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比较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934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我国,“义务教育”概念的正式使用始于清政府颁布的

A.《奏定学堂章程》 B.《京师大学堂章程》

C.《钦定学堂章程》 D.《简易识字学塾章程》

2.首次提出了“强迫教育”概念的古希腊学者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阿基米德

3.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无偿性 B.强迫性

C.义务性 D.基础性

4.英国义务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

A.磁石学校 B.宗教学校

C.实科中学 D.在家上学

5.与其他历史时期的义务教育相比,中世纪的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A.阶级性 B.宗教性

C.强制性 D.国家性

6.以综合学校作为义务教育主要实施途径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

C.芬兰 D.俄罗斯

7.综合课程的三种基本类型包括: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经验本位综合课程和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B.学校本位综合课程

C.教师本位综合课程 D.健康本位综合课程

8.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学者是

A.贺拉斯·曼 B.约翰·杜威

C.拉尔夫·泰勒 D.约瑟夫·施瓦布

9.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详细地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涵义,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涵义,分别是“消除不均等”和

A.“消除种族差异” B.“消除宗教排斥”

C.“消除歧视” D.“消除性别不均等”

1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本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A.教育优先区政策 B.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C.资源专注政策 D.农村教育成就项目

11.法国义务教育的教师均为

A.国家公务员 B.省公务员

C.市镇公务员 D.公务雇员

12.美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是

A.以国家课程为主、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B.以地方课程为主、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C.以校本课程为主、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辅

D.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主、以校本课程为辅

13.一种以调动五感、用整个身体进行学习的方法叫

A.合作学习 B.服务学习

C.补充性学习 D.体验性学习

14.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对特殊儿童实施一体化教育和

A.专长教育 B.关爱教育

C.特殊班教育 D.全纳教育

15.韩国现行义务教育学制是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多轨制 D.分支型学制

16.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与融合,采取“普职双轨体系下转换模式”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芬兰

17.将教师继续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

A.“培训机构本位”模式 B.“学校本位”模式

C.“研训一体”模式 D.“大学——中小学合作”模式

18.应促进自我专业发展,这是指

A.社会角色下的教师职能 B.学校一员角色下的教师职能

C.课堂教学人员角色下的教师职能 D.自我职业角色下的教师职能

19.政府将用于义务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凭证形式直接发给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家长可用其来支付所选择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这种制度称为

A.合同拨款制度 B.直接拨款制度

C.学校凭证制度 D.教育凭证制度

20.发展性教师评价所奉行的四条原则是:发展性原则、“三全”原则、保密原则和

A.刚性原则 B.双向性原则

C.愉悦性原则 D.结果性原则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21.早在原始社会和古代阶级社会,就存在一定形式的义务教育。

22.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都要求适龄儿童必须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23.而对于义务教育的对象儿童来说,义务教育既是他们应享受的权利,同时又是应尽的义务。

24.中世纪义务教育“一体两面”特征,是指根据不同的推行者可分为基督教教会的义务教育和世俗政权的义务教育两个方面。

25.从20世纪初开始,各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

26.俄国在沙皇统治时期就已正式建立起义务教育制度。

27.公学是英国的一种公立学校。

28.当代英国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动向之一,是实施国家统一课程和考试,加强义务教育的中央集权管理。

29.在法国,学前教育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免费实施。

30.当代俄罗斯义务教育改革的动向之一,是改“教学计划”为“规范性指标”,扩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31.日本的公立学校是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

32.美国为加强女童教育,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取缔单一性别学校。

33.澳大利亚的教育主要是由各州、领地政府实施自主管理。

34.朝鲜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们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共产主义革命人才。

35.埃及的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全权负责。

36.为广泛筹集教育发展资金,埃及政府实施了“教育工资税”制度。

37.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是法国。

38.国际人权公约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利确定为人权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9.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反偏见和歧视的思想,主张对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包容与尊重。

40.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实施学校的教育计划。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41.学校管理

42.教育均衡

43.选修课程

44.学制

四、简答题(任选4小题作答,每小题5分,共20分,多答不得分)

45.简述分组教学的主要优点。

46.简述教师评价的主要作用。

47.简述地方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优点。

48.简述日本“学社融合”的主要模式。

49.简述韩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

五、论述题(任选2小题作答,每小题12分,共24分,多答不得分)

50.综合分析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2 考虑要素

① 研究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

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

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创新点。

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3 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二)论《三国演义》的“三复情节”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中国古代小说一些叙事作品写人物做一件事要经历三次才算完成的情节设计,杜贵晨先生提出了“三复情节”理论。

