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当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人手, 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 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 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 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 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 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 增加供水能力。

再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统一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要加大对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科研投人力度,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水资源浪费, 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工作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刘小莽,郑红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问题的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宁金花,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4).

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气候的变化对全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很显著的,特别是对一些低海拔的国家和地区,气候变暖也将可能会国家与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全球都在尽量适应气候变化的所带来的问题,也尽量解决这些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本文主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相关研究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论述。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首先就会表现在全球海平面的高度上,当全球气候变暖,就会表现在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主要就是因为气候变暖会加快冰川的融化速度,使得海平面容易上升。根据IPCC的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面,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是每十年升高0.13摄氏度。全球温度的升高不仅导致了冰川融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而且温度的升高也会使得海水不断扩张,这也同样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于全球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也需要引起我国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诸多问题,更是应该引起各方的注意。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诸多影响已经显现出来,首先就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都产生了影响。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同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比如西部地区的降水总量就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西南地区的降水量就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因此,不同的地区在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时候在降水量上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气候的变化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频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频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就是东部地区的降水频率明显减少,而西部地区的降水频率有所增加。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是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加,因为降水量虽然增加了,但是气候变暖之后导致的蒸发量的增多也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气候的变暖也对我国冰川的融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加速了冰川融化的速度,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也减少了我国冰川的面积,这对我国主要依靠冰川径流补给的河流产生了很大影响,直接减少了这些河流的径流。最后,气候的变化也对我国水循环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对水灾害产生很大的影响,或者是引发一些其他的自然灾害,因此,必须重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对气候的变化以及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控,并且结合科学的技术方法对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尽量预防一些灾害的发生,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我国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的问题。

气候变化趋势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方向

在前文中已经论述了我国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很多影响都是比较负面的,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长期发展来说提高了难度,也使得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发展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结合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对气候变化趋势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应该客观正确认识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现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现在能做的就是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个已存的事实,只有客观正确认识这个事实,才能结合这个事实以及科学的方法与成功的经验来开展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工作。我国诸多的水灾害事件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而且水资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敏感的。表现较为显著的就是水资源在面对洪涝、干旱或者其他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比较低,因此,这也是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在今后的水文水资源工作中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或者是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次,除了正确认识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之外,还应该客观认识到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也包括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因素等。要加强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首先就是要强化水文水资源的专业知识,用专业的知识来分析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现状,也用专业的知识来协助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其次,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问题,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预防我国水文水资源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一些水灾害的发生。

最后,提高我国对水文水资源相关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这些研究的投入,以促进我国有更多的科学研究可以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中,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而且也可以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显著的,很多水灾害的发生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而且也提出了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趋势,希望可以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的进步,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减缓;适应性

一、导论 气候变化经济学及经济政策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伴随着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认识加深和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大力推动,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目前气候变化经济学一般包括全球变暖、节能减排、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等内容。 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个框架中进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气候变化政策成本即减少温室气体或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的机会成本。气候变化政策的收益指削减排放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 (1992)和Stem (2007)认为富裕国家需支出其GDP的2%来采取行动。二是国际公共品框架。气候变暖源于跨国外部性效应的影响,但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传统外部性问题的一个简单拓展,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 Sandler&Hart-ley,2001)。因此,气候变化需要国际间有效合作。“京都议定书”就是国际合作的一项成果。三是博弈论框架。该框架主要用于国与国之间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的确定,强调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自利的,只有一个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对所有参与者有利的策略( 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o

气候变化政策分为适应性气候政策和减缓性气候政策。前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后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减缓气候变化( Stern,2007)。减缓性政策研究较多的是碳税和限额,限额有助于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碳税则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价格的波动(Metcalf,2009;Ka-plow,2010);适应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候变化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经济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开( Stern.2007)。

近年来国内直接针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敏感性行业的影响上(吕亚荣,2010;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刘恩财等,2010),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思路(刘晨阳,2010;张丽宾等,2010)。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占GDP比重较大,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 69℃,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1986年到2009年间,广西经历16个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希望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减少排放,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气候变化对广西的主要影响

