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药工程专业评估

制药工程专业评估

制药工程专业评估

制药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1篇

1.1在研究新药品的时候,就应该实施风险管理,对这一阶段主要是保证我们的药品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药品要求。应定期实施风险评估以及评审,风险评估主要是对危险和危害的辨识,风险评审主要是采用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标准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输出以及药品结果的审查。

1.2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应该对药品的超标、产品、过程以及控制的变更进行辨识,从而确保药品安全流入到市场中。

1.3在药品研发后还应该对其进行监督,也就是对药品存在的潜在问题以及存在不良反应的药品进行风险评估。一旦需要对药品的质量进行变更,应该对原有的资料以及文件加以保存,产品风险管理中的文件必须明确包含投诉的信息以及数据;同时必须按照最终使用药品的用户以及环境进行风险评估,有必要时,应该及时根据最新的数据以及信息进行重新的风险评估。

1.4针对药品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一般是采用FMEA失败模式分析,它是对于药品设计以及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中潜在的失败进行有条理的分析。FMEA失败模式分析主要是依据现有的知识、历史数据以及经验对不同潜在的失败进行风险值的确定。系统失败模式分析以及流程失败模式的分析是对于FMEA的实际应用。

2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流程

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流程依次是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审查以及风险沟通。

2.1药品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药品的风险评估是指对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任何一种药品的风险总是相对其所可能获得的利益而言的。在对一种药品进行风险评价时,除了应深入研究风险的具体特征,如严重性、持续性、可逆性、发生率等因素外,还必须同时分析这种药品可能带来的利益。药品风险评估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药品与存在不良反应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据的质量。

2.1.1风险评估三个步骤风险评估主要经过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评价三个步骤。针对与药品的风险评估经常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导致失败的概率以及导致失败的后果。这就需要一个非常专业的评估团队,团队中不仅包括研发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还包括法律人员以及质量保证人员。作为药品风险评估的负责人更应该了解风险评估的概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1)风险识别制药企业可以根据多方面的资料以及文献进行风险的识别,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别:①参考一些有名望专家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制药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技术资料以及理论水平,这时可以参考一些有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专家的观点,从而来弥补自身企业的缺陷。②参考一些中外理论分析。对于药品理论这方面来讲,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参考一些理论来分析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例如:药品片剂在生产中的压片以及混料的工艺,药品杂质去除的工艺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风险比较大的工艺。③根据产品的历史数据。在过去的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药品偏差的数据对于现在来说,风险也是比较大的。④根据产品的控制指标。对于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可以依据既定的控制目标,进行倒推,通过倒退的方式找出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就可以确定为影响药品的风险。例如:在最终确定无菌输液的药品,对这类输液的控制标准就是无菌,那么针对无菌的影响因素可以推断为灭菌前的生物负荷数以及灭菌过程的控制,因此,我们可以把灭菌前的生物负荷数以及灭菌过程的控制列为药品质量控制的风险。⑤根据客户以及生产者关心的指标。当生产新的一种药品时,生产商以及给客户非常关心药品的某一项指标,我们就可以把这一项指标作为药品质量控制的风险。

(2)风险分析对于药品中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采用定量以及定性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对风险步骤的严重性、发生概率以及检测概率来进行总结分析的,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其上面三项进行评分,结合制药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一个承受评分,最后将风险步骤的严重性、发生概率以及检测概率的得分相乘,从而确定药品的每一个风险步骤的风险程度,进一步确定风险处于什么等级。制药企业可以依据识别风险的控制项目为主线,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价。

2.2将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接受的范围内是对药品进行风险控制的根本目的。上面已经对药品进行了风险评估,下一步就应该对风险进行控制,并且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对于风险控制主要是对以下几方面:

(1)制药企业能否接受识别出的风险水平,如果能够接受这个风险水平,那么制药企业应该控制好这个风险程度,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让风险程度进一步的提高。

(2)制药企业不能够接受这程度风险,能否进一步消除风险或者是降低风险。当制药企业有能力降低药品存在的风险,那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降低,因为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用药的用户放心安全使用,并且能够将危害降到最低。

(3)处理好风险、利益以及资源这三方面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最后,投入更多的资源就会将药品的风险降到最低或者是消除风险,但是作为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在控制好药品各项指标以及风险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的成本才是最主要的任务。

