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摘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问题也作了深入的探讨,总体上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或四个阶段。同时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化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加快。垄断已经成为高度集中的国际垄断,垄断组织的载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金融寡头和金融垄断资本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资本输出的速度和范围不断增大。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都曾有过重要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研究涉及的方面较多,这里主要介绍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

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主流观点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古典或者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关系,部分涉及了垄断资本主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布哈林的《帝国主义与世界经济》和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列宁关注的不是单个资本主义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他以资本主义19世纪末期的主要数据和事实为基础,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使用金融资本的概念分析了帝国主义阶段。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比较粗糙的。

规范学派和社会积累结构学者们主要以宇野、米切尔等为代表,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重商主义阶段主要以纺织工业为代表,以英国初期的商业资本为主。自由主义阶段主要是19世纪中期之前的世界经济体系,当时仍然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帝国主义阶段主要是指美、英、德等国家的金融资本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时期。

当前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方面主导的划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的英国产业革命,为期约300年;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第三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四阶段是二战后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绝大多数学者在时间划分上持有这种观点。

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些学者对上述划分进行了补充。

Robert(1987)对资本主义阶段进行了划分。1.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来临(大致从1789年到1873年);2.帝国主义竞争时代(1873-1945);3.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第三个发展阶段,有两个发展进程,即生产的国际化和国家的国际化。在每个世界秩序中都有新的国家形式、新的历史集团和生产关系新的组织方式出现。

Scott和John(1987)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第一阶段(大致1875年之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企业都是小型企业,企业的诞生和死亡都很高。第二阶段(大致1875-1970年左右),组织化资本主义阶段,三种企业得以发展:不可能转变为更大企业的小企业;进行跨国扩张的区域性的国内公司;以单一中心进行扩的,母公司对国外分公司和分支机构保持严格控制的跨国公司。第三个阶段,非组织化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一些企业发展了“多中心”的结构,它们的分公司更独立的经营和一个多部门组织类型的出现,当多中心跨国公司兼并本身跨国经营的其他企业时,这些企业通常生产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工艺流程。众多多中心跨国企业已经发展为至关重要的全球公司。

勃朗科(2001)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依据通常的三阶段,商业、工业和后工业资本主义进行了细分。他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特点是小商品生产,时期为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中期;第二阶段是第一个受管制的阶段,主要是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到18世纪中期;第三个阶段是自由放任阶段到二十世纪30年代,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主要资本主义市场是竞争性的,之后垄断占据了主要地位;第四个阶段为第二个受管制阶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征是凯恩斯主义国家管理经济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目前是后工业化时代,新自由主义开始回归。勃朗科认为在最后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

AlainLipietz(2001)按照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分法。他认为福特主义社会主要有三个特点;泰勒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导致了从20世纪初开始劳动生产率持续和快速提高,同时也是建立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对立的基础;宏观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向所有社会阶级重新分配,特别是向全体工人的再分配,结果是购买力提高;福特主义的调节模式导致了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收益进行重新分配的僵化的管理体制,并通过集体谈判、社会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法来维持这个制度的稳定。但是20世纪70年代,福特主义陷入了危机,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市场和生产网络国际化,缺少相对应的资本劳动妥协的国际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泰勒主义的劳动组织方法耗尽了劳动的合理性内容。

John和Thomas(2001)采用坐标轴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坐标原点代表“纯粹的资本主义”,即理想的使用价值空间,可以完全商品化,适合于资本主义的控制,经济生活在资本的逻辑下得到了完全整合。原点以外的所有点代表那些不能够完全被资本控制,因此具有外部的使用价值空间。越靠近原点的点,越容易被商品化,越容易被资本控制。通过资本主义社会距离远点的位置,他们确定了三种形式的社会,重商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帝国主义。通过划分基础,又研究了“后资本主义的转型”。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阶段结束了,被社会民主所取代,但是这仅仅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不是真正的历史社会形态。与资本主义第二阶段不同,现在的社会不再是以生产为中心了,具有后福特主义特征的经济衰退和社会民主制度倒退。目前的经济萧条不能够再按照提高资本的市场效率的老办法来重组经济。