“三复情节”从不自觉运用到有意为之,已发展成了一种传统的结构模式。它的运用使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上升到了理性层面,很客观地反映出了民族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了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哲学观、神学观及审美观。虽然人们已关注与研究了多部作品中的“三复情节”,但是,对《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在构织情节时大量使用了“三复”模式,且技巧娴熟,灵活多变,因此,对《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细腻而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较为深入地领略中国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的运用已臻成熟。由于其运用构成了独特的结构美学效果,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在一些专著中有所提及。

就国内研究状况来说,杜贵晨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中提出了“三复情节”理论,重点剖析了中国古代数字“三”的观念,阐述了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探讨了《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并归纳出了67部通俗小说中含有的97次“三复情节”,其中便列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分“三复情节”,还有一些遗漏。郑铁生的《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提到了“以三为法”的叙事结构,另外,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对“三复情节”也有关注。

就国外研究状况而言,美国的浦安迪在其所著的《中国叙事学》中提到《三国演义》有一个突出的次结构特点是经常运用定数序列事件,其数字序列的基础经常是“三”,实际上他的这种说法类似“三复情节”,只是没有细究罢了。浦安迪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也提到不少三国戏和说书段落都以某一件事三次发生为基本图式——如“三让徐州”、“三勘吉平”、“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显然都仰仗于研究民间传说和通俗文化的学者们观察所得的常见“三重效果”。

总的讲来,中西皆有涉猎,但浅尝辄止,缺乏系统性。

三、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

引言:

“三复情节”是中国古代小说一种耐人寻味的模式,一个突出的美学现象。《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的创造多是有意为之,较之以前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运用也更为娴熟。

“三复情节”的关键在于一个“三”字,这个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认为“三”是自热之始祖,万殊之大宗。司马迁在《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孔颖达疏引王肃云:“礼以三成。”总的说来,“三复情节”的渊源脱离不了“三”最初代表的哲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中国人“礼以三为成”的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是“三复情节”诞生与发展的基础。

文章主体:

(一)何为“三复情节”

“三复”取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即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三”被解释为“多次,经常”,也可解释成“一日三次”。本文的“三复”取“三次重复”之义。情节是指事件的形成系列或语义系列。“三复情节” 指“叙事作品写人物做一件事经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设计。其特点为: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每一重复都是情节的层进,从而整个过程表现为起——中——结的形态。”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复情节”分类研究

从总体上看,《三国演义》中的“三复情节”主要表现在“明写”与“暗藏”两个方面,即下文所提到的“置于明处”与“隐于暗中”。

(1)“明写”型“三复情节”

“三复情节”主要是直接出现于回目,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来。《三国演义》中明写“三复情节”的地方不少,而且方式各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连写”式

连写是序列事件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它主要表现为写一个事件从头至尾,一连写去而不间断,其特点是情节紧凑,一气呵成,扣人心弦。

最妙的莫过于写“刘玄德三顾茅庐”了。司马徽荐名士诸葛亮,刘备便同关羽、张飞同去隆中,首次,二次,三次,一气呵成,时间跨越度为“天寒——隆冬——新春”,几个月内三访贤才,一连写去,情节显得十分紧凑。

②“断续”式

断续即断写,也是序列事件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它主要是把一个事件在文本中的位置切割开来,在这个事件中还插有其他的情节。其特点是情节张驰有度,有调节叙事节奏的功用。

最妙的乃是“孔明三气周公瑾”,从回目安排来看,一气在第五十一回,二气在第五十五回,三气在第五十六回,有长度,有跨度;从情节设置来看,用不在一起的三回书来写一个事件,并在这三回中间插入其他的几回来叙事,起到了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使得故事情节看起来张弛有度。

(2)“暗写”型“三复情节”

“三复情节”主要隐藏在文中而不是直接出现在回目处,一般不太明显,仔细读来便可发觉。

《三国演义》暗写“三复情节”的手法是多样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淡化数字痕迹来叙写“三复情节”

作者不用一、二、三标明所重复的次数,而是用其他的言语来代替。如刘备三次向水镜先生问求贤才,水镜先生三次笑曰“好,好!”左慈三次戏弄曹操;周泰三番冲杀两救孙权;黄忠三射关云长,等等,都没有用显的数字来计数。

②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现“三复情节”

主要是用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说是时间序列,来发展故事情节。如:早上如何,中午如何,晚上又如何。