2.3得到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阶段以及风险控制阶段进行完后,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审查风险控制的情况,审查药品的风险是否可以通过技术的改进降低到最小范围,以及考虑不在当时的环境情况下,风险程度是否会增大等等。针对制药企业的审查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审查制度,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审查只是走形式,应该实际的分析药品的各项指标的情况,从而总结出缺陷。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该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进行再评估:

(1)客户对质量的要求发生变化;

(2)法律以及法规发生变更;

(3)药品的生产工艺以及设备设施发生一定的变更;

(4)发生了重大偏差。

2.4依次完成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风险分析以及控制后,需要进行风险的沟通,风险沟通就是制药企业对风险的识别情况、分析报告、控制手段以及影响药品的因素在内部组织风险管理小组进行交流。主要是以文件的形式将确定下来的识别结果记录下来,使其规范化;及时记录经过批准的文件操作人员还出现失误的情况,应该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最后,在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都完成的条件下,对药品生产过程中新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一旦发现新偏差没有控制在风险内,应该重新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3结束语

制药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中药专业 评价体系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药产业转型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如何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是时代对高等中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意义

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是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一种评价。它由形成性评价发展而来,但比形成性评价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当前发展性评价已逐渐成为评价领域的首选评价方法。在高等中药教育中,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使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企业需求储备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把握市场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是把握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2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是对专业人才是否适应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首要前提。首先把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整合为三大模块,即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学生能力、教育水平和社会需求。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 根据不同模块内容的差异进行细化, 其中前两大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和教师自身,教育和受教育水平进行评价 ,主要涉及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培训内容。在综合素质这一模块中, 应该说是整个课程评价的重点, 涵盖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激励平台、学生科技社团带动平台、校园科技活动引导平台、学生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四个平台。在社会需求这一模块中, 是评价的重要环节,注重综合声誉评价,重点关注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评价、行业社会的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反馈4个指标。现代社会对中药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通过对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有效地建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保障机制,为培养适应中药产业需求的具有职业基本素养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3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硬件不一样,各个专业和专业特点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因校制宜,尽可能客观、准确、严格地按照科学规律行事,体现教学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能有效真实地反映教育的特色。经过调研和系统功能分析,我们认为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具有以下原则:

3.1 有效性原则。要根据中医药的特色来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有效性原则。

有效真实地反映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的目标要求,促进人才培养手段、内容、方法的改革发展。

3.2 客观性原则。确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要能客观反映测评人才效益的真实情况,促进人才的良性竞争。如师资的配备、实验项目、实验教学的组织准备和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等各个方面。要力求多角度地考查实验教学活动,要比较准确地掌握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客观地对人才培养情况做出客观评价,不能只根据单方面的因素就做出评价,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

3.3 导向性原则。确定的指标体系指明了各参评对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中医药专业在制定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带有明显的导向性。

3.4 多样性原则。本系统的评估模型及相应的评估方法,根据不同工作范围和建设重点的差异,必须注重评价指标的相干性和多样性。

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的量化评估仍是难点,主要是在评估中如何有效、客观、导向明确、角度多样地准确评价。目前尚无公认一致的评价方法和模式。

4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4.1评价指标的选择。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涉及教学、科研、企业、管理等环节多, 影响因子复杂, 具有基础性、实践性、 综合性强的特点,其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是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前提。

4.1.1学生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的考核。在知识结构评价中,重点评价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如教学计划,在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 设置教学大纲、 进度计划的设计,学时安排以及实习计划等评价因子;在基本技能的评价中,选择了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实习基地、特色实训基地。如在实训基地的内容中,选择集中与分散实习建设水平等指标, 评价内容既要考虑实习基地环境多样性,又要评估固定实习基地和分散实习点的教学、设备等条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选择了,以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激励平台、学生科技社团带动平台、校园科技活动引导平台、学生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为基础对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进行评价。

4.1.2教育水平。包括培养基地、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的评价。对相关的学科水平、教师数量与结构、教师素质与师资培养、教学大纲教材符合专业需求、教学评估结果及时更新、教学设施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对教育水平进行评价。

4.1.3社会需求。涵盖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评价、行业社会的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中药人才进行综合声誉评价

4.2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以“衡量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社会需求为目标,窗体顶端窗体底端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由学生能力、教育水平和社会需求三个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培养基地、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和综合声誉构成。三级指标包括课程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激励平台、教师数量与结构等20项指标。

社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3]。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基础,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中药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翟辉. 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现代商贸工业,2013(1):137.