Giovanni和Jason(2001)认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从初始形成到不断的扩张,可以分为四个相互部分重叠的积累周期,每个积累周期都由物质资本扩张阶段和金融资本扩张阶段构成。四个阶段分别是:热那亚——伊比利亚周期,从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荷兰周期,16世纪晚期到18世纪晚期;英国周期,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美国周期,从19世纪起到目前的金融扩张阶段。每个周期都是以特定国家的政府和商业部门,在领导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首先采取物质资本扩张后向金融资本的扩张的转化为特征。

转贴于 Robert(2001)认为应当分四个阶段来划分资本主义,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帝国主义和消费主义。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资本积累最成功的“黄金时期”。重商主义的黄金时期,主要表现在1700-1750年之间的英国,自由主义的黄金时期以英国的1840-1870年为典型,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以1890-1914年期间的德国和美国表现明显,消费主义阶段以1950-1970年的美国为代表。在每个阶段,资本积累总是主要涉及资本的特殊组织,特殊劳资关系以及推动资本扩张的特殊部门。

G6rard和IAvy(2001)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他们认为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尽管有马克思所指新轨迹的影响,资本主义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利润水平;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经济仍然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之下,但利润率已经开始下降;之后是新自由主义发展和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明和广泛应用阶段。

萨米尔(2003)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1500年开始,欧洲殖民强国征服全球,导致资本主义和现代两极分化的同时诞生;1800年开始,重商主义过渡时期结束,工业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完全形成,法国大革命爆发;1880年开始,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1990年之后,战后时代结束,波斯坦时代来临,苏联时代终结,世界一体化的新阶段开始。

伊藤诚(2006)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过程,与其说是由于构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商品、货币、资本等形式本身所产生的进化,不如说更主要是由于经济组织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具体发展、作为其补充的政治军事秩序和经济政策的特征,以及各种共同体性人际关系的特征及作用的历史性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就是在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三、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的新特征

战后资本主义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化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加快。总体而言,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仍然是原有矛盾发展延续的表现:垄断已经发展成高度集中的国际垄断,垄断组织的载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金融寡头和金融垄断资本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资本输出的速度和范围不断增大。针对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国外马克思学者作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Seott和John(1987)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他们认为三个因素决定了资本主义组织化的时间选择和程度:国家开始工业化的历史时间;资本主义前组织在资本主义时期保存下来的范围;国家的大小。二战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非组织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工业、银行和商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来的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一国市场中被该国的本国公司控制的部分减少;白领工人数量和服务阶级的持续增加是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结果,也是现代资本主义非组织化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工业生产能力被削弱时,制造业中的体力劳动者的绝对人数和相对人数都减少;劳资关系中集体议价过程重要性和效果下降,企业层面议价增长与从泰勒制到工作组织灵活性方面重要转变共同出现;摆脱了单一民族国家直接控制后,大型垄断组织的独立性不断增长;工资议价、计划等形式出现使国家规定大部分破坏,国家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在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扩散导致了冶炼、制造等基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第一世界无产阶级的工作被转移到国外,反过来使第一世界经济的工业和职业结构向服务型产业转移;对现代资本主义组织而言,随着冶炼和制造业雇佣人数绝对和相对下降,这些部门的重要性下降。

William(1997)从资本主义近几十年的经济变化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在过去的25-30年中,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增加了6倍。然而,这些跨国公司的就业状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却几乎一直保持不变,大约为2600万人左右。全球化的基本机制,公司在外国投资、购买现存的资产或者新建工厂,在过去的15年中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金融资产,股票、债券和货币的交易以及衍生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民族国家政府在整体上失去了基础,部分原因是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不再行使对商业和金融的控制权。在发达国家,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销售者,积极促进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为保持所有者不致负债提供一种基础性繁荣。结果是大多数政府正受到不断上升的经常性预算赤字和不断积累的债务威胁。自己缺乏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国家将会成为新的殖民地,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只能扮演附属性的角色。这些国家在不断上升的工业化进程中,也会分享繁荣,但是他们的经济主权仍然被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支配。

Samir(1997)指出当前世界体系有两大新的特征:中心民族国家衰退,在生产和积累之间的关系消失,仍然完全受自我中心的民族国家边界影响的政治社会控制也在弱化;鸿沟已经开始弱化,在实现了工业化的中心国家和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间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