黄忠首日战关羽,不分胜负;次日再战,黄忠被马掀于地,云长释之;次日天晓,黄忠先是虚射两次,第三次射中云长盔缨,算是报恩。韩玄用“前日、昨日、今日”三个日期来责问之。

③以数字“三”总括一件事完成的状态的“三复情节”

这是一种特殊的“三复情节”。它只用数字“三”来总括一件事完成的状态。如“操先令许褚、曹仁、典韦领三百骑,于傕阵中冲突三遭,方才布阵。”这是一种省略了过程描写的“三复情节”,第一遭,第二遭,第三遭是如何冲突的,是一个悬念,我们可以大胆想象,而无碍大局。如果换一种说法,“三突傕阵”,铺写开来,也未尝不可。

同样在《三国演义》中,如“水军寨中发擂三通”、“五斗道教辖境内有犯法者,必恕三次”、“曹操假意上书三辞,诏三报不许”等等,皆属此类。

(三)《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成因

(1)表层原因:源自三国史书、平话小说及“三国戏”

①史书:《蜀书。诸葛亮传》载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是“三顾茅庐”的源头。戏曲 《三顾孔明》则是“三顾茅庐”的另一种说法,也是“三复情节”的一个版本。

②著述:葛洪《神仙传》载有左慈戏曹操的故事,其中便具体描写了三次戏弄。

③平话:《三国志平话》写“三复”的地方更多,有“张飞三出小沛”、“曹操三勘吉平”等等。

④“三国戏”:元杂剧对《三国演义》审美生命形式有很大的影响。现今存留的元杂剧“三国戏”剧本多达50多种(其中包含了一些仅存剧目的“三国戏”),如戴善甫的《关大王三捉红衣怪》、花李郎的《相府院曹公勘吉平》、无名氏的《张翼德三出小沛》、仅存剧目的《老陶谦三让徐州》等。

(2)深层原因:源于中国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

主要是对“三”最初代表的哲学与文化意义的理解,其内涵渐次发展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礼”的规范,进而在文本中反映了出来,形成了一种“礼以三为成”的文化传统和“三复”的思维定式与习惯观念。

(四)《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美学内涵

(1)以数字“三”为情节的结构手段,保证了情节的繁简适中

也就是说,“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2)重复中的反重复手法使得“三复情节”更具艺术魅力

三次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于重复中寓有变化发展。如此一来也就避免了因重复而带来的单调乏味。

(3)“三复情节”中的螺旋式上升形态强化了叙事艺术的美感

一些“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从接受美学看,这是一种运用悬念来延缓叙述进程的收益效果。

四、工作进度

4.20xx年5月下旬 论文答辩阶段

五、参考文献

[2] 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 李史峰。二十四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 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7] 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 [西汉]司马迁。史记[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1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6]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 魏崇新主编。中国文学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0] 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 普丽华,江少川。现作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 何丽萍。东西方数字“三”的文化对比分析及其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

[25] 张文。浅论聊斋志异的“三复情节”[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6] 梁雁。论红楼梦的“三复情节”[J].泰安师专学报,2002(4)。

[27] 周媛。汉民族尚“三”现象的传统文化解读[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4)。

[28] 舒志武。数字“三”的文化意义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29] 刘福泉,王新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三”理论对巴金家。春。秋创作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2007(5)。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我县历史教师共69人,其中女教师44人,男教师25人,中学高级教师10人,占总数的14.5%,中学一级教师19人,占总数的27.5%,中学二级教师40人,占总数的57.9%。合格教师52人,占总数的75.3%,C类课教师17人,占总数的24.7%。其中高中教师32人,占总数的46.3%,初中教师37人,占总数的53.7%,专业教师54人,占总数的78.2%,非专业教师15人,占总数的21.8%。我们这支队伍是一支年轻的有发展前途的队伍;但非专业教师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目前,我县学生的学业水平表现为:初中段学生学习认真,成绩较好;高中段学生的学业水平,由于要求的不断提高呈越来越低的状态;高考文综历史的成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学科教学的基本情况

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贯彻教育新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努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累并总结出不少经验。

1.目前历史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1)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好。

他们都有着雄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有着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着扎实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水平。具备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分析、点拨调动,深层挖掘,鼓励启迪,师生互动的操作能力,训练思维,合作交流,贯彻教育新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能力。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尤其突出。