(一)气候变化影响广西农林业

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广西局部干旱和洪涝的频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断加大。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暖冬现象加大了病虫害现象。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未来的影响虽有正面效应,但可能仍以负面为主。气候变暖以及降雨量分布变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涝将减少甘蔗的产量、蚕桑生产的产量和使其质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减产为主。广西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随着全球变暖,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来广西大部分地区可能进入热带地区,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广西北部的林业种类将发生变化,广西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分布变化显著。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广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广西境内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气候变化影响广西渔业和水产养殖业

广西是海洋大省,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人类食用的水生动物绝大多数属于变温动物,水温升高能够明显地影响到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繁殖情况以及对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气候变化使广西依托海洋的水产养殖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萎缩,养殖品种减少。由于气温升高,海水蒸发速度加快,表层海水中的盐分不断增加,引起鱼类的生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种群和数量。

(三)气候变化影响广西的水资源分布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广西水资源分布的变化。就全国来看,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广西洪涝灾害更加频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加大了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气候变暖使得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未来广西干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影响广西人的健康

气候变化对广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胁包括由热应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传染病(疟疾和登革热)、与水有关的疾病如腹泻和营养不良。气候变化会间接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发和热带气旋(强风)造成的结果。因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三、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路

(一)加大对气候变化问题科学研究的支持

科学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现有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主要以适应和减少排放绝对量为目的,且宏观层面讨论为主,这为进一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才更具适用性。因此,广西要积极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相关科学研究,尽快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为政策决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广西自身特点的政策措施。

(二)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累积,全球气温呈缓慢上升态势,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世界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将不断强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成为广西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际合作框架内,主要集中在减缓性行动,如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此外,广西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国内压力的体现,更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要求。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广西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变化,为了可持续发展,广西必须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外部性,在时间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经典经济学范围,需要用一种更大的视角进行研究。市场仍是配置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的基础性方式,广西应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影响和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仅仅依靠广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化,通过适应性政策影响资源配置,在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尤为重要。

(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减缓性行动

当前,全球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减缓性行动上,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和“两区一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投资规模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大的铝、锰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厂的建设和扩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传统常规技术的建设模式,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将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国未来发展技术路径的选择,对国家乃至全球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节能减排的历史潮流面前,不论从对全球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实现我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都必须积极探索节约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从法规制度、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事实,展现广西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魄力。

(四)把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放在突出位置

自气候变化问题提出来以后,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国际气候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减缓,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防止危险的气候变化。广西也在外在压力下把发展低碳经济、完成减排任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减缓性气候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国际合作程度,哥本哈根、坎昆气候大会进展缓慢,“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至今没有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实质性内容并未落实,国际气候谈判越来越艰难。此外,根据斯特恩报告,即使全球停止排放,由于气候变化的惯性,十年内全球气温仍将上升0.5 -1度,减缓性行动不能根除气候变化问题。而且,减缓性行动的不断推进需要适应性的行动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要考虑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广西应加快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循环工业,改善农业效益,提高林业的固碳效果。具体来说,广西应综合利用财税、产业、金融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例,降低工业比重。工业内部,应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措施包括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建立健全和完善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的各项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成立节能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节能工作常态化、市场化等。同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必将向广西转移,如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等。大力发展林业,提高固碳效果。

(二)加大财政资金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投入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关键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新的技术降低排放,通过新的技术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研工作在广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资金严重不足,研究成果较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严重缺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广西应设立专门的研究资金,通过政府委托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加快共性技术进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实用技术。同时,在各类科研经费的分配中,向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倾斜,提高广西区内关于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为制定适合广西特点的气候变化政策打下良好基础。

(三)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广西应利用经济政策,优化气候变化的资源配置,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一是要加快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相关知识的研究。目前,对气候变化最大的共识就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即气候变化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气候变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难以确定,政策评价和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加强对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给公众提供更多的气候变化信息,有利于公众做好准备,提高自我适应能力。二是财政资金大力支持适应性技术的研发。如开发耐干旱的品种、推广(下转第28页)(上接第11页)适合较高温度的物种,通过新技术应用,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等。三是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如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加高沿海的防水墙,激励和补贴农村建设储水设施等。四是推行有关气候变化的保险,以加强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财政,2010,(4).

[2]刘晨阳,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内外部动因及效果初探[J].现代财经,2010,(10).

[3]刘恩财,等.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2010,(1).

[4]张丽宾,等.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J].环境经济学,2010,(5).