Samir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特征表现在: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构成了世界体系的核心,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和社会管理框架,彼此处于侵略性的竞争之中;中心地区的工业化和地区的工业匮乏之间形成几乎绝对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不会结束现存世界资本主义内在的两极分化,而是把这种机制和形式推向被金融、技术、文化、军事垄断所控制的其他领域,中心国家能够从这些垄断中获益。并且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的相互渗透侵蚀民族国家和建立在国家实体之上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体系的持久存在之间存在矛盾。苏联体制崩溃已经扩大了资本主义扩张领域。

Samir分析了全球化过程中两极分化的新形态。两极分化是由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高速增长引发的,这一时期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的世界体系。这就需要根据各国社会劳动力和产业后备军之间的比重来对众多国家进行分类。心脏地带(即中心国家)的大量劳动力到参加到现役劳动力大军中。在拉丁美洲、东亚和苏联这些已经工业化的国家中,存在着在岗的劳动力大军,并且还可能推进上岗的过程。但是,它不可能进一步吸纳来自农村和非正规经济中的后备劳动力。一方面因为现在的全球竞争所需要的是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使用不可能吸纳大量的后备劳动力;另一方面因为针对大量的移民涌现缺乏有效的安全阀。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进程并不能结束现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所固有的两极分化趋势,相反两极分化的趋势和机制将会被推广到其他地区。中心区国家的金融、技术和文化以及军事垄断权将控制这些形式和机制,使全球化价值规律的新形式产生新的两极分化。

Keesvan(2001)认为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商品形式出现的资本流通的国际化,通过贸易的方式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货币流动的国际化,联系形式是外国投资;生产本身的国际化过程,通过厂商的跨国性劳动社会化。资本秩序具有世界同步的特征,与其他因素一起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

David(2001)讨论全球化问题中指出,20世纪末的全球化重要特征表现在国际贸易扩大、短期投资性资 本流动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扩大。短期投资资本流动的急剧增加给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增加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全球化的另一个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大公司之间的竞争。全球化妨碍了在资本快速积累时期重构国家的可能性。结构方面体现在全球的相互依赖增加,限制了单个国家调节资本的能力。全球化把大公司由国家干预的支持者改变为反对者。这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与所在国的商品和劳动市场只具有有限联系。

Robert(2001)认为走出消费主义的转换阶段,劳动的商品化并不预示着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而是通过全球化推行金融高压政策的结果。这种趋势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财富将从劳动人民手中再分配给资本家,从穷国再分配给富国,从借债人再分配给债权人,从消费者分配给资本家,从小资本家再分配给大资本家,从纳税人再分配给资本家,最后从非金融资本再分配给金融资本。

Bob(2001)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得出全球化的结果。他认为全球化的谜团、福利增加的童话是建立在薄弱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缺乏实证论据的支持。全球化并不能提高劳动者和贫穷国家人民的福利水平,全球化只不过是加剧了全球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两极分化,最终获益的只是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和中心国家的少数资产阶级。

Makoto(2001)在研究资本主义全球化中指出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五种方式限制自由竞争市场,螺旋式的倒退到一个世纪前的情况。1、在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公司将为电子自动系统引入工厂和办公室,以更少的投资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凭借信息技术,资本主义企业通过重新设定生产和销售提高了灵活性,也强化了跨国的全球竞争,金融市场也实现了全球化,增强了不同金融区域和部门之间的竞争。2、由于信息技术在工厂、办公室和商店中的普及,企业可以减少大部分熟练工人和经验丰富的工人,可以雇佣大量的妇女、非熟练工人和临时职工。3、国家的经济作用已经大大削弱,这主要是凯恩斯主义在解决持续滞胀和国家累积性财政危机方面失败的结果。4、伴随着这些变化,市场经济在全球发展加快,资本主义国家似乎正在恢复活力,并试图要渡过经济危机。5、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主要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和新政策,却无法进行经济重组。