(2)激发兴趣,调动参与,分析深入,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依据学生实际的情况下,能够搭起知识的结构体系与框架,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有知识的拓展,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够把知识的传递与学法的指导密切结合起来启迪学生能够辨证地、历史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能够站在生产力的高度认识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3)教师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教师讲述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知识的落实。如在分析工业革命进程时,教师能够组织语言,生动形象地揭示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引发的连锁反应;在讲述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时,教师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资金、劳动力、市场、科技等方面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高度地概括,解决了学生记忆的障碍,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无疑是有帮助的。

(4)有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

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科学、紧凑、实用,能够从学生的实际与教学内容出发,在和谐、平等、交流、互动的情境中,有问题的提出,有解决问题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5)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较好。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目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方面,显得薄弱。

(2)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大学生参与的广度。目前,我县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存在教师讲授多,学生活动偏少的现象。

(3)历史材料的阐释教学还不够科学,还没有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

(4)历史教学目标还没有真正全面落实。有的教师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不够,未能把握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只是孤立地讲授或罗列一些史实;有的教师受高考影响,在教学中,只讲“条条”、“点点”,失去了历史课形象生动的特色;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出现了不分年级、不分层次、脱离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现象;有的教师不能将知识传授与学科德育渗透密切结合起来。

(5)历史课外活动开展得不够普遍。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开展的不够充分。教师重视的不够。

三、学科教学的目标

1.初中段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发展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懂得一分为二地分析和看待问题。通过历史的学习,逐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确立求实、求真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2.高中段我们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是: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四、今后学科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解决给谁讲,讲什么,怎样讲的问题。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教学,努力做到思路清晰,过程科学严谨,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为人服务的思想。

1.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要符合课标新理念和北京市文综试题考察的目标。即:要以生产力的标准分析历史,要实事求是,还原历史,要宏观、微观相结合地看待历史,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研究历史。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要看是不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社会的进步。

2.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和授课的基础上,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结构,清楚地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准确地剖析教材的具体内容,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形成能力,做到观点和史料相统一。

3.要注重历史地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分析历史地图涵盖的地域入手,概述其自然环境、地形特点,再进一步分析其地域所发生的事件,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特点、意义、影响、作用以及启示。获取挖掘历史地图蕴涵的历史信息,解读信息,多角度地看待与分析问题,通过体验,概括结论,引发对现实问题的重新思考。

4.发挥历史课教书育人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之中,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涓涓溪流中,在润物无声中,在启发感悟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5.创设情境,强化历史材料的阐释。历史材料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明确材料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设计问题,并通过师生的讨论、体验,实现问题解决,以问题解决推进我们的教学进程。

6.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广大教师要结合备课、钻研教材、授课过程,系统地、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理论、历史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素养;要强化研究意识,科研意识;并在积累、反思、修正中,不断完善自己。

7.要精选或编制一些试题,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与能力的训练,把握作业环节

8.在教研活动与培训教师方面,我们的思路是:根据学校教研组的活动计划,我们一起参与,配合学校开展工作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出校本教研的实用性。开展网络教研,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把续教与教研工作整合在一起,突出效率。

中学历史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一、学科特点和作用: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包括历史基础知识、科学能力、态度概念等方面。这些方面呈现了历史学科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1.知识方面:主要包括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的主干知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的阶段特征。2.态度观念方面:包括科学观点、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3.能力方面:正确把握观点,掌握分析问题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观察地图的方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做到论从史出。

初中年级:

1、以元谋人、北京人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2、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知道春秋战国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5、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史实,了解唐与吐蕃民族交往的史实,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6、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知道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7、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战役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8、.青铜工艺的成就,《九章算术》,祖冲之,数学成就,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9、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0、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知道汉字的演变。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史实。了解佛教和道教兴起的史实。以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方面的主要成就。

11、虎门硝烟,《南京条约》,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知道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12、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领土。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战争,邓世昌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影响。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对中国的影响。

13、洋务运动,评价其地位和作用。

14、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列举陈独秀、胡适的事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简述的史实,了解其精神。共产党一大,成立的意义。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知道南昌起义,讲述、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红军长征。

15、九一八事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全面抗战从此开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台儿庄和百团大战。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重庆谈判,理解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独裁内战的本质。

16、了解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人民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了解近代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7、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的成就,了解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了解近代教育发端的史实。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成就。

18、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和平解放的史实。讲述、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知道《中华人民共和法》,理解废除封建制度的意义。一五计划的任务。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王进喜、邓稼先先进人物的事迹。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19、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香港、澳门回归,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简述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的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20、知道两弹一星、袁隆平以及863计划的制定。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21、三大人种的形成。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布匿战争,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22、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知道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三大宗教的产生与传播。《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阿基米德等古代数学成就。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