[5] Cline, W.R."The Econonuca of Global Wamung."Waslungton: Institute for Intemational Economics, 1992.

[6] Kaplow,L."Taxs, Pemuts, and Climate Change"[ N].NBER Working Paper 16268, 2010.

[7] Metcalf,G.E.”Cost Containment in Climate Change Poli-cy: Altemativc Approaches to MitiS;ating Price Volatility [ Nl. NBER Working Paper 15125, 2009.

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减缓;适应性

一、导论 气候变化经济学及经济政策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伴随着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认识加深和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大力推动,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目前气候变化经济学一般包括全球变暖、节能减排、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等内容。 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个框架中进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气候变化政策成本即减少温室气体或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的机会成本。气候变化政策的收益指削减排放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 (1992)和Stem (2007)认为富裕国家需支出其GDP的2%来采取行动。二是国际公共品框架。气候变暖源于跨国外部性效应的影响,但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传统外部性问题的一个简单拓展,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 Sandler&Hart-ley,2001)。因此,气候变化需要国际间有效合作。“京都议定书”就是国际合作的一项成果。三是博弈论框架。该框架主要用于国与国之间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的确定,强调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自利的,只有一个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对所有参与者有利的策略( 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o

气候变化政策分为适应性气候政策和减缓性气候政策。前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后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减缓气候变化( Stern,2007)。减缓性政策研究较多的是碳税和限额,限额有助于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碳税则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价格的波动(Metcalf,2009;Ka-plow,2010);适应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候变化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经济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开( Stern.2007)。

近年来国内直接针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敏感性行业的影响上(吕亚荣,2010;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刘恩财等,2010),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思路(刘晨阳,2010;张丽宾等,2010)。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占GDP比重较大,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 69℃,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1986年到2009年间,广西经历16个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希望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减少排放,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气候变化对广西的主要影响

(一)气候变化影响广西农林业

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广西局部干旱和洪涝的频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断加大。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暖冬现象加大了病虫害现象。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未来的影响虽有正面效应,但可能仍以负面为主。气候变暖以及降雨量分布变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涝将减少甘蔗的产量、蚕桑生产的产量和使其质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减产为主。广西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随着全球变暖,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来广西大部分地区可能进入热带地区,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广西北部的林业种类将发生变化,广西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分布变化显著。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广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广西境内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气候变化影响广西渔业和水产养殖业

广西是海洋大省,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

[1] [2] [3] 

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人类食用的水生动物绝大多数属于变温动物,水温升高能够明显地影响到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繁殖情况以及对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气候变化使广西依托海洋的水产养殖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萎缩,养殖品种减少。由于气温升高,海水蒸发速度加快,表层海水中的盐分不断增加,引起鱼类的生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种群和数量。

(三)气候变化影响广西的水资源分布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广西水资源分布的变化。就全国来看,近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广西洪涝灾害更加频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加大了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气候变暖使得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未来广西干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影响广西人的健康

气候变化对广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胁包括由热应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传染病(疟疾和登革热)、与水有关的疾病如腹泻和营养不良。气候变化会间接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发和热带气旋(强风)造成的结果。因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三、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路

(一)加大对气候变化问题科学研究的支持

科学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现有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主要以适应和减少排放绝对量为目的,且宏观层面讨论为主,这为进一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才更具适用性。因此,广西要积极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相关科学研究,尽快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为政策决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广西自身特点的政策措施。

(二)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累积,全球气温呈缓慢上升态势,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世界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将不断强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成为广西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际合作框架内,主要集中在减缓性行动,如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此外,广西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国内压力的体现,更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要求。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广西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变化,为了可持续发展,广西必须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外部性,在时间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经典经济学范围,需要用一种更大的视角进行研究。市场仍是配置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的基础性方式,广西应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影响和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仅仅依靠广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化,通过适应性政策影响资源配置,在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尤为重要。

(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减缓性行动

当前,全球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减缓性行动上,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和“两区一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投资规模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大的铝、锰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厂的建设和扩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传统常规技术的建设模式,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将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国未来发展技术路径的选择,对国家乃至全球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节能减排的历史潮流面前,不论从对全球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实现我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都必须积极探索节约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从法规制度、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事实,展现广西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魄力。

(四)把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放在突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