AlainLipietz(2001)指出全球化和金融化是后福特主义时代的主要特征。金融化同时是后福特经济社会的结果和加速器。国民收入中没有自动消费部分所占的越来越多的比例被用作金融资产积累起来。金融资产带来的红利和利息,增加了最富裕阶层仅用于储蓄的收入。这些金融资产不断追逐股票债券,导致虚拟资产价格快速上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加剧了金融化的进程,资本在寻找生产对象的时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企业之间甚至不同国家政府之间的争斗。

萨米尔(2003)指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呈现出新的特征。在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及社会框架后,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孕育而生,并在各国之间展开积累的竞争。资本主义世界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两极分化状况更加严重,并反映为中心地区的工业化和边缘地区的非工业化之间的绝对对立。赢得政治独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边缘地区开始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但是发展极不均衡。随着资本在所有资本主义中心国家间的渗透,国家生产体系宣告解体,各国之间重新组合资本,每个国家的生产都成世界生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发展并没有结束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质所固有的。在发达国家中,资本在国际间的相互渗透削弱了国家内部生产效率,政治制度和思想制度的持久性正是建立在民族的基础之上,资本渗透的必然结果就与制度的持久性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解决。

罗格(2004)指出资本主义上个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国家与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化的信号越来越多,而且在一国内部出现了许多不安宁的征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破坏了劳动力的国际分工,由此产生了一个规律,竞争使财富减少,对立加剧。新资本主义向特权的回归并引发了保持特权存在的冷酷斗争,效率原则被废止,财富在20世纪末比在以前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趋于集中。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丑陋外观,其中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它是一场强者对弱者,金钱对效率,总体经济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战争。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论文关健词:创新哲学 哲学创新 创新哲学

论文摘要: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创新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哲学创新必然要求对创新进行哲学研究,形成创新哲学。创新哲学是哲学的新分支,是研究创新的一般现象,揭示创新的一般特征、本质和规律的应用哲学。

一、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以往旧哲学的彻底变革和根本超越,是创新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当时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而后又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但他们在革命活动中超越了前人,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彻底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取了其合理内核—辩证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吸取了其合理内核—唯物主义,创立了自己的新哲学—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哲学的终极,而是哲学在更高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新开端。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从未为其哲学设置一个终点,把它变成封闭、僵死的体系,而是敞开通向真理的大门,为这一学说的再发展留下了无限广阔的天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150多年以来,自身一直地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他们的哲学作了发展,他们的继承者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重大的创新和发展。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的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实践和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又不断地从批判旧东西中发现新东西,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在谈到辩证法的本质时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具有这种辩证法的本质,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学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的教条。 “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应的定义”那只是一种“误解”因此,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而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创新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这种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和二根本要求。

二、哲学创新必然形成创新哲学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是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哲学,只有真正摸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映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从而真正把握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所谓时代精神是关于一定时代内容的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哲学从总体上反映把握时代的基本内容,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因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的本质特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时代精神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创新就是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把握新的时代本质特征,概括和提炼新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理应把握新的时代本质特征,概括和提炼新的时代精神。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的时代,那么新世纪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创新,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的产物,是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是知识创新的结晶。在知识经济中,科学技术和知识处于基础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乃至整个知识的创新,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创新,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

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标志着该事物得以成立的根本点,是本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主要点。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是知识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主要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虽然也有创新,但创新数量少、速度慢、周期长,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资本和劳力的投人,知识创新不是主要因素,不构成这些经济的主要点、根本点。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创新的周期相对较短,创新步伐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具有加速度的性质。上个世纪80年代技术产品的一般寿命为30年左右,90年代则为20年左右,世纪交替之际则更短。有些高新技术产 品的寿命甚至只有几年、几个月,就需要更新换代,计算机领域的产品更新周期已降为6个月左右。着名的摩尔定理恰好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的微软公司,正因为它不停地提供社会 需要的新产品,才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内,搜取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可见知识经济需要不停地开发、不停地创新。要是没有创新,科技就不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会出现,知识经济也不会存在和发展。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命脉,成为知识经济的根本所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国家主席江泽民才在近年来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正因为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命脉,成为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成为新的时代精神,对创新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课题,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理应关注新时代的呼声,把握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提炼新的时代精神,为时代提供理性的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创新,就必然要把创新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创新哲学。