23、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活动。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内容,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24、了解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5、美国南北战争,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认识改革的作用。简述明治维新的内容,探讨其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三大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精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本茨、莱特的发明,交通工具的发明。爱迪生的发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意义。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探索。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内容。简述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揭露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以摹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德国进攻波兰、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26、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27、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28、以印度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29、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30、简述杜鲁门主义,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高中年级:

第1章: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新思想的萌发。

第2章: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3章: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4章: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第5章: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6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第7章: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九一八事变。红军的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8章: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9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0章: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12章:全国大动乱。粉碎、两个反革命集团。

第13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14章: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第15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第16章: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美国的建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亚洲革命风暴。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美苏争霸。亚洲经济的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政治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17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18章:秦朝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19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20章:短暂的隋朝。唐朝的开国和盛世。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21章: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22章: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文化。

监测形式:

初中年级:

监测方法采用书面笔答和社会实践考查两部分,笔答采用闭卷方式。试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绘图、识图作答题、材料解析、连线、问答等)两类题型。

高中年级:

监测方法采用书面闭卷笔答方式。试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绘图、识图作答题、材料解析和问答等)两类题型。

监测时间和范围:

(一)监测时间:

初中年级:1.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3.社会实践:占20分。

高中年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二学期期末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二学期期末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二学期参加北京文综考试。

(二)监测范围:

初中年级:以教育部2002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的内容为依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历史》第一册、第二册正文部分考试的基本范围。其中,第一学期考试范围为第一册,第二学期为第一册和第二册两册。

高中年级:以教育部2002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为依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册、第二册和《世界近现代史》(选修)第一册第二册正文部分考试的基本范围。《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正文部分。

难度:

初中年级: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比例约为6:2:2。

高1年级: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易、中、难比例约为4:5:1。

高2年级: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易、中、难比例约为4:4:2。

评价等级: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言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100 — 02

由岑运强先生主编的《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于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近年来还被一些高校列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复习用书。多年来,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一直使用它作为语言学概论的教材,使用效果不错,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该书内容翔实、新颖,体例结构完整、合理,在整体布局上体现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及时地反映介绍本学科近代出现的新概念、新知识以及新成果。通过多年的使用,笔者深感这是一部具有创新特色的语言学教材,本文拟对该书的基本特色进行简要评述,并提出一些内容的补充意见。

一、《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教材的基本特色

《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教材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注重体系建设,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传统的语言学教材,其理论基础框架基本上是按照两个原则编排的,即将索绪尔的“语言语言学”和列宁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理论加以扩展分析后形成的。这种做法的长处在于突出了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功能,在展现语言的自身规律性和客观性上非常清晰。其不足之处在于,对语言的运用问题(即言语问题)重视不够,实用性不强。这已经成为当前语言学界的共识。近些年为数众多的语言学教材相继问世,无一不是试图对此瓶颈问题进行突破。岑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对于传统教材的内容加以合理编排后,重新融入新的理论框架,其创新意识之强,教材体系之新可以说是当前诸多同类教材中仅有的。

该书沿袭并采用了索绪尔“语言语言学和言语语言学”与“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这一双重框架相结合的观点。众所周知,索绪尔尽管在理论上提出了语言、言语、内部、外部等范畴,并指出了区分的必要,但他重语言和内部,轻言语和外部。由于索绪尔1913年去世,没有来得及进行相关的论述,加之后继者多从结构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因此体现在语言理论的构建体系上,是不全面的。这种缺陷,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逐渐为研究者加以批判并逐步修订。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性质的专著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分析。从教学角度讲,高校语言学概论的各种教材在体系建设上是相对滞后的。岑运强先生第一次构拟了一个全新的语言学理论框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举。全书主体部分各章内容的安排无不兼顾了“语言-言语”和“内部-外部”有机结合的双重标准,编排顺序上也是由语到言、由内到外,体例比较完备、秩序井然。

2.注重内容的全面,在引进新成果上加大力度

该书在尽可能地保留以往教材优秀内容的同时,大胆而谨慎地引入了新近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如语音部分的音段、生成音系学、非线性音系学;语义部分的句义、语义指向;词汇部分的言语的词汇内容;语法部分的语序类型分类、主位推进模式;文字部分的文字运用内容;交叉语言学部分的语言类型学、功能语言学等。同时,该书还注重语言新变化的研究。例如在阐述言语的词汇时,对网络上的一些网络语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如“主页、帖子、伊妹儿、下载、掉线”等常用的网络语,“东东(东西)、美眉(网上的女性)、大虾(网络高手)、菜鸟(刚刚上网的新手)”等新奇的网络语,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语言特色也进行了简要介绍。这一做法无疑丰富了该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前沿的语言动态,特别是交叉语言学的相关介绍,对扩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较好的作用。由于这些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语言学科的发展脉络,该书还对语言学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时间跨度从上古到现在,可以说其中某些内容的涵盖面已经超过了岑麒祥先生的《语言学史概要》。