制药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3篇

韩国在2006年对卫生服务法案进行了修订并于同年10月27日颁布,新颁布的法案中有针对HTA的相关规定。此外,新的卫生技术评估的规则也于2007年4月正式颁布。为了使卫生技术评估顺利开展,韩国卫生福利部把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的项目委托给健康保险审查与评估局。至此,新的卫生技术评估机构正式建立。2008年3月,韩国成立了国家循证医疗合作局(NationalEvidence-basedHealthcareCollaboratingAgency,NECA),目的是促进医疗技术行业的发展进步。为了适应新的卫生技术评估工作,卫生福利部在2010年6月将原来有关卫生技术评估的工作、组织和人员全部从HIRA转移到NECA,并在NECA下面成立了卫生技术评估中心(nHTACenter)。这一阶段HTA发展的特点是HTA作为循证决策的工具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重视,HTA从机构层面到具体的操作层面都不断成熟,而且有国家法律的保障。HTA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HTA在帮助卫生决策和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2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和人员

2.1HIRA的职责

HIRA成立于2000年7月,是依据国民健康保险法第55条而成立的一个通过执行严格、公平、高效的评估和审查来致力于提高国家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公共部门。它的主要职责是在卫生福利部的指导下审查医疗费用是否合理和评估医疗服务是否恰当以及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除了审查医疗费用和评估医疗服务外,HIRA还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通过研究和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来为政府部门提供循证决策信息。在2007年之前,卫生技术评估工作由HIRA下面的卫生技术评估委员会来承担;2007年之后,对卫生技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工作转交给了NECA。但对卫生技术经济性的评估仍由HIRA负责[4]。

2.2国家循证医疗合作局(NECA)

NECA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卫生福利部,它的使命是为卫生领域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从而促进国家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人民健康。NECA下设了卫生技术评估的中心(nHTACenter)。卫生技术评估中心通过对新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从而为卫生服务的提供方、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民众提供综合信息。对于卫生服务的提供方来说,评估也有利于他们合理选用新的卫生技术,从而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确保医疗安全[5-6]。2.3卫生技术评估专家委员会NECA下面的卫生技术评估中心设有专门的卫生技术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是根据卫生服务法案第54条而成立的。委员会由20名卫生保健领域的专家组成,分别是:9名医学专家、2名牙科专家、2名传统医药专家、2名患者代表、3名卫生政策和管理专家、1名法律专家和1名政府机构代表。在卫生技术评估专家委员会下面还设有6个分学科的特别专家委员会,分别是内科、外科、牙科、护理学、传统医药和其它医学学科,每个分学科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0名(护理学科委员会暂时只有5名成员),所有学科目前总共有548位专家成员。评估一项具体卫生技术时,会成立一个顾问小组。顾问小组根据具体的评估内容从5个分学科特别委员会中挑选10名或者更多成员。顾问小组对具体技术的评估工作提供支持[6]。

3卫生技术评估过程

[7]首先,提出卫生技术评估申请。任何机构和个人(医药企业、医疗机构或者个人)都可以提交卫生技术评估申请。申请人填写申请表并准备相关文件,然后向卫生福利部或国家循证医疗合作局提交申请。卫生技术评估中心依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决定是否受理申请。评估委员会在决定是否受理申请时主要考虑:新卫生技术的一般特性,疾病特征和疾病负担,现有类似的卫生技术和它们的缺陷,新卫生技术可能对临床的影响和潜在后果,目前新卫生技术研究的质量和数量,国内外相关的卫生技术评估经验和评估的可行性等。是否予以受理会在提交申请之日起90天内告知申请人。正式开始评估前会针对评估对象拟定一个评估方案。如果是以系统综述的形式评估,专家顾问小组会举行3次或4次会议就评估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结束后,卫生技术评估委员会对它的评估结果进行二次评估和审核,然后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并提交给卫生福利部。卫生福利部收到评估结果60天内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布的信息包括技术的一般特性、安全性、有效性、适应症、适用人群等。