三、创新哲学是一门新的应用哲学

创新哲学与哲学创新是不同的概念。哲学创新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与时俱进,是指哲学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前进。创新哲学则是关于创新的哲学,是以创新为对象的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对创新的一般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科学,是对创新的哲学审视。因而它是哲学的一个新分支,是一门新的应用哲学。 创新哲学是研究创新一般现象,概括创新一般本质,揭示创新一般规律的科学。任何科学的建立,都必须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有它基本的问题。创新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类社会的一般创新现象,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各种创新都具有的共同现象。就这一点来说,它同创新学是一致的,它同创新学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从这意义上讲,创新学也可以说是创新哲学。但它同创新学也有层次上的一定差别。创新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创新现象,揭示创新的内在机制,说明创新的一般规律,着重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而创新哲学则强调对创新现象的哲学审视和批判,对创新一般知识进行反思,提供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因此创新哲学是创新学的理论基础。

创新哲学研究的一般创新问题,是各种具体创新现象都:具有的共同问题,如创新的本质和特征、创新的根源和基础、二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创新的类型和结构、创新的要素和机制、创新的过程和变化规律、创新的主体和客三体、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创新心理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理性的范畴,就是创新哲学的基本通任务。

创新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创新现象,揭示冬创新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提供创新的一般理念。创新是一个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相关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影响创新的进程和效果。人的身体于和心理,特别是人脑这个复杂系统,是创新的主体,直接决定创新的进行和成败。人的心理素质如何,人的创新意识和创 新思维怎样,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怎样,是创新哲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创新有哪些内在要素,它们有哪些内在联系,性质和作用怎样,都是创新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创贡新哲学也要研究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没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任何创新都不能进行。创新哲学特别要研究创新的根源和基础、创新的地位和价值,关注创新的伦理意义,突出创新对人类的影响、对自然的影响,审视每项创新的终极意义。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创新,要进行哲学批判,揭示其利弊,为人们制定其应用的伦理原则提供理念。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一、本质特征和趋势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已经知道,当前世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有着明显的生态化趋势,而表现出这个趋势的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从知识这个概念本身来发现的,知识本身具有的客观性和环境局限性直接的影响到了知识经济的本质,人类经济的增长方式因为知识本身所带有的特征而显示出了生态化趋势,也是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本质内涵表现。第二个特征则是从知识性的角度来看的,人们自从有了智慧之后就不断的利用本身的知识对世界进行探索,知识其实贯穿了人类整个文明社会的始末,从各个方面都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阶段的每一个发展都是知识的变化在推动,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到现在的知识经济始终有着知识的力量在推动,这种现象表示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在趋势。

人们在探索前进的过程当中,对于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已经开始有着越来越明朗的了解,从最开始的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接着到了重视资源,以资源推动经济活动发展到最后的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对推动经济本质认识的突破。人们对资源重视的时候,资源是推动经济的最重要能量,然后社会发展到现在,知识的作用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预示出人们创造财富和推动经济的方式出现了一个本质上面的变化。知识能创造出来的财富是无穷的,它本质上是能够实现对一项效益成果进行低成本的投入并且不断的提高收益的,这种经济模式的确立,让人们摆脱了对资源的单纯依赖,不再无止境的对资源进行掠夺和滥用,能够对保护自然环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这一点就是知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生态化趋势表现。

二、知识经济生态化趋势

1.知识经济演化趋势

人类经济社会踏入知识经济阶段以后,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在按照知识经济作为基础的,全球企业的管理模式也趋向于生态化,例如提出来的低碳管理理念、绿色经济理论还有我国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这都是被知识经济大环境影响之下才有的崭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上面来说都可以归类到知识经济的范畴之内。但是这些理念其实是对知识经济更进一步的阐述,它们将知识这个经济基础更进一步的演化为将生态规律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将生态发展作为引导经济发展的动力。虽然上面所提出来的这些理论是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环境之下提出来的,而且内容上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提出来的目的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能源的开掘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一起为了建设一个能量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社会而努力。