3.注重理论与运用的结合,在使用与普及上有新的进展

如前所述,该书是在语言语言学与言语语言学框架下展开的,其中,语言语言学部分注重理论体系的说明与分析,而言语语言学则充分注意到了语言运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语言运用方面,在言语意义中对言语交际过程的简要介绍,对话语结构的深入语用分析,在篇章问题上的英语例证分析与汉语例证分析的尝试性结合;语义方面,对语境中的语义组合及其变化模式的介绍与分析,对语境中句义之间关系的分析,对言语意义类型模式的分析,对语义指向理论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介绍;词汇方面,对文学语言学中的名家、名著词汇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对当前热门的网络语的介绍与定位评价。此外,对一些常见的问题,诸如文字改革、汉字拼音化、计算语言学等相关内容,均在不同的章节中有所表述。这些内容,无一不体现着编者意在突出“言语的语言学”,寻求全面,注重实用性、普及性的思想。而这些,在当前的诸多同类教材中是独树一帜的。

4.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上力求完美

一部好教材,一定要配备有与各章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习题。我们注意到,从1931沈步洲先生的《言语学概论》开始,直到今天,语言学概论性质的通论教材中,为每一个章节配备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的教材很少。即便配备也是数量很少,该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除绪论和交叉语言学一章外,其余六章均附有数量充足的习题。全书共有习题362个,平均每章60个,最多的一章,附有习题84个。习题的类型全面,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正误、简答、分析、运用等。这些习题难易层次分明,不仅涵盖了各章的重点、难点,同时对理论阐述进行了必要补充。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和优秀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尤其是分析、运用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书在编排上也很有新意,在每章(除绪论和交叉语言学一章外)的后面配有本章小结,把一章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归总,便于学生确切了解本章节中哪些是重要知识点。另外,在每章后还列出了与内容密切配合的参考书目与引用书目,这对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是很有益的。

为强调直观教学,该书还采用了大量的插图、示意图和表格。这些图表可以使得枯燥文字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教材变得直观、鲜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正文配合使用相得益彰。例如语音部分的复合波形、语音的声腔调节示意图、人耳示意图等插图,语义部分在阐述语义的生成和理解,以及语音、语义、语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所用的示意图,语法部分对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的举例所用的表格等。据统计,全书共有8个插图,31个图示,58个表格。其中有些图表借鉴了外语专业的教材特点,吸收了一些英语词汇学研究中的内容。正是这些图表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系统性与权威性。图表比较形象、直观,学生通过图表能够快捷、透彻地领悟教材内容,并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二、《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教材的几点思考

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该书的某些内容尚需补充或修订。具体表现为:

1. 在突出语言和言语理论体系相结合的同时,未能很好地解决内容的交叉问题。

例如在言语意义与语言意义的编排上,对于具有双项内容的风格意义没有明确加以分别表述;而对于具有不同侧重点的主题义则在分别表述的同时,没有说明为什么在语言和言语意义上存在着交叉。相比较而言,我们倒更倾向于将言语意义的主题义称之为焦点义。

2.个别概念定义上的模糊,存在着理解上的不规范性。

如对反义义场概念的描述就缺乏准确性。关于反义义场的概念,岑书是这样定义的:“含有一个对立或相反义素的词义的聚合成为反义义场,也称反义词聚。”(第97页)这样描述反义义场不够准确,“男人”和“男孩”也含有一个对立或相反的义素〔±成年〕,但这两个词并不构成反义义场。教材的作者应该对定义中的义素加以限定,不是符合这个条件的所有义素,而是核义素。再如对异根的阐述也欠周全,该书是这样对异根定义的:“异根又称为错根或增补。它是用不同的词根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181页) 按照该教材对异根的定义,只要是不同的词根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都是异根,那么,语言中很多词都属于异根这种语法手段,如:I——her,go——was ,bad——better等。这无疑扩大了异根的范围。教材作者应该对定义中的“不同词根”用“表示相同词汇意义”来加以限定,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3.某些知识的内容简介不连贯。