4卫生技术评估的应用

对卫生技术进行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评估结果(证据)的应用。正如韩国循证医疗合作局的使命所言:致力于提供科学的证据,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维护公众的利益,促进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以卫生技术评估的直接作用在于生产科学证据,为循证决策服务,最终目的是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公众利益。卫生技术评估在韩国的具体应用可概括为:(1)循证决策。比如卫生福利部根据卫生技术评估报告的结果来推荐那些安全有效的技术进入医保报销目录,扩大这些新技术的使用范围,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2)政策制定。卫生技术评估为卫生政策制定服务,比如在制定药物报销目录时,韩国强制规定只有那些同时满足安全有效和经济性的药物才能纳入报销目录。在韩国,如果药物想进入医保目录,必须经过药物经济学评价[8]。又如政府还根据卫生技术评估的结果来制定扶持某些卫生技术发展的政策。(3)指导合理选用卫生技术。卫生技术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医疗机构和个人在合理选用卫生技术时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评估结果的公开可以维护民众的知情权,促进卫生技术行业的公平竞争。

5经验和启示

制药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以家庭为中心;脑卒中;护理

1.住院阶段

1.1评估与诊断

1.1.1评估要点

卒中患者人院之初多为急症,根据家庭系统理论,患者病情不稳必引起家庭成员的焦虑不安。而要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评估,与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工作重点。Leung等发现,此时护士向家属提供有关患者病情变化的信息以及诚恳地回答病人家属的提问极利于彼此良好关系的建立。护士在积极配和抢救、治疗之余,可以此为切人点与家属进行交流,获取信息,正确评估与诊断。

1.1.2评估工具

实施家庭评估时,护士可采用的评估工具有:生活改变事件评值表、家庭圈、家系图、家庭社会关系图等。生活改变事件评值表可用来评估家庭生活改变与家人健康状况的相关程度。家庭圈是利用心理投射原理来判断病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与家庭的关系的图谱。

1.1.3评估内容

通过如上评估工具,护士可了解病人的家庭结构、家庭压力、家庭核心人物、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可能的看护者、家庭的情感氛围、社会支持系统、家庭需要哪些协助、病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

1.1.4评估要求

准确的评估与诊断要求护士深谙家庭理论,熟练准确运用各项评估工具;同时需具备娴熟的交流技巧、对人文文化的了解。

1.2计划与实施

1.2.1控制症状,提供信息一个家庭成员的住院会引起整个家庭情感和心理上的失衡。有研究发现:在中国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责任照顾其他家庭成员,此间若有人生病,其他成员则会因此而责怪自己。通常家属希望从医护人员那听到有关病人安全和舒适的消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负罪感。同时护士应明白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及焦虑程度的减轻取决于病人症状的有效控制。当家属发现症状得到控制后,他们更易于处理情感与精神方面的问题。因此,对卒中症状进行全面评估并行恰当的护理干预在卒中急性期十分重要。护士此时应全力配合医生进行溶栓或止血等治疗,严密观察病情,以使症状得以控制;并及时将病情的进展情况通知家属。此期要求护士艺术地协调好各部门及同事间的工作关系,以便为病人提供迅速、准确、优质的治疗和护理。

1.2.2给予希望在症状得以控制、病情平稳后,病人及其家属的注意力将转向机体的功能缺如上。机体的功能障碍成为瞩目的焦点。病人的心理问题也相继出现,可有焦虑、抑郁,通常肢体功能水平越低抑郁症状越严重。病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加重家属的焦虑程度。护士要及时提供有关疾病的转归及预后信息,告知康复的可能性,给病人及其家庭以希望。

2.出院前阶段

2.1出院评估及计划的制订

2.1.1评估

病人病情平稳后即将面临出院问题,护士应拟订一个出院计划,并对病人的病情及家庭的照顾能力进行评估。其中,对家属进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及应对能力的评估十分重要。有发现,家属对自己处理问题能力的自信是成功扮演照顾者角色的重要标志。另一个研究发现,家属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与其所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

2.1.2计划

护士在制订出院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卒中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文化教育背景、居住环境、情感氛围的不同,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出院计划。

2.2实现平稳过渡

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且慢性的过程,不能因出院而中断;病人及家属的健康需求也不因出院而消失。如何实现平稳过渡,是出院计划的主要目标。出院计划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个过程,需要在适宜的时机提供恰当的资源来完成。

3.护理干预

3.1非药物手段干预

3.1.1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健康宣教,运用医学和心理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高血压的危害及预防治疗知识。让他们正确的认识、重视高血压病,增强防治高血压的信心。