虽然这些理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但是它们最后都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了同样的一个结果,就是取得了生态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因为这些理论当中或多或少都将生态规律作为一个中心理论,人的经济建设活动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必然是会有这样后果的出现。这种经济发展的演进,正是生态化管理理论所带来的影响和推进。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基础的推动力的,上面已经说过知识本身带有着实践性的特征,知识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的趋向于生态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其实更接近知识的本质特征,也更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一种管理模式。生态经济管理模式的出现,让我们对于经济产业发展的规律开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人们首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艰难的对自然进行改造,接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走到了自然的对立面,毫无限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挖采,而后到了现今却开始向自然达到回归,提出和谐统一的理念。传统的经济产业是对资源的重视,也就是“凝聚资源”的中心概念,随着人们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是不用也是不敢那么强烈了,所以转向“凝聚知识”其实是一件必然的发展,而以知识为核心演变出来的生态化管理模式则更是应验了这个规律的发展。由此可见,生态化管理创新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然会产生的理念产物,它的存在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必然能够很好的推动经济生态化的良好发展。

2.生态化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鉴于生态化管理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必然会对经济的前进起到客观的良好推动力,要对生态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就要把握它的本质,也就是必须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发展这个事实,让我们在完善这个理念的时候变得能有所追寻。人与自然的关系到现在已经确定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也需要人类活动改造变得更有生机,这个是生物体和自然之间互动的关系决定的,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缺一不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向自然索取资源来进行自己本身需要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向自然界反馈自己改造成果所散发的物质和智慧等方面的能量。这其实就是说明了人类改造社会除了要依靠自然的养育的同时又要对自然进行反哺养育,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这是一个双方互相的经济型模式,这也是自然生态规律和人类发展历程所使然。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都曾有过重要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研究涉及的方面较多,这里主要介绍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

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主流观点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古典或者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关系,部分涉及了垄断资本主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布哈林的《帝国主义与世界经济》和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列宁关注的不是单个资本主义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他以资本主义19世纪末期的主要数据和事实为基础,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使用金融资本的概念分析了帝国主义阶段。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着作中,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比较粗糙的。

规范学派和社会积累结构学者们主要以宇野、米切尔等为代表,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重商主义阶段主要以纺织工业为代表,以英国初期的商业资本为主。自由主义阶段主要是19世纪中期之前的世界经济体系,当时仍然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帝国主义阶段主要是指美、英、德等国家的金融资本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时期。

当前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方面主导的划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的英国产业革命,为期约300年;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第三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四阶段是二战后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绝大多数学者在时间划分上持有这种观点。

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些学者对上述划分进行了补充。

Robert(1987)对资本主义阶段进行了划分。1.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来临(大致从1789年到1873年);2.帝国主义竞争时代(1873-1945);3.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第三个发展阶段,有两个发展进程,即生产的国际化和国家的国际化。在每个世界秩序中都有新的国家形式、新的历史集团和生产关系新的组织方式出现。

Scott和John(1987)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第一阶段(大致1875年之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企业都是小型企业,企业的诞生和死亡都很高。第二阶段(大致1875-1970年左右),组织化资本主义阶段,三种企业得以发展:不可能转变为更大企业的小企业;进行跨国扩张的区域性的国内公司;以单一中心进行扩的,母公司对国外分公司和分支机构保持严格控制的跨国公司。第三个阶段,非组织化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一些企业发展了“多中心”的结构,它们的分公司更独立的经营和一个多部门组织类型的出现,当多中心跨国公司兼并本身跨国经营的其他企业时,这些企业通常生产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工艺流程。众多多中心跨国企业已经发展为至关重要的全球公司。

勃朗科(2001)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依据通常的三阶段,商业、工业和后工业资本主义进行了细分。他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特点是小商品生产,时期为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中期;第二阶段是第一个受管制的阶段,主要是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到18世纪中期;第三个阶段是自由放任阶段到二十世纪30年代,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主要资本主义市场是竞争性的,之后垄断占据了主要地位;第四个阶段为第二个受管制阶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征是凯恩斯主义国家管理经济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目前是后工业化时代,新自由主义开始回归。勃朗科认为在最后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