该书力求将近年来较新的知识反映到教材当中,这也是该书的特色之一。但是在具体的内容介绍上,则存在着不均衡现象。例如,在语音方面,对音系学的介绍是好的,但只是介绍了一个音段、生成音系学、非线性音系学的概念片段,令学习者不知所云,而在参考书目上,对相关的权威介绍书籍如:《汉语非线性音系学》、《音系学基础》等,则付之阙如。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缺少了明确方向。再如,在语义指向的介绍上,该书只是针对某些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但在介绍的同时则缺少相关的知识铺垫、衔接,诸如:移位理论、语义所指等。

从总体上看,该书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它仍是一部科学性、先进性和思想性很高的优秀教材。它构建了崭新的知识框架体系,优化了基础知识的精华,进行了知识更新,整体布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这对于语言学概论性质教材的科学编写与编排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以及推动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均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我们衷心希望岑先生再次修订时能对上述问题引起重视并予以解决,以使这部教材更加完善,使国内语言学领域的这一颗明珠更加璀璨。

〔参 考 文 献〕

〔1〕沈步洲.言语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31.

〔2〕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

〔4〕詹人凤 .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概念界定 研究视角 语文教育哲学

一.概念界定模糊

一般情况下,研究者普遍认同“问题是研究的起点”这一观点。在确立研究问题后,研究者必须对其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概念界定。而哲学作为形而上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内涵,如所罗门所言:“哲学,是努力用尽可能有说服力、尽可能使人感兴趣的语言清楚地表述你自己的观点。你应当独立思考,澄清你所倾向的是哪种观点,以及为什么是那种观点,并把这些观点组织起来以应对其他的可能看法。”[1]故,当哲学这一形而上的概念由下向上发展时,研究者很难对一领域的哲学概念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界定。

在教育哲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研究者对教育哲学的概念界定一直以来都是模糊混沌的,这种混沌表现在: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存在着一种“暧昧”关系,这种“暧昧”关系形象地说,就是“教育哲学工作者掏了教育学工作者的腰包”,或“教育学工作者掏了教育哲学工作者的腰包”。这种混沌还具体表现在:陆有铨先生所著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全书共分为七章: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新行为主义、存在主义、分析教育哲学,七章约430千字,而对于“教育哲学”、“西方教育哲学”及“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概念界定竟然只能从一些章节中的第二节思想基础中“哲学基础”这一分论点中洞察一二。难道说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就是这七种主义下教育哲学的统称?

笔者带着这种种困惑自行查阅了文献,如:《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教育哲学界定为“一门审问、慎思、明辨、致用的学问。它应用哲学方法来研究各种教育问题”。《辞海》把教育哲学定义为“用一定的哲学观点来解释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问题的基本理论学科”。可这些从文献中梳理出的概念界定与作者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中的能等同吗?

谈及教育哲学,浙江师范大学李润州认为:教育哲学是教育与哲学的联姻,换言之,教育哲学就是哲学地思考教育问题,而这种哲学地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哲学至少有三种存在形态:基于哲学话语的教育哲学、基于哲学框架的教育哲学、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

笔者参照李润洲对教育哲学存在形态的划分,认为陆有铨先生所著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一书中的叙述内容与表述形式两方面均符合哲学话语的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直接采用哲学的话语系统作为工具来分析、透视与解答教育问题。比如,有学者在探讨教育本质时,直接援引现象学的“我看”、“我做”的本质观,主张教育本质既是确定的,也是变化的;是多,而不是一。[2]这种教育哲学的运思虽然也能增添教育新知,但相对于所采用的哲学知识而言,就只能是哲学知识的教育应用了。其基本的样式是先简述某种哲学观点是什么,然后论述该哲学观点对教育的启示。从这种意义上说,有多少种哲学观,就会有多少种教育哲学,因此,在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纷呈之际,就存在着众多的教育哲学流派,诸如进步主义、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研究之所以被有些人戏称为“只是各种‘真正’学科的大杂烩”,“各种学科都有适宜我们挪用之处,只要加上‘教育’这个前缀词便可”[3],就与这种借鉴方式无不关联。[4]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一书中概念界定模糊这一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哲学话语的教育哲学著作中的。除基于哲学话语的教育哲学外的两种教育哲学存在形态:基于哲学框架的教育哲学、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与本无并无关联,故略。

二.研究视角独特

本书作者对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研究视角很独特:立足于对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把握上,对其进行宏观的概括和审思。在内容的涉及上,可以归纳为四种具体的研究视角。