3.1.2保持平衡心理及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如过度兴奋、发怒所致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心率加快,使血压升高。因而高血压患者要心胸开朗、避免紧张、急躁和焦虑状态,保持乐观情绪,心情放松。

3.2药物手段干预

3.2.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降压药的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对治疗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正确、合理用药不但取决于医生,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配合。让他们掌握用药的早期性、长期性及个体性。

3.2.2根据医嘱用药。强调个体化、联合用药,每位患者根据高血压的程度、是否有脏器损害等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物,千万不能道听途说擅自购药,盲目滥用。

3.2.3服药时间的安排,合理的服药时间应根据药物的类型和剂型加以选择,如短效降压药每日三次,第一次服药应在清晨醒后即服,不能等到早餐或更晚服用,最后一次应在下午18时左右,也就是随血压的生理波动适时控制。

4.小结

4.1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卒中护理要求

护士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对社会人文知识的了解,对沟通技巧的熟练运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等。同时,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卒中护理要求护士在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外,还要求护士加强社区访视、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4.2有利于护患双方

护士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卒中护理且结合其专业技能,将有助于建立多维的卒中预防、卒中症状控制、卒中康复评估及评价方法,增强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依从性;以家庭为中心的卒中护理也有助于建立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取得良好互动,更好地促进、维护卒中家庭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实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卒中护理,在对病人及其家庭提供连续性的护理过程中,护士的独立角色功能得以发挥和强化。

4.3有利于护士拓展职业领域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卒中护理对居家照护和社区访视均有较高要求,而这也正是我国护理工作有待加强、拓展的区域。如何结合国情开展有特色的卒中居家照护和社区访视,不仅会受到卒中病人及家庭的欢迎,更是卒中专科护士拓宽职业领域、提高执业素质所必需,也是护理人士有待努力的方向。

制药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5篇

综述了在疼痛控制中护理活动的概念、分类;护理活动的内涵;护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期为疼痛护理管理提供好的参考依据。

疼痛是手术后病人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医学的进步,使病人在所有的手术过程中都不知不觉渡过,但几乎所有的病人术后都会经历疼痛。术后疼痛若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延迟手术后损伤组织的愈合、改变免疫功能并增加患者心理压力,进而导致患者焦虑、恐惧、整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逐渐衰弱及增加健康照护成本,更会导致合并症的发生,甚至引起死亡率的增加。如何缓解病人的疼痛,在镇痛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疼痛控制是设法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疼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目前,疼痛控制的方法迅速发展。在术后疼痛控制中,护士实施的护理活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护理活动是解决护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于术后镇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仍有50-75%的病人在术后承受着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分析术后疼痛控制效果令人不满意的原因表明,护士的护理活动是影响疼痛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可见护理活动对于疼痛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又存在诸多问题。

1.护理活动的概念与分类

1.1 护理活动的概念

护理活动易与护理措施混淆使用。根据国际护理实践分类结构,护理措施是指以解决病人潜在的或现存的健康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护理活动,又被称为护理干预[1]。可见,护理措施可由一个或多个护理活动组成。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护理活动特指护士为解决病人的术后镇痛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1.2护理活动的分类

美国卫生保健政策与研究署的术后疼痛护理指南将护理活动分为评估与干预两方面,内容包括评估工具的使用、评估要点与步骤、评估的频率、药物及非药物止痛措施、病人的教育等;美国护理措施分类体系认为与疼痛控制有关的护理活动涉及疼痛评估、药物及非药物止痛、治疗性交流、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活动管理、排泄管理和合作/组织活动等8个方面的内容;中国赵继军在其主编的《疼痛护理学》中认为护士在疼痛控制中主要发挥评估疼痛、落实止痛措施、与其他专业人员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等四个方面的作用[2]。

综合分析以上内容,将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护理活动内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疼痛评估,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治疗性沟通与宣教。

2 .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护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指使用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对病人的疼痛做出定量或定性的估计。病人的主诉是疼痛评估的金标准。疼痛评估是决定术后镇痛效果的第一环节。但许多研究报道,护士的疼痛评估活动存在很多不足。