AlainLipietz(2001)按照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分法。他认为福特主义社会主要有三个特点;泰勒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导致了从20世纪初开始劳动生产率持续和快速提高,同时也是建立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对立的基础;宏观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向所有社会阶级重新分配,特别是向全体工人的再分配,结果是购买力提高;福特主义的调节模式导致了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收益进行重新分配的僵化的管理体制,并通过集体谈判、社会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法来维持这个制度的稳定。但是20世纪70年代,福特主义陷入了危机,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市场和生产网络国际化,缺少相对应的资本劳动妥协的国际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泰勒主义的劳动组织方法耗尽了劳动的合理性内容。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世界地理 教学体系

世界地理课程是由世界自然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两门课程组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课程,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师地理教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面向新世纪复杂的区域发展问题,为了避免过去分为世界自然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两大课程时的人地两大要素系统相互脱节的弊端,形成自然与人类经济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适应21世纪区域自然——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经济体制市场化,产业信息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需要,适应我国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实为当务之急。

1 明确分区地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示例

在义务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解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这些区域和国家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熟悉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具有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认识一个地区或国家地理特征的能力。

2 认清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主要关系与原则

2.1 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关系。当前,世界地理课程教学用的教材,还是刘德生主编的《世界自然地理》和陈才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教材,人地两大要素相互脱节,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再加上世界政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超过了教材本身修订出版的速度,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复杂、陈旧、落后,跟不上学科发展,教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重新调整的需要。因此认为,只有处理好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辨证关系,只有充分地研究教材体系,积累丰富的世界地理理论知识,才有助于形成适合师专地理教学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2.2 教学体系与相邻课程体系的关系。世界地理包括世界自然和经济地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由区域自然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属于地理学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到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中国地理学的强烈影响。在现在和未来,随着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断发展,这种影响还会越来越大。由此,能不能说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能取代世界地理,能不能只学中国地理而放弃世界地理。但是,尽管这些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毕竟不是一门学科。世界地理虽包括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许多内容,而它们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别。

2.3 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的关系。随着学科的发展与分化组合,世界地理学作为区域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引进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世界地理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毕竟不是地理学,而是经济学、生态学的一部分。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引进上述学科的目的,在于借鉴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精髓,结合世界地理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吸收并发展它,为完善世界地理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服务。但是,当前存在着对世界地理的研究不深,对外来理论和方法与世界地理的创造性结合不够。因此,在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应遵循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转贴于

2.4 教材体系建设与方法论建设的关系。目前,在世界地理教学改革中,还只是用系统论的思想对原有的世界自然和经济地理两本教材进行改造,而没有形成新的教材体系。原有的专科“世界地理”教材,尽管是包括自然和经济两要素的综合,但基本上还是先讲自然,后讲经济,没有把自然和经济两大要素形成有机的整体。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注重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老的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但现代技术方法运用落后,缺乏时代性和先进性,与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差距。因此,在课程教材体系和方法论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教材体系与方法论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 世界地理课程的基本理论

国内外对世界地理学课程基础的探讨尚未达成共识。欧美多数学者和国内部分学者强调区位论或人地关系论为世界地理的理论基础,原苏联经济地理区域学派和国内部分学者则强调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近几年,许多学者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区域地理学发展的关系,尝试把该理论引入到世界地理理论基础之中,还有学者提出并论证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地域运动论同为学科理论基础。有了这些理论,为现代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与益处。

4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范围、面积大小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也有差异,但是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说,都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综合体。在教学中要用发展变化的、综合的观点去分析分区地理与国家地理特征,这对于他们独立地去获取地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对一个区域(或国家)地理位置的分析,一般要从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或国家)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有区别的,要抓其位置上突出特点,不可一概而论,以偏概全。而对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更要注意其综合性,一般从人口数量、民族构成,经济性质、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部门及其分布,以及城市职能、交通状况,环境问题等。在分析中应注意“综合”、“发展”两个方面,抓住突出特点形成空间概念,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将其认知规律转化为学习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5 结语

世界地理课程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这给课程教学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为了迎接机遇,战胜挑战,加强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是促进地理学在21世纪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地理学发展的力量来源。尽管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地理学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建设的基本内容,但进行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还只是开始,还需要持续地进行实践、总结和交流,并进行补充和完善,需要注意方法、技术手段对科学体系的改造,探讨实现理论——方法——实践一体化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宣增益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M].中信出版社,2004