第一种视角是总揽100年西方教育哲学思潮,展示西方教育家是如何思考的。[5]如:全书涉及共七种主要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研究流派,这七种流派的产生次序与发展在时间上既有先后也有交叉。站在21世纪的现今,想要理清100年前西方教育哲学发展的脉络并不容易。而本书却逻辑清晰、叙述严谨、详略得当,讲晦涩乏味的哲学发展进程讲解的耐人寻味。

第二种视角是对不同的教育思潮进行共同点与分歧点的辨析,揭示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展示对教育问题思考的多方位视角。[6]如:书中第一个出场的流派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随后是针对进步主义的不足进行批判的要素主义,再次是与进步主义和要素主义皆有区别的永恒主义。在书中作者对这些流派进行了精确地区分,“同要素主义一样,永恒主义对于当时资本主义的某些社会制度和教育事实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与要素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永恒主义所针对的不仅仅限于现存的社会和教育政策及其实践本身,而是作为这些政策和实践之基础的文化模式”[7],“以进步主义和永恒主义为代表的新、旧两种教育模式......由于二者所代表的价值观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人们无法确定一种核心文化和统一的价值来指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所以这种竞争和冲撞带有必然性”[8],“永恒主义和进步主义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即世界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9],等等。

第三种视角是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社会条件与教育内部条件的分析,把握西方教育家100年关注的教育焦点,以此反观今天我国教育问题。[10]如:在评论存在主x教育哲学时提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先后之分。没有没有存在的本质,同样,也没有没有本质的存在”[11],“从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来看,本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主要教育哲学思想都忽视了人的存在问题,因为它们都把人置于次要地位,使人役于物。”在笔者看来这就是站在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立场去进行分析,在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绝不是“役于物”的人。

第四种视角是对不同流派的基本主张进行评析,深刻理解每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学派、学说在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绝对”(被决定性、必然性、合理性)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对”(历史局限性、偏颇),明确研究问题应有的态度、方法,提高反思能力。[12]如:作者在讲述每种流派的最后一环节都设为评论小节,这就摆明了作者的研究态度是十分的严谨的。作者对每种流派在历史上的发展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这种描述的客观性把人拽回到当年历史发生的环境中,作者只是事件发生的旁观者,不参杂主观情感。这种做法给读者留出了思考的空间,也就是说,作者没有将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在读者脑海中,而是客观的再现了事实,留出空隙让读者自行做出价值判断。随后在评论小节中,看似是作者就某一流派进行评论,但实际上是给读者与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因为当读者在进行了前几节阅读后,读者本身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观点,此时的读者是带着自身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进行交流。

从这些独特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作者提出了对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思潮的独特见解。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贯穿着反思、批判,从不同角度引出问题,令人茅塞顿开。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本书中最大的特色是研究视角独特,而不足则是作者省略了对书中一些主要概念的概念界定,这对如笔者一样的“教育哲学门外汉”读者而言:加重了ο执西方教育哲学整体感知的难度、容易产生误解。

三.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启示

笔者从陆有铨先生《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中得出了三点关于研究方法的启示,如下:

启示一: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应立足于对我国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把握上,对其进行宏观的概括和审思。如:自1904年,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可从宏观上回顾我国历史,近现代以来,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三次根本性的变化: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三次: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可以说我国教育从建国初的恢复到如今的不断发展不过经过了60年的时间,而语文教育的性质在社会性质不同的时期的发展也是不同的。

启示二: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应立足于学科背景。语文教育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体育教育哲学等别的科目教育哲学是有共同点的:都立足于研究教育的主体、对学科教育起到“元认知”的作用。但在研究语文教育哲学时应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这样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可以套用的研究算不上真正的研究。

启示三:语文教育哲学要先研究事实、再作价值判断。近几年来,随着研究者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关于语文的性质也不断地被反复提及讨论。由最初语文等同于政治,到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再到现阶段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可以说,这些对于语文性质的价值判断总会多多少少的影响研究者,研究者在研究事实之前就对研究进行价值判断,直接导致了研究的主观性色彩过重。事实上,语文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在进行价值判断之前,应系统深入的研究事实,这样才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注 释

[1]所罗门等.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5.

[2]李润洲,李伟.教育本质:一种现象学的拓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

[3]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4.

[4]李润洲.教育哲学:哲学地思考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2014(4):30-36.

[5]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56.

[6]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56.

[7]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6.

[8]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7.

[9]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8.

[10]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56.

[11]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