2.1.1评估不及时,记录不全面

客观、全面地评估和记录疼痛对于镇痛效果至关重要。然而,很多研究表明护士对疼痛的评估存在着不及时、记录不全面的的情况。

Krenziscbe等[3]调查显示:疼痛评估工具虽较为普遍,但评估活动不是作为常规化,而是在“必要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的记录没有连续性,大部分记录都是给药后的效果,而忽视给药前的评估情;病人的疼痛部位、伴随症状和缓解时间在护理记录上很难找到。

张礼清[4]的研究表明.,很多医院疼痛评估没有成为护理工作常规,只在病人提出疼痛难忍或要求镇痛时才给予处理;在护理记录中,26%的病人术后次日到第三天都没记录疼痛问题。

2.1.2 评估工具使用欠准确,评估知识缺乏或不足

正确使用评估工具是准确评估疼痛的基础,而评估知识是正确使用评估工具的基础。然而国内外诸多研究显示,护士存在着疼痛评估使用欠准确及评估知识缺乏或不足的情况。

Al-hassan等[5] 观察护士对11例疼痛病例的评估的过程,9例病人被直接询问是否有疼痛,2例病人使用视觉疼痛量表进行评估;张礼清[4]的研究表明,很多医院的部分护士缺乏使用评估工具评估疼痛会更准确的意识,认为那样做只会增加工作量,还有护士甚至不知道疼痛还可以像其他生命体征一样量化评估;冯金娥[6]报道在被记录的病人中有20%被记录为中到重度疼痛,但核实病人后发现40%病人的疼痛程度是中到重度;李金霞[7] 报道,由于对疼痛评估的不重视,很多医院未将正确的疼痛评估技能作为护士日常培训的一部分;李漓[8]调查的173例病人均未使用过疼痛评估工具,且该医院的大多数护士仍不会正确使用疼痛评估工具。

由以上问题可见,为保证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建议医院管理者将正确的疼痛评估知识和评估技能作为护士日常培训的一部分。

2.2 药物镇痛

药物镇痛是术后疼痛控制中护理活动的主体部分[2],是目前最有效的减轻疼痛的方法。护士的职责除了按时执行医嘱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何时实施PRN(备用)医嘱、监测病情变化、观察药物使用后的效果和药物副作用。可见,药物镇痛在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活动占非常重要的地位[2]。但很多研究报道,在药物镇痛中,护士的护理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

2.2.1 给药不准确、不及时

护士在药物镇痛中的活动主要是准确及时给予止疼药物、密切监测病情和观察药物副反应。然而,术后镇痛过程中,给药不及时、不准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Titler等[9]对709份老年骨折病人的住院病历进行核查发现,给药量远远低于每日最大推荐量,50%以上的护士报告有时避免使用盐酸哌替啶;秦洁等[10]对253名烧伤科护士进行调查显示,当病人的疼痛程度大于5(使用0-10痛尺),有28.7%的护士能及时按要求为病人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18.7%的护士没有为病人采取任何镇痛措施;史素娥[11]的调查显示,其研究对象100%的止痛医嘱的实施是在病人要求止痛时才给药,且52.5%的病人在给予一次止痛药后,仍有止痛要求,但都被医护人员劝阻。

2.2.2 给药途径不合理

合理、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然而,在术后镇痛中,仍然存在着给药途径不合理的现象。

Krenziscbe[3]等对220名麻醉护士的调查报道,护士常用的止痛要给药途径包括肌肉注射、口服、直肠给药和静脉途径给药4种,但最多的是静脉注射给药,其次那个是口服给药。另有8名护士报告在给予阿片类药物时只采用静脉途径。

以上研究提示:需加强护士在术后镇痛中严格遵医嘱执行药物镇痛及严密观测用药后疗效和副反应的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保证患者术后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缓解。

2.3非药物镇痛

非药物止痛方法作为药物止痛的补充,临床上可以的单独使用或联合药物使用。护士在非药物镇痛措施中有着更大的自主性。由于非药物镇痛措施是非侵入性操作,有病人易于接受、简单易行、且不受医嘱限制的特点,因此护士可在自己权责范围内独立实施,且实施后效果明显。然而许多研究证实护士并未充分发挥非药物镇痛方法的作用,亦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2.3.1 进行非药物镇痛活动频率低

护士对非药物镇痛措施有独立实施的权利,然而许多非药物镇痛方法不常被使用。护士有决定权实施的活动频率低,表明护士在实施疼痛控制护理活动对对医嘱的依赖。

Pellino等[12]的研究发现,遵医嘱实施的护理活动频率高于护士独立实施的护理活动;Carr[13]对美国223所医院进行基线调查显示,有些非药物镇痛方法如放松技术、诱导想象、催眠、经皮点刺激治疗等方法被不到5%的护士使用过。

2.3.2 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护理活动实施频率低

护士在选择非药物止痛措施时,更偏向选择简单易操作,专业技术少的护理活动。

何红姑等[14]的调查显示,护士常用的物理方法和情感支持方法有改变体位、安慰及创造舒适环境,然而却极少使用按摩和温度调节,护理人员实施专业性护理活动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学习,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智慧的护士才能担任,导致专业性护理活动在国内运用范围较窄。

由以上可知,护士应积极参与病人的疼痛控制,更多地发挥独立职能,并需加强疼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2.4 治疗性沟通与宣教

护士负责教育病人及家属如何应用疼痛评估工具、如何表达疼痛、药物止痛作用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起到了让那些不愿报告疼痛、害怕成瘾、担心出现难以治疗的副作用的病人解除疑虑和担忧,保证疼痛治疗有效性的作用。然而,疼痛控制方面,护士对于治疗性沟通与宣教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2.4.1 护患沟通不足、宣教材料缺乏

疼痛时是病人身心最脆弱的时候,40.2% 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希望护士能够陪伴在身边,多提供信息。然而,在术后镇痛护理活动中,护患存在着沟通欠缺、宣教材料缺乏的现象。

Carr[13]等就住院期间的疼痛经历为题访谈病人时发现,仅50%的病人能回忆起护士曾与其讨论过疼痛;Krenzischek[3]等调查发现,50%的护士报告科室没有标准化的宣教材料,对病人的教育仅靠护士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冯金娥报道,因为护士对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太模糊,病人未正确理解评估方法,尽管住宿疼痛评估3分,而行为却表现为疼痛剧烈,如出汗、肌肉僵直、深呼吸等3分以上的中至重度疼痛。

2.4.2 疼痛知识不足、提供专业知识不深入

护士充足扎实的疼痛知识对于护士与病人的沟通至关重要。然而,却普遍存在着疼痛知识不足、提供专业知识不深入的问题。

汪琪[15]报道,某医院75%的护士不知道如何与病人交流疼痛,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只有在病人提出疼痛或要求镇痛时才被动地知道病人存在疼痛,使一部分病人疼痛得不到及时缓解,部分护士的相关疼痛知识更新较慢,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层面,在对病人进行宣教时已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因此,需加强护士对及时有效的与病人沟通、交流对于术后镇痛的意义的认识,且护士应主动参加各种疼痛新知识、新理论的讲座、培训等,为更好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宣教活动做准备。

综上,护理活动在患者术后镇痛存在护士不使用评估工县或使用不当、给药不及时、给药量少于处方量、使用非药物镇痛方法少、对病人及家属的教育不足等护理活动实施不到位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术后病人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提升护理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王欣,王惠珍,赵惠霞.国际护理实践分类的结构介绍及应用建设[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18-120.

[2]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327.

[3]krenzischek DA,windle P,Mamaril M.A survey of current periAnesthesia nursing practice for pain and comfort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Perianesthesia Nursing,2004,19(3):138一149.

[4]张礼清,江雪莲,左金梅等.骨科病人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学丛刊,2004.4(5):89—90.

[5]A1-Hassan M,A1kihalil MS,Ma’aitah RA.Jordallian nurses’ro1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Journal of PeriAnesthesia Nursing, 1999,14(6):384—389.

[6]冯金娥.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8):36-38.

[7]李金霞.妇产科病人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31-32.

[8]李漓,刘雪琴.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32-634. [9] Titler MG,Herr K,Schilling ML,etg. Acute pain treatment for older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hip fracture:current nursing practices and perceived barriers[J]. 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03,16(4):2ll-227.

[10]秦洁.烧伤创面换药腕踝针镇痛护理干预模式的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学位论文库,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20040501.

[11]史素娥,张菊新.剖宫产术后疼痛治疗评估[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5,9(4):240.

[12]Pellino TA, Willens J, P0lomano RC etg.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ain management nurses practice analysis:role delineation study[J].Pain management nursing, 2002,3(1):2-15.

[13] Carr EcJ, Thomas VJ. Anticipating and experiencing post-operative pain:the patient’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997,6: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